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播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文化与传播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区域集团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细微而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量的国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全球治理和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中国方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这也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第一篇:文化与传播论文范文

牡丹文化与媒介传播

摘 要: 牡丹文化源远流长,约有3000年的历史,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它以中原为传播的主要范围,辐射全国,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牡丹文化的起源、发展、繁荣中,古代文人的佳作和药物学著作、近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报纸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键词: 牡丹 牡丹文化 媒介传播

牡丹文化是以牡丹为载体,承载了芳姿艳质、劲骨刚心的精神内涵,寄托了人们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

一、牡丹文化的起源与媒介传播的启蒙作用

(一)牡丹文化的起源

牡丹文化是中国花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牡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牡丹,是中国的特产,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用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形成了包括园艺学、药物学、文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

牡丹文化的起源,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秦汉以前,牡丹、芍药不分,统称之为芍药,因而人们常常将二者的早期发展历史相提并论。牡丹经历了一个从药用、食用等实用阶段到观赏阶段的过程。一部牡丹应用、栽培、发展史,就是一部牡丹文化史。早期有关芍药(牡丹)的记载相当简略。如果从《诗经》上的芍药(牡丹)诗算起,距今也有3000年左右。芍药(牡丹)花成了诗歌题材,当是牡丹芍药文化的起源。秦汉之际,牡丹、芍药均以药用植物记入《神农本草经》。

(二)媒介传播的启蒙作用

本文媒介传播中的媒介是指广义的媒介。媒介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所以它包括书籍、诗词、歌曲、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因此,古代文人的作品也是可资传播的媒介。春秋时的《诗经》、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等著名书籍既记载了有关牡丹的最初实用状态,又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诗经》中《国风·郑风》的《溱洧》篇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语句。全诗形象描述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景,并以芍药(牡丹)相赠作为定情之物。《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牡丹的药用,对早期牡丹的种植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后世之人阅读《诗经》、《神农本草经》等书籍,即接受了牡丹文化的启蒙。

二、牡丹文化的发展与媒介传播的促进作用

(一)牡丹文化的发展

牡丹文化在两汉之后和唐宋时期呈现快速发展,出现了诗词文赋、传说故事、雕塑、绘画、音乐、戏剧、服饰、食品等方面的文化现象。这一阶段,牡丹作为药用和观赏植物得到了推广。牡丹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东晋顾恺之的绘画中表现了木芍药(牡丹)。南北朝时期,北齐的杨子华画牡丹极分明,牡丹发展到了观赏阶段并进入艺术领域。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易州进牡丹二十箱,牡丹从民间栽培进入皇家园林。唐朝,牡丹栽培开始繁盛。开元中牡丹盛于长安,艳压群芳,被誉为“花王”。文人赏花写诗,牡丹文化形成了一个高潮,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移至洛阳。从天子、文人到平民,皆以观赏牡丹为乐事。北宋的牡丹诗词极多,还出现了欧阳修撰写的《洛阳牡丹记》。这部园艺学著作及随后的谱录,为牡丹栽培、花卉园艺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南宋,四川的成都、天彭牡丹花事活动也曾形成高潮。除诗词外,出现了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专著。

明清时期,各地牡丹栽培又日渐繁盛,形成众多的栽培类群,并曾正式荣得“国花”之名。明朝迁都北京后,牡丹栽培中心转移到了亳州、曹州(今山东菏泽)。北京的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的太湖、西北的兰州和临夏的牡丹种植也有所发展。清代,曹州牡丹就更繁盛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书,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亳州、菏泽及北京,出现赏花高潮,并有专著问世。明代有高濂的《牡丹花谱》等,清代有汪灏的《广群芳谱》,余鹏年的《曹州牡丹谱》,等等。民间故事、民风民俗、绘画、手工艺品、雕饰等以牡丹为主题的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二)媒介传播的促进作用

