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设计与审美心理

2022-08-28

第一篇:外观设计与审美心理

音乐审美与心理学研究提高班培训心得

十分荣幸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来到宁波大学参加为期三天的音乐审美与心理学研究提高班的培训。离开校园这么多年,很多东西都忘记了,能重新回到课堂的感觉真好。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音乐审美与心理学研究,主讲徐老师以幽默风趣、亲切随和的教学风格给我们进行了生动的讲课。通过体会聆听、音乐生情、听析意图这三方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给我们分析讲解了音乐审美的方方面面,其中许多知识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非常新鲜,也有点深奥难懂。学习中,徐老师还提供了大量音乐家的作品,电影资料、电影音效,举一反三分析解读,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真正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聆听到了各种风格、各种调式、各种情感的大师级经典作品,欣赏到了各种叹为观止的电影音效,及反映心理本质的音乐作品,我个人觉得非常享受。音乐审美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审美感知开始,进入审美体验,最后达到审美启悟。而在这三个阶段,审美体验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欣赏者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不但开阔了眼界,也懂得了音乐审美不是随便听听这么简单的事,需要大量的作品背景认知,才能很好的了解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感知音乐的美。培训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十分匮乏,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也不够强。今后在这些方面需要加强,平时要对音乐作品及其背景加以收集累积,才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的了解音乐,理解音乐。

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真想把这种音乐审美的能力传授给孩子们,让他们也能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美。可在实际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培养确实比较困难,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分析、聆听技巧,是我们每个小学老师值得深思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方面的培训。

第二篇:从图像艺术的审美和表现看绘画与设计

文章根据艺术家在对形象题材的创作规律和方法上探讨在其艺术实践创作过程中经由思维到精神表现形式呈现出来的图像艺术形态,展开图像艺术的表现和精神层面的心灵审美论述。

关键字:图像,形态,精神表现

对自然之美,可以说是艺术家们永远自发且无法满足的美感追求。不仅仅艺术家,在所有人的潜意识里,视觉图像的美都经过生活经过阅历在不同人的头脑有不同层次的感受。即使是一件小小的艺术作品,人们也能从其中体会出它的情感和审美。人的美观感受是人类的共同生理特征,正所谓爱美是人的一种天性。“自然界万物各具不同形态、色彩和肌理。人们首先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从触觉等直接的感觉对其产生一定的认识;自然界中动植物艳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等首先对人们的感官产生刺激,反复的刺激激发起人们的联想、模仿等思维活动”。1[①]在艺术创作里事物形象图形化的过程,通常也是艺术表现对象为审美的过程。

一、审美表现下的图像形态

图像形态的开拓研究,可说是从现代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创与研究开始。“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 的音译,德文Gestalt一词意译为“形”、“形状”、“形态”,它源于动词“gestalt en”意为“构成”“形成”的方式和内在因素。这一派图像心理学在20世纪初期发源于德国,他们以许多实验证明了人的知觉有向往良好的完形趋向。在我们经验中的东西,印象总是一个整体,例如听曲调,总是旋律形式而非系列音符,是氛围与情感的统一整体,不是枝节局部。对人的印象也是一种整体的感觉,例:慈祥、平和、凶残、刻板、冷漠或者热忱。因此在对于整体和谐的审美上,这一图形心理的本身在艺术中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从心理上对审美观念的概括提升也是分析艺术图形之间关系的研究。而图形艺术的整体的特征又是为了突现新生物,突显新图形,也就得到了新的审美。例如一个四方形,是四条线构成的。这一形一旦构成,就不止于四条线,还有四个直角,加上闭合图形——四方形及其外部空间。当我们发挥想象图形的构成时也就产生大量出乎意外的新的美的感受。

这种源于西方图形设计学方面的研究,开发了图形视觉的形式和审美。而视觉图像形态和它的审美,本身出自一体,或者说视觉形态以图像的形式是用来说明人的审美观。汉唐崇尚肥胖之美,所以这个时代的图像形态都趋向“簪花仕女”的丰腴肌肤和艳丽设色。元代崇尚意趣成就了一代水墨山水画表现的笔墨抒情形态。明清时期由社会环境造就的隐士僧家,“像著名的以亦哭亦笑的‘八大山人’署名所代表的那种傲岸不驯,极度表现的形象„„那突破常格的书法趣味,尽管以狂放怪诞的外在形象吸引人们,尽管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内在激情和激动„„在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而深深感伤的人格价值。”1[②]中国绘画的写意性,用异常简略的形象表达着强烈的个性感受,鲜明的在图像形态上架构自我的审美。 中国古人的治学有“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一说,故“图像”一词在传统文化中的渊源。所谓“索像于图、索理于书”,其中“图”指图形,“像”指图形中的含义与意蕴,是以“图”为媒体的形而上的文化概念。“索像于图”正是说明了“图形”之中蕴涵着图形的意义——“像”。可见,古汉语中“图”、“像”二词是单用。那么,今天从太极图中又有怎样的图像涵义呢?从图的哲学义理角度不妨这样理解“索像于图”:首先印入人的视觉的是一幅黑白对比的“阴”“阳”鱼组合图形,矛盾色交错着对比的图案符号,它的整体基本形为圆,以S形曲线分割,这是图形的外貌特征;其次,圆形曲线的外形封闭弧线视觉在内向运动,这说明图形的基本象征意义是一种永恒循环的运动;第三,“天圆地方”的文化联想,图形所代表的是“天圆”,是宇宙与自然的图像比拟;第四,太极图引发对传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的认知和思辩,即古人从图形中索得之“像”;第五,图形一旦由历史沿传构成程式化的图形符号后,再经人们理解和熟知,在头脑中就构成了一个表象图像。这时无论如何复制、改写、或随意地变形表现,太极图已不再因外在形式的变动而改变了。到此,从形到意的图像探索基本完成。一定程度上,这一视觉的“图像”由“自然”资源转换为“图像”资源,与视觉相并行却又是视觉图像艺术的文化意义建立在自然物象基础上的表现。

