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2022-07-02

第一篇: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关注转型期员工的心理健康

中国电信江苏盐城分公司 孙洵 何阜阳 吴华 王苹2008-12-23 10:55:30

员工心理健康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据媒体报道,中国每天会产生5000个职业病人,一项针对IT行业2000多名员工所做的调查表明,有20%的企业员工压力过高,至少5%的员工心理问题较严重,75%的员工认为他们需要心理帮助。美国每年有约100万员工由于心理压力而缺勤,每一个员工的缺勤会造成668美元的损失,40%的人“跳槽”或转行是由于心理压力所致,更换一个雇员要1000—30000美元。世界卫生组织断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给人带来的痛苦更深重!

种种迹象表明,处于发展与转型多重压力之下的中国电信企业,其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一、当前电信企业员工心理现状

2007年7月18日,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华为某小区内疑因工作压力过大自缢身亡。 2007年8月11日,华为员工赵某在长春市国联小区华为宿舍跳楼自杀。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华为这家著名的民营企业就有两名员工自杀身亡。以至于华为老总任正非专门写了《要快乐地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一文。

华为是一家电信设备制造商,其员工的工作压力,与电信运营企业员工基本相似。自杀是精神绝望的一种极端表现,而在电信企业,更多的心理障碍患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则常常呈现出“亚健康”状态:

——焦虑。由于对自己职业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包括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焦虑严重者,会出现坐卧不安、失眠等症状,甚至可能影响引发安全事故。

——抑郁。焦虑可能是短期现象,而焦虑的原因没有消除,就可能变为抑郁。抑郁是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伤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大脑代谢、激素水平以及心脏功能都在起变化。严重者发展为抑郁症,表现为严重失眠、意志消沉、自我封闭、苦闷、没有激情,有的还酗酒、吸毒,甚至自杀。

——紧张。精神总是很紧张,但又无法集中注意力,终日在恍恍惚惚中痛苦得无法自拔。过分紧张会使人心跳过速、反应迟钝、活动吃力、动作失调,甚至出现浑身颤抖等难以自抑的现象,很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冲动。如果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多数是对自己施加的惩罚,那么冲动就可能对外部环境进行的反抗,往往出现暴力犯罪倾向!

员工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以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日渐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国内众多知名媒体所开展的200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十五个行业心理健康检出率排名榜上,通讯·电信业名列第五,在所有通讯·电信业被调查者中,有27%的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种种迹象表明,电信企业已成为“心病”的高危人群。

二、正视当前电信企业员工心理障碍高发的危害性

电信企业员工的心理问题对个体及其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轻则健康状况下降,影响正常的工作,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在经济上陷入贫困境地,重则引发一幕幕自杀的人间悲剧!

员工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仅涉及到个体,同样影响到电信企业肌体和系统的整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北美地区因职业压力所付的代价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在英国由于职业压力所耗损的产值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3.5%强。我国电信企业员工的职业压力对电信企业业的潜在损失同样不容低估!电信企业其主体是员工,员工一旦对电信企业心怀不满,不管你采用怎样的高压政策,员工总是会找到相应的方法来发泄的,例如拿产品出气,拿设备出气,拿自己负责的工作出气。无论是改革也好,经营也好,都会受到严重制约。加之,员工个人的心理问题具有扩散性,会传染给其他员工,影响团队士气,电信企业领导层的心理问题则更容易传递到所辖员工中,而由于电信企业组织本身的原因或突发事件产生的心理问题可能遍及全体员工,严重影响电信企业运行。无数的教训表明,员工的这些心理问题给电信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有: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和人际冲突增加,难于相互合作,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下降,工作效率和业绩下降,客户服务质量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上升等。电信企业管理层的心理问题更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尤其是特殊岗位员工的心理问题一旦失控,更可能给电信企业带来严重的形象损失和经济责任。有的员工心理问题可能让电信企业担负法律责任。

员工心理问题已成为电信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能否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电信企业经营的好坏、效益的升降、管理的成败、形象的优劣。从正面效应来看,如果我们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能使电信企业获得十大收益:1.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包括招聘费用、培训开支、赔偿费用等;2.减少错误解聘,增加留职率;3.降低缺勤(病假)率和医疗费用开支;4.降低管理人员的负担;5.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和满意度;6.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效率;7.增加绩效,提升利润;8.对个体和社会负责,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9.使员工获得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有利于电信企业从容地应对变革和危机;10.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对当前电信企业员工心理障碍高发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那些看似“风光无限”的电信企业员工却容易“伤心”呢?

1.当前电信企业员工心理障碍高发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

每一种心理障碍症状的背后,必然潜伏着一种让人“想不通”的社会现象。当今电信企业员工“心有千千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乃是整个社会心理燥动在电信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发展加速的时期,不仅是社会问题频繁发生的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凸显的时期。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社会变迁的加剧,导致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精神疾病发生情况已超过了心血管疾病,跃居到疾病发生率的首位,业已达到20%!全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同时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越来越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可见,社会变迁的加剧所引起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对人们的社会适应性提出

了巨大挑战,往往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外因。

2.心理障碍高发是中国电信企业业转型不得不经历的“阵痛”。

在经历社会变迁的同时,伴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到来,伴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转型,电信企业自身也正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同业竞争,硝烟味越来越呛人;自上而下、从外而内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几乎每天都可能越过“蓝线”,不得不经受新的“压力测试”。可以说,当前在电信企业出现大面积心理障碍群体,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电信企业转型期不得不为改革开放所支付的“成本”,是相当一部分电信企业员工不得不经历的“阵痛”。由此,我们才能够理解,下面的一则“段子”之所以会在眼下的中国电信企业业内广为流传:“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苍桑;成就难有,郁闷经常!”