两汉之后和唐宋时期,古代药物学和美食方面对于牡丹的重视和唐宋诗词对于牡丹的赞赏发挥了媒介的促进作用。作为药用的牡丹充当了实物的媒介,牡丹因其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而为世人接受。以牡丹为题材的唐宋诗词,充当了文化的媒介,促进了人们对于牡丹的热爱和牡丹文化的发展。

牡丹作为实物的媒介,通过药用、食用而为人们所熟知。牡丹的药用在东汉末年就相当普遍。牡丹除根可做药用的丹皮外,花瓣、花粉及花叶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牡丹性微寒,味苦辛,无毒;入心、肝、肾、心包四经。牡丹花的食用从宋代开始,人们为其香味所陶醉。

牡丹作为文化的媒介,牡丹诗词与赋、谱记、故事不胜枚举。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最为人们熟知。作词之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观赏牡丹,李白乘醉填词三首,借助牡丹歌咏贵妃之美。其一尤为世人传诵:“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俯瞰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德裕著有《牡丹赋》。宋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图》开篇一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更显对牡丹的钟爱。唐宋文人创作的《海记》、《异人录》等记载了许多牡丹故事。明代诗家李东阳著《浪淘沙》:“春去有馀春,且付花神。天香满地不沾尘,报道夜来新雨过,雨过还新。芳意比佳人,谁寄花真。碧云为盖草为茵。刚道花王谁不信,疑是前身。”反映了诗人对于牡丹的厚爱。清代康熙年间状元汪应铨著《雾中花》:“名花笼雾认难真,道是还非梦里身。仿佛汉家宫殿冷,隔帏遥见李夫人。”此诗写观赏雾中牡丹的情景。除了吟诗填词做赋,明清文人还创作了小说、剧本。如明代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蒲松龄的《葛巾》、《香玉》。

三、牡丹文化的繁荣与媒介传播的整合作用

(一)牡丹文化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种植得到恢复和发展。牡丹文化得到重视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大批牡丹专家和研究人员。目前,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5万余亩,有600多个品种,成为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栽培、观赏、科研中心。洛阳也扩大了牡丹种植面积,有望突破2万亩,努力做好“洛阳牡丹甲天下”这篇文章。北京奥运会期间,“迎奥运洛阳牡丹花展”走进奥运村,受到各国参赛选手的喜爱。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项重大活动、场所的礼仪接待,皆有洛阳牡丹;洛阳牡丹花展中120多种精品轮流展出,海内外游人可品味牡丹的千年花韵。书法、绘画、摄影、雕刻等牡丹艺术,异彩纷呈,引人注目。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牡丹文化实现繁荣局面。牡丹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与时代发展同步,牡丹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牡丹作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形象的具体体现。其二,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以牡丹为题材的各种文艺创作更繁荣。其三,牡丹产业化进程加快。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等地的牡丹花会,吸引了海内外游客观光投资。其四,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陆续问世,如由王莲英主编的《中国牡丹品种图志》等,反映了当代牡丹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成就。其五,对牡丹文化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除出版牡丹画谱、摄影集、诗词赏析等著作外,出版了探讨历代牡丹文化现象与阐述牡丹文化内涵的论著。由温新月、李保光主编的《国花大典》等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二)媒介传播的整合作用

现当代的媒介传播发挥了整合作用,为牡丹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当代媒介的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诗词、小说之外,有了报纸、电影、电视剧、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邮票等多种形式的媒介。

1958年,剧作家吴永刚将明代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秋翁遇仙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赢得观众的青睐。2010年4月,洛阳市摄制了《牡丹花儿开》的电影,弘扬牡丹文化;获得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的歌舞剧《牡丹亭》在洛阳歌剧院上演,它根据明代汤显祖的著作创编而成,演绎了“人鬼情未了,真爱跨时空”的经典爱情。2009年9月至今,洛阳市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单位联合,将汤显祖的著作改编摄制成30集电视连续剧《牡丹亭》,而后在央视和海外播出发行。牡丹的故事、歌曲、散文也是很好的媒介传播。1973年,周恩来在洛阳真不同饭店,将一道名菜命名为“牡丹燕菜”,这个故事被传为佳话;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让人赞叹牡丹的傲骨和美丽;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令人叹服牡丹的品位之美。

