语境在修辞中功能

2024-05-19

语境在修辞中功能(精选十篇)

语境在修辞中功能 篇1

关键词:语境,口语交际,功能

一、语境的范畴

语境 (context) 这个概念是在1923年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1932年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用“题旨情境”这个术语, 指的是写文章或说话时所处的种种具体环境, 其内涵也大致同于今天的语境, 并指出构成这种具体环境的六种因素, 即“六何 (何故、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如)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语境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 80年代以后, 语境研究成为学术热门。然而, 对于语境究竟包含哪些范畴, 却又难以准确界定。各个语言学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对语境做了各种不同的界定。

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何兆熊又将语境归纳为“语言的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而语言学家韩礼德则更加注重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 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这是一种逐渐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

从上文不难看出“语境”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尽管对于语境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语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 意义的表达与理解。尤其在口语中, 除上下文外, 情景、说话人的共同生活经验、共知信息等语境要素都会对口语话语产生影响。因为口语的使用实质上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综合。因此, 本文认为语境指一切影响话语的结构生成和语义理解的语言和非语言要素的总和。

二、语境的特征

语境丰富的内容决定语境具有确定性、相对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所谓确定性是指一旦发生言语交际, 语境的内容就已给定, 并且是在言语理解过程之前就已确定。例如语境中的时间、地点、对象等客观因素以及交际者的职业、身份等主观因素, 只要言语交际一进行, 它们就确定无疑。且一个话语的语境是无数的, 小语境之上有大语境, 大语境中有小语境, 这就是语境的层次性。语境的相对性是指语境因素随着交际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或更替, 即在言语交际中, 语境因素是可变的, 言语交际不仅仅依赖语境得到解释、补充或被语境所制约, 它也常常反过来改变那个语境。

动态语境是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而出现的。动态语境观者认为语境是活的, 它是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对语用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它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 又是同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互相渗透的;它既是确定的, 又是动态的, 即它绝非交际时空里的一些固定不变的知识或情景因素。传统的静态语境观与动态语境观区别的实质也就是对语境进行历时或共时研究的区别。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动态的研究语境更能揭示其真面目。

总的说来, 语境是一种层级复杂, 又富于变化的动态的语言交际环境。。动态地理解语境既可以加强我们对意义的理解, 也可以使我们对语境有更深层次地认识, 更自觉地把握语境, 更好地实施交际意图, 把语言交际推向一个更加完善的境地。当然, 语境还远不止上述这些特征。在口语交际中, 听话人必须把握这些特征, 建构出与说话人所假设的一致的语境。只有这样, 听话人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从而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三、语境在口语交际中的功能

日本学者西稹光正在“语境与语言研究”中指出语境具有八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其实, 语境在两个语言分体——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功能是大不相同的。这主要是语境的参与程度不同。对书面语来说, 重要的语境要素是上下文, 而对口语来说, 除上下文外, 还有情景、说话人的共同生活经验、共知信息等语境要素。口语对语境的依赖性大大超过书面语。在口语里, 语境的基本功能是省略、制约和解释。这是由话语的两个结构规律决定的。 (1) 凡是前言里出现过的成分 (已知成分) , 一般不在后语里重复出现; (2) 凡情景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 话语中一般可以不用词语表达或用指示语替代即可。往往语境的参与系数越大, 话语的省略程度就越高;省略的程度越高, 话语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大。下面我们简单谈谈这两种功能:

(一) 省略功能

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无时无刻不遵循着简洁、高效的“经济原则”, 趋向于缩约性表达, 省略己成为交际者在言语活动中的一种心理取向。在它的指导下, 人们交际时希望获得的是最佳关联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得到最大的认知效果, 换言之, 如果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 那么它就具有最佳关联性。言语交际执行“经济原则”, 其实质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对已知信息成分的缩简, 即在达到交际目的、求得理解的前提下, 能省略的尽量省略。一般情况下, 已知信息通常出现在未知信息前, 可以从刺激话轮中判断得出, 因此, 关于它们的语言表达部分往往可以省略, 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 即保证受话一方有破译信息的足够语境。

(二) 制约功能

语境能够对言语交际行为及其过程进行约束, 为交际双方的话语表达和理解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受语境的约束, 说话人总以与语境协调的话语来表达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以语

境约束作用缩小话语意义的范围, 从而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正是由于这种功能,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得不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式进行交际。

四、结语

语境, 作为语用学研究的基础, 是当前语言学的一个热门话题, 话语意义的理解要依赖于具体的语境, 语境中的话语受语境制约。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 人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话语意义。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和功能对于日常的成功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境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言语交际, 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175.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21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225

[4]陈治安, 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外国语, 1997 (4) , 22-26.

语境与修辞效果评价 篇2

B08021313080201李志恒

【摘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 系。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语境是修辞的生命,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正确地使用修辞,可以将语境很好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本文着重从语境是修辞的联系、什么是修辞效果、语境对修辞效果的作用等三方面来探讨语境与修辞效果的关系。

【关键词】语境 修辞 制约 渲染 效果

一、语境与修辞的联系

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第一本修辞学专著———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就特别重视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他在书中所谈到的“情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语境。陈望道这样说道:“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因此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便常把泰山来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常把飞矢来喻事情的快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景随机措施。”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语境同修辞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正确把握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学好修辞、用好修辞的前提和关键。

二、语境适切度是修辞评价的标准,语境是修辞学生长和发展的基点。

修辞评价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对修辞效果进行好坏得失的评论和判断。它与修辞原则密切相关,但并不等同。修辞原则是修辞行为一方所要遵循的标准和依据,被遵守和实践是在修辞活动之前和过程中;修辞评价的对象是修辞成品,所以它的进行是在修辞行为完成之后,表现为对贯彻修辞原则的检验。修辞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发挥手段的作用。修辞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修辞者自身对修辞作品的看法和评判;社会评价是修辞进入言语交际市场之后修辞接受一方所做出的客观评价。自我评价可以促使话语不断调整语辞,以更接近最佳效果。社会评价也有这个功能,同时提供新的修辞原则,促进修辞学的发展。不论自我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应该以语境的适切度为评判的尺度。这是因为“得体性是修辞的最高原则,”而“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那么观照修辞适切度就是修辞评价的主要任务。不同的适切度带来修辞效果的差别。联系这种效果的差别一般可以分为语境不适切、语境适切、语

境高度适切三个层次。不同于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将其分为“小语境得体性和大语境得体性”,因为不论单从小语境还是从大语境来看,有一个不适应都是不得体。而将语境作为一个总体的参照,得体性的层次性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用一个比喻,修辞现象就是修辞活动的产品,进入言语流通领域以后,言语消费者——说写者、听读者——自然会传递出反馈的信息,那种达不到修辞目的的修辞是劣等的、不合格的产品,难以流通;合格的修辞,能满足使用要求,达到一定修辞目的,但流通量不大;只有那些质优、富于创造、特别符合时尚的商品才是成功的品牌,成为修辞佳例,有着和谐美和创造美。

