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选择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金融监管选择范文

金融监管论文有关金融监管的论文加快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金融监管论文有关金融监管的论文 加快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摘要: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中国金融服务业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服务为主体、其他相关金融服务为补充、相对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行业结构分析入手,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展望,反思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教训,讨论国际、国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研究未来的监管环境和监管理念,结合这些因素,对如何提升监管能力、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发展;现代金融;监管;服务业

一、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必须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区域金融合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了,危机背景下凸显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德国发展研究院的Peter Wolff指出,OECD国家中影子银行的问题很严重,影子银行没有受到监管,这会对金融体系、银行体系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对公共债务、私有部门债务的质量产生影响。现在主要责任不是找出谁是罪魁祸首,而是依赖国际合作共同渡过危机。纵观近十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日渐上升,亚洲金融市场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下降,债券市场在整个亚洲金融市场的比重从1995年的21.1%上升到2008年的32.4%,股票市场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2%。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降低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降低对银行借贷的过度依赖,分散金融风险;对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投资提供更多渠道,提高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地区合作可以促进地区和国家的债券市场发展,同时对监管政策进行协调,亚洲国家通过地区合作可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和危机的传染效应。亚洲本币债券市场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市场参与者数量很小、外汇管制、税收体系不同、监管框架不同、清算体系不同、缺乏衍生品、评级方法各异以及没有统一的法律框架。地区合作有助于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储备库的建立或者过渡性监管机制的建立越来越重要,这些计划可能会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体制的一种补充。而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货币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是一个趋势,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二是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冲击超出了过去的想象,欧元要取代美元有很大难度;三是非洲法郎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商品要素市场,虽然成立的比欧元要早,但是进展很困难;四是海湾地区的货币合作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经济基础和欧盟类似,加上海湾地区的特有优势,有可能使海元提前出现;五是亚洲货币合作中,日元或人民币都难以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当前应从扩大区域货币互换着手,增加货币基金规模抵御外部金融危机,争取使人民币和日元成为亚洲国家的储备货币。地区合作有助于提高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其中汇率合作是地区合作的基本问题,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挟同干预市场等手段来实现双边或多边汇率稳定。同时,区域货币需要适度的政府干预,特别是联合干预机制,加强合作协商,来解决国际金融体系带来的问题。

二、中国金融服务体制的演变过程及金融监管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金融发展的明显特征是“大一统”的国家银行模式,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的,相对应着金融服务监管理念的演变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每个时期演变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很多监管理念正是由于国际金融组织的倡导以及金融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实践才逐渐渗透到其他国家的监管实践。金融服务监管理念演变的动因是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原来的监管理念不合适宜或者监管漏洞增多,而演变的目标和价值是为了抑制金融风险、保护投资人和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维护国际和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就金融监管体系而言,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互不隶属的行政和事业机构组成,并设置了除上述四部门之外,包括财政部等在内的多部委领导参加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但是“,会议”并非法定监管机构,也无法律授权,与会主体各顾其利且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故而跟像是“搞平衡”,会议目的往往难以达到。因此,多头监管、自律组织弱化、法律配套措施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缺陷仍然是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顽疾,尤其是多头监管,一直以来并未得到较好解决,监管权力分散,既不利于监管的实施,也有违效率原则。金融业的自身特性需要独立和统一的监管,以迅速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化解并减少市场风险。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处于非常严重的状态。首先,信贷利差依然处于高位,股票市场微弱,对私人部门的贷款仍然非常少,但是政府贷款上升很快。其次,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预计为2.7万亿美元,实体经济的滑坡很严峻,可能比预计的要长。再次,新兴市场也出现大规模金融危机,并可能进一步扩大。最后,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衰退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不排除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次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从金融稳定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理念上的反思。第一,中央银行负责系统性风险应有一定监管权,我们的功能监管应从全局系统性角度监管整个体系,维护金融稳定。第二,目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制度存在不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压力测试、大机构不能倒闭、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这些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可以用,但是在危机的时候不能应用。第三,今后全球金融监管的框架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无限扩大监管面积,把所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银行纳入到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框架中来;另一种是回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分业监管,限制创新。第四,金融危机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过去长时间维持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是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缺陷。如果没有过长时间的低利率,问题不会那么严重。因此,金融体系监管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要相互结合。第五,再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跨国银行、跨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这是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巴塞尔协议只重视资本的监管和市场风险,忽视了综合监管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应该从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发展,避免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第六,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和监管套利。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客观要求全球监管的合作,问题是如何协调英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与欧洲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监管框架、监管理念和思路,如何形成防范风险的监管体制。

