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修辞教学路在何方

2024-05-10

小学修辞教学路在何方(精选七篇)

小学修辞教学路在何方 篇1

一、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记得在参加人教版主编进行的教材培训时, 蔡主编说过一句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做小学毕业会考题, 要做中考题, 要做高考题, 其目的是把握方向, 知道语文该教什么,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想准确地把握方向, 一定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完善、更加具体, 它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素质要求, 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 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 尤其是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制各科课程标准, 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教学如何设计、评价如何开展, 都必须为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 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二、要知道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笔者听的这节课是《和时间赛跑》, 这位老师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青年教师, 可以说既有知识的积淀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一上课让学生先读两遍课文, 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一片迷茫, 于是老师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 结果学生还是不知所云。这时授课教师有些急躁了, 开始抱怨学生素质差, 知识面窄, 然后不耐烦地讲解课文, 接下来的课堂有很多问题教师都是越俎代庖。再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 有的开始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有的睁着茫然的双眼不知老师所云;更有甚者居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由此笔者开始思考: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究竟该做些什么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还应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 注重吸收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 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启迪学生的思维,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应该还给学生, 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思考、爱表达、爱表演的习惯, 达到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出现了杜郎口中学改革风暴, 不管教师的素质如何, 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 只要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是成功, 就是优秀的老师。

三、小学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

很多教育专家在谈论教学的妙招时都会提到两个字——兴趣,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做什么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呢?

1. 给学生充足的展示空间。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表现欲,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 教师可以用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讲一讲等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课前留下任务, 让学生搜集资料, 把课堂由课上延伸到课下, 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话可说, 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提高。

2. 改变提问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为了抓住教学主线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课程改革要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上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愿意解决的。因此,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在熟读参考书的基础上, 在课堂上提出高难度的问题来难为学生, 而是让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 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解决, 逐步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的能力。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事例:中美学生在一起组织活动, 往往是美国学生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有些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 教育的学生仅仅会解决问题, 不会质疑了。这也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 恰当地运用评价激励。

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 假如他们是温和的, 是循循善诱的, 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 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 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 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 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 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 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 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 用心学习, 克服困难, 从而走向成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用激励性的语言表扬学生,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中小学禁烟路在何方 篇2

一、法律至上, 形成禁烟大环境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 校园内是绝对禁止吸烟的。教师在学校是公众人物, 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 必然要严格遵守职业规范, 不在学校公共领域吸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之一。有些国家已立法全面禁烟。有些国家法律明文规定教师不得吸烟, 否则会丧失教师资格, 如在日本47个省级行政区中, 到2004年7月已有至少18个地区禁止或决定禁止公立学校教师在校园内吸烟。

目前, 我国全国性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部是专门针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 更不用说是专门针对中小学校的, 有关规定多是出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款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第五条,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第六十七条。这些法律对中小学师生吸烟的相关规定是比较粗疏的, 操作性不强。

一些地方性法规则相对来说比较明确, 如《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天津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 (草案) 》《重庆市烟草专卖管理条例》《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 (草案) 》《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等, 但对禁烟场所、禁烟人群、执法主体、责罚对象及惩罚标准等方面的规定不一, 出入较大。在禁烟场所方面, 多数地方性法规未将中小学校 (含幼儿园、中职学校) 整体纳入。在禁烟人群方面, 有的地方法规未限制禁烟的青少年的年龄。在执法主体方面, 则五花八门。在责罚对象方面, 有的只处罚违法的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 有的重点惩罚违法的公共场所经营者或管理者, 有的将惩罚违法单位与惩罚违法个人并重。在惩罚标准方面, 对违法单位, 罚款1000-10000元不等, 对违法个人, 罚款10-500元不等。对向中小学生售烟者, 有的未作规定, 有的作了处罚规定。对吸烟学生, 有的未作要求, 有的作了教育要求, 罚不罚款则未提及。

