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合肥市深化对外开放的策略研究

2022-09-12

1 深化对外开放的意义阐述与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内涵

开放是繁荣市场的必然举措, 是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与力量的基础与前提, 这一判断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就是一个铁的例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凭借改革、开放、人口三大红利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其中开放红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当时异常稀缺的资本要素与科学技术要素, 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一定贡献。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世界经济复苏异常缓慢, 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局部地区政局动荡, 我国经济也步入了经济新常态。

我国经济新常态是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提出来的战略判断与思考, 其核心内涵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全面升级、经济增速开始逐步换档、经济驱动开始亟待转变, 并且这一过程较为缓慢, 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 世界经济的慢增长、逆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地区政治博弈加剧等现象也是一种世界政治经济的新常态。在国内外的宏微观背景下, 合肥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应该要在坚持开放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开放的宽度与深度, 全面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力争实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2 经济新常态下合肥深化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况

2.1 经济新常态下合肥进出口贸易概况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我国经济增速将由高速向中高增速转换是一个常态化现象, 也就是学界常说的“L”型走势, 在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中国的增速放缓后, 世界经济复苏更是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负面影响, 加之由于地区政治格局带来的各种贸易壁垒, 合肥市2015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03.38亿美元, 仅比上年增长1.3%, 但仍保持增长态势, 其中:出口137.08亿美元 (增长9.6%) 、进口66.29亿美元 (同比下降12.4%) 。不过近年来合肥由于大力推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其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有所提升, 分别为67.95亿美元与39.85美元, 增长幅度分别为23.9%与30.3%。

2.2 经济新常态下合肥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长期以来合肥市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并非其强项, 2015年合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07亿美元, 增长14.9%, 新增总投资 (含增减资) 20.35亿美元, 同比下降25.1%。但是, 合肥通过借助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 政府及企业开始注重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 期外商直接投资增速较快。根据合肥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合肥投资设立40家外资企业, 新增3家;2015年合肥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6户, 比上年增长36.5%, 在中部六省中处于较高增速, 这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实属不易。合肥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核心点在于皖江示范区的平台作用发挥, 这无疑加大了合肥招商引资的力度。相关数据显示, 仅2015年上半年, 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亿美元, 同比增长13.5%, 增幅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 总量占全省的68.7%。

2.3 经济新常态下合肥企业“走出去”与劳务合作概况

“走出去”与“引进来”是对外开放的两种模式与两种需求, “走出去”是为了获得外部的发展市场与技术资源, 它的作用与“引进来”同样重要。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一个艰难复苏的新常态背景下, 市场环境的恶化必然催生行业的激烈竞争与优胜劣汰, 由此产业的兼并重组进程加速, 这是合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重要机遇。2015年以来, 合肥市企业开始由单个企业“独闯天下”向本地企业合作“抱团出海”转变, 并计划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本土跨国公司, 成立了合肥“走出去”企业战略合作联盟, 使得走出国门的合肥企业将可以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加强合作、形成企业抱团出海之势。2015年合肥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21.2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6.0%, 但在营业额的完成方面有所下滑, 仅为19.35亿美元, 下降17.0%。劳务方面, 2015年合肥劳务合作在外人员1.36万人, 劳务输出规模依然有限。

3 经济新常态下合肥深化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外向度偏低, 合肥对外开放的开放度不足

经济外向度偏低是合肥对外开放不足的主要体现, 这使得合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属于地处内陆的内向型城市, 虽然现在被纳入到长三角城市群, 但在开放度方面与上海、江苏、浙江三省相差甚远。尚且不说发达的上海、苏州、南京, 合肥的开放性比福州都差距巨大。据统计, 2013年合肥经济外向度仅为26%左右, 而2010年福州的经济外向度却已高达63.4%, 从这个数据来看, 合肥的对外开放度与国家对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定位是不匹配的。并且, 合肥现已被确认为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 随着国家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推进加快, 合肥的经济地位与开放使命更加明确、更加重要, 因此解决合肥对外开放的不足是深化对外开放的首要命题。

3.2 经济活跃度偏弱, 合肥对外开放的拓展面不宽

合肥虽然背靠长三角, 但其经济活力仍旧不高, 并且由于其支撑产业仍旧是传统行业, 由此降低了其经济的韧劲与活力。通常来说, 开放度较高的地区, 其产业往往以科技、电子信息、传媒、新消费等行业为主, 其核心竞争力也就更加强悍。根据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的数据显示, 在这份由50个地级市组成的地级市竞争力排名中, 合肥排名为第21位, 但与往年相比, 位次有所下滑, 榜单中“往年排名”中, 合肥曾位居第11位, 这说明合肥在近年来的深化对外开放中处于一个劣势地位, 究其原因就是其核心产业结构限制了其对外开放的拓展面。从行业来看, 合肥主要是以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 其要想提升竞争力, 必须激活经济活跃度, 因此必须拓宽对外开放的拓展面。

