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学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金融监管学范文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金融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百年一遇”,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层应在不同层面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1.1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购房屋为抵押的住房贷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2005年至2006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 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到2007年爆发,至今已经经历了4次大的冲击波。第一波冲击始于2007年8月份。当时危机开始集中显现,大批与次级住房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第二波冲击始于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银行被迫联手干预。第三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本点。第四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联储拟注资250亿美元。第五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最终引爆全球金融危机。

2 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缺失使一些国家的金融失去监管,使金融杠杆不适当的放宽放大。

监管松弛和内部管理松弛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监管松弛表现为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管理层缺乏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动向和真实信息的有效制度安排及措施手段,缺乏对有关从业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奖罚不明,渠道不畅。金融监管松弛的例子有很多。2008年12月15日 ,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麦道夫一直向其客户承诺每月约1%的投资回报,无论大环境如何他从未亏过。据估算,投资者们损失可能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名单却越拉越长,既有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银行和机构的投资者,也有为数不少的对冲基金,学校、慈善基金,甚至还有许多和他同为犹太裔的富翁。全球多家著名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随着越来越多的案情细节浮出水面,美国公众的情绪从震惊演变为愤怒——在麦道夫涉嫌欺诈的二十年时间里,监管部门都干什么去了?!金融作家Gunther Karger已经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总检察长投诉,要求调查该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和其他委员是否履行了各自的职责。震惊全球的麦道夫案风波还未平息,美国又一起“大规模商业欺诈案”浮出水面。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以涉嫌“大规模商业欺诈”指控得州的亿万富翁、斯坦福金融集团的董事长艾伦·斯坦福及其旗下3家企业欺诈80亿美元。多年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曾发现美国得州大亨斯坦福集团涉及重大证券违法行为,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即将发生大问题的信号,但监管机构每次都让该公司缴相对小额罚款了事。近期,英国版麦道夫—一名外汇交易商涉嫌欺诈4000万英镑被捕。这是英国第一次因信贷紧缩而引发的大型案件。金融监管缺失状况从上述典型案例可见一班。

3 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庞杂,本文主要从家监管目标、主体、依据、对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3.1 金融监管目标要以安全优先,兼顾效率

金融安全,在更学术的层面上被称之为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配置资源、分散风险以及清算支付的功能,而其在出现各种冲击以及结构性变化时,依然能够发挥其基本功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金额维持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它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是现代银行经营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现代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应注重兼顾协调,通过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来实现三者的要求。在金融实践中,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安全性摆在首位,这是金融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这次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的警示。

3.2 金融监管主体要加强合作,提高监管效率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型金融市场的不断涌现,金融监管主体出现了出现了分散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央银抓们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则由政府专门机构,如证券市场委员会、期货市场委员会等行驶管理只能,对保险业的监管也由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近年来,一些国家将银行监管部门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

在监管机构分离,渐趋专业化的同时,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从9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来看,微观层面上金融机构的稳健并不足以确保这个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业务方面的交叉发展也使得针对特定类型金融机构所实施的监管效力被不断削弱。所有这些,都要求对监管体系进行重新调整。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同意的体系当中,或者在保持专业监管机构独立的情况下,建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以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

3.3 依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活动,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为了对金融机构监管,每个国家都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出了一系列兼容监管法规作为金融监管的依据。就西方国家而言,其金融监管依据是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协议和核心原则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它们对稳定金融体系具有很大作用,成为全球通用的银行监管文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银行经营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的资本协议已经那个越来越滞后于风险监管需要。2004年6月,在经过长达6年的的制定期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新巴塞尔协议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或巴塞尔协议Ⅱ)。新资本协议反引发了现代景荣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反应了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活动的游戏规则。例如,审慎合理的风险承担、科学准确的风险衡量、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科学合理的资本配置和风险敏感的资本监管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银行的经营活动面临的诸多风险提供了风险敏感性更强的监管框架;为金融业管理金融风险设定了资本标准;鼓励商业银行在防控风险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资本金收益。在这一系列措施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要求不仅仅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挂钩,而且还与其他实质性风险联系起来(比如支柱1下面的操作风险以及支柱2下面的利率风险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国际银行界的“游戏规则。目前,很多国家还不具备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随着新资本协议在美国等十国集团的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该行列。该协议将在商业银行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整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约束,、以及全球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3.4 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造就了大量新的金融业务:可变利率存单、金融期货合约、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使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膨胀,金融期权、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派生型、杠杆性、虚拟性、高风险型使金融监管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化。