三、语境是修辞的作用

(一)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

语境又叫言语环境,人们通常把修辞交际行为实施的环境及其相关因素叫做言语环境,简称语境,言语环境主要指影响人们修辞交际行为的因素,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因素。据此,人们通常把语境分为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所谓语内语境指话语内部的各种因素,又称上下文,主要指话语内部的信息结构和形式,如话语的前后顺序、内部衔接等问题。语内语境主要解决句子内部结构的调整、句际间的衔接等问题。语外语境就是指话语之外的,对组织构建话语、理解话语起制约作用的因素。语外语境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修辞主题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常称为主观语境因素。另一方面是修辞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常称为客观语境因素。修辞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组织并调整、选择语言形式以适应交际目的、交际环境,尤其注重效果的组织、调整以及对语境的依赖。

语境是修辞的基础,有些修辞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因素中才能具有确切的意思,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一旦离开了语境就失去了该修辞意义,修辞效果。由此可见语境对修辞有着重要的作用,(二)语境为文章语言的修辞提供可能性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孤立地看,它们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字面上的逻辑意义,其功能就是人们千百次使用的那种通常的功能。但是,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可能在意义上发生变化,表达出比词典上所指出的意义不知丰富多少倍的含义。要想正确理解这个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就必须依靠语境。

例如:“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这句话只是一般的陈述句,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它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词语的逻辑意义的组合。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是一株桂花树。但是在一定的语境里就不同了:“香芝如今不同往昔了,她年轻的时候的确很吃香的。没想到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老同学都说她,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人

老珠黄的女人。同样的语言单位,由于特定语境的原因,它却成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可见,如果离开语境,有些修辞就不能成立。

(三)语境对文章语言赋予特定的感情色彩

离开语境,文章的语言就呈现不出丰富的感情色彩,离开语境,读者也很难理解到文章语言的确切含义。

孙犁《荷花淀》:“几个女子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如果离开语境理解,这句话是刻画她们“怨恨”自己丈夫的心理,但联系文中语境,我们可感受到,这句话恰恰是对丈夫真挚的爱的表现。文中的“狠心贼”并没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反而成了昵称,仿佛不这样说就不能“解恨”,其实心里正因为有这样的丈夫而自豪,而暗自欢喜。可见,离开语境,读者就感受不到文中丰富的感情色彩。

语境可以确定修辞的含义,排除歧义。

由于语境制约着语言的表达,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就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不然就会造成话语理解的错误。因为汉语中有大量的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色彩也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个词也会不多个一项,如果不依靠具体的语境,但看一个词是很难理解的。比如:大家在讨论到底要派谁去听教授的讲座时,甲主动提出要去听讲座。当有人问:“谁去啊?”乙指着甲说:“他去了!”

在这个例子里“去了”是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我们为了避讳,在谈论“死”这个话题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说某某人死了,而是用“去了”“老了”“走了”等修辞。如果“去了”没有放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摸不清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就影响了修辞效果。

(四)语境可以确定修辞的含义,排除歧义。

由于语境制约着语言的表达,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就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不然就会造成话语理解的错误。因为汉语中有大量的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色彩也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个词也会不多个一项,如果不依靠具体的语境,但看一个词是很难理解的。比如:大家在讨论到底要派谁去听教授的讲座时,甲主动提出要去听讲座。当有人问:“谁去啊?”乙指着甲说:“他去了!”

在这个例子里“去了”是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我们为了避讳,在谈论“死”这个话题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说某某人死了,而是用“去了”“老了”“走了”等修辞。如果“去了”没有放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摸不清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就影响了修辞效果。

(五)语境制约修辞的选择

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修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景的修饰。由此可见,修辞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修辞的选择受到语境的制约。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不仅仅用一种的修辞形式,人们会用到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对偶、排比、反复、比喻、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方法。但是这些修辞的选择运用都会受到语境的制约。具体体现在制约着词语的选择、句子的选择和辞格的运用。比如,要给一个知识水平较低农民讲述一个事件时,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叙述方式,尽量避免用过多的专业化的议论或对场景的描写,不然农民会摸不着头脑,影响了表达效果。而用同样的一个词义,同样的一个句式,由于语境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比如,周总理出访朝鲜,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鸭绿江水长流不断。出访尼泊尔,把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喜马拉雅山巍然永存。这两个恰当的比喻在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十分好的修辞效果①。

(六)语境可以补出词语的“言外之意”

有时候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比如想要指出某些欠妥的地方,但是又要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或者是希望在讽刺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能显得有风度又幽默,就会采取一种“言外之意”的修辞。“言外之意”要达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就要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也就是说要指桑骂槐也得在有“桑”有“槐”可指的语境中进行,不然这“言外之意”就没有依存的情景就达不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了。而且这个时候一定要跟当时的场合以及上下语境相联系才能够让对方听明白。如果对方听不明白,搞不懂这言外之意,甚至有了其他的了解这就给交际带来障碍了。由此可见,“言外之意”必须在与之相适应的语境在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语境可以补出词语的“言外之意”。

随着现代修辞学的研究深人,语境对于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于使用语言、探索言语规律的实践意义被揭示出来,语境学作为修辞学的基础而被更多的学者所公认,如前文所述,语境成为评定修辞效果的重要标准。

总之,语境是修辞的基础,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无所谓修辞的好坏,“修辞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到底运用得好,还是不好,运用得恰当,还是不恰当,运用得合适,还是不合适,离开语言环境就没有标”。“如果离开了言语环境,就将失去双关妙语的作用,显示不出强列的修辞效果。双关如此,譬喻、排比等等修辞格也一样。离开特定的语境,很难说譬喻用得恰不恰当,排比的适当不适当,很难说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修辞学对词和话语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结构整体的话语和篇章系统的意义,不能割裂开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修辞义其实就是语境义”。文如其人当然语言就应该是具有个性的,语言的意义在于具体的语境和以语境为先决条件的具体用法中,这就离不开使用语言的那一个

具体的人,只有具体的人在具体语境中才能使用出具有确切含义的独特修辞手段,具有独特修辞效果的意义就是使生活丰富多彩。同时语境和修辞的关系是互动的,语境对修辞具有制约性,好的修辞又可以改善语境关系,创造出好的话语交际环境,语境必须是共知的,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有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王希杰,汉语修辞和汉文化论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3、谢微微,修辞对语境的创造〔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3第02期。

4、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 颖,论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J〕邢台学院学报,2005第20卷(3)。

6、王 红,语境制约修辞若干方式探析〔J〕作家,2008第04期。

逗号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语境功能 篇3

关键词:逗号 高中英语阅读 语境功能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逗号、冒号、分号、破折号和括弧等标点符号都是句子、篇章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口语中,人们只能用语调和表情来代替标点符号的作用。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认为:“所有英语标点符号的功能可分为分隔功能和指明功能。”通过进一步研究,语言学家戴尔认为标点符号具有文字功能。也就是说,标点符号具有语境标记意义。在英语阅读时,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单词、词组或者复杂的句群时,如果马上去翻阅字典、查找词义,既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又容易打断阅读思路。其实,文本材料中的每个词、词组与它前后的词语、句子、段落都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利用标点符号的语境功能进行合理分析,推测某些词或词组的意义,甚至判断出某一意群与其他意群之间的语法或意义关系。

