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爱心”的培养

2024-05-02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爱心”的培养(精选9篇)

篇1: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爱心”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爱心”的培养

丰富的感情是作文的基础,有“爱心”的学生更能激发丰富的情感和写作的灵感,这样写出作文才饱含真情,感动读者;一个感情非常平淡,缺乏“爱心”的学生是很难写出好作文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心”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在小学作文中发现,大多数作文单调乏味、内容干瘪,框架模式化、语言成人化,几乎千篇 一律,情感不亲切、不真实、矫揉造作,难以写出真情、绘出童心、显露童趣、叙述童乐,这已成为小学作文习作的一个“瓶颈”。

如何打破这个“瓶颈”呢?单靠教材中安排、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形成良好的动笔习惯,其最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正确引导小学生在作文中袒露童心、回归童趣,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永恒的话题。

一、培养小学生对家庭的“爱心”

对父母的“爱心”,是爱一切的基础。目前,小学生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父母也将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们物质方面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家长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往往只注意到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致使孩子对父母的印象模糊,感情不深。最突出的表现是,当写关于父母的作文时,竟使很多学生无处下笔。

如何让学生们有素材可写、真情可述呢?那就要注意到培养学生的家庭“爱心”,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家庭是孩子最温馨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家庭“爱心”的培养主要靠父母的关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密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家庭生活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爱心”。一是让学生参与到父母和孩子互换角色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换位思考、互换角色,增加孩子对父母辛劳的体会,增强孩子对父母的“爱心”;二是让学生每个周末为父母做一件事情,捶背揉肩、洗脚洗头等小事,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挚的感情交流,感受深切的爱。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再让学生们来写自己的父母,就不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或者再不会无从下笔了。“

二、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心”

大自然是一个美妙的课堂,它以神奇笔锋为我们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世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心”,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思维和灵感。

走进然自然,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欣赏如画似锦的自然景观,秀丽壮美的山川河流,再让学生们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培养逐渐激发学生们写作的情趣。

雪花漫天似桃花,翩翩落入梦中来。冬天下雪了,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啊!我问学生们,下雪了你们有什么感触?开始只有个别同学发言,我又接着问:“你们喜欢雪花吗?为什么?”大家都说喜欢,冬雪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让小麦保暖,清洁空气。“那么,大家说说自己见过的最美丽的雪?”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了。对冬天、雪花充满了无限爱意,进而观察雪花,并进入丰富的想象之中。学生兴趣昂然,然后学生们抓起笔把心中的“爱”自然吐露出来了,连平时不喜欢习作的学生也有话可说了。

让学生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变化,用“爱心”触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积累最淳朴的真情实感和习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

三、培养小学生对生活的“爱心”

小学生们都是合群爱玩的,但现在有很多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学生的生活非常单调乏味。在孩子封闭在社会大环境之外,是一件也不理智的事情,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天真烂漫,感受不到社会的丰富多彩,孩子的“童真”和“童趣”就被压抑了,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易。

多到大自然中去,多和小伙伴交流,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这样对描写生活的作文就有素材可写了。在学校,教师也要尽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童趣和爱心。前一段时间,卡片在学生中风迷,赢卡片、换卡片、集卡片是男孩子的业余爱好。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然而看到孩子贪玩的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不能简单地去没收或撕毁,而是加以正确引导。如让学习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卡片(卡通人物等),写一个人物小传,一下子各种人物小传都出来了。这种因势利导的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调动了孩子的写作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以作文为培养小学生“爱心”的载体,成了表现小学生童心、童趣和童乐的有效途径,突出了小学生单纯、朴素的天性,培养了小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优良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对小学生“爱心”的培养,不仅锻炼了他们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更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让小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激发了小学生写作灵感和热情的火花。

篇2: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爱心”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教育部长袁贵仁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我们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作文时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信用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新颖。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篇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爱心”的培养

一、了解学情, 不要拔高

首先老师不能拔高, 三年级只是学生初步接触作文的时期, 不要觉得写作文就要写长长的, 甚至有的老师给学生限制字数:“今天的作文要写300字”、“今天的作文要写400字”。也许对某些学生来说300、400字不觉得多, 但是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还是觉得多, 他们一听到这么多的字数首先想到的是到哪儿去弄300、400字呢?怎么凑出这么多的字数?而不是去构思文章, 这就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试想, 在这样的情绪下, 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有的老师甚至提出“内容一定要具体、结构一定要完整”等等, 学生一听就发愁了, 怎么样才叫具体呢?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 有时他心里知道可就是写不出来, 有时一件事一两句话就写完了。作文交上来, 老师又是一顿训斥, 使学生对老师又产生畏惧心理, 更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

