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

2024-04-13

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共9篇)

篇1: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

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

(一)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是工业经济的产物,是由有形资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但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和进行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成为量迫切需要的资本形式,即机器和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是工业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

由于有形资产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它们可用于市场交换,所以,它们所代表的财富量只能由市场交易的价格来决定。但对于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而是企业自己采掘或制造的有形资产,其所代表的财富量则由采掘或制造的成本本身来决定。如果这一成本高于等量资产的市场价格,那么,就应取其市场价格而不是成本本身来代表财富量。这也是传统会计采用以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理由。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的提高,知识估价与人才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企业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动摇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基础,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历史成丰原则对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感到力不从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动力。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甚至在某些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资产是无形资产。但如果对知识资本按历史成本计价,可能只是几本书的价格,或是委托培养费以及其他为取得知识而花费的实际支出,这无疑极大地歪曲了知识资本的价值。实际上,许多无形资产是很难确定其历史成本的,例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点子,不费分文,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故而,忽视这类无形资产的计量显然是失策的。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预期合约,在签订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而由于交易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另一方面,任何一项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的平仓、交割都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以签订合约时的价格人账,就无法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金融监管更是无从说起。如果从反映会计主体业务活动真实价值的变化出发,就应以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人账,这就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第三,企业兼并事件的频频发生,向以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发出了挑战。当兼并事件发生时,被兼并企业的整体资产的交易价值,往往大大超过了它所包含的单个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之和。为了处理这类交易中所出现的巨额差异,会计上便出现了”商誉“这一概念。由于商誉并不代表任何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并且很难通过单个实物资产的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于是,商誉便作为企业的一项特殊资产而与企业本身的持续经营联系在一起。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有在企业被兼并或被收购时才确认商誉。但商誉并不是企业在兼并之时产生的,而是在兼并之前已经实际存在的,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价基础之上的会计所没有的、也无法反映的事项。兼并的频频发生,巨额商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又一挑战。

笔者认为,对那些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已无法准确计量的资产及负债,可采用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市场价格或可实现净值等其他计量模式,并建议加快发展公允价值会计。

(二)

所谓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一种会计模式。

公允价值的产生源于美国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的争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特别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争论不休。尽管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缺乏相关性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人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人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着”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认为,以历史成本计价的财务报告不仅未能给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为此,他们强烈呼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不久,SEC、FASB以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由AICPA下属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中,本来不肯轻易表态的FASB,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存款储蓄行业的金融危机后,也彻底改变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态度和立场从90年代起,FASB明显转向SEC的立场,并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惟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

此外,FASB于6月发布了”衍生金融工具与套期保值会计“、”综合收益的报告“两份征求意见稿,并于和发布了关于”负债权益问题“与”按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资产和负债“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鉴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全新计量属性的重要性及其涉及的复杂理论问题,FASB正考虑制定一项新的概念公告即”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阐述需利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计量基础并计人成本予以分摊的情形,以便为将来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框架。

由此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此相适应的传统历史成本会计不再是唯一的计量基础,而是历史成本会计和公允价值会计并存的计量模式。有的专家学者还大胆预测,公允价值会计极有可能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计量模式,并将导致会计计量的一场革命。

篇2: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

当代经济是以科技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形势、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等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提出新的改进要求。本文仅就当代经济条件对成本会计环境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当代经济社会中科技知识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工业经济社会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

产品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消耗一般占65%,直接人工消耗一般占20%,制造费用的消耗一般占15%。当代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三大要素将变为四大要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知识将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关键因素已从资本资源转向科技知识资源。与此相对应,企业资产的主体也从有形资产转向知识资产即无形资产。因而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改进成本的计算。

二、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直接人工成本比重占到总成本的20%—40%左右;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表现为在某些工作上,自动化已取代了人工,有的甚至出现无人化车间,人工成本比重大大降低。

与直接人工成本下降相反,工人的培训成本却在不断提高。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知识型企业大多是复杂劳动,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的也主要是先进、复杂的技术设备,要使他们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培训。培训费用是企业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岗前培训费和在职培训费等。具体的费用项目包括教员工资、学员培训期间应发的工资、材料费、差旅费、住宿费和学费等,这些都需要企业投人相当多的培训资金。

三、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生产产品主要是消耗自然资源,直接材料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很高,在个别行业和企业,原材料成本甚至占到成本的70%—80%;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产品是以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依托的,其消耗的物质材料在不断地下降。

尤其对于典型知识产品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和电子产品来说,产品中物质性材料的成本占产品价格的比重已微不足道。比如微软公司,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材料,只有软件和开发软件的人员。美、日等国的成本资料也表明,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所占比重不足20%。伴随着直接材料成本的下降,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成本却在不断地上升。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求新、求变、追求个性、时尚的心理促使企业不断地设计和研发功能更全、更具特色的新产品。比如手机产品,从最初的大块头到掌中宝,从黑白屏到彩屏,从手机的照相、摄像功能到MP3、MP4播放功能;从听FM调频广播到看电影、看电视,卫星定位、导航功能,直至到现在的上网手机,几乎每年都有具备新功能的手机问世。哪一个企业率先设计、研发出新产品,哪一个企业就有机会获得无限的商机。当然,这需要企业投人高额的研发成本。