中小学禁烟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大事。鉴于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在中小学生禁烟教育工作乃至全社会禁烟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榜样角色和历史使命, 国家应该制订《中小学校园禁烟法》或《公共场所禁烟法》, 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园应是无烟校园、中小学教师禁烟, 制定出便于操作的细则, 对违法单位和个人, 打出一套集教育、劝导、处分、罚款、拘留等为一体的组合拳, 统一执法主体, 严格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对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如何处罚作了明确规定, 但多年来效果不太好, 今年在国庆60周年前夕, 公安部严厉打击, 就立竿见影了。所以, 立法在先, 成事在人, 法律塑造禁烟的大环境, 教师的职业道德得到增强, 中小学校园才会真正有一个清新、洁净的育人小环境。

二、职业规范, 禁烟尽在不言中

各级各部门对学校的创建、考核、评比活动, 有文明礼仪示范学校、绿色学校、卫生单位、文明单位、综合目标考核等, 但横看纵比, 鲜有中小学校园禁烟或禁止师生吸烟的内容。这类活动的导向没有考虑到中小学校的特殊性, 未能提高中小学校禁烟的积极性, 应该将无烟校园作为创建、考核和评比标准之一。

在对中小学教师个体的师德规范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十不准》《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以及类似的规范, 也少有提到中小学教师吸烟问题的。能提出这个问题的, 也局限于“不在课堂上抽烟”。教师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是广大中小学生崇拜、模仿的对象, 在学校公共领域禁烟是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 因此在师德内容中应该纳入禁烟内容。卫生部已做出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走在了教育系统的前列。

禁烟成为学校创建活动和教师师德考核内容, 将规范教师职业, 学校和教师将在潜意识中“拒绝香烟, 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

三、宣传先行, 禁烟教育添效果

中小学校应在校园显眼、适当位置, 悬挂与禁烟有关的横幅, 张贴标语、警示语、提示语、宣传画、漫画、图片, 办好专栏、板报、黑板报、电视台、校园网等, 形成禁烟的浓厚的舆论氛围。

大多数吸烟者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形成习惯的。开始吸烟年龄越早, 就越难戒掉, 也就越容易成为重度吸烟者。有研究表明, 1/3~1/2青少年尝试吸烟后, 会养成吸烟习惯并成瘾, 如果20岁以前不吸烟, 成年后吸烟的可能性则大大降低。因此, 学校要加强学生早期吸烟行为的预防教育, 开展预防学生吸烟的课外活动, 教给学生拒绝吸烟的技巧。

有关部门要编印禁烟的小册子, 普及禁烟知识, 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控烟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和培训, 改变其吸烟行为, 更好地推动青少年控烟工作。

常抓不懈的宣传教育, 会在学校逐步形成一种禁烟文化, 在和风细雨的文化氛围中, 教师的吸烟行为自然会得到软化和遏止。

四、制度管人, 推行禁烟常态中

顽症需要猛药, 对校内师生, 制订《校园禁烟制度》。禁烟难, “老大”抓了就不难, 要成立禁烟领导小组, 并分别成立教职工和学生禁烟监督检查小组, 负责监督全校人员禁烟。

对在校园内吸烟的教职工, 根据吸烟次数对其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先选优进行扣分, 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制;并根据吸烟次数加重扣除绩效工资或奖金, 严重者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甚至责令其停薪留职。

学生在校内抽烟, 学校可给予警告及其以上的处分, 并把学生吸烟行为与班主任工作考评及绩效工资或奖金挂钩。

学校可以实行举报奖励制度。吸烟教职工扣出的钱, 作为对不吸烟者的补偿。

为了尽量避免外来人员在校内吸烟, 学校可在校门显眼位置明示“进入校园, 请勿吸烟”。门卫在来宾登记时, 主动提醒来宾勿在校内吸烟。接待重要客人或上级领导, 不摆放香烟和烟具, 学校接待人员可相机说明情况。

