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2022-07-03

第一篇:黑龙江省文化产业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于迪

2013-3-28 9:34:41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01期

摘要:黑龙江省富有美丽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应该合理全面的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特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业,加快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民族间、地区间稳定发展,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繁荣昌盛。

关键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谐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绿色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正以朝阳产业的殊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依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创旅游业,力争早日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迈进。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具有多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不容忽视的一个新亮点。尤其是以满族、达斡尔族、回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黑龙江省拥有很好的观光旅游景区,如冰雪覆盖的山川、平原、森林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冰雪世界,夏天的森林原生态旅游以及火山地势景观、水域景观观光旅游等。这些旅游地区,均有少数民族的居住。黑龙江省现有53个少数民族、1772537人口。其中有满、朝鲜、蒙古、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柯尔克孜、回等10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04%。据史料记载,赫哲族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狩猎为辅的民族;鄂

伦春、达斡尔等民族是我国北方以狩猎为主、捕鱼为辅的民族,渔猎是其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他们生活的无处不存在渔猎文化的鲜明痕迹。因此,积极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品发展等,都存在很多潜在的优势,前景极其可观。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效应

(一).经济效应

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建设小康开辟新的资金积累渠道;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达到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如,牡丹江市民族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在2007年一年,该市民族旅游业总计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该市还深入挖掘了民族特色鲜明、饮食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产品。黑河市逊克县发挥资源和民族特色优势,做好民族旅游产业。逊克县新鄂沾河漂流和新兴库尔滨漂流很有特色,自开发至今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优美的风光给游客以美好的印象。几年来该县累计接待上级及外国友人23次166人,接待国内游客1万余人次,民族旅游项目正在形成优势,今后必将成为该地区鄂伦春族乡经济新增收亮点。

(二)生态效应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还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点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广泛重视生态资源并

能更好地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三)社会效应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业的一种有效表现。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体育项目竞赛以及传统文艺等民族文化表演和结合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等都具有很大的社会效应。一般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将健身、娱乐、学习等内容融为一体,不仅可增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认识,更可增强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意识、促进本民族自身发展。这不但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以及提高黑龙江省的知名度很有利,同时对增进地区间、国家间、各民族间各种各类文化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也很有利,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并帮助其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开发步骤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以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宝贵资源;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搞好重点旅游景区的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投资环境。

(二)丰富民族旅游文化内容,打造旅游产业精品

在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上,应形成以特色民族村为龙头,民族聚居地为重点,进而辐射全省的开发格局,深入挖掘、整理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等旅游资源,以便向游客推介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

(三)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重与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突出旅游资源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

一方面,利用各种政策大力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我省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入,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与运营机制,为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四.黑龙江省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事业的几点展望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点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为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和民族地区间和谐发展。

(一)旅游与环境一体化模式

建立人文、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以当地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加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该地区自然景观旅游和少数民族人文旅游相互协调互动发展。如,建立满、朝鲜、达斡尔等民族风俗文化村时,以镜泊湖、扎龙自然保护区、金上京博物馆、滑雪场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开发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传统文化精髓、突出个性。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直观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感受。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可增添绿色内涵。在观光区,游客可以根据季节参与一些种植、耕作绿色农产品或摘果菜、掰玉米等活动,可以现场尝新。还可以在观光区内,参与有些传统饮食的加工作业。如,在山区可以参与采集、加工山野菜活动。这样,可以增加民族地区农业收入的同时还可以使游客感到新鲜并收益。

(二)传统节日庆典模式

这是一种参与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它以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活动为主题,以节庆和集会的形式,定期向旅游者展示民俗文化的动态旅游吸引物。节庆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者参与节庆活动,可以最直接地了解、感受、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旅游审美享受,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一种文化旅游消费。

(三)民族型主题公园旅游资源模式

在一定区域内兴建的、将各民族民俗文化按照一定的风格和方式加以集中反映的人造景观。这种开发模式是民俗旅游资源的移动、仿制和浓缩,可以使旅游

者在短时间内领略民俗文化的精华。

总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不但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各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11.

[2]井方,吴瑶.关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研析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

[3]相华.鄂伦春族文化发展的困惑与思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

[4]汤莉萍,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华夏经纬网.文化遗产日周年反思:火了“商品”丢了“保护”.