四、在当代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的生产以自动化、机械化为主,先进的生产线、精密的仪器和设备取代了人工和传统的设备,使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维护费。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固定资产价值很高,而且由于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风险更大了,为了规避风险,企业会更多地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以加快固定资产的补偿。同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也促使企业不断地对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导致企业对设备的投资大增。

五、当代经济社会中,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企业的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将成为现实。

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系统将完全自动化,不仅企业内部各工作站、制造单元可以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而且还可以向企业外部的各供销客户延伸,联成一体。此时,传统的推动式的生产系统不仅使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存在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而且也增加了成本计算工作量,使得在进行成本计算时必须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来计算生产用料的实际成本和本期已售产品的销售成本,必须将各工序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间分配,必须计算和结转各种成本差异,成本计算工作既复杂又带有人为估计甚至是人为的调节。企业实施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后,新的适时生产系统也将成为现实。适时生产系统将一改过去推动式生产系统下后面工序的被动地位,前面工序必须严格按照后面工序所要求的数量、质量和时间来组织生产,原材料的供应、前面工序对后面工序产品与劳务的提供、产品的销售等都必须“适时”到达,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像钟表一样准确无误地运转。在这种由后向前拉动式的适时生产系统下,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库存已显得多余。“零存货”的.出现,对现行成本核体系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六、企业生产组织的特点将发生变化。

在当代经济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富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社会需求也丰富多彩,企业的大批量生产将被为满足客户特定需要的“顾客化”生产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的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小批量生产和批别核算将成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主要特点。

当代经济的到来改变了现行成本核算的环境,现行的成本原理与核算方法已越发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本核算的内容应进一步拓宽。

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人管理费用,没有记人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此外,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追求的将是“双盈”效益,因而环境成本也将构成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

第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亟待改进。

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制造费用只占人工成本的近60%,且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重也只有10%左右,将制造费用按照各产品的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的比例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既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又不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然而现在的制造费用其内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且占全部成本的比重已大大提高,如果仍然按照各产品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其进行分配,则会使工艺程序复杂、产量不髙的成本偏低,使工艺程序简单、产量较大的产品成本偏高。产品成本资料的失真,将影响根据成本所进行的各种决策。

第三,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

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生产将由以前的生产导向型变为消费导向型,生产厂家应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小批量“单元生产”和批别成本核算将成为主要特点。此时,繁琐复杂的分步法显得没有必要,分批法的成本核算将成为成本核算的唯一的基本方法。第四,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再存在。由于适时生产系统、零存货及顾客化生产的出现,企业的生产将以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为主,加之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从而使产品的生产经营周期与成本计算期有可能始终一致,当生产经营期与成本计算期一致时,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复存在。

篇3: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是根据币值不变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的。在CPI持续上涨的情况下, 币值稳定性的假设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甚至扭曲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使企业资产取得时的成本与现行成本脱节, 从而影响到会计报表各项数据的真实性。

(一) 对企业资产的影响。

由于企业资产按购入时的历史成本计价入账, 无特殊规定一律不准调整其账面价值。因此, 在CPI持续上涨时期, 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价值是购置该项资产时的价格, 而不反映该项资产的现时价格。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数据是以不同时点上的具有不同购买力的名义货币表示的, 不同购买力的货币数额简单相加, 并不能反映以现时价格表示的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规模和现时经营能力, 会导致低估资产价值。虽然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但它仅在小范围内的个别资产上应用, 不能反映通货膨胀背景下物价的普遍上涨情况。

(二) 对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影响。

企业资产的数额是其拥有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具体体现。企业要维护其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 必须不断足额补充其在经营过程中耗用的资产。但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条件下, 企业按传统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计提的已耗资产的补偿资金并不能满足所耗资产的重置。因而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条件下, 按历史成本原则提供的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必然会使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萎缩, 生产经营能力不断削弱。

(三) 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历史成本采用配比原则确定企业的收益, 即将营业收入与取得该项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和成本相比较确认收益。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现行价格, 而与之相配比的成本费用, 如经营费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 大部分是从存货的历史成本转化而来, 不反映存货涨价的部分。这样, 与收入配比的是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历史成本,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 历史成本远低于现行成本, 导致利润虚增, 不能真实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另外, 利润表中的非经营费用, 如固定资产折旧, 是按较低历史成本为基数进行计提的。

(四) 对企业资本维护的影响。

企业净资产的确认受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收益的确认所制约。由于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对物价上涨作出反映, 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现行价值, 势必会低估资产, 少计费用, 虚增利润。虚增利润对企业来说需要多缴纳企业所得税, 而且企业按虚增利润进行股利分配, 所分配的不是真实的收益而是部分或全部资本, 企业的资本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

(五) 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为了保证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进行和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与管理, 政府部门必须掌握各企业、各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真实正确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物价上涨的影响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难以满足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的需要。

为了克服物价持续上涨对会计核算带来的不良影响, 充分发挥会计在管理企业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保证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目标的实现, 应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调整, 消除物价上涨的影响。

二、消除物价持续上涨影响的策略

由于当前物价上涨属于可控范围之内, 可以在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下, 在税法允许范围内, 采取一些传统的方法减轻或消除物价上涨的影响。

