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文化产业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黑龙江文化产业范文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于迪

2013-3-28 9:34:41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01期

摘要:黑龙江省富有美丽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应该合理全面的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特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业,加快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民族间、地区间稳定发展,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繁荣昌盛。

关键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谐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绿色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正以朝阳产业的殊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依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创旅游业,力争早日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迈进。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具有多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不容忽视的一个新亮点。尤其是以满族、达斡尔族、回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黑龙江省拥有很好的观光旅游景区,如冰雪覆盖的山川、平原、森林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冰雪世界,夏天的森林原生态旅游以及火山地势景观、水域景观观光旅游等。这些旅游地区,均有少数民族的居住。黑龙江省现有53个少数民族、1772537人口。其中有满、朝鲜、蒙古、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柯尔克孜、回等10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04%。据史料记载,赫哲族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狩猎为辅的民族;鄂

伦春、达斡尔等民族是我国北方以狩猎为主、捕鱼为辅的民族,渔猎是其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他们生活的无处不存在渔猎文化的鲜明痕迹。因此,积极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品发展等,都存在很多潜在的优势,前景极其可观。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效应

(一).经济效应

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建设小康开辟新的资金积累渠道;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达到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如,牡丹江市民族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在2007年一年,该市民族旅游业总计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该市还深入挖掘了民族特色鲜明、饮食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产品。黑河市逊克县发挥资源和民族特色优势,做好民族旅游产业。逊克县新鄂沾河漂流和新兴库尔滨漂流很有特色,自开发至今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优美的风光给游客以美好的印象。几年来该县累计接待上级及外国友人23次166人,接待国内游客1万余人次,民族旅游项目正在形成优势,今后必将成为该地区鄂伦春族乡经济新增收亮点。

(二)生态效应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还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点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广泛重视生态资源并

能更好地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三)社会效应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业的一种有效表现。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体育项目竞赛以及传统文艺等民族文化表演和结合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等都具有很大的社会效应。一般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将健身、娱乐、学习等内容融为一体,不仅可增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认识,更可增强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意识、促进本民族自身发展。这不但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以及提高黑龙江省的知名度很有利,同时对增进地区间、国家间、各民族间各种各类文化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也很有利,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并帮助其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开发步骤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以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宝贵资源;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搞好重点旅游景区的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投资环境。

(二)丰富民族旅游文化内容,打造旅游产业精品

在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上,应形成以特色民族村为龙头,民族聚居地为重点,进而辐射全省的开发格局,深入挖掘、整理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等旅游资源,以便向游客推介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

(三)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重与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突出旅游资源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

一方面,利用各种政策大力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我省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入,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与运营机制,为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四.黑龙江省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事业的几点展望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点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为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和民族地区间和谐发展。

(一)旅游与环境一体化模式

建立人文、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以当地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加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该地区自然景观旅游和少数民族人文旅游相互协调互动发展。如,建立满、朝鲜、达斡尔等民族风俗文化村时,以镜泊湖、扎龙自然保护区、金上京博物馆、滑雪场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开发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传统文化精髓、突出个性。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直观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感受。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可增添绿色内涵。在观光区,游客可以根据季节参与一些种植、耕作绿色农产品或摘果菜、掰玉米等活动,可以现场尝新。还可以在观光区内,参与有些传统饮食的加工作业。如,在山区可以参与采集、加工山野菜活动。这样,可以增加民族地区农业收入的同时还可以使游客感到新鲜并收益。

(二)传统节日庆典模式

这是一种参与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它以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活动为主题,以节庆和集会的形式,定期向旅游者展示民俗文化的动态旅游吸引物。节庆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者参与节庆活动,可以最直接地了解、感受、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旅游审美享受,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一种文化旅游消费。

(三)民族型主题公园旅游资源模式

在一定区域内兴建的、将各民族民俗文化按照一定的风格和方式加以集中反映的人造景观。这种开发模式是民俗旅游资源的移动、仿制和浓缩,可以使旅游

者在短时间内领略民俗文化的精华。

总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不但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各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11.

[2]井方,吴瑶.关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研析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

[3]相华.鄂伦春族文化发展的困惑与思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

[4]汤莉萍,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华夏经纬网.文化遗产日周年反思:火了“商品”丢了“保护”.

第二篇:论黑龙江农垦苜蓿的产业化经营

刘艾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010018)

摘要本文从黑龙江农垦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论证了开发苜蓿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黑龙江农垦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机械化装备、雄厚的技术储备、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成型的产业化基础、紧缺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等,为苜蓿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充分坚实的自然、经济、社会氛围。苜蓿产业必将成为黑龙江农垦新型的支柱产业,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1、问题的提出

“十六大”中央强调,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彻底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黑龙江省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农,变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中,已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半壁江山,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两牛一羊一草”为主的畜牧业。尤其以草业生态建设作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的切入点和根本点,成为最大的基础建设工程。

黑龙江农垦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重视牧草的种植和生产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多元化草地畜牧业经济的研究、苜蓿等优良牧草的引种鉴定、饲草料加工的试验示范等为苜蓿产业化开发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

黑龙江农垦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全国机械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系统。黑龙江农垦也是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相结合的经济类型区,农产品加工业和原料工业也很发达,是人均产粮最多的区域。然而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不高,效益低下。主要原因是:单一脆弱的农业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始终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存在着对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农牧业的发展基本是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种植业以产粮、油为主,存在着广种薄收的现象,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逐渐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黑龙江省农垦水土资源丰富,地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具有草业产业化开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经济收入增长不快。因此,农垦总局党委大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开发的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通过政策、市场、科技、人才、资金、服务的导向和投入,力争把农垦经济引入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黑龙江农垦积极加大苜蓿种植的投入力度,试图建立起规模化的苜蓿草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2001年种植紫花苜蓿1.3万hm,并规划在“十五”期间建植苜蓿13万hm。一方面可使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为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苜蓿产业的发展还可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技术和信息辐射,带动黑龙江省草产业的发展,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2、苜蓿产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人工草地建设,是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草业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畜牧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和效益高低,与人工草地建设的水平成正比。优良牧草既是畜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又是价值较高的商品。从畜牧业生产资料的角度考虑,只有把人工草地建设作为草地集约化经营的支撑点,把饲草料加工作为增值、提效、改2

2变家畜饲养方式的手段,才能打破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实现绿色、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从商品的角度考虑,优良牧草可以不经过家畜转化的环节而直接进入市场,具有加工增值的特性。素有“牧草之王”美称的苜蓿草,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最重要的豆科牧草。苜蓿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和矿物质,是家畜的优质饲料。它有发达的根系,具有很强的保持水土能力。种苜蓿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在草田轮作中具有其它牧草不可比拟的作用。

近年来,苜蓿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很畅销,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种植苜蓿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往往超过粮食生产。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苜蓿生产的势头良好,农民种植苜蓿的积极性日趋高涨。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纷纷投资苜蓿产业开发,不仅投入大量资金,也带来了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苜蓿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一些有远见的领导和地方政府也正在选定以发展苜蓿产业为突破口,进行农业三元结构的调整。科学家也认为:“粮、经、饲草”三元结构是现代农业技术革命的产物,也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成为现代农业的制高点”。2001年5月份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为我国苜蓿产业化发展交流和传递了信息和技术。无疑,苜蓿将在三元结构的“草”中唱主角。在黑龙江省具有广泛的苜蓿适宜种植区。实践证明,苜蓿生产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兼顾了生态建设和保护,把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国家、企业和农民共同受益,可谓一举多得。

