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

2022-08-08

第一篇: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与文化

1. 哪些因素促成了大众化报纸的兴起

2. 大众化报纸的影响 3. 如何科学看待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源流及后继发展

4.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5.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6.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1)特点:

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 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官方控制加强,出现新闻审查制度——定本制度;定期发行,基本按期连续发行;公开印刷、可以贩卖

(2)进奏官逐渐只是负责发放报纸,而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都是由种属部门接管,相当于进奏官编发工作中处于末端从属的地位 7.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 (1)特点: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 不定期,无固定报头和名称,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

内容为未经发布的官吏任免和臣僚奏章,时效性强,但不完全可靠准确; 读者范围广,手写和印刷的形式,深受欢迎

(2)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信息传达的历史必然趋势。 8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9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1) 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客观促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 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

2、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3、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4、外报将铅字、印刷机等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国人自办近代中文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5、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10综合分析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作用与影响。

西方政府的确是将海外的传教士也与海外的殖民事业紧密结合的,借助传教士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

传教士在华创办刊物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宗教报刊为主;传播教义、宣传科学知识、传播西方文明;同时进行文化侵略。在为传播教义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启蒙了中国国民,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除主流的知识分子外还包括官员、买办。

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 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甚至报刊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一个内容。

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通过言论和新闻不断陈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

第五,在业务工作上,大多在形式上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经济上的困难,并且清政府实行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的限禁。 12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一是报刊数量多。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二是办报地区广。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有上海这样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三是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等,甚至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类型。 13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 在戊戌变法期间,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中国近代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报禁”一度被解除了,“言禁”一度被放宽了,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冲破“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14.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在十年中既有快速发展阶段,也有停滞不前甚至后退的时候,不是十分稳定。党报一统天下,新中国成立前创办的有独立传统的报纸也改弦更张,和中央步调一致。新华社逐步奠定世界级通讯社的基础,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报道影响深远。广播和电视尽管无法摆脱政治形势的影响,但也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电视实现从无到有的迅速发展。 原因:

报纸和期刊随着政治与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发展很不稳定。经济困难和经济调整,包括政治斗争的扩大化,自然促成了报刊数量大量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但同时在整个世界新闻制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新闻事业尤其是广电仍然有一定可喜的进步。

15.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今后将如何进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与西方的新闻频道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1)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保住自己的市场和培养年轻的观众;打造一个反应最迅速、覆盖最广泛的全国电视新闻直播系统,强调新闻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实现全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

(2)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对整个世界和国际新闻的干预性和及时性可能还有待加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由于从业人员的质量和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等问题,整体上仍缺乏像西方新闻频道如CNN的鲜明的国际影响力,缺乏在国际性的大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16 你如何看待网络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1)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媒介再次发展的有一个契机。

(2)从理论来看,网络和其他媒体存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和长处,网络的互动性和交互性同其他传统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互动而相互促进,融合是具有前景的。特别是在网络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能够提供跨媒体的平台和优势,能够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3)从实践来看,在现在各大院校新闻专业都很注重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业界也都纷纷开始尝试媒介的跨媒体合作,特别是各大纸质媒体纷纷开展和网络的互动合作,这些表明业界和学界都是认可并积极实践媒介的融合的。 17

第二篇:大众传媒与文化 报告

传媒与文化

姚雨林„„„„„0901500247老师„„„„„胡正强

本学期学习了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这门课。其中主要有大众传媒与服装、饮食、歌曲、文学、偶像崇拜等方面。下面先说说传媒和文化的定义以及发展的历史,然后会说说表现形式以及对当代社会和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新闻传播工具 (news media) :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传播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传播就是沟通、共享的意思。沟通和共享既是传播的目标又是传播的过程。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是传播的动物,古代的人们往往是借助外界的媒介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拟态与手势语、结绳、刻木、狼烟、鼓语、幌子(幌子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态之一)、拨浪鼓等。现代大众的传播媒介则是有更多的表达形式,报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着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后工业社会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性、复制性与集体狂欢性。流行文化大多落实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演唱会、CD、电影、衣服、饮食、阅读、观看(观看是电视消费,为收视率增加小数点,而收视率是广告最主要的考察指标)以及烫发、染发、化妆等。一种事物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通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的首要基础,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