第二篇:浙江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为适应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加强谋划部署,不断强化政策保障,扎实推进工作落实,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进入了难得机遇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概况

1.文化及相关产业不断壮大。2012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81.7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6%。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706.30亿元,占44.7%;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60.73亿元,占10.2%;文化服务业增加值714.69亿元,占45.2%(详见表1)。

表12010-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情况

单位:亿元

注: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等数据使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与20

10、

2011年数据口径不一致。

2.文化产品的生产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体。直接从事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生产活动的单位实现增加值884.08亿元,占55.9%;从事文化用品和设备等相关产品辅助生产的单位实现增加值697.63亿元,占44.1%。从文化及相关产业十大类别看,实现增加值最多的是“文化用品的生产”,有460.62亿元,占29.1%;其次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有281.53亿元,占17.8%;第三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有240.28亿元,占15.2%(详见表2)。

表22012年分十大类增加值及构成

3.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加值居行业之首。从行业看,2012年实现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有7个行业,增加值合计为797.08亿元,占53.1%,超过全省的一半。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最高,为218.79亿元,占13.8%;软件开发、机制纸及纸板制造和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业依次居2-4位,为154.26亿元、113.96亿元和113.4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9.8%、7.2%和7.2%(详见表3)。

表3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7个行业情况

4.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地区差距明显。杭州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达483.5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0%以上;其次为宁波市和金华市,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73.95亿元和162.88亿元,三市合计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的58%。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的为杭州市,占比达6.20%;其次为金华市,占比为6.01%;其余九个市的占比全部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详见表4)。

表42012年各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

(二)文化法人单位分布主要特点

1.文化法人单位总量较多,但骨干企业数量偏少。2012年,我省文化法人单位总量为75540家,占全国的10.8%,单位数较多。在全部文化法人单位中,经营性企业法人70292家,占93.1%,公益性事业法人5248家,占6.9%。在全部经营性文化法人单位中,文化服务业企业数量最多,为31124家,其中,从业人员在50人及以上或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重点服务业企业为1102家,仅占全部文化服务业企业的3.5%,比全国平均水平3.9%低0.4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企业为26161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为1904家,仅占全部文化制造业的7.3%,比全国平均水平11.6%低4.3个百分点;文化批零业企业为13007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或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有688家,仅占全部文化批零企业的5.3%,比全国平均水平5.8%低0.5个百分点。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符合上述标准的骨干企业所占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主体,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法人单位数最多。在全部文化法人单位中,文化制造业26161家,占34.6%;文化批零业13007家,占17.2%;文化服务业36372家,占48.1%,文化服务业单位数占比最高,但与全国相比,我省文化法人单位中文化制造业企业数比重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

在全部文化法人单位中直接从事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生产活动的法人单位有44754家,占59.2%,但比全国平均水平67.5%低8.3个百分点;从事文化用品和设备等相关产品辅助生产的法人单位有30786家,占41.8%。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十大类别看,法人单位最多的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有16675家,占22.1%;其次是“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有16015家,占21.2%;第三是“文化用品的生产”,12838家,占17.0%(详见表5)。

表5全国及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及构成

3.文化法人单位数相对集中,宁波位居首位。分地区看,宁波市文化法人单位数最多,为17849家,占全省的23.6%;杭州居第二,为17139家,占22.7%;温州居第三,为9509家,占12.6%;金华居第四,为8259家,占10.9%。这四个市的文化法人单位数占全省比例接近70%,文化法人单位数相对集中(详见表6)。

表62012年各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情况

二、存在问题

1.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阶段性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通常一个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支柱产业。近年来,虽然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快速,但由于基数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不高,2012年的比重为4.56%,还未成为我省的支柱性产业。按照2012年的基数测算,我省要在2015年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左右的目标,则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17个百分点左右,难度非常大。

2.文化单位规模普遍偏小。2012年,我省经营性文化法人骨干企业只有3694家,所占比重仅为5.3%,比全国平均水平6.0%的水平还低0.7个百分点。其中,文化服务业骨干企业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3.9%低0.4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骨干企业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11.6%低4.3个百分点;文化批零业骨干企业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5.8%低0.5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文化制造、文化批零业骨干企业所占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普遍较小。

3.文化服务业单位数偏少。在文化服务业、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零业三类单位中,虽然我省服务业单位数是最多的,占全部单位的48.1%,但与全国相比,仍明显偏少,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5个百分点。其中,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单位数占1.2%,比全国平均低1.7个百分点;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单位数占1.4%,比全国平均低0.6个百分点;文化艺术服务单位数占6.8%,比全国平均低4.5个百分点;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单位数占1.7%,比全国平均低1.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单位数占22.1%,比全国平均低3.1个百分点;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单位占11.0%,比全国平均低3.0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优化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搭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一是法治环境。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成熟完善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更离不开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因而,既要构建管理型和服务型并重的法律法规,形成政务公开、制度透明的良好法治环境,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更要加大执行力度,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现文化产品研究、创作、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文化权益。二是政策环境。对于文化产业要本着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态度,切实加强政府文化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保障和扶持力度。要制定涉及财政、人才、奖励、基金等各方面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完善的政策,进一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市场环境。通过市场主导,打破不合理垄断行为,构建完备的文化市场竞争环境,加快项目引进,培育市场主体,构建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开发机制,建立面向市场、具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和运作规范的文化市场体系。

2.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扶持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型文化企业,以促进其发展壮大,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原创性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全力打造一批精品文化项目,支撑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允许文化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促进文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以加强文化竞争力,夯实产业基础。通过骨干企业示范效应,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文化及相关产业结构。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要提升整体竞争力,必须适时调整文化及相关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特别是要大力扶持和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鼓励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及相关产业走上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发展以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和文化含量高为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会展业。大力支持包括网络游戏产业在内的数字化内容产业。