再者, 家长不能拔高, 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 总是训斥不断, 这样写也不满意, 那样写也不满意, 让孩子改了一遍又一遍, 甚至有些家长自己在孩子的作文上改来改去, 改得“面目全非”。有的直接就是一句话“重写!”长此以往, 有的孩子都害怕把自己的作文给家长看了。孩子能不讨厌作文吗?

因此这个过渡很重要, 我们要积极创造保持作文兴趣的条件, 它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基础。我们要掌握一个“度”, 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三年级只是学生的作文起步阶段, 只要是学生的话, 在老师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 同时那也是珍贵的, 老师应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不管是哪一方面, 只要有创意都应该鼓励。老师要善于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词用的贴切, 一句话写得精彩, 一个观点有独特的思想, 都应该给予表扬。我经常让学生在班上读自己的作文, 读的时候不一定全篇读, 哪儿精彩读哪儿。有的学生在全篇文章中也许只是一个词用的贴切, 我也把它拿出来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知道:你的文章不一定非得写得多么完美, 只要是你自己写的, 只要有进步, 那都是好样的。从而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三年级学段目标“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细作的快乐。”

二、把作文教学渗透在每一节语文课上

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作文课, 是写《我敬佩的人》。这位老师这样指导:同学们想想这样的作文怎么开头呢?提问学生, 有学生说了:“大家可能都有自己敬佩的人, 我也有自己敬佩的人。他就是……”结果每叫起来一位学生都这样说。然后老师又说, 中间部分怎么写呢?学生还是这样一个个说, 结尾部分怎么写?学生依然是一个个说, 后来作文草稿交上来, 全班80%的同学开头和结尾是一样的, 甚至有的连文字都一样。真是一堂失败的作文课, 这样的作文指导课不如不上。

老师不要认为只有作文课上才是指导作文的时候, 殊不知, 作文指导应该渗透在每一节语文课上, 我们每个单元有精读课文, 有略读课文, 这些文章一方面人文内涵丰富, 贴近儿童生活, 体现时代特点, 蕴含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作文服务。例如三年级下册《翠鸟》这一课, 文中对翠鸟动作的描写非常精彩, 课堂上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课后可以让孩子观察猫捉老鼠的动作, 小鸡抢食的动作等等, 进行小练笔。如《太阳》这一课的说明方法有四种, 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自己写这一类的文章时加以运用, 总之, 老师在上每一课时都应该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慢慢地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 对自己的作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注意命题, 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的生活, 要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 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 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 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另外也不能“老调重弹”, 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 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时间一长,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我有时会出其不意地给学生布置小练笔, 比如我会给学生几个词语, 让学生用上这几个词语, 编写小故事;开学几天后, 让学生以“开学这几天”为主题练笔;写自己名字的来历等等。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主题和新的想法。

四、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中段习作目标:“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动员家长带着孩子利用周末、假期外出, 或徒步或旅行, 去亲近大自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世界的能力, 还能开阔眼界, 提高能力, 还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 熏陶他们的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从而培养他们立志改造自然, 树立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且能从这丰富的旅行生活中掠取写作素材。另外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受、写文章。记得在上学期我也仿照一位老师带着学生玩“搭纸桥”的游戏, 通过游戏, 学生就能把活动中师生的生态动作写得很具体, 因此开展活动比老师滔滔不绝的说教更实用。

摘要: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 我们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不能对学生拔高要求, 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语文课, 向学生渗透写作知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习作积累素材。

关键词:习作,兴趣,活动

参考文献

篇4: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实践

一、观察生活,提供作文源泉

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起作文来就难免空乏。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知觉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不是一般的“看”和“听”。通过观察,学生便可发现生活的奇光异彩,写出生动具体的作文。