3.职业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精神抑郁。“今日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而今随处可见的诸如此类的标语,常常使合同制下的电信企业员工,随时面临着下岗、待岗的危险,加之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在职与不在职收入的悬殊,员工往往有一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对个人前途和命运的渺茫感,这一切,往往造成一部分员工精神上有一种挫折感,大大提高了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4.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诱发神经衰弱。随着电信同业竞争的白热化以及客户日益挑剔的需求,电信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正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工作负荷,甚至连上趟厕所也来去匆匆!“上班最早的是他们,下班走得最晚的也是他们!”的确,紧张的工作节奏,压抑的工作环境、、严肃寡言的上司、勾心斗角的同事关系、频繁进行的岗位轮换所导致的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还有对知识加速老化的惶恐、对日新月异的电信新技术的应接不暇,导致电信企业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心理受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挤压。公客部的营业员和10000号的话务员,出差或请假超过一个星期,就会发现又有很多的新业务在等着他们去记忆、理解、掌握。很多客户经理做恶梦的内容都不外是:和客户签单时发生了意外、客户被竞争对手抢走了„„长期超负荷导致的结果是:高血脂、脂肪肝、胃病等常见病自不必说,电脑综合症、日光综合症、空调职业综合症等如影随行。更令人担心的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身心得不到应有的调适,“载不动许多愁”,往往会引发焦虑、抑郁、烦躁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5.企业改革带来阵痛。近年来,在电信企业完善自身内部机制过程中,一方面,固然逐步消除了传统的电信垄断体制下电信企业员工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但一方面,却在一些地区的改革进程中,弱化了员工的企业主人公地位,加剧了员工的心理障碍,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一些年纪偏大、技能偏低的员工,竞争力偏低,在企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如今,电信企业为保证企业的活力,每年都要辞退3%至5%的员工。这批员工长期在一线工作,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已基本定型,是“40、50”群体,很难在社会上二次就业,生活大多陷入困境,更无力缴纳社保、医保,家庭破裂、妻离子散者有之,忧郁成疾、自身难保者有之,迫于生计,四处漂荡者有之。一轮接一轮的改革,导致企业员工之间岗位工资和绩效系数之间的悬殊差距。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员工,一般压力更大,而收入更低。更严重的是,在一些地区,“竞争上岗”成为一些心胸狭隘的领导排除异己、公报私仇的手段,伴随着诸如此类变味的改革,必然会使一些员工产生失落感、相对剥夺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失衡乃至走上绝路。

6.文化的断层造成归属感的迷失。在目前的转型期,电信企业员工随时面临着新旧思想的冲突,原有的传统电信企业文化在削弱或流失,而新的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又需要一个过程,新旧企业文化的碰撞使得人们在心理上出现一定的困惑感、迷茫感,在严重的情况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

7.家庭重大变故引发心理危机。一个重大项目、一场突然的人事变动、一次危机处理„„这是职场中人经常要遇到的挑战,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有些人轻松应对、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实践证明,个人的差异、性格的缺陷以及突如起来的变故,如家属疾病或伤亡,子女高考落榜,等等因素,都可能使一些心理比较脆若的员工一时“想不通”。

四、促进电信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们已开始意识到,情绪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财富。业内专家指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善于管理团队的情绪,是保持企业基业长青的基本要求;善于管理社会的情绪,是实现民族和谐兴旺的可靠保证。因此,英国著名演讲和咨询大师汤姆森认为:在新世纪,情绪资本将成为每个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一项重要资产,与知识、智力、专业素质等并驾齐驱。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个人、企业和整个社会生存质量、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准。有鉴于此,电信企业应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心呵护员工的心理健康,确保每一名员工有尊严地工作着、心智健康地生活着!

1.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EAP。EAP,即员工帮助计划,是当今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以人为本的员工保障系统。它是由组织出资,作为一项福利,提供给员工及其家属成员,由组织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来承担的一项系统的心理服务。尽管EAP的发展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世界500强中80%以上的电信企业都建立了EAP。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万名加入该计划的员工,平均每人节约3700万美元。为此,我国电信企业要积极稳妥地引入EAP这一新型的内在激励方式,通过本土化改造,将其作为一项“精神福利”发放给员工。员工借助EAP的服务,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管理自己的压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电信企业对自己及家人的关怀,从而享受工作的乐趣。