在英语中,与其他标点符号相比,逗号的位置和作用相对固定。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分析逗号的作用,明确语境,甄别词义。总体来说,逗号的语境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逗号用在列举事物的句子中

当逗号用在列举事物的句子中时,人们可以通过所列举的事物或名称(即下义词)的词义,判断其中某个词的含义,也可以判断出它们共有的上义词的词义,或者凭借上义词的词义来辨别下义词的词义。如高中英语必修三《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一文中有句话“Some people might win awards for their farm produce,like the biggest watermelon or the most handsome rooster.(有些人还可能因为他们的农产品参加各种评选而获奖,比如最大的西瓜或最帅的公鸡。)” 句中farm produce是上义词,下义词是watermelon or rooster,学生以此为语境线索,就可以知道两个下义词watermelon 和 rooster是农产品之一的某类东西。

二、逗号用在某一名词以及要说明的成分中

在英语句子中,常见到在一些名词或短语后面带有进一步说明的成分,而中间往往用逗号来隔开。我们可以凭借逗号后的说明成分这一语境线索,来理解逗号前部分的意义。如“When monkey-pox,a disease usually found in the African rain forest. suddenly turns up in children in the American Midwest. It is hard not to wonder if the disease that comes from foreign animals is homing in on human beings.(猴痘是通常在非洲热带雨林中发现的一种疾病,当它突然出现在美国中西部的孩子身上,不由让人想象来自外来物种的这种疾病正发生在人类身上。)”在这个句子中,monkey-pox是个陌生词,但是学生可以从逗号后面的“a disease usually found in the African rain forest”猜测出monkey-pox是指一种疾病。

三、逗号用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中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中,我们可以通过逗号后面的句子成分推测句子前部分的意义。如“The Pennine Hills,which have been a favorite with hikers for many years,are situated between Iancashire and Yorkshire.”这句话中的which have been a favorite with hikers for many years是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它用逗号隔开,目的就是详细说明名词the Pennine Hills的意义。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通常可跳过两个逗号之间的从句或同位短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在上述例句中,The Pennine Hills are situated between Lancashire and Yurkshire是句子的主体部分,利用逗号的语境功能,学生可以准确地找到句子的主干部分,实现对句子整体结构的认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结语

作为标点符号,逗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了解了英语阅读中逗号的语境功能,学生能够准确判断词语意义,分析句子结构,理清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语篇中词语、句子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嫣然,陈璐.语境线索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5).

[2]林羽.功能语篇分析融入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0,(6).

[3]孙迪.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9).

[4]吴瑕,俞霞君.语境在高中英语文本解读中运用[J].池州学院学报,2014,(4).

修辞疑问句在脱口秀中的语用功能 篇4

1 修辞疑问句的定义和句法特征

1.1 修辞疑问句的定义

英语语法专家Quirk et al.在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中定义修辞疑问句(retorical question)为“具有很强陈述意味的疑问句。更准确地说,肯定形式的修辞疑问句表达的是否定含义,而否定形式的修辞疑问句表达的是肯定含义”(1972:401)我国语法学家也有着类似的看法,如信德麟等(1992:462):“(修辞疑问句是)问句的次要类型。从结构上看也是疑问句,但却不期望得到什么答复,而是像陈述句一样表示断定。”袁懋梓(2000:16):“这是一种次要类型的疑问句,它不要求受话人回答,而起着加强语气和陈述句的作用。”

简言之,修辞疑问句是一种旨在强调的特殊问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对内容的强调。从语言形式上看是疑问句,但其目的不是寻求信息而是加强语气。而且,肯定形式的修辞疑问句所表达的否定含义比一般否定句更强,否定形式的修辞疑问句所表达的肯定含义比一般肯定句强。而说话人之所以不用一般否定句或肯定句,就是通过修辞疑问句来表达多种的间接言语行为,实施多种语用功能,如命令、评价、试探性的陈述,获得受话人的赞同等。

1.2 修辞疑问句的句法特征

修辞疑问句根据形式可分为一般修辞疑问句(general rhetorical question)和特殊修辞疑问句(special rhetorical question)(即以疑问代词或副词开头的疑问句);按照语义可分为肯定型(positive)和否定型(negative)。一般修辞疑问句和特殊修辞疑问句都有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种:肯定形式表达否定的含义,而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含义,如”Is that the way to treat your wife?”强调的是对句子的否定,意思是That’s not the way to treat your wife.而”Isn’t that very nice?”强调的是肯定,意思是It is very nice.再看特殊修辞疑问句的肯定形式,如”Who cares about you?”意思是Nobody cares about you.;其否定形式如”Didn’t I give you the book?”意思是I have already given you thebook.

2 修辞疑问问在脱口秀中的语用功能

对疑问来说,以“有疑而问”为特征的类型称为语法性疑问;在各种动因作用下,这种语法性疑问有可能被塑造成多种多样“无疑而问”的修辞性疑问(刘大为,2009),在篇章与话语的环境中实现其语用功能。就本研究目前占有的语料来看,修辞疑问句在脱口秀节目中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寻求移情

移情是同情或支持他人的意愿和能力(Stern,1983:38)。修辞疑问句在脱口秀中的寻求移情功能主要是由嘉宾或观众来实现和完成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嘉宾和观众相对于主持人来说对话题的操控性不那么自信。如下例:

Geraldo:All right,here’s a fatherly looking guy.Here,letme ask him.Stand up,sir.Let me ask you,what would you do ifI was your kid?

Aud.member:Well,I think it’s all fun,and I think the factthat they’re enjoying it,making money and entertaining people,you know,what more could anyone want?

Dee:Hurrah for you.(The Geraldo Rivera Show,Female im-personators,5 November 2005)

在这个例子中,脱口秀主持人Geraldo为了使互动气氛更加活跃,将问题抛给观众。观众在

如实陈述自己的感受之后,用一个修辞疑问句而非陈述句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即Noboday could possibly want anything more than making money and entertaining people。尽管观众对自己的观点确信无疑,并不意味着主持人和嘉宾及其他观众对此观点确信无疑,因此本例中的修辞疑问句传递了一定的寻求移情的功能。在脱口秀节目中具有寻求移情功能的修辞疑问句,其后往往有赞同或不赞同的应答,如本例中嘉宾Dee表示赞同的Hurrah for you.

2.2 强化信息

强化信息指的是说话人通过修辞疑问句引导和加深受众对某个信息的理解。这是修辞疑问句的“原型”功能(prototype function),因为修辞疑问句从表面的行为方式来看也是问询,但实质是让受众对“行事语力”有所感受,最终从心理上影响受众的认知状态、情感倾向、主观态度等。如下例:

Hanson:That’s tough.I saw that this morning and I don’tknow how I feel about that.If he wasn’t guilty then he shouldn’thave pled guilty in the first place and he should have taken thestand and explained it to the jury that he didn’t do that.