1.选择最优的观察客体

观察的对象需要选择,应观察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就拿观察秋天的景象来说,就不能只是在秋天里把孩子带出去,随意的走走看看,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最能反映秋天特点的景物。如秋天的田野既有丰收的粮棉,又有各种瓜果;园子里既有盛开的菊、桂,又有枯黄的落叶;天地间可以看到高远晴朗的天空,偶尔又可以看到绵綿的秋雨,夜晚又可以乘着晚风看到皎洁明月、弯弯的月儿……简言之,大自然为孩子的观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观察客体。

2.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

观察客体选定后,如何指导孩子一步步去认识,需要老师的实地构想和合里安排。这样,一方面是观察活动有顺序进行,让学生获得的材料是有序的;另一方面,观察程序的安排使观察活动更为引人入胜。如,观察文化广场的喷泉,许多学生高兴的说:“喷泉真好看,水喷的的多冲啊!”显然,学生对眼前景色的认是笼统,不具体,还停留在一般“看”的水平上,教师为了指导学生的观察,因势利导,提出四个问题:“这喷泉怎么好看?”“谁水怎么个冲劲?”“大喷泉的水猛的喷出来,像什么?”“许多小喷泉喷出来的水交织在一起,白茫茫的一片,又像什么?”这四个问题就是四项观察任务,这些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和想象,使他们的“看”上升到了“观察”,使他们对眼前景色的反映变得深入具体了,这样细致的观察带来了学生具体的描写,不同角度的有序观察产生了不同的形象创造。

二、体验生活,激发作文欲望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在生活中,为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应把它安排在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作文欲望不应单单在作文指导课上来进行,它是一个全方位、连贯的、不断推进的过程。

1.创造生活

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时,可以在优选的场景中丰富情境,创造生活,在广阔的情境中围绕主题再增加一个细节,或者一个小景,或一两个角色,或一两件小道具,生活的情境顿觉增色不少,添趣许多。例如教学《冬游池塘》时,教师可以创设冬天池塘的景色。在校园放置一个大水盆,盆边插着几根枯黄的芦苇,芦苇边放着几只“小鸭”,这一景一添,在单纯写景的画面上有了生趣。孩子们看到这小景,仿佛看到了真的小池塘,看到初冬时节小鸭子依偎在芦苇丛中的真切的生活情景。这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素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主动实践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接触自然,创造生活实践的广阔空间,多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观察大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三、创造想象,打开作文思路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语言乃是思维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的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只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注重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四、激发联想

联想是探索和创新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小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活动。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拿出三样东西:钟表、字典和钥匙,把这三样东西摆在讲台上之后说:“这就是今天作文题目。”学生开始有点不解题意,但不一会儿,就都写开了。一个学生写到,钟表不停的响着,那“滴答”、“滴答”的声音像是催人前进的战鼓,又好像在说:“小朋友,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请你抓紧每一分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无限的本领。”“字典好像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问题就可以向他请教。”这个学生给自己作文拟的题目是《金钥匙》,表现了对读书学习的赞美。全班学生的立意几乎没有与他人相同的,可见联想作文有助于改变目前存在的作文内容雷同、立意不新颖的局面。

篇5: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

内容摘要: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就小学生作文而言,想象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富于创造性地写好作文地金钥匙。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论是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还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学习要求来看,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都有一定的科学性。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也是多样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来予以关注:(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想象;(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想象;(3)利用课文情节进行小练笔,训练想象;(4)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想象;(5)精心设计作文题,培养想象。但是如何才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生的想象力?我认为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一下几个方面:(1)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写作欲望;(2)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积蓄表象;(3)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关键词:

作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①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小学生作文而言,如果学生在写作中他的想象越丰富,那么其语言表达也会越生动,他的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也就会越有情趣;反之,如果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失去了想象,思路必然就会闭塞,就很难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就很难形象地描述好环境气氛,只能堆砌一些干瘪的、毫无血色的抽象词语,写出的作文只会空洞干瘪、没有情感。可见想象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富于创造性地写好作文的金钥匙。

一、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可能性

1、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编的文章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文质兼美的散文,如《黄果树瀑布》、《燕子》、《爱如茉莉》等;有富有文化内涵的寓言、神话,如《自相矛盾》、《嫦娥奔月》等;有充满情趣的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有语言凝练情感丰富的诗歌,如《游园不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想象,并进行小练笔训练,这将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另外,教科书中还有不少作品在文中留下了“空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穷人》、《半截蜡烛》、《嫦娥奔月》等这些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续写。

