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区论文范文

2022-05-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幼儿园社区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社区资源互动融合,密不可分。家长参与、家长教育进一步深化了家园合作的内涵;社区拓展了幼儿学习与活动的空间;家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拉近了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幼儿形成社会认同感。

第一篇:幼儿园社区论文范文

挖掘社区资源 开展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

摘要

幼儿园可根据本园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及自然资源,挖掘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艺术教育元素,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育。

挖掘;社区资源;幼儿园;民间工艺;美术教育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福安是著名的闽东畲乡,当地畲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因此,2012年我园申报了省级课题“民间工艺美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实践研究”,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社区民间工艺美术教育资源,开展幼儿民间工艺美术教育活动,探索帮助家长指导幼儿参与各类民间工艺美术活动,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挖掘社区自然环境资源中的民间艺术教育元素

民间工艺美术的内容主要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所见所闻,如剪纸作品中的花鸟鱼虫、亭台楼阁、人物形象等,无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园民间工艺美术教育更要突出儿童经验与发展的需要,要贴近幼儿生活,因此,要充分利用社区自然资源拓展生活经验。福安的种植业、养殖业、造船业发展很快,走进乡村,阵阵水果飘香,随处可见鸡、鸭、猪、狗、猫等动物,这些都是民间艺术表现的主题和题材。所以我们先从生活入手,开展“我爱福安”主题活动,组织孩子参观造船厂、养殖场、农场,观察各种小动物可爱的形状和生活习性,参观成片的桃花、竹林及各种树木、果园,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民间工艺美术教育积累感性经验。赛岐镇还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廊桥等古迹和仿古建筑,万寿寺、炮楼寺是我镇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寺,飞檐翘角,红墙绿瓦,具有江南古建筑的对称美。我们多次开展秋游和亲子活动,请家长带孩子参观闽东的名胜古迹,欣赏廊桥、古寺、古民居的建筑艺术,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为民间工艺美术教育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充分整合家长资源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育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民间工艺美术的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更要注重与家长的密切联系。第一,通过家园联系栏、“家园直通车”宣传以及家长开放日等,向家长展示民间艺术的种类、内容以及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主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第二,我们有意识地根据主题活动的进度设计亲子活动,家长们在与孩子共同完成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民间工艺美术教育对孩子动手能力、审美感知等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请家长协助幼儿调查、收集资料,担任老师讲解,与孩子共同制作表演、分享等。如:亲子制作活动“水果拼盘”“豆豆艺术”“元宵花灯”“青花图案服装秀”, 亲子表演活动“民间戏曲表演”“民间刺绣比赛”“民间工艺小制作比赛”等等。第四,我们在创设民间工艺美术特色环境中,请家长共同规划设计,在幼儿园的教室、走廊、过道分区域展示剪纸、青花瓷、刺绣、编织、布艺等亲子作品,家长成为教师开展民间工艺美术课程的有力支持者、合 作者。

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构建民间工艺美术园本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遵循“环境即课程”的理念,根据目标,对幼儿园内外环境进行设计规划。幼儿园的门厅换上了具有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飞檐翘角;在幼儿园两边楼梯旁,设计制作了民间艺术作品展廊,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扎染、泥工、服饰、劳动工具等系列作品,幼儿在餐后散步、来园离园时都能自主地欣赏;幼儿园每一层的走廊上,悬挂教师、幼儿及家长共同制作的剪纸、撕纸、印染等作品;楼梯旁张贴各种民间工艺品、民间童谣、神话、戏剧的图片及幼儿开展的各种民间艺术活动照片等等,幼儿可以随时看看、说说、讲讲;教室里,各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主墙饰、小墙饰、家长园地及活动区域上也作出相应的民间艺术环境的创设,如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开设了编织坊、陶艺坊、印染坊、剪纸坊、刺绣坊等等,根据研究目标提供大量的半成品材料和多种辅助材料,如收集各种便于编织的自然物;在墙壁上艺术性地布置上有趣的童谣歌谣,让幼儿有空的时候就去玩一玩、试一试、做一做、念一念、唱一唱。

