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的社会功能

2024-05-22

修辞学的社会功能(精选十篇)

修辞学的社会功能 篇1

修辞实践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修辞哲学。修辞学诞生于古希腊雅典的法庭论辩以及公民大会的演说之中, 一开始就表现出它强大的魅力。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 这门来自社会生活的话语实践艺术, 对人类的社会交往、文化的发展起来的心理学一样, 具有深厚的理性基础, 也与政治学、伦理学以及现代的许多学科一样, 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意义。亚里士多德在总结了古希腊人的修辞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建立了西方修辞学体系, 进一步肯定和强调修辞学的社会实践价值。但是, 自16世纪开始, 拉米斯重组西方传统修辞学, 把修辞学中具有社会实践价值的论辩分割出去, 剩下的是作文的方法, 主要包括文体和修辞格, 致使这门学科逐渐走向衰落, 其后300多年间一直没有恢复过来。20世纪初中国引进的西方修辞学是一门分割后的修辞学, 因而对修辞学的认识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借来了修辞学的结构框架, 却忽视了修辞学的核心内容——修辞的劝说功能及其社会作用。20世纪中叶, 西方修辞学在美国的复兴给这门古老的学科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和新的希望。论辩回归修辞学, 修辞的社会实践意义重新受到重视。今日的西方修辞学不仅在学术领域, 而且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伯克认为, 人们可以用修辞来构成和表达他们对于处境的独到见解, 来建构一种对自己有利的现实来影响别人的观念和行为。伯克的五要素说提供了判断演说者如何看待世界的方法, 演说者对现实环境的描绘显示出他对环境做出的适当回应。根据内坦森的修辞哲学论, 修辞哲学家研究的是劝说中表现出来的意识的那些状态, 是劝说者试图说服他人接受的知识的地位。当前, 我国有关社会事件 (主要是指示威游行, 劫持, 自杀等突发性社会事件) 的研究分析多限于对这些事件的心理学或单纯的谈话技巧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分析。西方修辞学的研究已经证明, 社会事件发生的情境是传统上修辞的社会实践的场合, 更是当代修辞劝说大显身手之地。根据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的修辞三要素 (即说话者、环境以及受众) 看来,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受众的心理分析, 但是, 话语要有效地发挥作用, 应当综合考虑修辞过程的三个要素。修辞过程是一种互动行为, 受众心理研究固然重要, 但它只是修辞行为中的一个变量, 只是一种可能, 还应根据具体的环境以及事件发展的动态机制, 去灵活机动地调整发话者的话语, 以便更有效地作用于受众, 进行有效劝说。文章试图打破在社会话语研究中单纯的艺术观点或者单纯的心理分析观点, 力求从修辞劝说的角度对有关案例进行剖析, 以便能找到一个更有效的途径, 把修辞劝说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去处理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的社会。

(二) 劝说心理依据

在修辞学中, 人与人只要发生了联系和交流, 就是一个试图劝说与被劝说或拒绝劝说的一个行为和心理过程。说话者要去说服, 就要把握住听话人的心理 (包含了人文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以及历史心理因素和情感心理因素等) ;而听话人要被劝说或拒绝被劝说也都会经历一个心理的自我分析和认定而接受或拒绝这么一个过程, 因此, 很大程度上, 劝说与心理学都息息相关, 大致上分析如下:首先, 信仰与价值观是人们建构起特定处事态度的基石。Benson Thomas W.Ed在其书Speech Communic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中解释道:所谓信仰, 即是指人们关于何谓真实、对错或可能性的一种集成性判断准则;所谓价值观, 即是指人们对于快乐、自我满足、公平性和宽容等及其相关价值的判断, 以及对暴力、丑恶还有吝啬等的厌恶和抵触;所谓处事态度, 即是指人们判断特定事物的好与坏, 对其感到称心还是不如意, 或者是否该去把握还是避免某项事物的一种既成的行为选择倾向。其次, 从态度的形成到采取行动, 就是一种主体准则 (SN) 规范化起作用的一个过程。而人类的意向或目的, 是人们对于特定行为的对应态度 (AB) 以及主体准则的混生产物, 是拿来预测一个人行为的最好的参照物和基准。最后, 建立起发展详尽可能性模式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简称ELM) 。ELM是对于如何研究庞大的劝说理论及对其进行要点洞悉的两种行为进行整合的一种尝试。ELM法的重点首先在于对劝说的中心路线以及周边路线的区分, 相比较而言, 中心路线设计更广阔的思维发展的确立和加工;而经由此路线形成的态度更易于被激发, 对于其相关行为的预测准确性和行为发生的既定性也相应增大很多。

(三) 说服技巧的制定依据与社会应用概括

1.图文方面——以读者为中心的制定方法 (Paul V.Anderson) 。根据Paul V.Anderson所著《Technical Communication》, 说服的技巧制定应以读者为中心。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获悉读者群的目的意图以及价值观, 然后以此为中心, 对读者的关注和辩驳进行解决;拿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合理性, 然后进行组织以引起积极的反响, 与读者建立起有效的关联;将自己的劝说技巧与读者的文化背景接洽起来进行调整, 然后结合以读者的道德准则应用道德劝说技巧。

2.非图文方面的因素以及与其相关的劝说技巧制定。当反射论证交流的条件非理想化的时候, 劝说这一行为便会常常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 劝说者无法单单以逻辑性赢得信赖。在现实社会中, 实际上每个人每天都在劝说, 但只有在劝说被运用于社会事件, 尤其是大型的紧急社会或军事事件的时候, 才能明显的感知它的存在和发生。这些往往是由社会矛盾冲突引起的。社会矛盾冲突, 不仅仅是单纯的误解、语义的混乱或者是交流的中断, 尽管有时候它们的确是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诱发因素。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意味着不单单是不一致、意见分歧或者是学术争论那么简单。社会紧急事件, 比如说自杀、劫持、拯救人质等等就通常是多重因素的混生产物, 这些因素, 可以粗略分成政治、经济、职业、团体或个人孤立、婚姻和家庭、以及宗教这几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 Gary W.Noesner M.Ed.提出了以下几种社会紧急事件应急劝说技巧:最低限度鼓励法, 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劝说那些对自己或社会失去信心的罪犯或其他行为对象, 如自杀者。此方法可以给听者树立起小小的信心和希望, 同时可避免让听者认为太突然或虚假而产生过激发应。解述或释义法, 即用“也就是说……”“你的意思是……”句型开头的谈话方式, 常用来对对方混乱的语句进行综述和语义的确认, 并可以引导对方进行倾吐和争取时间。情感标记法。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说话者要从心理的角度站在听者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和推敲力求感同身受, 从而才能适当的表示出对于听者情感上理解和共鸣, 让听者感受到, 说话者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是真正关心和为他着想的。运用此法时尤其要注意用词, 和把握最好时机对听者进行情感冷却, 以免造成过度情绪化而引起不好的后果。镜像法, 通常用于重复一些劝说的目标人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或者是话里的主要意思, 类似于解述或释义法, 但是, 不同点在于, 此法的目的是在于与目标人建立一种融洽, 即, 告诉目标人, 有人在倾听, 也常常用于稳定目标人的情绪。开放式问题法, 即问一些答案不会仅仅限于“是”或“不是”的问题。这种方法通常目的是为了让目标人开口说话, 一是为了让目标人过激的情绪冷却下来, 二可以是敲边鼓的进行对从周边人得知的消息的一种补充, 但是要尽量避免“为什么”开头的问题, 这会让目标人产生受到干涉或质问的感觉。“我”信息法或称劝说者融入法, 当目标人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情绪或者是行为语言的时候, 劝说者可以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说先对于目标人的行为表示出作为自己个人立场的理解, 然后进行反向引导。目的是为了让听话者从心理上确认劝说者的“善意”乃至进一步接纳劝说者, 使谈判变得更加的有利于劝说者。有效暂停法, 在询问目标人问题或者进行引导之后, 适当的停一停给目标人思考和冷静的时间, 同时也可以赢得劝说人进行具体场合综合分析和谈判下一个切入点的思考以及对目标人反应的预测和应对的时间, 还有为相关部门采取相应行动赢得更多的时间。积极倾听技巧, 在适当的问题上劝说者主动进行一些“无害”提问。即, 问一些不会太刺激目标人情绪的问题, 既可以达到冷却情绪争取时间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jzen I.1991/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M].50, 179-211.

[2]Benson Thomas W.Ed.1985.Speech Communication in the20thCentury[B].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3]Gary W.Noesner, M.Ed., and Mike Webster, Ed.D., “Crisis Intervention:Using Active Listening Skills in Negotiations,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August1997, 16-18.

[4]温科学.当代西方的修辞情景论[J].修辞学习, 2000 (2) .