表现形式:流行分为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按照我们所了解的,一种文化的流行,即在社会中的普及率,固然它本身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得借助某种手段,他才能迅速普及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主要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可以说大众文化的流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人想阻止它的发展也是无能为力的。

1、物(服装的流行):服装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服装的来源:保护说、装饰说(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和性差说)、遮羞说。

媒介:国内服装品牌广告投放偏爱纸质印刷媒介,而印刷媒介中又偏向户外和杂志。一般服装品牌在媒介投放中喜欢用户外,比如街头随处可见的广告牌,还有就是服装零售和批发市场周围及售

点,会有很多广告牌。报纸的夹页广告里,也常常会有“人气服装大甩卖”、“特选限定贩卖”之类的服装广告。现在服装品牌也采用平面广告的表现手法,但大量服装平面广告在表现手法上多有雷同,均以“俊男靓女”为主角,展示品牌服装的设计、款式和色彩搭配。这就使得服装界很难通过广告来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2、行为(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当今中国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偶像崇拜更是一种非常普遍不容忽视的亚文化景观。“青少年对其偶像产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恋多源于‘光环效应’作用的结果。‘光环效应’使人对其偶像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使偶像变成一个没有缺点,尽善尽美的人。所以,偶像的认知,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神话和夸张。

媒介:偶像崇拜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信仰问题。在这个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传媒的影响对偶像崇拜有着不小的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影、杂志等大众传媒通过持续不断地报道明星偶像的新闻、提供娱乐的饕餮大餐,用大众文化编制的传播大网将青年人网罗,当代偶像文化也就这样被灌输给了尚处于懵懂期的青年们。

3、思想(流行文学):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用语言文字为工具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又称语言艺术。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现代通常又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媒介:媒介因其新闻性的性质,而在运作过程中追求新闻效果,善于策划与组织各种新闻传播活动,注重发挥媒介的舆论宣传作用。媒介的这些运作理念和运作方式已经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作家成

名、新作推介、文学评奖、出版营销、作家及作品研讨会等等,全部都有媒介的参与。

总结:文化传播的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对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大众传播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功能。在我国,一些电视台开设有专门的教育频道,不少电视频道播放文化专题节目,宣扬文化意识,传承华夏文明。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具有调节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宣泄不满情绪,使他们一时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传媒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不管怎样,总之一条:我们应该是非分明的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加强了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但造成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日益明显 。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但使得环境更加复杂且管理趋难 。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第三篇:一、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是指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渐渐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层面,消费主义文化因此而出现。消费主义文化,指的是文化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指为了使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我国,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会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消费具有典型的符号化特征,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以下将从我国电影贺岁片的发展来谈谈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国电影贺岁片走向商业化,这是消费主义文化在电影方面渗透的表现。

(1)电影内容更加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朝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迈进了一步,但同时也更加具有娱乐性。许多贺岁片早期是比较有思想的,因为它们的拍摄是建立在小说基础之上,是对人性和文化的深层反思,但是现在中国电影跟文学越来越远,大众对于贺岁片的文学期待即审美享受逐渐转向愉悦期待,太过文艺思想的东西多数没有市场,因为受众现在追求的是物质享受和消遣。因此,商业化的电影很符合消费社会的要求,中国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正在朝着消费主义狂奔,而商业化的电影正是帮助他们狂奔的轮子和车子。这就是为什么批评家、媒体在批判这类电影的时候,它们照样能够成功,因为符合大众消费心理。刚刚上映的《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受众的褒贬不一,在表面的搞笑和冷幽默的对白之背后,却是与青春、情感和尘世莫大的疏离。而往往反映社会发展主旋律的电影却日日减少。(2)电影表现形式的商业化。宏大的场面、激动人心的音乐、美仑美奂的画面以及靓丽的演员等视觉表象。启用大批中青年明星尤其是港澳演艺界大腕参演,是一种创新,这对于扩大其吸引力、影响力,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如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巨大,从这个角度看,选择对当代青年有影响力的明星大腕参演,就不仅仅是着眼于电影票房号召力,更是长期以来党的宣传文化事业“三贴近”的追求,不失为是一种有效尝试。无论视觉还是听觉表现,贺岁片的编码逐渐走向纯粹供视觉听觉消费的方向,采用现代电影技术,尤其是特技和3D效果,满足受众感官刺激和需要。在市场经济之下,商业大潮的席卷使得电影不折不扣的要为市场的主人受众服务,愉悦价值成为贺岁片不仅是必须而且是首要的考虑对象。(3)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这是消费主义文化在电影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将商品信息的广告融合在影片场景、影片道具、电影台词、主演的生活和使用物品中,给大众留下印象,形成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消费社会背景下,消费是生产力,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电影的销售,广告起了主要作用,尤其是植入式广告。在《非2》中主演开的车都是奔驰系列的,还有最淡定的淘宝网广告,随处可见的旅游景区的广告。在《女人不坏》中苹果电脑的广告,《手机》中所使用的摩托罗拉手机的广告。电影中所使用的符合自身情境表达的广告,是在能够满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大众消费者消费意义的需要,实际会对大众的物质生活消费进行诱导。但是过多的使用植入式广告也必然会引起大众的不满,因为电影创造者要充分尊重大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在制造时尚化、标准化的大众文化时,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是互动的,但是作为一种体制和

