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2022-07-25

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回归语文教学智慧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事业,不能只关注知识教育,更应关注人的心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和激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激活其内在的潜能,激发爱心和求知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普敬学生,平等看待师生,对每个学生都暗含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是反应快慢、思维急迟不同而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让阅读充满乐趣。真诚地赏识每个学生,唤醒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尝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个别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点化,期盼早日转心。

一、关注需要——充满乐趣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发展,更多地相信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支持。无数事实证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最有亲和力,就像粉丝崇拜明星,学生最爱上他的课,教学成绩自然也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秘密和交往艺术,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随顺所需,满足他们的需要,加以适当的正确引导,学生就能够充满自信,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有一种成就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二、重在赏识——唤醒心灵

教师应该以真诚的爱心更多地赏识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普敬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点,并真诚地赞美和赏识他们,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他在老师心里是重要的,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为人总是喜欢看重别人的感受,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乐而忧。赞美和赏识意味着优点被发现,成绩被肯定,个性被张扬。学生受到老师期待和赏识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和谐的气氛中,心灵得到了舒展,唤醒了沉睡的心灵,使得心灵清新明净,思维活跃,学生的灵感泉涌,激活了先天的潜能。同时学生也开始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在其他方面着力表现自己,以便期待获得老师赞美和赏识。可以这样讲:赏识——唤醒好学生,抱怨——逼出坏孩子。因此教育就是心灵感受心灵、心灵理解心灵、心灵耕耘心灵、心灵创造心灵。

三、重视尝试——体验成功

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不断尝试学习材料,不断纠正错误、体验成功,不断强化自信的过程。尝试需要勇气,勇气是从自信中获得的。大胆尝试需要强化自信力,而人在困难面前总是认为“难”、“我不行”、“做不了”。人们被这些骨子里形成的认为“难”的观念阻碍着,就会主动放弃,不敢尝试。因此,想要有勇气大胆尝试就要摒弃骨子里形成的观念,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并能就此改变你的世界,使得成功与创新之魂永驻。反之学习主体缺乏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抑郁自卑的消极思想占主导地位,学习就会缺乏主动性,尝试中出错率就高,就会不断往坏处想,再加之现代学生心理脆弱,学生会陷入痛苦,失去了自信,不愿尝试学习。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开心结、打开心路: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可怕,只是我们的信念,在失败中不断回忆过去失败的痛苦,使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伤害。因此不是境遇导致了你的失败与妥协,而是你的想法,你此时此刻就可以改变,无论做什么事只要选择尽管去做,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看结果,何况并不一定会失败。不要往坏处想,在当今世界上最具有传染力,最具有损害力的疾病不是癌症,不是心脏病,也不是艾滋病,而是消极妥协的念头,它就像癌细胞一样不断扩散全身,使自己身心疲惫,信心全无。因此,要用积极的信念战胜消极的心理而长此下去你会因向上的、进取的信念而取得成功,产生愉悦成功的心理体验,生命力无比的旺盛,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四、点化思想——激活灵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与诱导学生,在问题思而未得之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用举例、情境、语言、譬喻等方式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其心开悟解,心领神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师“导”的作用,因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的交流与调解者、心灵的沟通与激活者。他不仅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而且指引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明理启智,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适时地、艺术地启发、诱导,学生突然惑云消散,慧风吹抚,心灵豁然开朗,达到了激活灵感、开发心智的目的。

如果是贪玩、厌学者,教师不厌其烦为其创设情境,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也许有一天,某个情境,某句话触击了其心灵,就会使其回心转意,突然转心。如李白受铁杵磨成针的启发突然发愤学习,成为诗仙。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兴致勃发,充满乐趣,教师就要走入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自觉自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生命的需要,生命不仅需要补充物质,而且更需要吸取精神食粮。

追忆

第二篇: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薛法根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江苏 215228)

摘要: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确立了四个走向的教学思想,即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解读语文教材,积极开掘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组、整合;变革教学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综合效益;完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得到整体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组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一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关照下,反思现时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诸多弊端。