中国图“像”的意义并在人的视觉性上精神化。

二、物化的审美精神在艺术设计的表现

中国图像艺术以自然的散漫表达方式使图像艺术在自然造化中成为“心中造化”的作品。“心”是物象在美感中的体现,从图像里你能解读到人生观和其所蕴涵的文化。所以物化之美反映的不只是其本身,如古代的石、木、漆、青铜、金银、陶瓷等材质造型图像;松林、清泉、山水、花草等物象的诸多造型图像,是对物的美感或这或那追求,也是引发视觉审美的改变而升华到审美的艺术精神。早在魏晋时期士人认为“人一旦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人和自然就合而为一了。一方面,自然可以人化,成为人的才情风貌的象征和品藻标准。„„另一方面,人也自然化了,作为其精神超越的标志。„„自然成为精神化的自然,人生成为自然化的人生。物我一体,心与宇宙自然合一,这正是老庄的最高境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1[③]所以,中国的图像艺术往往偏向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展示,作品的精神表现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图像内在的核心与灵魂。对于这样一种艺术观来说,与其说我们是去研究作品完成后的物化之美,毋宁说研究的是创作行为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即作为生命意识本身的魅力。这是现代设计要深刻体会的一种文化表现、精神表现。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历史的文明古国,对图像的创造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创造。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的“手工业文化”,拥有绘画、书法、青铜漆器、丝绸家具、建筑园林、服饰等无数各具特色的图像形态,为今人所仰慕。仰慕之际应该特别关注到“东方人的文化,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表现出比较集中、注重综合思考,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是一种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中国人自古祟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为宜,即所谓的‘天人合一’。”1[④]中国的艺术和其艺术图像体现中国人追求一类精神。人们在形容诗与画的关系时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说诗的境界与画的境界有共同之处。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就给人一种画境的感觉。

中国本土化典型的图像精神表现有很多,如画家黄永玉先生设计并取名的“酒鬼酒”紫沙陶瓶——古拙有趣,大土大雅。“酒鬼酒”使人自然想起湘西的奇诡和不拘一格:在往日湘西刀枪、山歌、烈酒的三维世界里,“无酒匪不勇,无酒歌不飞”。我们也可以从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中读到湘西民性强悍的一面。所以,艺术设计不只是酒瓶外形和酒名,更是酒文化,是湘西文化。

中医、太极、苦行、冥想、茶道,这一切都是令其他民族惊异的文明场景。这些场景是一种东方文化精神的动人呈现,她无法和以理性精神为主的西方风景有相同表述。这不仅仅是不在一个语言环境,甚是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境域。在中国图像的学之道中“了解——感知——体悟”是更符合中国艺术的思维,和从文字之外读文章一样,强调的都是最后的体悟。这是中国文化的逐渐浸润逐渐悟化的特性所决定的。物化我们的艺术作品其实质是对精神的表现,以求在精神的表达中达到完美的境地。如许多画家进行绘画创作时把自已置于充满音乐的环境里,目的就是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感悟和理解,寻找到视觉图像的灵感表现。

三、结语

绘画和设计在图像审美上的共通点,值得深究。虽然说设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创新,也许当新意“穷尽末路”的时候,从审美意义上看,艺术设计起码要守住最基本的一点——“美感”或叫做“品位”的内容。纵横在设计领域的当代设计师陈绍华就曾经形容有的高科技产品是“裸体”的,或者是现代技术加“农民装束”的。这或许是中国艺术设计在对于本土传统艺术文化的陌生与无力驾驭,造成了现代设计语言的单薄,审美文化层面的架空和“超脱”。

中国的绘画和设计,作为艺术的行为,是对审美的文化创造。其间对艺术精神的外化中要如同对优秀的中国艺术精神的追求般,用精神去思考如何创造优秀的艺术设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能、市场、可组装的批量化。这样的设计结果是产生相似的视觉图像感受太多后使得人们的视觉体会,及视觉传达的精神单调而乏味。中国古代就有“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其道理在于图像艺术设计不仅仅要寻求共性的文化,更要表现有思考精神的需求和理念,有审美个性的文化,即有特点的创造图像。因为图像上每一个外露的美学现象或符号背后,都蕴涵着文化和“势”态,风土人情的适宜。

原文发表于《新闻天地》论文版

1[①] 廖军.视觉艺术思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76页。

1[②] 李泽厚.美的历程.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340页。 1[③] 徐林祥.中国美学初步.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

1[④] 贾京生.“尚象”——中国传统图形设计思想的价值.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第281页。

第三篇: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 A、好不好听 B、好不好看 C、美不美 D、像不像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五粮液大楼、福禄寿大楼等都是缺乏感性思维与审美的建筑。()我的答案:√

二、音乐为什么让人浮想联翩?

2.1什么是联觉

1.【单选题】

为空调机选一段广告音乐,最合适的是()。

A、深沉的音乐

B、舒缓的音乐

C、悲伤的音乐

D、欢快的音乐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根据联觉心理,下面与高音相对应的是()。 A、红烧肉 B、闷热 C、真丝 D、巧克力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形式,更有丰富的表现性,这用联觉可以解释。()我的答案:√

2.2声音能够引起哪些联觉

1.【单选题】下面属于高音带给人的感受的是()。 A、情绪上的哀伤 B、体积上的大 C、视觉上的明亮 D、空间上的低深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下面属于弱音带给人的感受的是()。 A、物体形状上的大 B、物体质量上的轻 C、空间距离上的近 D、事物能量上的大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下面属于长音带给人的感受的是()。 A、事物运动上的快 B、交往行为上的随便 C、个性特征上的拘谨 D、物体质量上的重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声音的紧张度越高,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就越纯净、自然。() 我的答案:×

2.3联觉在音乐中的表现分析

1.【单选题】《国际歌》的悲伤感体现在音响的()。 A、中度略强 B、上行音程 C、慢速度持续下降 D、协和音程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莫斯科河上的黎明》表现黎明前的黑暗时,在音响上的表现是()。 A、长音和低音 B、音区偏高 C、速度偏快

D、使用长笛表现纯净的音色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野蜂飞舞》从弦乐切换到管乐时,野蜂的形象没有那么凶了,主要是因为管乐的音色没有弦乐紧张。() 我的答案:√

