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条件下的成本管理

2023-02-22

第一篇:审计条件下的成本管理

案例:组织变革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主题]: 企业的发展不可能靠同一批人而完成其成长的使命。

[案例]:

道成集团公司地处我国西部某省会城市,以贸易起家,后进入生产领域,是一家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性企业,其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及日本地区。

公司成立于1990年,一人(A)创业,注册资金50万人民币。后以合伙人承诺引入其同学(B)为股东。随后,相继以股权承诺引入高层管理人员3人(C、

D、E),1992年,最后一位高管人员进入公司,形成董事长兼总经理,四位副总的核心管理团队。

(注1:无论是对合伙人,还是股权承诺,A并未与其他4人形成具体的契约关系;同时,其他四人也未曾以任何现金、实物等作实质性投入)

2005年,公司总资产1.6亿,员工510人,实现销售收入1.2亿,利润1100万(毛利),生产能力行业第五,销售收入行业第四。

2005年4月,公司聘请咨询机构,寻求外部专家解决方案。

…… 公司迅速发展

2008年, 公司形成集团化管理,在三个省投资设厂3个亿,跨省经营,公司总资产达到4.5亿,员工1200人,实现销售收入4.2亿,利润5500万,生产能力升至行业第二,销售收入行业第一。

[公司组织结构]:2005年公司组织结构

[高层背景]:

A: 现年40岁,大学本科毕业,外贸专业。创业前曾就职于省外贸公司,行政

科级干部。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主管营销。

B:现年39岁,大专毕业,财会专业,与A为中学同学。加入公司前曾就职于

政府机关,从事行政工作。现任公司副总,主管财务。

C:现年43岁,大专毕业,中文专业。加入公司前曾就职于某国营企业下属三

产文化传播公司,任总经理。现任公司副总,主管人事行政。

D: 现年40岁,大专毕业。加入公司前曾就职于某国营企业,任团委书记。现

任公司副总,主管生产。

E:现年45岁,大专毕业。加入公司前曾就职于某国营企业,任总经理。现任

公司副总,主管融资、上市。

[管理现状]:

公司从贸易起家,依赖其融资的优势,进入一成长性非常好,平均利润回报行业。近几年,得力于其国际化营销战略的成功,避开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迅速发展,成为行业领先企业。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着成长和管理两重困惑。

一、面对成长,由于国际市场的强劲需求,和中国企业生产成本的优势,中国已经成为该产业的全球生产供应基地。不断大资本行业进入。因此,要想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要求企业必须不断的融资,建厂,在产品原料主要产地战略布局,跨地经营。

二、面对管理,公司的快速成长对经营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公司重发展,忽视管理,经历了十几年的成长,公司在各项管理上缺乏像样的规章制度,甚至连一套基本的薪酬制度都没有。在生产上,采购成本不断增加,产品质量问题不断,甚至出现了国外销售因质量问题,被大客户降低供应商信任等级的事件。在融资建厂,扩大经营的压力下,财务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而企业原有的国际市场销售优势,也因产能不足、质量问题、行业竞争等面临着竞争对手不断蚕食的压力。

三、在人力资源方面,公司面临着,高层经营团队专业能力不足,行业人力资源供给缺乏,新人培养需要时间的困惑。只能是采取一边培养人才,一边应对成长的策略。

四、2008年组织结构:为了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产业原料生产地投资设厂,跨地生产、统一营销,公司必须形成集团性构架;其生产系统分别在其他两省成立独立法人结构的生产企业,形成独立采购,独立生产,统一销售的管理格局。生产系统组织机构示下:

[案例问题]:

1. 2005年企业发展面临的困惑是什么?

2. 2005年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3. 从2005年到2008年,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客观要求下形成的生产单位的快速

扩张对经营管理当局提出什么样的挑战?

4. 面对企业的发展,如何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解决人力

资源管理问题?