Geraldo:Or severe doubts.Now,isn’t this almost a continua-tion of the insult that Jennifer Levin has been receiving?I mean,the fact that she’s not here,she’s dead,he killed her.But nowChambers is still getting the free press,the free ride.(The Geral-do Rivera Show,What about victims’rights?1 April 2005)

在这个例子中,主持人Geraldo的修辞疑问句延续了嘉宾的观点,表达了对罪犯的谴责和对受害人Jennifer的同情。其后由话语标记语”I mean”引导的自我解释更加深了受众对主持人所传递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即”Yes,this is almost a continuation of the insult that Jennifer Levin has been receiving.”此类修辞疑问句在脱口秀节目中往往无需受众回应。

2.3 表达异议

修辞疑问句的表达异议功能主要体现在主持人或嘉宾对节目中某个观点的反驳。这种形式的反驳比一般陈述句更有力度。如下例:

Zewelky:[...]What we do with our kids,we stick them intoa classroom totally congested like a bunch of sardines,not knowtheir name,not know where they came from,not know what they’re feeling,and say,‘Now you’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every-thing else but what they are and who they are.

Geraldo:But then why are there so many kids who staystraight and don’t fail?Zewelky:Are there really so many kids who stay straight?

Zewelky:Are there really so many kids who stay straight?Dr.Camera:Id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at.(The Gera

’do Rivera Show,An anatomy of an addict,5 May 2006)

此期的节目主题是解剖瘾君子,嘉宾和主持人在节目中就一些方面展开了较为相左的争论。以上的例子撷取了节目中争论的一个片段。在这个例子中,主持人Geraldo用修辞疑问句的方式对前面Zewelky话轮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意思是”There are relatively many kids who stay straight and don’t fail.”有意思的是,Zewelky在第二个话轮里同样以修辞疑问句的方式表达了对主持人观点的异议。在脱口秀节目中具有表达异议功能的修辞疑问句往往同时兼有对某个观点回应的功能。

2.4 带动议题

在脱口秀节目中修辞疑问句的带动议题功能往往是由主持人来实现。这是主持人推动节目进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下例:

Ruffin:[…]My concern about all of this is a kind of climatethat has to exist in an individual school,and urban schools in par-ticular[…].

Oprah:See,I understand that,I understand what all of youare saying.But how do you do that in a classroom where theteacher spends 40 minutes just trying to get the class calmeddown?

Mckenna:But all teachers don’t do that.Every teacher isnot out of control in the classroom[…](The Oprah WinfreyShow,Education debate,20 January 2006)

在此例中,Oprah的修辞疑问句所隐含的答案是”you can’t”,或者是”No way”,这个答案对两个嘉宾来说是不言而明的。但主持人的用意显然不是为了向嘉宾传递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这个修辞疑问句推动节目中正在讨论的议题进行下去,这一点可从嘉宾Mckenna的积极响应中得到印证。具有带动议题功能的修辞疑问句在脱口秀节目中并不少见,只是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举例。

3 结束语

传统的修辞疑问句研究较多地停留在静态的层面,关注点常常落在语法和句法上,对其在较大的、动态的人际互动中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文对修辞疑问句在脱口秀节目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初步的实证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语用功能有寻求移情、强化信息、表达异议及带动议题等。透过这些功能我们可以看到脱口秀节目的语言特点,语言背后的权利关系,角色分配以及最终的互动目标。随着语料的丰富,修辞疑问句在脱口秀节目中其他语用功能也将会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得到呈现。正如刘大为(2009)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语法学通常研究的、以‘有疑而问’为特征的疑问类型称为语法性疑问,那么可想而知,它在各种动因的作用下也可能被塑造成类型众多的修辞性疑问。

参考文献

[1]Quirk R.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Essex:Longman Group Ltd.,1972.

[2]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信德麟.现代英语语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4]袁懋梓.大学英语语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0.

语境在修辞中功能 篇5

【关键词】文学作品 幽默修辞 欣赏功能

英语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出现一些幽默的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发笑,带个读者愉悦轻松的阅读氛围。在学习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幽默的内涵,带给学生精神上的美好体验。

一、英语文学作品中幽默与“比喻”修辞功能

在大多数英语文学作品中,“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作品变得妙趣横生,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通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也分为明喻与暗喻,明喻是指将两种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的关系,通常会用到的比喻词有: like、as、as if、as though 等。而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暗喻则没有明显的比喻词,通常会把一件事物当成是另一件事物来写,这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似之处都有内在的联系。例如:He is as cunning as a dead pig.(他像狐狸一样狡猾);She is as happy as a cow.(她快乐得像只百灵鸟);The little boy as stupid as a goose(这个小男孩蠢的像猪)。从这三组例子中可以看出,用as把两种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发现都有相同的本质特征,是英语文学作品中幽默修辞的明喻。英语幽默中的暗喻通常没有明显地比喻词,如弗洛斯特的名言: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这个句子说明在文学作品中,诗歌通常是最难翻译的,甚至可以说诗歌都带有某种不可译性,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都很难翻译的十全十美,都会有较小的差别。比喻修辞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增强文学作品的情感色彩,让读者的心灵受到启发,受到强烈的感染。

二、英语文学作品中幽默与“夸张”修辞功能

夸张经常用在 英语的文学作品中,是作者应用丰富的联想,对某种事物的特征、作用进行放大或是缩小,使文学作品中的含义,变得更加鲜明,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让读者轻松一笑。同时,夸张的修辞在整篇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引发读者对作者所修饰的事物产生想象。例1:the little girl eats like a bird.原本这句话的本意是这个小女孩吃的很少,但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后,就夸大成了“这个小女孩吃的像小鸟一样少”; 例2:He worked his fingers to the bones.这个句子原本理解为他拼命的工作,使用夸张的修辞后,夸张到“将他的手指都磨损得露出了骨头”; 例3: The loud music almost drive me up a wall.原本理解为吵闹的音乐把我逼疯了,但夸张到“把我逼到墙上去躲都没办法”; 例4:Everybody bent over backwards to help him.原本理解为大家都会尽力去帮助他,夸张到 “累翻过来的地步里;鞠躬尽瘁了”; 例5:His father hit the ceiling to know of her bad grades.