广播和电视是一种快速传播牡丹文化的媒介。1994年12月,央视《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了洛阳牡丹在雪中绽放的新闻。1994年以来的历届洛阳牡丹花会的庆典晚会,均在央视播出,并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电视台播出,扩大了牡丹文化的宣传。1996年,由洛阳和菏泽、新华社音像中心联合录制的《中国牡丹》十集电视系列片是我国第一部介绍牡丹的大型专题片。它达到了画面美、解说美、音乐美、歌词美的综合艺术效果。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央视在转播赛事的同时,令球迷领略了牡丹的倾城美姿。1999年和2000年的央视春晚,洛阳牡丹均装扮晚会现场。2008年5月,央视“倾国倾城”特别节目,展播洛阳牡丹。

手机和互联网也成了传播牡丹文化的媒介。游客通过手机拍摄牡丹、发送有关牡丹的诗词等,有力地传播了牡丹文化。2010年洛阳的牡丹花会,洛阳市与新浪网联手,以“花开五洲、情系洛阳”为主题,在新浪网滚动播出第28届洛阳牡丹花会的相关新闻,全方位综合宣传花会盛况。各地游客和网民可通过手机、互联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在手机和电脑上实时游洛阳赏牡丹。

一张张以牡丹为主题的邮票也成了传播牡丹文化的媒介。1964年我国曾发行过特61《牡丹》特种邮票1套15枚、小型张1枚。2006年4月10日,第24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千枚牡丹》个性化邮票当日发行,它由中国邮票首席设计专家王虎鸣设计。从2006年起,每年发行200枚,5年内发行完毕。2008年4月10日,《千姿牡丹》奥运纪念邮票在洛阳举行首发仪式。《千姿牡丹》奥运纪念邮票采用12枚牡丹附图围绕4枚奥运会徽主图的版式,另一枚小版张以8枚精品牡丹附图围绕4枚奥运会徽主图,中间为五个“福娃”图案,邮票设计精美、独特、简洁,凸显出“千姿牡丹喜迎奥运”的主题,邮票与牡丹书画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2009年4月,世界邮展和牡丹花会一起在洛阳举办,牡丹更为全球瞩目。

四、结语

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了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洛阳(隋)—长安(唐)—洛阳(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这是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此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牡丹文化随着栽培中心的转移和朝代的兴衰而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时代特点。

牡丹文化与媒介传播关系密切,牡丹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媒介传播,媒介传播为牡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推动,二者共同发展,相得益彰。人们通过媒介传播加深了对牡丹文化的认同和内化,牡丹文化借助媒介传播加快了发展,得到了成熟和繁荣,呈现了牡丹文化再展新颜和媒介传播推陈出新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宝利,王红星主编.洛阳牡丹.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柏原著.谈花说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徐振云,罗玲谊,李冰选注.牡丹诗词三百首.香港:香港永泰出版社,2006.

[4]肖鲁阳,孟繁书主编.中国牡丹谱.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5]张复兴,郭崇华著.洛阳牡丹故事.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