2.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据了解,瑞士联合银行伦敦分行通过雇佣生活方式管理公司(Enviego),为该行的6500名职员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服务”。这种服务甚至包括遛狗、找一个新保姆或在餐馆订一个餐位等家务杂事。由于这些服务非常专业有效,公司职员甚至乐意为享受这些服务而减少一小部分薪水。实践证明,专业机构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员工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信件咨询、一对一咨询、团体(小组)咨询等。员工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咨询公司预约,咨询内容(甚至员工姓名)对企业完全保密。咨询公司定期将培训、咨询中发现的与组织管理相关的问题反馈给企业,以便及时改进。因此,电信企业与专门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的公司签订合作合同显得非常必要,据了解,心理咨询公司对超出自身服务范围的严重心理问题,往往会进一步推介到相应的专业医疗机构或治疗师接受更加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以取得预期效果。

3.营造宜人的工作环境。从人体舒适度的需要出发,如关注空气、噪声、光线、温度、整洁、绿化、装饰、拥挤度等方面,给员工提供一个悦目、爽心、舒适的工作空间,有利于达到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可以在工作场所设置音响系统,工作时播放一些轻松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达到减压的目的。完善员工休闲设施,通过设立阅览室、吸烟室、视听室、按摩室、咖啡室、玩具室、上网室等,让员工在休息时间能够获得放松心理的免费服务。还可以组织员工定期度假旅游,愉悦员工身心,增强团队凝聚力。

4.打通员工减压通道。建立相应的内部沟通渠道,让员工的心里话有渠道可以倾诉,消极情绪有地方可以稀释。工会等群众性团体要自觉担负起联系沟通职责,建立员工诉求的处理机制,能给员工一个“说法”。同时,要通过开展诸如征集意见之类的方式,注意疏导员工的不满情绪。还可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情绪发泄吧方式,在工作场所设置一间隔音室,让员工可以在里面大喊大叫,或安装拳击袋

让员工击打,使员工可以借此宣泄。

5.普及心理保健教育。注重订购有关心理健康与卫生的期刊、杂志、书籍、光盘,让员工免费阅读。利用内部网、内部报刊,向员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有关心理卫生的课程或定期邀请专家作讲座、报告,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让员工学会缓解压力、应对挫折、保持积极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同时鼓励他们遇到心理困扰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党、工、青、妇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落实专兼职心理辅导员,注重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政治学习、业务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学习、普法教育、合规文化教育中去,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对“问题员工”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帮助员工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及时加以疏导和转化,不断提高员工心理素质,增强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抵抗力。

6.实行人性化管理。员工心理健康必须标本兼治。为此,必须规范改革行为,对关系到员工个人前途和命运的改革措施的出台,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尽可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从而减轻员工“想不通”的程度,减轻其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科学管理时间,不断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相对减轻工作压力。完善薪酬体系,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完善系统内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提供社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商业保险,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较为稳定的就业心理;在员工结婚、离婚、生产、配偶或近亲去世、搬家等特殊情况时给予额外的带薪假期,切实帮助他们减少后顾之忧。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走访慰问困难员工,有效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推行企务公开,激发员工参与热情,增强员工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并在参与中化解心理障碍。一些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措施也值得借鉴:对于上班心情不好的员工放“情绪假”,让其舒缓了焦虑情绪后再来上班。浙江一些私企则采用给员工发放探亲补贴、放生日、帮助员工照顾老人、孩子、甚至为员工提供住房无息贷款、技术股份等方法,让员工充分感受企业的关心。

7.构建快乐文化。华为不到一个月时间,发生两起员工自杀事故,这使企业的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员工的待遇相当优厚,宿舍、办公环境都像花园一样,连外国同行都要称道,可员工究竟是怎么了?其实,越是优秀的企业,竞争的压力越激烈,员工的压力也越大。因此,企业文化中不能缺少了“快乐文化”。员工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员工的承受力也是不一样的,不可以同一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员工。企业要引导员工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但也要引导员工在失意和失败时具备“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中国文化一贯讲究阴阳互补,张驰有道。深谙中国文化精髓的毛泽东在延安给抗大题词时,在写下“团结、紧张、严肃”的同时,没有忘记“活泼”,这就是一种以人为本。员工能够积极努力、又快乐轻松地工作,才会更利于企业的和谐和稳定。

第二篇:关注心理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激发学习动力

来宾祥和小学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面临新的挑战和各种竞争,没有健全的心理,无法适应时代潮流,因此更需要我们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我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学生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中国有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

去年我刚接班,班里有个学生叫阿强,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常受到他的攻击。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而且经常不戴红领巾,不按时完成作业,由于经常犯错误,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一天,刚开完班会,他来到我身边说:“老师,我也想评上祥和好少年。”我“哦”了一声,刚想要说点什么,看到他那充满渴求的目光,直接否定肯定不好,马上答应也不妥。我轻轻地对他说:“为什么突然想到要祥和好少年呢?”他说:“我读书五年了,从来没有

得到过一张奖状,我觉得你刚才班会课提出的评选条件,我也许可以做到。”我急忙说:“好啊,只要你努力,有进步就可以。”“那我做到一个月都不打架,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就可以评为祥和好少年了?”我微笑着点头答应他。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我想我们不能要求太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第二天,我主动找到了他,告诉我,其实他很聪明,只是调皮了一些,但我觉得他很讲义气,性格也很开朗。并夸奖他劳动很卖力,和他谈了很久。看着笑容灿烂的他,我觉得好欣慰。