2、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来看,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入学以后在老师的教育影响下,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也逐渐增多,创造想象也随之日益发展起来②。低年级学生听了一个故事,让他们重新复述,他们往往是全盘复述,一字不漏;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复述时,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补充故事的情节,使故事的情节更生动,内容更丰富。从写作方面来看,中高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寓言、想象作文的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创造的欲望也很大。

3、从学生的学习要求来看,《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③另外,《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写作要求分别作了明确的要求:“写想象中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④、“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⑤《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事物。”⑥

二、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途径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⑦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想象贯穿于作文教学始终。如果没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培养,而想让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有所提高,那种可能性近乎渺茫。学生写作时如果没有想象力,其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就会空洞,立意也将陈旧不新。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写出满意的作品就必须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想象力

众所周知,阅读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能积累词汇、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培养想象、提高写作能力、丰富人生体验、提升人的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可一说起阅读就有不少教师犯愁:许多孩子对阅读产生不了兴趣。其实许多学生不是对阅读不感兴趣,而是教师只是一味地口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牵引和指导,使学生的阅读没有方向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学生读书漫无目的,渐渐地便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童年阶段,童年应该是活泼天真、幼稚可爱、充满幻想的;是富有童心和诗意的。而儿童文学作品能让儿童保留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根据儿童阅读心理的特点,学生的阅读应从儿童文学作品开始。每接手新一届班级,我皆先从童话、神话、寓言等趣味性强、想象力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引路,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品和书籍,如《魔法姑娘》、《屋顶上的小孩》、《童话世界》、《中外童话故事》、《童话大王》、《故事大王》、《中外神话故事》等。在班级,我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购买一本或订阅一套,这样一来整个班级就有了近百本的图书,这是一个不少的数目,然后鼓励学生在班级相互传阅。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我把每天下午的20分钟自习课定为自由阅读时间,并且自己陪学生一起读。在读的时候,我往往很专注,随着书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自然地流露出喜怒哀乐的表情,并且有意让学生看到,让他看到你所看的书并对它产生兴趣,有一种想看的欲望。另外,我还争取到家长的支持,在家长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建议家长每天晚上陪伴孩子读30分钟左右的书。为给学生有一个交流展示的机会,每周都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开展讲故事比赛、师生共读、交流体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令人欣喜的是随着阅读时间的延长,发现学生对童话、神话、寓言这些书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文学性更强一些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儿童文学》、《萌芽》、《少年文艺》等,有些学生读起了《杨红樱系列作品》、《智慧背囊系列作品》等,甚至还有些学生读起了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文学名著等。而在这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学生在享受着语言文字带给他快乐的同时,那些词汇、段落、结构已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出现在他们的作文中,同时文学作品中主人公文明的言行和高尚的品格也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们。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力也随之而提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想象