[6]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姜伊昌

第二篇:“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与白俄罗斯文化传播与融合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区域集团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细微而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量的国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全球治理和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中国方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这也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白俄罗斯曾经与中国一样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与中国不相邻,但是经济、政治的渊源使两国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关系。两国政府于1992年11月25日签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白俄罗斯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议》。自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白俄罗斯,到2016年10月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访华,带动了两国政治、经济间频繁的往来,两国的关系亲密无间,文化交流的频繁度也由此而升温。如: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白俄罗斯文化日”,2016年在白俄罗斯首都成立“白俄罗斯中国文化中心”,2017年6月中国文艺界人士与白俄罗斯文化联盟在北京举办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7月中国学生赴白俄罗斯开展青年交流之旅,2017年10月在中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展”,2017年12月在成都南苑美术馆舉办中国白俄罗斯艺术家交流作品展“丝路艺语”等各项活动,印证了中白建交25年来,两国政治互信、合作共赢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文化艺术间的频繁往来是两国传播丝路文化一种很好的方式,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社会根基。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构想自2013年提出并逐步落实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一带一路”构想旨在通过具有历史意义的符号发展与沿线沿路国家的交流合作,最终目的是共同打造政治互信合作、经济交流融合、文化包容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这样的大战略构想下,相关基于“一带一路”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而《“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贸易、文化交流》一书独树一帜,该著作的问世为中国和白俄罗斯丝路文化建设、民族文化融合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国际问题研究的专家们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该书于2016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著作是由徐照林、朴钟恩、王竞楠三位长期致力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相关研究工作的大学教师共同编著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此,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就广受学界的好评,是当下在“一带一路”语境下研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国家间文化传播的重要著作之一,为我们理解“一带一路”语境下的国际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就该书而言,虽然其论述的整体视角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但实际上整个作品的论述处处与中白两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我们理解和把握“一带一路”语境下的中白关系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值得相关人员参考。在该书的第一章节中,作者重点介绍“一带一路”建设构想,阐述了“一带一路”的形成背景和其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在第二章中,作者的叙述回到了过去,重点挖掘古代丝绸之路对文化、贸易的贡献,通过对这一个章节的描述,读者对于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交流中的地位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第三章中,该书分析了当下的世界文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实际上论证了“一带一路”提出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第四章则直奔主题,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为题,分别论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文化交流、贸易流通的重要性;第五章则分别以区域性作为划分点,阐述了“一带一路”对于促进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欧洲国家文化经贸交流的作用,这一章节是该书的核心内容;最后一章则展示了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已经取得的部分成果,并对于接下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白俄罗斯是国际舞台上不可忽略的力量之一,同时中白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互动历史,中白两国友好外交关系的构建对于两国发展,甚至对于世界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统观该书,我们会发现作者以“一带一路”建设构想为研究背景,阐述了在此语境下的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关系,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新时期中白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和文化融汇研究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野,同时也为做好新形势下中白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是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基于丝路文化视域下中、白文化外交的发展研究”(编号:2017YJJD00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丽/博士,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第三篇:文化志愿者与海岛文化的传播

作为文化志愿者,传播文化是他们的第一要素。他们具有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化素质,一般来说这些志愿者具有外向性、短效性、多变性等特征。作为一个经济较发达的海岛县玉环县来说,文化的发展速度显然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海岛县现有的条件,根据这些文化志愿者的特点,迎合群众当前的文化生活需求,创造有利的条件呢?现根据玉环县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文化部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

环境是决定着人心理的重要因素,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一个文化志愿者的活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些群众喜欢的文化活动,必须有一个相当内行的人去组织,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进行。因此,文化志愿者要在一定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去实现自己的行动。而作为政府部门必须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才能促使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志愿活动。

一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文化活动长效机制。每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活习性都不一样,所以文化部门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制定可行的文化活动计划。海岛县的妈祖文化较为发达,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有所变化,传统的文化习俗还是存在的。所以,应该根据当地的民居适当地开展一些文化流动,除了尊重居民的传统文化生活,更应该着眼于长效的机制建设。如玉环县的舞龙、鱼灯,在当地节日的时候比较活跃,所以应该指定专门的人员在特定的节日开展这一活动,而不能有随意性。