(一) 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1.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在现行会计实务中, 固定资产折旧一般采用简单的直线法, 使用年限按物理性能确定。在物价上涨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下, 会造成资本补偿不足, 固定资产更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考虑采用依经济寿命计算的加速折旧法。前期以较高折旧率提取折旧增加费用, 后期逐步降低折旧, 从而推迟或少缴纳一部分所得税。此外, 由于全期所得税是用名义货币表现的, 在物价上涨期间, 货币贬值, 购买力则逐期减少,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通过推迟或少缴所得税, 尽快收回投资, 以保持生产经营能力, 解决资产账面价值偏低, 转销的成本与费用偏低, 收益偏高的问题。2.固定资产定期重置估价。企业对拥有的固定资产按固定时期和当时的重置完全价值进行重估并调整账面价值和计提折旧, 以反映固定资产的现时价格, 并使计入成本费用的折旧符合当期的现时成本, 消除部分虚增收益。

(二) 实行物价变动补偿基金。

物价变动补偿基金是根据物价变动的幅度定期从产品成本中提取的, 用于因物价上涨引起的成本补偿不足, 利润虚增, 资金流失的基金。按提取的标准不同, 又可分为综合物价变动补偿基金和特种物价变动补偿基金。综合物价变动补偿基金是以产品成本为计提基数, 以综合物价指数为计提率进行计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 但没有区分各类资产的物价上涨幅度, 因而可信度比较低。特种物价变动补偿基金是以各项资产所耗金额为基础, 以资产的物价变动指数为计提标准进行计提。计提特种物价变动补偿基金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影响企业资金补偿不足的主要是企业耗用量大, 涨价幅度也较大的资产, 而对那些耗用量小或涨价幅度较小的资产则可忽略不计;二是我国物价总指数的上升幅度与一些特种商品物价指数上升幅度差别较大, 所以对这些特殊资产的耗费, 应予以特别考虑。

以上方法只是局部调整物价上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如果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则要对传统的财务会计进行全面的改革, 实行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篇4: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加速,在企业网络信息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对在现有设备依然可用的情况下需要更新换代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过去的采购成本已经作为“沉淀成本”的形式“固定”下来了,不会随未来决策的改变而改变,在制定决策时可以不予考虑。

一、沉淀成本的主要内容

沉淀成本(sunk cost)又叫“沉没成本”(本文后面都叫沉淀成本),亦称非相关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了并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可见,沉淀成本是对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都无影响的成本。沉淀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而在现在或将来经营期间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沉淀成本。例如,设备的原始购置成本属于沉淀成本,不适用于决定设备是否应该更新。因为决定是否应该购置新设备的相关成本是新设备的现时成本以及新设备能够带来的未来收益等因素。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在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中写道:“在你的生活中或许有时有人会对你说‘覆水难收’或者‘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些谚语含有理性决策的深刻真理。经济学家说,当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时,这种成本就是沉淀成本。一旦成本沉淀了,它就不再是机会成本了。因为对沉淀成本无所作为,当你作出包括经营战略在内的各种社会生活决策时可以不必再考虑沉淀成本了。”沉淀成本是在决定前就已经发生的成本,系指资本预算中已经投入而不可回收之支出。计算投资计划成本时,只能包含因进行此计划而发生的成本,在本计划之前就已发生的成本,无法计入本计划并无法获得回收之成本为沉没成本,若计入沉没成本,将会使本计划成本被高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

二、沉淀成本对网络信息经济定价影响的背景分析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及其供求曲线的评价

现代网络(network)不仅包括了互联网、软件开发、硬件制造这些新兴产业,而且蕴含了电力、航空、电讯技术、广播电视、铁路等稍显传统的生产部门。1999年3月,在荷兰鹿特丹大学召开的“网络经济学”的国际研讨会上,列入的议题包括了“网络理论”、“电讯”、“英特尔”(Internet)与“航空运输线”。这里所谓的“网络经济”决不是科学管理或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中的网络,尽管企业内部的网络管理仍是管理科学的重要领域。网络经济所要研究的是,当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网络形式组织起来后,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会发生变化。网络经济之所以会引起人们对经济学原理的怀疑,是由于它使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面临挑战,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是向上的,当供求两曲线相交时就形成市场均衡。但人们已经发现:对一个负责促销新软件或报刊网络版的经理来说,这里的市场关系与象农产品市场那样的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已有了根本的区别。在这里,供求曲线是没什么用的。因为在网络经济里,往往是既不存在供给曲线,又不存在需求曲线的。供给曲线存在的逻辑前提是价格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在垄断与其它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一旦价格不等于边际成本,供给曲线就荡然无存。

(二)网络经济中的沉淀成本对供求曲线均衡分析的挑战

所谓网络经济,只不过是经济学里所讲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产业推广而已。一旦你为开发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线等投下了高额的固定成本,是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对你的软件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而多制造一块芯片也花费不多。这就是说,生产第一份信息产业的成本非常高,但复制此后的产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成本结构从根本上否决了供应曲线:当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时,如何按边际成本来决定价格?难道信息产品统统都要白送?白送一些是可以的,但一个行业的供应不能全部白送。于是,定价就无法按边际成本曲线向上攀升的理由来加以说明,而必须从需求方——按顾客的评价来为信息产业定价。然而,一旦定价分析从供给方转到需求方,软件推销商同样会跌破眼镜:这里往往不存在价高少买、价低多买的需求规律:说“往往”,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网络也好、软件也好,知识产品与信息产品的消费行为中也有规模效应:在一定限度内,上网的人越多,你的软件产品使用人数越多,消费者对你的口碑越好,就越是愿出高价来购买你的产品。这不啻是说,需求越多,需求者出价越高吗?注意“一定限度”,即在你的网络容量不超载的范围之内,经济学用“不拥挤”来刻画这一限度。这里,关键的挑战在于达到消费者临界容量——再往后就好办了。一旦你拥有了一个足够大的顾客基础,市场就会自己建立起来了。但在未达到消费的临界容量之前,需求曲线如果存在的话,其斜率也会是正的。其实,上网的人数多了,从网上获得信息服务会提高,收费也会高一些。经济学将这类现象概括为“网络的外在性”。