机构,大众传媒总是更加主动,更有进取心。虽然大众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大众传媒还是积极逢迎、靠拢或争取广大受众,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诱导和操纵消费者,它们左右着消费观念和消费时尚的方向,传播消费主义文化,建构消费意识形态,把越来越多的人都卷入其中,使消费主义文化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消费生活观念与消费方式。

第四篇: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浅议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而农产品信息得到有效传播是农产品流通的前提条件,对此大众传媒应该承担重要责任。本文考察了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信息 大众传媒 传播现状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发布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发布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发布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

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发布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发布”、“网上展厅”、“农技推JL-,“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发布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提升农产品信息的权威性。农产品信息的准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应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农业信息产品中多数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提供。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政府职能部门与媒体之间要建立信息合作的常规机制,为政府发布权威信息创造便利。

深化服务功能。要突破传统的涉农信息服务思维,实现从“对农民说”到“为农民说”,再到“让农民说”的转变,使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强化新闻媒体反馈和互动功能,收集整理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其经验教训,反映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和建议,并且直接为其创造平台进行交流。在各种网站上普遍设立的“论坛”,却很少出现在涉农网站上。这固然与农民受众的上网几率较低、文化水平不足有关,然而,媒体不够重视也是其直接原因。媒体完全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另外,应该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涉农媒体的重点战略。目前农产品网店服务模式过于简单,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功能也不够强大,而且其进人门槛还比较高,必须缴费升级才可以享受更多的功能,这就给普通农户进人电子商务领域设置了障碍。从长远的眼光看,中国农产品不仅要搞活国内市场,也要在国际市场上开拓广阔天地,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开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五篇:我看中国大众传媒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大众传媒文化,首先是从历史的角度说起,虽然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兴起早有源头,但大众传媒的普及化应该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才真正地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各项事业获得巨大成就的30年,也是中国传媒产业取得大发展、大进步、大跨越的3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传媒产业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展示出蓬勃生机。

我们的这一代从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中,当我们去学校的时候,学校里的广播会告诉我们各种信息;当我们回到家里,电视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当我们打开电脑,大众传媒进一步展现了它的力量。浩如瀚海的信息,通过大众传媒,向人们无限输送。

工业革命带来的无限机遇给大众传媒提供了越来越宽泛的渠道。我经常会想,古代时候人们在漫长的夜晚是怎样度过?拿我来说,每天至少要到晚上11点之后才会睡觉,意味着从天黑到睡觉要经历3-5个小时的时间。在睡觉之前,我花费时间来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读书,我有很多种方式用来补充知识,消磨时间。可是古人即使用蜡烛照明,也不可能有3-5个小时,特别是穷苦人家,连蜡烛都不舍得用,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从小就包裹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之中,现在想来,没有大众传媒的生活,我们这一代甚至无法想象!