5. 详细分析以上问题的主要特征,同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第二篇:供应链条件下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

论文题目: 学 号:姓 名:专 业: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

(专 科)

供应链条件下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1023001407583 吴 萌

工商管理 于洪成

摘 要: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等原因,导致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关经验表明,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面向供应链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主要探讨了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提出了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的方法与原则。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方法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目录 ‥‥‥‥‥‥‥‥‥‥‥‥‥‥‥‥‥‥‥‥‥‥‥‥‥‥‥‥‥‥‥2 1.客户关系管理概述‥‥‥‥‥‥‥‥‥‥‥‥‥‥‥‥‥‥‥‥‥‥‥‥3 2 供应链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3 2.1 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3 2.1 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3 2.2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分析‥‥‥‥‥‥‥‥‥‥‥‥‥‥‥3 2.2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分析‥‥‥‥‥‥‥‥‥‥‥‥‥‥‥3 3. 供应链条件下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3 4.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3 4.1 将客户与供应链链接起来‥‥‥‥‥‥‥‥‥‥‥‥‥‥‥‥‥‥‥ 3 4.2 帮助实现供应链运作的可计划性和可控制性‥‥‥‥‥‥‥‥‥‥‥‥2 4.3 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 及时传达给整条供应链‥‥‥‥‥‥‥‥‥‥ 4 4.4 全面管理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4 4.5 使企业与客户有一种互动式关系, 促进企业与外界的沟通‥‥‥‥‥‥5 参考文献 ‥‥‥‥‥‥‥‥‥‥‥‥‥‥‥‥‥‥‥‥‥‥‥‥‥‥‥ 6

2 

供应链条件下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1 .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通过培养企业的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对本企业及其产品更积极的偏好,留住他们并以此提升企业业绩的一种营销策略。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是从以一定的让利笼络新顾客转向想方设法留住已有顾客,从取得市场份额转向取得顾客份额,从发展一种短期交易转向开发顾客的终生价值。总之,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是从顾客利益和企业利益两个方面实现客户关系价值的最大化。客户关系管理也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适用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服务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为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提高运用信息服务客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更多客户,增加营业额。

2 供应链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由客户的需求开始,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服务等环节,直到把产品送到最终客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提高供应链各个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在供应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也基本上

3 反映了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和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脱离供应链独立存在,因此供应链条件下的客户关系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的情况下,企业竞争的方式已经变成一条供应链与另一条供应链的竞争,从而创建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传递系统。因此在传递价值需求上,最终目标是关注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关系的管理能力。

2.1 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最大的共同点是都十分重视客户。目前,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客户以更多的选择。对客户实际需求的绝对重视是供应链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因而供应链应从客户开始到客户结束。为了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企业管理进入了以客户及客户满意度为中心的管理。他以客户为起点,得到市场的需求量,再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然后再进行生产,从而达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最终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转化为利润。在这里企业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产品有合理的定价和合理的利润空间,对客户负责,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只有适合企业或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供应链管理思想也由以前的“推式”转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的“拉式”供应链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视客户。它的精髓表现在:以客户的需求为大前提,通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进行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

4 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领域。应用CRM系统的企业一方面通过提供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是通过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来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客户关系管理帮助企业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与外部客户打交道的平台,它在企业系统与外部客户之间树立一道智能的过滤网,同时又提供了一个统一高效的平台,两者应该形成一个无缝的闭环系统。

2.2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现在的客户不仅对产品质量,而且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商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要让自己的商品区别于其它的商品,客户难以从技术上加以区别的,要让自己的商品区别于其他竞争者,就要给产品增值。客户关系管理就是能够通过独特的创意和细节的改进,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是产品增值的首要源泉。

客户服务应该是多方位的,准时送货、售后支持等都属于客户服务的范畴。产品只有在正确的时间和在被要求的地点到达了客户手中,这个产品才具有价值。认识到了客户服务的战略性并成功地对自己的产品创造了差异性的公司是那些在供应链上取得效益的公司。只有一体化的供应链运作战略才能带来完美的服务。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响应客户需求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能力。

3 供应链条件下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

客户永远是对的。一个企业只有确切知道“客户真正需要什么”,企业的营销才能有序开展,实现企业和客户的交易行为。例如,笔记本电脑销售人员在推销的过程中,不应该一味强调自己推销的电脑有多好、配置有多高,而是要

5 站在购买人的角度上,了解他买电脑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再按照他的实际经济情况,选择配置适中、价格适中的产品给顾客。刚才所讲到的只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把产品卖出去。那么企业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具体的意图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客户关系管理有六大目标,包括交叉销售、追加销售、客户维系、客户获取、客户再生和售后服务。这六大目标最终归结为一个核心目标:实现客户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4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大多数企业的销售、营销、客户服务与支持之间等业务是分开进行的,这些前台的业务在后台部门以及供应链上各企业中也是分开进行的。这使得企业内部与供应链上各环节间很难以合作的姿态对待客户。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构建原则是在最大化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完整地认识整个客户生命周期,提供与客户沟通的统一平台, 提高员工与客户接触的效率和客户反馈率, 真正解决企业下游供应链管理问题。本人认为通过以下模式可以构建起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4.1 将客户与供应链链接起来

