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监管什么

2022-07-06

第一篇:金融监管监管什么

金融监管论文有关金融监管的论文加快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金融监管论文有关金融监管的论文 加快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摘要: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中国金融服务业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服务为主体、其他相关金融服务为补充、相对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行业结构分析入手,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展望,反思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教训,讨论国际、国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研究未来的监管环境和监管理念,结合这些因素,对如何提升监管能力、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发展;现代金融;监管;服务业

一、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必须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区域金融合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了,危机背景下凸显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德国发展研究院的Peter Wolff指出,OECD国家中影子银行的问题很严重,影子银行没有受到监管,这会对金融体系、银行体系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对公共债务、私有部门债务的质量产生影响。现在主要责任不是找出谁是罪魁祸首,而是依赖国际合作共同渡过危机。纵观近十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日渐上升,亚洲金融市场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下降,债券市场在整个亚洲金融市场的比重从1995年的21.1%上升到2008年的32.4%,股票市场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2%。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降低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降低对银行借贷的过度依赖,分散金融风险;对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投资提供更多渠道,提高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地区合作可以促进地区和国家的债券市场发展,同时对监管政策进行协调,亚洲国家通过地区合作可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和危机的传染效应。亚洲本币债券市场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市场参与者数量很小、外汇管制、税收体系不同、监管框架不同、清算体系不同、缺乏衍生品、评级方法各异以及没有统一的法律框架。地区合作有助于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储备库的建立或者过渡性监管机制的建立越来越重要,这些计划可能会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体制的一种补充。而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货币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是一个趋势,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二是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冲击超出了过去的想象,欧元要取代美元有很大难度;三是非洲法郎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商品要素市场,虽然成立的比欧元要早,但是进展很困难;四是海湾地区的货币合作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经济基础和欧盟类似,加上海湾地区的特有优势,有可能使海元提前出现;五是亚洲货币合作中,日元或人民币都难以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当前应从扩大区域货币互换着手,增加货币基金规模抵御外部金融危机,争取使人民币和日元成为亚洲国家的储备货币。地区合作有助于提高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其中汇率合作是地区合作的基本问题,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挟同干预市场等手段来实现双边或多边汇率稳定。同时,区域货币需要适度的政府干预,特别是联合干预机制,加强合作协商,来解决国际金融体系带来的问题。

二、中国金融服务体制的演变过程及金融监管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金融发展的明显特征是“大一统”的国家银行模式,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的,相对应着金融服务监管理念的演变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每个时期演变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很多监管理念正是由于国际金融组织的倡导以及金融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实践才逐渐渗透到其他国家的监管实践。金融服务监管理念演变的动因是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原来的监管理念不合适宜或者监管漏洞增多,而演变的目标和价值是为了抑制金融风险、保护投资人和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维护国际和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就金融监管体系而言,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互不隶属的行政和事业机构组成,并设置了除上述四部门之外,包括财政部等在内的多部委领导参加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但是“,会议”并非法定监管机构,也无法律授权,与会主体各顾其利且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故而跟像是“搞平衡”,会议目的往往难以达到。因此,多头监管、自律组织弱化、法律配套措施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缺陷仍然是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顽疾,尤其是多头监管,一直以来并未得到较好解决,监管权力分散,既不利于监管的实施,也有违效率原则。金融业的自身特性需要独立和统一的监管,以迅速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化解并减少市场风险。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处于非常严重的状态。首先,信贷利差依然处于高位,股票市场微弱,对私人部门的贷款仍然非常少,但是政府贷款上升很快。其次,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预计为2.7万亿美元,实体经济的滑坡很严峻,可能比预计的要长。再次,新兴市场也出现大规模金融危机,并可能进一步扩大。最后,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衰退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不排除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次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从金融稳定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理念上的反思。第一,中央银行负责系统性风险应有一定监管权,我们的功能监管应从全局系统性角度监管整个体系,维护金融稳定。第二,目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制度存在不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压力测试、大机构不能倒闭、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这些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可以用,但是在危机的时候不能应用。第三,今后全球金融监管的框架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无限扩大监管面积,把所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银行纳入到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框架中来;另一种是回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分业监管,限制创新。第四,金融危机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过去长时间维持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是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缺陷。如果没有过长时间的低利率,问题不会那么严重。因此,金融体系监管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要相互结合。第五,再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跨国银行、跨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这是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巴塞尔协议只重视资本的监管和市场风险,忽视了综合监管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应该从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发展,避免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第六,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和监管套利。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客观要求全球监管的合作,问题是如何协调英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与欧洲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监管框架、监管理念和思路,如何形成防范风险的监管体制。

