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上消化道早癌

2023-02-09

第一篇:如何发现上消化道早癌

早癌筛查别陷入三大误区

对付癌症,要重视预防和早期筛查,然而,人们对癌症防治方面存在不少认识误区。专家表示,定期进行防癌体检是揪出早期癌症的有效方法,但也要避免在早癌筛查时陷入三大误区。

误区一 PET-CT查癌症能“一锤定音”?

用PET-CT把全身扫一遍,就能将潜藏的早期肿瘤揪出来?太乐观了!

对于价格昂贵的PET-CT,不少人存在着盲目的信任。PET-CT的检查原理是,由于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的分裂更加旺盛,在葡萄糖的需求方面是正常细胞的3~8倍,因此检查时给检查者静脉注入有放射性的FDG(氟代脱氧葡萄糖),使其流遍全身,利用检查设备对FDG释放出伽马射线进行摄影,由于FDG会大量聚集在癌细胞处,从而发现癌踪。

通常来讲,PET检查可发现1厘米大小的癌症,但它也有致命缺陷:有些癌细胞无法聚集FDG,而聚集了FDG的正常细胞可能与癌细胞重叠,在这两种情况下,PET检查往往得到错误结果。

专家指出,单纯地依靠一种诊断方法来进行早癌筛查是不合理的,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检查手段的优势,影像诊断、活检、血液检查等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性的诊断,才能避免“假阴性”、“假阳性”的出现。例如,肺癌的早期筛查应首选胸部低剂量螺旋CT。PET检查多用于肺癌确诊以后,对癌症是否出现转移而进行全身筛查,或用来确认癌症治疗的效果。B超检查可对甲状腺、肝胆、盆腔、前列腺等进行细致检测,拍胸片能及时发现肺、食管、纵隔的病变,CT适用于对脑部、肝胆和盆腔的检查„„

误区二 肿瘤标志物高,意味着患癌?

许多病人常依靠肿瘤标志物检查的结果,来判断自己患癌的风险,一看到肿瘤标志物数值很高就慌了神。实际上,肿瘤标志物更主要地应用于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和术后观察。单纯依靠肿瘤标志物数值,不能准确判断早期癌症是否存在、病情的恶化及恢复情况。肿瘤标志物存在敏感度、特异度的缺陷,敏感度低的话,会无法发现癌症或将患有癌症的病人诊断为“正常”。特异度低的话,会存在“假阳性”,也就是将健康的人误判为癌症,令人陷入恐慌。

肿瘤标志物与癌症并非明确的对应关系。例如肿瘤标志物CEA,对大肠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等都会显示出高数值,表现为较低的脏器特异性。要明确癌症隐藏在什么器官,还需要进行二次检查。另一方面,肿瘤标志物也会“良莠不分”,例如肿瘤标志物PSA,只对前列腺显示出高数值,虽然脏器特异性高,但它也会误报病情,例如患有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肿大等前列腺良性疾病以及年长者,也可能在PSA检查中得到高数值。

还要提醒的是,癌症在早期阶段,肿瘤标志物很少会显示出很高的数值。经常有病人因肿瘤长得不够大,肿瘤标志物的数值不高。

误区三 定期体检,不必做早癌筛查?

人们经常混淆健康体检与早癌筛查的性质,健康体检不能代替癌症早期筛查。前者检查的对象是心、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等,掌握人体的一般状况,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变有较好的筛查作用,但不能及时揪出早期癌症。而后者是对毫无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的医学检查,除了可以筛查早期癌症外,还会检查、评估一些增加癌症发病概率的机能变化和疾病。

癌症的筛查往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来选择,检查项目的设定更具个性化。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40岁以上的女性则注重选择乳腺B超和钼靶检查。抽烟人群则应该每年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曾益新提醒,存在患癌因素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防癌体检,包括有鼻咽癌、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的、长期吸烟者、患有乙肝或大小三阳的、胃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乳腺小叶增生者以及HPV高危亚型人。

第二篇: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如何选取新闻事件的宣传切入点

•如何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公关

一、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从会议中获取新闻线索

•“听会”是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一些重要的工作研究会,经验交流会,往往是“信息超市”,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素材。