首先, 这意味着在伙伴之间共享交易数据, 以保证较低的库存。其次, 可以在供应链中通过正确的数据将位于第一线的员工联系起来。第一线员工接到订单之后, 应该清楚地了解不断更新的库存和产品数据, 据此就可以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交付信息。同时, 网络使得这些信息在供应链伙伴们中的共享成为可能。海尔集团通过与上游供应商一起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以后,实现了双方的信息共享,上游供应商随时关注海尔的生产和库存情况,以前是海尔集团下单给供应商,这种模式逐步进行转变,由供应商直接进行补货。

4.2 帮助实现供应链运作的可计划性和可控制性

企业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 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

6 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计划等。而且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上, 要通过协同运作保持各种计划的协调一致。同时, 销售和营运计划必须能起到监测整个供应链的作用, 以使供应链及时发现需求变化的早期警报, 并据此安排和调整生产和采购计划。另外, 通过新技术的运用, 使业务处理流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 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 减少培训需求, 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更高效地运转。

4.3 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 及时传达给整条供应链

在瞬息万变的动态环境下, 通过营销策略和信息技术掌握确切的需求, 使得企业供应链上的供应活动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保持需求与供应的平衡。同时, 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通过新的业务模式, 利用最新信息技术, 扩大企业经营活动范围, 及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 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例如,奇瑞轿车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出符合百姓需求的质优价低的经济型轿车,其业绩在轿车领域节节攀升。

4.4 全面管理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

企业与客户之间发生的关系, 不仅包括在单纯的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业务关系, 如合同签订、定单处理、发货、收款等, 而且也包括在企业营销及售后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 如市场推广过程中与潜在客户发生的关系等。对企业与客户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管理, 将会显著提升企业营销能力、降低营销成本、控制营销过程中可能导致客户抱怨的各种行为。

4.5 使企业与客户有一种互动式关系, 促进企业与外界的沟通

企业可以选择客户喜欢的方式同客户进行交流, 方便地获取信息, 使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帮助保留更多的老客户, 并更好地吸引

7 新客户。目前国内众多企业都开展了网上客户服务,相关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客户可以通过上网来咨询解决方案,此种模式方便快捷。这就要求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改变过去的客户服务模式,拉进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赵刚. 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美)罗伯特?M?蒙兹卡等.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赵林度.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

第三篇: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的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

摘 要:电力营销信息化发展为供电企业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用户市场,供电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其中的配网线损问题也随之产生,传统的线损管理虽然已经初步走向精细化模式,然而,未能同电力营销信息技术有效配合。文章分析了电力营销信息条件下的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策略。

关键词: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

配网线损问题一直是配网系统面临的一项关键问题,随着电力营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用户数量增多、用电规模也逐步扩大,供电企业的供电服务范围也在持续拓展,配网线损问题也随之产生,在供电需求量日益增加,供电服务规模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只有积极利用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带动配网精细化管理,提高配网精细化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线损管理水平。

1 配网线损发生原因与影响因素

电力电能资源在实际的输送中会出现线损问题,配网线损一般由以下因素导致。

1.1 电阻影响

配网系统中的各种电气设备,例如:变压器、电动机、导线等都具有电阻,会对电流的传输形成一种阻碍作用,电能在被传输过程中要克服重重电阻,其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损耗与消耗,从而形成线损,该线损来自于电气设备的电阻。

1.2 磁场的作用

变电设备电压改变过程中要交变磁场,在这一过程中,各项设备运转必然伴随着做功生热的现象,从而带来一定程度的电能损耗。

2 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现状

电力营销信息化背景下,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依然问题重重,具体体现在:缺少牢固、坚实的线损管理基础,例如:配网的相关信息没能准确、及时地进行记录,线损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线损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策也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落实,一些供电单位依然没能创建规范合理的配网线损管控系统,没能形成健全、完善的线损管理监督与考核机制,多数供电企业却忽视了监督与考核机制在推动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线损问题出现后,找不到负责人,问题得不到处理和解决,在没有一套严格、严厉的奖惩措施的监督和约束下,线损管理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也得不到有效落实,精细化管理无法发挥作用。

