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响力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历史影响力范文

中国近代影响历史的演讲

东方学院崔阳09国贸09844106

清朝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叶燮曾提出,“才、胆、识、力”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才”,其一就是“口才”;这里的“胆”,更是在强调人在社会交往中敢于说话、在大庭广众前敢于演讲的“胆”。

演讲作为一门口语艺术,曾经绵延了数千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名人名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年代,有种族信仰之分,才性禀赋之别,但是作为叱咤风云、各领风骚的历史代表、时代精英,他们都以演讲的真谛拨动过无数听众的心弦,激励人们刻意进取,壮观前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语言杰作,导引人们审视历史,品味人生。同时,这些名人的演讲技法高绝,风格独具。要么高屋建瓴,气势逼人;要么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要么慷慨激昂,热烈奔放;要么低回舒缓,委婉急怨;要么奇序多变,机智敏睿;要么推理严密,华章显志;要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他们留下的一篇篇演讲,是历史音符,时代的证录,艺术的绝唱,文化的结晶

中国近代社会时局动荡,思想文化相当繁荣。这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无数仁人志士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行了相当精彩的演讲。

三民主义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列强割据,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有志青年、爱国志士都在寻求救国良方。前有洋务运动,后有戊戌变法,但都相继失败,在这时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庆会上进行的一场演讲提出的“三民主义”,无疑为混沌中的中国送来一缕阳光。

三民主义是中华民国国父孙文所提出的政治纲领,包含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此纲领历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他多次对三民主义所作的表述,是有所改变和发展的。目前可以看到的印行材料,最早的是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即《民报》发刊词),最晚近的是他在1924年以“三民主义”为题所作的十六次讲演的纪录。〈同盟会宣言〉的中心内容是四条纲领性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以前三民主义的早期形态,前两条即当时的民族主义,第三条即当时的民权主义,最后一条即当时的民生主义。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指出:“重新

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他从1月到同年8月,作了十六次讲演以阐发三民主义,由黄昌谷全程速记,翻译.这是他一生宣讲三民主义的最后、也是最有系统、最详尽的篇章。

三民主义的要点如下:

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孙中山在多次讲演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而避免一次革命。

孙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于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以三民主义为纲,对该校师生之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1906年12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在这次演讲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我国民主革命的旗帜,对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人物产生了深刻影响 。纵然三民主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绝命演讲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民主革命主要分为两大派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两党也进行过非常有意义的合作,但无奈两党之间的差异,技师是在《双十协议》之后,国民党反动派人在暗杀一些爱国分子,在此过

程中李公朴先生牺牲了,众人愤慨,在此情况下闻一多先生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最后一次演讲》。

”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众所周知,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憾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虽然闻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和平的新中国。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民人民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其无论是在演讲的思想内容还是在演讲的语言技 巧上,都可以说是一次杰出的演讲,是值得探讨的。语言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正是闻一多先生富有激情的演讲激起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国民党反动派才没有继续嚣张下去。国民党虽然暗杀了闻一多先生但是也无法减少先生演讲的影响。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大概是中国最著名的口号了。在中国无论你问谁,他们都会表示听说过这句话。这句口号诠释了“中国梦”,它的目标就是重振这个国家曾经拥有的实力与繁荣。60年来,国家提出了许多口号,这句话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

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充满自豪地宣告:“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是对孙中山在1894发出的“振兴中华”呼喊的回应,是一个民族积聚已久的

内心的声音。“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到„中国人从此站起来‟,这句震撼世界的名言事实上具有宣言性质。”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副主任卢洁说。

“民族独立是新中国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当1949年毛泽东宣布占人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才会是那样的激动人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金冲及说,“它是新中国此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有了这一条,才谈得上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自主地建立一个新国家和新社会,才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预示着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60年来最具号召力的口号,正是这次演讲很好的激起人民投入新中国的建设热情。演讲的魅力由此显现。

巩固世界和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迅速发展,对外交往也逐渐增多,外交成为关键。但在此时许多亚非国家认面临着殖民的威胁,为促进亚非国家的独立,万隆会议在此时召开。这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和推进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积极发展意义重大。

