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的提案

2024-05-06

建议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的提案(精选8篇)

篇1:建议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的提案

人大代表建议案

案由:《居家养老智能化建议案》 分类:民生类

主题词:养老、健康、医疗、空巢老人 提案人:王海龙 内容:

养老需求急剧增加,全民养老势在必行,养老需求急剧增加,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2017年老年人口达到2.3亿。

“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习近平/2016.5.27《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现状,9073的养老模式为当前主要养老模式,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7%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最后只有3%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根据我国人口特点实施的计划生育国策 决定了人口呈现“421”的结构; 带来的结果是“人口红利期”已 经结束,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中国开始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国家和整个社会将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从2000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正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递增,2015年已达到2.22亿人。2014年,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16.1%,显著赶超世界平均水平7.5%。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1%左右。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

我国老年慢病服务资源的供需比例严重失衡,特别是以慢病控制和预防的体系严重短缺!

健康服务业特别是针对老人的健康照护基本处于空缺状态!

如何解决老年人群看病难,看病贵及康复护理缺位!民政部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

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对老年人信息的动态管理。支持民间资本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服务供给,发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发展老年电子商务,为老年 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服务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居家老年人免费配置〝一键通“等电子呼叫设备。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特别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高的养老服务业品牌,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

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社区和居民家庭,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

民政部本级彩票公益金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其中,支持民办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不得低于30%。

依托职业院校和养老机构等,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对符合条件参加养老照护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

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原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智能化养老是养老服务业的“技术革命”,智能化养老服务是以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智能控物制技术和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服务方式。智能化是对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养老服务方式的“技术革命”,其倡导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业的应用,其研发和应 用的智能技术和产品覆盖养老服务业和产业的方方面面,将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的整合,实现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老年人。

老龄委副主任朱勇:智能化养老是以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智能技术设备为平台的养老服务方式。在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上,可以承载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人力做不好、人力做不到和人力不愿做的多样化服务。因此,智能化养老是对传统养老服务方式的一场革命,必将极大地减少人力资源投入,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以下简称“保健医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是在中央组织部、中央保健委员会、卫生部以及吴阶平院士等许多著名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下于1993年成立,是卫生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在我国迅速进入老龄社会、面临老年健康问题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以加强老年医学领域学术交流、推动老年重大慢病防控工程、促进老年健康服务和老年健康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研究会办公地点在解放军总医院南六楼办公区。本会主管两本科技期刊,包括学术杂志《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科普杂志《健康指南》,设有《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网站》、《健康指南》网站,以及“中国老年 保健医学研究会影视中心”等媒体机构。(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站执行单位)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 简称CAME)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依法注册登记,是国家卫生部主管的医学装备领域唯一一个国家一级协会,是卫生主管部门医学装备管理政策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平台,是促进我国医学装备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目前设13个分支机构(分会、专业委员会);下设《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中国医学装备网()、《中国医学装备年鉴》编辑部、和北京国卫阳光医学装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直属机构(委员单位)。建议:

(一)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机器人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以老人为基础数据,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关系数据采集,功能捆绑,以保证家庭成员与老人之间的紧密互动。

通过人工智能的智能管家功能,智能保镖功能,智能秘书功能,打造智慧化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二)智慧养老

(二)以学校加强关注度为重点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监护,祖辈们本身文化水平低下,除了照顾孩子的生存和生活方面以外,基本上把教育这等重点问题交给了学校。学校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更新教育理念要更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安全知识与青春期教育,特别是针对女童,学校应该加强其性安全防范意识;第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创造一个温暖的集体生活,让留守儿童不觉得孤单,从而弥补其因亲情缺失而受到的伤害;第三,学校应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充分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向家长深入地反映孩子的具体表现,和家长共同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

(三)以家庭倾注更多关注为中心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要认识到亲情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父母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 满足他们;第二,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第三,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比较有文化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并且多和监护人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

(四)以社会的大力宣传教育为辅助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就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大力关注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具体的做法是:第一,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使其能够更加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第二,应该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

