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验中培养宝宝的感知力

2024-05-04

从体验中培养宝宝的感知力(精选3篇)

篇1:从体验中培养宝宝的感知力

从体验中培养宝宝的感知力

1.用手抓食物吃。让宝宝用小手去抓水果块、饼干、面条等来吃。这样做可能会把宝宝的小手弄脏,但在抓食物吃的过程中,除了味觉刺激,还可以锻炼宝宝手的触觉。不过要注意,让宝宝抓的东西不能太烫。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

2.玩发声玩具。有些玩具不仅可以发出声响,还能随着声音的节奏产生一些动作。这些动作可以刺激宝宝的小手,使宝宝手的动作变得更加灵敏。适合年龄:3个月以上。

3.里里外外都看到。给宝宝看一个物体的时候,最好能把物体的里面和外面都给他看一看。比如,你给宝宝看一个汽车玩具,先给他看玩具的整体形象,然后再给他展示一下里面的结构。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和掌握物体的属性,甚至可以影响他以后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适合年龄:8个月以上。

4.涂鸦。给宝宝准备一些画笔,让他随意地画。可以画在纸上,也可以画在硬纸板、物品的包装盒上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现力,还能帮助他体会不同画笔、不同绘画材料间的差异。适合年龄:1岁以上。

5.玩小贴画。准备一些不干胶小贴画。教宝宝把小贴画撕下来,再贴到图画纸上,也可以贴在爸爸妈妈的脸上,或贴在自己的手背上、衣服上。这些小贴画可以反复地揭下来、贴上去。如果没有小贴画,也可以用透明胶带代替。这可以锻炼宝宝手的精细动作能力。适合年龄:1岁以上。

6.看,也闻闻味。把一些味道不错的东西给宝宝展示一下,比如水果、花等。这样做可以加深宝宝对这些物品的印象,使他不仅能记住物体的外形,还能了解这些物品的气味。这对于刺激宝宝的视觉和嗅觉都有益处。适合年龄:1岁以上。

四种做法,抑制美术才能

1.限制孩子涂鸦。如果你给孩子立的规矩特别多,要求孩子只能在事先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会限制孩子自由的思考。或者因为害怕孩子把家具、衣服等弄脏,而大声地斥责孩子的涂鸦行为,就会制约孩子创造性的发展。

2.过多地干涉孩子。当孩子正在专注地画画、做手工的时候,你总去打扰他;或者因为到了睡觉时间、吃饭时间,你就强行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这些都会限制孩子们的思考。

3.让孩子按你的印象画画。孩子画画的时候,你总是要求孩子画头发必须是黑色的,画天空必须是蓝色的。这样做只会使孩子的想象力逐渐枯萎。

4.只给孩子现成的玩具。与那些可以自由分解、组合的玩具比较起来,现成的、单一的玩具对孩子的创造性帮助不大。

篇2:从体验中培养宝宝的感知力

这原是一道估测题,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的不同, 可想而知, 估测结果会很乱。而实际测量方法前两节课也讲过, 所以也没什么道理可讲。乍一接触此题感觉是“麻烦”, 大多数教师认为这类题目要么替代学生做出答案, 一一抄之;要么布置为家庭作业, 草草了之。总之, 这题犹如一杯平平淡淡的白开水, 没有研究的必要。

可作为一名课改的实践者, 总觉得不忍心就这样将就了, 于是苦思冥想一番后, 我抽出40分钟上了一节活动课。

在我引导学生读懂上表后, 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教师引领大家估测并实测铅笔盒长度

1. 同桌合作, 展示交流。

(1) 以同桌为一学习单位, 选其中一个同学的铅笔盒各自估测一下有多少个长并填表; (2) 再用手中的学具共同测量一下实际有多少个长并填表; (3) 同桌二人比比看, 看谁估测得准并说说自己的好办法。

2.收集信息, 评价小结。重点说明实际测量方法 (若干个

应沿着铅笔盒长边摆成一条水平线) 。

设计意图:设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这个过程的实施中, 会出现许多问题: (1) 估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太远。我认为这很正常, 故不急于讲解, 相信学生在后边的两个环节中, 通过亲身体验, 会掌握一定的估测方法。 (2) 实际测量方法不当。我认为这个问题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否则活动就会失去“估测”与“实测”对比的意义, 无法确认谁的估测方法更准确, 因此在小结时侧重于这一点的评价。尽管新理念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活动中得到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帮助作用, 任由学生发展, 而是要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会方法, 以便在正确思考方法的启发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二:以4人小组为单位, 估测并实测教师发下的练习本有几个

1. 激发兴趣。

经过第一轮估测, 有的学生估得较准确, 有的学生开始估得不太准。这时, 教师可鼓励估得不太准的学生从同桌那儿学习估测方法, 然后再来试试。

2. 讨论交流。

每人先各自估测填表;4人共同测量实际结果并与估测结果作比较;介绍自己的估测方法并推选出你认为估测方法较好的同学, 说出好在哪里?