4.【判断题】德彪西的《海》使用高音的竖琴表现海底深处的波动感。() 我的答案:×

2.4音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1.【单选题】理查·斯特劳斯表现小丑的主题旋律用()表现邪恶感。 A、三全音 B、半音 C、上行音程 D、纯五度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吉特里斯通过改变《沉思》的()使温柔变成焦虑。 A、音高 B、音长 C、起音速度 D、音强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通过改变《马赛曲》纯四度的上行音程属性就可以使得其正面形象变成邪恶形象。() 我的答案:√

2.5联觉在其他艺术表现中的体现 1.【单选题】达利《内战的预感》通过()来表现紧张感和冲突感。 A、色彩 B、曲线 C、圆角 D、锐角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根据联觉反应,周老师为《西班牙斗牛士》选择的背景音乐是()。 A、《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B、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C、D小调交响乐 D、德彪西《海》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与其它流派相比,现代派绘画更能表现人的真实内心。() 我的答案:√

2.6联觉在生活中的价值

1.【单选题】与人交往时要营造容易亲近的气氛,下面不能做到的是()。 A、选择暖光灯 B、穿剪裁锐利的衣服 C、选择布艺装饰的场所 D、留飘逸的长发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下面能带给人厉害感觉的是()。 A、圆脸 B、卷发 C、胖 D、尖下巴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一个人联觉反应越敏感,越具有艺术才气。() 我的答案:√

三、如何“理解”音乐?

3.1真实音响模拟手法

1.【单选题】二胡独奏曲《赛马》是用()的手法表现音乐对象。 A、符号化 B、文学化

C、真实音响模拟 D、音乐性模仿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贝多芬《第六交响乐》是用钢琴表现()的声音。 A、赛马 B、海浪 C、风声 D、鸟叫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如何“理解”音乐的“理解”是指不必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解释音乐。() 我的答案:×

3.2符号对应化手法

1.【单选题】最早一批使用自约性符号在作品中规定一个主题的作曲家有()。 A、贝多芬 B、柴可夫斯基 C、柏辽兹 D、德彪西 我的答案:C

2.【多选题】下面不是用俗约性符号表现人物形象的是()。 A、柴可夫斯基在《1812序曲》中用《马赛曲》表现法国人 B、《红色娘子军》洪常青出场音乐

C、冼星海在《黄河》中用《东方红》表现毛主席 D、《红色娘子军》洪常青牺牲音乐 我的答案:BD

3.【判断题】符号对应化手法与语言有一定的关系,俗约性符号类似于自然语言,自约性符号类似于人工语言。() 我的答案:√

3.3伴随经验联想

1.【单选题】下面不属于伴随经验联想手法的是()。 A、听到《东方红》想到毛主席 B、听到《马赛曲》想到法国人 C、听到乡村交响乐想到乡村风情 D、听到低音感到悲伤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没有看过跳华尔兹就想不到音乐表现的舞会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 A、音乐欣赏离不开感性思维 B、音乐的表现性很难实现 C、伴随经验联想依赖于相关经验,具有局限性 D、真实音响模拟手法具有局限性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真实音响模拟、符号对应化、伴随经验联想这些表现音乐的手法依赖的是理性思维而不是感性思维。() 我的答案:√

3.4联觉对应关系的手法

1.【单选题】欣赏音乐时,在视觉体验稳定的情况下,还需要借助()联想到明确的具有该视觉特征的对象。 A、经验 B、知识 C、思想 D、标题 我的答案:D

2.【多选题】音乐音响带给人的体验可以分为()。 A、听觉体验 B、情绪体验 C、情感体验 D、视觉体验 我的答案:ABCD

3.【判断题】欣赏音乐时,情态体验不稳定时需要借助经验和观念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我的答案:× 3.5如何理解音乐

1.【单选题】理解音乐的第一步是()。 A、读乐曲解说 B、找背景资料 C、听音乐

D、抽出音乐作品中的主要特征元素 我的答案:C

2.【判断题】音乐作品的主要特征元素指的是音乐的旋律。() 我的答案:×

3.6音乐如何表现视觉性内容

1.【单选题】斯美塔纳的《沃尔塔瓦》表现的视觉内容的逻辑线索是()。 A、乡村 B、水仙 C、河流风情 D、祖国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沃尔塔瓦》用哪种特征元素表现祖国?() A、水仙 B、布拉格 C、小溪 D、乡村的舞蹈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不同的音响特征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元素。() 我的答案:√

3.7音乐如何表现情绪内容

1.【单选题】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依靠()进行组织。 A、旋律对比 B、旋律重复 C、经典曲式 D、表现意图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芬兰颂》展现了一系列的特征元素,其中最后表现的是()。 A、压迫 B、斗争 C、胜利 D、受难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很多时候作曲家不追求表现内容而是追求音响的好听。() 我的答案:√

3.8音乐如何表现哲理

1.【单选题】理查·斯特劳斯的《死与净化》通过()表现哲理。 A、准确的逻辑拆分 B、纯音乐的思维方式 C、自然主义 D、自约性符号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理查·斯特劳斯被批评最多的作品是()。 A、《死与变形》 B、《死与净化》 C、《家庭交响乐》 D、《英雄生涯》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音乐需要精准表现创作意图,寻求音乐与内容的一一对应关系。()我的答案:×

3.9音乐对戏剧性内容的表现

1.【单选题】迪斯尼《幻想2000》中表现米奇偷懒乱施法术的配乐是()。A、圣桑《动物狂欢节》 B、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 C、斯特拉文斯基《火鸟》 D、杜卡斯《小巫师》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音乐的自律性体现在()。 A、音乐表现文学化的东西 B、音乐表现美术化的东西

C、完全不表现任何东西,只体现自身的结构美 D、音乐与表现对象有准确的联觉对应关系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只有欣赏了最伟大的电影、音乐等艺术,才能拓宽视野,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 我的答案:√

四、如何让你的音乐表现感人至深?

4.1乐感是什么?