第三篇: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生物医药。重点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抗生素、化学原料药领域实现突破。建

立和完善新药研究院、抗生素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和动物 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体系。开发生物基因治疗类药物、新一代头孢菌素系列 产品、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产品及化学合成原料药,抗生素及粉针、中药粉针、OTC(非 处方药)及保健药品生产规模力争居全国首位,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群化发展 。到2010年,全省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8家,超5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1家。全省

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1.疫苗。建立人用疫苗研发技术中心,重点开发防控艾滋病、流感、肝炎、肺炎等疾病和

治疗肿瘤、乙肝、七价肺炎、子宫癌等疾病的新型人用疫苗,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规模化 生产。

2.诊断试剂。建立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平台,重点开发梅毒、衣原体、人乳头瘤病毒(HPV) 、肿瘤等诊断试剂,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产品,加快产业化。

3.创新药物。建立动物细胞(大规模)重组蛋白药物研发技术平台、蛋白多肽药物研发技

术平台、治疗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新型药物制剂研发技术平台及动物细 胞大规模培养表达重组蛋白中试平台。重点开发治疗自身免疫疾病、遗传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的基因重组蛋白类药物、抗体药物等新型生物技术创新药物,治疗类风湿病的基因工程药物 及控释、缓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等各类新型制剂,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产业化。建立 抗感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重点开发以β-内酰胺类为核心的第

三、四代头孢、碳青霉烯类 药品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生素新药,建成国内最大的头孢类药物生产基地。在生化药物 领域,采用生物提取、分离、纯化等新技术,重点开发多糖、核酸类及酶制剂新产品,形成规模化。

4.现代中药。构筑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中药研发和核心关

键技术,开发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品,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

(1)中成药。建立完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新药中医临床药理基地、中药剂型改革基地、

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药物临床实验机构。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安全 可靠、技术先进的预防和治疗地方常见病、呼吸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肝病等中药新药 。生产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二类新药注射用刺五加冻干粉针、注射用金森脑泰,治疗肝病 的中药三类新药圣宝肝泰胶囊及护肝滴丸、双参乙肝滴丸等中药新品种。对有市场竞争力、 疗效可靠的传统名优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向国际市场。

(2)中药材。以龙胆草、甘草、穿山龙、细辛、平贝、黄芪等道地药材和刺五加、防风、

五味子等特色药材为重点,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开展资源普查,按照GAP(生产质量管

理规范)要求建设道地、特色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立防风、龙胆草、五味子、紫胡、

穿山龙、刺五加、红豆杉、细辛、平贝等野生种质资源库及管理系统,建立道地和濒危药材 生物繁育工程中心。

(3)中药饮片。加强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规范研究,发展标准提取物,推进中药饮片生产

向标准化、可控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5.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黑

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建生物医药信息、活动和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涵盖 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为创新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室服务、新 药申报、临床研究等一系列技术外包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探索生物服务产业运作 新模式。

6.生物工程相关设备。开发制造优良生物反应器、提高氧传递效率的发酵罐、膜生物反应器、液固二相和液固气三相生物反应器、培养箱、冻干机等设备。

7.加强国内外合作。加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公司合作,重点在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生物芯片、人造器官、新型给药系统、新型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合作力度。

第四篇:黑龙江省林业产业成长性报告

一、产业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有林地面积20180.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45.8%,约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0.8%,活立木总蓄积量17.6亿立方米,占全国或厘米总蓄积量12%,森里覆盖率45.7%。全省湿地面积884万公顷,居全国第一,其中天然湿地面积55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7。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并被列入全省终点推进的十大产业之一。林下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森林得以休养生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次产业比重逐渐减小,

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大,逐步形成了森林培育、木材加工、森林绿色食品和医药、森林生态旅游、林化产业等多业并举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2012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实现1203亿元,较2011年增长19.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0.0%。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链各环节运转,促进了生态建设,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职工和林区农民收入,为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木材加工业稳步推进。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类木材加工园区39处,年加工能力960立方米,有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1950家,主要产品有实木家具、木制门窗、地板、集成材、刨花板、纤维板、以及木制工艺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木业企业如大亚集团中密度纤维板、瑞典宜家木业、广东百诺家具、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大连科冕木业、台湾信富木业、香港嘉汉集团等都相继入驻我省。省内伊春光明、齐齐哈尔华鹤、哈尔滨森鹰、七台河双叶等加工企业也相继形成规模,2012年全省木材加工实现产值560.5亿元,完成税收30多亿元,拉动相关就业60余万人。

二是林菌产业基础雄厚。2012年全省森林食用菌总产量33.3万干吨。其中黑木耳产量27万吨,约占全国的60%以上;猴头菇、松茸、榛蘑等产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涌现出黑森、绿源、巨龙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创出“元宝耳”、“黄金耳”等十几个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东宁绥阳、尚志苇河为龙头的两大林菌产业园区,产品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俄罗斯、乌克兰、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达到140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和半就业50余万人。