3.收集意见。

介绍优秀的估测方法, 渗透的棱长为1厘米。这时, 学生会谈到用手掌乃至于手指去估量 (因前面学习长度单位1厘米时, 已渗透了1食指宽约1厘米, 大家会在对比情况下, 认为的棱长与1食指宽很接近) , 教师趁势追问:你为何想到了用手指去估测, 其中有什么学问吗?学生认为:1食指宽=1个的棱长=1厘米, 即的棱长也为1厘米, 这时组织大家测量验证得出的棱长为1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1个的棱长为1厘米, 更重要的是要在第三活动中运用它解决第三个问题, 其中操作情境的创设令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交流情境的创设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对其他同学产生影响:认同了, 相互理解;有异议相互沟通;有问题, 引发探究。交流互动过程中, 学生学会主动将他人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 重新审视自己的估测策略, 切实调动了教学中的思维碰撞。

活动三:各自估测并验证30厘米长的米尺有多少个

1.设疑启智。

投影出示第3栏内容 (30厘米长的米尺图) , “请同学们观察并说明困难, 老师和大家手中都没有这么长的米尺, 你能想办法估测一下它的长度吗?” (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2.思考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 提出意见:一是大约有30个长, 原因是一个的棱长是1厘米, 而这把米尺标有0~30厘米, 即为30个长。二是大约有31个长, 理由是1个的棱长是1厘米, 而这把米尺的0刻度前和30刻度后都有一点儿空余, 所以应为31个长。

3. 测量验证。

师出示这样的若干把米尺, 并发放到组内, 经学生测量验证它的长度是31个长。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特点是先猜后量,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修正”这样一个求真过程, 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长度感也非常重要, 正因为有了前两个活动做铺垫, 学生在第三个活动中的估计就有了基准参照, 从而不会盲目地、无根据地去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交流, 学生今后估计一个物体的长度时, 经验会更丰富, 考虑问题会更全面。学生在“亲身体验、主动感知”的探究中不仅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 而且也掌握了“基于数学思考方法所需要的应用技能”。

这一问题整整花费了40分钟, 对教师来说可能是少抄了一次作业, 少练了几道题, 可对学生来说却受益匪浅。听听精彩的结尾吧!我问大家:“这节课你有收获吗?”一只只小手举起:“我知道了一个的棱长为1厘米。”“我知道了观察物体一定要全面、仔细。”“这节课很快乐, 因为我发现了一个大家没注意的小问题, 尺子的长度可能比刻度大。”“我知道了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摆平、摆直。”“我闭着眼也知道1厘米有多长。”……

篇3:在体验中感知数学

创设情境,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情境设置是否恰当,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动情”。

如在教学二年级“两位数加法笔算”一课时,笔者将演示的例题1选择了不进位的加法笔算,因此学生能够根据以往经验,很快解决问题;紧接着举出例题2———需要进位的加法笔算,学生继续运用例1的方法解决,可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低位相加后满十要进一。一部分同学将刚才算出的高位上的得数擦去,重新加一写上;另一部分学生这时则停笔思考了一会儿,改为从低位算。后经课堂上的比较和讨论,得出结论:在笔算时由低位加起比较好。

与以往相比,过去的教学起初就由教师强调笔算的运算顺序,虽然学生靠死记硬背能运用这样的运算顺序,可是往往却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现在这种教学过程虽然比以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但学生从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中自主提出问题,想出方法,得出结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是主动的,思维是积极的,知识的建构也是有效的。

自主实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对概念时,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个特例。教师可通过教具的演示,也可让学生操作学具———使长方形的长边慢慢缩短成与宽边一样,形成正方形,如长边继续缩短,则又变成了长方形。在长边的这一运动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正方形只是该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特例。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经验的支持,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往往是十分有限的。丰富而多元的体验是小学生建构性学习的基础。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让学生掂一掂,量一量,做一做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长度单位的概念,体积单位的概念。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千米”这一概念时,动用了校车载着学生感受一千米的长度,还布置学生放学时走一段大约一千米的路。可见体验在知识建构中的地位。

拓展时空,体验知识的相关背景

课前拓展。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然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发现的百分数;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可让学生调查跳绳比赛的情况,并由此抽象出数学问题:怎样比较组际间的跳绳成绩好坏?

课间激活。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如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买卖关系的经验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等。这样巧妙地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亲身体验知识的来源,使学生倍感亲切,理解深刻。

课后拓展。要促进学生有效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体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将数学活动、体验学习延伸到课外。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动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之后,可让学生试画学校平面图、家庭平面图等。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教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青青河边草优美散文下一篇:侧记范文重大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