•会议还可作为新闻写作的“由头”。新闻消息讲究时效。而有一些值得报道的新闻典型,时间跨度大,找不到新近发生的事实作由头。如果这个典型最近受到会议的表彰或肯定,就形成了一个不错的新闻由头。

从会议中获取深圳公务员加薪的独家新闻

在领导的讲话中找线索

•这里所说的领导包括上至中央、各省市、部委,下至各地的厅局和企业的厂、矿长经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其讲话一般都带有全局性。可以根据他们的讲话,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去找线索。

从领导的讲话中获知白云机场迁建的独家猛料

从工作总结中抓线索

•一个单位的总结,或党代会、职代会上的总结报告,乃至于科室的工作总结,都可以提供数量可观、质量较好的新闻线索。

•虽然工作总结可以加工成一篇经验典型报道,但其本身并不是新闻。所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善于在总结报告中发现新闻,然后再顺藤摸瓜,深入挖掘,丰富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材料。 在党代会的报告中获知“中调”战略,做系列报道

发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物

•2004-06-06 A5版的《新机场让人和镇风生水起》,这时白云区新机场还未转场,但是这已对白云区西北角边远小镇人和镇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白云区委有关同志向本报记者通报这一情况后,本报迅速介入,这一稿件也是同城媒体首次系统报新机场搬迁对这个以往被自比之为“西伯利亚“人和镇的变迁。

身边的困难和难点也是新闻线索

•如04-12-03A3版的《自掏腰包救火难倒民间消防队》报道白云区各街镇自组民间消防队,但是由于当前国家政策只对武警消防队,对于这种民间消防队员的保障、社会支援系统完全不到位,甚至有个别经费紧张的民间消防车无法上牌导致无法上高速的现象,本报呼吁后市交通局等单位先后主动对这一批上百台民间消防车采取了减免路费等措施帮扶。

从闲谈中抓新闻线索

•采访往往是在无拘无束的闲谈中最能收到好的效果。 广州日报记者唐迎春在与流动人口计生办的工作人员聊天时,谈起了外来工生殖健康的话题,聊着聊着擦出了火花,记者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由广州日报设计外来工生殖健康调查问卷、对方确定样本,双方共同实施调查。 •这条独家新闻从策划、成稿到见报花费了两个月时间,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并促使政府重视外来工夫妇家庭生活和生殖健康问题。这条新闻还被评为当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第1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5年09月08日广州日报A5版《天河将坐拥8家五星级酒店》。这是一篇由一条不起眼的消息而挖掘出来的影响较大新闻。广州日报跑天河区的记者有一天在天河区的政府网站上看到一条很短的消息,说是一间外资的五星级酒店落户天河,将于多少年后建成等,消息很短,但却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于是便致电天河区的经贸部门,有关的负责人对此说了一句,“是啊,

我们天河区以后将有好多家五星级酒店落户呢”。这一句话更引起了记者的思考,因为广州酒店业经过20多年发展,五星级酒店一直偏少,而且都集中在越秀区,而天河区建成20年来是一间五星级酒店都没有,天河区何来这么大的口气?于是经过一番深入的采访,便写下《天河将坐拥8家五星级酒店》这篇重要级的报道,报道在天河区及广州的酒店业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各大互联网站纷纷转载。

•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想到的就是,其实有很多的好报道,好新闻都埋藏隐伏在身边,而第一时间掌握到这些消息的肯定是我们政府的新闻官员,只能有一定的新闻意识,再通过一定的包装、深入采访,就可以让一条不起眼的边角消息焕发异彩。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如果他偶然地看到,抓住了,那么结果还好,但如果他没有看到的话,这样的一条好新闻就白白浪费掉了,所以为了使得这种浪费可以更少的杜绝,在各级政府机关与新闻记者打交道的官员,应该是不断培养这种包装新闻的意识。

二、如何选取新闻事件的宣传切入点

•重视和搞好成就报道,是在座各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的一种有效报道形式。

•成就报道一般来说:工作性强,官话、套话多,空洞数字多;报道面较窄,有地域局限;时效性较差;贴近性较弱。

•但是通过创新报道的形式,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一样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新闻。