在制度禁烟时, 也可考虑发挥教职工中非正式团体的作用, 成员间进行“一帮一”的以“情”禁烟。

五、分步推进, 禁烟工作也和谐

在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制订、完善之时, 不搞一刀切, 分步推进、逐步实施中小学校园禁烟工作, 可以做到和谐禁烟。

第一步是明确规定不得在教室、寝室、食堂、办公室、运动场等师生密集的场所吸烟, 不得在有中小学学生在场时抽烟,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吸烟区或吸烟室。

第二步是明确规定教职工不得在中小学学生能够看见的地方吸烟。

第三步是中小学校园全面禁烟, 教师率先不吸烟, 吸烟者主动戒烟, 建成无烟校园。

课堂教学最优化,路在何方? 篇3

一、优化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就是教学目标。它是整个课堂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是课堂的开始,更是课堂最终的归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我明确提出三个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真实生动、极具震撼力的特点。3.感悟忧患精神,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有三大要求:一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具体可行,可操作性强;三要恰当,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又要兼顾绝大部分学生能力需求。目标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并且大力提倡分层落实。分层落实,就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不搞“一刀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通过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与课堂效益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坚持“五个度”,来优化课堂结构,最终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1. 课堂复习要有“高效度”

我们在讲授新课前,一般都会安排一定时间来复习旧知,从而为新知的学习搭桥铺路,这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复习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宜过长,要通过精选,以“旧知”引路,从而达到知识成串,快速反馈,迅速接触新知的目的。

2. 导入新课要有“强力度”

例如我在讲授本课时,不仅引用了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而且罗列了罗布泊的大量资料,这些导语的设置就像磁铁一样,深深敲在学生的心坎儿上,牢牢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3. 传授新知要有“参与度”

传授新知是整个课堂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来,通过动口、动脑、动笔,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唯有如此,知识与能力方能并驾齐驱,齐头并进。通过集体教学、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参与度”。

4. 问题探讨要有“多维度”

问题探讨应当兼顾“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甚至是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解读。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既有整篇文章的整体感知,又有具体问题的浅层探讨、深层研究。既有具体语言的赏析品味,又有问题的拓展延伸:立足现实设计公益广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启发学生要善于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相。

5. 课堂总结要有“高浓度”

课堂结束前,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教师要善于对整堂课进行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进行归纳概括,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精要、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授课过程中,以对联结尾,高屋建瓴地指出: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们的家园,就是善待我们的子孙后代。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施教之法,又贵在引导。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可通过如下四种方法进行巧妙引导,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 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

在授课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环环相扣。例如在授课中,关于悲剧,我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话一出,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 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

本课是作者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数易其稿,才创作出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报告文学,更是一篇含泪写出来的中国地质灾害的忧思录!在授课中,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品味字里行间的忧患意识。例如,关于罗布泊悲剧的深层探讨,背后真相的挖掘,需要我们教师多启发,多设疑,多引导,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凡有争议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充分讨论,再归纳点评,总结规律,在整个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变“死学”为“活学”。

3. 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

疏导,就是当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善于指点迷津,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学”为“易学”,在这种“化难为易”的过程中,积极提高学生思维的含金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永远是课堂的抓手,也是真正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捷径。例如在授课中,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常见的赏析语言的五种方法,简练实用,可操作性很强。

四、优化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优化教学环境,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 教学语言的艺术化

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无论何种语言,讲究艺术,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口头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精练、条理清晰、生动形象、抑扬顿挫,避免啰嗦话、两可话、题外话、空洞话。板书语言力求做到:文字规范、布局合理、简洁美观、条理分明,避免“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体态语言的要求是,教师要有精神抖擞的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恰到好处的教态。

2. 师生关系的融洽化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到:表情亲和但不过分随意,表情严肃但不过分紧张,活而不乱,静而不僵,宽严适度,从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唯有对学生充满尊重与关心,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我也坚信,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魅力的课堂,才有可能是效益最大的课堂。

3. 课堂管理的科学化

教师组织管理课堂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成效。为此,教师就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把严与爱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严字当头照,爱在我心中!