论修辞格的审美功能 篇2

一、形象美

文学艺术是依靠艺术思维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感染读者的,这种功能不仅仅是靠形象化的语言材料的运用来完成,同时也包括对各种各样的辞格的运用。形象化是文学的特点之一,文学一旦离开了可感受的形象,就失去了美的基础,也就谈不上美的存在。在诗歌中,一定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使诗歌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而且使诗歌富有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从而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余地。如李清照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其中“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肥”衬托“绿”,用“瘦”衬托“红”,“风疏雨骤”之后,海棠花在风吹雨打后凋落,而绿叶在雨后更是盎然,将雨后海棠的形象生动而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且以物喻人,赋予了深厚的情感意蕴。又如贺知章的《咏柳》里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发思考,然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句予以回答来再次凸显柳叶的外在特点“细”。诗句中本体是“春风”,喻体是“剪刀”,这个比喻,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形象化生动化了,从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美往往也通过修辞手段来刻画。文学创作中对修辞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真实且丰满,从而使其更具有审美性。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不同人物的比喻,对“过洁”的少女妙玉,称她是“金玉质”,对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称作“中山狼”,对于复杂的人物如王熙凤,借兴儿之口,暗喻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物的性格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又将作者对所描写的人物的态度的褒贬暗含其间,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二、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认为“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思想感情与艺术形象有机统一所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用语言描绘形象、反映现实并且借文抒情言志。意境之美是语言的内在品质,这种美不是由感官直接察知的,而是要通过联想、想象、体察、玩味、感悟、以及紧紧伴随的情绪、情思等活动来“描摹”和“意会”的。而文学作品中这样情景交融的境界,就需要利用到各种修辞手段。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里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人拟物,让无生命的桃花带有人的情感和知觉,桃花并不会“笑”,但是诗人刻意地强调“桃花依旧笑春风”,与去年门中桃花般美丽的女子形成对比,物是人非,桃花除了引动对往日的美好回忆,徒然增添无限的怅惘之外,也暗含了好景不长、命运多变的感慨。再如岑参的《夜过磐石寄闺中》的“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春物”并不能知人意,“桃花”也不会笑诗人的索居,这些所谓的情景,完全出自诗人的想象,是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自己在它乡春夜独处的落寞表现得既含蓄又生动。修辞格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创造审美意境,是表现文化历史内涵的手段。通过各种修辞的手法,使文学作品生出“言外之意”、“景外之景”,让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得以延伸,强化了文学语言表达人生、理想、追求的文化意蕴和内涵。

三、情趣美

从美学上说,人的审美眼光是独特的,但是对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美总是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以感情为铺垫,并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艺术家从自然界里吸取素材,然后在艺术领域里创造出另外一个想象的世界,并赋予它一定的状貌,唤起审美主体的真实的、具体的美感,这就是在文学创作中借助于修辞艺术之所在,而这样的修辞手段,往往带有一定的情趣美。正如《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识》里,赏中秋月时贾赦为了给贾母凑趣说的笑话:“... ...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了?’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得多呢!’”。“肋条离心甚远”就是“心偏”,而心偏又与“天下父母心偏”双关,其言外之意是说贾母“偏心”。贾赦是荣府的长子,可大权旁落,他为此而感到不满,他对贾母的看法,用双关的辞格通过说笑话的手段含沙射影的表达出来。这既表现了贾赦与其母的矛盾,也增添了文章活气,使得故事情节平添几分生动有趣。

修辞格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增添文学作品的色彩和表现力,它是展现美学理念和审美艺术的手段,它在文学作品中所占的地位,尤如绘画中画家的着色彩笔。

参考文献:

[1]骆小所.修辞探究[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中华书局.2009.

修辞学的社会功能 篇3

一、本书的基本内容

(一) 现代俄语功能学概述。此章节作者详细论述了五方面的内容:现代俄语修辞学和功能修辞学发展的概述;现代俄语功能语体理论及与其相似的文体学理论;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语体分类;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研究的语篇及常见语型;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的语体特点。其中作者系统的阐述了М.Н.科任娜 (Кожина) 的功能修辞学理论, 并指出功能修辞是研究语言在各个不同交际领域中行驶功能的规律的学科。并指出将来修辞学进一步发展后, 对每一种功能语体的研究都将成为修辞学中的独立门类, 从而为下面各章具体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二) 现代俄语科学语体修辞学。对于现代俄语科学语体, 作者从构词、词汇、词法、句法四个方面论述了其特点。科学语体 (научный стиль) , 服务于科学领域, 用来观察和论证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语体随着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 新科学的不断出现而发展。科学语体主要是指科研论文、专著、论文等。科学语体既有书面形式也有口头形式。综合这几方面概括科学语体的特点:逻辑性强, 逻辑联系明显, 大量使用术语, 静词性弱化了动词语义, 增大了名词、形容词和形动词的信息承载量。

( 三) 现代俄语公文事务语体修辞学。 公文事务语体 (официонально-деловой стиль) , 是历史上形成时间最早的语体之一。改语体主要用于处理公务活动直接与生活实际要求紧密相连。其突出特点是表达清晰准确, 意思单一明。此外, 编著者们也从词汇、词法、句法三方面对公文事务语体的特点进行描述。

( 四) 现代俄语报刊政论语体修辞学。 报刊政论语体 (газетно-публицистический стиль, публицистика源自拉丁语pubclus, 意为公众。) 用来讨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现实问题, 目的是阐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唤起人们的重视或行动。报刊政论语体是影响公众的手段, 也反应当前社会生活中某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 现代俄语文艺语体修辞学。文艺语体 (стиль–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对于文艺语体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功能修辞学之前就有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功能修辞学逐渐从选词造句转到了语篇。文艺语体具有鲜明性、形象性、表情性, 通过形象来传达思想和感情。

(六) 现代俄语日常生活口语体修辞学。日常生活口语体, 或简称口语体, 通常是指操标准语的人口头讲话语言所具有的特点、特色, 但这种语体也可能以笔头形式出现。 (如便条、私人书信) 。作者指出了口语体最一般的语言标志:十分积极地使用非书面语性质的语言手段包括语言各结构层的不规范成分;语言单位, 在结构形式上的不完整。

二、本书的优点

(一) 提高了研究层面, 增加了研究内容。《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概论》在继承和借鉴传统修辞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概论》一书中不仅提出了俄语功能修辞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而且还系统地介绍了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研究的语篇及常见语型。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值得一提。

(二)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例证丰富, 实用性强。《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概论》一书在对五大俄语功能语体的特征进行描述的同时, 选取了阐述不同语体特点的材料和大量有关各类语体修辞学的构词、词汇、词法、句法等材料, 不仅使读者更容易地掌握不同语体的特征, 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 结构严谨, 安排巧妙, 重点突出。从结构上看, 《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概论》一书具有较强的严谨性。通过第一章对本书主要内容的介绍, 可以看出《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概论》在整体上是总分的结构, 而每一部分又是总分总的结构。这种安排合理有序, 在总述俄语功能修辞学理论的基础上, 逐个对五大功能语体在构词、词汇、词法、句法层面的特点进行描述。

综上所述, 《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概论》注重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透彻的分析和论述, 详尽的描述了不同功能语体的特征。 成为新世纪俄语篇功能修辞学领域内的一部重要的基础性论著。

摘要:所谓功能修辞学, 就是以功能语体为核心概念的语体论, 其中心任务是研究语体, 研究在不同的语体中, 不同题旨、情境条件下语言的使用问题。王福祥、吴汉樱老师合著的《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概论》一书中将与功能语体相关的信息集中在统一的视角下, 描绘出了作为语言学重要分支的功能修辞学这一学科的大体轮廓, 介绍了有关五大功能语体特征的各方面知识, 是功能修辞领域内的一部重要教材和科普读物。本文对《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概论》一书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将现代俄语功能修辞学概论与传统修辞理论进行了比较, 意在体现本书的三大特色, 并揭示功能语体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功能修辞学,功能语体,语体特征,科学语体,公文事务语体

参考文献

[1]武瑷华.苏联功能修辞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 (02) :15-20.

[2]张会森.俄语修辞学:成就、问题和发展趋向[J].中国俄语教学.1999, (01) :8-12.

[3]孙汉军.功能修辞学研究的现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02) :1.