因此,从国家生态建设的发展战略、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内外市场需求、苜蓿本身的优势和特点及黑龙江农垦本身的具体条件和农业发展趋势各方面综合考虑,进行苜蓿产业化生产都是十分必要的。

3、实施苜蓿产业化建设的可行性

3.1垦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可行

黑龙江垦区拥有土地总面积540万hm,其中耕地205万hm,荒地166万hm(包括沼泽和草甸),林地79万hm,草地33万hm。适于草业生产的面积达200余万hm。垦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五大部分,即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山地、松嫩平原、三江低平原区、穆兴低平原。年平均降水量450-600mm,其中

6、

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绝对无霜期120—140d,≥10℃的积温为2100—2500℃,非常适合于苜蓿种植。

垦区土壤主要分为九个类型,即暗棕壤土、白浆土、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泛滥地土壤、风沙土和盐碱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3—12%,pH值5.3—8,西部草甸土分布较广,东部有较大面积的沼泽土、白浆土、草甸土。其中黑钙土和沙壤土最适合苜蓿生长,草甸土经改造、降低水位后也适于苜蓿生长。区域内河流众多,分属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还有大小兴湖。河流纵横、湖泊零罗棋布,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质良好。垦区进行苜蓿栽培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选择好适宜性品种,进行产业化生产是可行的。

3.2垦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可行

3.2.1截止2002年,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和垦区农业生产连续遭受多种严重自然灾害侵袭的情况下,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农业,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60亿元,农业科技贡献率56%,转化率65%,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22222

2题是:经济结构与外部环境不相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不快,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粮食销售困难,价格持续下跌,职工负担重;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明显下降,职工收入增长停滞,粮食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3.2.2垦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品种发展较快,农业生产推行成本逆控,降低了直接生产成本。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00万t,已具备了年产商品粮750万t的生产能力。真正成为了国家的“北大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生态农业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3.2.3畜牧业产出快速增长,完达山集团起到了积极的龙头拉动作用,年均完成畜牧业增加值12亿元,肉牛和奶牛存栏分别为20和15万头。持续坚持以“两牛一羊”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走“规模+科技”的发展道路,并大力推进规范化饲养管理。

3.2.4生产条件和先进的机械化装备居全国领先地位。机械总动力达到327万kw,农用飞机25架,大中型拖拉机2.3万台,喷灌机1540套,联合收获机7100台,种子加工厂55个,水泥晒场1600万m,机电井4.2万眼,基础设施良好。

3.2.5农业风险互助事业发展迅速,社会效益明显。年均收取和赔付1亿元以上,对平抑自然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家庭农场解除了后顾之忧。十分重视环保事业,有自然保护区15个,保护面积85万hm,颁布实施了《 垦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创建了“黑龙江垦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立了垦区环境保护治理基金,为绿色生态环境的建立和保护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2.6垦区职工文化层次较高,各类科学技术人员占13%;收入水平基本平稳,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小康。农场人均收入3500余元,储蓄总额60亿元。城镇建设发展迅速。

3.3政策支撑优先

3.3.1国家实施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目标。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是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生态建设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政策条件。苜蓿生产,本身就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相吻合。

3.3.2我国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草”三元结构,但目前草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还很低,近期内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黑龙江垦区,草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政策的扶持。

3.3.3黑龙江省政府和农垦总局切实认识到粮食生产效益滑坡,对农民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号召人们树立起“立草为业、草业先行”的观念,除了加强对天然草地的保护以外,积极鼓励退耕种草,并作了大量引种优良牧草的前期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并在土地、资源、技术、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先。

3.3.4科教兴农、科教强省的科技政策,鼓励草业发展,政府和职工普遍认识到草业的高效益,是质量效益农业的具体体现,是绿色农业和绿色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投放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为草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2

2性。

3.4技术优势明显

3.4.1采取科技主管部门支持、企业投资、家庭农场建植、工厂化生产加工、公司经营、科研单位技术创新和全程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相结合,确保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4.2农垦开展了天然草地管理利用和改良培育、牧草引种栽培和管理、饲草加工技术体系、饲草烘干、成型机械设备的研制、生物干草保护剂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直接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在技术储备上做了充分准备。

3.4.3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技队伍。拥有草地科学、牧草机械、农机制造、饲草烘干、牧草栽培、化控、植保、经营管理等专家学者。

3.4.4黑龙江垦区拥有世界各国最先进的配套农机具,为牧草机械的优化组装和新机研制提供了充分的样机基础。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和加拿大合作开展了十年苜蓿的种植和生产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管理经验,为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铺奠了成熟的路子。拥有饲草加工厂3座,具备规模化生产的雏形。

4、市场需求

4.1国内市场

我国自1984年以后,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总量增幅缓慢,人均占有粮食基本在380kg上下徘徊,但此间我国畜牧业却持续高速发展,年递增约10%。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粮食的暂时过剩,大量粮食被用作饲料,而各类畜禽的饲料短缺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又制约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整个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1992年耕地的种植比例粮、经、饲各占79.2%、16.3%和1.2%,饲料比例过小。许多专家认为我国上述三种作物的适宜比例应该是60%、20%、20%,即3:1:1。按此计算,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应为2700hm,而苜蓿在饲料作物中应为首选。

有专家测算,2000年我国国内蛋白质饲料短缺量达2000万t,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和提高效益的关键因素。而苜蓿草质优良,为各种家畜所喜食,蛋白质含量可达14—22%,且易于被家畜直接吸收。苜蓿干草喂家畜可以替代粮食,据美国研究,按能量计算,其替代率为1.6:l;按能量和蛋白质综合效能计算,其替代率可达1.2:1。我国目前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仅有133万hm,总产量530万t;商品苜蓿仅有几万t,仅能满足蛋白饲料需求总量的5%,潜力极大。有人认为,在我国规划种植的2700万hm饲料作物中,苜蓿应该至少占1/4,即达到670万hm,扣除已有的133万hm,还应新增533万hm。但苜蓿的生长有比较严格的气候、土壤、光照等条件要求,适于在北方半干旱地区栽培。

4.2国际市场

苜蓿草及苜蓿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热销状态,它不仅是家畜的饲料,可替代粮食蛋白和动物性蛋白,还是一些加工业的原料。叶蛋白、苜蓿多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苜蓿所含的促进家畜生长的未知促生长因子(UGF)也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尤其是欧洲爆发“疯牛病”以后,限制使用和出口动物性蛋白饲料,苜蓿将成为最主要的替代品之一,需求量巨大。

目前,亚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苜蓿产品进口市场。日本每年进口苜蓿草捆、草粉、草颗粒200多万t;新加坡、韩国及香港、台湾地区每年需进口300万t。这些草产品主要来22222

2自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仅美国每年的饲草交易额达200亿元。由于运输成本昂贵,产品价格较高,而我国是这些国家和地区苜蓿草的最理想生产和供应地。问题是我国目前的苜蓿种植分散,面积过小,经营粗放,产量和质量都不高,形不成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档次。尽快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技术含量,依靠科技,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又有运输方便的优势,产品一定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4.3地区市场