篇2:建议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的提案

召陵区老窝镇果园小学位于沙河之南,北与西华县一河之隔,东临商水县,是召陵区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辖区7个自然村,覆盖人口1万多人,由于该地区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渠道少,外出务工已成为该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果园小学现有学生811人,留守儿童达611人,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6—12周岁。其中6-7岁的有93人,占同龄儿童的71.5%;7-8岁的105人,占同龄儿童的93.8%;8-9岁的107人,占同龄儿童的82.3%;9-10岁的108人,占同龄儿童的88.5%;10-11岁的114人,占同龄儿童的81.4%;11-12岁的101人,占同龄儿童的72.1%;留守儿童占全校总人数的75.3%,留守儿童中男生361人,大约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59.15%,女生250人,大约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40.85%;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作为学校,果园小学积极发挥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导作用,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2012年9月,果园小学以乡村少年宫建设为契机,成功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扎实开展兴趣小组”计划。学校设有军乐室、电子琴室、书法室、绘画室、棋艺室、科技室、手工制作室、武术室、舞蹈室、体育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文学室等13个活动室。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学校组建了军乐、电子琴、舞蹈、武术、书法、绘画、军旗、象棋、跳棋、乒乓球、篮球、跳绳、航模、手工制作、合唱、吟诵、播音等18个兴趣小组,做到班班参与,人人参与。

为了满足孩子们健康成长,果园小学特邀请了河南省管乐协会理事刘威风、民盟市委河南支部委员、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赵庆

九、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段淑妹等老师执教军乐队兴趣小组成员;充分利用学校课余时间,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使农村孩子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喜爱和称赞。目前,果园小学军乐队已初具规模,三大乐队已经能成功组合在一起,并能娴熟的奏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闪亮的小星星》《离别》等十几首乐曲,充分的让孩子享受教育幸福;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基金的主要用途是:建立辅导老师队伍,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生理方面的辅导;建立活动阵地,通过建立图书室、活动室、游艺室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活动场地;开展各类活动,每年定期开展夏令营、少年军校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成立爱心小屋;开通光纤进校园,建立亲情热线,开通电话和网络视频,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建立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篇3: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关键词:爱心,耐心,逆反心理

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了,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转移, 农民工这样一个大的群体奔向全国各地, 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这些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 留下来的是老人和孩子。我是社会教育工作者, 我所研究的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当前, 政府关爱留守儿童做了很多工作:节日礼品、蛋奶工程、爱心午餐、寄宿生生活补贴等等, 都是很好的民生工程, 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孩子的成长除了物质保障外, 更需要的是关爱。全社会都应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也就是他们在班集体中的成长。那么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又该如何去做呢?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2008暑期社会实践团调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在调查留守儿童“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 多数孩子“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我想你们, 我会好好学习的”“爸爸妈妈辛苦了”, 部分学生表示“爸爸妈妈快来接我”“爸爸妈妈能多关心我”, 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 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亲子关系不够融洽, 使孩子在成长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在孩子们显现出的个性心理如: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为了孩子的成长, 为了孩子的未来, 教师对他们的成长应当肩负重任。

一、让我们有一颗天使的爱心, 把爱播撒到每个学生的心灵

用观察法、访问法、调查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为其提供最适合成长的环境, 针对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们打气加油,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他们心灵受到伤害的时候不着痕迹地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学会宽容, 学会忍耐, 学会团结。教育也需要严格约束, 需要惩罚。教师既要充当“慈母”的角色, 也要充当“严父”的角色。教师要爱罚分明, 讲究原则, 该惩罚时绝不姑息纵容的一种行事作风。当然惩罚是一种纠错手段, 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 以触动、唤醒学生心灵为目的。