1.【单选题】下面哪种演奏会让《帕凡舞——为死去的公主而作》带给人悲伤的感觉?() A、上升型旋律 B、速度渐快 C、起音速度慢 D、力度渐强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声音一次振动的振幅称为()。 A、包络 B、音长 C、音高 D、音强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拉小提琴时控制弓不乱放是为了控制包络。 我的答案:×

4.2准确表现音乐内涵之音的层面 1.【单选题】弹钢琴时,尾音绵长带给人的感觉是()。 A、精神 B、力量 C、松软 D、威严 我的答案:C

2.【判断题】要准确表现音乐内涵,需要把每一个音都精细地表达出来。()我的答案:√

4.3准确表现音乐内涵之句的层面

1.【单选题】弹奏钢琴时怎么表现压抑的情绪?() A、表现情绪的转换 B、全神贯注感受指尖的压力 C、在旋律的最高点使用弱音 D、在旋律的最高点释放出来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音乐最擅长表现人类的情绪是因为()。 A、人类的情绪是稳定的内心状态 B、人的情分为情感和情绪 C、音乐是听觉艺术

D、人的情的状态和音乐的形态是同构关系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拉赫玛尼诺夫在弹奏自己的钢琴协奏曲时依据的是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自己写的谱子。() 我的答案:√

4.4准确表现音乐内涵之段的层面

1.【单选题】郑京和对马斯涅的《沉思》的演绎安排了()主题,以表现情感的发展过程。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如何对生命进行深沉的体验,以增加情感的深度?() A、多看电视剧 B、有天赋

C、读伟大的文学作品 D、亲自去体验各种生活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曲家写曲子时不会有反复,演奏时也要按照曲谱不能反复。() 我的答案:×

4.5准确表现音乐内涵之曲的层面

1.【单选题】元杰把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弹得像一首作品一样,最主要是因为他()。 A、钢琴技术好 B、拥有作曲功底 C、拥有作品分析功底 D、有深入地对生命的思考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要深刻理解瓦格纳、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必须具备()。 A、生命的激情 B、对段的衔接的把握 C、哲学层面的高度 D、对句的情绪的把握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拉赫玛尼诺夫《第2交响曲第3乐章》利用两个段落把对生命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答案:√

五、为什么我听不出来“乐曲解说”里的内容?

5.1音乐表现的限度(上)

1.【单选题】我们不能听出音乐表现内容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包括()。 A、音乐本身不表现什么 B、没有关注联觉反应 C、没有音乐细胞

D、音乐无法让我们产生明确的联觉对应关系 我的答案:C 2.【多选题】下面选项中音乐不能表现的是()。 A、家具 B、长相 C、平等 D、悲伤 我的答案:ABC

3.【判断题】绝大多数乐曲表现内容的解说都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我的答案:×

5.2音乐表现的限度(下)

1.【单选题】音乐家要有好的生存状态,需要具备()。 A、对音乐的正确理解 B、取媚低俗的东西 C、高高在上的姿态 D、真功夫 我的答案:D

2.【多选题】大部分人不爱听经典音乐,其原因有()。 A、对音乐的理解与乐曲解说不同 B、听不出音乐的表现内容 C、经典音乐是曲高和寡的艺术

D、传统的经典音乐普及方式扼杀了人们的审美 我的答案:ABD

3.【判断题】音乐给每个人自由想象的空间,音乐不需要去正确地理解。() 我的答案:√

5.3音乐理解的不确定

1.【多选题】《展览会上的图画》当中的一段《两个犹太人》还可以理解为()。 A、俄罗斯人民和反动派小丑 B、警察和小偷 C、大灰狼和小松鼠 D、大狗熊和小白兔 我的答案:ABCD

2.【判断题】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演奏家会有不同的理解,即时是同一个演奏家,在不同时候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 我的答案:√

3.【判断题】阿尔弗兰德·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演奏能让人听出来乐曲题目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5.4“忠于原作”忠于谁

1.【单选题】音乐作品的原作存在于()。 A、第一份乐谱中 B、修改后的乐谱中 C、作曲家的想象之中 D、音乐家的演奏中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把巴赫十二平均律演奏出了冰冷的感觉。 A、兰多夫斯卡 B、Schiff C、里赫特 D、格伦·古尔德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意向性对象就是想象中的对象,不存在于现实中。() 我的答案:√

5.5培养创造性

1.【单选题】吉特里斯对《沉思》的演绎体现了()的情绪。 A、温柔 B、缠绵 C、焦虑 D、律动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音乐的意义是在三度创作当中完成的,三度指的是()。 A、作曲家 B、演奏家 C、评论家 D、听众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后人对巴赫的编曲就是二度创作,是建立在忠于原作基础上的。()我的答案:×

六、经典音乐为什么难普及?

6.1音乐课的任务并非“乐曲解说”

1.【单选题】到处扔垃圾、城市大量的广告与学习音乐通过()建立了联系。 A、音乐教育 B、音乐欣赏 C、培养审美素质 D、社会责任感 我的答案:C

2.【判断题】懂音乐指的是用理性的方式说出音乐的内容,这种教育方法剥离了艺术的感性品质。() 我的答案:√

6.2音乐审美素质构成中存在的问题

1.【单选题】下面体现了教育程序失当的是()。 A、完整性问题 B、全面性问题 C、深入性问题 D、关键期问题 我的答案:D 2.【多选题】一个乐盲能够听得出哪些声音属性?() A、频率 B、振幅 C、时长 D、包络

我的答案:ABCD 3.【判断题】国家要想搞好音乐教育,个人要想走向成功,都离不开顶层设计。() 我的答案:√

6.3音乐审美素质构成的因素

1.【单选题】对社会来说,对音乐的需要体现在()。 A、参与音乐活动 B、支持音乐事业 C、需要音乐享受 D、进行音乐创作 我的答案:B 2.【多选题】实现目标所需要的素质包括()。 A、需要 B、能力 C、习惯 D、经验

我的答案:ABCD 3.【判断题】少数民族经常在一起合奏,体现了群体对参与音乐活动的需要。()我的答案:√

6.4音乐审美素质构成之能力(上)

1.【单选题】音乐专家最小可以听到()的差别。

A、2音分 B、4音分 C、10音分 D、14音分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春之祭》在第一次演奏的时候听众当场打了起来,主要是因为这首曲子()。 A、挑战了人们的绝对阈限 B、挑战了人们的相对阈限 C、挑战了人们的耐受力 D、挑战了人们的知觉能力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弦乐四重奏很难欣赏就是因为乐器的音色非常接近,不易分辨。() 我的答案:√