三、加强中国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一)调整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 次贷危机是一场系统性风险引发的危机,所受损失的大小基本由参与程度决定,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多项因素导致系统性风险不断叠加,但一直没有得到监管及货币当局的足够重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一方面,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只对机构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扩张行为就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要识别和降低系统性风险,就必须从市场整体发展的角度,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通过反周期的监管要求和宏观政策,消除顺周期的风险叠加因素。 另外,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监管者要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针对这些变化,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最后,要变“事后补救”为“事前监管”。虽然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反思并计划变革金融监管体制,但损失已经发生,并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加强事前监督,对创新产品进行深入研究,评估金融产品对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二)完善监管框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构

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具体到中国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三)不断优化监管规则,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金融创新产品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对监管的挑战在于:

一是使风险更易累积和扩大,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创新固有的杠杆性可以放大投资头寸,在发生风险时也就放大了风险;另一方面,从个体机构而言,金融创新具有转移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风险并未消失,而是不断在累积,且由于个体的暂时无风险而刺激个体机构不断地向市场注入风险资产,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终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对待金融创新在风险累积和扩大方面的负面作用。

二是金融创新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金融创新种类繁多,在基础产品之上经过多种组合、分解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品具有结构复杂、难以直接累加和计量的特点,因此难以准确计算风险暴露,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为风险潜伏埋下隐患。因此,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改进监管体系、监管方式,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和对于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要考虑其对于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四)监管重心转移到效益监管上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应转变到以效益监管上来,即从对经营行为的监管转变到对经营成果的监管上来。这也符合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监管目标。在这种监管模式下,人民银行制定经营规则框架,要求商业银行在框架内遵循市场原则依法自由竞争,给予商业银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则制定缜密科学的监测指标,划分级次,重点监测。一旦达到某一临界点,就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警告、督促整改。如果其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必要的情况下,在其尚能清偿债权人债务时,适时勒令其退出金融市场。

(五)金融立法的创新

严格的金融立法是人民银行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面对加入WTO,我们必须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根据中国金融监管未来发展方向,系统规划中国科学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当前首要的是做好金融法规的规范和废、改、立工作。一方面,对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清理,将那些已不能适应金融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坚决废止,将那些不很完善的进行重新修订。另一方面,补充制定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立法、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立法、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立法以及金融监管过程中对金融机构采取早期纠正措施的法律规定等。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务雷同,资金分散,不良资产占比较高,自身扩充资本金的能力较低,国际金融竞争实力较差,有必要进行银行合并重组。人民银行要研究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制度办法,同时大型的外资金融机构有可能参与到合并重组中来,也应该有明确的规范的应对策略。