是否有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作文是否生动形象的保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各个方面,如用眼去看、用鼻子去闻、用手去摸、用耳去听等等,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加入自己的独特情感,否则学生对观察的事物冷冷冰冰,写起文章就必然平平淡淡,毫无生气,没有真情实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经常把学生带进自然,去观察、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美丽。春天里我会领学生走进公园、走进野外去寻找春的足迹;夏天里我会跟学生一道享受蚂蚁搬食物的快乐、欣赏荷花的美丽;秋天里我会带学生去郊游、去感受秋叶的绚丽多彩„„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如在一次《校园里的桂花》的写作练习中,我带着学生漫步在校园里,先让他们用心感受桂花的香味,同时边指导学生观察桂花边问:“你们觉得着桂花像什么?”“像米粒,可比米粒要小”“他躲在树叶中间就像顽皮的小孩”。“颜色呢?请大家接着联想。”学生就这样边看边想象,充满了情趣。而在这次作文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语句。如:“一阵微风夹着一股香甜而浓郁的花香迎面扑来,直钻人的心脾。抬头望去,一株高大的桂花树如巨人一般挺立在那里,茂密的树冠像撑开的一把绿色大伞。走近一看,一团团、一簇簇碎金般的小花簇拥在一起,正躲在翠绿如玉的叶间顽皮地眨着眼睛,偷偷的打量着这美丽的校园......”“美丽的桂花树,你静静地伫立在这里,默默地倾吐着自己的芬芳,为校园撑起一方美丽的风景,在你的庇护下,我们快乐地成长。老师啊!您不就是校园里的那株桂花树吗?......”看,这就是观察、想象的魅力。由此可见,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只有启发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才会写出形象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才会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3、利用课文情节进行小练笔,训练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它们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充,然后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写、续写和扩写,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游园不值》一诗,写的是诗人叶绍翁访友不遇,却意外欣赏到出墙红杏的故事,借以赞美春天。上这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一些疑问引导学生去想象。诗人出访这天的天气怎样?他为什么要去寻访园主人呢?一路上诗人看到了什么?园子里该又是一番怎样的美丽热闹景象呢?学生经过这样一启发,思维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诗文进行扩写、改写。交上来的作文写得具体、生动而形象。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还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作文教学中,如果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能够迅速地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触动他们写作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很快地入情入境,进入想象写作状态。如在一次作文《温暖》的写作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傍晚放学时,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带伞的同学都陆续地回家了,没带伞的同学也陆陆续续地被家人接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我站在长廊里望着丝毫没有停意的大雨发呆„„我启发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和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接下来可能要发生的故事。而这种情境,学生平时有所感知,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表象积累,很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进行写作。从学生的作文写作情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学生写的是晚归的老师把伞给了自己,而老师自己却冒雨回家的事;有学生写的是要好的同学回家后给自己送来了雨伞;还有学生写爸妈出差在外,年迈的奶奶冒雨给自己送伞等等,细节的刻画十分生动,情节的描写十分完整,情感真挚而感人。有些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进入情境写好文章,我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可以重现的特点将实物图片、音乐影像等进行组合运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家乡》时,我一边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家乡美丽的风土人情图片一边播放音乐《谁不说俺家乡好》来渲染气氛,通过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进美妙的世界,在感受家乡美好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并唤起学生的想象,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在作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记忆表象,在此基础上展开新颖、合理地想象,使学生“神思”的翅膀飞得更高远。

5、精心设计作文题,培养想象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憧憬和幻想,富有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去引导、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唤醒他们的写作灵感,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十有益的。小学生对童话、想象和幻想类的文章情有独钟。在训练学生作文时我也是从童话开始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文具盒里的悄悄话》、《森林里的演唱会》、《会说话的猫》、《乌鸦上当以后》、《流浪的鱼》、《小猴逃学》等,这些文题趣味性强而想象力丰富,很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时还让学生根据某种假设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班主任》、《未来的„„》、《太空的旅行》、《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等等。另外,进行看图作文写作训练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看图作文所提供的画面往往是生活中的某个特写镜头,里面有许多“空白点”,有“含不尽之意于画外”(刘墉《萤窗小语》)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积累·运用

(一)的习作练习是一篇看图作文,画面中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学生在教师节这天给老师送礼物,仅此而已。不过,图中隐含了许多值得人去思索、去想象“空白”:学生为什么要给老师送花?她手中的花是怎么来的?她是什么时候送花的?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都可以根据画面内容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他们的文章写得充实而具体、情感丰富而富有想象力。

三、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要求

“没有想象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江泽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而言也是非常的重要。可见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更是每一个人民教师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责⑧。前面就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合我个人的作文教学实际讲了一些方法,但是如何才能扎实有效地去做好这项工作呢?我认为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写作欲望。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促进想象力发展的主要条件。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新奇感,总是问这问那,不厌其烦,有时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表现,在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因为烦或认为这些问题没有意义而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而要积极地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我经常故意设计一些新颖的作文题目,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去提问,去探求,去想象,去思考。甚至在学生的日记练习中,我根据他们的好奇心强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写童话连载、写校园小说、写科幻小说和诗歌。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班级有近95℅的同学都坚持了下来,日记写了厚厚的几大本。两年下来,班级的作文水平整体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习作在外屡屡发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2、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积蓄表象。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亚里斯多德说:“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里的东西。”⑨只有脑中有丰富的表象储存,其想象力才会得到不断地提高,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在作文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我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还广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郊游野炊,实践调查等),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知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丽,不断搜集丰富的原始材料,扩大自己的知识眼界,丰富表象储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作,这对他们写好文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情感是创造想象的动因。人在产生想象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如欣赏到美丽的景色时,人的心情就会愉悦,会因之而产生一系列美好的遐想,这样人的情感就会影响到想象力。更多的时候忧愁郁闷的情绪常使人想象可怕的情景,而乐观愉悦的情绪则会让人想象到一些美好的情景。“情景交融”就是这一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进行写作。