黑龙江省以“两牛一羊”为重点的占农业经济半壁江山的草地畜牧业,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饲草料。目前,全省天然草地面积400万hm,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不足一半,人工草地的面积极其有限,微不足道,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实际和发展的需求,这与畜牧业发达国家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50—60%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也与草原畜牧业大省的称号极不相称。目前草食动物的粗饲料主要来源于作物秸秆,其营养和能量难以保证。随着畜牧业迅速发展与草地退化、生产力降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上集中舍饲等饲养方式的推广普及和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对高蛋白、高能量饲料的强劲需求。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是体积小,运输方便,饲用简单的加工饲草。

5、结论

5.1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把苜蓿产业化建设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约化经营的支撑点,把饲草料加工作为增值、提效、改变家畜饲养方式的手段,才能实现绿色、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从国家生态建设、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内外市场需求、苜蓿本身的优势和特点及黑龙江农垦本身的具体条件和农业发展趋势各方面综合考虑,发展苜蓿产业化是可行的。

5.2黑龙江垦区进行苜蓿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丰富的水、土、草资源和适宜的生产环境,为苜蓿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物质基础。

5.3该系统发达的农业基础和科技进步、先进的机械设备、较高的职工素质、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传统的大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成为苜蓿产业化开发的保障因素。

5.4国家、省、农垦系统的政策支撑体系为苜蓿产业化的开发提供了优先发展的大好机遇。

5.5明显的技术优势、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苜蓿产业化的开发的先决条件。

5.6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和地区畜牧业发展需求,为苜蓿产业化开发的长期稳定,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三篇: 黑龙江省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

投资发展潜力报告

黑龙江是全国农业大省和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全省大力发展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为特征的具有龙江优势与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舞台,黑龙江由此成为全国乃至东北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投资发展的“热土”和“宝地”。主要标志有五个:

一是市场潜力巨大。黑龙江是全国农机装备使用和需求大省,拥有2亿多亩耕地,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耕地平坦,集中连片,耕层深厚,适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现代大农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全省规划到2020年,新组建旱田现代农机合作社1200个、水田农机合作社4000个,需要装备大型拖拉机5.2万台,配套大中型农具15.6万台,高速水稻插秧机4.0万台,各类收获机5.4万台,仅合作社农机装备需求就达380亿元。加之现有农机装备升级和更新换代,预计到2020年全省现代农机装备总需求突破1200亿元。黑龙江周边地区对现代农机装备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潜在空间,辽宁、吉林、内蒙古自治区等三个全国粮食主产省(区),预计到2020年现代农机

1 装备需求可突破1000亿元。俄罗斯远东地区对农业机械特别是现代高端农机装备依赖程度非常高,年农机装备需求约80亿元。

二是合作空间广阔。2010年以来,黑龙江省已有迪尔、凯斯、一拖、常发、福田等国内外知名农机装备制造企业18家入驻,规模以上农机企业达85家,主要农机产品以拖拉机、收获机、整地机、播种机等为主,大中型拖拉机与配套农具的比例仅为1:1.3,远未达到配套标准,机具配套合作生产大有作为。全省农机配件专业生产刚刚起步,省内平均配套率不足30%,一拖、迪尔(哈尔滨)、凯斯等6家大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省内配套协作基本处于空白,开展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项目、投资合作的意愿十分强烈,配套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全省农机科技人才济济,研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东北农大、佳木斯大学等4所高等院校开设农机专业,有黑龙江省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职业学院和省农机研究院等6个研究所,农机制造研发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能够为农机产业合作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保障和先进的技术支撑。

三是要素供给充足。黑龙江省用地宽松,是理想的大工业聚集区,总体用地成本较发达地区低21-28%以上。电

2 力供应充足,年富余发电能力200多亿千瓦时,大工业电价排在全国第18位,用电成本较发达地区低11-16%。与俄罗斯开展进口电力贸易合作,使用俄电可降低企业一半的成本。工业用水资源丰富,全省水资源总量居“三北地区”之首,年供水量35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53.2亿立方米,仅占供水量的15%,没有水荒之忧。交通运输便利,全省现有高速公路总里程4300公里,居全国前列,铁路营运里程5645公里,居全国第2位。现有机场10个,居东北三省之首。全省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一大批技术成熟的农机制造产业工人。劳动力富裕,劳动用工成本低于发达地区25-30%以上。

四是产业园区完备。全省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100万平方米的哈尔滨、大庆、佳木斯等6个农机产业园区,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已完成投资30.9亿元,实现了道路、供水、排水、通讯、用电、燃气、地面“六通一平”,为承载项目落地搭建了平台,项目落地即可开工建设。目前,园区还能够入驻建设规模10万平米的农机装备制造大型企业50户。各个园区均设有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专门的招商引资政策,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

3 建立起绿色审批通道,项目审批可在最短时间办结。同时,绥化、五常、泰来等多个现代农机产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之中。

五是政策环境宽松。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享受国家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扶持政策。省政府出台了涵盖财税、土地、金融等17条扶持政策和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5条特殊政策,各市(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特别是黑龙江省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首个现代农业发展特区,在产业发展上将得到国家特殊的政策支持,为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政策机遇。

未来黑龙江省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有四个:一是适应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大力发展大马力、多功能、经济型的农业机械;二是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农业机械。三是坚持走绿色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节约环保型农业机械。四是加快推动“产、学、研、服”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机全产业链经营。

依托哈尔滨、佳木斯等6大农机产业园区,黑龙江将

4 重点在六个领域进行招商:一是发展新型高效多功能耕作机械,重点是大型免耕精量播种、土地深松等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市场缺口在1.1万台左右。二是发展田间管理机械,重点是大型植保机械,市场缺口在1.2万台左右。三是发展大型多功能联合收获机,重点是玉米秸秆还田机械、玉米收获机等,市场缺口在7万台左右。四是发展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机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设备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市场缺口在10.1万台左右。五是发展为大马力拖拉机和大型收获机械配套的前后桥、变速箱、齿轮、特殊轴类等功能部件和电控液压提升系统、静液压驱动系统、控制元件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六是建立现代农机研发中心、维修网络体系,延伸产业链条。

改革风帆强劲起,跨越发展正当时。开放包容、和谐大美的黑龙江,真诚欢迎有识之士到这块充满希望、生机、活力的热土开展合作,投资兴业。我们将以开放的人文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喜迎四海宾朋,广纳八方客商,共创发展大业,开创美好未来。

黑龙江省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重点招商项目

6 项目名称:2000台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项目

项目概要:该项目建设地点在佳木斯市高新区农机产业园区,项目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生产1.5米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为主,最终形成年产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2000台的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应用半喂入水稻收割机,提高我国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是解决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问题、实现水稻增产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振兴民族农机工业、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项目总投资3.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铺底流动资金5000万元。。投资方式可为独资、合资或合作,建设周期为二年。预计年销售收入4亿元,利润8500万元,税金1000万元。投资回收期5年。项目负责单位为佳木斯市高新区管委会;电话:0454-8366915;手机:15504548888;电子邮箱:jmsgxq2009@163.com。