通过两周的关注观,我发现他变化很大,不再惹是生非,而且作业也按时完成,只是质量差些。对于他的表现,我不断地表扬与鼓励,信任感、成功的满足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同时我鼓励他参加各项活动,在校运会中他表现很出色,得到了同学们的赞许。一个多月过去了,在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下,阿强做到了自己提出的要求,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也兑现了我的承诺,让他评上了祥和好少年。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

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只看到缺点,一味地批评指责,也许他会丧失信心,会破罐子破摔,成为一个谁都看不起的学生。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篇:关注安全 关注健康建议

1、注意校内安全:要注意课间文明游戏,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奔跑、不嬉戏,轻声慢步右边通行,不在楼梯口玩耍;上体育课前要作好准备活动,运动时要遵照老师的要求,不剧烈碰撞,不违规运动,防止运动器材伤人;不乱动教室内的电源插座,不要用湿布擦电器开关。

2、注意交通安全:严禁在校园内骑自行车,请下车推行。不在马路中间行走,在路上要靠右侧单排行走。不骑车带人、不在公路上骑飞车;乘校车时不向窗外招手探头、乘车须抓紧扶手、车上拥挤时注意锐利物品、车停稳后再下车。

3、注意活动安全:活动要远离建筑工地、道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不到坑、池、塘、沟、河流、施工重地等不安全的地方玩耍; 不进入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禁止活动的场所。

4、注意饮食安全: 同学们购买食品要看清楚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地址,不购买“三无”食品;不在校门外和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过期变质食品,造成食物中毒。

5、注意家庭安全:同学们还应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煤气灶、卫生浴具等,学习安全用电、用火知识,并养成“人走断电”等好习惯,切勿麻痹大意,各类电器及设备发生故障时切勿擅动。同学们还要注意防盗用水安全,如果出门要检查水电煤气的开关,并锁好家门。

同学们,请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

第四篇:关注女性心理健康

关注女性健康——关于女性产后情绪健

康防止产后抑郁

姓名:*** 学号:0000000000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5-2

上课时间:星期二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脚步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多,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比例越来越多,抑郁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类,产后抑郁症的人群也得到了关注,那么怎么样去预防产后抑郁症呢? 妇女在产褥期或产后,可能会出现肢体疼痛、酸楚、畏风怕冷、麻木、重着以及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民间俗称“产后风”。中医称之为“产后痹”,亦有产后身痛、产后中风、产后痛风等之说。产后痹多发生于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但由于失治或误治也可数年不愈而反复发作,严重干扰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广义地说,凡属产后或褥期发生的不通的症状统称“产后痹证”,是妇人产后正气虚弱之时外感风寒湿所致四肢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的一种病症,痹就是不通的意思。

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认为,女子怀孕生产,最易耗伤气血,致使身体虚弱,再加上自身不注意调节保养,使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从而出现肢体疼痛不适、活动不利的症状。产后痹为妇女产后的专有病症,总结其发病特点有三:必有本虚,兼有邪实,情志为辅。简单来说就是体质差,有实邪,心情不舒畅。所以治疗产后痹要注意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驱除病邪、消除病症,更要注意调整心态,身心同治。

如何识别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一般在产后6周内发病,表现为抑郁、悲伤、沮丧、易激惹、烦躁,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其发病率为10%~20%,严重危害产妇及婴儿的身心健康。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因此及时发现产妇抑郁症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患者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悲伤沮丧,对婴儿的哭闹置若罔闻,常常精神呆滞,不言不语,或烦躁不安,为一点小事就恼怒。睡眠不佳或严重失眠,食欲不振,身体感到疲乏无力,严重者出现幻觉、自杀观念及行为,甚至扩大性自杀,即连同婴儿一起自杀。

什么原因会导致产后抑郁

首先是生理因素的影响。产妇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有学者认为产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的变化相关。其次,有些孕妇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初为人母的角色改变产生心理冲突与适应不良。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缺乏丈夫支持的产妇更易患抑郁症。另外,工作压力、经济压力、重男轻女的观念等均是产后抑郁的引发因素。

产后抑郁的种类

第三日抑郁:患者往往是初产妇,发病于分娩的三天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焦虑、失眠、食欲下降、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数日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内因性抑郁:发病于分娩后2周内,表现为激动、情绪低落、焦虑、无助感、无望感、最恶感、担心养不活所生的孩子、严重时会担心孩子在世界上受苦而出现杀害婴儿的行为,然后自杀。

神经性抑郁:多数产妇以往有神经病的病史,在分娩后原有的不良情绪体验加重、身体不适、情绪不稳、易发脾气、睡眠不安等。

如何预防产后抑郁

产前健康教育可使产妇抑郁症发生率下降。帮助孕妇了解有关妊娠、分娩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后保健、育婴知识的宣教,指导孕妇合理营养及活动锻炼。家人应当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而和谐的家庭环境,丈夫尽可能多陪伴在产妇身边,协助产妇护理婴儿。产妇自己要调整好心态,生儿育女不是易事,遇上困难与烦恼是必然,坦然面对一切,学会主动寻求丈夫、家人、朋友的帮助,可以请他们多陪自己说说话,分享快乐和烦恼,多了解一些育儿经验。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疲劳,闲暇时听些舒缓的音乐,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可以避免悲观情绪产生。