托福修辞目的题功能词汇总结 篇4

强调: to emphasize, to stress 说明概念,解释原因

举例

支持

比较对比 反驳  To explain(how) To define  To describe

 To offer a possible answer  To present…views/ solutions  To show why/how

 To provide a more technical/specific discussion of  To discuss why

 To present several factor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 To give an analysis of  For example,  For instance,  To illustrate

 To provide examples of  To give an example of  To cite an evidence that

 To present an evidence on which the theory was based. To support the claim that  To provide support for  To provide evidence that  To argue for

 To argue in support of

 To compare…to  To contrast  To identify

 To demonstrate a similarity between…and  To distinguish

 To illustrate differences between…and  To make a comparison that  To reject

 To argue against

 To argue that none of  To argue that

 To challenge the earlier claim that

 To cite evidence that shows that the theory is incorrect. To point out problems with  To question

总结评价

   

修辞学的社会功能 篇5

[关键词]广告英语 矛盾修辞 辩证逻辑 语用功能

一、语言与修辞

现代语言学之父和符号学先驱索绪尔(Saussure) 认为,语言系统是一种符号系统,但又是比任何其他符号系统更为特殊、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而且它也来自于社会文化符号系统,通过与其相关的约定俗成的概念与外界事物产生联系,在具体的情景语境中表达一定的社会交际意义。然而,又正如20世纪30年代捷克布拉格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指出:“日常语言是如此的‘自动化’和‘惯例化’以至于语言的使用者不再感知它的表达与审美潜能”,因此,在变化着的情景语境中,语言符号根据具体交际情景的需要产生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变异,即语言符号系统适应社会文化的变化,语言学家将其视为突出(foregrounding)或偏离(deviation)。修辞作为语言的一种突出(变异或偏离)符号形式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不同交际环境下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修辞是一门有效的语言选择的艺术,它巧妙地组合语言,赋予人类形象思维无限的延伸空间,最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实现语言交际的最佳效能。因此,矛盾修辞的产生和广泛运用,是语言发展和创新的必然产物。

二、矛盾修辞的逻辑矛盾与语用推理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语境是语用研究的基础。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的互明 (mutual manifestness) 的“认知环境”。这一理解包括当场的情景里具有的具体内容和事实,以及交际双方对环境都相互明白的内容,和各自拥有的有助于理解当场情景以外的“背景知识”。认知语境具有系统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它不再是静态的,而是成为逻辑推理过程中的变项。

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D. Sperber & D. Wilson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它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它的目标是“确认根植于人类心理中的、能够解释人们彼此如何交际的一种内在机制”。关联理论强调在语境中理解语言并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在语境中进行的明示——推理的过程。理解和分析话语离不开一定的解码程序,但常常话语不能仅仅靠字面意思来理解,因为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话语理解依赖语境,语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话语的理解产生影响,除了十分有限的语句外,大多数语用现象是解码规则无法解释的。他们也提出了最佳相关的概念。相关理论把相关看成是话语语境效果和话语信息处理耗费之间的最佳平衡,适度的信息处理可以加强原有假设、消除原有假设或者与原有假设合并产生新的假设,这三种新旧语境互动的结果就是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对修辞中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解困惑或歧义的排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矛盾修辞的语言中,有两层结构:表层语义和深层含义。表层语义,通常是语义学研究的范畴,信码说(Code Model)主张把句子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运用语法规则来解释。在矛盾修辞语言中的表层语义就是那些显而易见的矛盾,但拘泥于形式的机械的信息解码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规则给定的语义表达只有在语境中具体化之后才能有效地传递交际意图,所以表层语义只能令人疑窦顿生,搁浅于语义表层的信码说此时就显得无能为力;相比之下,深层含义是蕴含在矛盾的表层语义之下的言外之意,基于语境和推理的语用学为推理说(Inferential Model)提供了理论支撑。推理说重视解码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思维的推理机制结合话语的语言和语境特征进行解释。因而,推理模式的输入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表达,而分为两大类: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前者经由语法处理,但语法只能将语音表达和与之相对应的语义表达相结合。换言之,语法能够提供话语解释的诸种可能性,却不能提供充分的条件,来保证对这些可能性的具体选择。此时,如果根据语用原则,语境知识将帮助解读者进行正确的选择,领会矛盾修辞中真正的言外之意。

我们知道,普通逻辑是普通思维的逻辑总结,研究的是事物处于相对稳定下状态下的反映。相对来说,发展到黑格尔就静态的普通逻辑概念、判断和推理理论转向了“彼此推导,相互过度”的逻辑动态,黑格尔称之为思辨逻辑,亦即辩证逻辑。辩证逻辑不否认普通逻辑的“A是A”,但根据辩证逻辑,事物运动发展的量变仅是第一阶段,经过一定的量变,必然要进入第二阶段质变阶段,所以出现“A是A又是非A”。由此可见,辩证逻辑早普通逻辑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在上述的推理模式中,对矛盾修辞中语义解释的两层结构就反映了辩证逻辑的两个阶段。解读矛盾修辞过程中,先是普通逻辑指导下的静止的语法解码发现了表层语义形式上显而易见的悖论,产生了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解读者感到匪夷所思,这就是第一阶段。在第二阶段中,解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推理模式运用关联理论在动态的语境中进行推理,并从种种可能性中选择正确的答案。由于经历了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人们的思维也就从表层的单维的理解转化为深入的多角度的对矛盾修辞的真正内涵的理解。一言以蔽之,语义层面的矛盾不符合逻辑,深层语义合乎逻辑,这就是矛盾修辞的辩证逻辑性。以下笔者对广告案例中矛盾修辞中推理过程的分析使这一辩证的逻辑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矛盾修辞在广告中的运用

美国著名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曾说:“广告是词语的生涯”;著名广告人士H·史戴平斯鲜明地指出:“文案是广告的核心”。文案不同于色彩或声音那样的自然质料,它是思维的产物,它的精雕细琢颇需一番匠心。在广告文案创作和语言艺术化的过程中,矛盾修辞功不可没,现选择几例加以分析讨论。

1.运用oxymoron广告案例

(1)Before our designers create a car, they talk to outside experts.——汽车广告

一般来说,专家肯定是行内人,设计汽车业必定是行内专家的事。但这则广告里却偏偏用了个“outside experts(外行专家)”的措词,是典型的oxymoron。说是设计家设计汽车前,要与“行外的专家”进行交流,实在有些令人费解。既然是行外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专家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看来,众人的智慧聚集起来时不容低估。其实,这里的外行就像是“臭皮匠”,专家就如同“诸葛亮”,一个臭皮匠的高明之处虽与诸葛亮相去甚远,但众多普通人的智慧集合起来的话,恐怕非诸葛亮一人能抗衡。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设计家要和行外人交流了——行外人关于设计汽车的高见聚集起来与行内专家相比,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外行”难道还不是专家吗?这就是无懈可击的真理,这就是辩证的逻辑。积少成多,厚积薄发,也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广告语传递的根本意图是说明这款汽车的设计博采众长,是内外行家集思广益的结晶。也暗示着这款车是消费者的理想车型,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2)No mandatory option in our store. ——百货商店标语

“Mandatory option(强制性选项)”显然是一个偏正式词组构成的矛盾修辞短语,是一个典型的oxymoron。“Mandatory”一词意为“强制的”之意,“option”意为“选择”。既然是强制性的,怎么还会是选择?两个词放在一起,显得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所以从字面意思,无从得知其真正含义。细忖其义,与汉语里的“捆绑销售”有异曲同工之妙。消费者购物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场面:买了某一产品时却被告知“必须”同时购买其另一理应由顾客“自行选择”是否购买的配件或相应服务。相比之下,“mandatory option”堪称妙语,一个简洁的矛盾修辞短语中既表达出了“捆绑销售”的概念,又蕴含犀利幽默的讽刺,对商家违规的捆绑销售行为的谴责,把不法商家隐藏在“供消费者选择”的面具下的惟利是图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来。在谴责这种不良行为的同时,此商店暗含了“信誉至上”的服务宗旨,以博得消费者的好感。因此,一个“自相矛盾”的短语,只是把丰富的解释浓缩成看似矛盾的一个短语,而把这些略去的语言成分让解读者在推理过程中根据语境去补充完整并领会其真正含义。

2.运用paradox广告案例

(1)A job well done is a job that’s never really done.——SmithBarney Financial Consultant

此案例是合作金融行业中的权威Smith Barney的投资咨询公司的广告词,也是运用矛盾修辞法的绝妙之作,是一个paradox。字面意思是“干完了并且干得好的工作就是永远干不完的工作”。看似文字游戏,自相矛盾,实质蕴含丰富哲理。“A job well done”实质上是一个积少成多后的新概念,它包括无数次具体的工作,这无数次的工作就意味着公司由于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不光拥有了众多忠实的老顾客,而且还吸引着新顾客,这样,公司的运作就呈现出良性循环。这则广告以公司的口号的形式向解读者传递了这样一个隐含的信息:我们以永远为顾客服务为宗旨,也有信心保证服务的质量让顾客一直满意。设想,如果表达同样的意图,却说成“Our service is good and you can rely on us forever”,那就成了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样枯燥无味的直白只会让受众厌烦和反感。同样的意图被改头换面成了paradox,解读起来就津津有味了。

(2)Who would have ever thought the biggest thing to you ever happen to you would be the smallest?——Johnson & Johnson baby’s products

这则广告可译为:“谁会想到对于你来说,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最大的事就是最小的?”很显然,广告主又一次使用了paradox。字面的意思还是那样令人不知所云。但是广告背景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即语境,能为下一步的推理过程提供依据。背景勾勒非常简约,父亲在和小宝宝逗乐,使用的色彩也极其清秀柔和。再看细小处,能发现“Johnson & Johnson baby’s products”字样。答案终于显现:广告中的强生婴幼儿用品都是宝宝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父母来说,每天在做的都是护理宝宝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繁琐的小事。但是,正是在做这每一件小事的同时,他们在做着一件最大的事——每天精心的护理换来宝宝健康成长。培养出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对于父母来说,就是最大的事业,最伟大的工程。这样的“似非而是的真理”引导解读者摆脱思维定势,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平时觉得司空见惯的事物,直至发现其乐无穷。