4.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共同构建的多向合作过程。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设备条件,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在授课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意识地分别展现了仙湖罗布泊、消逝罗布泊的五幅画面,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四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单单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课堂教学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路在何方?

敢问高职高专高数教学路在何方 篇4

随着大学招生的扩招, 高职高专学校的教育生源相对质量较差, 学生的数学知识参差不齐, 可以说有相当多的学生根本不具备学习高数得能力。而高等数学其知识内容丰富, 理论性、系统性强,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另外, 从中学到大学面对一门新课程、新环境、新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新生在短的时间内很难适应和接受新的教学内容, 所以很多学生放弃数学的学习;加上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文化背景, 应用知之甚少, 认为高等数学对自己学习的专业用处不大, 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样学生很难投入精力和时间;同时很多学生都是奔学历而来, 到底学什么、学多少, 学到什么程度, 学的东西有用没用, 学生根本不关心。所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缺失。

同时很多高职高专的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转型, 老师对高等数学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及其组织方式把握还不是很准, 对高等数学的概念和思想方法体系结构了解不深, 对高数的理论理解还是不那么到位, 导致数学教学的, 不“准” (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教学不准) ;不“精” (没有围绕概念的核心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 ;不“简” (纠缠于繁琐的细枝末节, 简单问题复杂化) , 无法把握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高等数学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1、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相对而言高职高专的学生知识基础差加, 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尤其体现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上。由于基础不同的学生获得同样知识需要的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 在同个空间里用同一把尺, 同一进度来实现教学目标往往是顾此失彼, 结果是丢了西瓜又捡不到芝麻。所以是否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 学习经验, 爱好、志趣, 打破行政班级的界限重组高等数学教学班,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实现按层分流培养的教学模。教学班可分为上, 中, 下三种类型的教学层次, 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双赢的局面。

2、学习、合作博采众长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所以每个教师不管他教什么学科, 从事什么专业的研究, 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所以老师们要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 如寻找机会参加各高校的《高等数学教材分析》的培训学习或到各高校学习和听课, 特别是去听与我们学生同一层次的高等数学课, 这样可以以他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 达到博采众

教研室最好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学习钻研、分析教材。任何高明的教法都代替不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必须把高等数学的基本结构理顺而不是“刘姥姥进大观园”, 布鲁纳的观点是:“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他们之间的联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 学科的基本结构由学科的知识结构与观念系统组成。学科的基本结构, 是对一门课程及其章节, 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和研究, 有助于学科的知识、观念、方法高度的概括和抽象, 有助于对课程、章节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才能达到创造性的提炼教材, 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老师真正通晓和驾驶教材。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经集体讨论, 研究编写出比较高质量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3、适当增加辅修课程

对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 每周2课时的高等数学课要学好高数也是一件难事。大学数学课堂内容多且理论性强, 习题主要放在课后自己独立进行, 对学生而言, 即使课堂上有些学生能听懂了, 对习题仍然无从下手, 而问题的积累将影响下一步的数学学习。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发挥习题的作用。在习题课上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 讲解有代表性的问题, 也可在习题课上, 引导学生讨论、修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是否每单元进行一次单元考试, 其目的是检测教学效果, 便以及时补充, 修正。并且对每次单元试卷都必须进行讲评, 此外适当开设一些辅修课和选修课, 补充与高等数学有联系的中学数学知识。讲解如在讲二重积分时要用极坐标的知识, 而在中学很多学生没学过, 如果用高数的课时极坐标的建立及相关内容, 那样课时不够。同时补充学习数学文化和数学的应用方面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理解数学思想, 认识数学的价值, 增强学习数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季素月、钱林:《大学与中学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研究》, 《数学教育学报》, 2000年第11期。

[2]王峻玲:《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状况与教学改革》,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路在何方 篇5

可以预见,今后在线辅导的生源数量将呈现几何级增长:一是在线教育成本低、覆盖面广,既摊薄成本,又增加收入,实现双赢;二是被要求提高分数的孩子实在太多了。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甚至连命都扛不住了———

2011年9月20日,江西九江市庐山区赛扬中心小学三女生孔欢、黄婉婷、王欢,因为作业太多,不堪重负,手拉手跳楼自杀。有记者采访被送去医院急救的孩子,问她们为什么要自杀,孩子说:“死了就可以不写作业了。”

2012年6月3日,江苏无锡初三女生小施跳楼自杀。她的母亲陈女士回忆,女儿最后说的话是:“我死也不去上学,我不要罚抄,我不要罚站!”