6.5音乐审美素质构成之能力(下)

1.【单选题】审美经验不足的人往往更容易()。 A、感受悲伤 B、听到低音 C、听到高音 D、抗干扰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能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结构、理解作曲家的表现意图。 A、记住音乐的旋律 B、记住音乐的主题 C、记住音乐的节拍 D、记住音乐的背景 我的答案:B 3.【判断题】音乐当中的主题再现都是完整出现的。() 我的答案:×

6.6音乐审美素质构成之习惯(上)

1.【单选题】乐感最重要的表现是()。 A、对曲子的敏感度 B、满足感

C、对曲子的记忆能力 D、期待感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听音乐时会有一种期待,主要是对()的期待。 A、演奏者 B、低音 C、理想音 D、高音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期待是一种习惯,只有养成期待的习惯才能跟着音乐走。()我的答案:√

6.7音乐审美素质构成之习惯(下)

1.【单选题】下面哪种反应更接近本能?() A、美感享受反应 B、肢体律动反应 C、情态和情绪反应 D、联觉反应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下面能够带给人温柔、惬意的情绪反应的是()。 A、福列《梦后》 B、维瓦尔第四首协奏曲 C、《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D、《斗牛士之歌》 我的答案:B 3.【判断题】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带给人沉重、缓慢的压抑感,这是一种联觉联想反应。() 我的答案:√

6.8音乐审美素质构成之经验

1.【单选题】下面不属于形式与体裁经验的是()。 A、旋律之美 B、节奏之美 C、和声之美 D、知识储备之美 我的答案:D 2.【多选题】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是()。 A、单音音乐 B、没有合奏 C、线性呈现 D、没有强烈的张力 我的答案:CD 3.【判断题】审美需要知识的支撑,而知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走。()我的答案:√

七、音乐审美的基本态度

7.1建立音乐审美的多元生态(上)

1.【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是对音乐审美的态度()。 A、多元 B、高雅 C、向上 D、求新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白毛女》经典唱段演唱者是()。 A、于奇伟 B、希尔加德 C、朱蓬博 D、李谷一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流行音乐比经典音乐更加紧张。() 我的答案:×

7.2建立音乐审美的多元生态(下)

1.【单选题】创造力的前提是()。 A、发散思维 B、想象力丰富 C、智力优秀 D、品德高尚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肯尼基被誉为哪一个领域的理查德·克莱德曼?() A、古典钢琴 B、拉丁舞 C、爵士鼓 D、萨克斯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以阳光明朗为主,但也有阴郁风格作品。()我的答案:√

7.3包容与尊重不同文化、风格与偏好

1.【单选题】过去不能接受用气声唱歌,是因为()。 A、音量不足,不利于演出 B、对肺部有伤害

C、被认为是靡靡之音 D、没有优秀的音乐作品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对认知的认知在心理学上又叫()。 A、元认知 B、自我 C、自我认知 D、认知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人的知识生长有两个因素分别是同化和异化。()我的答案:×

7.4什么是音乐(上)

1.【单选题】下面那一种声音的出现要早于三六度声音?() A、八度 B、二度 C、七度 D、十度 我的答案:A 2.【多选题】审美价值的三大基础判断是()。 A、是不是 B、对不对 C、值不值

D、好不好 我的答案:ACD 3.【判断题】在艺术领域,有声音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被称之为音乐。() 我的答案:×

7.5什么是音乐(下)

1.【单选题】杜尚的作品《泉》是将一件()放在美术馆中。 A、消防栓 B、水龙头 C、小便器 D、痰盂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艺术的本质功能是()。 A、满足精神需要 B、满足发展需要 C、满足道德需要 D、满足审美需要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音乐的结构样式是人造的,经过加工重组的。() 我的答案:√

7.6人类对创新的包容

1.【单选题】偶然主义违反了人类()的本能要求。 A、新颖性 B、有序性 C、完美性 D、道德性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艺术家与常人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有非常发达的()。 A、智商 B、艺术修养 C、理性智慧 D、感性智慧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认为自然声音就是音乐的说法混淆了自然与艺术的界限。() 我的答案:√

八、音乐审美价值判断的标准问题

8.1审美取向的差异

1.【单选题】()把巴赫的曲子演绎出了悲凉的风格。 A、莉莉·克劳斯 B、格伦·古尔德 C、图雷克 D、里赫特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对同一个考生不同的评委会给出不同的分数,主要是因为()。 A、审美客观标准存在差异 B、存在不公正现象 C、不存在审美标准 D、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不同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不同的文化圈中人们审美的态度存在着不同,导致作品有好有坏。() 我的答案:×

8.2审美偏好是依据主观个人感受

1.【单选题】审美偏好是根据()决定的。 A、客观标准 B、主观个人感受 C、专业素养 D、作品内容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对同一个作品的不同演绎,大部分人都能选出相对演奏得好的一个,这说明()。 A、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B、人们的评价存在不公平之处 C、个人主观感受存在不同 D、审美判断有标准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相信自己的感受,尊重别人的想法,这是我们应该学会的处事方法。() 我的答案:√ 8.3审美价值判断存在着普遍一致性标准

1.【单选题】下面对审美判断标准说法正确的是()。 A、是客观标准 B、是主观标准 C、是普遍一致性标准 D、是主体价值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艺术本体价值评价的三大基础判断中()是本质问题。 A、值不值 B、好不好 C、是不是 D、贵不贵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人类有共同的生物和心理基础,决定了权威之所以能够成为权威。()我的答案:√

8.4感知层觉

1.【单选题】喜欢先锋音乐的人群对通俗音乐的评价很可能是()。 A、好听 B、能听 C、不能忍受 D、幼稚 我的答案:D

2.【多选题】知觉层面上对音乐的审美偏好体现在()。 A、联系性 B、有序性 C、丰富性 D、可听性 我的答案:ABC 3.【判断题】普通听众和音乐家在感觉和知觉层面上都是一致的。()我的答案:×

8.5审美层

1.【单选题】音乐审美的普遍性标准中,属于初级要求的是()。A、对不对 B、准不准 C、齐不齐 D、响不响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审美标准倾向的底线要求是()。 A、无低级错误 B、无磕磕绊绊 C、均匀 D、整齐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有错音的演奏家称不上是伟大的演奏家。()