从以上分析看出,矛盾修辞不是一对矛盾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巧妙搭配和再创造,凝练简洁,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它在本质上表现了矛盾修辞中语言形式上的悖论和本质的和谐和合理性,具有表层语义的矛盾统一于深层推理意义的辩证逻辑特征。从实现广告主目的的角度,矛盾修辞法赋予了广告语言更多的艺术性,有助于实现营销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矛盾修辞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创新而产生,在修辞中独树一帜,使文学作品熠熠生辉,充满哲理,诙谐风趣,富有文采和新意。我们更应注意到的是,在广告这样的特殊语言中运用矛盾修辞法,除了能达到这些效果,使广告语言艺术化,更主要的是有助于受众更好地接受广告主的意图,实现广告的营销目的,这是研究矛盾修辞的一个全新视角,而且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有必要重视它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Trans.Baskin, W. London:Peter Owen Ltd,1959:68

[2]Traugott, E. C. & Pratt, M. L.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M].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80:31

[3]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299

[4]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196

[5]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47

话语模糊的修辞功能及其运用 篇6

一、话语的模糊性

任何一个民族, 无论大小, 语种如何, 其语言都存在着模糊现象, 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话语中的反映, 而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模糊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 要反映宇宙间无穷无尽的客观事物, 当然会产生模糊现象。[1] (P82)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问题, 一个人多高才叫高, 一个事物的多少才算少, 这是一个难以说得清楚的问题。“黎明”从什么时候开始, “黄昏”到什么时候结束, 没有一定的规约。在日常交往过程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人们常常会使用这样一些语义边界不明的模糊词语来表达。

话语模糊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基本现象, 西方语言学界对话语模糊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1923年, 罗素 (Russell) 在《澳大利亚心理学与哲学》 (Th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模糊》 (Vagueness) 的论文, 文中提出了“当用于描述的系统与被描述的系统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时, 这种描述就是模糊的”。[2] (P84) 这是西方学术界关于模糊话语的最早论述之一。1965年,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系统科学家查德 (Zadeh) 发表了论文《模糊集》, 标志着人们对模糊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模糊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我国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认为:“一个符号, 如果它运用于边缘的场合比运用于清晰的场合还突出, 它就是模糊的”。[3] (P57) 这是从话语符号运用这一角度给模糊所下的定义。此后, 李晓明教授从认识论角度对模糊进行了描述, 他认为“模糊”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4] (P35)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语言是客观世界对象的反映, 因此具有模糊性。语言中大量存在语义边界不明的词语, 这些就是模糊语。模糊话语是指话语行为人为了达到一定交际目的而运用的一些内涵与外延难以确定的词语来进行表达的话语方式。

二、话语模糊的修辞功能

模糊是话语交流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在话语交流过程中, 有时候需要把事情表达得清晰、明确, 这时需要使用精确的语言。然而, 也存在一些场合, 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 或者为了其他某种交际目的, 话语行为人需要有意或者无意地含糊其词, 使用模糊的话语来表达, 以便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话语行为人调整自己的话语, 运用模糊的语言来提高表达效果, 这就是模糊修辞。[5] (P47) 语言的模糊属性为模糊修辞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话语行为人通过模糊修辞可以提高话语表达的效果, 使交流变得更加灵活和顺畅。模糊修辞就是利用话语的模糊性来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伍铁平教授认为, 在修辞中模糊能起到精确所起不到的作用, 是语言表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 (P96) 在话语交流过程中, 正确地运用模糊话语, 可以准确地传递某种信息, 使话语表达得更加委婉、得体, 有时候能使话语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话语模糊的修辞功能是多方面的, 比如委婉功能、回避功能、便利功能等。

(一) 话语模糊的委婉修辞功能

委婉来自希腊语euphemism, 意思是“说好话”。在社会交往过程中, 话语行为人经常使用一些模糊的话语来含蓄地表达某种意思, 从而回避或掩饰一些敏感的话题, 创造和谐的气氛, 给受话人留下思索的空间。特别是遇到令人不愉快的事物或行为时, 选用模糊的话语来表达可以减少语言的刺激, 避免伤害受话人。在现实生活中, 当迫不得已需要涉及到一些令人不快的话语时, 应当选择较为模糊的表达方法以避免冒昧或者伤害对方的感情。

英国语义学家利奇 (Leech) 提出了话语交流中的礼貌原则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礼貌原则的基本思想是尽量扩大礼貌表达, 尽可能减少不礼貌的表达, 要为受话人的处境考虑, 尽量不让受话人为难。[7] (P104) 在话语交流过程中, 为了实现礼貌原则, 话语行为人往往使用模糊的话语来进行表达, 因为话语模糊具有委婉的修辞功能。例如:

在这句话里, 话语行为人使用了“wonder”这个模糊词语来征求对方的意见, 委婉地表达出请求的意思, 体现了利奇的礼貌原则。采用这种模糊的话语来表达, 即使遭到受话人的拒绝, 发话人也不会陷于尴尬的境地, 同时这种表达也给受话人拒绝留有余地, 照顾了对方的面子, 使得话语显得彬彬有礼。

在话语交流过程中, 语言的委婉功能主要通过模糊语来实现。话语模糊能够淡化直言带来的不快, 从而照顾对方的面子, 避免冒昧与非礼。有时候话语模糊还可以减少冲突,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例如:

这里的“redundant”是指“足够而有剩余”的意思, 它的外延比较模糊, 具有变化、不稳定的语义特征。事实上, 话语行为人使用“redundant”真正指向的是“下岗职工”, 他们不是富余, 而是公司的负担。但是, 如果说话人直接用“laid off”这样的词语来表达, 会伤害员工的感情。因此, 在话语交流过程中, 如果遇到有可能使受话人处于尴尬境地时, 话语行为人应当尽量选用模糊的话语来表达, 使受话人少受伤害, 以实现话语的委婉功能。

(二) 话语模糊的回避修辞功能

在话语交流过程中, 话语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 有时候会把话语说得模糊。话语模糊不是语言误用, 而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 特别是为了避实就虚而使用。当话语行为人需要避免正面回答自己所不能回答, 或者不愿回答的问题时, 使用模糊的语言能使话语变得灵活多变, 留有余地。例如:

(3) 张琼:林丽, 上哪儿去?

林丽:有点事出去一下。

在这个对话里, 张琼想知道林丽到底想去什么地方, 做什么事。然而, 对林丽来说要去的地方以及要做的事情不方便告诉张琼, 于是运用了模糊的话语来进行应答。林丽的回答“有点事”, 究竟是什么事并没有具体言明。此外, “出去一下”也没有说明具体时间的长短。在这一对话里, 林丽运用了模糊的话语避开她不愿意正面回答的问题, 使得她的话语具有较多的灵活性。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 有时为了保全话语行为人或者受话人的面子, 话语行为人会使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进行交流, 回避一些令人不悦的话语, 照顾受话人的情感。[8] (P109) 在涉外交流活动中, 交往双方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自己, 有时还代表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利益, 所以在此类话语交流过程中, 需要给对方留下面子, 回避一些可能伤害对方的话语或者问题。外交语言最能体现出话语模糊的这一特点, 擅长外交活动的人一般都不会直接使用拒绝、否定或者不同意之类的精确词语, 而是使用模糊的话语来进行表述。

在例 (4) 中, 话语行为人为了回避直接否定对方的提议, 伤害对方的面子, 采用迂回、模糊的话语进行交流, 保全了提议人的面子。话语行为人首先表示对受话人的提议给予同情, 接着以模糊的话语指出这一提议需要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来加以证实, 才能说明这一提议的可行性。例子中的“更多”“令人信服”等都是模糊的话语, 因为多少证据才算“更多”, 具有怎样的说服力才能“令人信服”没有一定的界限。话语行为人这样表述, 既间接委婉地表述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又没有伤害到对方的面子, 回避了真实的话语意图。

(三) 话语模糊的便利修辞功能

在话语交流过程中, 模糊话语能以一代多, 以简代繁, 给人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便利。在某些交际场合下, 模糊话语比精确的话语更能准确地表达思想, 符合当时的交际情景。在日常交流过程中, 有时候如果要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就要说很多的话, 甚至需要做出计算才能回答, 然而, 如果使用模糊的话语, 就只需要寥寥数语便可表达清楚。例如有人问你:“您女儿几岁了?”你会用“差不多十岁了”或“九岁多了”等这样的模糊话语来回答。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没有必要精确计算出你女儿当时是多少岁多少月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 然后给对方精确的回答, 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根本没有必要非常精准, 也不可能做得到那么精准。因此, 话语行为人不必使用非常精确的话语来回答, 这时, 模糊话语能给受话人的回答带来许多便利。

此外, 在一些不愿明确或者不能精确的话语交流环境里, 如果一味采用定量或者定性的话语来表达, 往往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 还可能造成语言枯燥乏味, 影响交际效果。相反, 如果采用模糊的话语来表达, 往往能收到简洁、明快的效果。

