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2022-12-10

第一篇: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无为建设的加快, 安徽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因农民工外出务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等,造成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情感缺失,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焦虑、性格偏差等方面,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服务体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指导推动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体系(模式)。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完善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完善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委托老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老师更容易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构建学校监护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学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或关爱电话,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更多留守儿童在寄宿学校读书,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

强化社会教育,拓展社区教育,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从政策层面上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搭建一个由教育部门牵头,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参与的爱心教育平台,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扩大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社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建立留守家庭与社区的互动机制,帮助留守家庭教育、关爱孩子。要发挥村两委和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共同搭建留守儿童关爱平台,如开展各种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引导社会爱心人士自愿组成“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道德引导和心理疏导等。

第二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联手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全国留守儿童数量是2290.45万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面面观

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二是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间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

抚。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如15岁的初三学生张志刚,父母双双离家打工已8年之久。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尉氏县蔡庄镇中学初二四班有26名留守学生,只有一位家长曾打电话到学校询问孩子的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老师们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周俏春等在《13岁孩子当妈妈》一文中报道: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留守孩子的成长之路一旦走偏,纠正起来的代价和精力是难以估算的。

三是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四是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三、关爱留守儿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女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首先,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制定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计划投入一定资金资助这些孩子。

其次,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家长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五是推行寄宿制管理。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再次,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人。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农民工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还时常无话可说。专家提倡父母与孩子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边,即使外出打工,也要保证能随时回家看望孩子。

还有,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

最后,农村社区承担起本地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可以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妇联、教育等部门配合,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社区要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是通过“两免一补”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免除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二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儿童“一加一”帮扶结对子,每个干部作为责任人联系1—2名留守儿童,每周交流一次,加强心理上的沟通,并负责解决其生活中

遇到的困难;三是发动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社区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儿童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整个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第三篇: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分析

李家村: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为唤起学校、家庭及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消除不良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和维护全村青少年身心健康,棉花岛村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进校园活动。

活动组织领导

活动内容

一、实施青少年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引导青少年及全村居民增强健康意识,掌握必要健康知识。通过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加强青少年卫生防病和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保护好视力和牙齿,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烟草。通过“小手拉大手”、家长会等形式向青少年家长宣传健康防病知识。

二、针对我村青年、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等青少年群体的工作、学习、生活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并组织青少年参与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眼日、全国爱牙日、糖尿病日、高血压病日、精神卫生日、艾滋病日等主题卫生日宣传及预防重大疾病健康教育活动。

三.鼓励和实施青少年健康健身行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磨练青少年意志品质。鼓励和督促全村青少年开展 “每天运动一小时”、“伏案学习1小时 起身走动3分钟”等健身行动,在全村青少年中倡导“健康行走很重要,持之以恒才有效”的健康理念。

四、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和维护全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组织教师和学生家长就青少年上网、厌学等焦点问题进行相互的交流,进而引导青少年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通过这种交流结合青少年生活实际,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受到了同学们欢迎。

活动总结

通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进和提高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了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了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认知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广大青少年逐渐形成乐观向上、自信心强、协作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受到全村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支持和好评。

第四篇: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公益活动

策划单位:乐源小组

背景:“汇源果汁慈善基金会”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与汇源果汁共同发起,区域内全部经销商参加,将主要应用于救助扶贫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和人道主义救援。

“汇源果汁慈善基金会”启动后的募集方式为:汇源果汁每销售一瓶,就自动捐入基金5角,基金使用区域将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地偏远地区。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一) 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公益活动启动仪式

活动时间:2012年5月1日

活动地点:天一城

参加人员:各级领导、媒体记者、志愿者代表、邢台汇源总代理等

横幅名称: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公益活动启动仪式

事物分工:

一、 策划单位:签名喷绘设计制作、落地牌安装、横幅、开幕仪式的活动流程、拍摄、摄影、捐款箱、活动海报、嘉宾名字牌、背景布

二、 外联单位:来院领导联系、嘉宾联系、条幅审批、

三、媒介单位:约记者、接待记者、新闻通稿、领导发言稿、联系主持人、

以上工作内容请各组负责人安排在5月1日前执行完成。

仪式议程:(待议)

1、 主持人介绍来宾

2、 宣布活动开始

3、 ××领导讲话

4、 剪彩

(二)捐款活动

时间:2012年5月3日

地点:天一城

参加人员:全体市民 、汇源员工

一、 策划单位:签名喷绘设计制作、落地牌安装、横幅、拍摄、摄影、捐款箱、活动海报、背景布

二、 外联单位:来院领导联系、嘉宾联系、条幅审批、

三、媒介单位:约记者、接待记者、新闻通稿、领导发言稿、联系主持人、

第五篇: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父亲课堂"里学当文明爹

近年来,青少年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沈阳市文明办也曾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的征集评选,家长学校、父亲课堂、协议上网等金点子相继涌现,就让我们一一来了解这些成功经验吧。

爸妈进校园讲职业

“每个孩子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可怎样才能实现呢?”大人们的答案通常是,“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为了使学生能理解各种职业真正的工作状态,让孩子在比较中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近的职业,沈阳市实验学校从2007年起在学校开展了“百行学问进校园”活动。活动中,家长成了讲解员。博瑞的妈妈是位医生,小戴的爸爸是名科研工作人员,小王的爸爸是古钱币收藏爱好者,杰杰的爸爸是军官„„他们全都来到孩子的班会上做起了讲述者,给学生们打开了各种职业的窗口。博瑞的妈妈就为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医生的成长经历,“医院有很多科室,做医生可以亲眼看到生命的诞生,但也能看到一个人怎样失去生命„„”由家长带来的讲座非常精彩,也带给学生很多启示。

