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

2022-09-10

第一篇: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

《中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智慧课堂课题 实施方案

《中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课题的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智慧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改变教学模式的迫切性。尤其在智慧课堂教学方面,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特别是在数学教育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中,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和实践,数学学科的智慧课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让学生参与性强的学习模式普及,从而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智慧。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智慧的课堂应该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

智慧课堂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么做,后怎么做,怎样做才是智慧

的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

课堂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范围内,以达成一定的学科素养为目标,以相关的学科学习材料为主要载体,以教师、学生以及学习载体三者之间的对话对主要方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孩子智慧发展的场。

二、课题实验的目的

中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主要解决教师怎样智慧的教,学生怎样智慧的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于智慧的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

智慧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智慧”就是知识、能力与美德的综合体。

“课堂”特指学校教学中的教学场所和组织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范围内,以达成一定的学科素养为目标,以相关的学科学习材料为主要载体,以教师、学生以及学习载体三者之间的对话为主要方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场所。

“智慧课堂”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师生活动为载体,实现课堂的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培养学生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素质,培育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个性,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使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智慧同构共生的课堂。智慧课堂不是狭义的智力课堂、智能课堂,而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相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随、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点重点放在通过智慧课堂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使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智慧同构共生的课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选好智慧课堂的切入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师生活动为载体,实现课堂的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培养学生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素质,培育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个性,构建健康课堂。

第二,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智慧课堂的前提,恰当分工,让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每一个人完成的具体任务都是总任务的一个方面。以教师、学生以及学习载体三者之间的对话为主要方式。合理分工要有一个过程,刚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分工,然后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协商分工,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第三,让学生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分工的基础上,每一个成员在独立基础上的协作需要每一个成员都学会表达及倾听,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理解,还要要求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准备怎样讲更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了合作教学的目的。

第四,学会互助和支持。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是不同于独立学习的所在。会分析解题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讲述中合作者之间的互助可以解决语言障碍。实践证明,来自同伴的互助与支持比来自老师的更有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互助与支持的作用,“同荣辱,共患难”,这样才能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行动研究为主,配合访谈、数据调查、系统分析等方法。

价值

“智慧课堂”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师生活动为载体,实现课堂的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培养学生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素质,培育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个性,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使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智慧同构共生的课堂。智慧课堂不是狭义的智力课堂、智能课堂,而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相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随、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构及其教学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效果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获得新知的快乐,

真正学会学习。

五、 研究的阶段:

(一)准备阶段:

1、确定适用班:

七、八年级两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实验工作,时间为2年。

2、按照要求制定课题计划。

3、进行理论研究,查询相关文件、资料,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二)实验组织情况:

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由崔茹任组长,具体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为丁素民、李长芬、艾雅新、赵文杰老师。

(三)研究与试验阶段

1、调查研究阶段

对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进行调查。

2、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确立课题研究的方式与过程。

3、提高教师素质阶段

采取自修、反思、实践、研讨、交流、总结等模式,完善多媒体教学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智慧课堂教学的效率。

4、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5、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发展阶段。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促使学习质量全面提高。

(四)经验总结、验收阶段

1、形成新观点、开拓新模式。

2、撰写实验报告。

3、评价验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预计2009年完成所有预定计划。

2、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4、完成若干篇实验报告、论文或课堂实录等。

七、经费预算

总课题组以及学校教研室提供相关的研究经费和实验器材。

八、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论文。

第二篇:我的课堂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智慧的内修和外练

我觉得教师必须充满智慧.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在等待中成为智慧型政治教师。

智慧可以通过多读理论方面的书,多读教育心得之类的书,有理有据,鲜活实际;多实践、勤总结、多借鉴等途径积累!、创没问题情境,引导想象,促使主动发现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狼狈前行。同同们看到猴子被颠得一上一下,乐得哈哈大笑,又不禁联想到: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学生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飞驰的汽车,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进发出思维的火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实现问题的直观解决. 智慧可以通过充分的期待来实现。等待,可以培养学生对数的直觉;等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等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美国的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询问一个高中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这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你驾驶的飞机没有燃料了,而此时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做呢?”该学生想了一下说:“我会背上伞包跳下飞机。”话毕,主持人开始也有点愕然,现场观众也跟着窃窃私语:当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怎能不顾乘客的安危自己逃生呢?主持人等了等,随即又问其原因,该同学又接着说:“因为我要去拿燃料,再回来救飞机上的人。”……反思我们的教学,这样的“等待”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甚至不等待!