三、模糊话语的运用

话语模糊不是语言误用, 也不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词语。在话语交流过程中, 人们选用模糊的话语来表达并不是缺乏语言能力, 而是刻意选择。如果缺少模糊话语, 人们的表达将会冗长啰嗦, 词不达意。无论在话语交流中还是语篇交际里, 模糊话语的应用都非常普遍。模糊性的词语有时候能使我们的语言具有灵活性, 因而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政治外交等文体之中。下面我们将从几方面来说明模糊话语的一些具体运用。

(一) 模糊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话语模糊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常运用模糊的话语来表情达意, 因为有时候模糊语义的表达要比精确语义的表达灵活得多, 它可以使受话人易于接受, 从而创造出和谐的气氛。例如有个人问你:“您下午几时能回来?”你会用“5点以后”或“6点以前”等模糊话语来回答。对于这个问题, 你不可能准确地预见将来一个确切的时间, 因此无法给予准确的回答,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没有必要非常精确, 也不可能做得到非常精确, 所以模糊话语经常应用于我们的日常会话当中, 使我们的话语变得简洁、灵活。

模糊话语是能够被人们所理解的, 否则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例如, 当被问到你家离学校有多远时, 你是不会去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然后再做出精确回答的, 而是用“大约五公里”, 或“步行约一个小时”之类的模糊话语来作答, 对方也就能理解和接受了。在日常交流中, 模糊话语的恰当运用能使我们的语言灵活多变, 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9] (P89) 话语模糊与语言误用是不同的, 它们是根据交际情景的需要而有意选择。话语模糊具有其特定的内涵, 如果选用得当, 能使我们的表达变得灵活多变, 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在这个例子中, “considerable”是一个模糊的词语, 含有“相当多”的意思, 其语义的外延模糊, 没有明确的界限, 具体指向的数据不能确定。然而, 模糊话语的语义虽然模糊, 却能使我们的话语表达得更加清晰和简洁。

在日常话语交流过程中, 有时候我们不愿意以精确的语言或者不能以精确的语言来表述。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采用定量或者定性的词语来表达, 往往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例如:

在这一日常对话中, 母亲用“as soon as possible” (尽快) 来回答女儿的提问, 这是一个语义模糊的回答, 因为我们很难定义多快才算快。“soon”和“possible”是两个外延模糊的词语, 两个这样模糊的词语搭配在一起更是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像这样的模糊话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 它们能使我们的表达变得更加灵活和简洁。

(二) 模糊话语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运用

在政治外交公文中, 一般要使用精确的语言。然而,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精确的话语可能会让话语行为人陷入被动的境地, 如果能恰当地使用模糊话语, 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不过, 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模糊的话语, 需要看具体情况, 我们认为在下面场合中最好选用模糊的话语来表达。

不需列出非常具体的时间或者精确的数字时, 可用约数来表达。《光明日报》2012年4月8日报道, “吉布提一艘载有约250人的海运船4月6日在驶离首都吉布提港后不久沉没。据吉布提有关部门今天公布的最新统计, 目前已经造成至少72人死亡, 36人受伤。船上许多人是前往吉布提西北部地区参加宗教活动的。”[10] (P8) 这一则新闻里使用了许多模糊性的数量词。当报道船上的人数时, 因暂时不能确定准确的人数, 因而使用了概数“约250人”来表述。而死亡的人数还可能会因为找到更多的失踪者遗体而增加, 因此有关部门使用“至少70人”这样的模糊数量词来表达。船上有多少人是前往吉布提西北部地区参加宗教活动的也没有必要去一一调查, 确定准确数, 因而使用“许多人”来概括。此外, 短文中还使用了模糊的时间短语“不久”来表述轮船驶离港口的时间。如果要点清具体的时间和精确的数字, 就必需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进行调查, 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等待信息的确认, 这会使新闻失去其时效性。所以, 在不需列出具体的时间或者精确的数字时, 可以用约数来表述。

在讨论国际事务时, 如果多方意见不统一, 而列举细节又过于敏感时, 宜用模糊话语来表达。例如, 中国能源报2011年7月4日报道, “国际能源署 (IEA) 宣布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向市场投放6000万桶石油, 以弥补利比亚每日150万桶优质石油的产量缺口。这一举动不仅震撼了石油市场, 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面对IEA这一举措, 各国反应不一。”[11] (P9) 在这则新闻中, 石油行业、商业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对国际能源署向市场投放石油的意见不统一, 为了概括各方的立场, 报道里使用了“反应不一”这样的模糊话语来概括, 起到了精简的作用。由于投放市场的石油将购自不同的国家, 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纠葛, 因而引发各方争议, 短文使用“引发了不少争议”来概括, 从而达到了报道简洁的效果。

有些尚未确定或不需让一般人知道的问题, 可以使用模糊话语来表述。例如, 胡锦涛2002年7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贾南德拉国王表示, “此次访华与中国领导人就广泛问题达成共识, 并签署了有关合作协定”, 他对访问成果感到满意。[12] (P1) 像这样, 有些问题属于机密, 不需让一般人知道, 可以用“广泛问题”来概括。另外, 所签署的协定也不必一一列出, 所以用“有关合作协定”这样的模糊词语来表达, 以使文章简洁。这种表达方法在政治外交公文中是经常见到的, 它们可以使语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三) 模糊话语在法律法规中的运用

模糊话语不仅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 而且在法律法规中也常被使用。法律法规的语言一般要求的准确性较高, 然而语言的准确并不要求完全排斥模糊语言的运用。相反, 法律条文中恰当使用模糊的语言不但不会使法律条文含混不清, 反而能使其逻辑更加严谨。例如, 宪法第六十五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 秘书长、委员若干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员会组成人员中, 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13] (P15) 就这一条款而言, 副委员长应设多少人?委员应设多少人?委员中应有几名少数民族代表?这些都不宜做硬性的规定, 使用语义模糊的词语“若干人”和“适当名额”等来表述, 能使表达具有更多的普适性和灵活性。

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 犯罪较轻的, 可以免除处罚。[13] (P362) 这里“犯罪较轻”与“犯罪较重”在边界上是模糊的, 没有清晰的界限。虽然, “从轻”是在法定刑以内处罚, “减轻”是在法定刑以下处罚, 但是“以内”和“以下”都有一个模糊的区间, 所以, “从轻处罚”究竟轻到什么程度, “减轻处罚”需要减到什么程度, 都是一个外延非常模糊的问题。法律条文中这种模糊的话语来自犯罪行为本身和犯罪情节轻重程度的不同。刑法语言的模糊性为法官灵活掌握量刑提供了可能, 也只有这种模糊的表述才能真正体现我国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法官对这种模糊掌握不当, 也会影响法律的裁决结果。因此, 在法律语言中如何做到更加精确和量化, 是法学界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模糊话语之所以能在精确性较高的法律语境中出现, 一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可以让法官酌情考虑, 灵活掌握;二是模糊话语具有简明性, 如果我们用精确的语义来表示“从轻”“减轻”或者“较轻”, 那么要说很多的话, 而且也未必能说得清楚。

四、结语

话语模糊并不是语言的缺陷, 而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我们不能改变这一现实, 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它。模糊话语在日常生活、政治外交、法律条文等语境中经常被使用。恰当地使用模糊话语能使我们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富有魅力。因此, 灵活地运用模糊话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话语模糊不是语言误用, 也不是语言缺陷, 而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特点。话语模糊是话语交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具有委婉、回避、便利等修辞功能。模糊话语不仅频繁使用在日常的话语交流之中, 而且还经常出现在政治外交以及法律法规的条文当中。模糊话语的灵活运用可以使我们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富有魅力。

基于功能角度的英语修辞翻译探析 篇7

1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翻译理论侧重于对翻译内容语言表现形式展开翻译, 总是强调对语言中特殊现象进行处理, 好比诗的诗韵、格律、句子排比及非常规语法结构等。但是, 受汉语与英语存在很大的语言差异影响, 使得汉英修辞方面亦存在很大的不同。就好比, 英语中运用的押韵便难以通过汉语进行有效表达。再加上, 即便汉语、英语中存在部分有着相同称谓的修辞格, 然而它们在实际运用中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要找出目的语中相关的修辞格往往无从下手[1]。由此可见, 基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判定、指引英语文章中修辞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则指出, 语言表现形式不应当是翻译的重点, 更为重要的应当是译者对译文的反应。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A.奈达首次提出的, 故还称其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上世纪60年代尤金·A.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探索》中指出动态对等翻译原则, 动态对等翻译指的是在译语中自语义到语体均通过尽可能自然、恰当的对等语对原语内容进行再现。在动态对等翻译期间, 译者需要自原文精神、意义出发, 而不应当过于强调形式吻合。发展至20世纪八十年代, 尤金·A.奈达通过其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将功能对等翻译代替了动态对等翻译, 功能对等翻译指的是找出同源语紧密联系、自然呈现的满足译语表达习惯, 促进译语读者在获取与原语读者一同感受前提下对英语文章翻译内容形成强烈的兴趣[2]。