三、加强中国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一)调整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 次贷危机是一场系统性风险引发的危机,所受损失的大小基本由参与程度决定,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多项因素导致系统性风险不断叠加,但一直没有得到监管及货币当局的足够重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一方面,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只对机构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扩张行为就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要识别和降低系统性风险,就必须从市场整体发展的角度,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通过反周期的监管要求和宏观政策,消除顺周期的风险叠加因素。 另外,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监管者要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针对这些变化,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最后,要变“事后补救”为“事前监管”。虽然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反思并计划变革金融监管体制,但损失已经发生,并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加强事前监督,对创新产品进行深入研究,评估金融产品对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二)完善监管框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构

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具体到中国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三)不断优化监管规则,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金融创新产品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对监管的挑战在于:

一是使风险更易累积和扩大,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创新固有的杠杆性可以放大投资头寸,在发生风险时也就放大了风险;另一方面,从个体机构而言,金融创新具有转移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风险并未消失,而是不断在累积,且由于个体的暂时无风险而刺激个体机构不断地向市场注入风险资产,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终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对待金融创新在风险累积和扩大方面的负面作用。

二是金融创新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金融创新种类繁多,在基础产品之上经过多种组合、分解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品具有结构复杂、难以直接累加和计量的特点,因此难以准确计算风险暴露,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为风险潜伏埋下隐患。因此,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改进监管体系、监管方式,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和对于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要考虑其对于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四)监管重心转移到效益监管上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应转变到以效益监管上来,即从对经营行为的监管转变到对经营成果的监管上来。这也符合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监管目标。在这种监管模式下,人民银行制定经营规则框架,要求商业银行在框架内遵循市场原则依法自由竞争,给予商业银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则制定缜密科学的监测指标,划分级次,重点监测。一旦达到某一临界点,就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警告、督促整改。如果其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必要的情况下,在其尚能清偿债权人债务时,适时勒令其退出金融市场。

(五)金融立法的创新

严格的金融立法是人民银行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面对加入WTO,我们必须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根据中国金融监管未来发展方向,系统规划中国科学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当前首要的是做好金融法规的规范和废、改、立工作。一方面,对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清理,将那些已不能适应金融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坚决废止,将那些不很完善的进行重新修订。另一方面,补充制定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立法、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立法、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立法以及金融监管过程中对金融机构采取早期纠正措施的法律规定等。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务雷同,资金分散,不良资产占比较高,自身扩充资本金的能力较低,国际金融竞争实力较差,有必要进行银行合并重组。人民银行要研究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制度办法,同时大型的外资金融机构有可能参与到合并重组中来,也应该有明确的规范的应对策略。

(六)加强补偿体系风险的控制 信贷金融体系中的银行家和代理人的补偿体系存在缺陷。其以“投机补偿”形式的道德风险为特点。存在于金融公司的股东和公司的管理人/银行家/交易人之间的典型代理问题由于后者的补偿方式而加剧。因为这些补偿大部分是以与短期利润挂钩的奖金形式发放的,同时也因为这些红利是单方面的(盈利状况好的时候为正值,而在回报差的时候几乎为零),管理者/银行家/交易人有强烈动机去冒比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大的风险。解决投机补偿倾向的潜在方法有多种。其中可能的方法是,向职业经理人发放必须持有数年的受限制股票红利,以及累积奖金池制度———该奖金池奖金数量的多少与特定投资的中期回报的高低相挂钩。但是,即使不考虑在一个对金融业人才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如何改变补偿的问题,上面提到的解决方法能否完全产生效果也不明显。例如,在近期贝尔斯登危机的情况下,约30%的公司资产被作为受限制股票由员工持有。然而,这一补偿体系并没有防止贝尔斯登进行盲目投资和借贷,从而最终导致公司破产。也许,这是事实,因为个别补偿没有和个别投资/借款决策相关联。然而,在金融市场中,对银行家/交易人的补偿机制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扭曲投资和借贷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七)注重证券化的发起和分配模式的监管