当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回答出来时,我们很直接就给了他们答案,然后自圆其说,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一点思考的余地。我们平时抱怨学生的愚钝,抱怨学生的不配合,我们自己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了么?尊重学生的想法了么?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了么?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一堂课就那么点时间,哪里能让学生的思维“撒野”!可是,我们看到,我们打断了学

生的思考,就是阻断了他们思维的再发展,限制了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探索。随着岁数的增加,教学经验增加,我在提出问题,没有回应时,我没有着急,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静静地等待,一会儿就有人举起小手。错了,再来,错了,再来,让学生直抒胸臆,趋于完美!

教学等待犹如乐曲中的休止符,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中的等待更像砍柴前的磨刀,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我的课堂教学智慧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软硬件结合好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它体现的学习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知道不管在任何课堂中学生都是主导,老师则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课堂的智慧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吸引每一个学生去尽情地享受音乐的美,发掘其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每节课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多元文化和姊妹艺术相联系,扩大知识面吸引学生,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中享受音乐学习的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对音乐进行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起其对音乐的兴趣,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使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为此,我结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谈谈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得发掘学生的兴趣,然后培养学生兴趣,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然而在音乐教学当中常常会遇见各种各样问题,影响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并不高,比如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喜欢音乐课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喜欢音乐教材的经典作品,他们更愿意欣赏流行音乐。那么我们也就遇到了问题,我在音乐教学中我会合理运用课本教材,结合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下便进入到了歌曲所设的氛围中,再加上一些传统的表演动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来模仿、体验歌曲的韵味,这样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于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对党的热爱和喜悦之情,马上便从学生的歌声中表达出来。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热爱,使学生的感受与音乐意义达到统一,不仅落实了这节课的欣赏目的,还又渗透进了德育教育,效果很好。教师轻松,学生受益。

二、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我在教授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由于涉及历史方面的内容,学生对这些历史和人物一知半解,恐对这节课不感兴趣。所以上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播放了电影大片《鸿门宴》片段,伴着壮观的场景,和雄壮的旋律,画面上各个主要人物相继出现,项羽,刘邦,张良,范增,虞姬等,我用板书将人物出场一一写出,并分为楚汉两派。学生也情不自禁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兴趣大大挺高,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很快的掌握。紧接着我又采用了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查阅演奏乐器的相关资料及乐曲的相关历史背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解疑答惑的方式,落实这节课的欣赏目的,效果很好。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受益。

三、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巧妙结合。流行音乐在中学生中普遍受欢迎。那么我们可以迎合学生的口味把优秀的流行歌曲带进音乐课堂,为学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体现了青春活力,我们可以通过流行音乐抛砖引玉从而引发学生对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拓展学生文化艺术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欣赏民族经典作品时我们可以选用与欣赏作品相近的作品,例如:我在上欣赏民族音乐课时讲到二胡这件乐器,同学们不是很感兴趣。于是我举例刘德华的《来生缘》这首乐曲,利用其中二胡的音乐,来介绍二胡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我将收集到的刘天王关于这首乐曲资料和MV边讲解边播放给同学们,大家马上来了精神,有了兴趣,通过讨论大家还联想到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作品也都有民族音乐的元素在其中。所以,只要你留意就不难发现,流行歌曲与民族音乐在许多方面都是可以融汇相通的,而不是对立的。

总之,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想上好一节课,使我意识到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做的“实而美”,不应该有太多的“作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新方法、新理念,提高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会用我对音乐的热情继续感染、提高中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闪光点。那么,我相信就会上出一节质量很高的音乐课。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

——课堂器乐教学(表现与感受)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口琴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演奏基础,但是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范奏后看着乐谱练习几遍基本就能演奏下来,能力弱一些的学生还要经过识谱、演奏技能的分段练习等过程才能慢慢演奏会乐曲。二声部的演奏也尝试过一两首简单的乐曲,经过几课时的努力才能声部配合较融洽。