一、语文教学失却了人文关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曾一度极力追求训练的科学化,过度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技能练习,使语文教学异化成纯技术的训练课。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大量的练习中被割裂了、被淡化了,导致语文课只见文字不见人文,只见筋骨不见血肉,枯燥乏味,语文学习自然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再强了外在的能力而荒了内在的精神,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形成个性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和谐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远离了生活实际。目前,语文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窄化成了书本世界的学习,语文与生活成了学生面对的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生活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融通起来,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十分狭窄;生活中鲜活的语文问题情境也无法即时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机,学生语文实践的时空十分狭窄。我们认为,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为母语的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活化意识,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其

三、语文教学忽视了个性体验。语文学习是个体的个性化行为,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知识经验、情感世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占优势的学习方式,对同一篇文章有他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然而,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以成人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答案的唯一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现象力。由此,语文教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语文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学,关注个性、关注生命、关注智慧。

四、语文教学缺少了综合实践。我们习惯于单项的语文训练,总以为通过单项训练可以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然而,语文素养不等于单项能力的简单总和。繁琐、复杂的单项训练肢解了活生生的教材内容,弱化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听说读写”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走向综合化的整体实践。此外,语文教学还应增加综合的探究性学习,将语文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转化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从而得到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为改革上述弊端,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习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 一切教学改革源于年教学思想的变革,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思想走向语文教学实践呢?

1、走向智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人文关怀。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更可悲的是语文课堂里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抹杀了无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学生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一个个变得不善思维,个性衰微,那就更无智慧可言了。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2、走向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3、走向综合 我们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被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繁琐、复杂、机械的语言训练项目,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课文,又弱化了语文的人文性,“听说读写”之间,“语言、形象、情感、思想”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在不同程度上综合听说读写的因素,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个性主动积极的探索性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助,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一个教学活动综合多项语言实践,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4、走向运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文运用能力,而不必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语文教学犹如简单的“搬运”:将书本上的语言知识通过训练搬运到学生的笔头下、考卷上。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获得的只能是“屠龙之技”,而非鲜活的生活语言,这些语言知识和技能往往是零碎的、缺乏活性的,很难在生活情境中中实现迁移,“高分低能”的现象因而相当普遍。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基于上述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我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相似论原理为依据,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构想。

什么是组块?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一个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并贮存在大脑中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组块”(Cnunking),而把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称为“相似块”,也称为“图式”。人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单位、知识单元(相似块),这些“相似块”有各种不同的类别,如语言相似块、情感相似块、形象相似块等,而“组块”则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它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常常要依赖“相似块”的存在和“组块”的心理活动。语文学习过程是个体心理“相似块”重组、整合的运动过程,语文学习过程中感知、理解、体悟、积累、运用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组块”的积极活动。相似论原理表明,个体学习语文过程中,首先从感官接触语言材料,或看、或听,将语言信息(伴随着情感、思想、形象)通过神经的传递,到达大脑的相应区域,与先前贮存在记忆中的“相似块”发生联系,从而激活“相似块”,形成感知或感觉,进而个体调动这些“相似块”,与所获得的语言信息通过不断的相似运动、相似匹配、相似重组,达到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最终形成或重构出新的“相似块”,实现理解、感悟。这些经整合而创造的“相似块”,不但在后续的学习情境中发挥摄取、重组作用,而且在相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外化为个体的语言信息,或语言、或思想、或形象、或情感,从而实现个体的主动表达、运用。这就是“组块”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学原理。

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建构过程,语文教学将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建构过程,而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组块教学中,教师将引领学生围绕语文核心知识或生活情境,选择、重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变革语文学习方式,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组块教学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基本特点是:(1)在内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及时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2)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3)在功效上,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 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总结了组块教学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课堂教学程序。

1、重组教学内容。

组块教学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从生活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围绕语文核心知识,重组教学内容,形成动态的、即时的、开放的三个内容板块:

1、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的内容板块。核心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用、最具摄取性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教师要从已有的教材中提炼出这些核心知识,围绕某一个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从书籍中、生活中选择大量相关的语文学习材料,重新组织学习内容,以达到举三反一的目的。

2、以学生生活问题为“内核”的内容板块。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发现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选择学生面临的生活难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需要学习的语文材料,从而形成语文学习内容。