当前的证券化模式(发起和分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因为它降低了发起人要求监督借款人信誉度的动机。在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中,其中的每一个中间人都在收取费用,最终信贷风险被转嫁到那些最不能理解它的群体身上。抵押经纪人、家庭资产评估师、发起抵押贷款并将其重新打包至MBSs的银行、将MBSs重新打包至CDOs,或者CDOs的CDOs,甚至将标的进行CDOs的三次证券化的投资银行、给这些不良金融工具作出AAA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所有上述中间人都在这一中介过程中收费而赚到收入,并将信贷风险沿着链条向下转移。

解决中介机构缺乏对借款人进行适度监督的动机的一个可能办法是,迫使发起银行和投资银行等中间商去承担一些信贷风险;这可能以在CDOs中某些部分的权益层级(eq-uity tranche()例如,CDO最低级的权益层级是指当潜在附属担保物价值减少时承担最初损失的证券)或者是某些MBSs的部分的形式,这些MBSs的发起使其亲自参与其中。但是,并不能明显的看出,这些方法会完全解决金融中介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事实上,尽管证券化过程意味着信贷风险从最初发起人和CDOs管理人向最终投资者的部分转移,但是事实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MBSs和CDOs方面具有大量敞口风险。的确,在美国大约47%的主要银行资产都是与房地产有关的;对于较小的银行这一数字接近67%。“发起和分配”的证券化模式没有完全将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投资者。银行和券商(例如,贝尔斯登)在许多金融工具上仍然具有相当部分的信用风险。的确,如果这些信用风险完全被转移,这些银行和其他金融中间商将不会遭受目前已经发生的、并在将来也不得不承认的数以千亿美元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婷.金融服务项目创新分析[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2]吴雪亮.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王曼怡.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2):60-62.

第二篇:金融监管

事件1:87年美联储救市

危机情况: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强烈冲击,股票跌幅多达10%以上。

政府干预情况:周二白宫发表声明表示,国家经济运行状态良好,就业率处于最高水平上,生产也不断增加,贸易收支也在不断改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为履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责,联邦储备系统为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作,今天重申将保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这句话实际上是支持银行为股票交易商继续发放贷款:联邦储备委员会立即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已备必须。两家主要商业银行马上宣布降低优惠利率。银行家信托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证客户的资金需要。里根总统和财政部长贝克分别表示,这次股市崩盘与美国健康的经济是不相称的。随后,美国的各大商业银行纷纷降低利率。采取这些措施之后,10月20日,股票指数上升了102.27点,10月21日比20日又回升了186.94点。

事件2: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危机情况: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对冲基金针对香港市场在汇市、股市、指数期货市场进行大规模套利投机,这一投机于1998年8月达到顶峰。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政府干预情况:1998年金融风暴横扫亚洲,根据香港金融局官员的分析,“大势已去”,如果港府不采取行动,恒生指数很快直线暴跌到4000点,银行贷款利息居于历史最高位,香港很可能在5天之内“断气”。曾荫权与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研究认为香港的根基很好,随即向特首董建华提出入市决定,曾荫权透露,董建华只花了半个钟头就拍板决定直接入世干预。在1998年8月18-28总共10个交易日中,香港特区政府约动用相当于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使用利率、汇率、股票、恒生期指等各种工具,将恒生指数上拉1169点。港府在期指市场获利约20亿港元,投机者的损失估计为12亿港元。

我们认为政府及时出手干预避免市场大幅波动仍然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缓解市场的忧虑、恐慌情绪,避免市场由于“潮水效应”出现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亦为市场各方赢得应变的的时间,更有利于化解危机。