总之,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生活丰富表象积累,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同时,我们自己也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紧紧抓住想象力培养这根主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多层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作文的王国里自由飞翔,写出血肉丰满,富有灵性的文章来。

参考书目: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第284页 商务印书馆

②《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第91页 董奇 浙江教育出版社

③④⑤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⑦《美学》第1卷 第50页 商务印书馆

⑧《心理学教程》 第129页 余柏民 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特别是对教育的改革。新课标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新课标提出了对语感培养的要求。对语文中语感的含义以及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做出分析,同时对如何培养语感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出要注重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是对语言主体把握的一种能力,具备良好的语感能让人感受到语言的博大精深,享受语言之美,提高审美能力。然而一直以来,教师对培养语感这一方面没有找到真正适合的途径,重视文章内容培养而忽视语言实践。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培养语感的重要性,甚至被认为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一、语感的含义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直接、快速感悟语言的能力,是一种个人的语文修养,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语感的人在一接触到语言文字就能产生全方面丰富的直感,不仅能够感知语言的真正含义、体会到真正的情感,还能迅速感知言外之意。而语感能力差的人在遇到语言文字时总是不能领略其深刻含义,时常曲解本意。语感培养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该着重关注这一方面,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1.语感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感

当遇到语言阅读时,大多数人凭直觉来阅读,他们可以很快读出句子中的缺陷,比如哪儿用词不当,虽然说不出是为什么用词不当,但能直接感觉出用得不对。这种直觉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产生敏锐的领悟力,进而形成直觉思维。因此,必须做出有意识的努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有必要的。

2.培养语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因素

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必须与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感觉、直觉、记忆、情感、思维、表象等。当学生受到语言的刺激时,他们会将自己的心理因素参与进来从而完成对语言的欣赏。比如,当课文中美好的句子映入眼帘时,他们会经过感知觉和想象、表象这一系列的心理因素参与进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所以,语感需要多方面心理因素的参与,同时会促进这些心理因素的积极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语感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视、听、说、阅读以及写作能力。好的语感在视、听、说中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阅读理解、写作中能激发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势在必行。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以读为本

读是眼、口、耳、心的同时参与,在阅读时要眼到、口到、耳到和心到,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声音语言,多读几次,自然而然地语感就上来了,也就逐渐明白意思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匀出一些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引导读书的方式有: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和引读等,从读中训练语感。

范读就是教师给学生朗读,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到文章的意思,才能朗读得有感情,这样学生才会共鸣,进而模仿老师阅读,达到由感情渲染语感;自由读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发自内心地阅读,多读几遍就能将情感融入阅读中,比如小学语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黄继光站起来了”,学生联系前后文多读几次就自然而然地在读到“站”字时会发出强烈的语调;分角色读就是一篇课文可能会有不同角色的扮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各种人物性格的特点,要求不同人物分角色用不同语调读出来,真正融入角色扮演中,激发语感;引读就是教师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在阅读中形象朗读出来,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接着朗读。

2.品析语句

品味语言是语感培养的核心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字词含义,真正了解语句意境,激发情感。比如,在一些简单的省略句中可以补充完整句子或在一些复杂的句子中删减变成简单句子,或者换个词语来代替原来的词,都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句子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增强语感。

3.联系生活实际

要想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不能只从字词中理解,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经验运用到阅读语句中来,才会有效地提高语感能力。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文中老奶奶靠着洋槐树焦急耐心地等待着,与学生自己在约好地点等待别人,可是别人并没有准时到来这一情境联系到一起,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就可以有感而读。

4.将想象融入语感培养中

想象与语感是紧密相连的,在阅读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将课文内容的情景想象出来映在脑海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感情与作者感情达成一致,增强语感训练。

5.语言积累,奠定语感

学习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也需要积累。阅读多了,熟了,达到顺口而出的时候就是语感最佳的时候。熟读和广泛阅读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积累,多读几篇,一篇多读,积累材料等就是在培养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品析精彩语段,积累好词好句,充实语言文库;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好的文物,开阔学生视野,为语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6.实践语言,增强语感

将所学语言实践到其他方面,学会迁移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应用到口语、写作方面来,组织口语演讲或作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思想内涵,发展自身语感。