(三)网络经济中沉淀成本与市场定价的产生与发展

一个是高固定成本(或高沉淀成本)低边际成本,一个是网络的外在性,两者合在一起,就决定了网络经济的一些基本特点。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经济学界至少已达半个世纪了。1956年,Bain(贝恩)就指出过,若一个产业的固定成本或沉淀成本很高,就会形成进入门槛。1991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John. Sutton出版了专著《沉淀成本与市场结构》(“Sunk Costs and Market Structure”,MIT,1991年),从外生与内生两个角度研究了高沉淀成本(如研发成本)在高新产业中的决定。1998年,身为哈佛大学经济系的访问教授的Sutton又出版了《技术与市场结构》(“Technology and Market Structure”,MIT,1998年),专门从技术上沉淀成本的投入结构考察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演化与绩效。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青年教授的Carl. Shapiro就对“网络外在性”作过系统的经济分析。他与Katz合作发表于1985年与1986年的论文(见Journo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4)822—841,与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6年)就专门讨论了在存在网络产品之间的兼容性与非兼容性时,高新技术的发明与采用所受到的影响。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消费上规模效应使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失效,这对于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来说,的确是致命的轰击。但它并不意味着网络经济产业中的市场定价就无规可循,关键在于设计出“筛选”机制,以区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不同软件或硬件的评价。

三、沉淀成本对网络信息经济定价难题和竞争影响的分析

(一)信息定价的难题是:网络经济中的固定成本绝大部分是沉淀成本(Sunk Cost)

信息定价的传统难题是:其生产集中于“原始拷贝成本”,一旦第一本书被印刷出来,生产另一本书的成本就微不足道。中国联通于1993年成立,其市场份额至今还只是中国电信的一个零头。究其原因,联通在创立阶段,不得不将其资金的大部分投在“原始的第一个产品”上。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但复制成本很低这个特点,决定了电信、互联网这类新兴产业中能生存下来的企业不可能是只会造地雷、手榴弹的土作坊,而是那些能造原子弹、氢弹的强手。不仅如此,信息生产的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还具有特殊的结构:其固定成本的绝大部分是沉淀成本。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沉淀成本”的概念并不陌生,“把钱扔到海里去”,当然可谓沉淀了。然而,西方经济学家是从时间上纵向决策与序贯博弈的角度来定义沉淀成本的:即如果生产停止,或研发不成功,就无法挽回的成本。无法挽回的可能性还由于你的研发成功晚于竞争对手。当年希特勒管辖下的科研机构也在研制核弹,但让美国费米的科研团队领先了,结果,不但德国用于研制原子弹的巨额经费沉没了,而且整个第三帝国也沉没了。信息生产中巨额而又比率极高的沉淀成本会使许多企业家望而却步。

(二)高沉淀成本对信息定价及竞争激烈的影响

前面已说过,由于第一份原始光盘或软件开发出来后,多生产一张拷贝的增量成本几近于零,因此,信息产业的拷贝对生产者与消费者来说实质上可以是免费的。但由此就决定了信息产业中竞争的空前激烈。信息产品如微软,产品复制不会有物理折旧和持续能力的限制,只有经济折旧。这意味着在同一时点上,一个已开发出来的信息产品在理论上的产量可以无穷大。一旦面临一个新进入的竞争对手,在位的公司可以将产品价格降到零附近!这在数学上看很简单,一个无穷接近于零但大于零的单价与无穷大的信息产量相乘,其收益仍然是无穷大,所以在位企业(如中国电讯)不担心降价。如此说来,一旦在信息产业中引入一个竞争者,产品价格就会急剧地下跌。在中国近年来电信业价格下跌中已感受到了这种效应,这里所出现的价格下跌决不是由于生产技术有了改进,生产平均成本下降的结果。事实上,生产成本结构仍是大体不变,只不过,当一家垄断时,企业可以索取高价;当另一家企业进入时,复制的增量成本近于零这个奥密终被揭穿,消费者就会受惠。当然,事实上,在位企业用不着把信息产品价格降到零,只要使价格降到使巨额的沉淀成本无望收回这一门槛水平上,新进入者就可能望洋兴叹,在位者便会不战而胜。这里,沉淀成本实质上充当了一个产业进入的门槛。上述故事已在1956年由贝恩(Bain)用文字说明过;1982年由Roberts(罗伯茨)与Milgram (缪尔格拉姆)用博弈论的数学工具又重说了一遍;而在《信息规则》一书里,Shapiro与Varian则用许多案例证实了经济学家的先见之明。