二战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非金融机构。目前,非金融机构在发达国际中已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表现在机构类型日趋多样化,发展迅猛,并且其资产和负债规模所占的比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领域日益拓宽,在金融创新、资产重组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因此,从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考虑,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济影响和货币供给方面考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应不得不重视和加强对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3.5 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与其他合作,提升防范国际

金融危机的能力

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一是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及其产品透明度;二是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在遵循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制定规章以及其他措施;三是监管机构加强同金融市场所有层面的协调和合作,其中包括跨国境的资本流动;四是监管者和其它相关当局应当在防范危机、加强管理和应对措施上加强合作;五是发展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积极探讨必要十一的增加呢国际或作与协调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国际资源提升防范过金融危机的能力,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欧盟建议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9年2月25日

[2]2009年2月27日,商务部陈德铭部长在伦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电视主持人罗伯特·佩斯顿(Robert peston)的专访

[3]《通力合作共度时艰》胡锦涛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 2008年11月15日

[4]《金融理论研究》主编:王国刚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年4月

[5]《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 审计署考试中心编写 2008.4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金融监管

事件1:87年美联储救市

危机情况: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强烈冲击,股票跌幅多达10%以上。

政府干预情况:周二白宫发表声明表示,国家经济运行状态良好,就业率处于最高水平上,生产也不断增加,贸易收支也在不断改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为履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责,联邦储备系统为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作,今天重申将保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这句话实际上是支持银行为股票交易商继续发放贷款:联邦储备委员会立即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已备必须。两家主要商业银行马上宣布降低优惠利率。银行家信托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证客户的资金需要。里根总统和财政部长贝克分别表示,这次股市崩盘与美国健康的经济是不相称的。随后,美国的各大商业银行纷纷降低利率。采取这些措施之后,10月20日,股票指数上升了102.27点,10月21日比20日又回升了186.94点。

事件2: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危机情况: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对冲基金针对香港市场在汇市、股市、指数期货市场进行大规模套利投机,这一投机于1998年8月达到顶峰。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政府干预情况:1998年金融风暴横扫亚洲,根据香港金融局官员的分析,“大势已去”,如果港府不采取行动,恒生指数很快直线暴跌到4000点,银行贷款利息居于历史最高位,香港很可能在5天之内“断气”。曾荫权与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研究认为香港的根基很好,随即向特首董建华提出入市决定,曾荫权透露,董建华只花了半个钟头就拍板决定直接入世干预。在1998年8月18-28总共10个交易日中,香港特区政府约动用相当于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使用利率、汇率、股票、恒生期指等各种工具,将恒生指数上拉1169点。港府在期指市场获利约20亿港元,投机者的损失估计为12亿港元。

我们认为政府及时出手干预避免市场大幅波动仍然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缓解市场的忧虑、恐慌情绪,避免市场由于“潮水效应”出现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亦为市场各方赢得应变的的时间,更有利于化解危机。

第三篇:金融监管论文

次贷危机引发的对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思考

摘要:由美国的次级房贷市场过度的杠杆作用而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在危机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由此而引 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金融监管理念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却是危机留给我们以后相当 一段时间必须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综述了各发达经济体对于在危机发 生以后所进行的金融监管措施的改革,继而为我国在危机中如何强化自身在处理 危机时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全面参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相关的 意见和建议。

次贷危机发生前,缘于整个金融市场处于相对宽松的环境,次级贷款引发的局部金融风险迅速向整个金融体系蔓延,造成了对全球经济的巨大冲击。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的金融当局、IMF、巴塞尔委员会、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纷纷针对次贷发表了各种报告,为研究提供了很多的资料和观点。虽然金融监管在此次危机中承担的责任未有定论,但是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拖垮经济,发达国家政府迫不及待地改革金融监管。