我们确立了“一日活动即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构建民间工艺美术园本课程。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民间工艺美术的区角;每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课,按幼儿年龄分组,成立剪纸、编织、刺绣等幼儿活动小组,每周由年段牵头组织活动一次;通过老师和家长、社区为幼儿园推荐民间老艺人,请这些民间艺人来园指导我们剪纸、刺绣、编织,在帮助教师提高民间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实施幼儿园民间工艺美术活动。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薛文平

第二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三维互动研究

【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社区资源互动融合,密不可分。家长参与、家长教育进一步深化了家园合作的内涵;社区拓展了幼儿学习与活动的空间;家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拉近了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幼儿形成社会认同感。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社区;互动合作

【作者简介】郑慧俐(1987-),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

一直以来,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在幼儿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环境、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习惯不仅塑造着孩子的个性,而且还影响着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与成长。而家庭又居住在不同的社区里,“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内,互相联系着的具有共同成员感、归属感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牡区作为社会环境之一,同样影响着幼儿的成长。

近年来,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方面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幼教改革和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情境教学理念认为,知识只有在它所产生及应用的活动与情境中去解释,才能产生意义。因此,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脉络环境中孤立出来,在本质上,它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学习需要融入实际社会文化与脉络情境中,方能建构出有意义的知识。家庭、社区是幼儿生活的真实场所,幼儿每日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与家庭、社区中的各个要素发生联系。此外,从教育理念上看,终身学习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体,终身学习应以家庭、学校、社会为空间场所,贯穿个体从生到老的各个时期。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三维互动可以建构一个网络式的教育环境,进而形成幼儿教育的合力。

一、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家庭教育是亲情化的教育,具有随机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技能与文明礼仪,其影响方式是个别化的。家庭教育往往缺乏计划性,以生活教育为主,容易忽视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是有目的、有组织、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其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向幼儿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与学习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是以集体化的影响方式,对全体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而单一的幼儿园教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社区是大众的公共资源,社区教育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加幼儿对社会知识的了解,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社区教育者的教育意识不够明确,教育的针对性也不强。

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者之间不应是分离和对抗的,而应当是互补合作的关系,三者之间应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承担幼儿的保育与教育责任。

二、家庭、幼儿园、社区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家长参与合作教育的意识淡薄

目前,家长对与幼儿园合作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家长缺乏合作的意识,很少主动协助教师共同帮助孩子成长。有的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缺乏持续长久的家园合作;有的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地解决实际问题;还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与有效的教育策略,导致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出现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削弱了教育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合作交流方式单一

通常的家园合作模式是以幼儿园为中心,缺乏对家园合作意义的深层次解读。幼儿园未能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让家庭参与进来,致使家长常常觉得难以介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之中。此外,幼儿园组织的家园合作活动的种类与方式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家长和社区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幼儿园还缺乏与家庭或社区合作的正规评价体系,使得幼儿园与家庭的融合教育难以实现。

(三)社区对幼儿教育的支持不明显

社区缺乏向家庭、幼儿园开放资源的意识,与幼儿园、家庭的联系不够紧密,没能承担起构架家园间桥梁的作用。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社会中,幼儿容易欠缺自主性和自立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与规范意识。但是,目前的社区层面缺乏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不懂得社区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忽视甚至无视社区环境对孩子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家庭、幼儿园、社区的三维互动合作

Epstein等人的研究指出,“合作”(partership)就是教育者、家庭和社区成员一起工作、共享信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收获成功。让合作的单位或个人认识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共同承担的责任。孩子是成功合作的中心,他们共同存在于这三种环境之中,他们将这三种环境的成员互相连接起来。

(一)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

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应该采用“家庭到幼儿园”和“幼儿园到家庭”的双向交流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参与与家长教育两个方面。