2013年11月25日17时39分左右,山东省文登市三里河中学学生尹某从市区一小区18楼跳下,坠楼身亡。

2014年9月4日早晨7时左右,扬州广陵沙北三村一个初二学生从楼上飞身跳下,因暑假作业未完成,被父母打骂。

2015年6月8日清晨,河南省新乡文化街一名11岁男孩从自家所在的11层高楼纵身跳下身亡,起因仍然是作业未完成,被父母责备了几句。

在网上输入有关信息搜索,媒体公开报道的近年因作业问题自杀学生的信息多达上百条,他们以跳楼、服毒、吞水银、红领巾自缢、开煤气自杀等方式来彻底了结无尽的压力各种惨剧令人毛骨悚然。

我们都知道不可拔苗助长,可孩子们面对的却是二年级就学四年级的东西,小学就学初中的东西,初中又提前完成一些高中课程。日本NHK在中国的学校录制节目时发现,中国初中数学的课程,比日本高中的课程还要难。再者,来自孩子周围即家庭、学校、同学的压力,又让他们形成较为单一的责任心理,普遍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2009年,贵州大学法学院李建军的《青少年自杀低龄化的归因研究》一文指出,中国每年自杀的儿童约为2580余人,平均每天有7人自杀,有40.1%的小学生说过“不如死了的好”。其中,学习压力占据儿童自杀原因的第一位。2011年,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对哈市15所中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4%的中学生感到至少有一种以上的心理压力,只有6%的学生感觉生活轻松,而认为学习成绩压力是最大压力的学生占72.8%。

其实,我对这6%都有所怀疑———现实是,孩子总是在紧张的节奏中学习,每天他们就只跟作业打交道———从学校的课桌到家里的书桌;周末总可以舒口气轻松一下吧,大错特错!他们不是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是在补习班或者去补习班的路上。

有谁能知晓这种无可奈何的痛苦?以下是诗人蓝蓝对老师、校长的采访。

“为什么要布置这么多作业?”我问一个认识的老师。“别提了,”她摆摆手,“升学率。你带的班,考试平均分要排名,升学率要排名,奖金先不说,你知道什么叫绩效工资吗?就是和升学率挂钩的。领导向你要升学率和考分,你管谁要?还有一个词儿,叫‘末位淘汰’,如果你的课平均考分排在年级最后,你连饭碗都没有了。上级向我们要升学率,家长向我们要分数,我们夹在中间能怎么办?”

“为什么要给老师那么大压力?”我问一个认识的校长。“这个呀,”他啧了一声,叹息道,“教委一开会,以前是公开给各学校排名,哪个学校升学率高,就排在前头。现在不公开说了,但表格列在那里,一目了然,谁的升学率排最后,你当校长的,领导看着你,你怎么办?学生负担重,说这么多年了,谁能动得了?……教委的头头儿们不是吃干饭的,别看我是一校长,升学率上不去,拿下也就一句话。”

还有老师补充:“哪个家长不是望子成龙?他们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布置作业少了,家长还不愿意!作业写不完,打骂孩子的家长有多少?这都是以爱的名义在逼孩子。”

教育体制逼着教师,教师逼着学生,家长逼着学生,辛辛苦苦地把孩子培养得越来越傻,越来越极端,心越来越荒芜。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是那么小,这个世界里,只有学习,只有成绩,只有夜以继日的作业,没有其他的价值点可以依赖,极端的学习压力自然容易把人逼上绝路。