原本理解为他父亲听说了她的差成绩,暴跳如雷,夸张为父亲生气得“跳起来撞到了天花板”。通过这五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使用夸张的幽默修辞后,阅读文学作品的心情变得愉悦轻松,很好的调节了阅读气氛,使整个文学作品都变得更加丰富。

三、英语文学作品中幽默与“反语”修辞功能

英语文学作品中,通常也会采用反语的修辞功能,简而言之,就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通常可以达到较好的讽刺效果,也可以用于作者自我解嘲、打趣他人等。例1:Well,you are a beauty,you ' ve lost me the game .(好,你真能干,能干得输给我了);例2:I should like to know how she would explain it(我倒想知道她会怎么解释这件事)。从这两组例句中,可以看出使用反语的修辞,可以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使整个句子具有更加明显的讽刺意味。

四、英语文学作品中幽默与“双关”修辞功能

英语文学作品总,使用“双关”的修辞,可以使文学作品达到一语双关的作用。通常是只用一个词语便对两个事物都进行了深刻的描述,使文学作品变得更有韵味,令读者回味无穷。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双关的修辞还可以分为“谐音双关”与“语意双关”这两种修辞。谐音双关是利用两个没有任何联系词语的近音或是同音,例1:She wore a new hair piece every day and was considered a big wig.(她每天都会换新的假发,人们认为她是一个大人物),在这个例句中的“big wig ”从深层次上理解有大人物的意思,古代英国通常只有地位非常高的人或贵族才会有假发,而假发大多数都是传家宝世袭的,价格十分昂贵,象征着一种贵族的身份;例2:When a clock is hungry it goes back four seconds.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当时钟饿了的时候就会往回走四秒,后半句与短语“go back for seconds”谐音,意思是在要点吃的(go back for second serving of food)。语意双关即是指一词多义,通常一个英文单词有多种意思,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同时用到。

中西方文化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幽默修辞理解的甚少,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丹.口袋里的英文幽默故事书[M].石油出版社,2012.

[2]杨立民,徐克容.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2.

语境在修辞中功能 篇6

播音主持是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出现的一个新兴行业, 播音主持人职业将成为未来就业领域的热点, 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 我国有超过600所的播音主持专业院校, 尤其是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演艺专修学院等院校, 每年都会培养出大批优秀播音主持人才。播音主持专业的设置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播音主持的功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播音主持的信息传播功能

信息传播功能是播音主持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 是指利用信息播报的方式将信息和资讯传递给观众。因此, 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将信息高质量传递给观众, 实现播音主持信息传播功能的基本保障。

(二) 播音主持的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而文化具有多样性、独立性, 要想文化有效地在社会上传播并让大众熟知就需要借助各种媒介。因此, 对文化的传播也是播音主持的重要任务之一, 播音主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担负着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二、多维传播语境对播音主持造成的影响

近年来, 在发展过程中, 播音主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信息播报功能, 并具备多种独特的语体, 包括传播信息类语体、谈话类语体、评论类语体、朗诵类语体等。语体不同, 具体的表述方法也有一定差异。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播语境逐渐向多维化方向发展。在多维传播语境影响下, 播音主持的功能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也更加鲜明和多样化。播音主持从兴起到发展, 先后经历了新闻文体播音形式阶段、文体播音评论形式阶段、文体播音通讯以及文艺文体播音形式阶段, 如今已经具备了多样化的、别具特色的信息传播功能。虽然不同文体的表述方式不同, 但都体现了播音主持业务的对应性、鲜明性等现代特色。通常情况下, 我国重要电视台都是以播报的方式播出资讯类节目, 而评论性节目则要求更好地突出评论色彩, 这就体现了播音主持形式和功能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多媒体的发展为播音主持的改革和转型带来了机遇。当前, 播音主持的主持工作主要包括两种:网络传播平台和广播电视媒介平台。在多维传播语境下, 媒体的传播形式呈现多样化, 一些传统媒体节目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实现同步直播, 网络播音主持日益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网络视频主持节目、网络音频主持节目等网络基础性传播成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信息传播形式, 这也是多维传播语境的主要体现。经过多年的实践调整, 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不断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不论是哪种播报文体都迎合了现代播音主持的稳定性和鲜明性特征。然而, 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给播音主持造成了冲击, 尤其是多维语境滋生的新情况给播音主持工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导致主持人的个体主流色彩逐渐淡化, 大众的声音开始得到关注。因此, 在多维传播语境下, 传统播音主持活动也面临着改革、创新, 播音主持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

三、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拓展

(一) 播音主持应进一步拓展信息深加工功能

播音主持的重要特点是扁平化传播, 而扁平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是对信息进行直观传播, 缺乏对信息的深加工。然而, 在多维传播语境下, 深度报道不再是报纸、杂志的专属权利, 扁平化传播模式下的广播电视节目也具有深度报道的能力。因此, 播音主持应围绕所传播内容的主题进行信息深加工, 进一步扩宽素材的采集途径, 在严谨的构架基础上对信息进行解析。播音主持的深度化发展可以有效应对网络多媒体带来的压力,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另外, 还有一些播报时间短至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的标题式媒体报道也体现了主流广播电视媒体在信息深加工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二) 播音主持应进一步拓展公众分享功能

播音主持的公众分享功能是相对于网络媒体的特有功能, 对于网络媒体来讲, 其面向的都是进行私人化信息接收的受众, 而电视播音主持则具有明显的公众性特点, 是在一个小型的公众空间内进行共有分享。在多维播放语境中, 电视播音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公众性特点, 兼顾大多数受众的心理特点和体验需求, 对节目内容进行严格过滤, 留其精华、弃其糟粕,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并通过主持人平和的态度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氛围。

(三) 播音主持应进一步拓展角色置换功能

一直以来, 大众媒体一直扮演着意见领导者的角色, 虽然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也考虑到受众的想法和意见, 但整体上仍属于权威式的发布。在多维传播语境中, 大众的智慧和意见在信息传播起始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成为媒介意见的发源地。通常情况下, 大众在接受主流媒体意见后会进行主观点评和概括, 进而占据媒介意见的制高点。因此, 不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对于具有关注和评论价值的信息, 主持人要充分体现出更加广泛的群众意愿, 着重发挥“代言转述”功能。

多维传播语境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 也为播音主持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播音主持在应对多维传播语境带来的冲击时也要抓住转型、创新的机遇, 进一步拓展播音主持的信息深加工功能、公众分享功能以及角色置换功能, 进而提高收视率和竞争力, 以实现电视传统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播音主持是电视广播最重要、最前沿的传播途径,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性、鲜明性的特征。网络多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极大冲击, 同时也为播音主持的传播语境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迎合现代传媒发展的需求, 很多传统传播媒体也开辟了互联网的传播途径, 播音主持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播音主持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播音主持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在网络媒体时代, 多维传播语境给播音主持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 而播音主持也必须将多维传播语境作为创新和转型的突破口, 拓展播音主持功能。

语境在修辞中功能 篇7

在一篇论文“我不下结论-元话语的语用分析”中,作者Mao把汉语的语言特色总结为三点。第一,汉语表达中“整体的和谐统一要高于个人的兴趣”;其次,汉语“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完整”;最后的特点是“依赖传统的辩论策略而忽略个性和创造力”(Mao,1993:265-289)。在Mao的总结中说出了汉语语言的一些特色,然而他的概括是不全面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带有偏见的。语言的特色是和产生它的文化分不开的并且论文的风格受到个体作者气质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一种语言的特色在另外一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的使用中是不存在的。此文正是要发现在中英两本学术专著序言中元话语的人际修辞功能使用异同。

