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条件下金融审计的组织管理模式

2022-09-11

1 引言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使得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呈现出了繁荣活跃的发展趋势。在不断扩大的金融市场中, 各金融主体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及各项制度的规定, 是否存在扰乱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问题, 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金融审计工作的落实,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但就组织管理模式来看, 我国金融审计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亟待优化及改革。

2 金融审计及其历史沿革

2.1 金融审计的内涵

金融审计是金融监督的主要模式之一, 是国家审计机关用以审查金融机构财务及其他业务活动合法性及合理性的主要途径, 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金融审计,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及各金融主体利益的保证, 具有重要意义。

2.2 金融审计的历史沿革

金融审计的理念, 于1948年被首次提出。《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的颁布, 标志着金融审计正式产生。1983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 规定中指出, 我国审计机构存在不健全的问题, 决定试行“自行安排, 自下决定”的方法解决问题。2000年, 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标志着国家对金融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006年, 党的十六大对相应准则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强调了依法执行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正式将金融审计提升到了经济与政治层面上, 表明, 提高金融审计水平, 已经开始变得迫不及待。自互联网出现以来至今, 各行各业均我积极地将互联网应用到了财务及其他业务工作中, 各领域组织管理模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革新, 办公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但金融审计的组织管理模式, 仍以传统模式为主, 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必须及时解决上述问题, 以使我国金融行业能够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 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现状

3.1 信息化水平低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技术的代表, 将计算机应用到办公中, 是提高各行业数据分析效率的主要途径。目前, 金融审计机构已经将计算机应用到了工作过程中, 但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仍然较为落后, 信息采集不够便利。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金融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信息化水平低, 对金融审计工作开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 数据处理难度高:金融审计的内容以对各金融机构的财务数据加以审查与计算为主。审计过程中, 数据量极大。在信息化水平低的情况下, 数据处理难度极高, 对审计工作的良好落实, 会产生较大的阻碍。二是, 数据处理效率低:单独采用人工方法分析及处理数据, 效率较为低下。长此以往, 容易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及强度, 对其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会产生较大的阻碍。三是, 容易出现误差:采用人工方法分析数据, 容易忽略大量的细节。与采用计算机分析相比, 出现误差的概率较高。

3.2 信息流动渠道缺乏

信息流通渠道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 信息交互渠道缺乏:信息交互指信息自发出至接收的过程。该过程共包括信息源、信息、传递网络、接收者、反馈等多个流程。金融审计工作的信息源为审计人员, 信息即各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 接受者为审计组织的其他工作人员。当审计人员存在信息交互需求时, 传递网络渠道以及反馈效果如何, 是决定其工作效率的关键。如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传递网络的适用性通常较差, 反馈速度较慢, 对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利。二是, 资源共享渠道缺乏:金融审计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位工作人员的繁杂的工作, 资源需于不同部门之间相互传输及共享。目前来看, 审计组织管理中, 并未提及与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有关的内容。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很难完成, 信息孤岛现象显著存在, 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3 金融管理组织结构落后

管理组织结构落后, 同样属于信息化条件下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 缺乏决策指挥中心:金融审计工作的落实, 需以相应决策为参考而实现。当前, 我国金融审计工作的决策, 基本由审计部门的领导人员制定, 决策指挥同样由领导人员独立完整, 决策往往缺乏可行性, 难以全面解决审计工作中遭遇的问题, 工作的展开极容易收到阻碍。二是, 缺乏数据分析中心:当前, 我国审计部门的数据分析工作, 均需由审计人员独立完整, 无数据分析中心, 分析结果通常缺乏合理性。三是, 缺乏宏观研究中心:当数据分析完成之后, 宏观研究的过程同样需要由每个工作人员独立完整, 研究水平同样有待提升。

3.4 金融审计核查制度落后

金融审计核查的目的, 在于寻找数据分析结果存在的问题及疑点。从全局把控金融审计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目前, 我国金融审计核查制度仍较为落后,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 审计机构对核查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未能将工作真正落实, 致使数据分析结果存在大量漏洞, 金融审计很难达到其预计的目标。二是, 核查工作仅由极少数的工作人员完整, 无法发挥集体的力量。核查容易存在漏洞, 对决策的制定参考价值较低。

4 信息化条件下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的优化途径

在信息化条件下, 应建立“1个平台”“2个渠道”“3个中心”“N个核查小组”, 优化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 提高审计工作的落实效率及质量。