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而放弃生命无疑是一个社会悲剧,它并非恶意所致,却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认知水平。我们需要撑大孩子们的世界,更需要撑大自身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格局决定着孩子的格局,更无形中塑造了孩子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若只见应试不见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反智化。

中国动画——路在何方? 篇6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 美国、日本的动画作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导致中国原创动画进入的艰难的困境。2006年8月中国的IDMT公司推出《魔比斯环》 就是个典型的案例。该片耗资1.3亿元, 历时5年, 是由来自美、英、法等8个国家的动画高手加盟的国内第一部纯三维动画影院片。资金、团队都是空前的强大, 但其票房却是一片惨淡。这部影片从导演到剧作等主创人员都来自国外, 故事情节和影片风格是标准的好莱坞模式, 人物形象也是西方人, 有专家认为这部影片的故事是从国外学来的, 追车场面像《星球大战》、城市构造像《第五元素》、战争场面像《指环王》, 除了投资方是中国人以外, 几乎看不出电影中国元素。首部中国的3D影片竟然套用了一个西方的故事, 这种非中国的故事在感情上也的确令中国观众不能接受, 倒不如一部外国动画来得直接。从这个失败的案例可以看出, 当今的中国动画创作始终徘徊于低谷, 其重要症结之一就是民族化的特点没有把握好。在这百花齐放, 形式多样的动画片中, 中国动画如何用自己的方法去深层次地展现民族性表现形式, 是值得行业内人士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本土文化中思考中国动画的道路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闹天空》、《哪吒闹海》 影响了一代人, 而现在人们却迷上了美国动画、日本动漫, 甚至把外国的动画形象融入自己的动画中, 中国本土动画语言符号几乎没有传播的可能, 分析其原因, 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动画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缺乏创新、轻视市场、缺乏民族文化责任感。

中国动画应该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果我们不去从文化层面上去思考研究中国动画的发展, 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动画所面临的问题。 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 承担着文化传播功能, 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当今,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我们应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 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不仅是动画产业的问题, 而是一种文化上的战略目标。

在文化方面, 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资源, 传统文化的表现更能使我们动画作品具有原创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曾产生过大量的优秀动画片, 但近年来未能有突破性发展, 更没有创新。 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 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动画创作理念

国外动画在剧情结构、产品质量、市场运营等方面都已走向成熟, 这些都有我们可借鉴的元素。美国电影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 对其进行“美国化” 之后, 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比如动画片《白雪公主》 根据《格林童话》改编, 《钟楼驼侠》取材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花木兰》虽取材于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 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中国, 但是无论是木兰、木须龙还是其他角色却都体现出近代美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而日本动画更是具有其民族性。影片中从场景设计到人物造型无不打上“日本制造”的印记。樱花、武士刀等元素充满整部动画影片, 女性角色造型无一例外的都是大眼睛、小鼻子嘴巴的特征。更可贵的是日本动画在挖掘大和民族的精神层面上有深刻的内涵。例如在宫崎骏的作品中, 体现出来的就是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对爱与和平的向往。因此, 我们从思想上警惕全球化中外来文化的“文化冲击”的同时, 如何做到利用国外的先进思路来为探索中国民族之用已成为现阶段中国原创动画工作者必须努力的目标。

中国动画八十年的历史, 有创造, 有模仿, 有创新, 有辉煌。在风云变化中, 潮起潮落。动画发展的辉煌时期无一不是走民族化道路。因此, 我们的动画, 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 必须要对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 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小学修辞教学路在何方 篇7

一直以来, 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都是一个重点, 也是难点, 英语教师在课上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屡屡受阻。 为此, 笔者就“小学生的课堂口语表达存在的问题” 对本地区36所学校100名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 (如下图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囊中羞涩, 学生无法开口 (占36%) 。