三是北药产业逐步向好,势头好。目前,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产量超过1万吨。依托北方寒地气候和林区良好生态环境,、我省种植的人参、刺五加、五味子、黄芪、板蓝根、防风、龙胆草等道地药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长盛不衰。全国各大制药企业均在黑龙江投资,全省中药材饮片厂已发展到53家,出产的刺五加注射液、双黄连口服液、护肝片等一些中药材制品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我省畅销全国市场的拳头产品。2012年,全省北药产业实现总产值25亿元,带动相关就业10余万人。

四是林果产业空间巨大。去年全省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苹果、梨、葡萄、李子等水果产量15.8万吨,红松籽、榛子、核桃等坚果产量9400干吨,蓝莓、沙棘等浆果产量3450吨。全省现有水果生产加工企业2000多家,坚果加工企业400多家,蓝莓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27家,年加工量1.8万吨,主要生产干果、烘培食品、蓝莓果酒、果汁饮料、罐头、果酱、生物制剂等9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年加工产值近20

亿元,带动相关就业15万人。因为农林产品多数免税,仅加工可生成一点税收,我省恰恰缺少加工环节,上交的也是微税。大兴安岭超越、百盛蓝莓、北极冰蓝莓酒业、富林山珍科技、林格贝;伊春兴安红酒业、森野实业、忠芝大山王酒业;黑河长乐山大果沙棘等加工骨干企业日趋壮大,生产的果酒、饮料产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速冻果、花青素及部分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捷克、韩国等国家。

五是林下养殖热色突出。我省林下驯化繁殖和经营利用的动物品种主要是东北虎、丹顶鹤、白鹤、黑熊、梅花鹿、马鹿、林蛙、野猪、狍子等,全省现有重点野生动物饲养场(点)500多处,其中鹿场400多家,分布在全省各地市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驯养梅花鹿和马鹿8.5万头;驯养各类毛皮动物300万只,年产毛皮230万张;林蛙养殖户6000家,承包林地面积200万公顷;熊类驯养单位11家,驯养熊类2883头。2012年,林下养殖业年总产值实现25.5亿元,带动相关就业25万人。

六是生态旅游日渐繁荣。2012年全省森林公园总数已达106个,其中国家级58个,省级48个;各类保护区212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85个、市县级99个。有湿地类型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18个(含7处国际重要湿地),省级60个。随着人们亲近自然、珍爱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逐步受人所爱,2012年仅森工统计,各森林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接待游客947.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8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和半就业55万人。全省旅游业总收入1300亿元,70%与林业相关。

七是对俄林业合作前景看好。近年来,我省林业企业大量“走出去”,热别是依托毗邻俄罗斯远东森林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树种齐全,材质优良的优势,建立了原材料基地和木材加工园区。从俄罗斯年进口木材(包括纸浆等折合原木)1000万立方米上下浮动,产值60亿元左右,增加省内人员境外就业约15万人。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优势

一是资源基础。全省2080万公顷的林地,556万公顷的湿地,蕴藏了大量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天然无污染,发展森林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产业基础。全省发展林业产业历史悠久,有近万家林业企业,几十万产业工人,从事生产经验丰富,能力较强。

三是科研基础。省内有东林、东农、林科院、林研所等十多家林业科研机构,每年都有新的攻关成果。

四是工作基础,全省三年产业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对产业发展抓得更紧,抓得更实,各地也积极响应,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

五是政策基础。国家新近出台了林下经济发展意见,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政治保障。

2.潜力

我省林区有林下植物2200余种,分属186科、737属。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果实植物有猕猴桃、黑豆果、刺玫果、蓝靛果、笃斯、越桔、山葡萄、山楂、草莓、托盘、灯笼果、野梨、榛子、橡子、山核桃、松子,以及引进的沙棘、欧洲花楸、等30余种;有可食植物80余种,常见的山野菜有刺老芽、刺五加、小叶芹、蒲公英、黄花菜、柳蒿、老山芹、蕨菜、薇菜、木耳、菇类等30余种,蕴藏量在数亿吨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在1亿公斤以上。林下产品“原始”、“生态”特征鲜明。我省有完整的大森林、大草原、大平原、大水域、大湿地等生态系统,构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优势。光、热、水与植物生长期同季,适宜植物的生长;开发建设时间晚,污染小,生态环境好,是想、理想的绿色植物生长基地。这里的种植品和产成品是绿色的、有机的、是最受市场欢迎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野生植物、森林