电力营销虽然已经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然而,线损管理依然未能从中受益,电力营销与线损管理各自为政,未能发挥对线损控制支持性作用,导致实际的配网运行过程中,线损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地治理和控制,对整个供电企业的经营效益、经济利益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3 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

3.1 创建营销信息系统,辅助线损管理

(1)创建科学的营销管理系统。利用营销管理来支持线损管理,以营销系统为平台来收集配网线损的相关信息,例如:线损量、单元考核数据、线损异常统计等,以此来提高线损管理的精确性、准确度,推动线损精细化管理走向信息化、智能化。(2)依托于营销信息系统,来科学处理相关数据,这其中必须做到准确、适时、更新,既要保留客观、真实的历史记录,又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对数据及时加以更新,系统数据要覆盖全面、科学精准、又要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要确保这些数据能够为线损管理提供依据,打造出一个完善的数据系统,为推动网损的精细化管理。(3)创建营销系统维护制度,时刻维护系统安全,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从而为线损精细化管理提供牢固的平台。

3.2 积极应用信息采集技术

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数据基础上的系统平台,然而,信息、数据的采集与收录又需要信息采集系统的支持,所以,积极利用信息采集技术,引进信息采集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发挥积极的监控功能,能够围绕被监控范围内的线路、配网等的用电情况、运行状态等实施有效的监控。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发挥全面的信息采集功能,从客户表数、应抄户数、实抄数量等要进行统一的整体、统计与分析,确保于不同时段,例如:用电低谷期、高峰期等都能获得更加精准的数据。同时,也要积极采集重要的数据,例如:电压合格率、线损率、三相不平衡等,因为这些都是同线损密切相关的数据信息,采集这些数据信息,对于配网线损的精细化管理十分必要。系统所采集的数据要具有客观性、实时性,但出现非法用电、服务异常等问题时,要通过数据分析、总结、计算等来找到问题,并作出有效处理,例如:可以通过对比统计数据,应抄户数、实抄表量之间数据的对比,最终得线损异常的根源,找到解决的办法。

3.3 加大监督与考核工作力度

目前,配网线损管理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线损管理监督与考核工作不到位,供电企业忽视了监督与考核机制的应用,利用该机制激励工作人员,首先让他们意识到线损对于供电企业整体发展、员工的经济收入、个人发展等的破坏性影响,从思想意识上自觉重视线损管理,主动配合精细化的线损管理。其次,要在监督机制与考核制度方面下功夫,监督机制方面要形成内外同步监督的机制,内部监督体现为供电单位线损管理部门对线损精细化负责人工作的检查与监督,外部监督则主要是指线损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约束、彼此监督,通过这种共同监督、全方位管理的模式推动线损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开展,内外监督机制实施的基础上还要实行考核制度,所谓的考核制度是对监督机制的补充、完善与校验,因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确保监督机制切实发挥作用,供电企业应该实行定期的线损精细化管理考核制度,形成考核结果与薪资待遇直接挂钩的关系,以此来监督并约束线损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开展。

3.4 科学采集电能量数据

根据配网采集系统之间的通讯模式来科学采集电能量数据,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采用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变电站、K型电站等可以引入微机保护设备来采集配网线路的相关数据信息,例如:电流信息、电压信息等,利用内部积分来核算得出实时的电能量,再途径自动化监控系统前置机、后台工作站等,将所采集电能量传输到主站系统。第二,如果变电站安装了RTU自动化设备,则应配置电能数据采集终端,利用这一装置的通讯接口来采集所需的数据,例如:配网系统中三相数字式电能表中的电压、电流等数据,再凭借网络延伸的策略,将这些数据信息传输至主站系统。

3.5 积极运用营销稽查监控系统

(1)电力营销信息化背景下,应该创建并应用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利用该系统来监控整个配网的线损问题,并对相关的线损信息及时作出科学、细致的分析与处理,计算出一个线损指标,根据这一指标展开线损管理。让线损管理同电力销售工作共同开展起来,重点利用稽查监控系统来监督配网运转过程中的抄核收数据、线损损耗状态等,为配网运行创造一个安全环境。(2)营销稽查监控系统不仅能为线损管理创造信息技术条件,还能有效监督抄核收工作流程,例如:对于抄表的健康,确保抄表员及时、准确地抄表,保证电费能够被及时、精准地统计、计算,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非法作弊的抄核收人员,对于非法窃电用户也能做出初步的判断。

4 结束语

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必须加大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力度,善于利用营销信息条件,依托于营销信息系统来支持配网线损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线损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莹,刘俊海,余潞.线损精益化管理之道-记国家电网公司线损管理标杆单位获嘉县供电局[J].农电管理,2011(1):101-102.