2.没有语境, 学生不想开口 (占14%) 。

3.恐惧心理, 学生不敢开口 (占20%) 。

4.人数众多, 学生没机会开口 (占19%) 。

5.兴趣不高, 学生不爱开口 (占11%) 。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与Let’s talk结合的意义

1.课标的客观规定。 《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知、理解、运用语言,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PEP小学英语教材的主观特性。 新版PEP小学英语教材里Let’s talk的设置与编排独具匠心, 以话题为纲, 以交际功能为主线, 兼顾语言结构, 逐步引导学生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

3.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Let’s talk里鲜明的人物形象, 多彩的画面设计, 稚气的儿童配音, 亲切的对话内容,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语境, 创设了一个个贴切的氛围, 搭建了一个个交际的平台。 它的出现为我们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辟了一条捷径。

三、例谈运用Let’s talk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活用Let’s talk的几点体会:

1.多种形式呈现Let’s talk, 激起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 Let’s talk的引入方式多种多样,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可以听录音, 可以看挂图, 可以讲故事, 还可以看视频。 在教学PEP三上Unit4 “We love animals. A Let’s talk”时, 笔者提前在网上下载了一个以手影的绝技呈现多种动物的视频。 在导入时, 先播放这个视频, 接着引入下面的对话:T:Do you like it? Ss: Yes.T: What’s it about? Ss: Animals. T: What’s in it? S1:Dog.S2: Elephant. S3: Monkey. S4: Tiger ...在教学PEP六上Unit 4“I have a pen pal. A Let’s talk”时, 笔者在PPT上出示了许多自己课余爱好的照片。 笔者一边指点PPT幻灯片, 一边介绍“Look, I am listening to music. And this, I am reading a book...”。 让笔者欣喜的是, 接下来的几张都还没有介绍, 学生中零零星星的有人说道:singing songs, going shopping, skipping ... 实践证明:英语课堂教学中, 呈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起学生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言路, 勾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2.趣味活动学习Let’s talk, 发展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M·韦斯特说:“外语是学出来的, 不是教会的。 ”Let’s talk里有很多重要句型, 这些重要句型往往是口语交际的常用语, 学会这些句型, 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意义重大。 在教学PEP四上Unit 2 “My school bag. B Let’s talk”时, 教完一个句型 “What colour is it? It’s blue and white.”, 让学生跟着读时, 可以采取从众到个, 从面到点, 从多到少的方式。 开始时让大家齐声跟着说, 这样可以增强大家的自信心, 鼓励人人开口。 接着让半个班 (或男生) 跟着说, 另半个班 (或女生) 跟着重复说。如操练问答, 可以让半个班 (或男生) 问, 另半个班 (或女生) 答, 然后调换一下角色, 以免形式单调, 内容一样。然后让排、行或小组重复。 这样的情况下, 当少数人说时, 教师能比较容易地听清他们说得怎样, 进而对他们的口语表达进行评价或矫正。 最后叫个别学生单独说。 因为之前他们已经跟读了很多次, 说了很多遍, 这时再让他们自己试着说就不会感到紧张。 教师要尽量多表扬少批评,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PEP三上Unit6 “Happy birthday! B Let’s talk”时, 句型 “How old are you? I’m four years old.”特别晦涩难懂, 学生学起来特别拗口。 因此笔者编了一个chant:“How old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I’m two years old. I’m two years old.How old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I’m four years old. I’m four years old.” 拍着双手, 配上两只老虎的调子, 跟着节奏, 学生唱得特别顺口, 记得也特别牢固。 在这个环节里, 学生学一学、说一说、唱一唱, 很轻松, 很随意, 很自然地习得了语言。