元话语的分类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专家学者的划分各有不同。Ken Hyland“认为元话语的定义模糊,分类过于笼统”。他认为元话语的划分存在重叠现象,即一种元话语标记可能同时被划分到几个不同的类别。尽管如此,元话语的划分在很多学者中存在共性。该文使用的是Crismore和Fransworth的元话语分类标准,尤其是他们对于元话语人际功能的分类。元话语的人际功能共分为四类—情态标记(增强语,模糊语,言据标记),态度标记,介入标记和人称标记。

1《荒诞的鱼》序言分析

在《荒诞的鱼——从达尔文到德里达时期的无理性基督教》序言中,作者清晰的阐明写这本书想法的产生,研究的范围,书的结构和对读者的期许。事实上,整个序言都传达了作者人际交流的目的。因为序言于作者而言是最好的表达个人情感和整体想法的地方。序言是对整本书最全面的概括并且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也从此建立起来。

通过阅读Schad教授的序言,我们得出他使用元话语的数据。在所有的表达人际功能的元话语标记中,情态标记所占比例最大(61%),其次为人称标记(23%),介入标记(12%)和态度标记(4%)。而在情态标记的使用中,言据标记使用最多,其次为增强语和模糊语。Schad教授使用很多言据标记的原因是和他的写作风格相关的。评论家Bryan Cheyette说:“Schad的书是诡诈的并充满大量信息”。这所谓的“充满大量信息”就反映在他对于言据标记的使用上。例如他的序言是以一段直接引语开始的,引自福柯的书《疯癫与文明》。在整个序言中,他共引用了十个人的话语或观点来证明他的论述。在被引用的十人中大部分都是哲学家和作家,例如福柯,Kierkegaard,尼采和王尔德。这些引用使Schad的论证更加有说服力,信息更丰富。

在此书的序言中情态标记语中的增强语也被大量使用,因为它“允许作者表达确信度”(Crismore,1989:98)。在Schad写的序言中,大部分的增强语都是副词-“当然”,以及短语“当然”,“确实”。以下句中的增强语用下划线标出:

1)There has never,of course,been any happy marriage of faithand knowledge,or religion and reason.2It was nowor rather,

2)It was now—or rather,now and again—something eccentric,odd,even queer.(John Schad,Queer Fish)

在第一个句子中,作者用”of course”来表达他的确定性。在第二句中,短语”or rather,now and again”作者通过重复刚刚说完的话表达确定性。

Schad使用的最后一个情态标记语是模糊语。“也许”(“seem to”,“may be”,“perhaps”),“在某种意义上”(in a sense)写出了作者议论中的不确定和缺乏自信。序言中,模糊语共被使用九次。除了情态标记的元话语外,序言中其余的表示人际交际的元话语使用情况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很少使用态度标记语,他只使用了两次。然而介入标记的使用是态度标记的三倍。介入标记语”confess”(“坦白”)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心里距离;”make no mistake”(“不要误解”),“it is no accident that”(“这不是巧合”)帮助读者看清问题并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最后一个表示人际功能的元话语标记是人称标记。人称标记很少在学术写作中应用。原因是人称标记会使文章显得过于主观。然而在Schad的序言中,像”I”,“we”,“us”(“我”,“我们”)的人际标记共使用11次。人际标记的使用在作者和读者间建立起坚固的互动交流进而增进元话语的人际交际功能。

2《神奇的无声语言》序言分析

序言是以无声语言的一些最广为人知的与历史相关的例子开始的。作者叙述了自孩提时代以来对于无声语言的兴趣以及他做过的研究。在叙述中,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在序言末尾作者谈了写作的目的。此序言共有107处表示人际功能的元话语标记。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人称标记,其次为情态标记,态度标记和介入标记(分别占4%和3%)。

读者在读序言时可能会有一种强烈的亲切的感觉,这是由于作者使用了大量表人际功能的元话语。有时序言读起来像自我独白,有时像作者和读者间的对话。使用最多的人称标记“我”共被使用33次,其他的人称标记还有“你”,“我们”和“作者本人”。

情态标记语中的增强语,模糊语和言据标记的使用较为平均。增强语作者使用了像“毕竟”,“必须”,“当然”,“无疑”,“诚然……确实”等副词。例如:“诚然,人确实是大自然界中最神秘、最深奥、最奇特的种类”。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诚然”和“确实”来表达肯定态度。相反,作者使用模糊语“恐怕”,“据说”,“可能”,“往往”表达不确定。“可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模糊语。序言中言据标记的使用为八次。例如“有人说”,“人们常说”,“为数不少的老年人说”,“有个外国人……说”,“巴克斯特认为”,“弗洛伊德曾经说”。言据标记的使用让论述更具说服力更有力量。

态度标记和介入标记在序言中只被运用了几次。态度标记有“更有趣的是”,“奇怪的是”,“遗憾的是”,主要是一些表达情感的形容词来体现作者的态度。介入语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你也可能说过”,“并不说明笔者”。

3 两个序言的对比

尽管两本书是关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并面向不同的受众,通过比较两本书人际功能元话语的使用,我们能清楚的看出其中的异同,正如数据显示如表2。

表格显示了两位教授的写作特点是差异性大于相似性。他们对于态度标记语的使用是一致的,占序言的4%,表明了两位作者很少直抒胸臆,这种写作特色使文章读起来更客观。Schad教授在序言中使用更多的情态标记和介入标记,表格中数据显示这两种元话语标记的使用分别是中文序言中的三倍和四倍。但最明显的不同存在于对言据标记的使用上。使用言据标记的目的是使读者“尊重命题材料的真正价值”(Crismore,1989:91)。Schad教授更多使用直接引语,并在引用其他作者的观点或言论时直接列出他们的名字。汪教授对言据标记的使用具有不同特色。有时他直接引用作者的名字,例如弗洛伊德和巴克斯特;然而多数情况下使用“有人说”,“人们常说”等表达方式。这说明汪教授更偏向使用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论证。另外一点明显的不同存在于两位作者对于人称标记的使用。在汉语语篇中作者使用更多的人称标记,这几乎是英语语篇的三倍。从读者的角度看,当我们读汉语语篇时,有一种强烈的融入其中并与作者对话的感觉,因此作者和受众的关系更为亲密。

4 结束语

元话语的人际功能如Crismore而言是”作者在文本中的存在”。通过对比中英两本学术专著序言中元话语人际功能的异同,我们看到在英文著作《荒诞的鱼:从达尔文到德里达时期的无理性基督教》中,作者使用更多情态标记;另一本专著《神奇的无声语言》序言中作者使用更多的人称标记。两位作者使用的元话语不仅体现他们独自的偏好,也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元话语使用的异同。因此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在中英语言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学术写作方式。元话语人际功能的使用是因人而异的,作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应适度。如果过多使用言据标记会不仅意味着旁征博引,也会显示对于文献的依赖;过多使用人称标记不仅能增强作者和受众关系,也会显得更加主观。因此作者在元话语的使用过程中应考虑到文章的类型,这样元话语的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Avon C,Fransworth R.Mr.Darwin and His Readers:Exploring In 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as a Dimension of Ethos[J].Rhetoric Review,1989(8):91-112.