一.器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这学期我选择一首美国歌曲《哦,苏珊娜》、《划小船》的旋律作为口琴演奏乐曲,并为这两首首乐曲编配了低声部,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在备课时也考虑到学情,预估学生的二声部配合已经有了挺大进步,问题不是太大,针对不同程度的班级选择乐曲其一,但是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却遇到了问题:一开始的节奏练习、旋律练习,甚至低声部练习基本都没什么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的去练习,而且学习目标也很明确,也用了不少教学方法,示范演奏也比较到位,和个别学生合作二声部也的示范展示也行,但就是全班整体两个声部的演奏效果不理想,是我急于求成要求高?对学情预估不准确?课堂上我也在反思,课后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要解决的重点要突破的难点:

1.分乐句进行配合,就是一节课只练习一到两个乐句的二声部合作,让学生在演奏时注意互相聆听对方的声部。 2教师演奏低声部,学生演奏高声部,再进行师生声部互换,让学生多听多感受,慢慢往我这个声部加进来。有些时候顾此失彼,强调了声部配合就弱化了吹奏技巧的要求,反之,课上课下也在寻找好的方法来平衡彼此。 3.给学生一个消化知识、技能的过程 三.解决办法及目标

在其他班上课这节课时我用比较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降低了部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有了,二声部的合作有了雏形,哪怕是一个乐句,学生也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合作成功的喜悦,更增加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使他们在演奏口琴技巧上有了提高,学生慢慢有了聆听对方声部的意识,主动找对方声部进入(特别是弱起小节),通过这样的训练确实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合作演奏的能力和意识。

虽然器乐课教学有难度,老师比较辛苦,针对几百个生源差一些的学生,从识谱教学开始课上一遍一遍的示范,甚至是一个一个的辅导,和课堂秩序管理驾驭,课下找适合的乐曲进行编配处理等,不断琢磨教学方法,但是通过每一节课的努力、反思和改进,无论什么样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期望我的课堂器乐教学会不断的进步、成熟起来。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变换形式,拓展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道:“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随着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音乐教育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几首歌、几段乐曲或简单的乐理知识,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用跳动的思维去创造更自由的“音乐王国”。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捷、活泼好动,促使着教师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启迪学生进入创造性的活动。如选择某乐曲的片段由学生视唱、视奏,或是让学生为乐曲命名,或是随音乐律动、表演等,进行生动活泼的创作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通过旋律接龙、节奏模仿、节奏、旋律填空等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课前让学生在网上、书本、刊物等收集资料,课堂师生通过以故事、表演、疑问、创造性的活动导入,围绕音乐作品一起共享、共析,激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1、竟猜音乐谜语加强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偶尔也用竟猜音乐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谜面:

①泉边赏月,穿街走巷,琴儿伴身,目盲心亮。 (猜一民间音乐家:阿炳) ②是鱼不会游,是球不能踢,是铃不能摇。(猜三种乐器:木鱼,沙球,碰铃) ③单身汉之歌。 (打一种演唱形式:男声独唱) ……

2、讲音乐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反之,如果给学生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例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首先介绍的不是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而是讲了一个“音乐家与土豆”这一闻名世界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静悄悄的,由不在意到全神贯注。随着故事的深入,学生们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舒伯特为换一盘土豆充饥而即兴创作的《摇篮曲》在舒伯特死后三十年,就拍卖成四十万法郎的高价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淡淡的伤感变成了愤愤不平。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有的想知道舒伯特生活的国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的学生则问我:“作曲家贫病交加,为什么还要坚持从事薪水微薄,不被重视的音乐创作呢?”常说的“以美辅德”、“寓教于乐”很自然地就收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通过师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了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并为他对音乐艺术的奉献精神而感动。在学生迫切的目光中,我们开始欣赏这首《摇篮曲》。学生们自觉地由刚才热烈的气氛马上安静下来。他们是用心在听,因为他们已和作曲家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不再被动,而是极积地、主动地、深入地去欣赏歌曲的优美,感情的真挚,声音的温柔,感受到一个婴儿得到母亲的爱抚是多么的温馨啊!作曲家把这种感情又是描绘得多么逼真,多么美妙啊!