1.家长参与

Swap(1993)提出了家庭与学校关系的四种模式,这一框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转变他们关于家长参与的原有观念。这四种模式的第一种是保护模式(The protective model),视家长参与决策或合作解决问题为对教育人员工作的一种干预行为,家长参与的策略使用多由一些形式化的参与方式主导;第二种是学校对家庭传递的模式(The protective model),大多数家长参与计划都属于这一模式,多是由学校行政人员单方对家长传达讯息,如学校为家长举办父母成长班等;第三种是课程丰富模式(The enriehmentmodel),是教师与家长共同发展社区文化,使之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由来自社区的家长担任教学工作等;第四种是合作关系模式(The partnershipmodel),认为家长参与并非学校教育的补充,而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幼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第四种合作关系模式。家长参与既包括家长与学校合作的实际活动,也包括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具体说来,家长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支持

家长在教育支持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具有实际的行动。首先,家长应从财力、精力、感情上对幼儿教育给予支持,保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必需品,协助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在理解、鼓励并相信幼儿的基础上,形成对幼儿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家长应积极参与幼儿园举办的各种亲子活动,以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拉近亲子关系,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在参与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向幼儿教师提出疑问或寻求帮助,以有效构建双方互动交流的渠道。

(2)课程协助

幼儿园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家长参与,让家长成为课程开发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可不定期地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形式可包括:进入班级听课、检查幼儿饮食卫生情况、参观幼儿的美术作品、观看幼儿的文艺表演、参加家庭趣味运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与幼儿在园的情况,从而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此外,幼儿园还可利用家长职业和专长的多样性,让他们成为幼儿园开发、实施探究型课程的宝贵资源库。

(3)制定决策

幼儿园应关注、重视家长的信息资源与决策建议,引导家长互相联系,共同分享教育经验,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决策。制定决策意味着分享观点和行为的合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长参与幼儿园决策的制定,可以使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明确自己在家园合作过程中的地位。幼儿园可设立“家长接待日”,定期组织家长交流、互动。由园长和教师代表组成小组负责接待家长,小组成员的主要职责是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2.家长教育

家长教育是指幼儿园为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对家长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学校要视家长为促进孩子学习的积极合作者,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考虑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与学校合作的方法进行指导。

(1)信息反馈

家园合作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双向合作活动。幼儿园要向家长积极反馈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情况,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的知识、亟待培养的能力和情感,另一方面还要让家长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使家长了解孩子具有的独特兴趣与才能。

(2)教育指南

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家长咨询活动,如组织园长、保健医生、有经验的教师以及幼儿教育专家,组成咨询解答小组,采用家园信息窗口、座谈或讲座等形式,定期为家长解答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通过咨询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协助家长提高教养幼儿的技能,从而使家长能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可提高幼儿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积极的态度。

(二)幼儿园与社区的互动

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是一种双向的合作,既是社区对幼儿园的支持与帮助,也是幼儿园对社区的服务。

1.拓展学习空间

幼儿园可积极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学习空间,将社区的物力、人力条件转化为幼儿园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社区里一般都有供幼儿玩耍的场地和设施,教师可以在社区范围内寻找各种资源,包括交通道路、建筑工地、消防队、公园和娱乐场所、博物馆、居民街道、商店、图书馆、操场等,让幼儿在这些物质环境中感受更多的价值与文化。幼儿园还可以发挥社区中各种专业职能人力资源的作用,如社区中的警察、教师、医生、行政人员等,让他们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互动。社区提供的物力、人力资源可以让幼儿获得来自幼儿园系统资源之外的真实体验,拓展幼儿学习的空间,让幼儿逐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2.促进社区服务

幼儿园可充分利用本园的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与服务,幼儿园的园舍、大型玩具等可定期向社区开放,幼儿园的会议室、演出设备、场地可适当与社区共享。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还应担负起向所在社区及其成员传播科学教育观念和传授科学育儿知识的任务。园长、教师、卫生保健员可以向社区人员介绍婴幼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如何预防疾病等知识,从而真正实现幼儿园、社区的资源共享。

(三)家庭与社区的互动

1.家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家庭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区的素质。社区中的个体是有差异性的,家长可在与社区中的他人交往中,获取更多的幼儿家庭教育经验。家长应积极参加和支持所在社区的学习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会逐渐懂得利用知识和社区资源增长自己的技能和才能,并使家庭与家庭之间有了更广泛更密切的互动,从而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人存在的价值。