2 英语修辞翻译的必要性

在英语文章中, 采取修辞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文章的可读性, 调动起读者浓度的兴趣, 提升读文章的乐趣。鉴于此, 优质的译文同样应当经对原语内容中修辞方法的有效处理, 促使译语读者体验到原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感受到修辞作用提供给原语读者的类似享受、乐趣。就不同领域的英汉翻译而言, 倘若一段优秀的英语语句在翻译成中文后, 没有有效地呈现其本来的功能属性, 特别是原本修辞不可或缺的功能, 构不成原语句在英语读者中形成的功效, 如此这一翻译则是不成功的[3]。

3 基于功能角度的不同领域中英语修辞翻译策略

3.1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英语修辞翻译策略

广告英语虽然是以口语化为主, 但是在修辞方面也是比较注重的。广告英语利用各种修辞方式来获得艺术效果, 进而实现商业目标。广告英语的修辞手法不单单能够激发起观众的联想, 还能够激发观众对产品的兴趣, 从而提升广告的鼓动性。在国际上众多广告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单纯地使用大量的修饰语, 而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基于这一情况, 如何在翻译英文广告的时候实现功能对等的效果成为了广告翻译的重要目标。1) 排比。广告英语中应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能够使得逻辑条理更加分明, 重点突出强调的内容, 给观众一种气势上的冲击, 进而留下深刻的影响。例如, 英文广告No problem too large.No business too small (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没有做不了的小生意) 。这是国际著名企业IBM的经典广告词。这一广告的表现方式不仅仅展现了公司雄厚的实力, 而且还展现了事无巨细的合作经营。根据英语的表达方式, 一般将重要的信息放置在句首, 而在中文的表达中重要的东西需要在最后才出现。因此, 在翻译这一广告词的时候为了重现经典的广告效果, 要将“问题”“生意”这两个需要重点强调的词汇放置在最后[4]。由于中英文句式结构不同, 在翻译的时候还添加了动词让句式的含义更加完整。2) 押韵。押韵这一修辞手法能够让广告的节奏感更加强烈, 读起来更加上口, 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尾韵的时候可以让英语广告传递一种喜悦的情绪, 朗读起来十分上口, 富有积极的情感。例如, 广告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or sony (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 只在索尼) 。在这句广告词中前三个词汇都采用了押头韵的修辞手法, 让人们对索尼产品的品质与特性有更加深刻的印象。3) 仿拟。仿拟修辞手法也被成为仿化, 也就是仿照与变化。其一般是选择某个人们熟知的谚语对其进行修改, 将其变为一种具有新奇特征的表达形式。例如, Give me Green World, Or give me yesterday (要么给我绿世界晚霜, 要么还我昨日容颜) 。这是一款晚霜的广告, 其是仿拟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政治家与诗人亨利所说的著名诗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这一广告通过对著名诗句的仿拟必定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 让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5]。

3.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修辞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修辞翻译策略包括有以下几种:1) 异化处理, 维持形象。异化处理指的是源语中存在有着强烈文化、形象色彩的语句及词汇时, 译者应当尽可能通过自译手段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留存。例如:A water-resistant laptop encased in a magnesium alloy, the CF-27 is advertised by Pa-nasonic as the Hercules of the portable computer.应当将其中the Hercules翻译成“大力神”, 如此不仅能够留存原语文化, 还能够有效体现电脑所具备的品质特征, 提供给观者深刻的印象。通过翻译可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相互间的传播, 译者务必要确保在文化角度上译文相较于原文作者的意图不存在太大的出入, 不然的话便会产生各种程度的文化亏损。倘若原文修辞手段不得有效呈现, 便会降低原文生动性、感染力, 对原文文化思想、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的再现构成不利影响。翻译期间太过强调归化的方式是不可行的, 这是因为其不仅会使得译文读者对原作产生错误认识, 还不利于两种语言相互有效交流。此外还要强调的是, 异化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相互交流, 还对丰富不同文化语言可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而言, 正是凭借翻译中的异化策略, 汉语方汲取了各式各样生动形象的英语表达, 就好比Damo-cles’s sword译为“达摩克利斯之剑”crocodile’s tears译为“鳄鱼的眼泪”等, 并不断被读者所传递, 从而延伸至更高层次的审美层阶。2) 归化处理, 舍弃形象。在运用上述翻译策略行不通的情况下, 则可考虑采取归化处理方法。归化处理策略指的是不考虑原文句法、词语, 而从语用意义角度出发, 从译语中找寻与原文语用含义类似的呈现手段展开翻译, 但通常情况下附带易于文化、形象色彩。如果处理科学合理, 补偿得当, 规划处理方法一样能够获得优秀的翻译结果[6]。

3.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新闻标题英语修辞翻译策略

新闻英语标题是对英语新闻内容的高度与重点概括, 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在语言文字与表述方式上进行慎重考虑。运用各种修辞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英语新闻标题的感染力, 提升新闻的可读性[7]。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标题英语修辞方式有以下几种:1) 直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展现源语言的语言和修辞方式。汉语与英语在修辞方式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可以时常会遇到运用相似的修辞手法与已将来表达相似修辞含义的情况。例如, “A Vow To Zip His-Lips”这一句新闻英文标题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式, 将其翻译成为中文后可以原汁原味的保持其原有的修辞效果, 又不会造成中国读者所产生的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对于这一英语新闻标题可以将其直接翻译成为“誓将守口如瓶”。采用这种直译的形式不仅仅可以完全凸显原标题的风格, 还能够还原源语言的修辞手法。2) 意译。基于功能对等角度下进行英文翻译最为核心的就是注重原文的含义与精神, 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原修辞形式, 仅仅只将原文的修辞效果展现出来, 进而实现原文与译文功能对等[8]。例如, The Chinese Market, A Bottomless Pit, 这一英文新闻标题从字面上翻译理解可以将“A Bottomless Pit”翻译成为无底洞, 但是将其翻译为“无底洞”又与前半部的语境不吻合, 因此在翻译这一英语新闻标题的时候可以抛弃原有的修辞方式, 选择其本身含义来进行翻译, 将其翻译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4 结语

总而言之, 虽然英语、汉语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谱系、形态以及结构, 但它们均属于不同文化下人们用以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何种语言都存在着修辞的运用, 无论何种语体都存在着修辞的运用, 就好比广告英语、科技英语、新闻标题英语等等, 各式各样语体修辞目的是结合主题情景需求, 借助不同手段方式以提升引导力度, 强化表达效果。因此, 在翻译、翻译教学期间, 对不同领域英语中的惯常修辞方法、修辞活动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 强化对修辞汉译处理方法的认识, 积极促进源语思想表达内容、文化信息、技术信息等的全面系统传递。

参考文献

[1]郜书锴.基于新闻学角度的英语新闻标题翻译艺术[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229-230.

[2]贾素芹, 梁华.英语习语的修辞特点及英汉互译过程中修辞法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3 (12) :293-295.

[3]Zhang Meifang.Investigation on the Dichotomy of Transla-tion[J].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2004.

[4]韩彩虹.经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翻译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21 (8) :116-117.

[6]魏有珩.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以新闻英语标题为例[J].读书文摘, 2014 (16) :162-163.

[7]王燕.对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思考[J].文学界, 2011 (6) :234-235.

英汉拟声词的修辞功能与互译 篇8

拟声词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是修辞功能。一个平凡的句子, 如能恰其分地加进一个拟声词, 犹如画龙点睛, 可夸张印象, 增加声势、动态的描绘效果, 又能使文章声情并茂, 大大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在英、汉语中, 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 拟声词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这里我们着重探讨英汉拟声词的三大修辞功能。

1.1沟通感觉, 渲染气氛

拟声词的运用可使语言具有动态感、立体感。用拟声词来写人状物, 会使读者感到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身临其境, 使描写的人或事物更鲜明、具体、逼真。拟声词运用恰当, 可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修辞效果, 使读者触情生情, 从而准确地体现读者的感受, 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The boiling water is bubbling. 水咕嘟咕嘟地开了。She was wailing for the lost child. 她为找不到孩子而哇哇大哭起来。

1.2巧妙运用, 增加“韵味”

But at the gate, they passed a crowd of giggling girls “why ever don’t you ride the donkey?” called of the girls…… he lifted his son on the donkey, and trudged on long side them.上例摘自《伊索寓言》中的 The Miller and His Donkey (《磨坊主和他的驴》) , 其中几处拟声词运用的极为巧妙。文中 giggling (咯咯的笑) 用来形容姑娘们的讥笑, trudged 把磨坊主的走路姿态推到读者面前, 同时也隐喻他的愚蠢与迟钝。

1.3音韵响亮, 加强节奏感

拟声词的运用也能起到夸张的修辞效果, 从而渲染声势, 使表达更明确、有力,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英国诗人罗伯特·骚塞 (Robert Southy, 1774-1843) 曾写过一首诗, 诗名为“How Does the Water Come Down at Lodore” 在诗中, 诗人采用了不少拟声词, 描写了河水的流动, 展示出生动的画面, 使读者身临其境, 耳目一新, 备感亲切。