[2]戚正强,史国东.影响配变台区线损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3):91-92.

[3]周瑜菲.配电网降损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215-216.

第四篇:Fidic合同条件下的工程计量

FIDIC合同条件下的计量支付

颜佳富

中交建设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海外事业部

要: 在FIDIC合同条件下,正确理解计量支付的目的,熟知计量支付的依据,熟练掌握计量支付的程序和方法,对保证承包商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FIDIC合同条件, 计量支付, 目的, 依据,程序,方法

1. 前言

随着中央“走出去”的战略指导下,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国际工程承包中;在国际工程承包中FIDIC合同条件以其风险分配合理、易于进行合同管理和费用控制从而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国际承包商,正确理解计量支付的目的,熟知计量支付的依据,熟练掌握计量支付的程序和方法,对保证承包商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

2.计量支付的目的

FIDIC合同条件的宗旨是承包商工作得到报酬,业主付款获得工程。因此计量支付的目的对承包商来说就是承包商的工作通过计量来得到业主支付的报酬。工程计量即工程量的测量和计算,其目的是为支付提供依据。工程项目实施招标时,业主制定招标文件,以招标设计图纸和有关规范作为依据估算工程量,以此作为编写标底和承包商投标的依据,但不能将其作为承包商施工过程中的依据。承包商实施合同过程中所完成的实际工程量必须通过测量来核实,也就是进行正确的工程计量,以计量结果作为支付依据。对此FIDIC合同条件第56条规定如下:除非另有说明外,工程师应根据合同的规定通过计量核实并确定已完工程的价值,并按第60条规定支付给承包人。

3.计量支付的依据

FIDIC合同条件下,计量支付的依据一般有工程量清单、技术规范、设计图纸和工程师签发的质量合格证书。

3.1工程量清单和技术规范

工程量清单和技术规范是确定计量支付的依据。FIDIC合同条件第1.1(b)(ⅳ)对工程量清单是这样定义的:指构成投标书一部分并已标价和填好的工程量清单。第1.1(b)(ⅱ)对技术规范是这样定义的:指包括在合同中的技术规范和根据第51条修改或增加的技术规范,或由承包人提供的经工程师批准的技术规范。工程量清单中的前言部分对工程计量方法作了具体的规定,技术规范中的“计量支付”条款对按合同规定的计量方法和确定的单价所包括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如某工程中的挡土墙工程,工程量清单中采用图纸法计量,技术规范中“挡土墙工程”一章计量支付条款中则规定挡土墙因该包括所有材料的提供和施工的全部补偿费用,它包括灰浆、泄水孔、石材的提供、人工铺砌石材、开挖、回填、以及所有劳力、工具和设备。

3.2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规定的几何尺寸是确定工程数量的根本依据。FIDIC合同条件第57.1条规定:无论一般的和当地的习惯如何,工程的计量应以净值为准,除非合同中另有规定。所谓净值即按照设计图纸规定的几何尺寸所包含的工程量进行计量,而不是按承包商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计量,对于承包商超出设计图纸或由于自身原因返工造成工程量的增加,不予计量支付。

3.3质量合格证书

工程师签发的质量合格证书是工程计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在工程师认为工程某一部分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并对其签发质量合格证书后,才能进行该部分的计量工作。如某部分工程虽已完工,承包商也自检合格,但质量工程师未签发质量合格证书,该部分工程也不能进行计量支付。

4.计量支付的程序

按照FIDIC合同条件规定,一般采用以下程序进行计量支付。 4.1承包商向工程师提交计量申请报告 承包商应在每个月底以后,按工程师指定的格式向工程师递交一式六份月报表,每份均由承包商代表签字,说明承包商认为自己到月底应得到的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款项。

(1)已实施的永久工程的价值;

(2)工程量表中的任何其他项目,如临时工程,计日工等; (3)投标书附录中注明的设备和材料发票价值的某一百分比; (4)由于费用和法规的变更引起的价格调整;