3、以地方文化研究为“内核”的内容板块。引导学生联系当地社会文化,发现值得研究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形成校本语文课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以现有语文教材为蓝本,唱好“三步曲”,组编切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之“块”。一是“减”:大多数课文内容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摈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二是“联”:根据所要着力教学的“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需要的活生生的内容选编进来,从而在教学中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现“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如学习白居易的《微雨夜行》,围绕“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这句描写微雨的名句,我们选编了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中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选编朱自清先生《春》中的名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蒙蒙的薄烟。”又选编了《雨》中的一段对阵雨的描写,整合成以“雨”为核心的教学块,在学好原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领悟蒙蒙春雨与绵绵秋雨的不同、白话文与古诗句有别、微雨与暴雨迥异,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更为丰富和细腻。打开了生活的大门,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就开阔了,智慧的生成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2、整合实践活动。

我们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并整合成综合化的活动板块,构建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 (1)读写一体化的板块序列。以现有教材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以读写为主的一体化训练序列,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板块序列。以某个语文核心知识为核心,设计一个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板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探索、建构的过程,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整体发展。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序列。以社会生活为源泉,选择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并以学生个体喜欢、擅长的活动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沟通各学科教学内容,密切学科之间的联系,达到综合化的训练效益。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以经过重组的教学内容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每个教学“块”确立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的目标群。然后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确定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步骤,如朗读、体悟、想象、比较、概括、复述等,并整合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层次的训练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围绕四组词语,设计了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

1、听写四组词语,要求学生听完一组三个词语之后再默写,不能听一个默一个:(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2、出示四组词语,让学生自读自批。

3、联系四组词语,教师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

4、根据四组词语,学生练习复述故事,要求用上四组词语。5指名复述故事,组织学生评议。在这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我将多项语言训练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实现了多项教学目标:(1)听写四组词语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所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时记忆(一组词语)的能力。(2)运用四组词语听记、复述故事的活动,教给了学生抓重点词语听记、复述故事的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听记、复述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记词语的及时运用,将书本上的词语化为自己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真可谓一举多得。(3)通过自批自改自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的综合语言活动看似平实,学生却经历了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既发展了语言,又培养了能力、习惯,受益非浅。

3、优化教学结构。 组块教学以学定教,删繁就简,确立了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其灵魂是联,读、悟、习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与教材语言、情感、形象、思想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达到共振,进入新的学习境界的过程。因此,组块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构建联系的能力和自觉联系的意识,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读,主要指诵读。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博闻强记、熟读成诵、整体把握、涵泳领悟是汉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诵读教学应坚持六个字:读读,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评评,引导学生就课文的某些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喜欢,或不满,提高其评判能力、学习初步的鉴赏;背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背一背、记一记。

(2)悟,即体验、感悟。 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悟”是一种省去繁琐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事实证明,这种体悟式的思维方式在把握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象时,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组块教学以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替代单纯的理解分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组块,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育学生的灵性。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我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爱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组块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3)习,即习得、运用。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费时费力,从根本上讲,就是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重学轻习,做了太多的课文分析,做了太多的单项练习,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真正的语言实践,即缺少母语习得。因此,组块教学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环境优势,积极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时机,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整合。习的基本途径有:(1)读中迁移。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体经验,创设综合性的说写活动,促使学生借鉴、迁移教材语言及表达方式,不断提高言语能力。如组织讨论、辩论、即兴描写、角色表演、创造性复述等。(2)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编辑班报、课本剧表演,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开展专题性阅读等。(3)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之后,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寻找存在的问题,坚持写“学后笔记”,既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时加以梳理、整合。

4、构建基本课型。 组块教学的基本课型有:(1)诵读感悟型。对于精美、典范的课文或段落,宜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诵读训练,从中领悟言外之意,体悟言中之情,感悟言语规律,既积累语言材料,又培养语感。(2)情境运用型。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语言交际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掌握语文。(3)研读探究型。启发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深入探究,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研究新问题、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4)主题活动型。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开展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表演、诵读等,让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得到知识、情意、能力间的和谐整体发展。

5、改善教学评价。 组块教学通过教学评价,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主动、自由、充满信心和乐趣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三个鼓励融入课堂:(1)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理解,是最具灵性和创见的。课堂上要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珍视学生的智慧萌芽,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成功、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3)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诵读;肯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提倡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形式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许多教师总是凭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评判教师的教学、评判课堂的效益,但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真实感受。实际上,学生才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说服力。为此,我们设计了组块教学每课“六问”,通过对学生的“六问”,既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又促使每个学生的每课一思。这“六问”是:(1)懂了吗?(2)会了吗?(3)喜欢否?即是否喜欢这样上课?(4)发言否?即是否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5)完成否?即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当堂完成规定的练习?(6)进步否?即是否有收获、有长进? 五