[2]Mao Luming R.I Conclude Not:Toward a Pragmatic Account of Metadiscourse[J].Rhetoric Review,1993(11):265-298.

[3]John S.Queer Fish:Christian Unreason from Darwin to Derrida[M].Brighton·Portland:Sussex academic press,2004:1-5.

[4]Ken H.Metadiscou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英汉广告中修辞功能分析 篇8

广告语言是商业语言, 同时也是艺术性语言。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其简洁明快、新奇生动、有感染力, 从而为广告的商业功能服务。

2 英汉广告修辞手法

广告有“半文学体”之称, 因此, 广告中常使用修辞手段。

2.1 比喻:

比喻修辞手法, 把一种商品以另一种形象表达出其内涵, 语言更生动, 易于理解和接受;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美好的印象, 以激发其购买欲。

(1) A perfume with a fragrance as beautiful and lingering as only 4000flowers can be. (香水广告)

(2) 歌诗达邮轮——移动海上的国际会议中心。 (旅游)

2.2 双关:

(1) Her movements tell a story for which no language has words. (ROLEX)

(2) 更多直飞航班, 带您轻松遨游广阔商务天地。 (航空)

例 (1) 引自一位女芭蕾舞蹈家的话“Ballet is not only about technique, but it is the way you move that tells the story.”其中, “her movement”一语双关, 既指舞蹈家的优美舞步, 又指劳力士手表的表针转动, 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表达了戴劳力士手表是一种美的享受。例 (2) “遨游”一词颇具神韵, 既指代飞机在空中飞行, 又让人联想到乘客乘美联航东风在商界游刃有余, 潇洒自如, 极具吸引力。

2.3 重复:

(1) The luxury car that treats life like the greatest luxury of all. (Volvo)

(2) 精准, 是当他人边踢边祈祷, 你让球从脚下乖乖出发。精准, 是当他人盲目传球, 你让它自如穿梭, 冲破层层防线。精准, 就是要球去你指定的地方。精准, 就是T90 LASER (NIKE)

重复用同一句式使广告语更有节奏感, 听起来悦耳, 容易被人记住与传播。在 (1) 这则轿车的广告, 不仅重复使用luxury, 而且分别使用luxury两种词性:形容词“华贵的”形容车, 名词“奢华”形容生活。 (2) 反复强调“精准”, 给出“精准”的定义, 又形象的突出了运动鞋的优良功效, 给消费者深刻印象。

2.4 排比结构在广告中应用也频繁。排比修辞手法可使广告显得, 语气连贯, 语意顺畅, 情感盎然。

(1) Closer to the reader, closer to life, closer to reality—the choice (Shanghai Daily)

(2) 鼾声停了, 睡得香了, 老婆笑了! (鼾停广告, )

2.5 对偶:

对偶即对对子。它要求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字数相同、内容对称。对偶句整齐美观, 有节奏感, 如:

1 Fire grilled, Flavor filled. (饮食广告)

2国风:玉树国风, 一个时代的领衔艺术;旗颂:仁者颂人, 一部终极的人本哲学。 (红旗轿车)

2.6 夸张:

夸张更能起到渲染的功效, 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1) The richest, freshest, Irishest taste in all the world. (甜酒广告)

(2) Think of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stylish hotels…elegant villas, excellent food, immaculate service.And all set aside the bluest sea, under the clearest sky. (旅游)

例 (1) 中三个最高级形容词richest, freshest, 和Irishest把这种甜酒的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很容易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7 押韵:

押韵有押头和押尾韵, 能使广告节奏明快优美容易被人记住。头韵 (Alliteration) 在英文广告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头韵法即在一组字或韵律诗中, 第一个字母或发音的重复。

3 结语

通过对主要英汉修辞手法的对比分析, 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其特点、用法及功能, 也利于我们进行广告翻译。这对提高广告的质量, 发挥和完成其功能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透视了其语体功能特点。

关键词:广告,修辞,功能

参考文献

[1]林立、董启明:《英语教学与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华英、马永堂:《英文广告阅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3]李大志:《商务英语言语修辞艺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篇9

比喻。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

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 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 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 如:

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两者之间构成比喻, 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 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 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 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这里借“二十八”代“宿” (这里别解为“住宿”义) , 借“三十三”代“天”。意即“未晚先投宿, 鸡鸣早看天”。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 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 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 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如: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 梅有“傲骨”, 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 感物咏志, 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夸张。根据表达的需要, 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 以期引人注目, 这种手法称为夸张。如: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副对联, 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莺莺在长亭泣别张生时那种难以遏抑的离愁别恨, 分外真切感人。

顶真。顶真又称“连珠”, 以前一句的结尾来作后一句的起头, 使相邻的两句首尾蝉联。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名联。上下联的两个分句中都运用了顶真手法, 前后蝉联。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引申阐发, 意蕴深长。

回文。回文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有单句回文与双句回文两种。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是厦门鼓浪屿的一副对联。上句与下句都可顺读倒读, 回环流转, 妙语天成。

双关。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 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常见的有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中“荷”谐读作“何”, “藕”谐读作“偶”。意即:“因何而得偶 (配偶) ”。下联中“杏”谐读作“幸”, “梅”谐读作“媒”, 意即:“有幸故不须媒”。音同而义殊, 言此而意彼, 别有一番趣味。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光绪三年, 黄河长江流域灾情严重。当时有人撰写了这副对联来讽刺中堂大人李鸿章 (合肥人) 和户部尚书翁同龢 (常熟人) 。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将“合肥”、“常熟”这两个地名予以另解, 与联中的“瘦”、“荒”形成对比。巧妙熨帖, 讽刺辛辣。

排比。把句式相近, 语义相关, 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列使用, 称为排比。这种手法在长联中较为常见。如: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 合宇宙奇观, 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 收古今绝艺, 置我山窗。

上联排比出八种“宇宙奇观”, 下联排比出八种“古今绝艺”。句式整饬, 意象纷呈, 气势充沛, 犹如天风海涛扑面而来, 令人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设问。为阐明己见, 故意提出问题, 以引人注目, 这种修辞手法称为设问。如: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这是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冷泉亭的一副对联, 相传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上联与下联都分别由设问句构成。含蓄蕴藉, 启人遐思。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副很著名的劝学联。上下联各由两个分句构成, 设问设答, 一呼一应;语势劲健, 张弛有致;借物咏志, 催人奋进。

用典。用典是对联, 尤其是风景名胜处楹联常用的手法, 它寓典于联, 言简意深, 大大拓展了联语的思想蕴涵。如: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是黄州赤壁的一副对联, 对仗工整, 然而又各有出处。上联出自俞文豹《吹剑录》:“学士 (苏轼) 词须关西大汉, 执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下联出自曹操《短歌行》。这两句诗也被苏轼引入他的《前赤壁赋》中。此联不仅切合赤壁名胜的由来, 而且格调高雅、语义蕴藉, 回味悠长。