2.促进幼儿形成社会认同感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幼儿园教育应循序渐进地拓展幼儿的学习视野,从幼儿的内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家庭环境往往比较狭小、单一,而社区中有宽阔的游戏场地和丰富的运动器械,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外出活动能扩大幼儿的视野,提高他们探索世界的能力,因此,家长可充分利用社区中的人力与物质环境等资源来拓展幼儿学习的空间,让幼儿学会关心生活、关注生活,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融入生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逐渐把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苏北地区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B-b201 1107)和江苏省重点规划课题“江苏省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研究”(B-a201 110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罗嘉君)

作者:郑慧俐

第三篇:论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早期教育

【摘要】社区早期教育突破了传统上幼儿园教育的界限,深入到社区和家庭,幼儿园必须突破原有的办园理念和模式,充分发挥自身在社区早期教育中的主导功能,探索新时期的社区早期教育模式。社区早期教育要以家庭为基点,充分开发利用家庭教育的无形资源,通过家长辐射影响社区的文化教育氛围;以幼儿园为核心,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指导方式,实现多层次的早期家庭教育;以社区为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各部门早期教育的职能,整合社区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早期教育与社区的融合与互动。

【关键词】社区 早期教育 家庭 幼儿园

“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而社区教育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最佳结合点。早期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化发展已势在必行,社区早期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为早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学前儿童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早期教育就是社区内为0~6岁学前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会教育。[1]

社区早期教育是建立在终身教育观的基础上,其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到社区内全体婴幼儿、婴幼儿家长和社区全体成员;社区早期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机构,还要将教育扩展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注重推广社区成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从而为早期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社区早期教育的形式不仅包括正规教育,也应当包括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并通过社区行政的和非行政的手段,为社区各类成员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和条件。由此可见,社区早期教育的开展是将社区发展与社区教育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而其效能也是全方位的、整体的。

社区早期教育突破了传统上从幼儿园开始的学制界限,也突破了幼儿园教育的界限,深入到社区和家庭。构建以家庭为基点,以幼儿园为核心,以社区为平台的社区早期教育体系,让家庭、幼儿园、社区能够在互动中不断发展,预示着教育的更加社会化、民主化,其价值正被各级政府和幼儿园所认同。在2001年底召开的“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形式,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多种正规与非正规托幼机构及家庭教育服务设施相结合的区域性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是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总目标。[2] 2003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十个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今后5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的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3]

幼儿园是提高婴幼儿早期教育水平的重要基地,同时,社区内其他教育资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必须转变原有的办园理念和模式,充分发挥自身在社区早期教育中的主导功能,以家庭为基点,以社区为平台,努力发掘社区内可利用的有效资源,探索新时期的社区早期教育模式。

一、以家庭为基点,充分开发利用家庭教育的无形资源

1.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生活的第一环境,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0~3岁是婴幼儿成长的关键期,每个家庭都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有着强烈的要求,特别是对人生起步阶段的早期教育尤为关注。以家庭为基点,对家长群体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在改善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态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还可以通过家长辐射影响整个社区的文化教育氛围。这将使更多的孩子在入园前就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文化熏陶,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水平、效率和质量。

2.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儿童早期的发展。现代教育报记者王华的调查显示:0~3岁儿童的成长多以家庭养育方式为主,看护者对儿童成长阶段的特点不够了解,谈不上有目的地指导和训练,大多数父母对儿童早期教育的了解来自书刊、媒体,或者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育儿经验。家长群体从总体上讲,在婴幼儿卫生学知识、婴幼儿心理学知识和儿童人格发展知识等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幼儿园和专门的社区早期教育机构的帮助和指导;但在另一方面,家长群体中不少人不仅有较高的文化层次、知识和阅历,而且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家庭教育的无形资源,全面提高家长及看护人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以及科学育儿的能力,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幼儿园和专门的社区早期教育机构必须面对全体家长,更广泛、更深入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以幼儿园为核心,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指导方式,实现多层次的早期家庭教育