组块教学实践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课堂重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自由、更有乐趣、更有成效;使我们感到了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紧迫性,具有丰厚文学底蕴的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具有人文魅力的决定因素。当然,组块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尚在探索中的教学方法,不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组块教学实践,获得对语文教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注释。

1、回归“个性解读” 汉语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都蕴含丰富的内涵,能够精确地表达出细致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够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一种模糊的准确,极富诗意。因此,学习汉语文宜乎于模糊中求准确,不宜依赖分析,更不能强求一个理解,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应该是一种个性的感悟和解读。组块教学在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注重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组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火花的“打火石”,真正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课文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如此,每一个学生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许多课文内容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像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才是精彩的。

2、锻造“语言合金” 形象是理解、运用语言的重要背景,情感是理解运用语言的动力,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归宿。形象、情感、语言本身是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养成的。而零散、繁琐的语言训练往往将语言与形象、情感割裂开来,削弱了语言的感染力,淡化了语文的韵味,使语文学习索然寡味。组块教学就是将这种零散的单项的语言训练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以读为主轴的主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这种“语言合金”具有很强的活性和聚合功能,犹如一个语言磁场,能摄取新的语言信息,融合新的语言材料,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久而久之,便会融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情感中去,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语文,也便与学生个体生命运动融为一体,能提高他的生活质量,提升他的生命意义。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特殊的时空、境遇,学生可以藉过去留在心里的形象、情感、思想得到一种慰藉、一种动力、一种激励,成为人生的一种资本。语文教学涵泳、浸润的功能,文化传承的功能,帮助人终身发展的功能就得以充分的发挥。

3、实现“生命对话”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存在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就阅读来说,是学习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一个真正进入“读书境界”的人,实际上是与作者(可以是打破时空界限的友人与大师)进行的精神的自由交流和心灵的对话与撞击,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升华。作文,是学习者与他人(或自己)所作的精神交流,是将自己的思想、认识通过语言来与他人(或自己)进行的对话。凡作文,都有明确的对象,如果失去这样一个对话的对象,那便失去了作文的意义,小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此。语文组块教学为了实现这种生命的对话,确定了以运用为主线,开展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个体的阅读和作文(对话)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与作者、与他人的精神对话,而绝不替代学生独立的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围绕某个语言话题,组织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学习,全班交流,甚至辩论,并引导学生及时地将这种对话记录下来。如此,就实现了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既丰富了对话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话的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必然催生出鲜活的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附录1:

《小露珠》教学设计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设计理念" target=_blank> 语言是在言语活动中习得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灵性。 [设计特色" target=_blank> 在语言运用活动中内化课文语言,实现整体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target=_blank>

一、引发话题,鼓励交流。

1、谁见过小露珠?

要点: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学生围绕“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感受?”这些方面说得具体些、清楚些。

2、导入课题:夜幕降临了,神秘的小露珠悄悄地出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夜幕,去寻找小露珠的踪迹吧!

二、充分朗读,概述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要点:提示学生遇到生字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出示生词,教师不教,先让学生认读,对其中读错的字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再读课文。

3、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争取读好它。读完后想想这段的意思。 要点:学生读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 板书: 夜幕降临 出现了

小动物们 喜欢它 (因为它________。) 花草树木 感谢它 (因为它________。) 太阳出来 飞走了

4、谁能根据板书,简要地、连贯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创设情境,运用实践。

1、小露珠是那样可爱,小动物们都喜欢它。请你自己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假如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怎么向小露珠问好呢?

要点: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指导读好“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样透明,像珍珠那么美丽”这三个词组,体会赞美之情。

2、创设对话情境: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小动物,老师是小露珠,你们见了我,会怎么向我问早?