遵循新闻规律,从小处切入,以小见大

•选择好由头,抓好切入点十分重要。最好是“大背景小切口”。“大背景”是指要与大庆典、大活动、大会议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大的部署相配合;“小切口”则是指从小的侧面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

以小见大

寻找平民视角,带有共性的话题和能引起共鸣的角度

•要用群众视角去发现和挖掘新闻点,用平民眼光看成就,找出新闻事件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贴近生活,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通过小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令人信服的变化,折射和反映整体全局的变化。

•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话题才显得生动和吸引人,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在宣传的形式上进行创新

与媒体联手策划活动,可以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2003年6月份,广州日报与市经委联手策划了“广州工业名企一日游”活动。旅游线路集中广州工业最为精粹的看点,包括珠江钢琴集团、广州本田、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珠江钢铁厂和广州日报印务中心。这一活动打开了一扇展示广州工业新貌和广州新形象的窗口,大大拓展了广州的旅游资源,丰富了“广州一日游”的内涵,在市民中取得非常好的反响,400个名额在一个小时内被抢光。

三、如何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老百姓80%的信息来自于媒体,而媒体70%的消息来自于政府;

•媒体是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

•媒体是政府的喉舌,是群众的传声筒;

•政府与媒体沟通相当重要。

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平时多沟通

•在日常多注意与媒体沟通,建立一种常规的沟通机制,不要出了问题临时抱拂脚。 •跟记者多联系,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线索与记者共享,记者可以对你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评价,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和新闻写作水平。

•参与记者的一些新闻选题,有意识地帮助记者搜集相关的新闻线索。

•设立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等机制,通过正式的途径发布信息。

遇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迅速沟通

•巧迟不如拙速,危机处理重在黄金24小时。

•在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必须迅速采取一连串积极、主动、有效的行动,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降至最低,主动向媒体说明。面对媒体时,若不希望媒体报道有所偏差,最好的办法便是立即回应,千万不要试图回避问题,要迅速提供确认的事实,沉默以对是最糟糕的策略,媒体和大众便会自行探究、揣测。事情发生后的头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是提供媒体正确看法的大好时机。

四、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公关

•2003年:非典,重庆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

•2004年:禽流感开始暴发,北京密云踩踏事件;

•2005年:台风“麦莎”、“达维”,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致松花江水污染,层出不穷的矿乱; •2006年:“欣弗”事件;

•2007年:“6.15”九江塌桥,太湖蓝藻;

•……

应对突发事件,在诸多情况下,发比不发好,早发比晚发好。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是被动的;按照人的一般认知与接受规律,发布是被信任的,而解释总是被怀疑的。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第一时间加强与媒体沟通,并及时发布消息,掌握话语权。政府的及时有效地公布新闻消息,可以使市民的不安迅速消除,同时更加突显政府对危机的处理能力。如果封锁消息,反而易形成谣言造成被动。

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后,吉林有关方面马上通知当地媒体说松花江没有受到污染,要求当地媒体不要报道,于是乎,媒体对此事一度保持沉默。

3天后,哈尔滨水质监测局进行了水质监测,证明松花江水无法饮用。然而直到第9天,哈尔滨市才宣布停水,且吉林方面仍否认水污染,解释原因竟为“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于是,谣言开始流传,人们误以为要发生地震,有人冒着零下的温度在街上搭起了帐篷。 直到12月13日,在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后,媒体报道才开始关注松花江污染情况和防范措施,信息逐渐公开化。

•突发事件可以分为“敏感的突发事件”和“一般性突发事件”。

•像群体事件、外交事件、公共卫生等可称为“敏感突发事件”,需要慎重处置;而一些恶性犯罪和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则可视为“一般性突发事件”。主动公布比较好。

•政府是公共问题的信息源。因此,政府应该及时、真实地提供信息,尤其是对涉及公民自身生命财产安危的重大公共问题。当公共问题出现后,与此有关的人们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往往强烈要求了解事情的真实状况及与自身的关系,如果缺乏可靠的信息,则往往会做出最坏的设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根据。

•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监控和应对机制,一些政府部门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迅速的反应。这往往给谣言的传播制造了环境。只有通过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尽快发布信息,才