产后别让过多人打扰。产后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过度困乏直接影响新妈妈的情绪。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打扰,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

尽快认同母亲角色。新妈妈要运用母亲角色,关心、爱护、触摸小宝贝,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积极采取母乳喂养,这些有助于新妈妈消除自认为无能的心态。

最好回娘家坐月子。在娘家坐月子,熟悉的环境、至爱的亲人,可以帮助新妈妈化解照料小宝贝的无措感,减轻她们的身体痛苦和内心烦恼等。

新爸爸多体谅新妈妈的情绪变化。新爸爸要尽量避免出门,积极主动给小宝贝洗澡、换尿布,并承担其他家务。小宝贝夜里经常会哭闹,丈夫应该与母子同住一起,帮助照料,避免新妈妈产生委屈情绪。当妻子出现情绪沮丧时,丈夫多给予同情、支持、爱护和谅解,避免争吵。

多数产妇经过以上调适抑郁症状可逐渐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寻求医生帮助,进行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尽早还产妇及宝宝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避免悲剧的发生。 这2种妈妈容易产后抑郁

独生女

“80后”的独生子女成为生育主体,患产后抑郁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独生子女群体独有的心理特点易使产后抑郁高发。

从成长到结婚、怀孕、生育,她们几乎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一旦生完孩子,一家人的重心一下子都转移到新出生的宝宝身上,准妈妈在心理上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等问题,从而成为产后抑郁的易感人群。

盲目攀比、对孩子过度关注、对丈夫过度依赖,以及职场压力等,都是导致“80后”的独生子女产后抑郁的主要原因。

当产后连续两周以上出现情绪低落、不想活动、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不想与任何人沟通、想哭等症状时,就要引起注意了,可及时通过心理疏导或饮食调节进行干预。

职业女性

一般来说,白领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水平较好,往往对自己和下一代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烦恼的事也较多,更容易患上产后抑郁。这类妈妈,在产后都会对重回职场问题、以及产后容貌和身材变化等问题产生各种担心,这些情绪都可能会导致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症吃什么好

1.香蕉、瘦肉、坚果类、绿色蔬菜、番茄、酪梨,富含有稳定血压、情绪的钾离子。

2.新鲜蔬果、葡萄柚、柑橘类、木瓜、香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消除紧张、安神、静心等作用。

3.鸡蛋、酵母粉、深绿色蔬菜、牛奶、优质肉类、谷类、南瓜子、芝麻,富含B族维生素,维持神经系统健康,能减轻情绪波动,有效地预防疲劳、食欲不振、抑郁等。

4.深海鱼(如鲑鱼),含有丰富的鱼油及Omega-3脂肪酸,海鱼中的Omega-3脂肪酸与常用的抗忧郁药如碳酸锂有类似作用,能阻断神经传导路径,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可以部分缓解紧张的情绪,能明显舒解抑郁症状,包括焦虑、睡眠问题、沮丧等。

5.空心菜、菠菜、豌豆、红豆,含有丰富的镁,可以放松神经。

第五篇:关注煤矿职工心理健康

工人违章作业,管理人员违章指挥以及煤矿企业组织的不安全行为,目前仍然是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这些人为违章行为,比如瓦斯超限不及时处理、超能力开采等,在我国煤矿生产中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多发性特征。对1980—2000年间发生的1203起造成人员死亡的事故案例的分析表明,在所有导致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为因素所占比例高达97.67%,同时,这种不安全行为分布极为分散,遍布生产指挥、一线作业等各环节以及采煤、掘进等各工种。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因此,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应适时引入和运用心理学,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

矿工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煤矿井下开采工作是一种工作环境特殊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采煤的技术设备越来越先进,但井下作业存在的潜在危险性仍然不可避免。而由于井下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差别极大,井下煤矿工人长期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下工作,生产方式、运输条件、地理条件、煤层顶板的牢固性以及井下的通风、照明、煤尘、湿度、炮烟、机械声、噪声等都会影响矿工的精神状态及身体状况。

据调查,井下作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显著低于一般人,且在强迫、恐怖、偏执等因素上显著差异于地面作业人员,其中存在心理障碍者约占三成,主要表现为:不愿长期从事井下重体力劳动,工作效率低下;在工作过程中,靠磨时间应付工作,缺乏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对好学上进、工作有创造性、成绩骄人的同事心存妒忌;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价值评价下降,

丧失工作热情,消极怠工,功利思想严重,想少干活多得利益;自以为是,对他人不信任,多疑,充满批判性,冷嘲热讽,贬损周围的人和事;嫌苦怕难,对“三违”现象无动于衷;出了问题迁怒于他人,导致人际关系恶化,无处泄愤时会采取散布谣言等方式诬陷他人;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只自保,不互保、联保的自私行为,甚至会自杀或伤害他人。不仅如此,不同采区矿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与采区的具体劳动情况和特点有关——在建矿较早、目前资源接近枯竭的采区以及采煤、通风、瓦斯排放等设备较差的采区,矿工心理健康程度要远低于从未发生过大型事故,产煤量稳定且井下作业环境无明显安全隐患的采区。