(六)加强补偿体系风险的控制 信贷金融体系中的银行家和代理人的补偿体系存在缺陷。其以“投机补偿”形式的道德风险为特点。存在于金融公司的股东和公司的管理人/银行家/交易人之间的典型代理问题由于后者的补偿方式而加剧。因为这些补偿大部分是以与短期利润挂钩的奖金形式发放的,同时也因为这些红利是单方面的(盈利状况好的时候为正值,而在回报差的时候几乎为零),管理者/银行家/交易人有强烈动机去冒比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大的风险。解决投机补偿倾向的潜在方法有多种。其中可能的方法是,向职业经理人发放必须持有数年的受限制股票红利,以及累积奖金池制度———该奖金池奖金数量的多少与特定投资的中期回报的高低相挂钩。但是,即使不考虑在一个对金融业人才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如何改变补偿的问题,上面提到的解决方法能否完全产生效果也不明显。例如,在近期贝尔斯登危机的情况下,约30%的公司资产被作为受限制股票由员工持有。然而,这一补偿体系并没有防止贝尔斯登进行盲目投资和借贷,从而最终导致公司破产。也许,这是事实,因为个别补偿没有和个别投资/借款决策相关联。然而,在金融市场中,对银行家/交易人的补偿机制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扭曲投资和借贷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七)注重证券化的发起和分配模式的监管

当前的证券化模式(发起和分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因为它降低了发起人要求监督借款人信誉度的动机。在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中,其中的每一个中间人都在收取费用,最终信贷风险被转嫁到那些最不能理解它的群体身上。抵押经纪人、家庭资产评估师、发起抵押贷款并将其重新打包至MBSs的银行、将MBSs重新打包至CDOs,或者CDOs的CDOs,甚至将标的进行CDOs的三次证券化的投资银行、给这些不良金融工具作出AAA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所有上述中间人都在这一中介过程中收费而赚到收入,并将信贷风险沿着链条向下转移。

解决中介机构缺乏对借款人进行适度监督的动机的一个可能办法是,迫使发起银行和投资银行等中间商去承担一些信贷风险;这可能以在CDOs中某些部分的权益层级(eq-uity tranche()例如,CDO最低级的权益层级是指当潜在附属担保物价值减少时承担最初损失的证券)或者是某些MBSs的部分的形式,这些MBSs的发起使其亲自参与其中。但是,并不能明显的看出,这些方法会完全解决金融中介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事实上,尽管证券化过程意味着信贷风险从最初发起人和CDOs管理人向最终投资者的部分转移,但是事实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MBSs和CDOs方面具有大量敞口风险。的确,在美国大约47%的主要银行资产都是与房地产有关的;对于较小的银行这一数字接近67%。“发起和分配”的证券化模式没有完全将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投资者。银行和券商(例如,贝尔斯登)在许多金融工具上仍然具有相当部分的信用风险。的确,如果这些信用风险完全被转移,这些银行和其他金融中间商将不会遭受目前已经发生的、并在将来也不得不承认的数以千亿美元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婷.金融服务项目创新分析[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2]吴雪亮.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王曼怡.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2):60-62.

第二篇: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你认为当前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与金融创新畸形扩张同时又缺乏有效金融监管密不可分。金融风险的膨胀显示了有效金融监管这一最有力的外部约束力量的缺失,而危机的快速蔓延暴露出了部分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理念、体制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问题。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各国金融监管的理念以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一.监管理念上:

首先会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这次危机的演变过程显示,微观主体存在逐利本性,仅仅依靠市场本身力量,要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要么就是以金融危机这种破坏性方式清理市场,给全球金融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应该会被摒弃,监管部门力量会增强。

其次,会加强金融监管创新意识。金融创新使得金融系统性风险有了新的来源,为了及时有效监管,监管制度、监管手段的创新也必不可少。

再次,会用合作的思维参与全球金融监管。在国际合作方面,存在一个普遍难题: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信息交换的平台与机制,监管者对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跨境活动,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缺乏了解。

二.监管的实践上:

1.会促进进金融监管的自我批评,实际上,缺乏自我审视的做法正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2.出于克服现有资本充足率框架的脆弱性尤其是资本缓冲的周期性问题,金融监管将引入宏观管理机构的周期参数,加强逆周期机制,使之更为审慎。

3.一些监管机构缺乏有市场经验和感觉的人才队伍,对市场发展的最新情况缺乏足够了解,不能掌握新产品对市场结构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而监管机构须提高队伍素质以应对日趋复杂的金融系统。

