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2022-07-02

第一篇: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关注聋哑儿童心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宣传、教学、训练、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聋哑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聋哑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聋哑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由于聋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地理解,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偏低,造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片面主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正确地、深刻地判断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易于受到社会上坏人的引诱,模仿了社会上不良的道德行为,并把其作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效仿。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学校里,老师的批评,可能导致聋哑学生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可能导致聋哑孩子离家出走,对父母不理不睬 。在社会上,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生怕别人嘲笑,对自己没有信心。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坐等老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5、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

二、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遗传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多数聋哑学生都是母亲在怀孕的时候,身体多病,服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造成的或是在出生后的婴幼儿时期注射各种有损听觉的针药导致。生理上的耳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因听觉受损,致使他们上课时容易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2、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是无教育现象。大多残疾儿童要么闲散于社会、整天无所事、到处闲逛、自生自灭,要么被锁在家中,与外界隔离,更有少数残疾少儿整天跟着父母出入庙宇,求神拜佛,听信江湖郎中的信口雌黄,神丹妙药,延误学习的时机。二是教育不当。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的残疾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残疾少儿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有的盲目追高,按正常儿童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有的对孩子百般呵护,要什么给什么或者悲观失望,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如此种种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残疾少儿的自信心、自尊心,滋生了娇生惯养等陋习,形成任性、自私、孤傲、胆怯、自卑、撒谎等异常心理。

3、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是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不面对现实,带着孩子东奔西跑,让孩子一会儿上小学,一会儿上特殊教育学校,搞得学生身心疲劳、精神紧张;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不顾孩子的生理条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总希望孩子能创造奇迹,能和健全人一样生活,致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加大。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是引起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方面

1、教师心理惩罚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负责任,或缺乏理智,或不懂得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方法,对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2、教育成效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看得特别重,对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希望能有较高的回报率,盼望个个学生取得好成绩,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如对常受教师表扬的聋生,一旦受到教师的过重批评,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造成创伤,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有的甚至离校出走。

4、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高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行为和各种习惯,直接影响着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如高年级的个别同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就哭闹、拒食甚至告诉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要回家!”低年级的个别学生对这种行为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盲目效从。

(三)社会方面

1、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聋哑学生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同样也受到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他们更易受到拜金主义浪潮的冲击,盲目追求高水平的物质享受,滋长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

2、受成人的影响。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社会上一些成人的举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成人抽烟、酗酒、赌博、染发等,他们也会效仿。

第二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联手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全国留守儿童数量是2290.45万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面面观

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二是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间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

抚。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如15岁的初三学生张志刚,父母双双离家打工已8年之久。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尉氏县蔡庄镇中学初二四班有26名留守学生,只有一位家长曾打电话到学校询问孩子的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老师们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周俏春等在《13岁孩子当妈妈》一文中报道: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留守孩子的成长之路一旦走偏,纠正起来的代价和精力是难以估算的。

三是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四是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三、关爱留守儿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女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首先,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制定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计划投入一定资金资助这些孩子。

其次,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家长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五是推行寄宿制管理。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再次,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人。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农民工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还时常无话可说。专家提倡父母与孩子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边,即使外出打工,也要保证能随时回家看望孩子。

还有,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

最后,农村社区承担起本地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可以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妇联、教育等部门配合,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社区要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是通过“两免一补”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免除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二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儿童“一加一”帮扶结对子,每个干部作为责任人联系1—2名留守儿童,每周交流一次,加强心理上的沟通,并负责解决其生活中

遇到的困难;三是发动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社区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儿童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整个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第三篇: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公益活动

策划单位:乐源小组

背景:“汇源果汁慈善基金会”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与汇源果汁共同发起,区域内全部经销商参加,将主要应用于救助扶贫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和人道主义救援。

“汇源果汁慈善基金会”启动后的募集方式为:汇源果汁每销售一瓶,就自动捐入基金5角,基金使用区域将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地偏远地区。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一) 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公益活动启动仪式

活动时间:2012年5月1日

活动地点:天一城

参加人员:各级领导、媒体记者、志愿者代表、邢台汇源总代理等

横幅名称: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公益活动启动仪式

事物分工:

一、 策划单位:签名喷绘设计制作、落地牌安装、横幅、开幕仪式的活动流程、拍摄、摄影、捐款箱、活动海报、嘉宾名字牌、背景布

二、 外联单位:来院领导联系、嘉宾联系、条幅审批、

三、媒介单位:约记者、接待记者、新闻通稿、领导发言稿、联系主持人、

以上工作内容请各组负责人安排在5月1日前执行完成。

仪式议程:(待议)