能避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歪曲,使民众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树立负责任的形象。

“6.15”事故,《广州日报》第一天的报道

•“即时即地原则”是指:消息应及时地在事发当地向媒体发布。比如广东省出现的非典型肺炎及与之相伴生的社会恐慌的征兆时,如果能够在广州即时即地发布消息,这样的恐慌就不会蔓延和扩大。而正是在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之后,广州市民的情绪迅速稳定下来。

•“递进式原则”是指不要等到将事件完全调查清楚之后再向新闻媒体发布消息,而是在动态过程中发布消息。突发事件虽然是突然发生的,但其发展和结束还有一个过程。因此还需要继续主动发布信息,这样可以让媒体配合你的工作,也容易让老百姓安心。

美国明尼苏达州塌桥事故

•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座桥梁发生坍塌,事发时正是交通高峰期,

广州日报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主要报纸对同类突发事件的报道处理手法基本一致

•从2003年开始,我国开始重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2004年“突发事件”进入流行语排行榜。

•2004年,国务院在部署工作时表示,要把加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2005年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已编制完成。 •2006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正式向社会公布实施。

•2006年6月24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二次会议上,《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首次提交审议。

•原草案第57条:“新闻媒体违反规定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信息或者报道虚假情况,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2007年6月24日的二审中删除了有关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 •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政府和媒体的良性互动。

第三篇:如何发现演讲人才、如何指导学生参赛

一、选定参赛选手

一般从几个方面来考察选手:

1.选手必须口齿清楚、音质高亮

选手的这种素质是非常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演讲,是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很难想象一个说话要让别人费劲地去听的人,会有什么优势,怎能打动别人?当然,口齿清楚的人其实很多,并不难找,难的是还要音质高亮。就像唱歌要有一幅好嗓子一样,演讲也需要有好的嗓音条件。要找的就是嗓音优美,音质高亮的人,选到了这种选手,就像挑到了一块好玉一样,最起码有了演讲的底子。

2.选手必须情感丰富,善于表现、敢于表现

唯有情感丰富的人才能以自己的真情演讲打动评委和听众。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演讲者也要充分利用在演讲台上的短短几分钟,表现出或热情洋溢、或义正词严、或痛心疾首、或柔肠侠骨的多种情感来。而且要敢于表现,不怯场,人越多,越兴奋。这样才能使演讲跌宕起伏,吸引听众和评委。

3.选手必须普通话基础较好

如果学生普通话不好会影响表达效果,辅导起来会增加很大的难度,除非万不得已,比如他太符合你的前两个条件了,如果是这样你就要多花时间辅导他的普通话了。

二、写好演讲稿

三、演讲技巧的辅导

演讲稿确定下来之后,就是对演讲技巧的辅导了。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般是这样进行:先让学生熟悉稿子,然后就是“抠”,一段儿一段儿的进行。抠字音,抠节奏,抠轻重,抠动作。在这里讲讲具体是怎样做的。

1.抠字音

就是要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特别注意轻声、儿化,还有平翘舌音、后鼻音。像我们四川方言,有个特点,基本上卷舌和不卷舌难以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一般让选手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这些容易读错或读不准的音,就查字典,标出来,反复吟诵,直到完全读准为止。2.共鸣要良好说话时用上共鸣和不用共鸣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青藏高原

练习共鸣时,要求放慢速度,有意识地夸张,尽量找出最佳共鸣效果。熟悉以后,再追求自然。

如果在抠的过程中,某个字或词,学生总读不好,那就改稿子,改一个他能念得准的词。

2.抠节奏,抠轻重

这一环节很重要。一般是逐句抠。演讲和唱歌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只有把握好了节奏,才能使得演讲有张有弛、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在抠节奏的同时抠轻重。陈述性的句子就是相对轻一些。排比句则需要句句递进,到最后一句有多大力气就用多大力气。要注意“重”不等于“喊”,那种声嘶力竭地喊叫是大忌。这时候,选手音质高亮的特点就显现出来了,而音质低的选手想要说出那种震撼力,往往会弄巧成拙地变成那种声嘶力竭的喊了。