四、沉淀成本对网络信息经济定价影响的案例分析——高沉淀成本是软件业的最大风险所在

前几年,中国杀病毒软件市场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价格战。在价格战之前,杀毒软件的单位价格为200元左右,金山公司突然在市场上抛出了50元的杀毒软件,江民公司自然不敢怠慢,将其产品定位在49元。在降价的游戏中,瑞星不为所动,没有加入战团。有趣的是,刚进入杀病毒软件市场的交大铭泰趁机炒作,自认为金山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封杀它。为什么软件可以降价75%进行促销呢?软件是信息产品的一种,笔者拟从软件的成本分析中找到答案。

(一)任何产品的生产成本都由两部分构成:不变成本+可变成本

对于物质产品的生产而言,生产成本主要考虑的是可变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大,不变成本分摊在单个产品的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信息产品的成本则正好相反,信息产品的成本主要是前期产品的研发成本,后期的生产成本主要是拷贝复制,可变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又考虑到信息产品的分销渠道和生产者的利润,信息产品的价格构成如下:

信息产品的价格=不变成本+可变成本+利润=(沉没成本+可转换成本)+(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利润

(注:当你从一个信息系统转换到另一个系统时,你不得不放弃一大堆软件,甚至损失掉数据库,你必须重新接受训练,熟悉新软件的操作,有时,你还得忍受中断的痛苦。经济学把这一类成本称为可转换成本。若你用过电脑,一定体会过从一种软件转移到另一种软件的代价。)对于信息产品生产者而言,一旦产品开发完成,上述的沉淀成本就会成为风险,而且信息产品的不变成本构成中,基本上都是沉没成本,所以必须尽快收回。虽然生产成本可以忽略,但是流通成本是刚性的。信息产品的利润部分取决于该产品的垄断程度,垄断程度越高,利润就越大。微软就是一个例证。

(二)在软件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要做到完全垄断是不可能的

这是因为:1.只要是利润丰厚的市场,肯定会有竞争对手出现。比如在上述反病毒软件市场中,已经有江民、瑞星,金山还要强行进入,交大铭泰更是“出生入死”;2.软件产品的创新是永恒的。比如,当新病毒出现时,谁最先解决问题,谁就能占领市场,和过去的垄断无关。因此,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就需要计算在相对的垄断期内,产品的市场规模有多大,然后计算沉没成本的分摊问题(可转换成本可以不计)。尽快收回沉淀成本是决策的主要依据,其次才是利润。

(三)一般来说,信息产品开发与生产的风险大于物质产品

1.开发和生产所用的资产(也就是不变成本)专属度高;2.竞争比较激烈,上述价格战就是一例。所以要判断开发信息产品的风险,主要看3个因素:不变成本、沉淀成本的比例(或者说资产专属度)及相对垄断的时间期限。

(四)对一项信息产品而言,如果没有相对的垄断期限,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同、市场范围也相同,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价格战

不愿意参与价格战的厂商,很可能会被淘汰出市场。对于上述杀病毒软件厂商而言,在价格战中,首先利润可以舍弃;其次生产成本可以不计。如果价格战激烈,沉没成本可以少算或不算(既然已经沉淀,当然可以不算),那么产品的出售价只是流通成本;如果流通和分销成本很小,软件产品可以免费发放,也就是价格为零。从这种角度看,它们的价格战还远远没有到位。

(五)杀毒软件厂商发动价格战,可从信息经济学上来计算其得失

篇5: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

(1)企业应该办理培训班,加强经营者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希望能够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2)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了解与沟通,并且要善于抓住机遇,努力把握国家的优惠政策;

(3)努力为企业制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好取得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这样可以做到国家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4.2完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所有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把企业的营业特点与供应、生产、销售的关系建成档案,这样日后的存货种类与存货多少都会有一套相应的尺度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声誉有很好的影响,还可以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与责任,只要坚持不相容的岗位分离原则,就能够把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

4.3严格的货存数量,确定存货最佳持有量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合理的储存货物,确定货存的最佳持有量,不要存货过多,这样会使企业资金流转不便;其次,企业应该采取现代存货管理的手段,第一时间内知道存货数量的变化,分析货存的存储成本与管理成本;最后,确定合理的货物采购时间和采购数量,要在存货效益和存货成本中做出最好决定,以降低总成本。

4.4对企业员工进行业绩考核,奖罚分明

在我国企业奖励手段中奖金与提薪是最常见的方式,最好要让员工知道当自己的业绩或行为到了哪种成度会得到奖励,也要让员工知道惩罚的限度,毕竟惩罚主要还是为了的企业运转经营,惩罚的主要方式是批评和扣发奖金、甚至是停职查看。在进行惩罚之前一定要先对其进行警告,这样可以给犯错的人一个改过的机会。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存货管理对企业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增大,加强对企业的存货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和存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希望为管理者提供自己的一点见解。

【参考文献】

[1]唐东萍.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煤炭.(12).