3、表演舞蹈动作,增强对音乐的了解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要想充分了解各民族的音乐特性,仅仅听是不够的。为此,我在给学生欣赏一些民族音乐时,也会用舞蹈动作加强其音乐的特性,借舞抒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青春舞曲》、《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曲。把简单的维族和藏族动作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快乐的同时了解一个民族的特色。在舞剧单元,芭蕾舞占了很大的篇幅,于是我让学生学习几个简单的芭蕾手位脚位和动作,虽然简单,但要做到位还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还带去了一双芭蕾舞鞋,让学生尝试穿上它。在这些困难中学生懂得了舞蹈演员的艰辛和学艺的艰难,更为作品中优美的画面所折服。

4、通过影视欣赏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在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欣赏,以其直观性和娱乐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影视欣赏还不仅是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可经常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如《音乐之声》、《猫》等一些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总之,准确细致地把握教学,优化运用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自己的言行,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前提,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欣赏力、创造力等音乐综合素质。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变换形式,拓展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道:“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随着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音乐教育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几首歌、几段乐曲或简单的乐理知识,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用跳动的思维去创造更自由的“音乐王国”。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捷、活泼好动,促使着教师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启迪学生进入创造性的活动。如选择某乐曲的片段由学生视唱、视奏,或是让学生为乐曲命名,或是随音乐律动、表演等,进行生动活泼的创作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通过旋律接龙、节奏模仿、节奏、旋律填空等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课前让学生在网上、书本、刊物等收集资料,课堂师生通过以故事、表演、疑问、创造性的活动导入,围绕音乐作品一起共享、共析,激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1、竟猜音乐谜语加强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偶尔也用竟猜音乐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谜面:

①泉边赏月,穿街走巷,琴儿伴身,目盲心亮。 (猜一民间音乐家:阿炳) ②是鱼不会游,是球不能踢,是铃不能摇。(猜三种乐器:木鱼,沙球,碰铃) ③单身汉之歌。 (打一种演唱形式:男声独唱) ……

2、讲音乐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反之,如果给学生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例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首先介绍的不是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而是讲了一个“音乐家与土豆”这一闻名世界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静悄悄的,由不在意到全神贯注。随着故事的深入,学生们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舒伯特为换一盘土豆充饥而即兴创作的《摇篮曲》在舒伯特死后三十年,就拍卖成四十万法郎的高价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淡淡的伤感变成了愤愤不平。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有的想知道舒伯特生活的国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的学生则问我:“作曲家贫病交加,为什么还要坚持从事薪水微薄,不被重视的音乐创作呢?”常说的“以美辅德”、“寓教于乐”很自然地就收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通过师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了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并为他对音乐艺术的奉献精神而感动。在学生迫切的目光中,我们开始欣赏这首《摇篮曲》。学生们自觉地由刚才热烈的气氛马上安静下来。他们是用心在听,因为他们已和作曲家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不再被动,而是极积地、主动地、深入地去欣赏歌曲的优美,感情的真挚,声音的温柔,感受到一个婴儿得到母亲的爱抚是多么的温馨啊!作曲家把这种感情又是描绘得多么逼真,多么美妙啊!

3、表演舞蹈动作,增强对音乐的了解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要想充分了解各民族的音乐特性,仅仅听是不够的。为此,我在给学生欣赏一些民族音乐时,也会用舞蹈动作加强其音乐的特性,借舞抒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青春舞曲》、《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曲。把简单的维族和藏族动作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快乐的同时了解一个民族的特色。在舞剧单元,芭蕾舞占了很大的篇幅,于是我让学生学习几个简单的芭蕾手位脚位和动作,虽然简单,但要做到位还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还带去了一双芭蕾舞鞋,让学生尝试穿上它。在这些困难中学生懂得了舞蹈演员的艰辛和学艺的艰难,更为作品中优美的画面所折服。