一、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监管综述

1、欧盟更加注重在欧盟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合作

各利益相关方对提高监管统一性的意图是致的,为此提出了监管合作来替代蓝图中的合并计划;跨国间的合作也在加强,英国《金融时报》披露,英国和美国已达成协议,两国政府将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进行合作,并建立一个联合工作组,就如何监管银行系统提出建议。欧盟财政部长及央行官员在2008年4月4日的欧洲财长会议上达成谅解备忘录,原则上同意加强各成员国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继续加强各成员国监管机构间的协作,逐步实现各国监管规则趋同,从而提高对欧盟金融市场的监管。

2、传统形式上的规则监管备受亲睐

2006年,以英国金融服务管理署(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SA)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方法出现了重大变化,从基于规则的监管转向基于原则的监管。2006年英国强调原则监管后,英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扩张。

危机以后FSA发生了转变,加强监管的措施更多倾向规则监管,如新组织一

批监管专家对高风险机构进行日常审查,以确认他们是否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FSA的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地参与直接监管和接触高风险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加强,特别是对高风险机构;强化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评估。为了加强金融规则监管力度,金融服务管理局计划招聘100多名管理人员,加强对主要银行日常经营的监管 。

3、美国的金融监管趋向于建立更为集权的监管模式

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公布了长达218页的《现代化金融监管结构蓝图》,该计划减少监管机构,将监管权力集中,赋予美联储更大的权力,使其成为履行监管的核心;同时该计划将原由5个机构负责的日常银行监管事务归由一个机构负责,形成该机构更为强大的监管权力以此理顺政府监管机构与华尔街的关系。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计划;美国的这一计划将极大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对于金融监管发展方向的思考,也使得各国在重视金融创新的同时,更加意识到监管对于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而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亲手签署新的金融监管法,标志着历时近两年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华尔街正式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从新推行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来看,改革后法律监管的范围和对象更全

面。明确了系统性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方式,为实现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

二、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理念的变化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在本次危机中,尽管中国的金融业受到直接的冲击较小,但是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改进是其对本国金融监管的深刻总结,对我国有着多重启示。在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到当前国际社会对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并从中获得借鉴。

第一,加强金融立法.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依法监管是监管有效性的前 提和保障。严格的金融立法是银监会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不能用行政的随意性代替法律,要使金融监管法律能面支持未来金融监管的需要。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1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次美国政府将加强对重要金融机构、复杂金融产品及衍生产品的信息披露,加强对投资者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写入了监管法案。而对我国而言,吸取美国等国的经验,需要保证金融监管接近市场,合理约束金融机构的销售行为,促进金融机构的自律和约束,切实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这非常重要。2 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制度是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虽然欧美国家普遍存在评级公司,但是这一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消除信用评级行业垄断

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信用评级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的重要积极意义。受到垄断的评级体系是不公正的,我国应抓住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给信用评级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打破行业垄断。

2.2 市场主导机制与国家扶持机制相结合

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尽快解决我国信用严重缺失的状况,完全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尽快建立我国统一的征信和信用评估体系,所以构建我国征信和信用评估体系之初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2.3 建立信用信息法律体系与财产权利法律体系

我国信用信息立法在目前只有分散在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一些保密规范,应尽快修订其他法律法规中与信用信息公开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定信用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

3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制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该法案对于我国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监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我国应大力吸收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路,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

第二,强调分业监管部门权利的明晰,注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在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分业监管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大成果,在我国重新建立超级的大一统的监管体系不太现实。分业监管实质上是按照行业来

划分监管权力,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是最富有效率的监管方法,但发达国家的监管历史表明,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金融产品不断增多,金融机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分业监管能使政府按行业设立新的监管机构或监管部门,有效实现对新产品、新机构的监管。如何协调我国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避免监管套利,另一方面又减少监管机构间的摩擦,使监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树立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更大的权力,赋予其超过原有的金融监管权力的行业监管机构的权利,使之成为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从而树立中央银行在金融尽管方面更大的权威性作用,有效的整合监管资源,维护我国金融市场更大程度上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强调合规管理,促进规则的实施