篇6: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

极端气候是一种发生于特定时期之中的发生于统计分布以外的各类十分罕见的气候变化,一般分布于统计曲线两侧的10%之内。极端气候变化引发的气候灾害变化对于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依据世界气象组织的一项评估,以往1以来,全世纪平均地面的温度已经提高了0.3至0.6摄氏度,而且今后世界气候提升之速率要比以往100年更快,而且将达到近100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且在温室气体趋向于稳定之后的数十年之后,该变暖趋势还会加以延续,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世界性的极端气候状况有所发生,从而极大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我国不仅深受极端气候的影响,而且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干旱、暴雨、低温、台风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每年均会导致相当程度上的经济方面的损失以及人员的伤亡,而且主要集中于脆弱性相当强的农业经济领域之中。农业领域的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体系中面临的最大灾害,如果出现了大面积的极端气候,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这就需要对我国农业经济领域受极端气候影响的情况加以分析与研究。

1 极端气候概述

所谓极端气候,主要是指在特定时期之内出现在统计以外的十分特殊的气候变化状况,这种气候普遍分布于统计曲线的两侧,具备了突发性与灾害性等非常鲜明的特点,而且十分容易影响到当地的农业,其所造成的气候灾害会对农业经济活动会产生极为严重之影响。各类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生产从而对人类正常的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但同时也是深受极端气候影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就以农业产业而著称于世。比如,暴雨、洪水、台风以及低温、沙尘暴等气候均有可能导致人员的巨大伤亡以及重大经济损失,而以上影响往往又集中于农村经济领域之中,这样一来就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相当大的威胁。

2 我国极端气候的主要特点

依据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气候状况来看,我国的气象灾害具备了以下七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就时间与空间来观察,几乎每一年都有灾害。在六十多年以来,要么是先旱灾再涝灾,要么是先涝灾后旱灾,旱涝两灾交错出现,而且干旱与涝灾、冻灾、台风以及干热风等气象灾害之中,水灾与旱灾害的频次出现得最为显著。

二是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我国北方地区旱灾较多,而南方地区的涝灾相对较多,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于黄淮地区和黄土高原等,其主要特征是受灾的面积相当广泛,干旱所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洪涝则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东北的松花江流域等地区。那些干旱年份里,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往往更强,一般七月份开始就已经全面控制了江淮地区且相当稳定,亚洲大陆在北纬40至50度的上空盛行比较强的东、西向环流,妨害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进程,造成了冷、暖空气的交汇相当少,以至于难以产生锋面雨,江淮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干旱行情。凡是暴雨成灾的年份,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往往不强,一般到了六月底至七月初,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置往往会停留于北纬25度以南等地区,而亚洲大陆的北纬40至50度空中所盛行的是南北向的经圈环流,导致来自北方冷空气会持续爆发进而南下,而江淮地区恰恰是冷暖空气相互交汇之处,这样一来就会造成锋面雨带比较长时间地停留于此,进而出现了显著的雨涝灾害。

三是具有交替性的特点。不同的极端气象灾害会交替性地加以出现,比如,旱、涝灾害会交替地出现,要么是先旱灾再涝灾,要么是先涝灾后旱灾,要么是两头旱灾而中间是涝灾,要么是两头涝灾而中间是旱灾。

四是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相同的灾害往往在诸多情况下会连季地出现,比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1966年至1968年、1971年至1974年就出现了连续两年或者连续三至四年的干旱,而19至则连续两年出现了洪涝灾害等。

五是具有弱质性的特点。我国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其生产力水平十分滞后,抗灾防灾能力相当差,大多依赖于靠天来吃饭,所以农业经济对于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各类灾害的敏感程度比较高,而灾害效应则相当强。据统计,我国大约有超过三分之一地区的农业GDP位于天气敏感区域之中。

六是具有规律性与周期性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极端气候灾害以黑龙江爱珲至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为分解界。这条线以东的气象灾害的种类相当多,而且频率也非常高,从地域分布来加以表现的话,南方主要是涝灾而北方主要是旱灾,黄淮平原与东北平原则是旱灾经常出现的区域,洪涝灾害则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中,极为严重的低温冻灾多出现于东北三省,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十分重大的风暴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地区的极端气象灾害可能性最大,也就是危险的程度是最高的。诸多统计资料已经证实了极端气候灾害的发生具备了十分模糊的周期性特点。

篇7: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

立地存在、发展和发挥作用,各学科无不吸收或借鉴相邻学科乃 至其他学科的营养来完善和发展自己。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 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学 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学科发展 的必然趋势。探讨和研究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各学科之 间的互补互助作用,既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各学 科的合力,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同时对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 人才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法核心 特征的分析,探讨经济法对会计学学习的意义。

一、学习经济法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

法,依照法律从事生产和生活,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 法律维护我们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备相应的法 律素质,才能在行为上做到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 普遍地提升在今天不论那个层次上,也不论对于个人、人群、社 会、国家和民族都显得格外的重要,格外迫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法律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尤其对于经济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尤其是经济法,意义更为重大。

二、经济法与会计专业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

法,学习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那就更不用说进一 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了。我们所读的专业——会计学,在我国是 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到目前为止仍 然处在“摸着石头

”过河的阶段,作为中国学习会计专业领头军的我们,在学习这个新兴专业的过程中更应该摸索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进行研究学习,推动我国会计专业的发展。而实现 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掌握更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会计学专业,就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 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 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是我国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概念就可以看出经济法与会计是有着共通点的,都是通过

管理手段来保障良好的经济秩序。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会计知 识,我们务必要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

仔细分析发现两者有着很多的联系,但是最突出的共同点还

是其管理性和约束性。会计专业具有管理性,这不仅表现在其经 济目标上,还表现在管理的手段和过程中,表现为会计人员对企 业管理决策过程的影响,通过法律法规对会计管理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会计管理进行监督。