4.1 建立金融审计信息化平台

应建立“1个平台”——金融审计信息化平台, 提高金融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平台需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以及数据管理模块4大模块, 各模块功能不同:一是数据采集模块:用以通过网络采集金融机构的财务数据。各金融机构需在固定时间将财务报表上传至平台上。在此之后, 审计人员需记录并整理各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 提取其中的重点信息与数据, 为数据处理工作的完成奠定基础。二是数据处理模块:主要用以对各金融机构的财务数据加以处理。审计人员可将数据输入到平台中, 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获得处理结果。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降低由人工处理所带来的误差, 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降低其工作难度与强度, 使之工作积极性得以提升。三是数据分析模块:将处理所得的数据传入数据分析模块中, 由数据分析中心团队对数据加以分析, 以获得有利信息。四是数据管理模块:当数据的录入、分析或处理存在误差时, 可于数据管理模块中, 修改或删除数据, 以提高金融审计结果的准确度, 使之数据管理模式得到优化。

4.2 拓宽信息流通渠道

信息流通渠道缺乏,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的问题, 在我国金融审计领域显著存在。从根本上看,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 与机构组织管理信息化水平低有关。对此, 机构应以“金融审计信息化平台”为基础, 开辟“2个渠道”——信息交互渠道与资源共享渠道, 以拓宽信息流通渠道,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方法如下:一是拓宽信息交互渠道:可通过优化审计机构网络传输模式的方法, 拓宽信息交互渠道。传统的信息交互渠道, 以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为主。建立金融审计信息化平台后, 可以平台为渠道, 完成信息的交互, 提高信息交互效率, 提高金融信息管理水平。二是拓宽资源共享渠道:可将金融审计信息化平台推广应用到金融审计机构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均可登录平台, 于信息共享中心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当审计人员接收到各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后, 需及时将报表传输至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处理完成后, 同样需传输至该平台, 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共享。以实现“单点分散”“全面辐射”, 提高金融数据管理水平。

4.3 改革金融管理组织结构

金融审计部门应采用以下方法改革金融管理组织结构:一是建立决策指挥中心:建立决策指挥中心, 是提高决策可行性的主要途径。需将原有的单一决策主体, 转变为多元决策主体。在不同主体的共同作用下, 完成咨询、建议、协调、指示以及命令等工作。另外, 决策程序也应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例如, 当审计人员将数据分析结果提交给决策中心后, 中心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召开会议的方法, 对分析结构加以整理。将数据分析结构与当前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大趋势, 以及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相对比, 判断某金融机构是否存在数据不合理及不合法等现象。一旦发现金融结构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 需立即制定决策, 对该金融机构加以处理。二是建立数据分析中心:数据的分析过程较为复杂, 分析结果与金融审计结果的真实与准确性息息相关。对此, 金融审计结构应建立数据分析中心。通过考核等方法, 集结一批数据分析专业素质较高, 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共同组成小组, 成立数据分析中心。中心设置管理人员, 负责统筹规划数据的分析步骤、为各工作人员分配工作项目, 以提高数据分析效率。数据分析完成后, 中心的管理者需对其加以审核。审核无误后, 方可通过信息化平台交由宏观研究中心对金融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三是建立宏观研究中心:宏观研究中心的作用, 一方面在于对当前审计领域的有关理论加以研究, 另一方面则在于对审计实施后的成果进行开发与提炼。研究审计理论的目的在于提高审计工作的前沿性, 确保工作的落实能够与当前国家的规定相符合, 提高审计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开发与提炼审计实施后的成果的目的, 在于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丰富审计成果的内涵, 拓展其外延, 凸显成果的价值。

4.4 加强金融审计核查

应将金融审计核查作为审计工作中的重点步骤而落实, 尽最大可能降低审计结果中存在漏洞的概率, 提高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的先进性, 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水平:一是提高管理意识:金融审计部门应提高核查意识, 认识到提高审计分析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性, 转变管理理念, 更新管理内容, 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单独设立金融审计核查部门, 于部门中落实责任制及奖惩机制。核查部门直接对审计数据的准确度负责。当经由核查部门核查后的数据, 再次被发现存在问题时, 需立即追究部门管理人员的责任。采用上述方法管理, 能够有效提高核查人员的责任意识, 对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提高, 具有重要价值。三是集中优势力量, 根据数据量及核查难度,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提高核查部门的工作效率, 增强核查力度。四是经核查的数据, 需及时通过金融审计信息化平台反馈给决策指挥中心。由决策人员视数据核查成果, 做出相应决策, 提高金融审计部门的组织管理水平。

5 结语

综上所述, 金融审计部门应建立“金融审计信息化平台”, 为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提供技术保障。在此基础上, 需拓宽信息流通渠道、改革金融管理组织结构、加强金融审计核查, 以使审计机构的各个工作人员, 均能够参与到数据审计当中。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金融审计水平。

摘要:金融审计是国家用以监督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引导其规范发展的一种主要途径。本文在介绍了金融审计及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 基于信息化条件对金融审计的组织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针对不同问题, 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以期能够使组织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克勤.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农村财经, 2017 (1) .

[2] 温雅丽.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6 (34) .

[3] 秦海云.试析基于信息化发展的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J].科技与企业, 2016 (6) .

[4] 严玲.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 2015 (17) .

上一篇:谈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