万隆会议是在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召开的。在29个与会国中,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参加美国拼凑的《马尼拉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国家,有中立的民族主义国家;有与我建交、对我友好的国家,有未与我建交、对我不友好甚至敌视的国家。这些对会议的顺利进行带来难度。尤其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为维护旧的强权秩序,千万百计进行干扰和破坏活动。虽然多数国家坚持反帝反殖的正义立场,但也有相当部分国家宣扬西方观点。就在会议可能偏离正轨、步入歧途和争执不下、陷入僵局的关头,周总理先后发表了三次极具针对性和说服力的重要演讲,并在会下广泛而深入地做工作,以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见、合情合理的切实主张、亲切友好的坦诚态度和妥善解决问题的客观公正立场,感动了与会者,赢得了人心,连有些对我不友好的国家的代表也为之心悦诚服。周总理在会议上重申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的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提出的反帝反殖、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新兴国家的和平等国际地位、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的主张,成为与会者的普遍共识和会议的基调。这为会议取得历史性重要成果,为万隆精神和“十项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黎巴嫩代表团团长当面称赞周总理“在会上的每次辩论中都获得胜利”,“取得比任可其他与会者都要大的成功”。外电评论说“周恩来是万隆会议的灵魂人物和真正主角”。

演讲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富有激情、适时的演讲的效果更是难以想象的。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演讲的作用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正是演讲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推动者的作用。

第二篇:浅析定势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摘 要:历史是过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历史现象是复杂万变的,仅仅依据个别情况得出的方法、形成的认识,去解决新的条件下新的问题,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答案,特别是“功能定势”的消极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那么,如何利用定势的有利影响突破定势的消极影响呢?

关键词:历史 定势 影响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包括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在环境条件不变时,定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运用已掌握的规律和方法解决常规问题,能加速问题的解决。但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需要解决一些新问题时,再使用熟悉的方法就会使问题解决出现困难。

在历史教学中,定势对历史的教与学影响很大。由于历史包罗万象,有时运用我们掌握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去解决历史上相似的问题,可很快得到答案。但由于历史事件是在一定条件背景下出现的,历史现象看似相似,实则不同,如果再用固有的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解决新问题,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定势的消极影响在历史教学中大量存在:历史教材的死板面孔;高考试题答案的标准化、惟一化,缺了鲜活的灵性;历史教师一味服从大纲教材的标准,按多年的经验教学,抱守残缺的教材,固守着清高但漏洞百出的思想,一味把自己的思想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被教师按自己的模具加工着,变成了等待老师喂食的小鸡、应试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缺失了多元的思维。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定势的有利影响去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对于历史的教与学意义重大。

一、利用定势的有利影响,寻找具有相同本质属性的“变式”

“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带有多种表现样式。历史是过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舞台上,每时每刻上演的节目都是不同的,是社会各领域鲜活画面的展现,是活生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表现的个性特征都是不一样的。如中国古代的六个时期体现的特征各不相同,先秦时期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起源,秦汉体现出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体现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开放,辽宋夏金元时期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危机,每个时期都体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毫无关系,但历史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基础和周边国家和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之下发展的,历史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同的“变式”反映着相同的本质属性,相关的历史现象之间有着共通之处。如古代实现统一的三个王朝:秦、隋、元,虽然实现统一的具体条件不同,但有着共同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人心向背、统一中心的形成、核心人物的具备等。历史上有许多次改革,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改革,改革的实质都是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国家的建立基本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定势的积极影响来很快解决教学中的相似问题。

二、转变教师观念是突破定势消极影响的关键

由于历史现象是复杂万变的,仅仅依据个别情况得出的方法、形成的认识,去解决新的条件下新的问题,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答案,也背离了历史的真相,使问题的解决出现困难,特别是“功能定势”的消极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消极影响,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转变观念,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行动上加强学习,努力突破定势在历史教学中的消极影响。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重要的一环,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自身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学、自身的体验,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学生多元的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适应新形势,不断学习,吸收各领域的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突破墨守成规的一套,突破以前的历史知觉定势和历史思维定势,以适应新形势、新课改。教师是新课改的重要实施者,教师转变观念突破定势的消极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都相当重要。例如:一讲到满清政府、北洋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告诉学生他们都是专制卖国的政府,都代表反动阶级的利益,很少告诉学生其统治时期有没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举措,对他们的评价是否还有另外的说法。一讲到统一就大加赞赏,一说分裂就黑暗不堪,有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呢?一讲到古代中国肯定是引以自豪,某某科技比世界早了多少年。一讲到近代中国的落后的根源就在于列强的入侵,有没有想想自己的不足呢?一讲到都江堰,肯定会强调伟大的水利工程,但伟大在何处?为何存在这么久?却很少给学生讲解是以“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历史教师有许多的固有观念,许多的痼疾和惰性,许多的知觉和思维定势。自己就缺少思维的多元化,缺少批判和被批判的勇气,缺少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缺少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大学里学习的历史知识终身享用。教师在观念上的、历史理论上的定势不能突破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进行,也影响到学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三、提供丰富的材料,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历史是一门科学,是客观存在过的社会现象,是具体丰富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是有一定规律性和必然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捏造歪曲历史,任何违背历史史实的主观意识,都不能对历史得出正确客观的认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要实事求是,不能凭空得出结论,更不能把自己的主观主张强制灌输给学生,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大量丰富的材料,通过材料启发诱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寻求答案的多样化帮助学生从定势的消极影响中解脱出来,克服学生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性倾向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多元的辩证思维。例如讲维新人士康有为,怎样评价康有为,可出示材料:

否决甲午之败暂时失势愿出银二千元加入强学会的李鸿章的申请。弄得十分器重康有为的翁同酥在日记里说:“康祖诒(康有为字)狂甚。”梁启超也说他老师:“先生最富于自信力之人。其所执主义,无论何人不能动摇之……”

康有为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其诗歌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

康有为对师德颇有研究,十分重视师德修养。他认为儿童正处在发育生长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自理能力,需要有教师的照顾和关怀,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德行学问,还应有慈母般的情怀。他对选拔教师是极为严格的。

嘲康有为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康有为不仅是叱咤风云的大政治家,而且是一生好为名山游的大旅行家,他既在16年流亡生涯中周游列国,又于晚年钟情于祖国的壮丽山川,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毕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愫,足以流芳千古!

通过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了解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鼓吹君主立宪、提倡尊孔复古、拥戴溥仪复辟、文学师德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好游的旅行家等,其一生的活动既复杂又矛盾,既多彩又灰暗,这样才能历史地、全面地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突破了学生对康有为要么“好人”要么“坏人”的思维定势。

再如鸦片战争的影响,不仅分析对中国的影响,也要分析对英国、对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既要分析破坏性又要分析建设性。

定势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主要是消极影响,如何突破定势的消极影响,历史教师是关键,首先自身要在观念理论上有所突破,再者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在当今新课改形势下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冯一下.要注入新的观念.中史参,2006年.

第三篇:高考历史总结复习:历史必修重要知识的特点和影响

历史必修重要知识的特点和影响

历史必修1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等方面起了独特的作用。 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是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是另一重要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抗战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1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15.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6.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17.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18.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诸多文化名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

- 326.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基本结束了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也使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7.“冷战”的影响

二战后,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但是美苏的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8.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它还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斗争内容;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都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29.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表明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

历史必修2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

- 5“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10. 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11.关于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浦东开放以后,发展极为迅速,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浦东新区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 1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逐步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 13.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14.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而且也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

- 7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

2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变了经济政策。 22.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3.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经济危机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24.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先后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25.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在这一体系中,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6.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20世

- 9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5.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地理发现的时代。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6.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7.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开始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8.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9.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也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10.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 11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5.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

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尺度”的主张,一下子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运动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戈拉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1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启蒙运动则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17.经典力学在近代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它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 18.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意义

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直刺神创说的要害,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生物进化论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19. 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蒸汽机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有了蒸汽机产生的动力,就可以建立工厂。工厂的大量出现,使原来恬静的田园生活被打破,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机时代。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0.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相对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21.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它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网络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得地球变得“更小”了。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 13

第四篇:儒家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研究背景

孝是中国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几年来人们把“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分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都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践的产物。

“孝”字源于我国古代甲骨文,至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通统认为“孝”是百善之先。《论语》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舜年二十以孝闻;天下明德,自虞舜始”到二十四史纪传体的史书《明史》以及明朝开始延续到清朝慈溪时代停止的乡村酒礼;从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中的“未孝,三皇,五帝之本物,万事之纲纪也。”到北宋司马光说主编的长篇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到清乾隆时。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四库全书》。从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儒家学源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修书齐家平天下”到晋书中孝友传。都是足以体现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研究目的

通过这一次研究性学习,让组员了解“孝”的真实意义,提高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能力,

促进同学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开拓视野,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实际意义来践行“孝”。研究内容

研究孝的真正内容,了解孝在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及影响,解读晓得内涵部析孝的精髓,认识中国不同时期的孝的行为及孝子做到对孝的真正理解。

研究经过

先划分小组,规定组长,进行分工,让每位同学分属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别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资料搜集,完成后组员间互相交流,讨论,筛选,整合出结果,展示的内容,最后做出小组研究成果和完成幻灯片以及论文制作。