3.肢体语言的自然运用

演讲不单是嘴巴在动,还有头部、脸部、手,乃至整个身体都要积极参与。点头、微笑、抬手、皱眉,身体向前或者侧转都要配合演讲的内容顺势而动。其中手势被称为演讲者的第二张脸,在演讲中要配合内容随时进行。学生开始可能不自然,做不到位,可以让学生对着镜子反复训练,直到协调、满意为止。让动作和表情成为他一讲到这里就从内心流淌出来的一种表现,这就成功了。

4.进行口语化的加工

把文稿转化为有声语言,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是需要进行一些加工的。这包括:(1)要有丰富的语调。(2)要有灵动的重音。重音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可以传达出演讲者微妙的感情和态度。(3)要有“活化”的停顿。停顿本身仍然具有影响听众情绪的力量。恰如其分的停顿能产生非凡的效果。我每每指导学生:在报完自己的演讲题目之后,一定要有至少三秒的停顿;在说出重要结论之前,一定要有至少五秒的停顿,你的停顿会让一时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思想集中起来,让注意听讲的人有个思考时间,这时,你再说出结论,一定比你用正常语速说出更有震撼力。

5.演讲词的记忆诀窍

要做一次成功的演讲,在演讲稿写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把演讲词烂熟于心。记忆演讲词,一般来说要分成三步:第一步是识读,即阅读。第二步是响读。同时我帮助学生设计与内容相应的动作、表情和姿态。这是演讲记忆的关键之处。第三步是情读。这步基本是脱稿了,在反复讲练的过程中理解感受演讲词的感情基调,注意辅导学生对感情把握的适度和真实。只有勤奋地、反复地练习,做到烂熟于心,张口就来,才能在复杂的比赛现场,克服困难,发挥正展。

6.多场合、多场次练习,严格控制时间。

比赛时,选手最怕的一是忘词,二是超时!这也是比赛最大的硬伤,一般来说,遇到这两种情况,就与大奖无缘了!也许在平时在其他场合遇到,能够以选手的聪明机智、临场应变蒙混过去,但在比赛时,面对的是专家,火眼金睛啊!哪怕是有一点点小差错都能一眼看出来!所以,侥幸心理是一定不能有的,一定要努力克服上台时的紧张!这就需要多场次、多场合的练习!另外在时间的控制上,一般来说提前20秒结束比较合适,宁短毋长,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说话的语速是一成不变的!稍微多留一点时间,选手自身的压力也没那么大。比赛时是有时间提示的,曾经有一位挺有经验的选手因为时间提示,被吓得噼里啪啦,匆匆忙忙讲完后面的内容,就是因为怕超时!结果效果自然十分不理想。

赛前的注意事项:

演讲的前一晚必须睡眠充足,使喉咙获得良好的休息。 熟悉场地

心里暗示:演讲前对自己说:“你很棒!” 准备一瓶水,不要牛奶!

熟悉评委:候场时,方便演讲时眼神交流! 预先假设可能发生的事,但不要被它困扰。

演讲,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都是一个经常开展的学生活动,青年学生也可以从这个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他们也渴望获得老师们的辅导,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其他老师一些启发。

最后,献上成为优秀的演讲者的七个秘诀心法,与大家分享:

1、热爱生活

2、多听演讲

3、归零心态

4、真情实感

5、多讲多练

6、熟能生巧

7、时常检讨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习惯

如何培养善于发现和思考的习惯? 客观方面

“教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人的成长不外乎是在生活中和学校的学习,因此,从教学方面和生活方面来考虑

一、在教学中

1、要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际上,任何学科中,适当的合理的问题都是被需要,以便提高同学们的思考能力,相反的,不当的问题会大大挫伤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学习留下阴影;

2、适当引导,交给学生思考的策略,老师的任务不是帮学生们思考,而是交给他们方法,如何去思考,去学习,梳理问题的脉络,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就可以有系统的、理性的方法思考问题;

3、提供时间,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杜绝满堂灌。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出现问题之后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应该让同学们形成自己的思路之后再与老师的思路对比,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更利于同学们形成严谨的思考体系,客观地纠正自己的思维漏洞;

