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训练中对感知力的培养

2022-11-02

1“命题”与“想象”作文相结合, 以写想象作文为主

挖掘小学生已有的感知, 目前学生在作文中一方面对着教师的命题发愁没的可写;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原材料”严重积压, 自生自灭。

例如教者在教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练习2续编故事《受骗以后》, 我先请学生回忆原材料《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学习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结果有的小组选择讲述, 有的小组选择表演。紧接着教者抛出了一个问题:乌鸦会上当, 狐狸能得逞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学生纷纷举起他们的小手, 迫不及待的来发表他们的见解。这样我们遵循了儿童心理的特点, 就能启动他们已有心理的感知, 帮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趁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时候, 教者又给他们抛出了问题:当狐狸再次遇到叼着肉的乌鸦的时候会怎么做?乌鸦又会怎么应付呢?可能会有几种结局呢?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觉得最合理的结局续编故事, 同样让他们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居然有一组的同学用了说评书的方式来的, 教者记得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话说乌鸦被狐狸的花言巧语骗了之后, 是日夜不得甘心, 时刻想着报仇。这一天, 事情就那么凑巧, 乌鸦刚好又捡到了一块肉, 那肉呀是膘肥肉厚, 肥的流油。狐狸也刚好出来找吃的, 正好就遇见了嘴里叼着肉的乌鸦。各位, 这真是不是冤家不碰头。”书说的好, 孩子们也都听得入迷, 教者忙抓住当时的情境, 引导学生评价。好, 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如果有不足, 不足在哪里?并及时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采访那组的同学, 询问怎么就想出了这么个与众不同的表达方法, 原来那个小组里有个学生的家长看到孩子学的本册书第8课《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于是就在网上下载了单田芳的评书《三国演义》, 并引导孩子去听, 孩子又巧妙的把它运用到课堂了, 于是教者就相机告诉他们生活中无处不语文, “积沙成塔, 聚腋成裘”这就需要处处留心的道理。这活生生的例子总比单纯的说教来得深刻。

实践证明, 小学生是想象的动物。在教学中, 教者要想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 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尝试着写儿童诗、童话、寓言。因为诗性的逻辑、直觉的逻辑、超然的逻辑, 是一切艺术之源、之本。儿童诗、童话、寓言, 正是儿童对世界观察后得出的感受。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都会引起他们不同一般的思考, 这种思考正是诗性的思考, 和成人的思考相比, 不具缜密性, 却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儿童的创作过程, 就是诗意的畅快倘佯, 创造性思维的轻松锻炼。他们探寻着各种新鲜事物, 对他们来说, 尽情幻想是进入想像世界的最好道路。儿童在这条路上愉快的前进着, 并且坚信始终将到达彼岸。例如教者在教学教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一课诗歌《走, 我们去植树》一文后, 试着让他们仿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出乎意料是竟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全班学生写的诗无拘无束, 天马行空, 有着“想落天外”的潇洒。想象使儿童得以超越时空, 成为一个新世界的主宰。在这个全新的世界中, 有各种各样新奇、鲜活的事物。学生遨游其中, 得以享受想象的快乐。重视小学生写想象作文, 让小学生写以想象为主的作文, 正是释放这种快乐的最好方式。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即是创造精神。”

因此, 指导儿童写儿童诗、童话、寓言。发展写儿童诗、童话、寓言, 正是发展儿童诗性思维的可靠手段, 值得大力提倡。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逐步摸索到写好作文的基本规律, 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也会由被动接受到主体体验。“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学生在习作中重逐步做到“有所为而作”。

2“成篇”与“梗概”练习相结合, 以“梗概”练习为主

在练笔中提高感知认识能力。在梗概练习时, 教师不要求写具体详尽, 只要求把事情的主要内容说清楚、讲明白。例如教者在教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练习一《学会推荐或自我推荐, 选举新班委》教者就进行了“梗概”练习, 学生易做, 教师易批改, 指导及时, 是一种省时高效的练习形式;“梗概”练习交流快, 易及时获得成功的愉悦, 即使某次不成功, 或局部修改, 或推倒重来, 都耗时少, 不会挫伤学生练笔的积极性。

3“写篇”与“片断”相结合, 以片断练习为主

进行感知的分解, 增加进入大脑的信息强度。在写作文中, 许多教师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学们常会感到没有内容可写, 干巴巴的几句话就写不下去了。写不具体, 写不生动, 没有感染力。比如写人, 怎样把人物写活, 有血有肉?比如写物, 怎样把事物写得如在眼前?这时就要运用一些细节描写使文章丰满, 鲜活。

所谓细节描写, 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具体、细腻的描写人物、景物和事件发展的最小组成单位。生活中处处有细节, 人有各种各样的人, 或性子急, 或性子慢;或聪颖, 或愚笨。物有各种各样的物, 或精致, 或粗燥;或静止, 或运动。这其中, 都有细节。文章写得是否传神, 就是在这些细微之处见功夫的。这也正是“片断”练习所追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片断练习就是进行细节描写的训练。当然, 细节并不是越多越细越好。首先, 细节必须典型、真实;其次, 要注意详略得当, 不能一味的“细节”, 那就成了流水帐了。

此外, 苏教版 (国标本)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也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 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 (《春日偶成》) , 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三顾茅庐》) , 观察生活, 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 (《鸟语》) , 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 (《天鹅的故事》) , 看课文插图, 写一段话, “选用”“课文中的词语” (《沙漠中的绿洲》) 等等。这一系列的安排, 也充分证明了在作文训练中片断练习的重要性。

片断练习中, 教师尽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的外在障碍,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有浅入深、循序渐进, 通过书面表达来检查感知的正确、深刻与否, 使其感知能力日趋提高。“片断”是构成文章的部件, 也是句子和谐的统一组合, 能较好地实现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过渡。因此, 它是作文教学中较好的训练形式之一。

写想象作文、做梗概练习、片断练习, 目的不在于追求作文的某种训练形式, 而在于探索对感知力的培养途径。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 一味的强调教学表达方法, 从形式入手, 收效甚微;而从内容入手, 提高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感知力, 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写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文章的内容就是人的认识和经验。”也就是说, 作文不是对所见事物的被动反映, 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经验记录, 而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动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应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感知力呢?从而达到活跃学生的“思”, 发展学生的“智”。

关键词:小学作文,感知力,想象力,培养

上一篇:电话回访结合健康教育讲座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下一篇:针刺配合点穴治疗呃逆9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