影响职工不安全行为的因素

环境影响心理,心理支配行为,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许多“三违”行为的产生,都是职工个人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职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有许多种,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就是指非职工个人原因而引起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它包括: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两种因素。

1、主体因素:指职工所在群体的行为对职工安全心理的影响。职工的安全行为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的群体中发生的,必然会受到其所在群体行为和群体动力的制约和影响。群体动力对个体的安全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导向作用。

例如:与众不同带来的压力和“随大流”的危害。 一次,在某矿掘进工作面,急需用料,但在用绞车时工人老朱发现钢丝绳有断丝,而且也没有保险装臵,便提出这样运料危险,建议更换钢丝绳。而他的话音刚落,其他几名工友便一同指责他胆小怕事,多操心。这位工人的老乡也向他劝道:“这次就凑合着拉两车吧,咱们还可以早升井喝两盅”。由于多人的反对

和老乡的劝道,老朱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在运料的途中钢丝绳断了,造成了跑车事故。

研究表明,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有跟从群体的倾向,有接受群体规范的意愿。当一个人的意见或行为倾向与群体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的紧张,感到压力,这种压力即称之为群体压力。这种群体压力会迫使群体中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随大流”的心愿,这就是从众心理。个人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促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于群体一致,这就是从众行为。

假如在一个作业场所中大家不戴安全帽,则某个个人虽然想戴安全帽,但一看到大家都不戴也就跟着不戴了。再比如,井下采掘工人都知道戴口罩是防止尘肺病的有效措施,但有的工人可能由于看到别人都不戴口罩,自己若戴会觉得孤立、不合群,因而不戴,违心地遭受到矿尘的危害。

从众心理也是违章冒险行为的重要心理原因。一个人看到别人或大多数人都采用某种违章冒险方式作业,自己不这样做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也就选择随大流跟着违章作业了。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心理现象。

不过,从众心理既有它有害的一面,也有它有利的一面。 在安全风气不好的班组里,由于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把执行安全措施和按照安全规程操作看成胆小怕事、技术不熟练的表现,而把冒险作业堪称是有勇气、有能力。在这种班组里,想要按照规程生产作业的人,则会感到一种群体的压力,怕别人说胆小、怕事、没本事,而可能违背自己心愿去违章作业。

相反,在安全风气很好的班组里,重视安全生产,遵守安全规程已成为班组内的一致规范,并形成了互相监督的风气。在这种班组里,会给粗心大意的工人产生压力,使他不敢违章作业。

如上所述,从众心理对安全生产既有其不利的一面,也有积极和有利的一面,对安全管理和生产指挥人员来说,要注意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

2、客体因素:指职工所在作业场所的环境对职工安全心理的影响。煤矿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条件相对较差,职工在井下有限的空间内,要进行采煤、掘进、爆破、装载、运输等繁重的工作,还要面对瓦斯、煤尘、地压等自然灾害的威胁,长时间高强度连续作业,导致职工心身疲劳过度,体力不支,感官不灵,反应迟钝,极易发生错误动作,从而诱发事故的发生。

然而,睡眠在人们生活中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这是自然规律。那么,人为什么要睡眠呢?道理很简单,只要经过充足的睡眠,人就会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去工作、学习,才会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如果人们睡眠不足,就有可能造成工作失误和工伤事故。

例如:某单位一司炉工由于通霄打牌赌博,白天操作锅炉时无精打彩,结果发生错觉,误判缺水为满水,反而加大排污,造成了干锅,结果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万余元;1995年8月,某县一客车司机因晚上长时间看电视,睡眠不足,第二天清晨6点30分开车后不到两个小时便打起了瞌睡,结果客车翻入80米深的沟底,造成车上36名乘客中16人死亡,其他乘客不同程度地受伤;某县机械厂一工人白天因小事和爱人吵了嘴,心里不舒服,一个晚上没睡觉,结果第二天在车床上操作时,头脑昏沉,心烦意乱,思想不集中,不仅车出的零件全部是废品,而且在车第六个零件时,锋利的车刀削掉了他左手三个指头;再如一个煤矿工人,白天赶回家忙了一天农活,上夜班下井开电机车拉煤时打起了瞌睡,结果造成电机车掉道、电缆开关撞坏,自己的左手也骨折了。由此可见睡眠不足危害极大,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睡眠不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良结局呢?这主要是睡眠不足可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使得精力不集中,以致不能全面了解操作系统的情况,甚至会忘掉一些操作规程,出现一些多余的动作。另外还会使人的反应迟钝,易发生错觉,思想混乱,产生动作不协调和疲劳无力而打瞌睡的现象,所以就极易出现工作失误和工伤事故。