要点:教师随机走到学生中间,先主动向学生问早,如:“勤劳的小青蛙,你早哇!”“漂亮的小蝴蝶,你早啊!”等;然后启发学生应像文中的小动物一样,主动向“小露珠”(教师)问早,从而形成相互主动问早的生活场景。

3、概述: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因为它________。(板书)

要点:引导学生体会小露珠“闪亮、透明、美丽”三个外形特点,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概述。

4、小露珠来到花草树木中间,又给它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请你读读课文,细细地体会一下。 要点: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指导读好“格外精神、显出生机、俊俏”等词句,体会花草树木的变化。

5、创设写话情境: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植物,你会在心里怎么感谢小露珠呢?请你写一段感谢的话。

要点: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句和句式。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读出感谢的语气,师生共同评点。

6、概述:花草树木都感谢小露珠,因为它__________。(板书)

要点:引导学生体会小露珠对花草树木的作用:变得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变得更加美丽等。

7、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露珠飞走了。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学习的结果。

要点:提示学生可以运用朗读、背诵、写感想、绘画、唱歌、舞蹈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感情诵读,设计练习。

1、请根据新的板书,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你认为课文学到这儿,还应该做哪些练习。

要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课文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如:积累词句;研究小露珠形成的科学原理;扩展阅读等。

[评点" target=_blank> 本课的教学设计围绕“发展学生语言”这条主线,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一是充分、自由的感情朗读,从语言中感悟到小露珠的特点和作用,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二是有层次的概述课文,从而积累、内化课文的语言;三是在情境对话、写话中,运用课文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真正提高了语言表现力;四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地学习,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附录2:

《月光曲》教学设计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传说,并能简要地复述。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幽静、清幽、恬静”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能背诵。

4、能运用“幽静、陶醉”写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教学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应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设计特色:

在复述、诵读、运用等板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运用内化语言的目标。 教学流程:

一、 自学课文。

1、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后练习说说《月光曲》的传说。

3、查阅有关课外书,了解贝多芬及其《月光曲》,并做好资料卡。 题目______________ 类别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刊物_____________期号_____________页码______________

二、 简要复述。

1、教师与学生一起听《月光曲》,而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贝多芬及《月光曲》的了解。

2、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己认读。 莱茵河 皮鞋匠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3、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月光曲》的传说,可以用上下列词语: 幽静 茅屋 断断续续 对话 激动 清幽 陶醉 记录

每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是否简要;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上述词语。

三、 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情感。

(1)“断断续续”:假如你是贝多芬,会从“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中听出些什么? (2)“随便说说”: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觉得姑娘是在“随便说说”吗?

(3)“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假如你是贝多芬,面对盲姑娘,心里会想些什么?

2、结合学生的自读体会,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体会“清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将“清幽”与“幽静”作比较,体会两个词语的异同。

四、 诵读想象。

1、认真读课文,找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3、教师出示“轻柔舒缓、高昂激荡、刚健明快”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排序,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说说理由。

4、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月光曲》,引导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

5、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6、有感情地背诵第9自然段,鼓励学生配上乐曲背诵。

五、 迁移运用。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将《月光曲》的曲调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2、不同的人听了同样的乐曲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学生听《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3、组织学生交流评点,学生可以自己修改练习。

六、 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

2、联系上下体会“恬静”的意思。

3、积累词语。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钢琴 纯熟 清幽 照耀 陶醉 苏醒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4*选做题:围绕音乐、音乐家,作一个专题研究,题目自拟,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书。 板书参考: 月光曲 贝多芬

断断续续 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随便说说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即兴弹奏 记录成曲

有感于知音 寄情于月光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微云缕缕 刚健明快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高昂激荡 教学后记: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文中描述的皮鞋匠和他妹妹所产生的联想——月光下的大海,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是否所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和联想呢?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就会在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和个性化的体验,语文学习就会走向统

一、陷入僵化。有教师提议:是否可以先让学生听《月光曲》,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想象,将自己所联想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而后在读课文中的描述,以此印证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一试,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诚然,听音乐写作文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否则,学生一时难以解读乐曲,也就难以产生美妙的、合理的联想,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 注重学生的概括性复述。

尽管课前学生的自学时间比较充分,课文也读得比较熟练。然而,课文预习中要求简要复述传说一项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准备。课堂上,一连有三个学生复述,但都语句不连贯,注意了细节,而不会概括。看来,概括能力的训练显得十分紧迫。如果要让学生复述得语句连贯、有条理,可以提供一组词语,暗示课文的叙述顺序,如: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一首曲子、再弹一首曲子、记录。如果学生过于注重细节,可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概括。如: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许多学生停留于复述盲姑娘的话,教师可以及时提示学生,用“对话”一词就可以概括。如果要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课文的词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可以出示一组词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概括那里的培养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