二、用耐心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义务教育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 无法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辅导, 所以, 孩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就只能是学校的教师来完成。特别作为班主任, 手中都有两件宝:“糖果”和“木棒”。“糖果”就是我们常说的表扬与奖励, “木棒”就是我们常说的批评与惩罚。只有“糖果”会让爱泛滥成灾, 学生虽然在肯定中得到了赏识, 但太多了就会飘飘然, 失去前进的动力, 班主任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淡化天使可爱的一面, 而变成一个软弱的老妈妈形象;只有“木棒”会让学生的自信心一点点消失, 学生会感到压抑, 感到愤怒, 也会让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变成魔鬼。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门艺术, 班主任只有恰当地掌握好爱与罚的尺度, 融天使与魔鬼的特质于一体, 让学生爱你、敬你、服你, 才可能在教育工作中获得最大收获。

初中阶段,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青春期。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能单独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上;心理辅导也很关键。在这个时期, 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让孩子尽快成长, 让他们有勇气承担和挑战。青春期是一个发展的时期, 这决定了他们要面对由身高、体重、肌肉力量等的发育成熟, 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及问题, 心理压力相对增大过速。青春期是变化的时期, 这决定了他们必须在抛弃各种孩子气、幼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此外, 异性兴趣、异性交往、繁重的学习任务等也给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负担, 有时候还成为主要矛盾, 现代青少年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 经常出现与老师、家长“对着干”的现象, 有时他们的行为甚至在大部分老师与家长看来简直是离谱、过火。也正因为如此, 许多人面对青少年的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束手无策。据心理学家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奇心。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任性, 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刺激下, 使其内心的叛逆情绪膨胀, 引发出较强的反感心理, 从而产生对立。如果我们一味地禁止和反对他们的某种行为, 就容易诱发甚至加强这种对立情绪。

篇4:留守儿童——我们共同的关注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长期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亲戚生活在一起,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因此在心理和学习上存在较大问题。

一、心理问题

(一)性格内向

留守儿童从小就离开父母,父母一走就是一年,甚至是三年五载不回来。虽然有电话联系,但听到的仅仅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虽然逢年过节会寄来精美的玩具,好看的服装,但留守儿童们并不开心,其实他们想要的仅仅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的爸爸妈妈,受委屈时有个温暖的怀抱擦眼泪,摔倒时有双有力的大手来搀扶,遇到困难时有个宽大的肩膀依靠。尽管有爷爷奶奶或亲戚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仿佛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不想和父母交谈,甚至和父母一说话就开嚷,最后不欢而散,因此,和父母产生的情感隔膜越来越厚,最终演变成怨恨父母。

二、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逐步取消户籍差别。政府部门应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学校不以其他名誉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赞助费”,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近入学,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第二,加强学校管理,施以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学校教育要尽可能地关心、爱护、照顾留守儿童。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第三,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时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没有什么责任。老师教得好,成绩就好,孩子考不好,就是老师不会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或者回家一人监护孩子。

篇5:建议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的提案

荒塘瑶族乡中心学校 盘玉清

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0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经达到1983万人,其中85%以上居住在农村。留守儿童在近年已经引起了社会较多的注意,尤其是留守中小学生,对留守学龄前儿童的关注还比较少。

“三岁看大,七岁至老”,学前教育是孩子重要的成长阶段,是开发幼儿智力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原本智力水平相当的孩子,还没有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就形成接受能力上的落差,这些儿童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儿童生活环境差、就学机会差,导致了将来就业机会也差,只能从事一些较低级的、社会认可程度和报酬较低的工作,甚至由于没有稳定生活来源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守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以说,留守幼儿的良好教育是孩子本身的需要,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的现行政策,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国家的财政支持并没有延伸到这一阶段,而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由于在城市缺少住房,城市幼儿园收费高,总量不够等原因,从我们在农村的调研情况来看,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绝大部分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农村各地出现了一些村、乡镇一级的民办幼儿园。然而,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依然面临家庭关爱、家庭教育的缺失、学前教育滞后、社会关注不足的严重问题。