总之,培养语感不仅对学生的视、听、说和阅读理解能力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文教学奠定夯实的基础。希望教育者可以采纳以上建议,让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中闪光。

参考文献:

篇7: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爱心”的培养

[作者] 沈阳市皇姑区珠江五校 张波

[内容]

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将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呢?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质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麻雀》一课,学生结合预习提示提出,猎狗和小麻雀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老麻雀为什么从树上飞下来?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感知课文,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情节相似,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①抓关键问题解题;②读议词句促理解;③联系实际知理,运用三步法,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揣摩词句,适时反馈,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求大同,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其它寓言的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讲:“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语文教材是凭借,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激发思维波澜,从课文延伸到作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学《种子》一课,我以文为例,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对小女孩神态、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突出人物朴实品质的写法,写一位自己喜欢的人,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美德,先让学生观察,再口述、评论,从观察到表达,触及思维,从学写到会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当中藏龙卧虎,我重视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思考空间,坚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经常在课后设计一些仿写、小练笔、课文发挥性复述提纲,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春夏秋冬系列文集》、《二十一世纪畅想曲》、《虎刺花》、《假如我是》……这些课外练习,令语文课余味无穷,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启智、怡心、育美”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教学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教学中尊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既重视智力因素,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善思。学《瀑布》一文,我领学生划停顿、找重音,读出诗的韵律。通过配乐朗读,想像画面,以流水淙淙,瀑鸣阵阵,再现思维情境,使学生陶然于美景之中,如临其境。在这里,想像是一种补充,可以产生思维飞跃,形成审美素质。

篇8: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 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某位学生学习英语非常刻苦, 单词记了好多, 语法规则背了不少, 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 特别是语言运用时, 理解力和表达力都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原因之一在于该学生的英语语感差。

一、什么是语感

什么是语感?语感 (sense of language) 是人们直觉地感受和领悟语言的一种能力, 或者说是感知和生成语言的直觉成分, 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 是英语学习和使用的核心。语感的产生来自大量的言语实践, 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语感通俗地说就是对语言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地把握。所谓直觉,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 指的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 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 语言表达流畅得体, 反应迅速, 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

二、语感训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依据

目前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这也可以从不断推出的教材中得到体现。比如现阶段小学三年级使用的PEP, EEC等教材, 选用的内容都有交际性的对话, 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单词等等。但实际上, 能熟练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即使有学生能熟练地用英语交流, 多数的学生还是缺少了英语语言的地道味, 究其原因, 也正是由于学生语感的缺乏。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学生的语言直觉和语言习惯, 而不是逻辑的训练。“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 。当学生在每说一句话, 都习惯用母语来思考, 然后再翻译成英语说出来时, 这个过程已经违背了语言的本质。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说, 学习语言越早越好, 儿童思维比较单纯, 听觉敏锐, 模仿力强, 心理障碍与怕羞感较少, 正是获得语言的最佳时期, 他们比成年人更易建立起新的语音体系, 学得较自然。对儿童进行有目的的语感训练,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期, 加强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以激发学生学外语的兴趣,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之所以“最要紧”, 是因为有了较强的语感, 也就有了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有了这个基本功, 也就有了日常交际的能力了。语感对于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性正如诗感之于诗人、乐感之于作曲家一样, 对促进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基本技巧的提高和发展, 起着神奇的推动作用。没有良好的语感,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会、学好、学精的。一般认为, 语感在整个语言能力结构中, 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的地位。首先, 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活动 (包括语言学习) 都必须以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为先决条件, 否则根本无法参与任何一种言语活动。由此可见,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其次, 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言能力的高低。最后, 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言审美能力的雅俗。审美教育要通过形成良好语感来完成, 言语活动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审美情感的诱发、审美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基于语感。语言能力最高境界——语言审美能力的形成要以良好语感的形成为标志。那么,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呢?