第三篇:金融监管论文

次贷危机引发的对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思考

摘要:由美国的次级房贷市场过度的杠杆作用而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在危机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由此而引 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金融监管理念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却是危机留给我们以后相当 一段时间必须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综述了各发达经济体对于在危机发 生以后所进行的金融监管措施的改革,继而为我国在危机中如何强化自身在处理 危机时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全面参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相关的 意见和建议。

次贷危机发生前,缘于整个金融市场处于相对宽松的环境,次级贷款引发的局部金融风险迅速向整个金融体系蔓延,造成了对全球经济的巨大冲击。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的金融当局、IMF、巴塞尔委员会、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纷纷针对次贷发表了各种报告,为研究提供了很多的资料和观点。虽然金融监管在此次危机中承担的责任未有定论,但是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拖垮经济,发达国家政府迫不及待地改革金融监管。

一、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监管综述

1、欧盟更加注重在欧盟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合作

各利益相关方对提高监管统一性的意图是致的,为此提出了监管合作来替代蓝图中的合并计划;跨国间的合作也在加强,英国《金融时报》披露,英国和美国已达成协议,两国政府将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进行合作,并建立一个联合工作组,就如何监管银行系统提出建议。欧盟财政部长及央行官员在2008年4月4日的欧洲财长会议上达成谅解备忘录,原则上同意加强各成员国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继续加强各成员国监管机构间的协作,逐步实现各国监管规则趋同,从而提高对欧盟金融市场的监管。

2、传统形式上的规则监管备受亲睐

2006年,以英国金融服务管理署(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SA)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方法出现了重大变化,从基于规则的监管转向基于原则的监管。2006年英国强调原则监管后,英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扩张。

危机以后FSA发生了转变,加强监管的措施更多倾向规则监管,如新组织一

批监管专家对高风险机构进行日常审查,以确认他们是否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FSA的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地参与直接监管和接触高风险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加强,特别是对高风险机构;强化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评估。为了加强金融规则监管力度,金融服务管理局计划招聘100多名管理人员,加强对主要银行日常经营的监管 。

3、美国的金融监管趋向于建立更为集权的监管模式

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公布了长达218页的《现代化金融监管结构蓝图》,该计划减少监管机构,将监管权力集中,赋予美联储更大的权力,使其成为履行监管的核心;同时该计划将原由5个机构负责的日常银行监管事务归由一个机构负责,形成该机构更为强大的监管权力以此理顺政府监管机构与华尔街的关系。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计划;美国的这一计划将极大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对于金融监管发展方向的思考,也使得各国在重视金融创新的同时,更加意识到监管对于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而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亲手签署新的金融监管法,标志着历时近两年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华尔街正式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从新推行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来看,改革后法律监管的范围和对象更全

面。明确了系统性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方式,为实现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

二、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理念的变化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在本次危机中,尽管中国的金融业受到直接的冲击较小,但是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改进是其对本国金融监管的深刻总结,对我国有着多重启示。在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到当前国际社会对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并从中获得借鉴。

第一,加强金融立法.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依法监管是监管有效性的前 提和保障。严格的金融立法是银监会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不能用行政的随意性代替法律,要使金融监管法律能面支持未来金融监管的需要。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1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次美国政府将加强对重要金融机构、复杂金融产品及衍生产品的信息披露,加强对投资者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写入了监管法案。而对我国而言,吸取美国等国的经验,需要保证金融监管接近市场,合理约束金融机构的销售行为,促进金融机构的自律和约束,切实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这非常重要。2 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制度是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虽然欧美国家普遍存在评级公司,但是这一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消除信用评级行业垄断

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信用评级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的重要积极意义。受到垄断的评级体系是不公正的,我国应抓住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给信用评级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打破行业垄断。

2.2 市场主导机制与国家扶持机制相结合

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尽快解决我国信用严重缺失的状况,完全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尽快建立我国统一的征信和信用评估体系,所以构建我国征信和信用评估体系之初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2.3 建立信用信息法律体系与财产权利法律体系

我国信用信息立法在目前只有分散在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一些保密规范,应尽快修订其他法律法规中与信用信息公开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定信用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