4、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作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幻想。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性,鼓励他们勇于向权威挑战,提出怀疑,促其勤于思考,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管教师会不会回答,都要保护他们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积极性,要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勇气和精神,所以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对权威不盲目崇拜,有独立思考,自辟蹊径,不断开拓的勇气,才会有创新。

5、教师鼓励学生多思。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勤思、善思的习惯。学生在学习时擦出的思想火花,要大加表扬,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激发创新思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教是为了不教,就是指不仅要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且要会学,即掌握思考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使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结论的教学,而且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二、在生活中

俗话道: “ 处处留心皆学问,慧眼岂不识真金? ” 发明大王爱迪生成功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就在于他勤于思考,对日常所见所闻都展开思考。比如,大树怎样生长,做面包放发酵粉为什么冒气泡等。他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些奇妙的想法。对这些想法,他都进行思考、探索,所以他成了最 “ 多产 ” 的发明家。这些都告诉人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起思考。在那些天天被人碰到却又熟视无睹的普遍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失为一种发明创造。

1 、“ 旧事新看 ” 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箴言。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对这些东西人们向来毫不在意,更谈不上去思考生疑,殊不知,这种想当然的态度使大多数人白白失去了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新眼光去看待凡人小事,要打破常规的禁锢,从平凡之中见新奇。对学生的新发现、新感受,哪怕只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也要表扬鼓励,学生们往往会获得令人惊喜的收获。

2 、养成遇事多问的习惯。看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不管它是初次接触的,还是司空见惯的,都不妨问一下 “ 为什么 ” ,刨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养成 “ 每事问 ” 的习惯。教师鼓励学生遇事多思多问,渐渐的学生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新的意义。

3、创造机会见识形形色色的社会,并经常给孩子灌输社会的奇闻异谈以及大自然宇宙的奥妙,激发孩子对于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例如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动物园、野外等,见得多了未必就会想得多,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积极引导孩子思考,创设情景和问题;

社会生活生动丰富,日新月异,是创造之源。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身边的社会 “ 万花筒 ”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善于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学会思考。

主观方面来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哈佛大学的纸张了,据说哈佛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张纸,为的就是便于同学们有什么思考和发现方便即使记录,这个不仅说明了思考的瞬时性,同时也说明思考的结果必须及时记录下来,不然也是徒劳的!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偶然的发现中,积极思考问题,才获得了现在令人瞩目的成就,青霉素的制造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可见生活中自主的思考是很重要的。

首先,多看多听。每个人身边都有丰富多采的生活内容,只要我们多看多听,就会获得许许多多的见闻和感受.多看,就是要经常看,有时间就看,仔细地看,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认认真真地看.多听,就是经常听,有时间就听,听广播,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别人的见闻,意见.通过这样的多看,多听,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其次,多想多问.多想,指多分析,多联想.多问,指多向别人请教,多向别人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对多听,多看的内容有更深入地,更准确地认识.

再次,多记多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耳闻目睹的事和不同的感受,我们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眼前的景,见过的物及时的记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能力就会提高,写作素材就会丰富起来.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莫过于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对自己的思考成果的价值予以客观的评定,能高效地过滤到自己最有用的思考,不必一直拘泥于无谓的思考中。

如何培养及时巩固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做好课后习题、阅览相关教辅和教材、网上浏览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等等,那么要锻炼学生养成及时巩固复习的习惯,也应当从老师方面入手。

1、教师方面:应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这样,即使没有强制的要求,学生都会自行在课后复习巩固相关知识,这也是养成及时巩固最本质,保质期最长同时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方法;另外,课后及时巩固相对于不及时甚至不巩固的有着明显的优势,针对明确学习重要性的学生来说,可以采取实验对比法,比较及时巩固和不及时巩固的利弊,促使同学们及时巩固;当然,下下策便是强制性地要求同学们课后巩固,为了避免同学们的抵制情绪和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可以精选课后习题,选择代表性针对性强的题目;另外,还可以丰富课后作业的格式,不仅仅是写,还可以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也有利于及时巩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在课前采取各种形式的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例如公式的默写等也会推动学生的巩固;

2、家长方面:适当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习惯养成,但是一旦过度,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给予同学们适当的奖励,利益驱动也可以暂时促进课后巩固。