7 项目名称:2000台高速乘坐式插秧机项目

项目概要: 该项目建设地点在佳木斯市高新区农机产业园区, 项目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停放周转场地5万平方米,试验检测用地2万平方米,其他用地3万平方米。生产为7.72kw、3600转/分风冷汽油机配套的6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最终形成年产6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2000台。大力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是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稳定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迫切需要。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8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000万元,投资方式可为独资、合资或合作,建设周期二年。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2亿元,利润3000万元,税金850万元,投资回收期5年。项目负责单位为佳木斯市高新区管委会);电话:0454-8366915;手机:15504548888;电子邮箱:jmsgxq2009@163.com。

8 项目名称:6000台系列气力式精量播种机项目

项目概要: 该项目建设地点在哈尔滨市农机产业园区, 项目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停放周转场地5万平方米,试验检测用地5万平方米,其他用地5万平方米。生产为100~200马力四轮拖拉机配套的7行和9行气力式精量播种机为主,最终形成年产系列气力式精量播种机6000台的生产能力。气力式播种机对种子适应性强,漏播率、重播率非常低,能够实现单粒精密播种。使用气力式播种机,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大马力拖拉机配套播种机的理想机具。项目总投资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5万元,铺底流动资金5000万元,投资方式可为独资、合资或合作,建设周期二年。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4.5亿元,利润1.125亿元,税金1500万元,投资回收期5年。项目负责单位为哈尔滨市农机产业办公室;电话:0451-82772154;电子邮箱:hrbnjj@126.com。

9 项目名称:4000台悬挂式喷雾机项目

项目概要: 该项目建设地点在佳木斯市高新区农机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停放周转场地3万平方米,试验检测用地2万平方米,其他用地5万平方米。生产为73.5~147kw四轮拖拉机配套的悬挂式喷杆喷雾机和牵引式喷杆喷雾机为主,最终形成年产系列悬挂式喷杆喷雾机4000台。喷杆喷雾机对于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项目总投资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铺底流动资金5000万元,投资方式可为独资、合资或合作,建设周期二年。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4亿元,利润1亿元,利收2000万元,投资回收期5年。项目负责单位为佳木斯市高新区管委会);电话:0454-8366915;手机:15504548888;电子邮箱:jmsgxq2009@163.com。

10 项目名称:2000台青贮玉米饲料收获机项目

项目概要:该项目建设地点在哈尔滨市农机产业园区,项目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停放周转场地1万平方米,试验检测用地5000平方米,其他1.5万平方米。以生产悬挂式双行青贮玉米饲料收获机为主,最终形成年产悬挂式双行青贮玉米饲料收获机2000台的生产能力。青贮饲料是养殖奶牛的优质绿色饲料。饲喂青贮饲料可使每头奶牛每年多增加效益800元至1000元。青贮玉米将成为我省奶牛养殖业青贮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玉米青贮饲料收获机械是提高玉米青贮饲料生产及奶牛饲养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项目总投资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铺底流动资金5000万元,投资方式可为独资、合资或合作,建设周期为二年。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亿元,利润4500万元,税金1200万元。投资回收期5年。项目负责单位为哈尔滨市农机产业办公室;电话:0451-82772154;电子邮箱:hrbnjj@126.com。

11 项目名称:550台系列耕耘机项目

项目概要:该项目建设地点在哈尔滨市农机产业园区,目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停放周转场地5000平方米,试验检测用地3000平方米,其他7000平方米。以88.2~191kw(120~26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幅宽4.2m、6m、7.4m系列联合耕耘机为主,最终形成年产系列耕耘机550台的生产能力。在国内目前耕耘机应用非常少,少数农场仅有一台从国外进口的耕耘机,价格非常昂贵,并且部件磨损后配件很难买到。近年来由于少免耕技术的不断推广、大功率拖拉机数量的不断增加、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耕耘机是少免耕必不可少的耕作机具,在我国东北大量推广应用已经势在必行。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9000万元。投资方式可为独资、合资或合作,建设周期为二年。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2000万元,税金1000万元。投资回收期5年。项目负责单位为哈尔滨市农机产业办公室;电话:0451-82772154;电子邮箱:hrbnjj@126.com。

12 项目名称:5000台系列全混日粮搅拌机项目

项目概要: 该项目建设地点在佳木斯市高新区农机产业园区,项目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生产9JLT-5/7/10型全混日粮搅拌机为主,最终形成年产系列全混日粮搅拌机5000台的生产能力。全混日粮搅拌机采用固定式结构,以电动机为动力,将各种精、粗饲料加工搅拌后,再用手推车或小型机动车将TMR饲料运至牛舍进行喂饲。9JLT系列全混日粮搅拌机项目,顺应我国奶业发展需求,对于提高奶牛养殖效益、推动《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总投资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铺底流动资金1亿元。投资方式可为独资、合资或合作,建设周期三年。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2.4亿元,税金3300万元。投资回收期5年。项目负责单位为佳木斯市高新区管委会;电话:0454-8366915;手机:15504548888;电子邮箱:jmsgxq2009@163.com。

13 项目名称:2200台系列复式少耕整地机项目

项目概要:该项目建设地点在佳木斯市高新区农机产业园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停放周转场地1万平方米,试验检测用地5000平方米,其他1.5万平方米。以147~220kW拖拉机配套的5760/7760系列复式少耕整地机为主,最终形成年产系列复式少耕整地机2200台。复式少耕整地技术及机具能够彻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形成良好耕层构造,增强土壤抗灾能力,构建适合作物生长的合理耕层构造,提高粮食产量20%左右。项目总投资2.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铺底流动资金1.3亿元。投资方式可为独资、合资或合作,建设周期为二年。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亿元,利润4000万元,税金2000万元,投资回收期5年。项目负责单位为佳木斯市高新区管委会;电话:0454-8366915;手机:15504548888;电子邮箱:jmsgxq2009@163.com。

第四篇:黑龙江省林业产业成长性报告

一、产业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有林地面积20180.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45.8%,约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0.8%,活立木总蓄积量17.6亿立方米,占全国或厘米总蓄积量12%,森里覆盖率45.7%。全省湿地面积884万公顷,居全国第一,其中天然湿地面积55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7。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并被列入全省终点推进的十大产业之一。林下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森林得以休养生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次产业比重逐渐减小,

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大,逐步形成了森林培育、木材加工、森林绿色食品和医药、森林生态旅游、林化产业等多业并举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2012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实现1203亿元,较2011年增长19.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0.0%。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链各环节运转,促进了生态建设,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职工和林区农民收入,为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木材加工业稳步推进。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类木材加工园区39处,年加工能力960立方米,有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1950家,主要产品有实木家具、木制门窗、地板、集成材、刨花板、纤维板、以及木制工艺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木业企业如大亚集团中密度纤维板、瑞典宜家木业、广东百诺家具、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大连科冕木业、台湾信富木业、香港嘉汉集团等都相继入驻我省。省内伊春光明、齐齐哈尔华鹤、哈尔滨森鹰、七台河双叶等加工企业也相继形成规模,2012年全省木材加工实现产值560.5亿元,完成税收30多亿元,拉动相关就业60余万人。

二是林菌产业基础雄厚。2012年全省森林食用菌总产量33.3万干吨。其中黑木耳产量27万吨,约占全国的60%以上;猴头菇、松茸、榛蘑等产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涌现出黑森、绿源、巨龙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创出“元宝耳”、“黄金耳”等十几个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东宁绥阳、尚志苇河为龙头的两大林菌产业园区,产品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俄罗斯、乌克兰、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达到140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和半就业50余万人。