研究意义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能力,激发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定基础,通过对故事的阅读,对不同人士的评价与探究,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关于“孝”的有关知识,并体会,深入了解何为“孝”认识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些孝子与孝行。

效果分析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不仅提高了合作意识,也发扬了团队精神,我们懂得了要在日常生

活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关心和爱戴父母。同时也学会了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从心底尊敬父母。但对父母也不能百依百顺,不能违背做人的原则。

孝需要爱的诠释,更需要爱的奉献。爱是孝的基础,更是做到孝的必备之路,假如把

孝看做一艘小船,那么爱就是推进小船前进的渔夫,假如把孝比作一处迷人的风景,那爱就是那发现美得眼睛,假如把孝比作湛蓝的天空,那爱就是漂浮在天空中的几朵白云。小需要我们的热心,更需要我们的真诚,只有这样,人类的需求才能恰到好处。

第五篇:古猗园的历史变迁与影响因素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9级景观二班090587 林晓阳

摘要:本文以古代、近现代、当代的时间顺序详细梳理了上海南翔古猗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并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加以阐述,从而初步分析古猗园各个时期不同的使用、格局、功能的内外动因。

关键词: 南翔镇古猗园分期私家园林战争公园

1.古猗园综述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离市中心人民广场约21公里,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也是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一。亦是南翔小笼的发祥地。目前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其占地146亩,其规模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首。园中保存的唐代经幢、宋代普同塔尤以珍贵。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古猗园,以猗猗绿竹、幽静曲水、典雅的明代建筑、韵味隽永的楹联诗词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于世。

2.南翔镇历史概况

要想很好地了解古猗园的历史沿革,必须首先对古猗园所处的地理背景——南翔镇的历史有很好的了解。故先对南翔镇的历史发展与变革作一个概况:

南翔,古名槎溪。梁天监四年(505年),建白鹤南翔寺于此,因寺成镇,也以寺得名。南翔成镇后,一直是镇的建制。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十二月前,分属娄县、信义县、昆山县;之后,隶属嘉定县。元代因地处繁杂,远离县城,设中槎巡检司,明初撤销。清康熙十年(1671年)因赈灾设施粥厂。雍正十一年(1733年)又设南翔巡检司,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撤,移设诸翟巡检司,南翔设分防厅,以县丞移驻。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由施粥厂厂董协助管理地方事务。民国元年(1912年)为南翔自治区。民国18年隶属嘉定县第二区,改设第二区公所,由区长执政。下设古猗、陆华、东林、惠民4镇。民国35年8月,隶属江苏省第二县,成立南翔镇公所,由镇长执政。1949年5月14日南翔解放,16日集镇设南翔市人民政府,农村设嘉定县第一乡镇联合办事处。是年10月,撤第一乡镇联合办事处,建立纪王区人民政府。1950年6月13日与南翔市合并,改设南翔区人民政府,下设13个乡人民政府和南翔镇公所。1954年8月,南翔区人民政府改为南翔区公所,之后分别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3年4月,人民公社与镇合并,成立南翔镇人民政府,实行以镇管村。1992年,为嘉定区直属镇。

南翔成镇后,人口日增。明代倭寇入侵,人口稍减。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革命,社会动荡,人口锐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沪宁铁路翔沪段通车后,市况又趋兴旺,人烟稠密。清宣统三年(1911年),全镇人口17514人。后又因屡遭军阀混战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人口再度大减。民国27年(1938年),集镇人口仅5283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6年统计,全镇人口16997人,辖区共19.2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83.88人。建国后,社会安定,人口剧增。

3.古猗园分期历史变迁研究

古猗园历史悠久,在其近6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经济为其提供了园林发展所必备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社会文化则为其注入了园林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按照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古猗园的历史变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3.1 古代古猗园变迁研究

这个阶段是指古猗园从建成到近代开端(1860年),具体来讲,又可以把这个阶段详细分为几个历史分期:

⑴明代

南翔人杰地灵,文人雅士竞建园林,明、清两代建园25座,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称,其中古猗园就是其中之一。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历任光禄寺良酝署署正、河南府通判、代理嵩县知县、汝州知州的闵士籍,以宦囊在南翔兴建宅园。园的规模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之说。该园由著名的嘉定派竹刻创始人兼擅书画、叠石的朱三松设计布置,园中有亭、台、楼、阁、水榭、长廊等。因园内广植绿竹,园名取《诗经》中“绿竹漪漪”句,名为“漪园”。闵士籍去世后,漪园约在明万历末年转让给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漪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