三、 增加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

课堂上,我安排了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抄写词语,在学生抄写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抄写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效果明显。同时,学生作业的速度明显快了、更加专注了。这表明,必要的书面练习要尽可能地安排在课堂上,而且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如果课堂作业还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实在得不偿失

第三篇:我的语文教学智慧

1. 什么是学科知识?什么是教育知识?目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强调哪些知识的重要性?

中学历史课是一门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的社会科学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这一密切关注学生成长的学科来说,其学科知识应该指支撑整个学科的基本逻辑体系。具体表现为我们在每节课中打算向学生展示和探究的各知识点,也就是我们每节课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而那些凡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成长的的知识技能方法论规律都是教育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应该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

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科知识的作用很大。从目前的考试体制来说,学生和教师更多的会去关注学科知识,具体表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总会过多地重视对知识点的讲解,在课下也会过多地关注对练习题的处理以及对历次考试成绩的关注。

但是,在应试教育轨道上运行的学科知识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主要表现为:偏重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偏重应试能力的培养,放松全面素质的养成;面向少数精英学生,冷落大多数普通学生;偏重认知因素,忽视非认知因素。

因此,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革除现行课程自身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国民素质,不仅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更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重视教育知识,尤其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新一代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在国际竞争中善于竞争和合作的中国人。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是目前课程教学改革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认为:“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目前的课程教学改革,强调新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深入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贯彻新课改理念。 2. 对照教师专业标准,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应该怎样改进?

a、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b、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c、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d、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e、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3. 你准备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如何提升师德修养、展示师德美?

a教师自身师德“修炼”方面

在工作过程中要懂得感恩,在我们工作过程中第一要感谢的就是我们是学生。 要保持独立的思考。

b学校及教育机构方面 1学校着力创建“有力师德建设的学习环境”。

2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落实抓好。 3师德培养方法上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

4“以德为其上,力为其下”的原则实施教师和学校评价,引导教师树立“徳之不修,学之不训”的意识,将师德高尚且业务精湛的老师推举到倍受尊重的位置上去。 5动员和启发广大教师的“师德自觉”,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行走在“他觉-----自觉-----觉他”的师德修养的道路上。

第四篇: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2016-09-20 薛法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

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来源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

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这样的引领揣摩中,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对言语表现形式的自觉关注。而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声音,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在朗读训练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学习倾听自己朗读的声音,从语音的变化中感受课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感受语音中体现出来的特殊滋味,因为任何感情的细微差异都可以在言语节律、语调、语气中得到表现。敏锐地触摸这些细微的差异,才可能让语言鲜活起来,才可能让学生对言语敏感起来,才可能生长出言语智慧的触角。

二、在解读体验中积淀

言语智慧其实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培植丰厚的言语智慧的土壤。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要充分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鼓励学生直面文本:

一是走进文本获得精神的丰富与提升。文化、精神是通过言语这个载体传承与发展的,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丰富内涵,就是把一行行的语言文字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就能潜移默化地将潜藏于言语——语言中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构建起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犹如在母亲的怀抱里吮吸乳汁获得成长一样,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在母语的怀抱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的过程。因为,母语是我们生命的“根”、精神的“家”!走进文本,就是将自己的精神家园沐浴在民族文化的光辉中。而这样的言语学习就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成为培植言语智慧的精神土壤。

二是超越文本获得言语的滋养与积淀。学生在解读文本获得情意熏陶的同时,自然对言语的法则、规律以及言语素材(字词句篇)有了真切的体验,并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对文本情意的感悟,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一个人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他所听到、看到的言语是千差万别的,而对纷纷作用于他的言语又会表现出他主观的独特的选择性,因而被他内化的词语、句式必定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人,而用它们来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时也会有不同方式的组合。”言语只有真正融化为个性生命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才会适时迸发出来,成为智慧的言语。