三是北药产业逐步向好,势头好。目前,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产量超过1万吨。依托北方寒地气候和林区良好生态环境,、我省种植的人参、刺五加、五味子、黄芪、板蓝根、防风、龙胆草等道地药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长盛不衰。全国各大制药企业均在黑龙江投资,全省中药材饮片厂已发展到53家,出产的刺五加注射液、双黄连口服液、护肝片等一些中药材制品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我省畅销全国市场的拳头产品。2012年,全省北药产业实现总产值25亿元,带动相关就业10余万人。

四是林果产业空间巨大。去年全省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苹果、梨、葡萄、李子等水果产量15.8万吨,红松籽、榛子、核桃等坚果产量9400干吨,蓝莓、沙棘等浆果产量3450吨。全省现有水果生产加工企业2000多家,坚果加工企业400多家,蓝莓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27家,年加工量1.8万吨,主要生产干果、烘培食品、蓝莓果酒、果汁饮料、罐头、果酱、生物制剂等9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年加工产值近20

亿元,带动相关就业15万人。因为农林产品多数免税,仅加工可生成一点税收,我省恰恰缺少加工环节,上交的也是微税。大兴安岭超越、百盛蓝莓、北极冰蓝莓酒业、富林山珍科技、林格贝;伊春兴安红酒业、森野实业、忠芝大山王酒业;黑河长乐山大果沙棘等加工骨干企业日趋壮大,生产的果酒、饮料产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速冻果、花青素及部分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捷克、韩国等国家。

五是林下养殖热色突出。我省林下驯化繁殖和经营利用的动物品种主要是东北虎、丹顶鹤、白鹤、黑熊、梅花鹿、马鹿、林蛙、野猪、狍子等,全省现有重点野生动物饲养场(点)500多处,其中鹿场400多家,分布在全省各地市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驯养梅花鹿和马鹿8.5万头;驯养各类毛皮动物300万只,年产毛皮230万张;林蛙养殖户6000家,承包林地面积200万公顷;熊类驯养单位11家,驯养熊类2883头。2012年,林下养殖业年总产值实现25.5亿元,带动相关就业25万人。

六是生态旅游日渐繁荣。2012年全省森林公园总数已达106个,其中国家级58个,省级48个;各类保护区212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85个、市县级99个。有湿地类型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18个(含7处国际重要湿地),省级60个。随着人们亲近自然、珍爱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逐步受人所爱,2012年仅森工统计,各森林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接待游客947.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8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和半就业55万人。全省旅游业总收入1300亿元,70%与林业相关。

七是对俄林业合作前景看好。近年来,我省林业企业大量“走出去”,热别是依托毗邻俄罗斯远东森林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树种齐全,材质优良的优势,建立了原材料基地和木材加工园区。从俄罗斯年进口木材(包括纸浆等折合原木)1000万立方米上下浮动,产值60亿元左右,增加省内人员境外就业约15万人。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优势

一是资源基础。全省2080万公顷的林地,556万公顷的湿地,蕴藏了大量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天然无污染,发展森林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产业基础。全省发展林业产业历史悠久,有近万家林业企业,几十万产业工人,从事生产经验丰富,能力较强。

三是科研基础。省内有东林、东农、林科院、林研所等十多家林业科研机构,每年都有新的攻关成果。

四是工作基础,全省三年产业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对产业发展抓得更紧,抓得更实,各地也积极响应,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

五是政策基础。国家新近出台了林下经济发展意见,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政治保障。

2.潜力

我省林区有林下植物2200余种,分属186科、737属。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果实植物有猕猴桃、黑豆果、刺玫果、蓝靛果、笃斯、越桔、山葡萄、山楂、草莓、托盘、灯笼果、野梨、榛子、橡子、山核桃、松子,以及引进的沙棘、欧洲花楸、等30余种;有可食植物80余种,常见的山野菜有刺老芽、刺五加、小叶芹、蒲公英、黄花菜、柳蒿、老山芹、蕨菜、薇菜、木耳、菇类等30余种,蕴藏量在数亿吨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在1亿公斤以上。林下产品“原始”、“生态”特征鲜明。我省有完整的大森林、大草原、大平原、大水域、大湿地等生态系统,构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优势。光、热、水与植物生长期同季,适宜植物的生长;开发建设时间晚,污染小,生态环境好,是想、理想的绿色植物生长基地。这里的种植品和产成品是绿色的、有机的、是最受市场欢迎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野生植物、森林

景观、水面、湿地、草地、地下矿产等资源。这些资源很多均处于开发初始阶段,大有文章可做。

(1)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

截至去年底,全省有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311家,有七台河双叶、伊春光明、齐齐哈尔华鹤、哈尔滨森鹰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年加工能力960万立方米,主要产品有实木家具、木制门窗、地板、集成材、刨花板、纤维板以及木制工艺品等。但是,随着我省大、小兴安岭和森工系统国家天保二期工程的深入实施,从2011年开始,全省林区木材产量开始调减,到2013年由几年前每年800万立方米左右调减到每年295.9万立方米,年调减幅度为59.9%。其中,大兴安岭林区由2010年的214.4万立方米调减到56.6立方米,减幅73.6%;龙江森工由2010年的419万立方米调减到89.4万立方米,减幅78.7%;地方林业有2010年的180万立方米调减到150万立方米,减幅16.7%。全省木材资源产量骤降,给省内原靠资源优势寻求发展的木材加工企业带来严重冲击。加之我省木材加工企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较高,品牌效应差,产品市场占有率一直不高。特别是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木制板材、家具等产品销量大幅下降,企业效益收到严重冲击,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就整个产业来讲,只能平稳运行,很难实现高速发展。以不变价格计算,按平均每年12%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木材加工产业主管业务收入可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以上。

(2)森林食品加工产业

一是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黑龙江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著名的黑木耳主产区,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气候、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多年黑木耳栽培技术和经验,黑龙江林下生产的黑木耳品质上乘,明显优于全国其他产区,纯天然、无污染,无任何农药添加,是真正的森林绿色有机食品。2012年黑龙江省黑木耳产量27万干吨,约占全球总销售的42%,全国60%。全省除西部平原地区外,有30多个市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现有黑木耳生产基地142个,专业村1340个,从业农民15.8万户。发展黑木耳“不与民争时、不与粮争地”,被誉为“绿色产品”中的“黑色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林业多种经营的支柱产业。全省依托牡丹江东宁县和哈尔滨尚志市两个主产区,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新技术培训,不断完善上下游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条,行程两大食用菌产业集群。去年东宁绥阳黑木耳大市场,年干品交易量达10万吨,实现交易额突破50亿元;尚志苇河黑木耳交易市场,年食用菌干品交易量达6.5万吨,实现交易额32.5亿元。并创出了“元宝耳”、“黄金耳”等十几个知名品牌,产品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俄罗斯、乌克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买全国卖全球。

黑木耳是可循环再生资源,市场空间广阔,产业潜力巨大。黑木耳在国际商场上价格昂贵,优新木耳可买到2.5万美元/吨。德国鲜(水发)黑木耳售价达40马克/公斤,美国鲜(水发)黑木耳8-10美元/磅。目前全球黑木耳产量不足60万吨,世界人均占有黑木耳每人每年不足10克,按照美国乔治 华盛顿大学研究报告“每人每天吃5克黑木耳即能延年益寿”的提法,目前世界黑木耳总产量仅不足供应10天。黑木耳在其他国家,受技术、资源、气候、劳动力价格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难以发展。