这段时间算是古猗园的建成初期。首先,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古猗园在建造时便被定位为江南私家园林,是供园内主人自己观赏玩乐的地方。明闵士籍会选宅于此,是与当时明朝南翔镇毗邻渡口、人丁兴旺、人杰地灵分不开的。其次,该园由著名竹刻家朱三松设计,便为其提供了古猗园至今为止与其他私家园林不同的特点——园内以竹为主要植物品种。另外,此园虽属古典园林,但其园林形态从当时便奠定下了整体比较扩散的特点。这些都是明代时便为今后古猗园的发展奠定下的基础。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园内保存的云翔寺的唐代经幢与宋代普同塔。这两样东西在古猗园始建时已经算是隔代之物,可见初代园主在营园时已认识到其价值,并收藏与古猗园中作为一大特色景观元素。

⑵清初至近代开端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改名古猗园。重修后的园门位于园北,西向。园南围墙外有河,船可进入园内。园中以逸野堂和戏鹅池为中心置景,山有小云兜、小松岗和两座无名土山,水有戏鹅池、泛春渠和通园外的河道,亭有幽赏亭、孕清亭、梅花亭、怡翠亭、孤山香雪亭、嘉树亭、仿雪亭、荷风竹露亭,廊有承香廊、绘月廊和一无名曲廊,轩有鸢飞鱼跃轩、西水轩、柳带轩、听雨轩,楼、阁有环碧楼、翠霭楼、浮筠阁、岭香阁,桥有磬折渡桥、浮玉桥,此外还有春藻堂、清馨山房、坐花斋、书画舫、蝶庵、药栏等建筑。园内除广植竹以外,还专辟了一个竹圃,体现“绿竹猗猗”的意境。

乾隆五十三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购买了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庙园,香客均可入园游览。嘉庆十一年(1806年),又经募捐整修。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间,太平军同清军及“洋枪队”多次在南翔激战,园内部分建筑被毁。战后南翔各行业公所陆续修复一些可用的建筑,并增建了一些作为行业集议的场所,后来还在园内开设酒楼、茶肆、点心店、

照相馆,此时的庙园已名存实亡,而是作为了祀神集议和游览休闲的场所。

这段时期是段十分重要的时期,古猗园经历了比较大的变革。先是在乾隆初年经历了一次大的重修与改建,并由于漪园是明代所建而更名为“古猗园”。这个园名便由此沿用至今。这次的改建大致形成的古猗园如今的格局,便是以戏鹅池为中心来组织园内其余空间与建筑的布局。可以说,这次改建是古猗园最为重要的一次改建,像是今后所有改建的基础。其次,这一时期是古猗园从私人化到公众化的一个转型期。从上文中可以认识到,乾隆末年开始,古猗园已经作为一个庙园向公众开放了,而不是作为一个私家园林的使用。使用者发生了改变,而正因为初期是作为庙园向大众开放,所以园内唐代经幢和宋代的普同塔如今还保存得比较完好。另外,这一时期的古猗园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南翔镇也面临着人口锐减的危机。战后,古猗园就更加发挥了其多重的功能——集议、游览、休闲,人们需要这样一个可以集会、聊天、放松的地方,同时老百姓也渐渐增强了自己的美学需求,在南翔镇,古猗园显然是人们的首选。从近代开始,古猗园变得大众化了。

3.2 近现代古猗园变迁研究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逸野堂被作马厩,鸳鸯厅内的明代刻字屏门一堂6扇,其中2扇被作为燃料。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残墙断壁,假山倒坍,树木被砍,花草枯败。翌年4月,由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王荃士、李梁才等60人署名发起,成立古猗园整理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此时全园的面积为27亩(1.8万平方米)。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南翔遭受战火,园内大部建筑被毁,仅存的缺角亭(补阙亭)、小云兜、五老峰等假山也伤痕累累,面目全非。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政府将其作为公园开放。当地人士又集议修复古猗园,先后筹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书画舫),新建了微音阁、南厅、白鹤亭,并种植了一批树木花草。因为仅作局部修复,所以景色已远不如战前。