2.拟声词的翻译

2.1拟声词在翻译中的词义转变

拟声词修辞最明显的特点是以单词的发音摹仿某种动物的叫声或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声音。一部分拟声词只用于表示声音, 但更多的拟声词不仅表示声音, 而且还用来表示发出该声音的人、动物或物体。如:quack- quack 鸭, 并指其“呷呷”声;moo 牛, 并指“哞哞”声;thunder 雷, 大炮, 并指“打雷, 轰隆”声;crack le 鞭炮, 并指其“劈劈啪啪”声。由此可见, 拟声词具有同时兼顾声音和动作的特点, 在实际运用中, 拟声词的词义可以转变。例如:They heard the twitter of birds among the bushes.他们听到树丛中鸟儿发出嘁嘁喳喳的叫声。The children began to twitter in the classroom when the teacher w as out of it. (老师离开教室时, 孩子们开始嘁嘁喳喳讲话。前例中的twirler是名词, 后例中的twitter则是动词。

2.2拟声词在翻译中的词性转变

英语和汉语, 由于其语种不同, 表达习惯, 词序排列也不一样。因此, 在英译汉时, 词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即英语原句中名词译成汉语时, 可能变成动词, 英语原句中的动词译成汉语可能变成名词。名词动用, 动词名用可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例如:All was quiet and still except for the distant tinkling. 除了远处一架钢琴叮当外, 万籁俱寂。Those standing behind whispered and chattered all the time. 站在后面的人一直有吱吱喳喳声, 说个没完。

2.3拟声词在翻译中的语义转变

为了更生动、更形象、更逼真地表达英语拟声词的语义, 在翻译时, 英语的单纯词除了可以译成汉语的单纯词外, 还可以译成汉语的重叠式词组、并列短语等。例如:He crashed down on a presetting chair. (单纯词) 他一屁股坐了下来, 椅子吱吱嗄嗄响, 好像是在抗议似的。重叠式词组, The ticking of the clock w as the only sound that greeted him, for no t a soul remained. (单纯词) 迎接他的只有嘀嘀嗒嗒的钟声, 因为再也没有一个人留下了 (重叠式词组) 。

2.4 英语原文有拟声词, 汉译时也运用拟声词

2.4.1 英语拟声词往往同感叹词一样, 独立使用, 不作为所在句子的任何句法成分。汉语拟声词有同样的使用情况, 因此汉译时较为简单, 把英语原文中作独立成分用的拟声词相应地译成汉语中作独立成分用的拟声词即可。如:Two heavy guns went off in the woods—BRUMP! BRUMP! 两门重炮在森林里开始发射了—轰隆!轰隆!Thump! A table was overturned! 哗啦!桌子被推翻了。

2.4.2 英语拟声词大多作动词、名词或动词派生词 (如分词、不定式、动名词) 等使用, 而近代汉语中的拟声词则大多是动词附加语或名词附加语。因此, 英译汉时往往可以把原文中的英语拟声动词、拟声名词或拟声派生词转译成汉语拟声动词附加语或名词附加语。例如:But as the door banged, she seemed to come to life again.可是当门砰地关上的时候, 她好像又清醒——动词附加语All was quiet and still except for the distant tinkling of a piano.除了远处一架钢琴的叮当声外, 万籁寂静。——名词附加语

2.5 英语原文有拟声词, 汉译时不用拟声词

2.5.1 英译汉时, 原文中的拟声词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译文中加以机械的复制。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流畅, 免于累赘, 增强表达力, 英译汉时有时可以斟酌上下文的情况, 运用非拟声词来表达英语中的拟声词。例如:The heehawing of the donkey woke up the sleeping baby。驴的“叫声”把正在睡觉的婴儿吵醒了, “叫声”是非拟声词。Clanked the kettle. 我敲打水壶。“敲”是非拟声词。

2.5.2各种非生物的声音在英语中很多是由专词表达, 而汉语却往往把非生物的声音简单笼统地表达为“…声”或“…响”等等, 不附加任何拟声词。例如:We heard the machines whirr. 我们听到了机器声。They heard the muffled booming of artillery from afar. 他们隐隐约约听见远处大炮在响着。

2.5.3 英语一般都有专门拟声词表达各种动物的叫声。汉语以前也有专词表达, 如:“狗吠、狼嗥、鹤唳马嘶、虎啸等;但在近代汉语中, 特别是在口语中, 这些词有的已不常用, 往往笼统的“某叫”或“某鸣”等所代替。如:The rooster in the yard crowed its first round.院子里的雄鸡已经叫头遍了。The fogs in the fields outside the town were croaking cheerfully. 青蛙在城郊田野里起劲地叫着。

2.6 英语原文没有拟声词, 汉译时加用拟声词

英语中原文没有拟声词时, 在翻译成汉语时可以加入适当的拟声词, 以增强译文的表达力。例如:The child fell in to the water and swam toward the boat. 那孩子扑通一声跳进水中向那只小船游去。She is worried, the kids are crying loudly. 她很着急, 孩子们在哇哇大哭。

总结

拟声词是某一特定语言与自然声音相结合的产物, 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习惯, 以及不同的审美观念等角度对英汉拟声词的功能作比较研究发现其修辞功能是很重要的。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说, 熟练掌握拟声词的修辞功能, 不仅在阅读中外文章上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 而且提高了在写作中运用拟声词的能力。此外, 掌握了拟声词的修辞功能对拟声词的英汉翻译是非常有帮助的, 会使得译文更加生动,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冯翠华.英语修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3]李国南.英汉拟声词句法功能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4) :30-33.

英汉广告中修辞功能分析 篇9

广告语言是商业语言, 同时也是艺术性语言。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其简洁明快、新奇生动、有感染力, 从而为广告的商业功能服务。

2 英汉广告修辞手法

广告有“半文学体”之称, 因此, 广告中常使用修辞手段。

2.1 比喻:

比喻修辞手法, 把一种商品以另一种形象表达出其内涵, 语言更生动, 易于理解和接受;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美好的印象, 以激发其购买欲。

(1) A perfume with a fragrance as beautiful and lingering as only 4000flowers can be. (香水广告)

(2) 歌诗达邮轮——移动海上的国际会议中心。 (旅游)

2.2 双关:

(1) Her movements tell a story for which no language has words. (ROLEX)

(2) 更多直飞航班, 带您轻松遨游广阔商务天地。 (航空)

例 (1) 引自一位女芭蕾舞蹈家的话“Ballet is not only about technique, but it is the way you move that tells the story.”其中, “her movement”一语双关, 既指舞蹈家的优美舞步, 又指劳力士手表的表针转动, 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表达了戴劳力士手表是一种美的享受。例 (2) “遨游”一词颇具神韵, 既指代飞机在空中飞行, 又让人联想到乘客乘美联航东风在商界游刃有余, 潇洒自如, 极具吸引力。

2.3 重复:

(1) The luxury car that treats life like the greatest luxury of all. (Volvo)

(2) 精准, 是当他人边踢边祈祷, 你让球从脚下乖乖出发。精准, 是当他人盲目传球, 你让它自如穿梭, 冲破层层防线。精准, 就是要球去你指定的地方。精准, 就是T90 LASER (NIKE)

重复用同一句式使广告语更有节奏感, 听起来悦耳, 容易被人记住与传播。在 (1) 这则轿车的广告, 不仅重复使用luxury, 而且分别使用luxury两种词性:形容词“华贵的”形容车, 名词“奢华”形容生活。 (2) 反复强调“精准”, 给出“精准”的定义, 又形象的突出了运动鞋的优良功效, 给消费者深刻印象。

2.4 排比结构在广告中应用也频繁。排比修辞手法可使广告显得, 语气连贯, 语意顺畅, 情感盎然。

(1) Closer to the reader, closer to life, closer to reality—the choice (Shanghai Daily)

(2) 鼾声停了, 睡得香了, 老婆笑了! (鼾停广告, )

2.5 对偶:

对偶即对对子。它要求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字数相同、内容对称。对偶句整齐美观, 有节奏感, 如:

1 Fire grilled, Flavor filled. (饮食广告)

2国风:玉树国风, 一个时代的领衔艺术;旗颂:仁者颂人, 一部终极的人本哲学。 (红旗轿车)

2.6 夸张:

夸张更能起到渲染的功效, 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1) The richest, freshest, Irishest taste in all the world. (甜酒广告)

(2) Think of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stylish hotels…elegant villas, excellent food, immaculate service.And all set aside the bluest sea, under the clearest sky. (旅游)

例 (1) 中三个最高级形容词richest, freshest, 和Irishest把这种甜酒的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很容易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7 押韵:

押韵有押头和押尾韵, 能使广告节奏明快优美容易被人记住。头韵 (Alliteration) 在英文广告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头韵法即在一组字或韵律诗中, 第一个字母或发音的重复。