在规则监管下,规则众多,如何使规则得到理解和有效执行存在难题。特别是有些规则我们移植了发达国家的规定或国际标准,一般从业人员难以理解立法本意。借鉴英国、美国等国家发行合规手册的做法,由监管机构统一编制金融机构各部门合规操作细则,以期金融机构的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理解规则并按照其操作。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合规风险管理。目前我国银行的合规部门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甚至有些职责和银行的法务部产生混淆,使合规变成了如何规避。在这个问题上,银监局上海分局大力提倡的合规文化值得进一步推广,即银行业机构必须从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强化合规文化培育,包括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高标准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等,从而逐步增强银行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对不合规现象进行有效抵制。

第四,应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机构重组与业务调整,积极引导我国金融机构(包括商业机构和主权财富基金)从国际化和综合经营等战略出发,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度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新格局,这也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和分散风险,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建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客观上减轻我国外汇占款快速增加的压力。目前美国金融机构市值大幅下降,是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其重组的良好时机。

在当前形势下参与么过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的国家化战略的实施,帮助相关机构以较低的财务成本和政策成本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是国家经济金融战略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以简单的财务投资来

牟利的短期行为。因此,不宜采取政府过分干预的形式,也不宜直接使用外汇储备或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式,而应充分考虑相关金融机构的国家战略拓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其市场自主行为能力,政府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第四篇: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河南理工大学

《我国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学院: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金融1403 学号:1 姓名:1 老师:1 电话:1

时间:2017年6月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摘要: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银行同业市场、理财业务、资产等业务领域创新较多,交叉式金融产品存在层层嵌套,参与机构存在业务行为等不规范,由此,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频发。为了促使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两者在博弈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重点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乱象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各市场主体不断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从某种程度来说,金融创新诱发了金融乱象的出现,因此需要金融监管。中国银监会在多个场合都提及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2017年4月7日,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经济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力集中整治银行业存在的金融乱象,对于违规行为,银监会也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有什么问题就排查什么问题,排查出来什么问题就去整治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此可以看出银监会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整治金融乱象。 银行业市场乱象的表现形式涵盖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非法金融等十大方面。这十大金融乱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随着郭树清就任银监会主席,金融监管由喊话式转向行动实战,金融市场整治正式拉开帷幕。郭树清执掌银监会以来4月份就出台了至少7份监管文件,如《关于开展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体现了“强监管、强问责”的理念。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就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仅在3月29日,银监会便作出了25件行政处罚,处罚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金额合计4290万元。从后来银监会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披露的25项处罚信息来看,信贷资产及相关分公司和相关人员共涉及13项行政处罚,包括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等,机构处罚资金共计360万元。在银监会的处罚中,也不乏“巨额罚单”。比如,平安银行因非真实转让信贷资产,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等被罚款1670万元。恒丰银行则因腾挪表内风险资产,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本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以及变更持有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未按规定报银监会审批等被罚款800万元。华夏银行也因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总额占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比例超过监管要求等,收到1190万元罚单。由此可见,银监会是下定决心来整治金融乱象,一场金融监管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2017年6月20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7年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的含义有三层含义:第一,中国金融业已经高度开放,已经全面融入世界发展之中;第二,中国金融稳定和世界金融稳定已经高度相关,特别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已经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三,必须在大的背景、格局、视野之下要有更宽广的思维,来思考改革发展,加强中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有几层深意:首先,经济兴衰决定金融兴衰,没有经济的健康基础,金融就难以繁荣和发达。金融的繁荣如果离开经济健康的发展基础,最后只能是泡沫。泡沫最后必然会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其次,一切金融改革创新都是为了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的安全稳定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金融仍然是稳定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13%以上,流动性也处于稳定状况。不过也应该看到金融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必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不能因为金融乱象而减少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已成为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破产都是因为交易员从事金融期货炒作导致巨额亏损引发的。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了巨额利润来源,因此常被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滥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给金融业带来混乱。对于金融创新,我们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影响。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有保护作用也有监管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2)某种金融资产的市场组织本身就是公共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公平地执行其职能,现在,大多数证券及期货交易场所采用会员制形式,作为公共机构的市场组织不仅是监管制度的设计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3)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促进金融创新的产生。外汇和资本管制的废除是导致银行选择海外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由于金融创新既有积极的金融创新,又有消极的金融创新,当金融监管面对积极金融创新,则是保护作用。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反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

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如下: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总之,随着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金融监管机构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王延科《现代金融制度与中国金融转轨》中国经济出版社 王中华 万建伟《国际金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