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做到:不要通宵达旦地去打牌、打麻将、看电视和录相等;在夏季天气炎热时,人们应掌握好工作和休息时间,确保睡眠;回家帮助做农活时或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和有其它任务的人,不可不休息没完没了地干活,都应注意挤出时间,让自己休息好。这样赶回单位上班后就不会因疲倦打瞌睡而发生意外事件;还要注意保持一家人的和睦和同志间的关系,不要因一点小事而发生口角,以免影响睡眠;上夜班的工人白天一定要睡好觉,但注意睡觉的时间不要太长,应起床吃点东西,适当活动,否则上夜班时仍然会出现头脑不清,疲乏无力的现象。总而言之,只有人们保证充足的睡眠,才会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去工作,工作失误和工伤事故才有可能避免。

(二)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就是指职工个人的原因而引起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它包括:情障因素和智障因素两种因素。

1、情障因素:是指职工个人的意识、性格及情绪对安全生产的因素。每名职工由于其年龄、文化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都有自己的个性,并经常表现在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使每个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独特的一面。而职工情绪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也较大。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某个时间段内,因家庭关系、人际社会关系、个人的欲望、身体的健康状况等影响,情绪都会产生强烈波动。

例如:某矿一掘进队正在施工25度上山,已掘进30多米,在打完眼放完炮之后,离下班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排运矸石的工作需加快进行才能按时完成当班任务下班。于是班长安排工人小焦带几名工人去推车排矸(而未设专职把钩工),并催促说:“抓紧时间干,干完就出坑”。焦某由于求速度,省略了工作环节,他先把挡车器打开,以便往下松车时节省时间。然而,由于时间紧迫,操作时心急火燎,在松第三个车时竟没有挂钩便将车推了下去,矿车载着矸石呼啸而下,将处在上山下侧的班长和另一名工人撞死并重伤两人,后来,焦某也受到法律的制裁。

时间紧迫感是一种类似于“焦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到难以完成预定或期望的工作量时产生的。特别是在临下班而剩余工作量又难以按时完成时,更容易引起时间紧迫的焦急心理状态。据统计表明,在临近下班的两个小时发生的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1/3以上,其原因应于时间紧迫有关。

时间紧迫感的生产主要是每班的工作量定额超高,但也存在其他原因,从生产管理的角度则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超出了正常的生产能力。

(2)基层生产单位出于经济收入或某种荣誉的动机,自己搞定产量。

(3)工作难度过大,在限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工作任务。 (4)目前很多单位在分配制度上采用计件超额超收制度,或者允许工人,在干完额定的工作量即可自行绝定下班。有的甚至有这样的一条规定:“早干完活的前几名得奖、后几名罚歀”,这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这些都会加剧工人们的时间紧迫感。

时间紧迫感的心理状态,是导致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时间紧迫感的状态下除了会导致“无意性失误”的大量增加外,还

极易产生“凑合”的动机和行为。因此,确定生产定额和分配制度的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防止作业人员在时间紧迫感的状态下进行生产。

2、智障因素:是指职工因个人认知和技术业务水平等造成的不安全行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认知障碍和技术业务障碍。认知障碍就是职工安全意识不强,对不安全行为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的经验主义,不按措施和规程来作业,造成严重的后果。其次是技术业务障碍,有的职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又不注重学习,随着高科技设备的不断更新,无形之中,自身能力已不符合本岗位的所需,在面对新设施、新技术时,无从下手或盲目作业,造成安全事故。

例如:临汾市尧都区芦苇滩煤矿在电网停电后,管理方不是立即组织工人撤退,而是侥幸地认为不会出事,等待恢复供电后继续生产,结果因矿井内积聚的瓦斯遇到明火发生爆炸,断送了24名矿工的宝贵生命。同样的心存侥幸,一样的矿难悲剧;山西轩岗煤电公司焦家寨煤矿井下突然停电,造成一个进风巷掘进面瓦斯积聚,有人在工人没有撤离的情况下违规合上电闸,造成47名矿工遇难的悲剧。

因侥幸造成矿难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可怕的侥幸心理,一次次打开了重大事故的“潘多拉魔盒”。煤矿重大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再次说明,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心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每一位国家工作人员、企业领导和员工,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生产观念,筑牢预防事故的思想防线。

要确保安全生产,应当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进行认真排查,对那些要产量、要利润不要安全的企业管理者,对心存侥幸的企业员工,对安全监管上弄虚作假的国家工作人员,要及时给予教育、惩戒、撤换,涉嫌犯罪的要依法严惩不贷。各个单位要

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责任层层连带制度,促使各单位“一把手”们强化“不抓安全,一切努力为零”的观念。

当前抓安全生产,还要注意克服三种倾向:一是过分依赖先进设备技术为安全把关;二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水留不到头”现象;三是以空洞的管理理念代替现场管理。