黑木耳产业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污染少,剩余物可循环利用等特点,适合北方大规模种植,产业链额无限延长,具有产业化发展的潜质。产品除直接食用外,还可发展精深加工,目前已开发出黑木耳粉,黑木耳脯,黑木耳茶,黑木耳脆片,黑木耳饮料,黑木耳滋补稠酒,黑木耳酱等五大类,几十个品种的黑木耳产品。废菌料可发展菇类生产,提高菌类生物转化率,也可转化为燃料和有机肥,实现“吃干榨尽”。以黑木耳废菌料为原料生产的木屑颗粒具有灰分小,发热量大,燃烧时间长的优点,在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市场深受欢迎。随着生物保鲜技术的不断提高,黑木耳鲜品已经走向市场,已经有企业把鲜

品木耳直接供应国内外精品超市,效益也十分明显。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黑木耳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全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和黑木耳产业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勇于技术攻关和市场建设,推动黑木耳产业纵深发展。目前,全省黑木耳产业生产基地、市场体系、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完善,形成了“一县一品、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良性发展格局。一批生产加工基地得到国家挂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被授予“中国食用菌之城”;伊春市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食用菌基地”;东宁县成为“中国黑木耳第一县”;海林市成为“中国食用菌之乡”;林口县成为“全国食(药)用菌优秀基地县”。全省初步形成了十个企业+合作社+职工的黑木耳产业示范区,在政策鼓励和企业带动下,从事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多。预计2020年,全省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量可达40万吨,实现产值400亿元。

二是坚果产业。黑龙江省是著名珍贵经济树木红松的盛产地(全球只有三大产地,黑龙江、俄罗斯、北美,黑龙江质量全球最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红松籽产区,全省现有红松坚果林8.4万公顷,2012年,全省红松籽产量4933吨。现有红松果仁加工厂200余家,年产松子仁1000吨黑龙江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榛子主产区之一,全市那个现在野生和人工终止榛子林1万公顷,2012年,全省大榛子产量1804吨。全省现有大榛子加工企业150多家,年加工量500吨以上,主要生产榛子果仁、即食品、食用精品油等产品。目前红松籽和大榛子等坚果在欧美等国际市场价格昂贵,每市斤约为60欧元左右。而我省仅为60元人民币,黑龙江产品投入市场多年,国内外市场反馈效果较好,省内经营红松籽进出口企业50余家,平均每年红松籽仁出口创汇约3亿美元左右。据专家测算,坚果深加工综合利用后与出售初级原料产品对比,附加值可增加60倍以上,可释放更大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价值。特别是由深加工形成的坚果油、坚果酒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则因具有潮流性、资源独特、工艺领先、项目先进的特性,几经成为诸多保健品、滋补品及天然药物原料的替代品,坚果壳等生产剩余物,还可生产活性炭和车辆轮胎防滑添加剂,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巨大。

黑龙江省以红松籽和大榛子为代表的坚果产业已初具规模,从业人员过万,形成了从坚果种植、采集、加工、销售、剩余物综合利用的完全产业链条,形成了多系列坚果产品,在全省诸多产地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加工企业购销平台和多元化的专业批发市场,并在东宁、绥芬河等口岸也建立了进出口基地,产业发展势头正旺。2013年,黑龙江省把坚果产业列为林业重要的主打产业之一,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大榛子种植,不断扩大坚果林种植面积,预计到2020年,全省红松籽产量将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

三是坚果产业。我省是全球著名的黑寒地黑土带,野生蓝莓、蓝靛果等高端坚果的主要产区,多年从事野生浆果生产加工经验丰富,技术领先。去年全省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苹果、梨、葡萄、李子等水果产量15.8万吨,蓝莓、沙棘等坚果产量3450吨。全省现有坚果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量1.8万吨,主要生产干果、烘培食品、蓝莓果酒、果汁饮料、罐头、果酱、生物药剂等9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年加工产值近20亿元,拉动相关就业15万人。大兴安岭超越、百盛蓝莓、北极冰蓝莓酒业、富林山珍科技、林格贝;伊春兴安红酒业、鑫野实业、忠芝大山王酒业;黑河长乐山大果沙棘等加工骨干企业日趋壮大,生产的果酒、饮料产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速冻果、花青素及部分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捷克、韩国等国家。现全省野生浆果大多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黑河地区,随着人们对保健野生天然食品的认识提高,浆果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省各地采用新技术和引进品种开展的人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浆果产量也大幅上升,下步重点是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深度开发利用,整合全省浆果特色品牌,形成拳头产品,不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并适度开发以李子、葡萄、梨、沙果为主的使用果品的种植力度,不断满足人们对食用水果的需求。力争到2020年,全省浆果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3)造纸产业

我省现有造纸企业74户,其中规模以上50户,现已形成以齐齐哈尔大庆海达纸业、牡

丹江恒丰纸业、佳木斯龙江福纸业为核心的三大产业集群。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4.5亿元,实现税5.9亿元。

我省发簪造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省现有林地面积2080.3万公顷,森林蓄积17.61亿立方米;年采伐和抚育木材产量达500万立方米;每年进口俄罗斯木材和纸浆折合1000万立方米;全省556万公顷湿地,年产紫花苇、白花苇等优质原料50万吨,造纸产业基础原料充足。此外,黑龙江淡水资源丰富,双鸭山、鹤岗、七台河、鸡西等四大煤城,年产煤炭一亿吨,可为发展造纸产业提供充足的生产配套要素支撑。

2011年以来,全省重点推进十大产业建设,造纸产业作为林业产业之一,项目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列入2013年省重点推进林业产业项目中,就有牡丹江恒丰纸业有限公司特种纸扩建项目、龙江福浆纸有限公司硫酸盐针叶浆生产线改扩建项目、林甸海达纸业有限公司纸浆记起制品扩建项目初具规模,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等9个造纸产业项目,项目建设总投资95.5亿元,2012年计划投资26.5亿元。

根据纸板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国内纸张及纸板年消费量和增长量与GDP增长率基本保持一个非常相似的增长趋势。国内纸张消费从2002年开始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2012奶牛国内纸张消费突破8000万吨,预计2020年将达到或超过1一吨,全国纸张及纸板消费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造纸行业在目前工业行业中属于少数需求拉动型、市场潜力巨大的行业,进口纸和纸浆的用汇总额仅次于石油和钢材。国家已将造纸行业列入国债支持技术改造的重点行业之一。随着全球木材资源的逐年减少,造纸业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世界纸业巨头的目光也都看好了资源丰富的黑龙江,大量国际资金正在源源不断注入我省,一批大的建设项目相继获得批准开工建设,未来5-10年,我省造纸产业将面临一次大的跨越式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省造纸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4)北药产业

自2000年我省“北药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医药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北药”品牌叫响了全国。利用采集的野生药材种子种植在我省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人参、平贝、水飞蓟、板蓝根、防风、龙胆草、甘草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万亩,年生产药材产值25亿元,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富民强省做出了贡献。“关防风”、“北五昧”、“关龙胆”、“宁古塔黄民”等一些“原”字号地道药材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在各大中药材市场上长盛不衰。刺五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护肝片等一些中药材制品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我省畅销全国市场的拳头产品。全省中药材饮片厂已有53家,在国内比较知名的生产中成药、中药制剂药厂就有哈药、哈中药二厂、哈制药三厂、葵花药业、世一堂、圣泰药业等10多家。