4.由于评级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评级报告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评级结果对金融市场的重大影响力,监管当局会强化对评级运用和评级机构的监管。

5.对于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业务活跃的跨国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应该制定更高的治理标准。监管会更加关注公司治理问题。

第三篇:网络金融监管

一、 实验名称:

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

呼叫中心的使用

二、 实验目的、要求:

了解网络金融业务安全的重要性

掌握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措施

熟悉并了解呼叫中心的功能

三、实验的重点、难点:

(1)网络金融业务安全的重要性

(2)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措施

(3)呼叫中心的功能

四、实验内容

(1) 访问.cn

写出其职能,及金融监管的内容。

职能: 1. 建立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按规定对证券期货监管机构实行垂

直管理。

2. 加强对证券期货业的监管,强化对证券期货交易所、上市公司、证

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和从事证券期货中介业务的其他机构的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3. 加强对证券期货市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

4. 负责组织拟订有关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草案,研究制定有关证券

市场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定证券市场发展规划和计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与证券市场有关的事项;对期货市场试点工作进行指导、规划和协调。

5. 统一监管证券业。

监管内容:

1.垂直领导全国证券期货监管机构,对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管理有关证券公司的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

2.监管股票、可转换债券、证券公司债券和国务院确定由证监会负责

的债券及其他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托管和结算;监管证券投资基金活动;批准企业债券的上市;监管上市国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活动。

3.监管上市公司及其按法律法规必须履行有关义务的股东的证券市场行为。

4. 监管境内期货合约的上市、交易和结算;按规定监管境内机构从事境外期货业务。

5. 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按规定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的高级管理人员;归口管理证券业、期货业协会。

6. 监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期货结算机构、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资信评级机构;审批基金托管机构的资格并监管其基金托管业务;制定有关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指导中国证券业、期货业协会开展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工作。

7.监管境内企业直接或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上市以及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到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监管境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到境外设立证券、期货机构;监管境外机构到境内设立证券、期货机构、从事证券、期货业务。

7.监管证券期货信息传播活动,负责证券期货市场的统计与信息资源管理。

8. 会同有关部门审批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成员从事证券期货中介业务的资格,并监管律师事务所、律师及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成员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活动。

9. 依法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罚。

10. 归口管理证券期货行业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事务。

11. 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12.研究和拟订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制定和修改的建议;制定有关证券期货市场监管的规章、规则和办法。

.cn

(2) 找出关于网络金融的安全问题的案例,分析如何防范网络

安全问题。

(3) 在新浪网站及证券之星定制自选股。

(4) 理财故事。

(5) 什么是网上路演,网上路演的作用,网上路演优势?

第四篇:金融监管重点

第一章

1不同金融监管模式下的金融监管主体

1.权力层次划分法

一线多头模式:指将全国的金融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由中央一级的两家或两家以上的机构共同负责,地方没有独立的权利。

双线多头模式:指中央和地方都对金融机构有监管权(双线),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来行使监管的职能(多头)。

集中单一模式:指由一家机构进行集中监管。 2.功能和机构划分法

统一监管模式:由一个监管当局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多头监管模式: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业。 3.从功能和机构的组合中派生出三种模式(名词解释)

牵头监管模式

“双峰”监管模式

“伞式”+功能监管模式

2 金融监管客体

p5 分业经营(职能分工)体制

混业经营(全能)体制 在统一监管模式下,无论一国银行实行职能分工体制还是全能体制,监管对象都是所有金融机构。

在多头监管模式下,一国如果实行职能分工体制,则监管对象是所有银行类机构,如果实行全能体制,监管对象是经营银行业务的所有金融机构。

3 论述: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p6 4 金融监管的目标 p9 一般目标:

1.确保金融稳定安全,防范金融风险

2.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3.增进金融体系的效率

4.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具体目标: 各国具体监管目标不同,但基本内容都包括金融业竞争、安全和发展