我的答案:×

8.6高级要求要追求:结构严谨

1.【单选题】()决定着音乐结构的严谨性。 A、段落层次 B、情绪布局 C、微观结构 D、骨干结构 我的答案:D 2.【多选题】音乐审美标准的高级要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A、结构平衡 B、结构严谨 C、层次分明 D、连接到位 我的答案:BCD 3.【判断题】肖邦《降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53号》采用了“四度”框架支撑其结构。()我的答案:√

8.7高级要求要追求:层次分明

1.【单选题】层次分明要求演奏者()。 A、有天赋

B、运用自己朴素的感觉 C、处理好每一个音符

D、对音乐段落进行自己的设计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对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的演绎中,()对力度的处理最平实,没有段落层次。

A、莉莉·克劳斯 B、格伦·古尔德 C、席夫 D、图雷克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朴素的演奏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品。() 我的答案:×

8.8高级要求要追求:连接到位

1.【单选题】好的合奏需要注意细节的连接,这就要求()。 A、好的指挥家 B、使用最好的乐器 C、大师合力进行演奏

D、每种乐器都紧密的符合音乐发展的逻辑 我的答案:D 2.【多选题】要想使自己的音乐有良好的结构感,需要做到()。 A、把握好骨干音的发展趋势 B、在连接环节注重导向感、距离感 C、倾听自己的音响平衡中的地位 D、塑造主题形象 我的答案:ACD 3.【判断题】富尔特温格勒指挥的《春之祭》给人的感觉很软。() 我的答案:×

九、什么是“自然流畅”——音乐审美中的“期待”心理

9.1乐感与“期待”

1.【单选题】期待心理对音乐审美的要求是()。 A、新颖独特 B、细节精妙 C、对比自然 D、布局清晰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要求性期待心理不包括()。 A、保持性期待 B、变化性期待 C、平衡性期待 D、经验性期待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人的本能决定了在极高音区时会期待下一个音会比它低。()我的答案:√

9.2“惯性心理”与保持性期待

1.【单选题】如果乐曲的发展不符合人的期待,会让人产生()的感觉。 A、自然 B、流畅 C、朴实 D、做作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产生保持性期待。 A、曲式分析 B、理性心理 C、惯性心理 D、感性心理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流畅的乐曲一定是按照曲式结构的要求写的。()我的答案:×

9.3“求异心理”与变化性期待

1.【单选题】下面不能体现求异心理的是()。 A、很少有人欣赏独奏音乐会 B、弦乐四重奏不卖座 C、听到高音时期待更高的音 D、协奏曲特别受欢迎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顺应求异心理,会使人产生()。

A、紧张感 B、能力释放感 C、枯燥感 D、压抑感 我的答案:B 3.【判断题】求异心理要求乐曲的对比自然而不生硬。() 我的答案:√

9.4关于“简约手法”与“简约主义”

1.【单选题】用很少的材料获得很大的张力,这是()。 A、阻放强化 B、偶然主义 C、简约主义 D、简约手法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依靠()获得高潮。 A、高音

B、阻碍求异心理的满足 C、心理能力释放 D、简约主义 我的答案:B 3.【判断题】对音乐的探索要尊重听众的审美心理而不是仅仅依赖理论。()我的答案:√

十、音乐为什么会“激动人心”

10.1什么是心理平衡

1.【单选题】内心的期待变成现实,带给人的感觉不包括()。 A、感动 B、平衡 C、挫折 D、满足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况不能体现内心对平衡的要求?() A、画画时想要填补空白的地方 B、坐公交时想要在人多的地方坐下去 C、坐电梯时想要与别人隔开一定的距离 D、摄影时想要把人定格在视觉空的位置 我的答案:B 3.【判断题】当空间出现不平衡时会让人内心产生一种张力,让人觉得松弛。() 我的答案:×

10.2向心平衡期待

1.【单选题】听到两端不适宜区的音高会期待中间适宜区的音高,这是出于()。 A、耐受心理 B、惯性心理 C、求异心理 D、向心平衡期待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导致声音具有节奏感的因素不包括()。 A、等距 B、等分 C、等高 D、等比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节奏的丰富感来源于节奏的增加。() 我的答案:×

10.3用期待解释音乐音响结构的规律

1.【单选题】十二音音乐最重要的追求是()。 A、有1个中心音

B、中心音出现在强音位置上 C、中心音出现在乐谱的结尾 D、没有中心音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乐谱中123的逆行导引应该是()。 A、321 B、176 C、671 D、167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音乐的音响结构应追求高低错落的平衡感。() 我的答案:√

10.4音响节奏感与现代音乐的演奏问题

1.【单选题】()可以使我们获得审美快感。 A、对平衡的期待 B、一直处在平衡的状态 C、一直处在不平衡的状态 D、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中国的民歌依靠()获得语音的平衡。 A、遣词造句 B、改变发音 C、衬词 D、升降调结合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全世界的音乐都是以()为核心构建其他的音乐。 A、2度 B、4度 C、6度 D、8度 我的答案:B 4.【判断题】演奏古典音乐比演奏现代音乐更能训练人的乐感。() 我的答案:×

10.5人类快感的生发机制

1.【单选题】轻音乐让人保持期待的时间不超过()。 A、1分钟 B、10秒钟 C、6秒钟 D、4秒钟 我的答案:C 2.【多选题】快感的强度与()相关。 A、能量的蓄积程度 B、释放的速度 C、紧张度 D、期待时间 我的答案:ABCD 3.【判断题】《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通过几次高潮的演进,让积蓄的张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听众得到极大的满足。() 我的答案:√

10.6防止“期待阈限”

1.【单选题】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乐》第一乐章发展到最后引入的主题是()。 A、纳粹法西斯 B、凌晨进攻 C、列宁格勒人民 D、钢铁怪兽 我的答案:C 2.【多选题】既要阻碍期待时间又要防止超出人们的期待阈限,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A、采用伟大的主题 B、加强刺激的强度 C、使用新材料唤起期待 D、释放一部分能量 我的答案:BCD 3.【判断题】一旦超出期待阈限,听众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注意和兴趣,只有后面出现了释放的音乐才能重新激起听众的兴趣。() 我的答案:×