黑龙江的山地、林地资源和特殊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种植药材。全国42个国家级

一、

二、三类重点保护动植物中药材,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资源在我省。加之黑龙江拥有一批规模效益较好的大型亦要龙头企业,可带动林下药材种植业项目的实施。初步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医药园和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的“品”字阵容。全省已形成十多个企业+基地+农户林药生产基地,种植和加工数量逐年增加。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医药工业基地,人才优势明显。哈尔滨市医药工业企业、医药市场流通领域及医药研究机构从业人员达17万人、北药开发的人才优势突出。开发北药产品和药材种植的各项技术成熟,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农民从事北药药材采集、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积极性高,部分地区已形成北药药材种植、采集、加工、收购等规模产业链条。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北药综合开发,已把北药开发作为发展市县经济的重要措施,当作培植市县级财源的重要途径,这为北药药材种植开发和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目前全省已经做出规划,鼓励各地从事北药种植和开发,全省林下种植面积不

断扩大,预计到2010年北药产业产值将达到250亿元。

(5)森林湿地旅游产业

2012年全省森林公园总数已达106个,其中国家级58个,省级48个;各类保护区212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85个、市县级99个。有湿地类型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18个(含7处国际重要湿地),省级60个。随着人们亲近自然、珍爱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逐步受人所爱,2012年仅森工总局统计,各森林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接待游客947.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8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和半就业55万人。鉴于当前发展的良好形势,我们计划请国际知名专家高端设计,突出黑龙江原始、自然、狂野、幽深的特色,积极与国际国内大的旅游公司接触,争取引入大的战略投资者,合力开发森林湿地景观,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发挥国家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冰雪、界江、湖泊、沼泽、火山等特色优势,力争创出黑龙江生态旅游品牌。到2020年预计全省森林湿地旅游收入将达到1100亿元。

此外,我省种苗花卉产业、森林经营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产值200亿元。境外资源开发、原木进口、境外加工园区建设等,可为全省林业产业带来100亿左右的产值效益。

预计到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将突破4000亿,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促进林农年人均增收2000元,并逐年增加税收,拉动社会就业和半就业600万人。

三、产业招商重点

一是引进有自主品牌和市场高科技型木材加工企业,改变过去大量消耗资源,经济效益的现状,提高我省加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市场营销和利润税收。

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现有森林食品生产企业和市场,形成巨企业和垄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并在产业链延伸上,引进一批环保型企业,使整个产业从种植、采集、生产、加工、再加工到剩余物利用、还田,实现全产业循环。

三是引进药品加工大企业,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和引导当地开展北药种植,增加就业,提高原料加工利用率,提高总产值和利税收入。

四是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依托全省丰富的森林湿地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自然、原始、四季分明特色,打造北方旅游名省。

第五篇: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特制定本规划。

一、新材料产业现状与发展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在新材料领域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力量。2008年,我省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25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1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0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8%。

黑龙江省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我省是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各类矿产的572%。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7种,占全国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种数的377%。其中,能源矿产5种,黑色金属矿产2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6种,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8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30种,水气矿产2种。

——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省新材料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新材料、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石墨材料、建筑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产品及技术水平具有特色与优势,初步形成了以大庆为中心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以牡丹江为主的特种陶瓷材料产业基地,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建筑材料产业基地,以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和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铝镁合金材料产业化基地,以黑河、绥化为中心的硅基材料生产基地。在纳米材料、玻璃钢、石墨材料、焊接材料等方面正在逐步形成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我省拥有国内一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材料科研密切相关的学院有3个,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建有4个研究创新平台。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系、金属材料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以及近20个研究所、研究室。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在新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此外,还有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具有增长的市场需求优势。我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产业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将继续推进,也为新材料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省发展新材料产业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缺少规划指导,缺乏相应的有效政策、有效组织机制的支撑,宏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新材料研发环节技术集成不够。研发资源条块分割,资源与技术优势发挥不够,资源及人才浪费。三是材料基础研究与生产技术研究之间普遍缺少中试研究阶段。企业与研究机构脱节,许多新材料研究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产业没有做大做强,规模效益差。四是新材料产业层次较低,尚未形成产业整体优势。虽然新材料产业占全省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大,但新材料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初加工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五是发展资金短缺。企业研发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贷款难,风险投资少。六是缺少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全省服务创新资源整合力度薄弱,缺少有影响力且常年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交易、投融资市场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产业化、集团化为目标,以培育未来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既有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建设5个新材料基地,培育5个产业集群,发展和完善新材料产业链,提升新材料产业竞争力,打造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二)发展原则。

——坚持与“八大经济区”等规划相衔接的原则。按照“八大经济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合理确定新材料产业的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速“八大经济区”建设。

——坚持远近结合的原则。把解决当前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瓶颈问题与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既要解决现阶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要根据长期发展目标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支持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于整合现有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对重点地区、重点技术、重点产品给予支持,尽快形成新材料产业优势。

——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服务,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创造宽松、开放的吸引人才环境,发现、培育和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

(三)发展目标。

1.跨越式发展阶段(2009年-2015年)。总量规模迅速提升。到201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0家至15家,产学研联合体15个至20个,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显著增加。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围绕重点领域,培育5个至6个龙头企业,形成1个至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国内行业龙头企业、3个至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聚集发展。集中建设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哈大齐化工新材料产业带、牡丹江特种材料产业基地、黑河和绥化硅基材料产业基地、佳木斯钛合金产业基地等5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以哈尔滨市为主建设先进复合材料产业群、焊接材料、技术与装备产业群、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群、以鸡西市和鹤岗市为主建设石墨及深加工产业群、以中心城市为主建设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群等5个优势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群。

2.提档升级发展阶段(2016年-2020年)。

到2020年,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比重明显增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效应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培育3个至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5个至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省内行业龙头企业。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金属新材料。

——铝镁合金。以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内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超大规格铝板带材生产线改造项目建设,增加铝镁合金型材、铸件、精密件规格品种,延伸产业链;巩固高技术加工产品市场优势地位,保持合金板在国内领先地位,发展大规格铝型材、管材和锻件制品,重点发展高精板、带材、中厚板材、挤压环锻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采用高新技术发展铝镁粉制品和铝镁合金制品。

——镁锂合金。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超轻金属国家重点试验室为依托,加快研发镁锂合金在航天、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性能指标,尽快实现产业化。

——钛合金。以佳泰钛业公司3万吨海绵钛项目为依托,加快钛产业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钛及钛合金板、管、棒、丝及锻件等钛深加工产品,达产后国内市场份额达到35%。

——新型合金钢。以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为依托,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改造升级力度,开发生产非调质钢、高纯高碳铬轴承钢及渗碳轴承钢及合金钢等产品。

——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以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为技术支撑,推进与四海数控集团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生产新型焊接材料及设备,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二氧化碳气体保护药芯焊丝、硬面堆、药芯焊线等产品。

——特种铜合金材料。以黑河市嫩江县多宝山铜矿开发为依托,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铜深加工企业,开发生产超薄铜带、高强度耐磨铜合金、电解铜箔、艺术用铜合金及铜制品等产品。