4、通过影视欣赏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在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欣赏,以其直观性和娱乐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影视欣赏还不仅是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可经常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如《音乐之声》、《猫》等一些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总之,准确细致地把握教学,优化运用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自己的言行,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前提,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欣赏力、创造力等音乐综合素质。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变换形式,拓展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道:“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随着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音乐教育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几首歌、几段乐曲或简单的乐理知识,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用跳动的思维去创造更自由的“音乐王国”。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捷、活泼好动,促使着教师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启迪学生进入创造性的活动。如选择某乐曲的片段由学生视唱、视奏,或是让学生为乐曲命名,或是随音乐律动、表演等,进行生动活泼的创作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通过旋律接龙、节奏模仿、节奏、旋律填空等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课前让学生在网上、书本、刊物等收集资料,课堂师生通过以故事、表演、疑问、创造性的活动导入,围绕音乐作品一起共享、共析,激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1、竟猜音乐谜语加强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偶尔也用竟猜音乐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谜面:

①泉边赏月,穿街走巷,琴儿伴身,目盲心亮。 (猜一民间音乐家:阿炳) ②是鱼不会游,是球不能踢,是铃不能摇。(猜三种乐器:木鱼,沙球,碰铃) ③单身汉之歌。 (打一种演唱形式:男声独唱) ……

2、讲音乐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反之,如果给学生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例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首先介绍的不是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而是讲了一个“音乐家与土豆”这一闻名世界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静悄悄的,由不在意到全神贯注。随着故事的深入,学生们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舒伯特为换一盘土豆充饥而即兴创作的《摇篮曲》在舒伯特死后三十年,就拍卖成四十万法郎的高价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淡淡的伤感变成了愤愤不平。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有的想知道舒伯特生活的国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的学生则问我:“作曲家贫病交加,为什么还要坚持从事薪水微薄,不被重视的音乐创作呢?”常说的“以美辅德”、“寓教于乐”很自然地就收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通过师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了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并为他对音乐艺术的奉献精神而感动。在学生迫切的目光中,我们开始欣赏这首《摇篮曲》。学生们自觉地由刚才热烈的气氛马上安静下来。他们是用心在听,因为他们已和作曲家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不再被动,而是极积地、主动地、深入地去欣赏歌曲的优美,感情的真挚,声音的温柔,感受到一个婴儿得到母亲的爱抚是多么的温馨啊!作曲家把这种感情又是描绘得多么逼真,多么美妙啊!

3、表演舞蹈动作,增强对音乐的了解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要想充分了解各民族的音乐特性,仅仅听是不够的。为此,我在给学生欣赏一些民族音乐时,也会用舞蹈动作加强其音乐的特性,借舞抒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青春舞曲》、《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曲。把简单的维族和藏族动作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快乐的同时了解一个民族的特色。在舞剧单元,芭蕾舞占了很大的篇幅,于是我让学生学习几个简单的芭蕾手位脚位和动作,虽然简单,但要做到位还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还带去了一双芭蕾舞鞋,让学生尝试穿上它。在这些困难中学生懂得了舞蹈演员的艰辛和学艺的艰难,更为作品中优美的画面所折服。

4、通过影视欣赏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在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欣赏,以其直观性和娱乐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影视欣赏还不仅是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可经常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如《音乐之声》、《猫》等一些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总之,准确细致地把握教学,优化运用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自己的言行,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前提,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欣赏力、创造力等音乐综合素质。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它体现的学习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知道不管在任何课堂中学生都是主导,老师则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课堂的智慧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吸引每一个学生去尽情地享受音乐的美,发掘其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每节课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多元文化和姊妹艺术相联系,扩大知识面吸引学生,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中享受音乐学习的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对音乐进行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起其对音乐的兴趣,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使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为此,我结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谈谈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得发掘学生的兴趣,然后培养学生兴趣,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然而在音乐教学当中常常会遇见各种各样问题,影响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并不高,比如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喜欢音乐课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喜欢音乐教材的经典作品,他们更愿意欣赏流行音乐。那么我们也就遇到了问题,我在音乐教学中我会合理运用课本教材,结合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下便进入到了歌曲所设的氛围中,再加上一些传统的表演动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来模仿、体验歌曲的韵味,这样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于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对党的热爱和喜悦之情,马上便从学生的歌声中表达出来。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热爱,使学生的感受与音乐意义达到统一,不仅落实了这节课的欣赏目的,还又渗透进了德育教育,效果很好。教师轻松,学生受益。