二是要有完善文化活动场地的可行计划。农村地区设备或场地比较落后,群众集体活动的观念不是很强烈,要鼓励他们多参与。农村地区由于没有完善的文化活动场地,也没有一定的组织人员,所以就有了一些德高望重的领头人,这些领头人往往年龄比较大,组织文化活动也是根据当地的一些习俗来的。一般是两三年举办下去就没有了兴趣,或者没有了稳定的经费来源,中断了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作为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每年拨出一些专项经费,用于对一些文化活动场地的修缮,同时适当地对那些领头人进行培训或奖励。海岛县的社戏在现代社会里比较流行,社戏的召集人也因为有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越来越成为当地的一个比较热门的职业,因此,在这些社戏比较畅销的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把经费重点安排在戏台的修建上面去。玉环县在文化村考核的时候,就把戏台作为一个重要条件之一。

三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来传播先进文化。一些地方对于新的文化活动方式具有排斥性,所以我们要有效地结合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从目前来看,排舞是群众较受欢迎的一种群体性活动,在海岛地区来说,除了传统的庙会之外,就是这一类型的文化活动了。特别是在人口聚居的社区,一到晚上就有大量的群众集中在一起跳排舞,并且群众自发地集资购买音响等设备。健康的排舞既有利于身体的活动,又有利于精神方面的享受。玉环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每年定期兴办各类排舞培训,并派专业人员到社区去指导这一项活动。在节假日的时候,举办排舞大赛。

二、建立良好的文化激励机制

文化奖励政策在各地基本上都具有时效性的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化志愿者来说,这种现状的文化奖励政策,对他们并不一定产生积极主动的激励作用。当前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很少把奖励政策同文化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或者说有的纯粹是为了政绩或者面子上说得过去。那么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力地推动文化志愿者们为文化服务,我认为一定的激励政策是不可少的:

一是要有长期性的文化组织者的奖励措施。对于有一定的文化活动积极性而且又具一定的文艺特长的群众,鼓励多参与一些活动的策划,特别是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资助。当前农村文化活动普遍存在的的问题是缺少一定的经费与活动场地,有的根本是活动的积极性很好,但苦于经费无从着手,一些演员连根本的补贴也没有着落。对于文化志愿的奖励,最好是对文化志愿所在地区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以便于这些志愿者能更好地为当地服务。

如玉环县作为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其文化活动也相当活跃,当地的传统文化也相应地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一些舞龙活动更是成了节日的重头戏。可是民间艺人由于生活的状况不是很好,纷纷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岁数也都在六十岁以上,并且扎龙、化龙的习俗虽然存在,但经费只是自筹。而一些文化志愿者面对这种情况也显得无能为力。所以该出台的奖励政策,除了对文化志愿者本身奖励,还包括对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培训奖励,在学校中建立了舞龙培训基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是要对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进行适当的经费奖励。文化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是很难看到当前的经济效应的。因此大部分地区对于文化的投入是硬件,一些地方对于文化活动的基础性建设力度比较大,但缺少长效机制,包括文化的奖励机制。文化志愿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贡献。政府部门对于地方的经费补助,就是对文化志愿者行动的很好的支持。文化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地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文化志愿者所参与的项目给予补助,无疑是推动文化前进的一个好的方式。建立好的文化补助机制,是对文化长期有效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是要有文化后备人才长远的培养目标。文化后备人才并不是从年龄上来说比较年轻,而是应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在文化活动上起到组织或者带头的人才。就像刚才所说的舞龙,民间艺人的岁数已经越来越偏大,并且一些艺为了自己省事,随便叫个人去代替舞龙。如此状况最终的结果将使舞龙这种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糟粕。所以,我们在努力地为文化的后备人才提供积极可行的培训环境的同时,更要使那些文化志愿者们看到他们的行动是可以促进时代的前进的。