5金融监管的构成体系

p13 选择题

金融监管理论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相关理论的含义 监管组织体系p14从监管对象角度,监管组织体系大体上包括四部分:

监管主体系统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

金融业行业自律系统

体制外金融机构监管系统

从监管当局角度,监管组织体系大体上包括以下两部分:

监管系统

监管后评价系统

监管内容体系p15:按金融机构监管范畴分为:金融机构行政监管和业务监管

按监管性质分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

从监管内容或范围看,主要分为:

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运营监管,市场退出监管

第二章

1金融风险的含义

p20 仅考虑狭义风险的普遍定义:在金融服务交易中给金融交易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或是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是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纯粹风险) 金融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三种类型 2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比较p22(单选判断) 金融风险:

某一机构支付困难或倒闭,是金融风险的单体释放 必然存在

分为宏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

金融体系内生,不能被消灭,只能转移和分散,需要有相应的金融结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分散

金融危机; 一大批金融机构都陷入严重困境,并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严重破坏性影响的局面 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宏观金融风险的范畴

对落后或扭曲的金融结构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调整过程,也是金融风险的剧烈释放过程

3金融风险的特征p24(多选) 客观存在性,可能性,普遍性,隐蔽性,可度量性,系统性

4金融风险的种类p25 按衡量风险的范围划分:宏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风险(个体及含义) 5金融风险的监管效应 p27 金融风险的监管效应是指金融监管对防范或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 1 信息不对称 2 逆向选择

3 道德风险,分为股权合约风险中的道德风险和债务合约中的道德风险两部分

6金融风险预警的方法 p30

数量模型法,信号法

第三章

一,金融创新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P33 狭义的金融创新指近二三十年来的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放松金融监管之后引发的一系列金融业务创新。

广义的金融创新不仅包括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还包括宏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不仅包括近二三十年来的金融创新,还包括金融发展史上曾发生的所有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的种类:传统业务创新 支付和清算方式创新 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工具创新P34 三,金融创新的内容:p36逃避金融管制型的金融创新(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自动转账服务账户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 货币市场存单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规避风险型的金融创新(浮动利率金融工具 金融期货 金融期货 远期利率协议 互换交易 金融资产证券化) 技术推动型金融创新(信用卡 支票卡 记账卡 智能卡 自动柜员机) 迎合理财需要型的金融创新(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现金管理账户)

四.金融管制失灵或无效 p49 指的是设定的目标没能实现,即没能实现公共利益,更进一步的认为,管制不但不能实现公共利益,反而事与愿违,会损害公共利益。

学说:1,管制的俘获说 2,管制的供求说 3管制的寻租理论4政府失灵一般理论与管制失灵

五,金融监管成本、管制边界

直接的资源成本包括p49: 由政府负担——行政成本 由企业负担——奉行成本

间接的效率损失因被管制者改变了原来的行为方式而造成的福利损失,其可能的途径包括: 1,道德风险 2,管制可能削弱竞争,导致静态低效率 3,可能妨碍金融中介的创新,导致动态低效率 4,管制过于严厉 管制的边界(单选)p56 考虑管制的各种成本,它应该存在适可而止的边界。标准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在这一边界,管制的边际成本刚好等于其边际收益。不过,由于事实上特别是管制的收益难以精确地量化,寻找管制边界的更为可行的原则是成本有效性分析,将有效程度与成本之比的最大化作为管制标准

第四章

1. 金融监管当局的界定p65:是依法对金融业实施监督与管理权的政府机构,是金融业监督管理的主体。

目的:维护公众的信心、控制风险、提升效率

2金融监管当局的特性p65:权威性、独立性、公共性。

权威性:指金融机构作为一国(或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履行金融监管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力,其监管决策对金融业相应经济活动或行为主体具有强制力和不可逆性。

独立性:金融监管机构直接对中央政府或国家立法机构负责,其他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对金融金管当局的监管工作进行干预。