二、变换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1、竟猜音乐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偶尔也用竟猜音乐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谜面:

①泉边赏月,穿街走巷,琴儿伴身,目盲心亮。 (猜一民间音乐家:阿炳) ②是鱼不会游,是球不能踢,是铃不能摇。(猜三种乐器:木鱼,沙球,碰铃) ③单身汉之歌。 (打一种演唱形式:男声独唱) ……

2、讲音乐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反之,如果给学生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例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首先介绍的不是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而是讲了一个“音乐家与土豆”这一闻名世界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静悄悄的,由不在意到全神贯注。随着故事的深入,学生们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舒伯特为换一盘土豆充饥而即兴创作的《摇篮曲》在舒伯特死后三十年,就拍卖成四十万法郎的高价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淡淡的伤感变成了愤愤不平。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有的想知道舒伯特生活的国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的学生则问我:“作曲家贫病交加,为什么还要坚持从事薪水微薄,不被重视的音乐创作呢?”常说的“以美辅德”、“寓教于乐”很自然地就收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通过师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了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并为他对音乐艺术的奉献精神而感动。在学生迫切的目光中,我们开始欣赏这首《摇篮曲》。学生们自觉地由刚才热烈的气氛马上安静下来。他们是用心在听,因为他们已和作曲家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不再被动,而是极积地、主动地、深入地去欣赏歌曲的优美,感情的真挚,声音的温柔,感受到一个婴儿得到母亲的爱抚是多么的温馨啊!作曲家把这种感情又是描绘得多么逼真,多么美妙啊!

3、表演舞蹈动作,增强对音乐的了解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要想充分了解各民族的音乐特性,仅仅听是不够的。为此,我在给学生欣赏一些民族音乐时,也会用舞蹈动作加强其音乐的特性,借舞抒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青春舞曲》、《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曲。把简单的维族和藏族动作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快乐的同时了解一个民族的特色。在舞剧单元,芭蕾舞占了很大的篇幅,于是我让学生学习几个简单的芭蕾手位脚位和动作,虽然简单,但要做到位还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还带去了一双芭蕾舞鞋,让学生尝试穿上它。在这些困难中学生懂得了舞蹈演员的艰辛和学艺的艰难,更为作品中优美的画面所折服。

三、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

我在教授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由于涉及历史方面的内容,学生对这些历史和人物一知半解,恐对这节课不感兴趣。所以上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播放了电影大片《鸿门宴》片段,伴着壮观的场景,和雄壮的旋律,画面上各个主要人物相继出现,项羽,刘邦,张良,范增,虞姬等,我用板书将人物出场一一写出,并分为楚汉两派。学生也情不自禁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兴趣大大挺高,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很快的掌握。紧接着我又采用了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查阅演奏乐器的相关资料及乐曲的相关历史背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解疑答惑的方式,落实这节课的欣赏目的,效果很好。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受益。

总之,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想上好一节课,使我意识到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做的“实而美”,不应该有太多的“作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新方法、新理念,提高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会用我对音乐的热情继续感染、提高中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闪光点。那么,我相信就会上出一节质量很高的音乐课。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意外的教学智慧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细致而精彩的“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课前“预设”,“预设” 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 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把“预设” 与“生成” 有机的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一、课前精心预设,课堂引导生成

教师为了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为了使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收获预约的精彩。预约的精彩往往源于教师弹性化的、留白的教学预设,只有这样的预设,才能使教学实施变得灵活,课堂氛围保持和谐开放。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习惯预设问题,这些问题除具有典型性、全面性、示范性特征以外,启迪性、探索性也必不可少。如我在教学“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时,我先引导学生为我出谋划策(找到圆的圆心和直径),紧接着要求学生用手中的三角板找到圆的直径及圆心,活动结束我又问“你从这个操作过程中看出了什么规律?” “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个同学相互补充终于说出了我期待的数学规律,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感到欣慰。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二、实施将错就错,挖掘课堂资源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的对象是具有独特思想的鲜活生命,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生命成长与活力绽放的过程。所以,容易节外生枝,甚至出现尴尬的局面。教师要善待那些“节外生枝”的眼神,教师要宽容学生思考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将错就错,并能把它作为预设外的教学契机,促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客观辨证地分析,不必“如临大敌”,倒是应该冷静地剖析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分”,研究它的起因,研究它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然后把“错误”资源合理地予以运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所以,我们不仅应把“节外生枝”开发成课堂资源,而且更要使之 “枝繁叶茂”,师生共享教学的精彩和快乐。