三、树立牢固的文化先行理念

很多地方都提出建设文化大县的口号,玉环县也一直倡导文化先进县,可是由于文化活动繁荣的程度有待增强一直没有实现。如何增加文化先进县的含量最重要的是如何转变人们的观念,如何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所带来的好处。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文化志愿的观念是重要的,让他们真正地领悟到文化是一个地区繁荣的重要标志。作为文化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文化必须要先于经济发展的观念。这几年,玉环县的经济发展形势喜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飞速发展,但这“繁荣”背后的也隐藏着另一种危机,也就是文化落后的危机。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政府部门对于文化理念重视的程度。玉环县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一,各种私营企业遍地开花,可是真正有企业文化的又是屈指可数。通过前几年县委县政府和各方面的努力确实营造了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在促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这两年一个令人寒心的事情越发厉害,就是文化先于经济的理念被不断抛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为了经济更上一个台阶。这能不让文化志愿者们寒心吗?他们更不愿意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中耕种。只有在全民中树立先进文化的理念,才可能使他们更适宜于传播先进文化。

二是要树立文化只有在一个地方发展了,文化志愿者们才有个更加安定的发展环境的观念。虽然,文化志者的目的是为了这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但是如何更好地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劳动的果实并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有个更好的现实计划,很简单的便是培养这个地区民众的文化优先发展的观念。

三是文化是一个社会繁荣的根本性标志的观念必须树立。文化志愿者不同于简单的私营企业的经营者,他们的工作完全是出于自愿的,并且所得到的成果也是隐性的。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当地的文化程度繁荣与否。玉环文化活动较发达的地区在渔区,除了经常的节庆活动之外,还开展了一些其他的文化活动。这些主要是靠文化志愿者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政府的资助或者支持下开展了一些既能符合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性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坎门是玉环当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私营企业主们除了经济上的发达之外,他们也渴望能在精神上得到较好的享受,因此文化活动的繁荣是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

四、确定文化志愿队伍的创建模式

不能简单地把文化志愿者的队伍数量看作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或者说文化志愿者队伍的质量是当地文化发展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把文化志愿队伍的数量精简到一定程度,反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当地的文化生活理念在群众中的程度。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把文化志愿者数量定位到一定程度,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创造好的文化环境。

1、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到目前为止,各地建立服务总队的地区还不多,特别是一些海岛或地区偏僻的地方,更应该建立。如舟山市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要求志愿者以“自愿参与、各尽所能,共建海洋文化名城”为原则,“志愿文化事业、服务社会大众”为口号,在当地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协调下,在市义工联的指导下开展文化志愿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谬该区文化志愿者组团为定海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加入舟山市文化志愿者服务的队伍中。

2、在文化活动活跃的地区招募一定的文化义工。据称,在广州至少有69万义工,接近内地一个中等县的总人口,这是广州作为文明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本专题着重采访广州文化领域的义工,展示其生活与作为义工的一些感受。在进入主题前我们先咨询了广州市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德雄,他表示:在文化活动活跃的地区招募一定的文化义工。义工的出现是一种社会化程度的体现,越发达的地方社会化程度就越高,而广州的义工人数众多表示在这个城市社会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过去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是一盘散沙,说明曾经我们社会化认识是落后的,现在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所以对于义工,社会与政府都应该大力支持,应该使他们的行为得到相应的鼓励。

3、为文化志愿者们建立活动管理制度。没有制度的活动至少不是长效的,也不是有规律可遵循的。虽然我们倡导文化志愿或者文化义工,但是更应该把这种现象的存在制度化、长期化。大部分文化志愿都是以政府的决策为主导的,但这种义务为政府及群众服务的行为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为完善的文化志愿者们管理制度是这一缺陷的主要弥补措施,也是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动力,因此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有必要建立这方面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广州文化工启示录》,《信息时报》2009年9月13日第二版.

[2]《玉环县文化建设十一五计划》,玉环县人民政府,2004年12月.

(作者简介:叶益平,浙江省玉环县文化馆副馆长。柯青, 浙江省玉环县文化馆副馆长。)

作者:叶益平 柯 青

上一篇: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下一篇:班主任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