幼儿园要从更新观念入手,突破原有的办园理念和模式,充分发挥在社区早期教育中的主导功能,以社区为背景,开发、利用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配合社区机构,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为载体,实现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的双向互动,为0~6岁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确保早期教育覆盖到每个儿童。

在社区早期教育机构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幼儿园应思索两个问题:如何利用幼儿园资源弥补社区早期教育机构的不全,进一步开展提高社区居民教养水平的活动;在幼儿园受场地提供、设备购买等办园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如何深入社区,开展早期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方面的目标应定位在:幼儿园要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近距离的接触,引领家长参与到早教活动中来,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面向社区有序开放,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指导方式,实现多层次的早期家庭教育。同时,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提高早期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形成一定的早期教育指导能力。

1.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观念的转变应包括由过去只关注幼儿园的孩子转到关注全体婴幼儿身上,特别是0~3岁的儿童、贫困家庭儿童、流动人口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由只考虑儿童到同时考虑儿童的家长或看护人,关注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倡导儿童与家长共同成长的思想;由只注重发展单一的正规幼教机构转到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提供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服务,为更多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2.教师应不断发展自身早期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了推进0~6岁早期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社区早期教育工作健康、高质量的发展,首先要培养一支具有早期教育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虽然幼儿园的师资是经过早期教育、幼师的学习和培训,但对于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方法和指导,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幼儿园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及对专职教师的培养,打造出一支善于钻研、具备必要早教知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要求幼儿园的全体教师都必须掌握早期教育知识,同时也配备专门从事并研究早期教育工作的骨干教师。本着全面提高和专项培养的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到幼儿园、社区为教师和社区工作者传授早期教育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开展演讲比赛、研讨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为早期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此外,还应面向社区有序开放幼儿园的资源,与家长近距离接触,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指导方式,实现多层次的早期家庭教育。

3.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建立社区早期教育中心——亲子园和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幼儿园可以为亲子园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3岁前未入园儿童,家长带孩子每周定期来园参与亲子活动。多方面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早期教育:普及科学的养育知识,指导家长了解婴幼儿成长的特点;学习亲子游戏、户外锻炼方法,引导家长将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传授家庭游戏玩具的制作方法,引导家长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为亲子园幼儿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并提供幼儿保健指导。同时,通过对婴幼儿的体能、智能、情感、社交进行综合训练,使婴幼儿得到适龄的学习刺激,从而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开发。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利用已有资源,建立早期教育资源中心,一方面建立儿童发展档案,记录儿童成长过程,形成“评价-指导-发展-评价”循环互动的模式,开发以系列的3岁前婴幼儿早教案例,探索0~3岁婴幼儿家长指导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又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幼教图书,对社区内婴幼儿免费开放幼儿园的玩具。

4.启动社区未入园儿童的早期教育,为家长或看护人提供全面、科学的育儿指导服务。为了给社区儿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早期教育服务,幼儿园可对社区内未入园儿童进行调查统计,实行幼儿园与家庭双向建卡制,使社区内所有散居的儿童都能受到关注。根据档案记录及家长需求,有针对地设计社区“活动菜单”,通过定期指导和不定期指导,以传授式和互动式为基本形式,把组织集体指导服务和分层指导服务相结合,达到灵活运用。幼儿园教师还可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有目的地对社区家庭进行入户早教指导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关的早期教育信息服务。其主要形式有:举办专家专题讲座、家教沙龙,教师志愿者入户指导,开展宣传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开设热线电话,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养育者的养育技能和养育水平。

随着现代化通讯方式的进步,幼儿园可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网站,加强幼儿园和家长、社区之间的联系,完善沟通渠道,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使社区早期教育的指导内涵丰富、切实可行。

5.配合卫生部门一起对0~6岁婴幼儿发展情况进行监测与指导。在幼儿园与家庭双向建卡的基础上,幼儿园可以配合卫生部门制定《0~6岁儿童发展档案》,内容包括:幼儿基本情况、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指标、专家建议等。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指导依据,让家长观察和了解孩子的表现,找到适合不同儿童个性特点的保教方式,促进每个婴幼儿的发展。