公共性:金融监管机构履行的监管权力属于公共权力的范畴,它代表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3. 金融监管当局的组成机构 p66 所谓金融监管体制实际上就是金融监管权力在配制模式上的制度安排。

(1)金融监管的集权模式:监管权力在政府某一部门机构内垂直分配,形成单一的金融监管体系(垂直型)

(2)金融监管的分权模式:监管权力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之间进行横向分配(横向型)

4金融监管当局与中央银行的关系p66

(一)中央银行是最早的金融监管当局

私人银行国有化、代理国库与政府融资券、组织资金清算、充当最后贷款人

(二)现代中央银行仍在履行金融监管职能

(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分离的趋势

(四)金融监管向中央银行的回归 5,金融监管模式p72 1.功能监管定义:按照经营业务的性质来划分监管对象。 2.机构监管定义:按照不同机构来划分监管对象。 6,金融监管体制模式(论述题)p69 1. 分业监管体制(含义、优势、不足) 2. 集中监管体制(含义、优势、不足) 3. 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1)“牵头式”监管体制(含义、优势、不足)(2)“双峰式”监管体制(含义、优势、不足)

7.美国伞式+功能监管模式p75 1.内容:同时从事银行、证券、互助基金、保险与商人银行等业务的金融持股公司实行伞式监管制度,指定联储为金融持股公司的伞式监管人,负责综合监管;同时,金融持股公司又按其所经营业务的种类接受不同行业主要功能监管人的监管,二者相互协调,共同配合。 2.评价:在实践中FRS很少有机会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支进行监管,只有在获知非银行分支机构出现问题,然后才能作出判断是否对其进行监管,而FRS缺乏与功能监管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很难及时获得有效信息,由此可见,美国的“伞式”监管仍然是分业监管的模式。 8,英国(集中单一模式)p78

(一)1979年-1996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JMB事件(1984年约翰逊•马修银行事件)促使英国政府对银行法进行修改,出台了《1987年银行法》:进一步充实了英格兰银行的法律基础,但在监管方式上仍然保留了其原由的灵活性特征。 二)英国目前的集中监管体制

英国政府在1997年提出了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方案,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集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责任于一体的多元化金融监管机构,它标志着英国集中监管体制的形成。 三)准双峰模式《2012年金融服务法》

措施:取消金融监管局,将其职能移交英格兰银行下的三家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委员会、审慎监管局、金融行为监管局。

第六章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P102 历程:

1.内部牵制:钱账分管、章与支票分开、出纳不得兼管稽核工作 2.内部控制

(1)内部会计控制:保护企业财产、检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内部管理控制:提高经营效率、坚持贯彻就定的管理方针 3.内部控制结构 (1)控制环境 (2)会计制度 (3)控制程序

4.内部控制一体化结构:人人参与、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动态过程、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软控制的作用、强调风险意识、糅合了管理与控制的界线、强调内部控制的分类及目标、只能做到合理保证、坚持成本与效益原则。

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目标

P109 1.美国垂德威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现行法规的遵守。

2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三大目标: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条件、互相兼容。 ①运作性目标 ②信息性目标 ③合规性目标

三、建立内控机制的基本原则

P111 (名词解释)

一)建立内控机制的一般原则 ①相互牵制原则: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 ②协调配合原则

③程式定位原则:指企业应该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划分为若干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原则和检查标准,充分做到职、责、权、利相结合。

④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二)金融机构建立内控机制的原则(含义) 1.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要真正成为员工严格遵守的行动指南,并真正落实到实处。 2.审慎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防范各种风险,建立内部控制必须以审慎经营为出发点,要充分考虑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

3.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全面、完整,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中和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4.相对独立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部门应单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四、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关系 P116

联系:1.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实施目的具有一致性。

2.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在实施内容上具有一致性。 区别:1.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管理主体不同。