景观、水面、湿地、草地、地下矿产等资源。这些资源很多均处于开发初始阶段,大有文章可做。

(1)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

截至去年底,全省有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311家,有七台河双叶、伊春光明、齐齐哈尔华鹤、哈尔滨森鹰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年加工能力960万立方米,主要产品有实木家具、木制门窗、地板、集成材、刨花板、纤维板以及木制工艺品等。但是,随着我省大、小兴安岭和森工系统国家天保二期工程的深入实施,从2011年开始,全省林区木材产量开始调减,到2013年由几年前每年800万立方米左右调减到每年295.9万立方米,年调减幅度为59.9%。其中,大兴安岭林区由2010年的214.4万立方米调减到56.6立方米,减幅73.6%;龙江森工由2010年的419万立方米调减到89.4万立方米,减幅78.7%;地方林业有2010年的180万立方米调减到150万立方米,减幅16.7%。全省木材资源产量骤降,给省内原靠资源优势寻求发展的木材加工企业带来严重冲击。加之我省木材加工企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较高,品牌效应差,产品市场占有率一直不高。特别是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木制板材、家具等产品销量大幅下降,企业效益收到严重冲击,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就整个产业来讲,只能平稳运行,很难实现高速发展。以不变价格计算,按平均每年12%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木材加工产业主管业务收入可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以上。

(2)森林食品加工产业

一是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黑龙江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著名的黑木耳主产区,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气候、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多年黑木耳栽培技术和经验,黑龙江林下生产的黑木耳品质上乘,明显优于全国其他产区,纯天然、无污染,无任何农药添加,是真正的森林绿色有机食品。2012年黑龙江省黑木耳产量27万干吨,约占全球总销售的42%,全国60%。全省除西部平原地区外,有30多个市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现有黑木耳生产基地142个,专业村1340个,从业农民15.8万户。发展黑木耳“不与民争时、不与粮争地”,被誉为“绿色产品”中的“黑色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林业多种经营的支柱产业。全省依托牡丹江东宁县和哈尔滨尚志市两个主产区,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新技术培训,不断完善上下游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条,行程两大食用菌产业集群。去年东宁绥阳黑木耳大市场,年干品交易量达10万吨,实现交易额突破50亿元;尚志苇河黑木耳交易市场,年食用菌干品交易量达6.5万吨,实现交易额32.5亿元。并创出了“元宝耳”、“黄金耳”等十几个知名品牌,产品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俄罗斯、乌克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买全国卖全球。

黑木耳是可循环再生资源,市场空间广阔,产业潜力巨大。黑木耳在国际商场上价格昂贵,优新木耳可买到2.5万美元/吨。德国鲜(水发)黑木耳售价达40马克/公斤,美国鲜(水发)黑木耳8-10美元/磅。目前全球黑木耳产量不足60万吨,世界人均占有黑木耳每人每年不足10克,按照美国乔治 华盛顿大学研究报告“每人每天吃5克黑木耳即能延年益寿”的提法,目前世界黑木耳总产量仅不足供应10天。黑木耳在其他国家,受技术、资源、气候、劳动力价格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难以发展。

黑木耳产业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污染少,剩余物可循环利用等特点,适合北方大规模种植,产业链额无限延长,具有产业化发展的潜质。产品除直接食用外,还可发展精深加工,目前已开发出黑木耳粉,黑木耳脯,黑木耳茶,黑木耳脆片,黑木耳饮料,黑木耳滋补稠酒,黑木耳酱等五大类,几十个品种的黑木耳产品。废菌料可发展菇类生产,提高菌类生物转化率,也可转化为燃料和有机肥,实现“吃干榨尽”。以黑木耳废菌料为原料生产的木屑颗粒具有灰分小,发热量大,燃烧时间长的优点,在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市场深受欢迎。随着生物保鲜技术的不断提高,黑木耳鲜品已经走向市场,已经有企业把鲜

品木耳直接供应国内外精品超市,效益也十分明显。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黑木耳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全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和黑木耳产业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勇于技术攻关和市场建设,推动黑木耳产业纵深发展。目前,全省黑木耳产业生产基地、市场体系、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完善,形成了“一县一品、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良性发展格局。一批生产加工基地得到国家挂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被授予“中国食用菌之城”;伊春市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食用菌基地”;东宁县成为“中国黑木耳第一县”;海林市成为“中国食用菌之乡”;林口县成为“全国食(药)用菌优秀基地县”。全省初步形成了十个企业+合作社+职工的黑木耳产业示范区,在政策鼓励和企业带动下,从事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多。预计2020年,全省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量可达40万吨,实现产值400亿元。

