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心可以让信念得以重生——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2022-09-10

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 享受家庭的温馨, 然而, 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 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 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 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

(一) 自卑心理比较普遍

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 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 因此, 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 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二) 性格孤僻, 态度冷漠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 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我任教的班级就有一位留守儿童, 我问他一年给爸爸妈妈打几次电话, 他说没事打什么电话。再说爸爸妈妈也很少打电话回来。自己就和婆婆一起生活, 十几年就这样过的。当时听到他无所谓所表现出的冷漠让我很难过。家的温暖对他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试想当他有困难需要亲人的关怀却没有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有喜悦的事想与人分享时却没有人倾听, 日子长了孩子也就关闭了自己的情感之门, 由失望变得无所谓, 本可成为优秀阳光的孩子也就让人失望得只有惋惜!

(三) 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 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 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 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 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 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 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 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 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 情绪波动很大, 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 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 有的甚至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必须先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

1.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 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 缺乏家庭温暖的人, 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 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 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 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 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 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 在我国, 这种隔代抚养现象已相当普遍, 尤其在农村特别突出, 这些被父母留守在农村的孩子, 有的跟爷爷奶奶过, 有的跟外公外婆过, 有的寄宿在亲友家里, 老人疼爱, 亲友疏于管教, 使得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 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事实证明,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 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容易形成任性自私, 性情孤僻,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这类孩子, 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逆反心理重, 进取心、上进心不强, 道德品行较差, 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 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 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 结结巴巴, 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 等等。因苦恼、困惑, 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 甚至自暴自弃。

4.受社会偏见的影响。由于“留守家庭子女”的特殊性, 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 认为他们缺乏家教, 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社会偏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 加强家庭教育, 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 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 现在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 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 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 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 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 理解尊重父母,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 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孩子, 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 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 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二)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 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谈心室”等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 及时主动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 以便及时疏导教育, 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 细化留守儿童的寄宿管理, 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 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建立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档案, 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 分类区别对待,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 (监护人) 联系, 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 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儿童。

(三) 建议社会上应该加大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广泛关注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那个等传播媒介的传载功能, 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以及宣传国家保护留守儿童的各项法规及政策。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 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风气和社会环境。建立“爱心手拉手”活动, 动员全社会力量, 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助, 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让整个社会都能参与到帮助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积极作为, 切实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 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 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 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 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四) 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 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 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 培养坚强意志, 为自己树立目标, 培养各种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 多与老师、同学接触, 主动与父母沟通, 提高自己的独立性, 坚定性和自制力, 从而使自己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 大爱无声, 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

摘要: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究, 原因的形成, 相关对策进行分析, 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留守儿童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对策及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 (谢妮, 申健强, 陈华聪) 2010-09-01

[2]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严明) 2007年4月

上一篇:小议“可能的世界”下一篇:独具韵味的剪纸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