三、在问题情境中生成

言语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一种建基于言语经验基础之上的,在生活中生成的言语智慧。这种智慧绝不仅仅通过“言语知识-——言语能力”这样一种转化模式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学生无限的、自主的、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的。因为语言只有在生活活动中、在生活交际中才具有显示的意义和价值,才为使用语言的人所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化的言语活动,学生的言语实践就难以产生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言语形成是先有言语经验,后有言语知识。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试图通过告诉学生言语知识,然后通过情境运用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科学主义的言语训练模式看似科学合理,实则违背了学生言语能力获得的内在规律。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逐步领悟汉语言的运用艺术。而这种语言的运用艺术、表达智慧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的典型的言语个案体现出来的,所以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也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的情境实践。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蕴涵的、即兴生成的言语实践契机,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言语智慧解决问题,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如教学《第八次》一课时,我发现文中布鲁斯王子动员号召人民起来抵抗的情节省略了,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一个想象补白的空间,便即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布鲁斯王子会怎样运用蜘蛛织网的故事来动员人民呢?请你当一回王子,写一份简洁有力的动员书。课堂上,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生:父老乡亲们、同胞们:苏格兰在经受侵略,苏格兰在经受磨难,苏格兰在哭泣、在流血啊!(师插话:以情动人,高!)(众笑)虽然我们一连失败了七次,但那算得什么?你知道吗,就连小小的蜘蛛都能坚持不懈,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难道我们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师插话:以理服人,妙!)我们一定能像蜘蛛一样,获得第八次抵抗的胜利!勇敢的苏格兰人,拿起你的武器,跟我前进吧!(掌声)(师插话:身先士卒,鼓舞人心!算我一个!)(众大笑)

生: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失败了七次,但并不表示我们永远失败了。(师插话:很有哲理!)你看,那只小小的蜘蛛,最终还是战胜了大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完整的网。我们难道不如这只蜘蛛吗?面对侵略军,我们缺少的不是枪弹,不是战士,而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掌声)只要我们干第八次,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师:插话:假如第八次不成功呢?)不成功,便成仁!(众大笑)(师:你都牺牲啦?你应该还有第九次!第九次不成功„„)我们还有第十次!第十一次!不成功誓不罢休!(师:这样好象太野蛮了,可以改成:不成功就„„)誓不回家!(师:这样才是好男儿!)来吧,战士们,同胞们,胜利属于苏格兰!(掌声)

诚然,言语智慧的生成需要适宜的问题情境,更需要学生内在的情感撞击,善良的心地、积极的情感是言语智慧的催化剂,没有激情就没有智慧的激发。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充满智慧的,沐浴在言语智慧之中的语文课堂,才是诗意与幸福的!

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百余篇论文。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安徽铜陵县一中 茆诗磊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空气的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古典小说《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郑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鲁提侠为什么要打郑关西?它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大打出手...... 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错误》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我选取了“达达的马蹄”五个字组成的意象进行了这样设问:达达的马蹄声是什么声?江南女子听到马蹄声会怎样?当她发现是个错误时是什么心理?两次马蹄声在女子听来有没有区别?若干年后马蹄声再次响起,女子会怎样?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关键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⑵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大难度,坐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别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不行。 ⑶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要是优秀的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从细节入手。 “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困难:文言字词的教学任务加重,文言句式的讲解繁琐,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师往往一味的赶进度,学生疲于听课应付,课堂自然较为沉闷,课堂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即使有些师生互动,也只囿于简单的问句翻译疏通,教师的讲解也大多照本宣科.千人一面,了无新意。总之,缺失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意味上的咀嚼品味,史学意味上的思辨剖析,这样的语文课只会是乏味的。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设计了以细节的再现.体验.品味为切入口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⑴找出文中对韩信神态描写的句子。

①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⑵让学生结合课文,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主要人物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析结果如下:

①从韩信的喜怒等诸多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容易流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也可看出他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

②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中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生历程:少年落魄——青年得志——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缩影。

③④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长于用兵,但对于对手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学生的讨论成果之丰富不仅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也超出笔者的预料。这就是细节切入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

6.从质疑权威入手。笔者在教学小说《药》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鲁迅的小说思想深邃﹑写作技巧高超,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鉴于这种状况,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对文学大家的喜爱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记大量的笔记,增加作者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深入阅读文本,以点带面,逐渐走入作家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小说世界。

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我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我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就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我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上一篇:语文国培实施建议下一篇:语文高三早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