二是坚果产业。黑龙江省是著名珍贵经济树木红松的盛产地(全球只有三大产地,黑龙江、俄罗斯、北美,黑龙江质量全球最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红松籽产区,全省现有红松坚果林8.4万公顷,2012年,全省红松籽产量4933吨。现有红松果仁加工厂200余家,年产松子仁1000吨黑龙江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榛子主产区之一,全市那个现在野生和人工终止榛子林1万公顷,2012年,全省大榛子产量1804吨。全省现有大榛子加工企业150多家,年加工量500吨以上,主要生产榛子果仁、即食品、食用精品油等产品。目前红松籽和大榛子等坚果在欧美等国际市场价格昂贵,每市斤约为60欧元左右。而我省仅为60元人民币,黑龙江产品投入市场多年,国内外市场反馈效果较好,省内经营红松籽进出口企业50余家,平均每年红松籽仁出口创汇约3亿美元左右。据专家测算,坚果深加工综合利用后与出售初级原料产品对比,附加值可增加60倍以上,可释放更大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价值。特别是由深加工形成的坚果油、坚果酒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则因具有潮流性、资源独特、工艺领先、项目先进的特性,几经成为诸多保健品、滋补品及天然药物原料的替代品,坚果壳等生产剩余物,还可生产活性炭和车辆轮胎防滑添加剂,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巨大。

黑龙江省以红松籽和大榛子为代表的坚果产业已初具规模,从业人员过万,形成了从坚果种植、采集、加工、销售、剩余物综合利用的完全产业链条,形成了多系列坚果产品,在全省诸多产地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加工企业购销平台和多元化的专业批发市场,并在东宁、绥芬河等口岸也建立了进出口基地,产业发展势头正旺。2013年,黑龙江省把坚果产业列为林业重要的主打产业之一,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大榛子种植,不断扩大坚果林种植面积,预计到2020年,全省红松籽产量将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

三是坚果产业。我省是全球著名的黑寒地黑土带,野生蓝莓、蓝靛果等高端坚果的主要产区,多年从事野生浆果生产加工经验丰富,技术领先。去年全省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苹果、梨、葡萄、李子等水果产量15.8万吨,蓝莓、沙棘等坚果产量3450吨。全省现有坚果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量1.8万吨,主要生产干果、烘培食品、蓝莓果酒、果汁饮料、罐头、果酱、生物药剂等9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年加工产值近20亿元,拉动相关就业15万人。大兴安岭超越、百盛蓝莓、北极冰蓝莓酒业、富林山珍科技、林格贝;伊春兴安红酒业、鑫野实业、忠芝大山王酒业;黑河长乐山大果沙棘等加工骨干企业日趋壮大,生产的果酒、饮料产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速冻果、花青素及部分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捷克、韩国等国家。现全省野生浆果大多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黑河地区,随着人们对保健野生天然食品的认识提高,浆果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省各地采用新技术和引进品种开展的人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浆果产量也大幅上升,下步重点是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深度开发利用,整合全省浆果特色品牌,形成拳头产品,不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并适度开发以李子、葡萄、梨、沙果为主的使用果品的种植力度,不断满足人们对食用水果的需求。力争到2020年,全省浆果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3)造纸产业

我省现有造纸企业74户,其中规模以上50户,现已形成以齐齐哈尔大庆海达纸业、牡

丹江恒丰纸业、佳木斯龙江福纸业为核心的三大产业集群。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4.5亿元,实现税5.9亿元。

我省发簪造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省现有林地面积2080.3万公顷,森林蓄积17.61亿立方米;年采伐和抚育木材产量达500万立方米;每年进口俄罗斯木材和纸浆折合1000万立方米;全省556万公顷湿地,年产紫花苇、白花苇等优质原料50万吨,造纸产业基础原料充足。此外,黑龙江淡水资源丰富,双鸭山、鹤岗、七台河、鸡西等四大煤城,年产煤炭一亿吨,可为发展造纸产业提供充足的生产配套要素支撑。

2011年以来,全省重点推进十大产业建设,造纸产业作为林业产业之一,项目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列入2013年省重点推进林业产业项目中,就有牡丹江恒丰纸业有限公司特种纸扩建项目、龙江福浆纸有限公司硫酸盐针叶浆生产线改扩建项目、林甸海达纸业有限公司纸浆记起制品扩建项目初具规模,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等9个造纸产业项目,项目建设总投资95.5亿元,2012年计划投资26.5亿元。

根据纸板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国内纸张及纸板年消费量和增长量与GDP增长率基本保持一个非常相似的增长趋势。国内纸张消费从2002年开始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2012奶牛国内纸张消费突破8000万吨,预计2020年将达到或超过1一吨,全国纸张及纸板消费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造纸行业在目前工业行业中属于少数需求拉动型、市场潜力巨大的行业,进口纸和纸浆的用汇总额仅次于石油和钢材。国家已将造纸行业列入国债支持技术改造的重点行业之一。随着全球木材资源的逐年减少,造纸业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世界纸业巨头的目光也都看好了资源丰富的黑龙江,大量国际资金正在源源不断注入我省,一批大的建设项目相继获得批准开工建设,未来5-10年,我省造纸产业将面临一次大的跨越式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省造纸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4)北药产业

自2000年我省“北药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医药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北药”品牌叫响了全国。利用采集的野生药材种子种植在我省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人参、平贝、水飞蓟、板蓝根、防风、龙胆草、甘草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万亩,年生产药材产值25亿元,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富民强省做出了贡献。“关防风”、“北五昧”、“关龙胆”、“宁古塔黄民”等一些“原”字号地道药材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在各大中药材市场上长盛不衰。刺五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护肝片等一些中药材制品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我省畅销全国市场的拳头产品。全省中药材饮片厂已有53家,在国内比较知名的生产中成药、中药制剂药厂就有哈药、哈中药二厂、哈制药三厂、葵花药业、世一堂、圣泰药业等10多家。