孩子当家,家长听课

“家长学校,孩子做主。”2006年初,沈阳新民高级中学苏世达、沈阳二中徐妍妮等中学生自发地创办了一所家长学校――青春心语家长学校。在这里,孩子们是主角,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学设计、活动策划等都是孩子们自行讨论决定的,“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题目是‘两代人的沟通’„„”孩子们根据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先确定主题,然后共同讨论丰富内容,再由确定的教员集中准备,经过内部试讲修改合格后才推向社会,如“告诉您中学生在想些啥”“别叫我网痴”“青春期心路历程”“我说补课”等题目,都是通过自己或身边同学的一些典型事例,告诉家长中学生的所思所想。目前,青春心语家长学校成员近百人,参加活动家长、学生、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上万人,活动范围也由沈阳发展到全国甚至国外,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父亲课堂”里学当爹

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父亲角色不可缺失。和平区启动了“父亲课堂”,在指导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全区50多所学校、80多个社区都相继开办了“父亲课堂”,受教育人数达5万余人。和平区南京

街第十小学以“我心目中的好父亲”征文、写一封“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家信等形式,让父亲们知道孩子喜欢怎样的父亲。和平区文明办主任檀静介绍,通过开展“父亲课堂”,“在外忙于应酬不理家事的冷漠型父亲少了,陪孩子做游戏、和孩子做朋友的亲和型的父亲多了;经常酗酒、打麻将、以打骂等粗暴方式对待孩子的野蛮型父亲少了,尊重理解孩子、能以身作则的文明型的父亲多了;对孩子只出钱不出力的懒惰型的父亲少了,重视孩子的品德养成,能力培养的智慧型的父亲多了。”

留守儿童大家管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东陵区通过上门查访、走访群众,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联系等形式,全面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建立起“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目前,全区612名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已经进行了统一建档管理。而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东陵区还优先为留守儿童安排了“代理家长”。组织学校教师、机关干部、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建立管护对子,现在,全区612名留守儿童都有了自己的“代理家长”。同时,各个学校还建立了“谈心小屋”,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也熟“红色经典”

《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这些家长们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影片,现在对孩子来说也不再陌生了。皇姑区从2005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红色经典影片进社区”“红色经典书籍进社区”活动,让未成年人在家门口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和“红色经典书籍”,在家门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在向青少年推荐红色经典系列的同时,还邀请了经典影片作者、英模人物、演员和孩子们一道参加座谈会。

十项协议让孩子文明上网

孩子喜欢上网常常让家长烦恼不已,2007年,沈河区妇联、沈河区文明办提出和制定了“家庭上网协议”,协议中设置了孩子在家中科学、文明上网的十项准则,引导青少年严格遵守家庭上网协议中的各项规定及惩罚条款,文明上网。“暑假期间周一到周五每天上网娱乐一小时,周末两小时;没有家长允许不得在网上购物、约见网友;下载软件、音乐、游戏前要通知父母„„”小美对上网协议记得很清楚,“我和妈妈签了协议,说好了一切都按照协议走。”据了解,许多家庭在签订协议后,都能自觉按照协议的规定来上网,减少了因为孩子不科学上网而引发的家庭矛盾。

取缔社会网吧,公办网吧就不会出问题吗?

盛大林

“各种网吧,管了多年,为什么管不好?”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集团董事长严琦语出惊人:关闭所有社会网吧,政府办公共网吧。就这个建议,严琦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相关提案。“网吧衍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顽疾,针对顽疾,就应该下猛药。”严琦说,各种社会网吧的开办,能带来部分税收,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但这和其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相比,这点“好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为了满足社会上正常的上网需求,严琦建议政府出资办一批公共网吧,“公办网吧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便于监管。”(据3月2日《重庆晨报》)

众所周知,现在市场上的网吧基本上都是私人办的,在公办网吧几近于无的情况下关闭所有社会网吧岂不是要消灭网吧吗?因此,严琦委员的建议似乎有些“语出惊人”。其实,不仅早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建议,而且有些地方早就这样做了:去年7月,山东省冠县就曾关闭了全县城的21家网吧,后在舆论的压力下才逐步恢复了一部分;2006年9月,因为有一个网瘾少年给新任的县委书记写信,山西省方山县也曾关闭了县城的所有网吧。 净化社会环境,保护孩子成长,这是取消网吧建议者或者作出行动决策者的共同动机。这样的初衷当然都是好的,但按照这样的

思路,人们都不应该吃饭了,因为进食可能被噎住,甚至还会致病——“病从口入”嘛!

因此,要解决孩子沉醉于网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首先要看还有没有“不禁而治”的办法。其实,政府早就出台了措施,比如禁止未成年人上网吧,校园门口200米以内禁开网吧,营业时间不得超过零点,等等。如果这些措施真正得到了执行,不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了吗?

然而,上述种种措施几乎都成了一纸空文。何以至此?主要的原因是政出多门、监管不力。一个小小的网吧,负有监管之责的部门竟有好几个,因而时常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谁都知道网吧里有很多未成年人,但有关部门及执法人员却熟视无睹,即使有人举报了也迟迟见不到行动,有的执法人员甚至与网吧的非法经营者沆瀣一气,以至于无证经营的“黑网吧”也能长期存在„„ 在主张取缔社会网吧的同时,严琦还建议政府开办一些公共网吧。公办的网吧就不会出问题吗?现在的绝大多数医院和学校都是公办且号称“非营利”的机构,大处方、乱收费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事实证明,但凡有偿服务,不管是公办还是私营,在监管不力或者缺失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网吧并没有原罪。这个行业的问题主要源于管理,而不是来自自身。因此,在网吧问题上,还是应该着眼于加强监管,而不是一禁了之。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下一篇:高中生优秀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