第五篇: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智慧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智慧 天池店中学

新课程改革下需要智慧型的教师,课程标准中提出:“让智慧引领数学教育,让智慧伴随数学教育;让数学教育充满智慧,让数学教育生成智慧”的理念。因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教师的智慧,教育智慧贯穿在整个教学生活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智慧。“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作了认真而周密的教学预设或教学设计,可是在正式上课时,总有可能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或理解,有时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此时,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解决?如何面对来自学生的意外生成?是照原来的预 设继续上课,不理学生的一些“意外”还是以此未契机,放掉原来的预设,作些灵活的变动?

一、“将错就错”,捕捉差异,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

案例:(分式化简中的去分母)

两位学生板演,其中一位学生通过通分求出正确的结果,而另一位学生解的过程是: 原式=(x-2)+2(1+)=3x当这位老师点评这个学生的解法时,引来了一些嘲笑,他立即问:错在哪儿呢?学生回答道:“把方程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结果丢了分母。”这个做错的学生面红耳赤,低下了头。但这位老师来了一个“顺水推舟,将错纠错”,启发学生:刚才这位同学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虽然解法错了,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该题去掉分母来解,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因此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它呢?而一个新颖的解法也出来了。

解: 设 =A 去分母得: x-2+2(1+x)=A 去括号得:x—2+2+2x=A 合并同类项得:3x=A 所以此题的结果是 (这位做错题目的学生终于笑了。)

这时学生都赞叹这种用方程的解法很有创意,同时这种新颖的解法也唤回了这位学生的自信。这种化腐朽为神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像上面的类似错误是我们老师经常碰到的,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错解”往往有它合理的一面,它多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上出现了编码错误,或是产生负迁移,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只有这种真实的思维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它实际上往往带有普遍性,因而可以利用之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客观辨证地分析,不必“如临大敌”,倒是应该冷静地剖析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分”,研究它的起因,研究它与正确方法之间 的联系,然后把“错误”资源合理地予以运用。

二、“顺水推舟”及时调整,寻求“生成”与“预设”新的平衡

案例:探索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外角和,这样导入: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外角和呢?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 “ 我知道的,三角形的外角和也是360°。 ”学生的小声议论,使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了汤。此时,上课的这位教师有些不自然:“是吗,有些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的外角和,看看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否真的是360°,然后汇报交流。”请看另一位教师是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的。教师略带兴奋地说: “ 请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的同学举一下手。 ” 结果全班竟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是啊,学生有书,他们已经预习了。接着教师问学生: “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 预习的”“猜的”“ 那么你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 ”“ 不知道 ” 。这时这位教师即时肯定: “ 大家说得结论是正确的,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怎么得出的,没经过我们自己的验证,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 ”“ 想! ”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 今天老师就请你们自己当一回老师,你能动手动脑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刚才说的这个结论吗? ”“ 能! ”“ 好!下面就开始,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证明一点。 ” 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面对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的关系这一始料未及的问题,令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前一教师一带而过,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虽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否定了事实,是对学生活力生成的阻碍、压抑。对同样的问题,后一教师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程序,创造性地组织了以上的教学。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细致而精彩的“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课前“预设”,“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 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把“预设”与“生成” 有机的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总之,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是原生态的,不刻意包装;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乎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于能否用数学的方式体现数学的价值。

作为新课程下的一名教师,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关注预设,而且需要关注生成,不仅需要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而且需要一种教学常态下的教学智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同行者。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修炼,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上一篇:综合组业务学习资料下一篇:中药材购销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