(5)按合同或其他的规定承包商有权得到的其它款项,如索赔等。 4.2工程师审核承包商提交的计量申请报告并向业主提交中期支付证书 工程师接到承包商提交的计量申请报告后,应根据合同规定进行审查,审查内容主要有:申请计量项目是否确为合同规定项目,是否确属完工;申请计量项目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计量申请表中内容是否与工程量清单一致,有关数字是否正确;各种计量依据是否齐全有效。在上述审查全部符合要求,工程师认为可以进行计量时,应及时通知承包商参加。当工程师要求对任何部位进行测量时,应适时地通知承包商授权的代理人,代理人应立即参加或派出一名合格的代表协助工程师进行上述测量,并提供工程师所要求的一切详细资料。在工程师指定的时间,由测量工程师和承包商代表依据工程师的指示进行工程现场测量,并进行工程量计算。对现场测量结果和工程量计算结果,双方应签字确认。如承包商不参加,或由于疏忽或遗忘而未派代表参加,则由工程师进行的或由他批准的测量应被视为对工程该部分的正确测量。工程师应对计算结果进行审查,并在认为正确的情况下签字确认。工程师应在收到上述月报表28天内向业主递交一份期中支付证书,阐明他认为到期应支付给承包商的付款金额,在月报表中应扣除保留金以及应偿还的预付款等,如果工程拖期,还应扣除误期损害赔偿费。在扣除各种应扣款之后,如果余下的净额少于投标书附录中规定的期中支付证书的最小限额时,则这个月不向承包商支付。

4.3业主支付

业主应在收到工程师审核完并签字的期中支付证书后28天内向承包商支付,否则应该按投标书附录中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5.计量方法和支付方式

5.1计量的方法

对于一个综合性工程项目,工程计量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价项目的工程计量,另一种是总价项目的计量。 5.1.1综合单价项目的计量

FIDIC合同条件下的计量,以综合单价项目为主,其计量方法有如下几种: 图纸法: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大多采用按照图纸规定的几何尺寸进行净值测量的方法进行计量,这里所说的图纸是指工程师批准的施工图纸而不是按招标图纸或其它。图纸法是工程计量的基础方法。

断面法:也就是现场测量法,它大多用于土石方开挖及填筑工程中。断面法计量一般以平均断面积和断面间距的测量结果来计算工程量,它是以图纸和合同为基础的,对于超越有效设计文件规定之外的超出部分不予计量。

均摊法:指工程量清单中某些项目的合同价款,按合同工期平均计量,这些项目的特点就是每月均有发生。

凭据法:即按照合同的规定,以承包商提供的凭据(发票或收据)作为依据进行计量支付。这类项目主要包括有关工程的各项保险费用,大中型工程中合同规定的某些设备的采购等。

按工程师批准计量:是指在工程实施中,以监理工程师批准确认的工程量直接作为支付工程量,承包商据此进行支付申请。

5.1.2总价项目的计量

在工程承包合同中,有一些项目由于种种原因,不宜采用单价计价,而采用项目包干的形式进行计价。对包干项目的工程计量,FIDIC合同条件第57.2条规定如下:为了按照60.1款提交报表,承包商应在接到中标函后28d之内把包含在投标书中的每一包干项目的分项表提交给工程师,该分项表应得到工程师的批准,对包干项目进行分项,即将包干总价按照包干项目包含的工作内容进行分解,经工程师批准后,按分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计量和中间支付。这类项目主要如临建工程之类。

5.2支付的方式

FIDIC合同条件下的支付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5.2.1前期支付

前期支付即动员预付款,工程师收到并确认承包人与业主签定的合同协议书,履约保函及动员预付款保函之后,按照合同规定定期签发动员预付款支付证明。

5.2.2中期支付

合同执行过程中,工程师根据合同规定,对已签发《中间交工证书》及中间计量表的单位工程予以支付,包括变更、索赔费用。

5.2.3最终支付

按照合同条件,工程的缺陷责任期终止后,业主、工程师签发了《缺陷责任中止证书》,承包人提出最终支付申请,工程师审查后报告业主,业主给予支付。

6.计量支付中应注意的问题

承包商在进行工程计量工作时,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于实际发生的且工程量清单中未予标价的项目争取按记日工进行计量;二是计量的工程部分必须完工并且符合质量要求且申报资料必须齐全有效,采用的计量方法必须与工程量清单前言规定一致,计量结果必须经工程师和承包商双方签字确认;三是在计量支付过程中保留金一般每月按投标书附录中规定的百分比扣除(但计算应扣的保留金时以该月不调价款额为基数),一直扣到所规定的保留金限额为止;四是注意收集那些对承包商有利的且投标中规定的调价指数,因为对于较长工期的项目调价产值约占工程产值的30%甚至更多。