黑龙江的山地、林地资源和特殊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种植药材。全国42个国家级

一、

二、三类重点保护动植物中药材,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资源在我省。加之黑龙江拥有一批规模效益较好的大型亦要龙头企业,可带动林下药材种植业项目的实施。初步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医药园和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的“品”字阵容。全省已形成十多个企业+基地+农户林药生产基地,种植和加工数量逐年增加。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医药工业基地,人才优势明显。哈尔滨市医药工业企业、医药市场流通领域及医药研究机构从业人员达17万人、北药开发的人才优势突出。开发北药产品和药材种植的各项技术成熟,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农民从事北药药材采集、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积极性高,部分地区已形成北药药材种植、采集、加工、收购等规模产业链条。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北药综合开发,已把北药开发作为发展市县经济的重要措施,当作培植市县级财源的重要途径,这为北药药材种植开发和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目前全省已经做出规划,鼓励各地从事北药种植和开发,全省林下种植面积不

断扩大,预计到2010年北药产业产值将达到250亿元。

(5)森林湿地旅游产业

2012年全省森林公园总数已达106个,其中国家级58个,省级48个;各类保护区212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85个、市县级99个。有湿地类型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18个(含7处国际重要湿地),省级60个。随着人们亲近自然、珍爱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逐步受人所爱,2012年仅森工总局统计,各森林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接待游客947.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8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和半就业55万人。鉴于当前发展的良好形势,我们计划请国际知名专家高端设计,突出黑龙江原始、自然、狂野、幽深的特色,积极与国际国内大的旅游公司接触,争取引入大的战略投资者,合力开发森林湿地景观,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发挥国家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冰雪、界江、湖泊、沼泽、火山等特色优势,力争创出黑龙江生态旅游品牌。到2020年预计全省森林湿地旅游收入将达到1100亿元。

此外,我省种苗花卉产业、森林经营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产值200亿元。境外资源开发、原木进口、境外加工园区建设等,可为全省林业产业带来100亿左右的产值效益。

预计到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将突破4000亿,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促进林农年人均增收2000元,并逐年增加税收,拉动社会就业和半就业600万人。

三、产业招商重点

一是引进有自主品牌和市场高科技型木材加工企业,改变过去大量消耗资源,经济效益的现状,提高我省加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市场营销和利润税收。

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现有森林食品生产企业和市场,形成巨企业和垄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并在产业链延伸上,引进一批环保型企业,使整个产业从种植、采集、生产、加工、再加工到剩余物利用、还田,实现全产业循环。

三是引进药品加工大企业,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和引导当地开展北药种植,增加就业,提高原料加工利用率,提高总产值和利税收入。

四是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依托全省丰富的森林湿地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自然、原始、四季分明特色,打造北方旅游名省。

第五篇:黑龙江省发展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10-07-3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5]22号)、《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黑发[2007]17号)以及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发展我省信息产业,促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型(信息产业类)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遵循的原则:

(一)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的原则。

(二)遵守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三)集体决策、预算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对信息产业项目进行审查、论证、审核,各级财政部门会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资金进行审查、管理、监督。

第二章使用范围

第五条 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

(一)向国外客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BPO)的企业。

(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的电子信息企业。

(三)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性能,用智能化控制、精确化管理降耗减排的企业。

(四)中小企业共性信息技术研发服务机构和创新资源共享服务机构。

(五)国家服务外包产业有关资金的配套。

(六)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资金的配套。

第六条 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的开支范围:

(一)技术服务机构相关支出。指承担政府公共服务而发生的支出;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费用支出;信息产业园区招商费和项目前期费用等。

(二)项目经费。指用于项目本身的经费支出,包括服务外包项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项目、软件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以及企业信息化项目。

(三)项目管理费。指省信息产业厅和省财政厅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所发生的费用。项目管理费用由省信息产业厅编报预算,省财政厅核定。

第三章支持方式与标准

第七条 专项资金根据使用的性质及特点,分为资助资金、贴息资金和配套资金。

(一)资助资金。原则上,资助资金不超过项目实际总投资额的30%,最高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50%。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原则上不再予以支持。

1.用于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的资助;

2.用于重点电子软件产品和重点信息产品产业化前期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资助;

3.用于重点服务外包企业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资助;

4.用于企业信息化项目资助。

(二)贴息资金。根据列入项目预算贷款额的5%或当期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并发生的利息额贴息。贴息期限为1年。

1.用于从事电子信息生产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或生产启动贷款的贴息;

2.用于服务外包企业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贷款贴息;