3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制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该法案对于我国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监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我国应大力吸收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路,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

第二,强调分业监管部门权利的明晰,注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在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分业监管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大成果,在我国重新建立超级的大一统的监管体系不太现实。分业监管实质上是按照行业来

划分监管权力,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是最富有效率的监管方法,但发达国家的监管历史表明,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金融产品不断增多,金融机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分业监管能使政府按行业设立新的监管机构或监管部门,有效实现对新产品、新机构的监管。如何协调我国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避免监管套利,另一方面又减少监管机构间的摩擦,使监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树立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更大的权力,赋予其超过原有的金融监管权力的行业监管机构的权利,使之成为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从而树立中央银行在金融尽管方面更大的权威性作用,有效的整合监管资源,维护我国金融市场更大程度上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强调合规管理,促进规则的实施

在规则监管下,规则众多,如何使规则得到理解和有效执行存在难题。特别是有些规则我们移植了发达国家的规定或国际标准,一般从业人员难以理解立法本意。借鉴英国、美国等国家发行合规手册的做法,由监管机构统一编制金融机构各部门合规操作细则,以期金融机构的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理解规则并按照其操作。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合规风险管理。目前我国银行的合规部门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甚至有些职责和银行的法务部产生混淆,使合规变成了如何规避。在这个问题上,银监局上海分局大力提倡的合规文化值得进一步推广,即银行业机构必须从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强化合规文化培育,包括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高标准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等,从而逐步增强银行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对不合规现象进行有效抵制。

第四,应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机构重组与业务调整,积极引导我国金融机构(包括商业机构和主权财富基金)从国际化和综合经营等战略出发,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度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新格局,这也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和分散风险,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建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客观上减轻我国外汇占款快速增加的压力。目前美国金融机构市值大幅下降,是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其重组的良好时机。

在当前形势下参与么过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的国家化战略的实施,帮助相关机构以较低的财务成本和政策成本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是国家经济金融战略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以简单的财务投资来

牟利的短期行为。因此,不宜采取政府过分干预的形式,也不宜直接使用外汇储备或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式,而应充分考虑相关金融机构的国家战略拓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其市场自主行为能力,政府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第四篇:金融监管期末总结

1、监管类型:系统性监管,审慎性监管,业务发展方式监管。

2、金融稳定的内涵:

1、是一个广义概念;

2、同金融体系的自我调节与自我约束能力相关;

3、是一个相对概念;

4、是一个动态概念。

3、监管制度的三道防线:1,预防性措施,事前监管(公开发布的法律制度);2.援救性措施,事中监管;3,事后补救措施,事后监管(存款保险制度)。

4、监管的核心目标:维持系统稳定性、维护金融机构稳健运行和保护消费者。

5、多重目标:美国(维护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保护消费者);日本(维护信用,确保存款人利益);韩国(增进银行体系健全运作)。

6、单一目标:英国(保护存款人利益);加拿大(规范货币与信用);德国(保证银行资产安全和业务运营正常);法国(确保银行体系正常运作);新西兰(保持金融体系效率及健全);中国(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7、金融关系:金融交易、金融监管、金融调控关系。

8、监管的组织体系:(1)、从监管对象的角度:

1、监管主体系统;

2、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3.金融业行业自律系统;4.体制外金融机构监管系统。(2)、从监管当局的角度:1.监管系统;2.监管后评价系统。

9、机构内部控制的目标:运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合规性目标。

10、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原则:

1、一般原则:相互牵制、协调配合、程式定位、成本效益原则。

2、其他原则: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相对独立性原则。

11、行业自律组织的意义:

1、建立良好金融秩序的需要;

2、改善金融机构市场环境的需要;

3、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4、转换监管当局职能的需要。

12、行业自律组织的功能:充当金融业的行业自律管理机构、同业之间的协调机构、服务机构、监管当局的助手。

13、我国金融业的行业自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行业自律。

14、保险限额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状况,通货膨胀率高低,监管政策的重点和保险制度的完善程度相适应。

15、最后贷款人小结:

1、其的出现源于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和央行对发行法定货币的垄断权。

2、其功能在本质上是货币功能而不是银行功能。

3、其功能适用于所有的货币制度。

4、其功能与央行货币控制功能并不冲突。

5、其具有宏观经济学上的责任。

6、其功能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惩罚性利率放贷的方式实现,重要的是满足对高能货币的紧急需求,

16、最后贷款人制度必要性分析:银行的易受挤兑性(借短贷长)、银行挤兑的传递性(信息性挤兑传递)、银行挤兑传递的系统性风险(逃向货币)。

17、贷款风险分类:正常贷款、不合标准贷款、有疑问贷款和难以收回贷款。

18、保险监管的方式:公告管理、规范管理、实体管理。

1、金融监管: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

2、最后贷款人制度:指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出现危机的银行提供紧急贷款的体制安排。

3、银行业监管的目标: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监管内容:市场准入、银行业务运营和市场退出监管。

4、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情况,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信用支持状况等来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

5、内幕交易:指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以获利或减损的证券欺诈行为。行为主体:内幕人员。行为表现:证券交易。

6、信息披露制度:指证券发行公司在证券的发行与流通诸环节中,依法将其经营、财务信息向证券管理部门、社会公众予以充分、完整、准确、及时地公开,以供证券投资者作投资价值判断的法律制度。

7、保险行业自律:指通过建立行业公会等行业组织形式,在遵守国家关于保险业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内部协作、调节和约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解决保险组织内部之间的问题,并协调保险组织与国家保险监管机构的关系,协调保险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1、监管的必要性:1,,市场尤其不完全性。所以监管本质上都是对市场不完全性的一种补充、完善和修正;2,从金融发展看,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著增强,通过监管来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2、监管的分类:(1)、按监管主体(金融监管当局):1,按权利层次:完全单一模式,单线多头模式,双线多头模式;2,按功能和机构:统一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模式;3,按功能和机构的组合派生出:牵头监管、双峰监管、伞形功能监管模式。(2)、按监管客体(监管的对象,接受监管的金融机构):

1、银行机构;

2、非银行金融机构。

3、监管的作用与职能:

1、有利于保持货币制度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2、有利于维护信用活动的良性运转;

3、有利于中央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

4、有利于防止金融风险的传播。

4、监管的原则:依法、独立、综合性、三公、统

一、协调、适度、稳健、效益原则。

5、金融基础法的特点:

1、调整对象广泛。

2、属于宪法以及民法、经济法等法律之后的第三层次法律。

3、涉及范围广泛。

6、金融基础法与监管法的关系:

1、监管法包含在基础法中,

2、基础法是制定监管法的基础,监管法为基础法的贯彻实施提供保障。区别:1.二者的目的和作用不同;2.行使的主体不同;3.内容不同;4.地位不同。

7、机构的设立申请包括:

1、要有注册资本,监管当局主要监管资本充足率指标;

2、要有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

3、要有最低限度的认缴资本额。

8、监管内容:

1、市场准入监管;

2、业务运营监管;

3、市场退出监管。

9、危机金融机构的拯救:

1、重新注资;

2、接管;

3、收购与合并;4.国有化;

5、债权人参与治理;

6、资产证券化;

7、金融机构私有化或出售给外国投资者。

10、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特点:1.是一种自律行为,主体即制定者是商业银行最高管理层;

2、在银行内部的各级部门中连续运作,银行所有员工都参与这一程序;

3、作为一个有特定目标的制度、组织方法、程序的体系。当内部控制被纳入企业的基本框架中并成为有效的制衡机制时,内部控制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11、商行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

1、是外部监管的要求;

2、是商行自我约束的保证;

3、是保障金融业安全的基础;

4、是世界性金融风险给予的启示;

5、是增强商行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需要;

6、是商行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内在需要。

12、机构内控与外管的关系:同:实施目的一致;实施内容相关。异:管理主体不同、具体目标不同、内容不同;实施方式不同、对象不同。

13、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前提:

1、行为一致性:理性经济人假设;

2、众多的购买者和参与者: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3、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无交易成本;