3 结语

通过对主要英汉修辞手法的对比分析, 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其特点、用法及功能, 也利于我们进行广告翻译。这对提高广告的质量, 发挥和完成其功能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透视了其语体功能特点。

关键词:广告,修辞,功能

参考文献

[1]林立、董启明:《英语教学与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华英、马永堂:《英文广告阅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3]李大志:《商务英语言语修辞艺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修辞学的社会功能 篇1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店名日益成为商家追逐利益的重要手段。许多商家匠心独用,力求新意,并运用合理的修辞手段创造出许多具有时代感和新颖性的店名。语言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总能直接或间接地透视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店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不可避免地折射出了商家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心理。

关键词:徐州 店名 语音修辞 社会心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店名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呈现出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面貌。商家为了追求新意,吸引路人眼球,在店铺的名称上常常别出心裁,利用各种修辞手段大大强化了店名的存在感和新鲜感。走在街头,各种各样的店名,不仅给我们带来新奇的视觉冲击,而且为我们营造出一种别样的听觉氛围。笔者通过对徐州市区各主干街区的实地考察,搜集整理了大量店名。本文拟将从语音修辞方面对徐州市区店名背后的社会心理进行探究。

一、叠音修辞与社会心理取向

叠音词主要表现为音节重叠的一类词,它可以起到加强声音效果的修辞作用。店名中叠音词的使用,通过音节的重叠增强语感,加强了视觉接受者的听觉印象,帮助大脑记忆,并且新颖别致的叠音词更可以让接受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进自己的语言系统。商家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在强化顾客感知能力的同时,加强与顾客的联系,使店名成为有力的宣传手段。出于对新意新巧的追求,商家在叠音的选用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所使用的叠音方式主要有AA式、 ABB式、AAB式和AABB式四种。例如:

1.AA式:迪迪一派,捷捷迪斯科舞厅,绵绵冰吧,微微新娘,罐罐土豆粉,宠宠特工

2.ABB式:甜丫丫西点,嘻唰唰茶艺,雨花花礼品店,金贝贝儿童摄影,甜蜜蜜永和豆浆

3.AAB式:蛙蛙叫干锅年代,六六福酒店,飘飘香酒楼,小小大美食中心

4.AABB式:破破烂烂理发店,欣欣隆隆宾馆

陈望道先生针对叠字的用意曾说过:“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或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1]店名语言中叠音词的使用,可增加语感的繁复,以此增加顾客的听觉印象,加强顾客的情感记忆,无形中吸引顾客再次光临。AA式的词通过首字的叠音来强化听觉感知,使顾客对店名的听觉印象主要集中在店名称谓部分,所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加强顾客对店铺名称的感知,而弱化对店铺类别的识别,反映出商家力求通过顾客对店铺名称的识记,达到传播店名、扩大影响的心理取向。对店铺类别的弱化不等于完全忽略,只要顾客对店铺经营的类别有了初体验,对店名前半部分称谓的记忆就成了最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减轻顾客的记忆压力,强化对店铺名称的记忆效果。ABB式的词在音感上更具生动性,这种叠音方式在现代汉语词里比较普遍,例如,“黑压压”“绿油油”“金灿灿”“红通通”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叠音词,正是这种叠音方式的常用性使得以这种方式起名的店铺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组词方式常用,组合后的词语却很少见,这样一来,便更能引起视觉接受者的记忆效果,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AAB式的词与AA式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它在增强顾客对店铺名称的记忆效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店名的深度。例如“蛙蛙叫”就是在叠音后多出了“叫”的动作,既增加了“青蛙在叫”的形象性,又暗含了店铺令人称好的品质,而“六六福”,多了一种“福气”的效用。同样,“飘飘香”则多出了“香”的效果,突出了酒楼菜品的“香”。AABB式的词是双音节词的重叠,这在听觉效果上更显对称性,增强了店名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谐音修辞与社会心理取向

“谐音主要指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2],谐音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对其的运用可以达到“或含蓄、或隐晦、或生动、或诙谐的表达效果”[3]。在我们所调查到的店名中,谐音现象主要分为汉字谐音、英汉谐音和数字谐音,透过这些谐音店名,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商家别出新意以求吸人眼球的心理,而且可以看出其渴望被认同的心理趋向,对商铺发展前景的期望。例如:

1.汉字谐音

杰然不同(截然不同),一饰情缘(一世情缘),蜀一蜀二(数一数二),衣布到位(一步到位),网事随风(往事随风),碳为观止(叹为观止),宠爱有家(宠爱有加),独衣无二(独一无二),百衣百顺(百依百顺),游来友趣桌游(游来游去),布同凡响(不同凡响)

2.英文+汉字谐音

STAVA斯得雅男装,珂卡芙KEKAFU,ERAL·艾莱依,KANGNAI康奈,E·百度,ODD欧帝帝,e美家东方家居广场

3.数字+汉字谐音

速8酒店,998批发部,2088虾城,1818美食广场,2046发型工作室,公元1918酒吧,衣234(服装店),8酒食人家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字谐音店名主要是对成语和常用词组的谐音,这些谐音店名不仅突出说明了商家追新求异、别出心裁的心理倾向。从别有新意各不相同的店名中,我们或是可以看到店铺的售卖产品,或是可以看到店家追求利益的心理。汉字谐音情况多数都通过谐音字词的替换,突出店铺的商品,所列举的十一个店名,有八个是可以从店名看出商家经营的物品的,并且商家在选用成语或常用词组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所选词语的意义,如“杰然不同”暗示商铺所经营的商品的新颖别致,以求吸引顾客。“一饰情缘”不仅宣告商品的种类,而且利用顾客特别是年轻人追求爱情长久的心理,隐晦地告知顾客,商铺的饰品会为您带来幸福,表达了对顾客感情的祝福。“蜀一蜀二”利用“数一数二”的谐音,诙谐生动地向顾客宣传了商铺的优良品质等。总之,在汉字谐音的店名中,我们都能利用所熟知的成语和常用词组理解商家的暗含深意,并在新奇的感觉印象中带着好奇心走进店铺。英文和汉字夹杂的店名,则主要在视觉印象中给路人带来冲击。对于母语,我们是异常熟知和习惯的,所以店名中出现英文字母足以吸引路人短暂地驻足观看,甚至会稍作停顿以理解英文字母的意思。这样,商家就达到了吸引顾客的目的。在数字加汉字的谐音店名中,商家选用的数字主要是“9”“8”,谐音“久”“发”,例如“速8酒店”谐音为“速发酒店”,这种以“8”为“发”的谐音表达,更显幽默和俏皮,使本来很市侩的商家追求金钱利益的心愿通过数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很难引起路人的厌恶,反会觉得有趣。而“998批发部”这个谐音店名,把“9”“8”放在一起,表达效果更具深意,“9”谐音长久的“久”,八九连用把希望长久获利的心愿以隐晦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涉及与酒有关的内容时,“9”也可谐音“酒”,“公元1918酒吧”不仅采用纪年的方式使表达效果比直接数字更显新奇,也把“要酒要发”希望多多盈利的店家心里生动地表达出来。总之,从店名的谐音现象,不仅可以看出商家追求店名视觉新颖效果的心意,更能看出店家希望长久获利的逐利心理。

三、叠音、谐音混合修辞与社会心理取向

在我们所调查到的店名中还存在叠音和谐音修辞交杂的现象,这种修辞用法融合了两种修辞效果的长处,也更具新颖性和生动性。例如:

碰碰湖茶屋(碰碰胡),食食代代美食(世世代代),花花饰界(花花世界)

店名“碰碰湖茶屋”让人第一眼看到很容易关注其叠音修辞手法的运用,但仔细观察后,联系到店铺的经营种类又会给人一种恍然之感。麻将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可说是中国的精粹,是亲朋好友逢年过节聚会玩乐的不错选择;而从“茶屋”可以看出店铺应是为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品茶之余,可以进行下象棋,玩纸牌,打麻将等休闲活动,“碰碰胡”的谐音“碰”“胡了”作为一种大赢的说法,能够给人一种美好的寓意。而店名“食食代代美食”一方面通过双音节叠音强化了店名的语感和韵律,容易使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谐音“世世代代”给人一种熟悉感;同时也寄寓了店铺希望能够长久经营下去的美好心愿。“花花饰界”通过谐音修辞首先让人明白店铺经营的是饰品,其后又以叠音修辞加强店名的听觉效果,并借助“花花世界”之意强化店铺经营的饰品种类繁多的内涵。

“一个好的店名往往是吸引流动陌生顾客上门的第一诱因,此所谓‘明眸善睐”[4],店名的叠音和谐音修辞的运用就巧妙地抓住了顾客的好奇心理和情感诉求。商家利用语言的新奇印象和意义表达,通过别有新意的店名语言很好的宣传了自己,从而赢得了顾客。

(本文属于江苏师范大学第二届大学生实践科研项目,项目号:xsjcx3006。)

注释: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507页。

[3]赵静芳,师爱华:《谐音店名语言心里浅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

[4]孟昭泉:《店名文化的再认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上一篇:汽车动力学模型仿真下一篇:营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