2.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不同

3.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控的内容不同。 4.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控实施的方式不同。 5.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控的对象不同。

五,我国金融业的行业自律

P138

(1)银行业的行业自律:2000年5月1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拥有22家会员银行。 (2)证券业行业自律: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由全体会员组成的会员大会,理事会为执行机构。

(3)保险业的行业自律:2001年3月12日,中国保险业协会成立,是国家民政部批准的保险业民间社团组织,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协会的最高管理机构是理事会,由各会员单位推荐出的理事组成。

(4)信托业的行业自律:2005年5月,中国信托业协会成立,是全国性信托业自律组织,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

(5)期货业的行业自律:2000年12月29日,中国信托业协会成立,是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设立的全国期货行业自律性组织,为非盈利性的的社会团体法人。

六, 市场约束机制

P147 (名词解释)

1,含义:市场约束是指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由金融机构所赖以生存的市场和客户来约束其经营行为,影响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以迫使金融机构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维持整个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2,市场约束与官方监管的区别,联系 (1)监管的不足与监管真空。 (2)政府监管的寻租行为。 (3)监管手段上的差异。

(4)在监管的主体和可用资源方面。 (5)在监管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方面

七.发挥市场约束机制作用的具体措施

P149 (1)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2)加强金融监管,居安思危,增进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 (3)建立、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中介机构 (4)充分发挥并正确引导大众传媒的监督作用

八.存款保险制度

P153 1,含义: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规定经办存款的金融机构必须或自愿根据存款额大小按一定的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的存款机构出现经营危机或破产时,由存款保险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一种制度。

2,功能(1)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防止银行挤兑

(2)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3)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为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流动性。 P154 不容忽视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存在引发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国际上一般将存款保护制度、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和官方的审慎监管公认为构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但所有这些东西都容易引发激励机制问题,因而产生道德风险。P155

第九章

1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有过四种原则*

p197

自由主义;法律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不予规定,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设立而无须经注册登记的程序; 特许主义;商业银行的设立必须经过特别批准,每设立一家商业银行就必须颁发一道特许批准令;

准则主义;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的设立条件,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设立条件即可申请注册,无需监管当局批准; 核准主义;商业银行的设立除了要具备法律所规定的条件之外,还需报请主管当局审核批准后才能登记成立。

2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包括三个方面:P198 机构准入;批准金融机构法人或其分支机构的设立

业务准入;按照审慎性标准,批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开办新的业务品种 高管人员准入;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进行核准或认可

3最低注册资本限额

P198 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10亿元人民币 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1亿元人民币 农商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5000万元人民币

4银行资本构成

P205 5银行日常审慎监管内容

P203 一) 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是评价银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行。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二)贷款损失准备金主要包括: 一般准备;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一般按季度计提后纳入附属资本,比例1%;;

专项准备;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 特种准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6内部控制 三道监控防线

P208

A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四只眼原则) B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工作程序作为第二道防线。

C建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

7现场稽核,非现场稽核,两种稽核方式比较

P209

现场检查的优点:现场检查对局部、专项的情况具有灵活、高效、准确的特点,有助于监管人员全面、深入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核实和查清非现场监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疑点,对金融机构的风险作出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因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及时性、灵活性、深入性。

现场检查缺点:对宏观风险的分析和把握明显不足,并且成本较高,容易影响到银行的正常经营。

非现场检查的优点: 对风险的把握能力要强于现场检查,而且对实施现场检查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及时和连续监测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运用非现场分析,有助于明确现场检查的对象和重点,从而有利于合理分配监管力量,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它不会干扰银行的正常运营,所花费的成本也较少。