三、语感训练的多种形式

1.听说训练

力主学英语要培养语感的朱光潜先生说:“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 走进教室, 就不说一句中国语, 借助眼神、手势、音调、动作、图片等作辅助, 专心听, 然后学着说。”听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 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听的作用仅次于看, 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当学生刚接触英语时, 就不妨让他们多听英语磁带, 尽管他们对所听到的内容不知所云, 但他们在反复听了之后, 就会对英语的发音系统及模式逐渐熟悉和了解。

除了听磁带之外, 教师上课必须尽量用英语授课, 让学生极深刻地认识到英语课与其他课的不同。我们可以用手势、眼神、音调、动作等作为辅助手段, 创设英语氛围,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当然作为英语老师, 自己的英语口语必须尽量纯正地道, 抑扬顿挫, 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享受。

听和说总是连在一起的。从心理学上说, 当某一个人说话时, 他首先受一种动机的支配, 产生说的念头——想说, 随之他便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想说的内容上——说什么, 然后再将想说的内容与言语的表达形式相联系——怎样说。这样, 语言便产生了。

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后, 就会想开口说一说, 这一特性和婴儿的呀呀学语很相似。根据这一特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大量的语言素材, 让学生乐于模仿, 而模仿力是语感训练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英语歌曲、童谣等都是很好的让学生模仿的语言素材。我在平时的上课中, 采用歌曲、童谣进行英语补充教学, 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童谣是孩子世界中的简易诗歌, 洋溢着孩童的纯真, 有些童谣的内容虽然没有什么意思, 但独特的韵律却能赢得孩子们的喜爱。节奏明朗、清晰是童谣的主要特点之一, 因此, 童谣可以合着拍子吟诵。童谣的格律非常有利于初学者认识和熟悉英语的节奏, 采用童谣, 可以让单音训练和节奏训练同步进行, 使学生能尽早受到节奏训练的指导, 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英语的节奏模式。在刚接触一门新的语言时, 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理解每个句子和单词, 就像许多孩子能背诵很多唐诗却并非完全理解一样, 他们也会很快地接受童谣, 首先是接受童谣的韵律和音调, 继而接受它的单词发音和意义。通过童谣, 学生学会了简单的单词、句子, 对英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判断, 同时也学会了自然优美的语音、语调, 学会了欣赏语言的韵律美。

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说。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遵守纪律, 认真听讲, 学生上课时往往不能随意地畅所欲言, 他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 等待着老师“要他说”。这对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多弊端, 它导致了学生怕违反纪律而不敢张嘴, 怕表达不当或表达错误而羞于开口。长期的少开口, 慢慢地会使学生不开口。而学生语感,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 不断地知错而改才能逐渐提高。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要允许学生大胆地说, 自由地说。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我们也应鼓励他们, 而不是为了纠错而打断他们的话, 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说话热情。

2.朗读训练

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 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 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诵读从其生理机制上说, 也是整体的、系统的综合性过程, 由于课文蕴涵的审美因素作用, 也由于诵读中学生对课文韵律美的领悟, 他们的认识就可能是从感性到知性到理性的过程, 反复之中认识会产生飞跃, 出之于口, 明乎于心, 吟读的审美过程自然而形成。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则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作出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 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比较重视朗读这一环节。朗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调、句子重音、节奏、意群停顿等。上课时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 特别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 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来。在读课文中的对话时, 让学生读出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3.创设环境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 中国学生缺少自然的英语环境。因此, 要增强语感, 必须多创设英语环境。英语环境包括课内和课外环境。

在课堂上, 教师在介绍新的语言项目时, 应把要学的内容放在语言环境中去学习, 以情景为中心, 强调耳、眼、脑等感官同时去感知, 以情景联系话题, 将语言材料、语言功能自然地融于情景之中。如在教学一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时候, 我们有一个问候的话题, 分别是从早到晚的问候方式。我制作了一个小太阳, 背面是月亮, 老师来做太阳 (月亮) , 同学们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来判断是什么时间然后说出相应的问候语, 还可以自由地作出动作。学生们会在太阳刚刚升起时大声地说:“Good morning!”配以伸懒腰的动作;还会在月亮爬上来的时候懒洋洋地说上一句:“Good night!”然后静静地趴在桌子上。孩子们陶醉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 熟练地掌握了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night!这几句日常问候语, 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创设情境给了学生“说”的环境。在教学“Streets”这一课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出行的情景。在教单词时, 也可以为单词创造语境。再比如教单词cold时, 教师用颤抖的声音, 哆嗦的身体来呈现,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情、形体和语气来揣摩单词的意义, 学生也会乐于模仿。

篇9: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爱心”的培养

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上一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下一篇:我的自画像_自我介绍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