1、 主持人介绍来宾

2、 宣布活动开始

3、 ××领导讲话

4、 剪彩

(二)捐款活动

时间:2012年5月3日

地点:天一城

参加人员:全体市民 、汇源员工

一、 策划单位:签名喷绘设计制作、落地牌安装、横幅、拍摄、摄影、捐款箱、活动海报、背景布

二、 外联单位:来院领导联系、嘉宾联系、条幅审批、

三、媒介单位:约记者、接待记者、新闻通稿、领导发言稿、联系主持人、

第四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三岔河小学 段庆生

一、背景

三岔河小学与镇政府同处一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是全镇教育教学的窗口学校。经过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来综合考评都获得全镇一等奖,特别是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堪称全镇的榜样,为我镇的教育教学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岔河是全镇的集市贸易中心,很多外地商人到这里开店做生意,带动了这里的经济不断发展。三岔河人也不甘落后,涌现出了很多到街上开店铺的、出外做生意打工的,他们的子女留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管,使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逐年增多。

二、留守儿童情况分析

厌学。这类留守儿童因学习无人看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化水平低无法辅导,成绩每况愈下,加之外出的父母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其生活和思想,导致他们对学习越发生厌,无心学习,自暴自弃。

浪费。留守儿童父母往往认为,对子女的感情亏欠可以拿金钱来填补,或者隔代监护人过于迁就、溺爱,尽量用钱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导致这类留守儿童养成挥霍的习惯。

逆反。有些留守儿童在家受到训斥,指责和惩罚多于表扬和鼓励,时常感到不被理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对老师、家人的教育呈逆反心理;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别人就不应该管他。

孤僻。这类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认为父母不在身边低人一等,时常有被歧视的感觉,加之往往因不合群而被同学遗忘,致使性格更加孤僻。

三、留守儿童的创新教育管理

留守儿童多的班级,往往是最难管理的班级,这些儿童身上暴露出的问题明显比正常家庭中的孩子要多。一个父母双全、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们学校里留守儿童日益增多,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影响,从而产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既影响了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也给社会进步带来了隐患。因此,这部分同学的教育问题,成了我们学校教育学生的一大焦点。我们要“对症下药”去关爱他们。通过不断摸索、探究,这几年我们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1、落实德育首位

学校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德育工作。上下统一认识,及时转变观念,主动接纳这些特殊的学生,为他们提供热情的帮助和服务,确保这些学生能全部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对他们经常加强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在养成教育、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与成长记录袋

随着留守儿童的逐年增多,学校要求各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全面了解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留守儿童的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他们学习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学校及学生家长。

3、心理开导

通过网上、资料查证,我们了解到对这类儿童过分关怀会使他们更加敏感,结果适得其反。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管理办法,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状况,要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通过聊天、谈心等形式,增加他们对特殊家庭的认识,让学生坦然面对现状,消除思想包袱。在聊天、谈心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教育督促他们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改变自己。

4、全员育人

虽然班主任对整个班级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其它任课老师也应承担起教育学生的任务,在课堂上发挥学科优势,适度引导。在为这些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强化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5、教育家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教师是不够的,还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配合。家长自身的问题是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一大障碍,这几年我们进行了由教育家长到转变学生的努力:班主任与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进行家访,组织老师跟家长联系、交流。家长出外的要取得联系,安排家长与子女定期通电话,使他们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家校合力形成一体,使孩子得到全面教育,健康成长。2005年6月,我们学校被市教委、县教育局评为“优秀家长学校”。

6、丰富希望工程内涵,向留守儿童倾斜。

希望工程的本意是捐助失学儿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岔河小学失学儿童在递减,学校就用上级下发的希望工程款帮扶这些留守儿童。有时也倡议师生积极捐款帮扶他们,在班级中开展为留守儿童送小礼品、唱生日歌、给家长说说心里话等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校

对他们的关爱,从而健康成长。

7、各种活动倾向留守儿童

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每次活动在抽调学生参与时,学校都要求班主任向留守儿童倾斜,尽可能让留守儿童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活动中,他们有了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不断改变自己的性格爱好,逐步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四、管理效果、社会反响