3.用于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贷款贴息。

(三)匹配资金。用于当年我省获得国家专项基金的配套资金,原则上按国家到位资金的50%予以匹配。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1.用于国家服务外包产业有关资金的配套。

2.用于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资金的配套。

第四章申报程序及申请条件

第八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每年10月末前省信息产业厅会同省财政厅下达下一项目申报指南,包括服务外包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以及企业信息化等类别。各市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项目指南将下需要支持的项目报省级项目库。

第九条 专项资金的申报程序:

(一)市、县级企业申请专项资金,通过专项资金申报专网(网址:)申报,同时将书面材料分别报所在市、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二)市、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进行推荐,并在申报材料上加盖公章,分别报省信息产业厅3份和省财政厅1份,同时报送电子文档。

(三)中、省直企业申请专项资金,直接将材料报送省信息产业厅3份和省财政厅1份。

第十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技术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以市场为导向设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式服务,具有高效的服务模式;

(三)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为完善的技术条件;

(四)具有较强的专业科研技术队伍和提供技术服务的人员。第十一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注册并缴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

事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制、开发、生产、服务以及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二)必须成立一年以上,注册资金在30万元以上,研发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

(三)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按要求向当地财政部门报送月份财务快报和财务决算。

(四)具有项目实施的必要条件,技术开发企业的科技人员占企业人数30%以上,具有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生产能力。

(五)申报资金合理、可行,并保证持有项目所需资金60%以上的自有资金。

第十二条 在同一内,一户企业原则上只能申请一个项目、一种支持方式。

第十三条 申请使用专项资金的企业须提供如下材料:

(一)黑龙江省发展信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预算申报表(见附件1);

(二)黑龙江省发展信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见附件2);

(三)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上以及最近一个月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等);

(六)可以说明项目技术情况的有关法定证明材料,如技术报告、监测报告、专利证书、用户使用报告等;

(七)申请贷款贴息的企业需提交由开户银行贷款部门和贷款审批银行出具的承贷意见书;

(八)地方财政部门匹配资金的项目及有投资主体同意投资的项目须出具地方财政部门的证明文件和投资伙伴同意投资的承诺证明;

(九)与项目有关的其他参考资料,如列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的有关批准文件、环境保护证明、奖励证明等。

第五章审批与拨付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的审批程序:

(一)省信息产业厅会同省财政厅对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项目分别由省信息产业厅进行技术审查,由省财政厅进行企业财务情况审查。

(二)技术审查和财务审查均合格的项目,由省信息产业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合格后进入项目库,分类列入下一项目预算。

(三)列入预算的项目,由省信息产业厅按照省级预算编审规定,于每年12月分类填报《黑龙江省发展信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预算申报表》(见附件1),以函件形式报送省财政厅。经省财政厅核准后,分类对市、县财政部门和有关中、省直企业下达项目预算通知,同时抄送省信息产业厅。

(四)市、县财政部门接到项目预算通知后,通知有关项目企业,并对无偿资助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进行确认,以正式文件提出资金申请。经市、县财政部门确认的贷款贴息项目,由省财政厅进行核查。省财政厅根据项目核查情况办理拨款,市、县企业项目资金下拨到市、县财政部门,

中、省直企业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企业。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的拨付:

(一)对无偿资助项目,原则上采取分期拨款的方式。对50万元以上的项目,第一期拨付资金总额的60%;第二期拨付资金总额的40%。对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项目,第一次最多拨付30万元。自有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项目不予拨付后续资金。

(二)对企业信息化项目,采取事后补助的方式,按照项目预算金额,根据企业实际支出的一定比例一次性拨付。

(三)对贷款贴息项目,根据企业实际支付利息的情况拨付。

(四)对匹配资金项目,根据国家资金到位凭证,以及项目进展情况拨付。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项目由省信息产业厅与项目承担企业签订合同,对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合同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总体目标;

(二)经济效益指标;

(三)技术和产品质量指标;

(四)项目实施阶段目标;

(五)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

(六)其它约定的内容。

第十七条 项目完成后,由省信息产业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项目合同组织验收。

第十八条 各市、县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向省财政厅申请拨付专项资金,并在收到款项后按项目预算及时足额将资金划拨到项目承担企业。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企业收到省级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后,应单独核算,并作以下财务处理:

(一)对取得的无偿补助资金和匹配资金,计入“资本公积”。

(二)对取得的贷款贴息资金,冲减当期“财务费用”。

第七章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项目预算通知下达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任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扩大使用范围。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须履行申报及审批程序。

第二十一条 各市、县财政部门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省财政厅、信息产业厅报送有关项目实施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认真履行合同,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按要求向所在市、县财政部门报送项目执行情况、企业月份财务快报和财务决算。

第二十三条 各市、县财政部门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核减、停拨或追回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予以处罚:

(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专项资金。

(二)滞留、侵占或挪用专项资金。

(三)项目实施中违反会计制度。

(四)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信息产业厅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黑财企[2001]35号)同时废止。

上一篇:后来你走了我哭了下一篇:红楼梦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