10.7什么是“令人失望”

1.【单选题】下面哪种方式可以训练乐感?() A、对音响敏感 B、保持强烈的期待 C、判断听众的反应 D、全神贯注听音乐 我的答案:D 2.【判断题】期待的强度与实现的目标不匹配会让人产生失望的感觉。() 我的答案:√ 十

一、音乐审美中的“创新”与“风格”

11.1什么是创新

1.【单选题】新颖独特属于审美追求中对音乐()的要求。 A、丰富性 B、有序性 C、适宜性 D、可接受性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人们应该在()中特立独行、标新立异。 A、社会行为 B、伦理规范 C、艺术创造 D、与人交往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结构松垮的音乐很难受到听众的喜欢。() 我的答案:×

11.2创新的原理分析

1.【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况不符合创新的新颖性要求?() A、偏离最近期待 B、在期待可接受的范围内 C、意料之内 D、情理之中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音乐创作中什么情况下可以带给听众不俗的感觉?() A、满足听众对音乐最自然的期待 B、符合听众的听觉习惯 C、顺应听众最熟悉的经验 D、偏离听众的最近期待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经典音乐跟流行音乐相比旋律不好记就是因为经典音乐不完全符合自然期待。() 我的答案:√

11.3从表演的角度来分析新颖性

1.【单选题】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Op.32,No.5》演绎时,如何表现出新意?() A、放弃结构感 B、高音点做到最强 C、增加渐强渐弱的幅度 D、做渐强渐弱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Op.32,No.5》的演绎版本中,()的更有新意。

A、阿什肯纳齐 B、林帕尼 C、格伦·古尔德 D、霍洛维兹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全神贯注地对待每一个音才有可能做到充满新意。() 我的答案:√

11.4有两种“与众不同”

1.【单选题】要让自己的演奏有个性有新意,下面不可取的方式是()。 A、仔细分析乐谱

B、找出可以进行变化的地方 C、弱化该强调的地方 D、增加意料之外的变化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艺术领域构成创新能力的心理要素不包括()。 A、对现象差异的敏感性 B、对现象特征的把握能力 C、延续既有的感性样式

D、对现象感性结构的重组能力与创造能力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违反经验性期待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很怪。() 我的答案:×

11.5从作曲的角度谈新颖

1.【单选题】什么样的素材组织不可取?() A、素材之间具有感性的联系 B、素材组织在一起具有统一性

C、两种没有新意的熟悉的素材组织在一起 D、素材组织后的变化对比自然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下面不属于音乐感性现象的经验积累的是()。 A、中国各民族音乐 B、各种人类发声 C、各种自然音响 D、乐理书籍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音乐的创新一定要在听觉感性经验上和歌词上进行创新。() 我的答案:×

11.6和创新相关的美学问题

1.【单选题】下面关于个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个性与注意分配有关系 B、个性与记忆力强度有关系 C、个性与标识度有关系 D、个性与艺术水平有关系 我的答案:D 2.【判断题】风格是一个人稳定的系统化的特征,追求风格就是追求艺术。() 我的答案:× 11.7从教育的角度谈新颖

1.【单选题】培养创新素质需要具备的主体条件不包括()。 A、执着的定力 B、多元经验储备 C、渠道化思维 D、自由发散的思维 我的答案:C 2.【判断题】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多元文化的渠道,但是不够自由宽容。()我的答案:√

十二、音乐评价为什么差异那么大?12.1影响音乐审美价值判断的综合因素

1.【单选题】()使得审美价值判断存在着普遍性标准。 A、音响结构特征 B、主体兼性 C、审美依据客观标准 D、审美依据主观感受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影响人对音乐价值判断的因素不包括()。 A、音乐审美需要 B、演奏者的包装 C、演奏风格

D、客观标准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对音乐评价的分歧要远远多于体育和电影。() 我的答案:√

12.2音乐本体的原因

1.【单选题】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性不包括()。 A、表现目的 B、深度 C、社会称许 D、结构设计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影响音乐评价的非审美层面因素不包括()。 A、规模 B、复杂度 C、连贯性 D、难度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音乐的教化作用是音乐审美价值的一种表现。() 我的答案:×

12.3审美主体的原因(上)

1.【单选题】()是造成人们音乐审美评价差异最关键的原因。 A、音乐知觉能力

第四篇:儿童文学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 编写的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 所以,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 1920年,周作人就在他的《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语。人生在小学的时期内,他的内部生命对于现世,都没有什么重要的要求,只有儿童文学是这个时期最不可或缺的精神上的食料 因此,真正的儿童教育,应当首先著重这儿童文学儿童在感受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的时候,真 善 美的思想就会悄悄地潜入孩子的心田,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当程度来自于文学的熏陶小学生年龄一般为 6--12 岁,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 童话 寓言 故事 科幻 卡通等 优秀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 主题单一明朗 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欢迎 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 还应辅之以课外阅读 故事会 娱乐活动 作文实践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并在教学中融进相关的 优美的文学作品将图画 音乐 电视等引入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 都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学生对语文没兴趣,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 枯燥;教学手段的呆板 教条,教师知识的狭窄,讲话的无趣味 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往往凭借兴趣,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教好语文的关键,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本 从教材看,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大致有童话 捞月亮 小壁虎借尾巴 丑小鸭 小猫钓鱼 卖火柴的小女孩 等;寓言 盲人摸象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等;科学小品 蟋蟀的住宅 琥珀 等;儿童小说 小抄写员 小英雄雨来 等 这些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因素,会对小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知识积累, 仅仅知道教材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教材中的课文,一般也都是缩写或选择的,如果能对原著有所把握,将会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会给学生更多的有关课文的信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感,而把重心放到字词语句的认读讲解上,或者思想意义的分析上,因为美是有整体感的,一经理性分析,就把这种整体感肢解了 应当设法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美的形象 意境,感受美的语言 韵律 可以配乐配画 配音像,教师语音纯正 满含情感的朗读亦十分重要 文学的因素重在情感上,要想感动学生,教师自己本身得被感动,在讲解中需充满情感,把文学作品的美感真正表达出来小学生活泼好动 兴趣容易转移,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换多种手法,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儿童难以压服,却容易被吸引 故事,是吸引儿童的重要手段 儿童文学故事性强,利用得当,会很好地调动小学生的课堂情绪 当然,讲故事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的进行 比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作为导语给学生们讲一个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讲一个童话调节课堂气氛; 可以将长篇故事分成若干部分每天讲一点以造成悬念吸引学生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涉猎了大量的童话 故事或小说,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课堂的制动权