而管理性和约束性更是经济法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

法的价值、主体、权力(利)、属性上,更表现在经济法的义务上。经济法义务具有社会性。生活在市场体制下的人们是一种“经济 人”,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自己为自己服务或者为了为自己服务才 为他人服务,而往往不能或不愿提供社会服务,但许多社会服务 如维护秩序、举办学校、基础建设、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等等又是 一个社会正常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了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之后,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进一步 分析经济法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帮助无疑是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 的平台。明显地,学习经济法能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社会经济秩 序的重要性,时时提醒我们不能忘了会计专业的“经济管理监督”

责任。而对于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想 行使好自己的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就要对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有 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结语

在我国,会计专业是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

篇8:简谈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对成本的计量与控制理论产生巨大影响

传统的成本计量与控制理论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 主要以控制产品的物质消耗为主, 而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下的产品成本结构和态性不同。在知识经济下, 对所有的知识型企业或高科技企业来说, 其主要的成本是研究开发成本, 产品从“有形”转为“无形”, 固定成本上升, 变动成本和产品加工成本的比重很小, 这种成本结构都使得工业经济时代的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已不适用知识经济时代, 需要建立新的成本计量与控制理论, 因此成本会计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努力寻求和确定新的成本控制点, 并且发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 (2) 认真划分研发成本的收益性支出和资本化支出界线, 避免知识产品成本计量的失真; (3) 需要建立新的知识产品成本预测基础和方法。由于研制活动风险大, 研制成本的未来预期收益不明确、保证性差, 而变动成本又少, 使得无论研究开发成本还是产品的加工成本都不能单独作为收益预测的基础, 因此建立新的预测基础和方法迫在眉睫。

二、知识经济下高科技产品的成本构成及特点

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物质构成低, 主要以专利、非专利技术、信息产品等为主, 它有别于以传统工业产品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 而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产品成本主要由研究开发成本和少量的加工成本构成, 这一点与传统工业时代物质产品的成本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产品的物耗成本低而人工成本高, 加工成本或复制成本低而研发成本高, 成本与收益的关联性差, 即产品的成本与使用规模无关。一般来说, 知识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包括: (1) 知识企业中研究开发人员的薪金、工资和其他相关费用; (2) 消耗的材料和劳务费用; (3) 设备和设施的折旧费用; (4) 间接费用的合理分配; (5) 其他费用, 如专利权和执照费用的摊销。

三、知识经济下产品成本的控制重点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日益加剧, 企业的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其技术的创新能力、先进程度及有效利用等方面。因此, 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知识产品企业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占据了主要地位, 产品价值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技术。所以成本会计新的控制重点就是研究开发费用。

首先, 要对研究开发成本进行科学的计量。研究开发费用的特殊性质要求我们发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 关键要解决以下问题:研究开发成本如何控制, 会计上怎样处理, 是作为资本性支出, 还是作为收益性支出?

2007年以前, 我国对自主研发支出采取的是“全部费用化”的原则, 这种处理方法很容易导致知识产品收入与成本的严重不匹配, 2007年新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则重新作出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支出”,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并且还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在同时满足: (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五项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

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对自行研制开发的项目采取的是“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原则。在目前会计界一些人士看来, 这虽然在理论上弥补了“全部费用化”原则的不足,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比如:如何合理地界定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多产品多项目开发采取何种手段分配间接费用更科学, 如何避免企业故意利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界线模糊不清来作为调节损益的工具……这些都是摆在现代成本会计面前的几个难题。

其次, 如何控制研究开发成本中的人工成本。上面已经提到, 研究开发成本是知识企业成本的主要部分, 而研究开发工作如何进行?当然是得靠科技人员来做, 因此发生在研发人员身上的各项费用就成为研究开发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一般特点是通过单独计量人力资源招聘、选拨、安置、培训等成本, 将有关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的成本进行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 然后, 按受益期转作费用, 因此, 笔者认为不论从管理上还是从会计核算上, 都应对知识企业的人力资源核算引起足够的重视, 是否可以采取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这一新兴的会计计量模式, 将研发人员成本单独进行计量和控制, 合理进行资本化。而且有些专家又提出, 人力资源成本还应包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即工资和薪金部分, 即应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全部投资转化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笔者个人比较赞同这种做法, 同时认为, 对于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可以公允价值, 即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 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量较为合理。

四、知识产品的成本与效益的关联性较弱, 需要寻求建立成本—效益的预测模型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论述, 我们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知识产品的成本与效益的关联性较弱, 由于产品研制成功与否无法准确预计, 有时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开发项目, 一旦失败, 其损失不可估量, 而有时可能投入很少的一项成果, 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这就要求高科技的知识型企业的成本会计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而且也要在一定程度下了解本行业的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成本与效益连接点的位置, 建立成本—效益的预测模型。简单地套用传统的量本利法已经不适应新型知识经济的现状了,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测算出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呢?笔者认为, 知识产品一经开发投入市场后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 尽管不同程度地受到顾客消费心理、产品功能、产品售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最终还是受到产品成本高低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低成本既是增加产品经济效益的源泉, 又是制定有竞争能力价格的基础, 为此, 经济产品—效益预测模型的建立不应离开这一中心。同时, 从经济事实考虑, 企业的显性 (经济损失) 和非显性损失 (人力资源损失、智力资源损失和时间损失等) 都会给知识企业带来现实或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具体以何种因素为基础来测算最为合理, 需要会计界的有识之士进一步探讨得出。