1)家庭关爱的缺失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儿童从小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影响了留守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留守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感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常常会表现出情绪、行为发展的异常,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退缩、感情淡漠,患上“爱的麻痹症”;有的则过度活跃、过分在意别人的关注,表现出一种“爱的饥渴症”。缺少对爱的感受和体验极有可能造成这些孩子将来缺少“爱”的能力。

2)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监护人观念的落后。学龄前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辈监护,在本次盐井村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祖辈监护人认为:抚养幼儿就是让他吃饱穿暖就行;孩子送去幼儿园的目的也就是找个人把孩子看着,不出事就行。更有一部分监护人为了省钱或是家庭经济确实困难而不让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绝大部分的监护人都严重忽视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少数监护人有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的意识,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有限,无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学前教育。调研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大部分留守学龄前儿童在语言表达能力、对安全的认知、问题反应速度、肢体活跃程度方面,与其他儿童均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3)学前教育的滞后

首先表现为幼儿园硬件设施的不足。农村一般一个乡设立一个幼儿园,其服务半径不足,且多为私立,办学条件较差。教室多为普通民房改建,室内、室外的活动场所都很有少,没有较为卫生的学生食堂和厕所,幼儿教育所需的配套设施也很缺乏,例如教辅资料、儿童玩具等。另外,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多为本地居民,文化素质较低,未经过任何幼儿教育的相关培训,基本不具备幼儿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有的地方还存在师资数量少且年龄偏老的情况。

4)社会关注的不足

各级政府对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还在思考阶段。

二、对策建议

1)建议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使得幼儿教育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为辅的局面。对已有的农村幼儿园增加财政补贴,并建议把农村留守幼儿教育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实现幼儿教育的均等化。

2)加强幼师培训,提高幼师队伍素质,规范开办幼儿园资格审批。

通过政府投入专项经费招聘合格师资和管理者,定向委托学校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幼儿园比例的公办教师,确保幼儿园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稳定性。在农村,建议召集当地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如高中毕业生、返乡寻求就业机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进行幼师教育培训,对于开设幼儿园的业主对其进行资格认证,提高该行业从业人员素质。

3)通过各种渠道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早教观念。

电视广播节目中设立专门栏目版块,借助一些社会团体开展义务培训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早教观念,特别是在农村,对留守幼儿的监护人进行观念转变的引导以及相关早教技能的培训。

4)提供条件,使留守儿童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就近入园。

一方面通过提供廉租房,方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把孩子带在身边,留守儿童转变为流动儿童,另一方面,为这些进城的流动儿童提供教育券,享受平等的入园政策,使其能够在住所就近的幼儿园入读。

5)通过立法保障和政府鼓励,使社会上的企业、个人、非营利组织等有合法便捷的渠道对留守幼儿的教育进行帮扶。

篇6:关注留守儿童的作文

刚刚军训完的水滴小队员们又一路飞奔赶到了浙江工业大学的健行楼三楼,我抬头一看,只见前面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留守儿童夏令营”这也让水滴小队员们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留守儿童是什么“队长张垲翔终于忍不住问,一名工作人员只是微微一笑说:“别急,等会你们就知道了。”我们一直跟着工作人员往前走,进了一间多媒体教室。随后陆陆续续进来了许多小朋友。我们想:他们是谁?干什么?此时,工作人员也忙开了,有的在摆弄讲台上的电脑,有的在摆弄桌子,有的在陪着这些小朋友。紧接着大屏幕上放出了一部短片,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留守儿童宣传片。”我们便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幅幅图片介绍了山区小朋友生活的艰辛,他们衣衫褴褛,父母又去外地打工,自己留在家乡,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看完后短片,我们终于明白了留守儿童的概念。那就是父母出去打工赚钱,小朋友留在家乡跟随着爷爷奶奶们一起生活学习。他们当中甚至好几年都没见到他们的父母亲。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想起我们现在幸福地和父母一起生活、学习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学习回报父母的爱呢?