三岔河小学经过几年的努力,改变了过去5+2﹦0的不利局面,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留守儿童大都能安心在校学习,各方面都不断得到进步,到六年级毕业时,留守儿童都能以优异成绩考进中学,形成了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信任的学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同和表扬,得到了社会的赞誉,这几年相继被评为陆良县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曲靖市优秀家长学校、曲靖市文明学校、文明单位。我们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也在全镇各小学得到普及和推广,中心学校多次组织各校领导到我校学习交流。2007年5月31日,县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县妇联领导、关工委领导、镇党委书记、镇长一行十多人到我校为132名留守学生赠送字典,挂牌授予我校“曲靖市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示范家长学校”,并在学校领导、记者的陪同下到留守学生刘梅等家询问采访,赠送学习用品,在陆良电视台新闻里播出后,反响非常强烈。

第五篇:关注留守儿童促其健康成长

吴忠利通八小叶文忠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随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人数也在呈递增的发展趋势,“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大。据权威部门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面对这样一支庞大教育群体,学校如何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新形势,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做为一名在基层学校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现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不断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信息档案

根据目前“留守儿童”就学现状,不难看出,很多家庭由于受居住环境、生意状况以及划片招生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家庭选择在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就读。对于这些学校,更应该关注留守儿童,要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在每学期学生报道时,登记好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工作,家庭生活状况,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等等。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名册,便于学校和教师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这样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关注,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甚至随着“留守儿童”信息档案的不断完善,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记录卡、代理监护人培训档案、心理健康状况档案、代理妈妈信箱档案等,

这些都为学校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还有的一些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产生对父母的怨恨,自暴自弃,丧失生活的朝气,学习的信心。为此,作为学校——孩子成长的的重要场所,一定要让这些“留守儿童”来到学校不再感到孤独无助,要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呵护、支持和帮助。要通过宣传橱窗、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台电视台、悬挂标语、国旗下讲话和活动、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开展人人关注“留守儿童”,事事关心“留守儿童”的宣传教育活动,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要克服困难,建好学校“留守儿童”之家,添置必要的活动器材,坚持免费为孩子们开放,特别是周末时间安排教师值班,让孩子们尽情的玩耍,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爱心网吧”,购置电脑、摄像头等设备,供孩子和远方的父母视频对话,交流感情,增进亲情。每个班级都要经常性的开展帮扶活动,建立“一帮一,一对红”学习小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为特殊儿童或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担任起“临时妈妈”的角色,学校其他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可以重点联系一名“留守儿童”作为帮扶对象,从生活、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这些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品质,增强学习的信心。学校还要积极与有关部门、企业等社会机构加强联系,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经常性的开展献爱心、社会实践等活动,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积极开展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的教育活动。首先要加强安全教育活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性侵的恶性案件也时常见诸媒体。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邀请交警队、

派出所、消防队等到校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地来,平平安安地回家。在学校里开展安全从我身边做起,争做文明学生等系列活动,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校领导亲自带队进行家访,尤其是留守学生、“问题学生”,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其次,要多种形式的开展快乐教育活动。让他们在快乐活动中融合地进行交流,使品德教育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诸如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同一片篮天”和、“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文艺演出等活动;创办一些《留守之声》之类的校刊,让留守学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的风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慈善小天使”活动,通过传唱爱心歌曲、收集爱心图片、读爱心书籍、讲爱心故事、查爱心事迹、访爱心人物以及慈善一日捐等活动,引导学生做慈善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结合传统节日,利用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健康快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等教育。

四、努力发挥“五老”人员的教育影响作用

老同志信仰坚定、经验丰富、德高望重、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们热心关心青少年教育工作,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着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做教育青少年工作具有很强的说明办和感染力。为发挥离退休同志的余热,学校可以聘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宣讲能力的离退休老党员、老教师,聘任他们为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员、校外辅导员、法律教育宣传员、家庭教育辅导员队伍。学校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结合学校开展的主旋律教育活动,邀请“五老”人员到到学校对学生进行进行良好行为养成、诚实守信、英模事迹、革命传统以及心理健康、感恩孝道、和睦和谐等专题报告,同学们座谈、联谊活动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近年来,由于市乡两级关工委和学校关工委作了大量的教育工作,学校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学生的精神面貌的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健康向上

的状态,良好的生活、学习、卫生和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只要学校积极发挥“五老”人员的作用,那么,留守流动儿童教育这一块就会增添一支强有力的教育队伍,他们在德育队伍中就会起到思想道德报告员、传统教育宣传员、校外工作辅导员、净化环境监督员、法律知识咨询员、健康文化传播员、捐资助学协调员、农业技术指导员、失足少年帮教员、家庭教育联系员的应有作用。

总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的渠道,从各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把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让留守儿童幸福留守,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撑起一片纯净明媚的蓝天。

上一篇:高质量发展讲话稿下一篇: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