第五篇:论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一、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新时期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然选择

1、“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作出的决定,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集中反映了学生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与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发展。

2、基础教育现行课程存在许多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诸多弊端

■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引起人们许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教育观念、特别是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将面临重大挑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教育必须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习社会化。学习社会化,要求学会学习。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不再是学生的权利,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是学习者,学习者必须终身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期越来越短,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学校的教学内容都要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面临挑战。要求的教育各个方面必须全面创新,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习时代要求。

□审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比照新形势发展对人的高素质的要求,现行课程存在的弊端十分明显: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

§课程实施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主体性高度压抑,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单一,且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管理高度集中,课程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挥。

■现行课程弊端和其它综合因素造就了“教师是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

§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交流单向传输;

§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学习;

§教学以知识传输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任务和职责就是彻底“应试”和接受评定;

现行课程弊端的革除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现实背景,也为教师角色的转换提奠定了现实基础。

3、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其总目标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总目标决定了教师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现代性。教材内容和课程编制依据教育心理学统整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教育手段吸纳、采用新技术;§基础性。保证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评价标准体现差异性;

§创新性。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素质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总目标的确定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奠定了理念基础。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体现课程改革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领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时作了如下阐述: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是新课程的亮点,其主要目标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对自己周围生活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注重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教师转换角色奠定了课程基础。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促进自我发展的学习者

1、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同时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的生活,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但这并非意味着与教师无关。必须坚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是学生兴趣体现、个性发展、探究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从指导内容而言,教师的指导从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

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专门从事从和实践活动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教师即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并非不需要知识传授,它需要的是新课程条件下新意义的知识传授,主要体现为: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由只重“结果”向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既是新角色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主要表现为:

◇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识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思考;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

◇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2、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大量增加并变得非常复杂,因此“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科学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

◇素质教育观念的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为教育实践和研究寻找理论依据;

◇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新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协同组织、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新课程目标整合研究;

◇教育科研方法特别是教育行动研究法的运用与研究。

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多元化转变特别是向“教师即研究者”这一创新型角色的转变,不可能是一次性整体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研究方法本身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教师行动研究法是比较适合教师发展与富有成效的研究方法。其主要过程及*作程序包括:

◇寻找探究的起点:

§从教师自身的兴趣出发;

§从教学的困难出发;

§从教学中一种不明情况出发。

◇收集资料

§收集已有资料;

§观察和记录情境;

§在师生的交流中寻找必要的信息;

§通过内省激发自己的隐含知识;

§教师间交流与合作。

◇分析资料

§阅读、选择资料;

§分析、解释资料及做结论。

◇形成行动策略

§不要只满足于一个构想;

§不要过多的受到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干扰;

§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多种资源和力量。

◇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行动策略的实施,真正将行动策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行动策略成果的标准:收到了改善情境的效果、未产生副作用、改善能较

长期的保持下去;

§行动策略检验时可能发现的问题:在执行的方法上、在行动策略的构想上、

在教学情境的分析上、在收集资料的全面上、在问题的界定上等。

明确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研究内容和掌握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师即研究者”角色转变的关键。在新形势下,教师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探究,是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的。

3、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者和开发者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实际。因此,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与社会、社区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和开发,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这一角色是教师的全新体验,也是一种考验。为此,教师必须明确认识三个问题:①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③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的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善于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

§善于把本学科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4、教师不仅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者

教育专家指出,作为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一种强大

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教学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和偶然性的联系在教师那里不断形成新的专业知识。教师专业创新的潜力主要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教学情境的探究。创造是唤起教师内在尊严和欢乐的原动力。教师具有创新潜力,素质教育具有把教师创新潜力外显的内在要求。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实践是创新的重要途径。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的教师显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学习,由职业教育者成为教育学习研究者,从他人成果的消费者,变成为自身成果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一位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是学生中的学生。”如前所述,素质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理论要学习,新课程理念需要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自身同时学习,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学习,教育研究方法需要学习……,可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没有学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没有终身学习,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主要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

1、07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1、09

上一篇:暑假英语日记初一水平下一篇:四级作文加分句型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