5

第五篇:金融监管期末总结

1、监管类型:系统性监管,审慎性监管,业务发展方式监管。

2、金融稳定的内涵:

1、是一个广义概念;

2、同金融体系的自我调节与自我约束能力相关;

3、是一个相对概念;

4、是一个动态概念。

3、监管制度的三道防线:1,预防性措施,事前监管(公开发布的法律制度);2.援救性措施,事中监管;3,事后补救措施,事后监管(存款保险制度)。

4、监管的核心目标:维持系统稳定性、维护金融机构稳健运行和保护消费者。

5、多重目标:美国(维护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保护消费者);日本(维护信用,确保存款人利益);韩国(增进银行体系健全运作)。

6、单一目标:英国(保护存款人利益);加拿大(规范货币与信用);德国(保证银行资产安全和业务运营正常);法国(确保银行体系正常运作);新西兰(保持金融体系效率及健全);中国(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7、金融关系:金融交易、金融监管、金融调控关系。

8、监管的组织体系:(1)、从监管对象的角度:

1、监管主体系统;

2、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3.金融业行业自律系统;4.体制外金融机构监管系统。(2)、从监管当局的角度:1.监管系统;2.监管后评价系统。

9、机构内部控制的目标:运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合规性目标。

10、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原则:

1、一般原则:相互牵制、协调配合、程式定位、成本效益原则。

2、其他原则: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相对独立性原则。

11、行业自律组织的意义:

1、建立良好金融秩序的需要;

2、改善金融机构市场环境的需要;

3、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4、转换监管当局职能的需要。

12、行业自律组织的功能:充当金融业的行业自律管理机构、同业之间的协调机构、服务机构、监管当局的助手。

13、我国金融业的行业自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行业自律。

14、保险限额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状况,通货膨胀率高低,监管政策的重点和保险制度的完善程度相适应。

15、最后贷款人小结:

1、其的出现源于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和央行对发行法定货币的垄断权。

2、其功能在本质上是货币功能而不是银行功能。

3、其功能适用于所有的货币制度。

4、其功能与央行货币控制功能并不冲突。

5、其具有宏观经济学上的责任。

6、其功能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惩罚性利率放贷的方式实现,重要的是满足对高能货币的紧急需求,

16、最后贷款人制度必要性分析:银行的易受挤兑性(借短贷长)、银行挤兑的传递性(信息性挤兑传递)、银行挤兑传递的系统性风险(逃向货币)。

17、贷款风险分类:正常贷款、不合标准贷款、有疑问贷款和难以收回贷款。

18、保险监管的方式:公告管理、规范管理、实体管理。

1、金融监管: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

2、最后贷款人制度:指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出现危机的银行提供紧急贷款的体制安排。

3、银行业监管的目标: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监管内容:市场准入、银行业务运营和市场退出监管。

4、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情况,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信用支持状况等来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

5、内幕交易:指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以获利或减损的证券欺诈行为。行为主体:内幕人员。行为表现:证券交易。

6、信息披露制度:指证券发行公司在证券的发行与流通诸环节中,依法将其经营、财务信息向证券管理部门、社会公众予以充分、完整、准确、及时地公开,以供证券投资者作投资价值判断的法律制度。

7、保险行业自律:指通过建立行业公会等行业组织形式,在遵守国家关于保险业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内部协作、调节和约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解决保险组织内部之间的问题,并协调保险组织与国家保险监管机构的关系,协调保险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1、监管的必要性:1,,市场尤其不完全性。所以监管本质上都是对市场不完全性的一种补充、完善和修正;2,从金融发展看,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著增强,通过监管来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2、监管的分类:(1)、按监管主体(金融监管当局):1,按权利层次:完全单一模式,单线多头模式,双线多头模式;2,按功能和机构:统一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模式;3,按功能和机构的组合派生出:牵头监管、双峰监管、伞形功能监管模式。(2)、按监管客体(监管的对象,接受监管的金融机构):

1、银行机构;

2、非银行金融机构。

3、监管的作用与职能:

1、有利于保持货币制度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2、有利于维护信用活动的良性运转;

3、有利于中央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

4、有利于防止金融风险的传播。

4、监管的原则:依法、独立、综合性、三公、统

一、协调、适度、稳健、效益原则。

5、金融基础法的特点:

1、调整对象广泛。

2、属于宪法以及民法、经济法等法律之后的第三层次法律。

3、涉及范围广泛。

6、金融基础法与监管法的关系:

1、监管法包含在基础法中,

2、基础法是制定监管法的基础,监管法为基础法的贯彻实施提供保障。区别:1.二者的目的和作用不同;2.行使的主体不同;3.内容不同;4.地位不同。

7、机构的设立申请包括:

1、要有注册资本,监管当局主要监管资本充足率指标;

2、要有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

3、要有最低限度的认缴资本额。

8、监管内容:

1、市场准入监管;

2、业务运营监管;

3、市场退出监管。

9、危机金融机构的拯救:

1、重新注资;

2、接管;

3、收购与合并;4.国有化;

5、债权人参与治理;

6、资产证券化;

7、金融机构私有化或出售给外国投资者。

10、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特点:1.是一种自律行为,主体即制定者是商业银行最高管理层;

2、在银行内部的各级部门中连续运作,银行所有员工都参与这一程序;

3、作为一个有特定目标的制度、组织方法、程序的体系。当内部控制被纳入企业的基本框架中并成为有效的制衡机制时,内部控制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11、商行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

1、是外部监管的要求;

2、是商行自我约束的保证;

3、是保障金融业安全的基础;

4、是世界性金融风险给予的启示;

5、是增强商行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需要;

6、是商行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内在需要。

12、机构内控与外管的关系:同:实施目的一致;实施内容相关。异:管理主体不同、具体目标不同、内容不同;实施方式不同、对象不同。

13、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前提:

1、行为一致性:理性经济人假设;

2、众多的购买者和参与者: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3、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无交易成本;

4、充分信息:完全信息假设;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

14、发挥市场约束机制作用的具体实施:

1、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2、加强金融监管,居安思危,增进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

3、建立、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中介机构;

4、充分发挥并正确引导大众传媒的新闻监督作用。

15、银行业务运营监管:资本充足率、呆账准备金(直接冲销、普通准备与特别准备法)、贷款集中、流动性、内部控制(三防线)。

16、市场退出监管:(1)问题银行的处理:

1、贷款挽救;

2、担保;

3、并购;

4、设立过渡银行。(2)纠正性监管;(3)救助性监管;(4)市场退出。

17、现场检查的主要方法与内容:内容:资产质量和资产损失准备金的充足程度,实际资本充足水平,资产负债结构及流动性状况,收益结构及真实赢利水平,市场风险水平及管理能力,管理与内控完美程度及遵守法律、法规情况。方法: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流动性、市场风险、盈亏状况、管理与内控检查。

18、证券市场的缺陷:竞争不完全性、外部效应普遍存在、证券市场不公平。

19、证券业监管的必要性: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保护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作为政府干预在证券市场具体化的证券监管就势在必行了。 20、证券业监管的目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的公平、高效和透明;降低系统风险。原则:三公、适度、倾斜保护、诚实信用、效率与安全原则。

21、证券监管法律框架: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部门规章和自律规则。

22、证券经营机构设立的条件(国务院):

1、具有适当的财产基础,主要是对注册资本的限制。

2、主要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必须具有证券从业资格。

3、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合格的交易设施。

4、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自营业务与经纪业务分业管理的体系。

23、操纵市场的客观表现:洗售(对冲)、相对委托、安定操作、连续交易、散布谣言、联合操纵。

24、欺诈客户的客观表现:混合操作、违背指令、不按时提供成交证明、诱导不必要的交易、其他行为。

25、信息披露的意义和必要性:

1、有利于进行投资判断,维护投资者利益;

2、有利于发行公司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

3、有利于防止信息滥用;

4、有利于证券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监控;

5、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26、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易得性、易解性。

27、保险监管的必要性:

1、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

2、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

3、保险发展在市场失灵和破坏性竞争。

28、信用合作原则:门户开放、集股、民主管理、股票等价让渡、盈余分配原则。

29、合作金融组织的业务风险:信用、流动性、利率、操作、资本金风险。 30、信托的职能:财务管理、融资、信用服务、社会投资职能。

上一篇:井下钻探工范文下一篇:觉醒的羔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