在教学PEP五上“Weekend! Let’s talk”时, 句型 “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特别长, 特别难读, 学生学习兴趣索然, 笔者也筋疲力尽。 在这样的情况下, 继续灌输也是徒劳无功。 于是笔者跟学生玩起了一个游戏pass the sentence, 笔者先小声对第一个学生说一个句子, 接着挨个直接往后传, 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大声地说出传到的句子, 对能将句子正确传至最后一个同学的那一组直接给予表扬或发给小奖品。 岂料, 玩了一轮过后, 学生兴致大发, 纷纷要求再玩一次。最后, 应学生的强烈要求, 我们再进行了一场, 这次, 笔者将之前所学英语句子全部拿出来再来一遍。 在这个游戏中, 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玩一玩, 不管是赢的那组, 还是输的那组, 笔者觉得都是课堂的winner, 因为他们全都参与了过程, 收获了知识, 习得了语言。

实践证明:小学生活泼好动, 爱玩爱跳爱唱爱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投其所好, 因势利导, 采用多种趣味形式学习语言, 何愁不能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操练Let’s talk, 强化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英语专家C.E.Eckersley在论述英语教学时说:The teaching of English differs from the teaching of many of the other subjects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we learn it in practicing it. Let’s talk里的语言既规范又口语化, 准确而又亲民化, 会话的表演有利于学生再现会话情况, 强化知识存储, 积累丰富语言。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着重狠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绘声色地表演。

在教学PEP四上Unit 4 “My home. A Let’s talk”时, 笔者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自由会话。 笔者把班级分成两组, 一组读Amy, 一组是Sarah。 下面是对话内容, 括号内为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做的灵活补充。

Amy: (Welcome to my home.)

Sarah: (Thank you.)

Amy:I have a cat.She’s cute.

Sarah: (Really?) Where is she?

Amy: (Let’s go and see.) Mmm.is she in the living room?

Sarah:No, she isn’t.

Amy:Is she in the study?

Sarah:No, she isn’t.Look!She’s in the kitchen.

Amy: (Naughty cat!)

在学生表演时, 辅以适当的道具, 到位的动作, 夸张的表情, 恰当的语调, 既活跃了课堂, 又活用了知识, 更夯实了教学的效果。 实践证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用活Let’s talk, 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可以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全体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真正地“说”起来。

4.设置任务实践Let’s talk,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习得语言, 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 说到底还是为了实践语言, 给语言一个大展拳脚的平台。 布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我们没有办法让每个学生到国外环境下去检验语言水平的高低, 但是我们可以在英语课堂中巧设任务, 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口语交际的能力。 因此, 课堂要创设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所反映的生活细节中运用已学到的语言。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 以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现象, 如谈论日期、天气、班级情况、召开生日聚会等, 引发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脱口而出自己的对话, 让学生真正地“说”起来。

在教学PEP四下“Weather. B Let’s talk”时, 笔者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四人, 每人收听一则天气预报, 完成调查表, 互相交流, 并找出适合旅游的四个城市。

任务1:请圈出有在对话中出现城市的名称:

Beijing Xi’an Xiamen Dalian Sanya Shanghai Qindao Tianjing

任务2: 请把任务一你选中城市的名字填入表格中, 并就城市相对应的天气情况打钩。

任务3:请你根据你知道城市的天气信息跟你的同桌互相进行交流:

For example: A: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angzhou? /How’s the weather in Hangzhou?

B:It’s sunny.

任务4:写出你觉得适合旅游的城市:

The place is good for trip is _______.

实践证明: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设置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 模拟使用语言的真实情境, 搭建实践语言的真实平台, 可以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 实践语言, 巩固语言。

通过几年来对活用Let’s talk的探索与实践, 笔者发现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全体学生“动”起来了, 大多数学生真正地“说”起来了。 而且在无形中很多学生积淀了不少语言基础, 培养了对英语的良好兴趣, 形成了学习英语的优良策略, 所有这些促成了他们能开口、敢开口、想开口、爱开口说英语的良性循环, 也达到了老师和学生所期待的共同愿景。 英语学习之路漫漫,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始于足下, 始于现在, 始于你我。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读课标, 抓住教材精髓,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把每节英语课堂都当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战场, 长此以往, 必将对他们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

[3]何莉娜.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6-1012502009.htm, 2012.

上一篇:船舶建造计划下一篇:负荷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