(二)纤维及复合材料。

——碳纤维。以哈尔滨天顺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建成的中试生产线为技术支撑,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带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为航天航空、休闲体育用品、汽车等行业发展提供原材料。

——聚对苯撑并苯双口恶唑(PBO)纤维。在开展中试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形成百吨级产业化规模,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玄武岩纤维。以牡丹江金石玄武岩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玄武岩纤维项目为依托,带动玄武岩纤维深加工产业发展,力争在交通、环保、建筑等领域应用。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以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技术支撑,在输电设施、风电叶片、休闲体育用品等方面加快研发,形成规模化生产。

(三)化工新材料。

——高性能专用塑料。依托哈尔滨鑫达高分子材料公司、华安塑料公司等企业,充分利用大庆120万吨/年乙烯扩建工程机遇,重点支持生产高端牌号专用材料生产,改变高性能专用树脂进口局面。发展高性能聚乙烯管材塑料PE6

3、PE80、PE100专用材料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发展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从而获得高倍率聚丙烯发泡体,拓宽其应用领域,提高附加值。支持发展丁苯树脂。

——工程塑料。抓住国家“十一五”期间将工程塑料纳入国家产业调整鼓励类项目的机遇,依托大庆市在原料、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发展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又称有机玻璃)、聚碳酸酯(PC)等在电视屏幕、汽车及飞机玻璃、照明器材等领域的应用。

——高性能胶粘剂。依托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低甲醛、无甲醛型、无溶剂型环保胶粘剂和有机硅类及环氧类高性能胶粘剂,为汽车、木材加工、建材、电子等行业配套。

——阻燃剂。以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技术支撑,重点支持黑龙江润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实现用于聚烯烃类材料使用的高效有机膨胀阻燃剂的产业化。

——变性淀粉。依托我省丰富的玉米和马铃薯淀粉资源,采取引进技术和自我研发并举的手段,做大做强变性淀粉产业,扩大其在造纸、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环保、建材等行业的应用范围。

(四)硅基新材料。

以绥化、黑河硅基新材料园区等为依托,提高化学硅、有机硅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支持硅产业链的形成,重点支持发展化学级工业硅的研发生产。

——化学硅材料。利用已有工业硅材料基础,发展高纯度硅基材料。

——有机硅单体。支持甲基有机硅单体发展,适度发展苯基有机硅单体。

——有机硅材料。支持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和白炭黑研发。

——有机硅制品。支持低污染、低能耗高效提纯多晶硅生产技术,支持硅橡胶制品、硅油制品、硅树脂制品、硅丙涂料发展。

——无机硅系列。支持三氯氢硅、单晶硅发展,适度发展多晶硅,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

(五)新型陶瓷材料。

以牡丹江圣戈班陶瓷材料有限公司、黑龙江宝通石英公司、牡丹江金刚钻碳化硼有限公司、哈博森公司、鸡西市远大磨料磨具厂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硼化硅超细微粉、高纯超细石英粉、球形硅微粉、硼化物陶瓷粉体、高纯硼化钙等产品。以哈轴集团、鸡西市宏泰陶瓷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碳化硅陶瓷材料、碳化硅陶瓷轴承球、陶瓷轴承、石英陶瓷及制品等产品。

(六)光电材料。

以哈工大奥瑞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为技术支撑,以哈尔滨宾西蓝宝石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半导体及大尺寸光电窗口用蓝宝石器件,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中LED产品规模化生产中提供所需衬底材料。加快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等为技术支撑,进一步壮大磷化锗锌晶体生长与器件制造和砷化镓单晶及甲硅烷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积极引进中芯国际、台湾亿光、台湾固态照明等国际知名大企业,形成完整的LED产业链。以牡丹江北京东旭集团为依托,发展液晶玻璃基板材。

(七)石墨及深加工。

以鸡西市和鹤岗市萝北县石墨优势资源为依托,引进高水平企业集团,整合资源,加大技术引进与研发,重点发展石墨微粉、高碳高纯石墨、氟化石墨、可膨胀石墨、柔性石墨、石墨乳、电池石墨、天然石墨电极及高档石墨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在“十二五”期间,把石墨产业做大做强。

(八)纳米材料。

——发展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以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技术支撑,重点发展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开展高绝缘高导热材料、耐电晕材料、纳米阻燃材料、500千伏直流电缆用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和半导电屏蔽材料等原创性研究并取得突破。支持哈尔滨麦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高性能纳米陶瓷粉体材料。

——积极发展其他纳米材料。发展环保方面的纳米材料与技术,突破纳米滤膜、纳米催化降解技术,发展纳米催化剂、纳米抗菌剂等复合材料。

(九)新型建材。

——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以双鸭山东方墙材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渣为原材料的烧结空心砖、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轻质高强、符合建筑节能的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发展利用农业秸秆、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生产的节能建筑板材、木塑复合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黑龙江勃陶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多功能弹性水泥及抗菌、多孔陶瓷材料。以哈尔滨博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雪佳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恒信材料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发展氟碳建筑乳液,水溶性工业漆等建筑用漆,以及有机硅防水建材等,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占领国内外市场。

——沸石开发。依托我省天然沸石储量大的优势,加大应用开发和改性研究,不断拓展在农业、环保、医药、轻工、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应用。

(十)生物材料。

以哈尔滨翰邦医疗科技公司、哈尔滨沛奇隆生物制药公司、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院、大庆炼化公司等单位为依托,扩大安可胶、生物法丙烯酰胺、生物蛋白海绵医用材料的生产规模,发展新型医用生物手术材料。加快r-聚谷氨酸中试进程,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在此基础上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加快糖工程和新型碳吸附材料的研发。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合力。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在重大项目审批、政府资金投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强化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强化军民沟通协调机制。发挥黑龙江省航空航天、船舶动力、兵器工业等产业优势,在资金、项目、产品研发、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强协调,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组建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产业协作,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和信息服务。

(二)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和市场投资的软环境。完善相应科技及产业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经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材料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定包括财政、金融、土地、环保、政府采购、人才等促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关专项资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资源向新材料产业集聚。

(三)整合新材料领域资源,建立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体系。扶持相关新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建立健全相关标准,通过股份制、捆绑式项目开发等组织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产学研创新环节的联合与合作,实现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快发展的良好机制。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统筹现有创新资源和新材料研发平台,组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为新材料领域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推广、项目转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加强军用民用新材料产业领域合作,加快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加大对军用民用结合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明显的军转民项目,依托省政府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军用民用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建立军用民用结合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军用民用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形成军用民用协同配合与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实施军用民用结合产品的特色品牌战略。以轻合金、复合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黑龙江省特色和优势的军用民用结合知名品牌。

(五)广辟渠道,建立面向产业创新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科技投入,现有支持科技发展的专项资金要向新材料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倾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利用政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的创新机制。金融机构要在提高授信额度、扩大流动资金信贷规模、简化信贷手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突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融通、市场地位、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问题。政府的资金要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

(七)加强新材料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智力支撑。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支持组织和建设产学研联合研发团队,支持新材料聚才计划,制定吸引省外、国(境)外优秀人才和团队的优惠政策。

(八)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用开放的思路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省外、国(境)外资本和技术进入我省。强化区域互动与跨区域协作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不断推进区域互动的深度广度,巩固和扩大跨区域协作的成果和范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上一篇:海口公交车路线范文下一篇:婚礼上父亲致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