我国煤炭行业长期积累、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好经验、好传统,如矿长下井、入井前检查、矿(厂)长到班组、写安全日记等制度,看似简单但很管用,应当坚持用好,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排除侥幸,确保安全。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人会有侥幸心理呢?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懒惰导致侥幸心理,个别职工存有此种心理状态,就是对工作范围内的危险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发现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也会臵之不理,总以为不会发生事故,生怕多抬一下手、多走一步路;二是逆反导致侥幸心理,多见于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并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职工当中。三是自负导致侥幸心理,此类心理不但在具备一定知识和一些工作经验的职工中较为普遍,在管理层中也屡见不鲜。年轻职工认为自己有知识、思想敏捷,应付突发事件不成问题;老职工则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听不进旁人的提醒。这两种自负的人都心存侥幸;个别管理者由于自视甚高,听不进意见和建议,总认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工作中大开大合,违章指挥,这种情形下的侥幸心理一旦出现事故,往往是灾难性的。四是无知导致侥幸心理,大部分年轻的职工都属于此种心理状态,因为他们工作时间不长,对工作环境的安全生产形势处于无知状态,对工作范围内的危险因素不清楚,对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缺乏必要的认识,极易产生侥幸心理。由于个体在心理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违章与事故之间存在着偶然性与必然性这一辨证关系的感知上,有

的人就发生错觉,认为过去曾多次违章并没有导致事故,这次违章也不会导致事故。于是为了图省事、省时,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违章冒险,习惯成自然,侥幸心理就这样形成了。

在安全生产中,很多违章都是心存侥幸而产生的。而侥幸心理的违章也表现出了很多不同的现象。一是经验性侥幸,主要是作业人员规章制度观念淡薄,有章不循,违章作业,盲目自信蛮干而导致事故的违章行为。二是技术性侥幸,主要是指作业人员由于其业务素质、工作经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事故的违章行为。三是管理性侥幸,主要是指各级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工作得过且过,遇事互相推委而造成事故的行为。

侥幸心理其实也是一种投机心理。以最大的冒险保住了最小的安全系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那当然是侥幸。但是这样的“神奇”只有“神”才能创造,而大多数换来的是让人撕心裂肺、血淋淋的惨痛教训。有侥幸就会有教训,有的是前人的侥幸变成后人的教训、有的是昨天的侥幸就是今天的教训,更有甚者,刚才的侥幸就是眼前的教训。

侥幸心理常存于人的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违章。每个人都不愿看到因为自身的习惯性违章而造成事故,但是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绕过某些规定、简化某些程序等现象。最后,表面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却未曾意识到他早已忽视了最重要的“安全”。因此对待习惯性违章,必须深挖其产生、发展、衍变全过程的根源,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转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不断提高每一名职工的安全意识,规范每一名职工的行为,从而杜绝违章,消除事故,推动企业的长治久安和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职工安全心理成长的对策

1、创新安全宣传教育载体,提升职工安全意识。

常言说:思想支配行动。职工安全工作应将职工安全思想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灵魂深处引起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从心理上创造安全。一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把一些通俗易懂、易记易背的安全嘱语、警语等,提炼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理念,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安全理念群,并通过视觉冲击、理念解析、理念践行等手段,把所倡导的安全理念不断渗透到职工的灵魂里,根植于脑海里,形成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念和安全行为规范。

2、突出制度管理与人性管理相融合,强化职工安全行为的养成。

职工安全行为的养成,既需要自律,同时也离不开他律,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要他安全”,在潜移默化中,去促使职工树立安全意识。一是要加大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教育职工学法、懂法、守法,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学会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机制系统,制订完善岗位安全责任制、群众安全工作制度等各项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三是推行人性化安全思想教育,有的单位往往以罚代管、以罚代教,有所偏激,职工群众比较反感。而应突出人性化教育,体现出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使安全思想教育产生良好作用和效果。

3、开展多途径的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 安全教育培训是最小的成本投入、最大的效益回报。不培训本身就存在不安全隐患,因此,加强职工安全心理成长,就必须从安全、技术培训抓起,从代表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建立长效、科学可行的培训机制和网络。

4、实施心理疏导,助推职工安全心理成长。

在安全教育中,严格的规章制度固然重要,但刚柔并济,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安全教育中,必须根据职工心理变化,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是要成立职工心理干预救助中心,为职工提供安全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二是要教育职工学会“自我身心调适”。因此,职工要学会自我身心调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高压的情况下能够自我减压,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三是运用“二八”规律,抓住“心”,把准“脉”。

5、营造本质安全可控系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矿井安全系统完善可靠,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一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按需投入”理念,积极引进生产新设备、新技术,改造井下生产环境,不断提高井下安全系数。二要严格控制定员,杜绝超强度生产。三要针对煤矿特殊行业、特殊作业环境对作业人员身体状况带来的直接影响,坚持控制源头、多管齐下的工作原则,力争把职业危害降低到最底限度。四要尽可能地为职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时精力充沛。

煤矿职工群体的安全心理、安全行为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认真分析和深入探讨职工的安全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多管齐下,对症下药,切实增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性、适应性,才能帮助职工自觉克服各种不良心理状态,为实现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注矿工心理健康,除了疏导,还需要形成一种对矿工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来源于提高他们的收入,还来源于让他们幸福、体面地工作和有尊严地生活。这不仅仅是煤矿单方面的事,必须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每一个矿工都拥有阳光的心理。除了煤矿应尽量给矿工创造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外,政府部门要切实执行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在矿工权益受到侵害时进行保

障,社会也应多理解矿工工作,认识到他们所作出的贡献。而对于矿工本人来说,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对自己进行身心调节,矿工亲人也应为矿工加油鼓劲,竭力支持。

上一篇: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下一篇:高中生物复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