4、充分信息:完全信息假设;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

14、发挥市场约束机制作用的具体实施:

1、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2、加强金融监管,居安思危,增进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

3、建立、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中介机构;

4、充分发挥并正确引导大众传媒的新闻监督作用。

15、银行业务运营监管:资本充足率、呆账准备金(直接冲销、普通准备与特别准备法)、贷款集中、流动性、内部控制(三防线)。

16、市场退出监管:(1)问题银行的处理:

1、贷款挽救;

2、担保;

3、并购;

4、设立过渡银行。(2)纠正性监管;(3)救助性监管;(4)市场退出。

17、现场检查的主要方法与内容:内容:资产质量和资产损失准备金的充足程度,实际资本充足水平,资产负债结构及流动性状况,收益结构及真实赢利水平,市场风险水平及管理能力,管理与内控完美程度及遵守法律、法规情况。方法: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流动性、市场风险、盈亏状况、管理与内控检查。

18、证券市场的缺陷:竞争不完全性、外部效应普遍存在、证券市场不公平。

19、证券业监管的必要性: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保护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作为政府干预在证券市场具体化的证券监管就势在必行了。 20、证券业监管的目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的公平、高效和透明;降低系统风险。原则:三公、适度、倾斜保护、诚实信用、效率与安全原则。

21、证券监管法律框架: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部门规章和自律规则。

22、证券经营机构设立的条件(国务院):

1、具有适当的财产基础,主要是对注册资本的限制。

2、主要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必须具有证券从业资格。

3、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合格的交易设施。

4、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自营业务与经纪业务分业管理的体系。

23、操纵市场的客观表现:洗售(对冲)、相对委托、安定操作、连续交易、散布谣言、联合操纵。

24、欺诈客户的客观表现:混合操作、违背指令、不按时提供成交证明、诱导不必要的交易、其他行为。

25、信息披露的意义和必要性:

1、有利于进行投资判断,维护投资者利益;

2、有利于发行公司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

3、有利于防止信息滥用;

4、有利于证券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监控;

5、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26、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易得性、易解性。

27、保险监管的必要性:

1、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

2、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

3、保险发展在市场失灵和破坏性竞争。

28、信用合作原则:门户开放、集股、民主管理、股票等价让渡、盈余分配原则。

29、合作金融组织的业务风险:信用、流动性、利率、操作、资本金风险。 30、信托的职能:财务管理、融资、信用服务、社会投资职能。

第五篇: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你认为当前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与金融创新畸形扩张同时又缺乏有效金融监管密不可分。金融风险的膨胀显示了有效金融监管这一最有力的外部约束力量的缺失,而危机的快速蔓延暴露出了部分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理念、体制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问题。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各国金融监管的理念以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一.监管理念上:

首先会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这次危机的演变过程显示,微观主体存在逐利本性,仅仅依靠市场本身力量,要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要么就是以金融危机这种破坏性方式清理市场,给全球金融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应该会被摒弃,监管部门力量会增强。

其次,会加强金融监管创新意识。金融创新使得金融系统性风险有了新的来源,为了及时有效监管,监管制度、监管手段的创新也必不可少。

再次,会用合作的思维参与全球金融监管。在国际合作方面,存在一个普遍难题: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信息交换的平台与机制,监管者对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跨境活动,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缺乏了解。

二.监管的实践上:

1.会促进进金融监管的自我批评,实际上,缺乏自我审视的做法正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2.出于克服现有资本充足率框架的脆弱性尤其是资本缓冲的周期性问题,金融监管将引入宏观管理机构的周期参数,加强逆周期机制,使之更为审慎。

3.一些监管机构缺乏有市场经验和感觉的人才队伍,对市场发展的最新情况缺乏足够了解,不能掌握新产品对市场结构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而监管机构须提高队伍素质以应对日趋复杂的金融系统。

4.由于评级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评级报告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评级结果对金融市场的重大影响力,监管当局会强化对评级运用和评级机构的监管。

5.对于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业务活跃的跨国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应该制定更高的治理标准。监管会更加关注公司治理问题。

上一篇:就任北大校长演说下一篇:假期小班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