这段时期古猗园所经历的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心酸的血泪史。抗日战争的战火烧到了南翔镇,南翔失陷,南翔百姓不仅遭受日军蹂躏,而且被土匪趁火打劫。近现代的古猗园由于战争的缘故遭受重创,园内大部分建筑被毁,古物也基本荡然无存。所以这段时期基本没人去使用古猗园。但是,战后古猗园的价值还是受到了重视,南翔人民对古猗园内部做了局部的修复。同时,为了不忘国耻,重修了补阙亭,并故意少塑东北一角,其他三个方向的亭角都分别塑成一只紧握拳头的手臂,以表示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是为著名的“缺角亭”。如今的缺角亭也成了古猗园的一大景点。也就在这段时期的末尾,全国各地开始有公园出现,老百姓们都希望能在城镇中享受到自然的景色。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抗战胜利后,古猗园也正式开始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了。

3.3 当代古猗园变迁研究 当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古猗园的发展变迁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957年,南翔镇集资5807元修缮古猗园,3月开工,当年10月1日竣工开放。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由市园林处设计科柳绿华负责规划及绿化设计。园界向西、南两面扩展,全园面积增至5.84万平方米。主要的工程

有:园四周围起了竹篱,

把原城隍庙前的一对石狮移置于改建过的北大门前;

在竹枝山南部开挖新河道,其两端与戏鹅池相通,并重建湖畔的浮筠阁;在新河上架九曲桥,桥中建湖心亭;在桥东筑曲廊联接临湖的新建茶室;挖河的土堆成南山和熊山;园南辟大草坪和儿童乐园;其他原有建筑也修葺一新,并移栽了大雪松、广玉兰、水杉、紫藤等一批乔灌木。

上述工程竣工后,公园于1959年10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1962年重建梅花厅。到1963年,公园面积为117亩(7.8万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石经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坏,古建筑的翘角被砸,明万历年间有名的“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迹的石碑被毁,丰子恺等名家书画和其他文物被毁或被没收,并从1967年1月起将园名改为南翔公园。1973年以后,陆续进行修复,并重建了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假山、白鹤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阁。

1977年恢复古猗园的园名,投资28万元整修。1979年又投资78万元进行修建和扩建,除被外单位占用的土地外,公园面积为92亩(6.13万平方米)。重点是在松鹤园内叠假山,造瀑布,挖河池,种松竹,将石塔移入荷花池中,新建鹤寿轩和改建柳荫桥。1981年整修南大门,并把北大门的一对石狮移置于此,在门内新建仿砖雕照壁一座。同年向东征用土地33亩(2.2万平方米)。1982年重建逸野堂。1983年,根据清沈元禄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园记》,重新改建北大门,筑幽赏亭,种植桂花、丛竹。1985~1987年,市政府拨款60万元,在园东部扩建2.2万平方米的青清园,使全园面积增至9.19万平方米。青清园以竹造景,并在园中建造了荷风竹露亭、君子堂、翠霭楼、青清园等景点。至此古猗园正式发展成如今的样貌。

按原式样重建的逸野堂

从上述发展之中可以看出,当代古猗园经历了无数的修复、重建与扩建工程。可以说,如今我们在古猗园中所能看到的建筑、植物、山水也大都是这个时候营建的。在有组织的园林机构的指导下,瘦西湖开始计划清除淤泥,建造园林,以恢复旧观。景观的修复工作计划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园林专业机构的形成对古猗园而言,还是比之前的无明确管理的设计及施工显示出了更强的科学性和整体规划的意识。体现出符合当代背景的、新的园林管理理念在建设过程中的运用,事实上园林机构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代园林建设的速度和水平。另外,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城市的各种园林建设需要注入许多科学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园林理念,古猗园同样如此。所以,古猗园中渐渐形成了像大草坪、办花展、电动游船、儿童游乐场地这些现代公园的游憩活动形式。如今的古猗园可以说是古典园林与当代公园的一个结晶,也是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产物。

4.总结

一座古典园林的历史变迁总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从明代到当今,从私园漪园到现代的公园旅游景点,古猗园经历了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由于战争被毁是必然的,但每一次的改变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向公园的转型可以说也是必然的,古猗园与其他江南古典园林最不同的就是,它大,所以说这是现代社会发展下的一次成功的转型。现代园林机构的管理与技术又使得古猗园焕发出了昔日的光彩,祝愿古猗园可以带着其厚重的历史积淀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古猗园,历史沿革,百度百科

【2】 夏寿春. 南翔古猗园. 1987

【3】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 张永来,阮燕妮. 名园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保护和利用. 2008

【5】 陈从周. 说园.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上一篇:励志小故事范文下一篇:劳动周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