二 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 往往有比较广泛的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课外阅读的兴趣在于培养 当今是一个诱惑非常多的时代:卡通片 电子游戏 网络文化 多媒体 CD 等等,电子传媒文化以其方便 快捷可视可听的直观性以及可操作性强烈地吸引了儿童,是所谓 读图时代 同整个大的文学形势一样,儿童文学也在受着电子传媒文化的挑战,文学日渐萎缩,许

多儿童沉不下心来读文学,就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因为无论是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还是语文素养来讲,都应该尽量使儿童感受文字 感受故事 图像接受起来简单方便,长而久之想象力思维力会弱化,语言文字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应该说, 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仍然是有强烈吸引力的,特别是现当代的儿童文学名著,因其内容的时代气息 形象的真实可爱 风格的轻松幽默故事的惊险刺激以及想象的新异奇特等等均与当代儿童的审美情趣相吻合, 能被当代儿童所接受也就成为必然 这些作品如果宣传得力,会与电子传媒文化有着足够的抗衡能力,比如 哈利 波特 不过也仅仅是 哈利 波特 , 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并未得到有力的宣传,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就有向儿童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书目的责任 当然,仅仅推荐书目是不够的,还须想方设法使小学生接受 如采取故事会 游戏 绘画的形式等等, 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自己有比较广泛的阅读,如果为师者对儿童文学知之甚少,又谈何指导学生阅读?

三 作文实践

作文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普遍惧怕作文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课外缺乏阅读 因为学生阅读多了,自然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喜欢儿童文学的小学生往往擅长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同理,他们也往往擅长写作文,而且内容比较充实,语言比较通顺生动 这就是儿童文学对作文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说作文是读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而小学年龄段的儿童,理性思维较弱,偏于感性思维,阅读的对象一般是儿童文学,即便是科学文章,往往也是科学小品,科学童话,这也属于儿童文学 即便是历史读物,也一般是历史小故事,语言浅近生动易懂 可以说,儿童文学是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高年龄阶段, 能够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两点:

1 要有一定的生活;2 要有想象力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生活引进作文教学, 又要设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怎样把生活和作文有机地联系起来? 1962 年国际安徒生大奖获奖作品 美国作家狄扬的 校舍上的车轮 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在荷兰一个小渔村的学校里 一次作文课上,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小女孩莱娜提出:为什么附近渔村里有鹳鸟,而韶若村没有?教师就势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们搞明白这个为什么 小莱娜从一位老奶奶口中得知,许多年前韶若满村皆树,也有鹳鸟在此停留过 教师便让学生展开想象: 若干年后韶若再度绿树成荫会是什么样子?有的学生竟说:韶若的街上走着一头非洲大象!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大胆幻想后及时引导: 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就要立即行动起来 于是学生们分头寻找车轮,演绎出一曲曲幽默而又动人的故事 如果我们的作文课能够让学生有这种类似的体验, 写作文时学生就不愁没有感受可写 同时,这个故事的本身又具有探究性,为什么没有鹳鸟?这个问题引导着学生们去搞明白,这也叫科学研究, 是根据现实生活提出的一个科学小问题 解答了为什么,完成了具有探索性质的教学,探索的过程即是生活体验的过程, 也同时解决了学生作文有话可说的问题想象作文,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精神 科 学表明,想象力主要源于人的右脑,而右脑一般用于接受感性的信息:色彩图像 音响节奏 形体动态等等,文学正是用语言描摹这些对象的,所以,它可以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中的童话 科学小品 科幻动漫画等,都是想象的产物,将其引进作文教学,会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活跃思维 如:教师可选择一篇科幻小说开头,设下悬念,叫小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续写;可以选择精彩的片段读,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等 一个有着良好儿童文学修养的教师,自会将文学融进作文教学,创造性地生发出多种作文指导方法在 21 世纪里,中国正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的教育国策之一,特别是新的语文课标的实施,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对待的。

第五篇: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 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 艺术 。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音乐 教育 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 发展 ,推动整个 社会 文明程度的进程。

一、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音乐意象的流动性。

音乐艺术是以时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它在其声音流动过程中,表现其起伏不平、丰润多彩、有头有尾的、从部分到整体的音乐意象。它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感知过程的听觉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其音响信号刺激的次数越多,想象越丰富,对音乐意象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越完美。因此,音乐艺术也是参与艺术,其艺术境界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听觉的感知,融入主观情感和思想活动,才能真正领略。同时音乐艺术也是宽泛的艺术,它不受视觉的限定,全凭听觉的感知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的立体空间中尽情地翱翔。

3.内在情感的直接性。

审美的感受是由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要素相互融合的心理过程。而音乐则是“情感的艺术”,其音响与特定的内在情感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 时代 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 历史 所凝结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4.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音乐的审美实践活动由音乐创作、音乐再现和音乐欣赏三个环节构成。由作曲家创作出的乐谱作品本身的音乐美,对于一般的审美主体来说很难直接把握。必须借助表演或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再现)的中介作用,才能使乐谱作品真正成为音乐作品。没有表演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再现,没有表演或演奏者将乐谱作品流动化、立体化的再现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审美活动。正因为如此,对同一音乐作品,因演奏、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同,音响介质、场地、时间、心境、氛围不同,其审美效果也就不同。

5.艺术欣赏的理解性。

因为音乐语言的非明确语义性特点和音乐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风格特征,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去客观准确地感受;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积淀去理解;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意象。因此,欣赏者的理解性,即欣赏者的音乐修养水平不同,其音乐审美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平时我们所说的“对牛弹琴”,就是这个道理。

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使音乐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美育同时又寓教于美?关于这些 问题 ,笔者依托音乐 学习 的经验,从四个层次加以 分析 。

上一篇:我国定期存款的种类下一篇:五好党组织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