3.3 经济首位度偏低, 省会对外开放的辐射力不强

省会经济首位度是衡量一个省会或者说区域中心的经济辐射能力, 目前合肥的经济首位度相对武汉、长沙来说偏低, 由此造成了其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不够, 外商投资在选择合肥时会产生怀疑心理, 从而合肥很难承接到高水平、高质量的产业转型项目。虽然2015年合肥的经济增速位居长三角副中心和省内城市首位, 也位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首位, 且合肥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首位度快速跃升, 经济总量首位度从2010的22%上升到2015年的25.7%, 但是相比于长沙经济总量首位度 (28.9%) 、武汉 (33.4%) 、成都 (32.6%) 的水平, 合肥仍存在3-7个百分点的差距, 这是合肥对周边区域辐射力不强的具体体现。

4 经济新常态下合肥深化对外开放的策略探究

4.1 深度转变对外开放的观念, 构建良好的深化对外开放软环境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 转变传统的对外开放观念是合肥深化对外开放首先就要解决的问题。第一, 转变传统的只要“引进来”与“走出去”就是深化对外开放的观念, 要真正做到:科学的“引进来”, 注重承接产业与企业的科技含量、环保水平、就业创造能力等等;合理的“走出去”, 不能一味的求全求大, 要注重“走出去”效率与质量;第二, 要充分调动合肥社会各界的开放积极性, 首先是要持续增强相关政府部门的对外开放意识, 进行头脑风暴, 提高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 其次要引导合肥市企业多观察世界跨国企业的发展情况, 不断拓宽企业主体的对外开放视野, 最后还要加大对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宣传, 要使得开放的红利正在的被人民群众共享,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对外开放热情;第三, 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区位红利以及技术红利, 就必须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构建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接轨的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综合环境, 不断提高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来合肥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以及业务整合。

4.2积极培育合肥的优势产业, 强化合肥深化对外开放内生动力

近年来, 合肥在产业的发展布局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传统制造业、新型平板显示、家电、汽车制造、智能信息设备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知名的企业有江淮汽车、荣事达、美菱、徽商集团、联合利华等。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而“一带一路”的核心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建设, 合肥应该借此良机, 大力发展资金的优势产业, 凭借其良好的制造业、创新力以及城市功能的基础, 借助于全国流通节点城市、长三角副中心、中部崛起六大省会城市的区域优势, 想国内与国外各大城市全方位开放经济合作通道, 加强其他区域经济体与国外经济体的合作, 强化合肥与外部的经济联系, 真正强化合肥深化对外开放内生动力, 最终建成包括世界级产业集群、国际化交通管道、国际化城市设施、城市国际化功能等项目, 为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性都市区奠定充实的基础。

4.3 充分发挥皖江示范区作用, 全面推进深化合肥开放政策落地

平台是开放企业的核心舞台, 合肥应该充分利用皖江示范区的平台优势, 全面推进深化合肥开放政策的落地, 事实上皖江示范区本身就是为了承接产业专业而设立的, 因此合肥应该借助政策优势, 通过搭建创新科技产业园, 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在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 具体包括:首先, 合肥政府税务部门要构建财税优惠平台, 降低园内企业的经营成本, 以期强化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其次, 合肥政府部门要合理选择产业园地址, 并建设高效口岸平台, 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支持效率;再者, 要搭建以航空港为中心立体式物流体系, 并搭建物流信息平台, 大力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通过将创新科技产业园, 最终将合肥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最终形成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开放性产业集群。

4.4 注重各类人才的培育引流, 打造安徽地区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 合肥要想真正实现开放性经济体的目标就必须注重各类人才的培育与引流, 具体包括:第一, 推进依托大学城建设人才中心基地, 目前合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 合肥应该充分借助高校优势来实现人才的培育与引流, 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引导高科技人才与企业进行合作, 且在高校大学城附近建设高科技园区, 从而缩短企业与高校的物理距离, 最终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真正实现高校为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 要加大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 在住房、医疗、教育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吸引优质人才来合肥居住;第三, 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 确保人才科技成果得到有效回报, 强化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这些政策最终将合肥打造成安徽地区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结束语

全球化背景下开放是实现跨越增长的必然前提, 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与安徽经济增长引擎, 尤其应该重视对外开放的深化工作开展, 必须要从个人观念、产业培育、平台搭建、人才供给等方面进行政策研究与资源配置, 要真正实现科学的“引进来”与合理的“走出去”, 真正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最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摘要:开放是繁荣市场的必然举措, 是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与力量的基础与前提。文章分析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合肥市深化对外开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研究结果显示:合肥出口贸易增长趋缓、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小、企业“走出去”与对外劳务合作基本良好, 但也不容乐观;经济外向度偏低、活跃度偏弱、首位度偏低是衡量合肥市深化对外开放的三大障碍;在此基础上, 文章建议合肥转变传统开放观念、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建设皖江示范区、注重人才培育与引流,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深化对外开放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合肥市,对外开放,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冬萍.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0) :43-44.

[2] 陈辉, 牛叔文.经济开放度评价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为例[J].经济问题, 2010 (6) :121-124.

[3] 盘为龙, 冯湜.贸易开放、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基于“Krueger-Bhagwati”范式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7) :9-14.

[4] 庞英.有形贸易对我国沿海区域技术进步效应的研究——兼论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J].财经研究, 2004, 30 (11) :106-113.

[5] 林毅夫, 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 (季刊) , 2003 (4) :779-794

[6] 杨峰.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中国外资, 2011 (11) :126-127.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建构理想课堂下一篇:地藏信仰之人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