五、企业要提高维权意识, 从加强对知识经济产品保护的角度降低其成本

目前, 许多类型的信息产品、知识产品和服务, 如软件使用、新型技术、信息数据等等都具有可复性、公用性、共享性的特征, 其知识成本由开发企业负担, 使用却面向大众, 因此在现实经济运行中, 如果知识产品得不到有效保护, 一个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出来的新产品, 一旦投放到市场, 便马上会有大量仿制品在市场上出现, 这些仿制品或许在质量上差人一等, 或许根本就是抄袭之作, 但由于其成本中不含知识成本, 可以低价销售, 对产品的研制开发企业构成极大的威胁, 得利的反而是那些不重视科技投入而热衷于抄袭模仿的小企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变相地加大了开发企业的成本支出, 提高了收益风险。另一方面, 在企业治理结构中, 如果没有建立健全的知识投资分配机制, 知识产权的投资在企业收益分配上得不到有效保护, 科技人员带着技术、带着科技成果效力于企业, 最后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回报, 这一切将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同的还有企业的商誉、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等等, 这都需要企业加强管理, 利用各种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 避免损失。

六、知识经济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的种类日益增多

知识经济下, 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科技水平提高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因素之一, 知识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 除了上面提到的专利、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及人力资源会计, 目前会计界又产生了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等诸多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的概念, 使得知识经济社会成本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更加广泛。

七、成本会计要采用日趋完善的多种管理手段加强对知识产品成本的控制

篇9:谈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效益影响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传统的成本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说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中心课题。

1 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市场经济的意义上讲,成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是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每一位建筑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都必须关心的首要问题。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我国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施工过程成本的管理,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目前,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有:

1.1 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在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然而,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不难发现,这是一种极其消极的成本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是应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角度出发。努力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发生,加强整个施工周期的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建筑产品的后期服务,这样,其产品在市场上才能实现效益。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企业应更多的依靠技术的投入,从而产生更大的收益,即现代成本管理中通过相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2 成本管理范畴狭窄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企业的生产资料供应与投标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察建筑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一个施工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于投标开始至合同履行完毕。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在管理领域上,只限于对施工过程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

2 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应采取的对策

如今,施工企业逐步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企业管理者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狭隘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1 要更新企业成本管理的观念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但是,这种的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

对现代施工企业成本的理解应是从企业整体战略高度的角度出发,它不仅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建筑产品设计阶段,投标决策、后期服务中消耗无形材料及人力的消耗。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应要求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

2.2 完善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直接材料成本的是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成本的敏感系数较高。直接材料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材料价格的高低,材料的消耗量的多少,以及材料定额准确与否及控制管理水平的高低。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采购队伍,设立专门机构对采购价格进行审核,制定计划价格,将实际价格与计划价格进行对比分析,以考核采购人员工作成效。另外,还应建立一套高效率的市场信息网络,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价廉物美的采购方案,大宗材料要实行招标采购。要完善一系列结算把关制度,把好材料的入库关和出库关。直接人工成本的控制方法主要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人工成本,包括对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定期对企业的定额进行核实,对工时定额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修改不合理的定额。对各项制造费用要进行成本性态分析,区别各项费用的性态关系,进而提出控制意见。对无性态分析关系的费用,则要按照规定的总额控制。如制造费用中的水、电、气等辅助费用可控性较大,可通过编制弹性预算,确定费用本期施工耗用发生额,进而将指标下达各施工班组进行考核;制造费用中的办公费、差旅费应实行总额控制。同时还要制定公平、合理、有效的奖罚制度,定期跟踪考核,及时调整偏差。

2.3 做好资金管理的回款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极容易被遗忘的环节就是应收账款的回收控制。在应收账款回收控制中应注意以下环节:

2.3.1 确定收账政策。企业在建立工程款催收制度的同时,必须制订切合实际的收账方针,即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工程款时,企业应采取谨慎的收账策略和措施。对拖欠和拒付工程款应分析原因,若是本企业的过失,如工程质量不符合客户要求等,应总结经验,改进工作;若是客户无理拒付,或超过规定付款期限,应立即同客户取得联系,催收账款,甚至可以派专人到对方单位登门催收。对逾期未收回的债款应组织人员催收,并要求客户提供担保、抵押等,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避免发生资金回收中的意外成本。

2.3.2 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企业对项目负责人的考核既要有工程量指标又要有回款指标。项目负责人只有完成了回款指标,其工程量指标才作为业绩考证的依据。对无法完成回款率指标的负责人,应使其暂离岗位专门催收欠款,完成催收指标后方可返岗。项目负责人要对应收账款的收回终身负责,岗位的变动并不能解除其责任。若责任人员要调离公司,必须先解决回款问题方可办理调离手续。

2.3.3 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加强坏账的管理。只要存在商业信用,坏账损失就不可避免。根据谨慎性要求,企业应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某项应收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如债务单位已经撤销、破产、资不抵债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应该确认为坏账。企业对于挂账时间较长的应收账款应当报告管理部门,由管理部门审查,确定是否将其确认为坏账。已确认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并不表明企业放弃了追索权,一旦重新收回,应及时入账,防止个人贪污账外款项。

上一篇:卖菜的老爷爷老奶奶作文下一篇:清明节家风传承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