非现场检查缺点: 属于一种静态的分析,不能很好地揭示问题的深层次内容;它不能提供直接的管理评估,不具有及时性特征。

8根据金融机构所表现出来的风险特征与风险水平,将金融机构判断为基本正常机构、关注机构、有问题机构和危机机构

P219

。。。。。。。。。。。。。。。。。。。。。。。。。。。。。。。。。。。。。。。。。。。。。

1证券业监管的三个目标是:P238

1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首要目标);2确保的公平、高效和透明;3系统性风险

2证券业监管体系

P242

(一)法律框架

1.国家法律;2.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3.部门规章;4.自律规则

(二)监管机构

1.政府监管机构;2.证券业协会;3.证券交易所

(名词解释)3信息披露制度

P258 定义:证券市场上有关当事人在股票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规章,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活动标准。 内容:投资者评估公司经营状况所需要的信息;股价运行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信息披露基本原则: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时效性公司,所有股东都应该受到公平和同等的待遇

第五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河南理工大学

《我国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学院: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金融1403 学号:1 姓名:1 老师:1 电话:1 时间:2017年6月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摘要: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银行同业市场、理财业务、资产等业务领域创新较多,交叉式金融产品存在层层嵌套,参与机构存在业务行为等不规范,由此,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频发。为了促使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两者在博弈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重点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乱象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各市场主体不断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从某种程度来说,金融创新诱发了金融乱象的出现,因此需要金融监管。中国银监会在多个场合都提及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2017年4月7日,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经济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力集中整治银行业存在的金融乱象,对于违规行为,银监会也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有什么问题就排查什么问题,排查出来什么问题就去整治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此可以看出银监会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整治金融乱象。

银行业市场乱象的表现形式涵盖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非法金融等十大方面。这十大金融乱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随着郭树清就任银监会主席,金融监管由喊话式转向行动实战,金融市场整治正式拉开帷幕。郭树清执掌银监会以来4月份就出台了至少7份监管文件,如《关于开展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体现了“强监管、强问责”的理念。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就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仅在3月29日,银监会便作出了25件行政处罚,处罚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金额合计4290万元。从后来银监会披露的25项处罚信息来看,信贷资产及相关分公司和相关人员共涉及13项行政处罚,包括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等,机构处罚资金共计360万元。在银监会的处罚中,也不乏“巨额罚单”。比如,平安银行因非真实转让信贷资产,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等被罚款1670万元。恒丰银行则因腾挪表内风险资产,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本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以及变更持有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未按规定报银监会审批等被罚款800万元。华夏银行也因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总额占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比例超过监管要求等,收到1190万元罚单。由此可见,银监会是下定决心来整治金融乱象,一场金融监管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2017年6月20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7年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的含义有三层含义:第一,中国金融业已经高度开放,已经全面融入世界发展之中;第二,中国金融稳定和世界金融稳定已经高度相关,特别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已经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三,必须在大的背景、格局、视野之下要有更宽广的思维,来思考改革发展,加强中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有几层深意:首先,经济兴衰决定金融兴衰,没有经济的健康基础,金融就难以繁荣和发达。金融的繁荣如果离开经济

健康的发展基础,最后只能是泡沫。泡沫最后必然会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其次,一切金融改革创新都是为了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的安全稳定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金融仍然是稳定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13%以上,流动性也处于稳定状况。不过也应该看到金融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必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不能因为金融乱象而减少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已成为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破产都是因为交易员从事金融期货炒作导致巨额亏损引发的。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了巨额利润来源,因此常被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滥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给金融业带来混乱。对于金融创新,我们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影响。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有保护作用也有监管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2)某种金融资产的市场组织本身就是公共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公平地执行其职能,现在,大多数证券及期货交易场所采用会员制形式,作为公共机构的市场组织不仅是监管制度的设计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3)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促进金融创新的产生。外汇和资本管制的废除是导致银行选择海外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由于金融创新既有积极的金融创新,又有消极的金融创新,当金融监管面对积极金融创新,则是保护作用。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

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反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

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如下: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总之,随着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金融监管机构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王延科《现代金融制度与中国金融转轨》中国经济出版社

王中华 万建伟《国际金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

上一篇:酒类广告策略范文下一篇:疾控中心明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