随后,我们两边的队员进行了自我介绍,我们一起握手、交流,大家都谈得非常愉快。紧接着我们进行了激烈而有趣地“抢椅子”游戏。作为副队长的我能不参加吗?一开始,大家走得很慢,十分警惕,随时注意着隔壁的人,好像他们是强盗似的。随着一声声的鼓声,我的心已经悬到了喉咙口,突然,鼓声停了,我立刻做下去,可惜却慢了一步被周涵抢先了一步,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家哄堂大笑,有的笑弯了腰;有的捧腹大笑;有的已经笑得摔在地上了。我们的笑声冲出了教室,冲出了蓝天,这一刻,我们仿佛亲如一家人。

篇7:建议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的提案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五个一“社会实践,我主要参加了留守儿童帮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我在与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

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帮助他们,我觉得:

1、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2、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3、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篇8: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 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外出务工, 活跃了城市经济, 繁荣了市场, 增加了自身的收入, 他们把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 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1.“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严重。

当前,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 这种监护关系存在着不能克服的问题: (1) 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 监护者常常用溺爱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一味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 而忽视了在精神和道德上对孩子进行管束和引导。 (2) 祖孙辈在年龄上的差距大, 思想观念差异也很大, 代沟明显, 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 (3) 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 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会有所顾忌, 不能做到严格管教。

2. 缺失父母的关爱, 孩子情感饥饿。

(1) 漫长的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慢慢地淡了下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 较之农村非留守儿童, 其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从而会使他们有一些不良心态出现。 (2) 由于这些孩子无法得到父母健全的关爱和有效的沟通, 性格朝两种极端发展, 胆小、懦弱、内向、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对父母充满怨恨, 有被遗弃的感觉。学习方面则学习习惯差, 自觉性相对较差, 家校合作难;品行容易朝消极的方向发展;生活上日常营养得不到保证, 生病了得不到及时照顾, 卫生习惯较差。

3.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某些因机遇挣了钱, 他们认为自己靠苦力挣的钱比文化高的人挣钱还多, 在他们心中滋生着“读书无用”的想法, 所以对自己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 顺其自然, 书读得好就读, 读不好就去打工。而一些没有挣到多少钱的父母, 认为是命运不好, 整天怨天尤人, 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 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 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 监督弱化, 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农村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很差, 教育质量跟不上, 学风不浓, 再加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 觉得升学无望而厌倦学习, 继续学习的只是其中少数。据统计, 在“留守儿童”之中, 只有35%的学生初中毕业后能继续深造, 多达60%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只能走上打工之路, 5%的学生中途辍学。这种现象与家庭监管不严有密切关系。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要么年事已高, 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 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文化素质低下, 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 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些“留守儿童”利用课外时间, 有时会逃课去网吧上网、打游戏、看电影, 这都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负面的一面。一方面, 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 这样就减少了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 问题更加凸显, 因此,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应当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等各界人士的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1. 家长要积极挑起教育孩子的重担。

父母与孩子应多沟通, 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将自己背景离乡的生活痛苦与磨难以及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说给孩子听, 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长此下去, 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会减弱反而会加强。若条件允许, 父母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 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若条件不允许, 可以利用打电话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引导, 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若需要监护人, 父母应谨慎考虑监护人的各方面情况, 如思想品德、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及文化程度等, 如果委托给品德素质低下、身体状况不佳的监护人监管, 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 反而更有害。家长应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 不仅满足孩子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 学校应加强管理。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渠道。它们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延伸, 以弥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生活真空, 促使它们的健康发展。所以,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班主任应做好留守学生的摸底工作, 并将其在校表现计入档案, 及时通过电话或信件等形式, 向外出打工父母和监护人通报他们的成长情况, 包括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等。对于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的留守学生, 教师和家长应齐心协力帮助其矫正过来, 使得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同时, 教师还应承担起家长或者监护人的部分责任, 多多与留守学生交流沟通、谈心, 提高他们对老师的亲密信赖程度, 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正面引导。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年级组计划下一篇:钢琴教学大纲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