传统的四大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简要地介绍这四大媒体是很必要的。四大媒体在世界范围看来,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早的,经历了相当长的生存时间以后,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四大媒体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改变。

一、报纸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报纸的缺点在于不具动感,形式空间小,却反动态感、立体感和色泽感。因而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同事也难以使读者产生情感联想。相对呆板和局限,视觉冲击不足。

二、杂志

杂志与报纸一样,同属印刷媒体。它也具备了报纸的某些优势。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优势:读者针对性强;杂志的内容丰富多彩,视觉吸引力强;与报纸广告相比较,杂志广告能印上色彩精美的照片和图案,艺术表现受较为多样,视觉诉求力强;此外,杂志广告能将产品的外观形象比较直接的表现出,让读者对产品有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刺激读者的购买欲;生命周期长,杂志是所有媒体中生命力最强的媒体。

劣势:

有限的灵活性;缺乏及时性,有些读者在杂志到手后很长时间都不去读它;制作复杂,成本高。

三、广播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不断出现,广播媒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冲击,然而广播还是有它的优越性,广播广告的主要特点有: 传播方式的即时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收听方式的随意性 ;受众层次的多样性 ;制作成本与播出费用的低廉性;播出的灵活性 ;激发情感的煽动性 。

但是,广播广告也有稍纵即逝、传播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

四、电视

电视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瞬间传达,被动接受;费用昂贵;有较高的注意率;容易产生抗拒情绪...等等。

如今,电视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具有更大更广的覆盖面,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

四大传统媒介在上个世纪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不管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人们都逃不离大众传媒的影响;不管是这影响显而易见还是潜移默化,人们都无法不承认大众传媒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与人们融为一体。

相对于四大传统媒介,进入21世纪,中国大众传媒文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型的大众传媒媒介不断走入人们的视线,走进人们的生活。其中最为耀眼的新星就是网络。 电子计算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面对电脑,可以做的事情比面对电视、杂志等被动接受信息要多得多。有了互联网,人们的生活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巨变。如今网络逐渐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传媒阵地,他们利用网站来进行宣传、娱乐、产品资讯发布、论坛交流、资料下载等等。整个社会的很多分工、娱乐、秩序等,都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来运行。

网络媒介的主要特征有:即时性、互动性、海量性、全球性、多媒体性等等。

其他的大众传媒形式还有户外媒介、POP媒介等等。

中国的大众传媒文化已经初具规模,虽然相比于发展了较长时间的发达国家大众传媒还稍显不足,但是随着中国传媒人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中国大众传媒会走的更好。

大众传媒的优势非常明显,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好处数不胜数,我想也不需要一一列举其优点,相反,大众传媒的弊端,非常有必要让大家了解并理智地对待。

1、大众媒介的“容器人”效应。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 ,电子媒介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特别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闭在媒介的“自我”之中 ,成为所谓的“容器人”。

2、造成文化的“快餐化”和智能的降低。大众传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让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神大大弱化 ,加上大众媒介传播的直接性和快捷性 ,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产生一种抑制和弱化作用 ,使人的智能降低 ,思维简单化、平面化 ,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 ,容易形成一种庸人哲学的泛滥。

3、消极价值观念侵蚀精神家园。在感性发展上 ,青少年信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他们往往视媒介为权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惟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渗透在许多大众媒介作品中 ,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少年脆弱的精神家园。

4、暴力色情信息对社会的危害。为迎合部分受众的收视欲望 ,暴力色情信息成为大众媒介挥之不去的附属品。很多受众在这个时候便成为了大众传媒的受害者。

5、对受众生理健康的影响。强烈光电、噪声对视听感官的刺激和电磁污染会诱发多种疾病。

大众传媒的弊病不可忽视,在教育方面尤其应该纳入防止青少年对大众传媒成瘾难以自拔。大众传媒对人们造成伤害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在网络上被骗子盯上,遭受骗局;网购被骗;人肉搜索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影响个人生活...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众传媒文化,包围着我们,融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认为中国的大众传媒环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整体来看,虽然各方面的传媒现象都很具备规模,但是整体是凌乱的,不成体系的。形成一个具有完备体系特征的大众传媒还需要一些时间。政府需要加强传媒业的相关立法,传媒企业也要规范自己的传媒行为,包括大众传媒的受众要理智对待大众传媒,不能盲目地沉迷于大众传媒之中。

上一篇:党知识考试复习资料下一篇:电子商务概论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