三、以社区为平台,发挥社区早期教育职能,整合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是发展社区早期教育的载体,要本着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充分利用教育和卫生的资源优势,对区域内各类物质、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不同类型的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为社区0~6岁散居儿童及家长提供项目齐全、方便快捷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要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就需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乃至全体成员广泛参与,将社区内教育、卫生保健、文化娱乐、社会服务、福利保障等相关部门及工作有机联系起来,有效整合资源,开展适合本社区需要的教育服务,推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机构的合作。

1.充分发挥社区各部门早期教育职能,统一协调管理。政府社区教育办公室作为社区大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整合与互动功能,横向协调有关部门,纵向管理各个社区的早期教育工作,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加强社区早期教育的基础管理,政府还应制定评价标准,将早教工作纳入年度评估考核工作中。社区各个职能部门包括教育部门、卫生部门、计生委、妇联、街道办、民政办等,要能积极发挥对社区0~6岁散居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管理作用,把早期儿童发展工作纳入社区发展的目标,形成有效的管理、执行和监督机制。由文教科牵头,推进社区内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根据社区内散居儿童数量和儿童家长及看护人的需求,合理设点布局。利用不同渠道广泛宣传早期教育,营造重视早期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部门则应努力营造有利于0~6岁儿童发展的大环境,拟定社区早期教育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组织社区管理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为社区早期教育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2.充分利用卫生部门资源,建立卫生保健资源中心。发挥卫生部门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建立不同形式的早期疾病筛查中心、儿童生长发育疾病监测指导中心,为儿童家长提供优生、优育、防病、早教等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服务。儿童保健医生可以通过社区服务这种方式向家庭推广早期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掌握早期教育知识,使早期教育工作与儿童日常保健工作相结合。为此,应创建系统的模式,以全方位的保健为框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健康指标监测,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评估和训练)。例如,在幼儿园配合下制定《0~6岁儿童发展档案》:对0~6岁婴幼儿的身体发展情况进行监测与指导;每半年免费为散居儿童体检等,以满足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

3.充分利用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残疾儿童早教中心。以特殊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为中心,开展康复训练,面向因残疾严重和特殊原因不能到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智残儿童提供无偿优质的爱心康复服务。开办智残儿童学前康复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前康复训练,对不能进机构康复的儿童进行家庭康复。

4.建立“早教志愿者资源库”。招募一群热心早期教育的早教志愿者并给予早期教育指导。早教志愿者是社区机构根据早教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搜索全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下、居民主动报名的基础上挑选的。早教志愿者在幼儿园和社区早教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社区早教活动,为社区的居民进行“婴幼儿护理心得”、“家教经验交流”等一系列的讲座和相关的入户指导活动,方便、快捷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早教支援,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资源优势。

总之,以家庭为基点,以幼儿园为核心,以社区为平台的社区早期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了社区早期教育家庭、幼儿园、社区的教育一体化格局。合理利用家庭、幼儿园、社区的优质资源,增强父母及看护者科学养育儿童的能力,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与服务功能,让儿童享有高标准的健康咨询、教育指导等各项服务,促进早期教育的社会化,这是社区早期教育的整体目标。应加快社区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的建立,从组织形式、专家指导、实施机构、教育内容、监测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和谐统一的管理,从而使儿童早期教育得到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社区早期教育的组织建设和运作模式,拓展幼教机构的社会功能,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优化社区婴幼儿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养者的养育水平,从而促进早期教育与社区的融合与互动,推动早期教育的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政援,吕静.儿童发展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2]凝雯.走进社区的早期教育[J].早期教育,2002,(2).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Z].国办发〔2003〕号.

[4]张燕.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的社区早期教育[J].早期教育,2004,(4).

[5]裴菊英,闫承生,张英奎.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社区服务模式[J].中国妇幼保健,2005,(6).

[6]裴菊英,闫承生,马敏,刘洪英,徐丹.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2004,(4).

[7]金立.浅谈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贵州教育,2006,(2).

[8]杨素英.发挥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J].社区,2005,(15).

作者:李 敏

上一篇:生物技术发展论文下一篇:放射科护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