第五篇:巡视发现的选人用人问题如何整改

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反馈,与以往相比有不少创新,其中一个方面是把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的反馈,纳入巡视反馈整体,由中央巡视组一并向被巡视地区、单位党委(党组)反馈,督促同步抓好整改,进一步彰显专项检查的权威。那么,对巡视移交的选人用人、党组织建设、违反换届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抓好整改?今天我们带您来了解。

强化问题导向,实行销号管理

在本轮巡视整改落实中,中央组织部对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按照“强化问题导向,实行销号管理;强化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施策”的原则进行了集中整治。被巡视的30个地区和单位党组织,包括14个省区、8个中央单位、8家央企,逐一建立台账,形成细化的问题清单。根据各自不同情况,中央组织部明确整改要求,并实行全流程跟踪督办。问题解决一个,就销号一个,整改不全面的、不彻底的、不清零的,绝不放过,总之,问题一定要见底清零。

强化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施策。一方面,针对30个地区和单位的不同特点,中央组织部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重点个性问题,与被巡视党组织有关负责同志一起深入研究,确保工作真正按照精准科学的要求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被巡视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委(党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直接抓,确保整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见真章、显实效。

总体来看,专项检查的整改落实进展良好,阶段性目标已达到。据了解,选人用人方面整改任务清单共464项,现已完成425项,占任务清单91.6%。需立行立改的已基本完成,需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抓好整改的任务,也在加紧推进。

“四个突出”抓好选人用人问题整改

截至目前,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的30个地区和单位党组织整改进展“成绩单”均已晒出,选人用人问题是被关注的焦点之一。在选人用人问题整改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抓责任落实。党委(党组)书记是选人用人问题专项整改的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是专项整改的具体负责人。河南省委在推进选人用人问题整改中开展了8个专项行动,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牵头,建立了“一天一碰头,三天一汇总,七天一调度”的工作机制。四川省委组织部先后召开7次专题会议,并召开了全省组织系统巡视整改工作推进会,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突出抓立行立改。被巡视地区、单位针对涉嫌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突击提拔等严重违规用人问题重拳出击、一查到底,既处理当事人,也追究责任人,不搞下不为例,目前已处理和追责1986人。广东省针对一些单位任职回避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坚持举一反三,目前已对第一批30家省直单位183名不符合任职回避要求的干部全部作了调整。

三是突出抓督促检查。不仅中央组织部高度重视督查工作,30个被巡视地区、单位党组织也在这项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与以往相比,有两点较为突出:一个是力度大,凡是列入整改的问题,都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台账,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顺排工序、倒排工期,确保问题条条要整改、件件有落实;另一个是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除了抓好本级督查,还“下沉一级”抓好督查,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山西省委在抓好自身整改的同时,派出专项督导组,到一些地方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督促指导。海关总署每两周开一次整改工作推进会,对已完成的整改任务进行评估,对整改不到位的重新整改。中粮集团党组成员及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牵头,组成多个专项督导组,参加各分支机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现场督导。

四是突出抓“长久立”工作。在巡视整改落实中,各个地方和单位既注意“当下改”,更注意“长久立”。对发现的选人用人方面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对症下药,规范选人用人工作制度,建立一批长效机制。据统计,共建立相关制度242项,修订完善227项。

针对整改落实不到位问题已作出组织调整

十九届中央强化巡视整改的创新举措之一,是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担负起巡视整改日常监督的责任:“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巡视工作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在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领导下开展的。组织部门作为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按照有关要求,会同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职责,在加强巡视整改日常监督、强化整改督查方面,双方工作既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同向发力,形成强大合力,达到了“1+1>2”的效果。

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中,组织部门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好选人用人方面问题的整改;二是运用好巡视成果,把成果运用到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和选拔任用之中,运用到领导班子建设之中;三是针对巡视发现的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好整改,并产生放大效应,推进面上工作。

强化巡视整改问责,是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的一个重要共同发力点。整改问责决不是说说而已,针对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发现的一些地方、单位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已经对相关领导班子作出了调整,释放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巡视工作公信力的强烈信号。

上一篇:如何才能建设美丽中国下一篇:如何更好的经营异地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