析字。析字即利用字形的离合变化以形成联趣, 如:

议论吞天口;

功名志士心。

上联中析“吞”为“天口”, 下联中析“志”为“士心”, 不仅离合巧妙, 而且语义也浑然天成, 堪称佳构。

少目焉能评文学;

欠金岂可立功名。

清乾隆时, 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 贪赃枉法, 民怨沸腾。当时有一落第生员愤然在试场门口贴出此联。上联中“少目”为“省”字所析, 下联中“欠金”为“钦”字所析。这样既巧妙地切合吴省钦的名字, 又对他的丑恶嘴脸作出了辛辣的嘲讽。

迭字。迭字是把同样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的紧相连接, 有的间隔出现。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是杭州中山公园的一副对联。其中连用十对迭字, 如珠走玉盘, 历落宛转, 优美动听。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传这是明代东林党人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中分别间隔出现相同的字“声”、“事”, 这样构思既强调了联语的主题, 同时也使联语产生了一种回环反复的声韵美。

藏字。藏字, 也称藏词、漏字, 即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意漏缺一字, 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相传是袁世凯称帝前夕有人为他撰写的。上联有意漏缺“八”字, 下联则有意漏缺“耻”字, 借以讽刺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是“忘八” (即“王八”) 、“无耻”。辛辣而巧妙, 深刻而又含蓄。

嵌字。根据表达的需要, 有意将几个特定的字嵌入联中, 称为嵌字。所嵌字的位置灵活多变, 如: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这是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花径”题写的对联, 上下句句首嵌入“花径”二字, 不露斧凿痕迹, 十分贴切工稳而又巧妙自然。

冬夜灯下, 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 南京人唱《北西厢》。

上联中嵌入“冬夏春秋”四字;下联中嵌入“东南北西”四字, 一为时间, 一为空间, 皆恰到好处, 浑然天成。

对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不仅仅只有上述这些, 其他如反复、列锦、呼告、转品、层递等也常用到, 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尽述。应当指出的是, 在某些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 以增强其审美功能。如: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副对联中就同时运用了层递、顶真、迭字等修辞手法。又如: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副对联中也同时运用了设问、迭字、列锦等修辞手法, 有效地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效应。

语境在修辞中功能 篇10

关键词:播音主持;传播语境;多维传播;功能与拓展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05-01

引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巅峰,现如今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娱乐工具,拥有亿万受众群体,是现代媒体领域的主流。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播音主持是重要环节,决定着节目质量。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日益明显,媒体传播环境发展变化,多维传播语境下传统播音主持模式已不能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应基于多维传播语境,拓展播音主持功能,从而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提高节目质量。

一、多维传播语境对播音主持功能的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得到空前发展,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移动媒体、网络媒体、终端媒体等等,媒体传播环境发生变化,显然多维传播已经成为现代媒体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使得媒体开放性与自由度越来越高,受众需求更加多元。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发生变化,不论播音主持形式,还是播音主持功能都已发生变化。而播音主持是关乎节目质量的关键要素,播音主持上的差异就会导致节目上的差异。播音主持并不是单纯的进行准确的内容播报,更需要对内容进行艺术加工,提升节目视听效果与艺术性。成功的播音主持才能吸引更多受众,塑造一档成功的,有特色的节目。倘若播音主持千篇一律,没有特色,自然无法调动受众,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多维传播语境下媒体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使得播音主持有了更加宽广的事业,形式更加多元,要求具备文化与舆论正确引导功能、信息传播功能、节目驾驭功能等等[1]。而且当前受众也已非常适应多维传播语境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播音主持拓展功能已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播音主持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及传播能力,积极适应多维传播语境,做好自身的准确定位,塑造与时代相符的独特主持风格,从而获得受众支持和认可,提升主持质量。

二、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功能的拓展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已不可逆转。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功能不再单一,而趋于多元化,具体应具备信息识别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信息驾驭功能、舆论引导功能、情感把握功能等功能。多维传播语境中信息传播渠道更丰富,信息来源更多元,信息价值密度必然下降,且一些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播音主持要进行信息识别,对信息进行“提纯”,完善信息传播功能,需要深入分析素材,寻找素材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深层次的内涵[2]。实际进行播报前,明确信息传播主题,针对主题选择素材,提高报道针对性、思想性、层次性,利用信息深层次内容震撼受众心灵,而不是单纯将信息传达给受众。信息传播功能是播音主持的基本功能,关系到节目素质,但即使是基本功能,在多维传播语境下仍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因此,播音主持应强化自身语言能力,完善信息传播功能与信息识别功能,从而提高播报质量[3]。另一方面,应拓展和完善节目驾驭能力。在新语境下受众群体范围扩大,对节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节目驾驭难度越来越大,传统播音主持思维已不能使用。播音主持过程中主持人应更好的把握节目整体,考虑到大部分受众群体对节目的要求,把握好节目中不同视听元素之间的合理构建,正确营造节目气氛和风格,使主持人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利用好自身主持特点的优势,提升节目质量。此外,从舆论引导功能来看,传统媒体传播也具有媒体引导功能,但多维传播语境下媒体形式丰富,诸多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下降,加之一些媒体虚假报道更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质疑,这非常不利于媒体行业持续发展。因此,在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应坚定自己的立场,树立正确媒体观,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做真实报道,坚守职业道德,从而提升媒体公信力,引导正确社会舆论。从文化引导功能来看,播音主持具有文化引导优势和责任,而多维传播语境增强了播音主持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所以在文化引导功能发挥中应考虑文化引导需要,利用播音主持来维系文化传播功能,进行正能量传播。从情感把握功能来看,准确把握是播音主持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准确的情感把握,能够提升节目审美,引起受众关注,感染受众,将节目的主题更好的传达给受众,所以播音主持要提升自身情感把握能力,拓展情感把握功能。通过对多维传播语境的播音主持特点来看,明显具有大众性,虽然这种大众性表现并不完全,但节目中已有体现。因此,播音主持应认清时代和行业的变化,在播音主持功能拓展中,应注意两点:第一,巩固原有以传播为核心特点的引导功能,这是传统媒体传播优势,更是媒体生存的基础;第二,发展以互动为重要特点的分享功能,积极适应媒体融合趋势,遵守传媒生存法则,尊重传播特点,更要取长补短,塑造良好媒体形象,积极提升节目质量。

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传播形式和传播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播音主持理念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为了适应多维传播语境,播音主持应拓展功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强化职能能力,积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节目品质,赢得受众认可。

参考文献:

[1]刘传旺,冯进成,高处明. 从《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反思电视节目“三俗”之源——兼谈电视媒体如何把握受众的需求[J].前进,2015,09:21-25.

[2]王宗榜.浅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5,03:4-8.

上一篇:电子电源技术管理下一篇:新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