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山区“三农”可持续发展建议

2022-09-11

世界从农业文明发展到现今的工业文明, 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不能容忍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中, 现代工业文明必将由生态文明所取代。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通过的“渝委发[2013]14号文”, 将渝东北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域”, 明确渝东北山区“三农”发展的方向, 顺应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渝东北山区”指城口、云阳、奉节、巫山、巫溪五县。笔者根据调查资料, 结合近年相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提出渝东北山区“三农”发展的建议。

五县区位的特殊性, 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以生态为本的必然性。建议分区域制订发展规划, 以村组为单位, 梳理出长、中、短各时期生态发展项目, 引导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与开展家乡生态建设两不误, 打造渝东北山区美丽乡村。

1 将渝东北山区划分为四大生态经济区域

1.1 库区周边与溪河两岸生态脆弱发展区

该区多陡峭, 岩层多裸露,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极为脆弱, 与库区和溪河相映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适宜大面积发展竹、柏等常绿林和耐瘠的本土灌木及花卉。杜绝放牧与农业开垦, 严禁居民将固体垃圾、粪便、废水乱堆乱排。溪河岸边、公路两侧宜种植四季常青的楠木、崖柏、香樟、竹类维护公路与溪河, 促进森林、山水和道路融为一体, 建成渝东北常绿森林景观带。

1.2 浅丘低坝生态农业发展区

该区分布于五县海拔900 m以下的浅丘低坝, 是农作物主产区。应引导农民利用本区域优势, 瞄准市场, 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食品, 以高品质、多品种实现高价位, 取胜于市场求发展;草食牲畜实现圈养, 配套利用生物能, 大量利用太阳能, 建成渝东北绿色食品产业带和庭院经济带, 满足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3 中山特色农业发展区

该区分布在五县海拔900~1400 m的森林与农地结合部。灌木林与疏林地多, 人口少、耕地多, 野生食用植物与食用真菌资源丰富, 因此, 是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特色产业的优势区域。可利用丰富的耕地, 推行粮食作物与特色经济作物间作、套作、轮作, 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控制农药和单质化肥使用;利用种植业丰富的副产物, 生态养殖生猪;利用林下丰富的草资源, 圈养草食牲畜, 利用大量的人畜排泄物, 全面还田培肥土地, 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利用疏林地大量种植魔芋、百合等耐阴性食用植物, 大力发展优质板栗、核桃和本地梨、李、猕猴桃等果树, 生产有机食品满足市场需求;利用丰富的优质藤类, 发展藤编业。促进农林 (畜) 牧三业结合, 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 用优质农产品实现价值与价格相统一。

1.4 高山森林旅游发展区

该区分布于海拔1400 m以上, 是五县“生物多样性”代表区, 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山清水秀, 动植物资源丰富, 是森林旅游的优势区域。建议以自然保护为主题, 限制农牧活动, 控制林木采伐;开辟生态观光线路, 配套旅游服务设施, 建设城镇居民享受自然的天然公园;以保护种质资源和旅游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自然保护核心区, 是生物多样性代表场所, 需要保持自然原始状态, 严禁放牧、盗猎、采集、砍伐, 限制农民从事劳作活动, 有效保护动植物资源, 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保护基金, 确保特优物种不被灭绝。

2 渝东北山区着力发展五大生态产业

2.1 生态农业

本文的“生态农业”指的是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与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谐高效的友好型农业。建议对农民进行有效的系统培训, 使之清楚明白“有林就肥土, 土肥就产粮, 有粮国家强;林保农, 农养畜, 畜肥土, 土肥增粮”的生态农业理念。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逐步降低化肥用量;推行土地与作物轮换和间、套作的传统生产经验, 降低作物病虫危害;将农林畜 (牧) 渔水五业作为一个系统, 整体布局、有机结合, 形成生态农业结构;实行猪 (禽) 传统养殖, 草食牲畜圈养, 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年出栏1头毛猪4只家禽为饱和量, 这样利于生态农业发展, 形成生态涵养发展区。

2.2 生态旅游业

当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使得城镇居民向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从而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最优选择。五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景区共计11处, 市县级景区21处, 自然景观20处, 人文景观15处, 以及还有待开发的自然景区30处。建议与临近县市联合开发生态旅游业, 改变各县“单打独斗”的旅游开发现状。建议打造“游山玩水”和“南来北往”2条旅游线路。

(1) “游山玩水”7日游线路:主题是游山玩水, 游大、小三峡观两岸景观 (自然和人文景观) ;览大巴山自然风光, 体验南北 (坡) 风土人情, 尝渝东北小吃, 购山区土特产。

(2) “南来北往”7日游线路:主题是山区南来北往生态游。鉴赏大、小三峡两岸生态文明, 漫游大巴山主脊享受自然风光, 感受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客居南方草场, 观云海眺望众山小, 看日出日落, 开朗心胸, 体验南北风土人情。

2.3 种质资源保护业

区域内有古老的农牧 (禽) 种质资源, 五县溪河密布, 野生鱼类有60余种, 部分品种为稀有鱼类, 由于溪河水电开发, 导致鱼类无法洄游;近30年捕捞过度、河床开采沙石与水质污染, 致使一些鱼类种群已经消失。种质资源的丢失, 是国家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现存的优质物种, 需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种质资源保护。建议溪河纳入所在地政府管理, 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捕捞。

2.4 花果式庭园经济带

建议以农村居民庭院为中心, 利用房前屋后和田边地角, 去掉杂树杂木, 大量种植本地各类水果。争取用3~4 a时间建成花果式庭园经济60万户、花果式庭园经济带60条, 实现五县“春天百花争艳, 夏秋硕果累累”, 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5 中蜂养殖业

五县区域内, 已知野生中蜂主要有3个品种, 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是区域内发展中蜂养殖业的基础。根据区域面积测算, 建议发展中蜂15万群, 确保农林产业正常发展。

3 以创新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为振兴农村的第一生产力

3.1 科技人才的利用与管理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大批科技、管理人才参与建设才能完成, 建议选择有创新开拓能力的科技、管理人才, 作为“三农”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从农、林、牧、水业务部门抽取初级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 分配至村 (乡) 做业务顾问;从相关大学选拔实用人才, 下乡承包项目作产业发展顾问。建议农、林、牧、水业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联乡包村, 采取与职称 (职务) 升降直接挂钩, 做出显著成绩的破格晋级, 造成不良后果的降级, 实行奖惩对等的管理机制。

3.2 村干部的选择与管理

本文中的村干部是指拿国家财政补贴的农村干部。具有高素质的村干部, 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建议: (1) 村委会候选人由选民直接提名, 结合选举委员会与村民代表联名提名, 增强选举的可操作性; (2) 针对外出务工的选民, 待其大部分回家后, 于春节前5~7 d组织选举, 尽量做到一人一票, 代为投票的可代表自己家人的票2~3张, 确保选举质量; (3) 支持选民自荐候选。

明确村支“两委”负责人的职能职责: (1) 村党支书记职责。村党支书记应管村党务不具体管政务。主要职能职责是发展新党员, 发现人才, 培养农村后备干部;反对农村邪教, 反对封建迷信;抵制黑恶势力;组织制定辖区内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领导村支两委, 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督促村委完成本届目标任务。 (2) 村委会主任职责。村委会主任依法履行村政务工作。领导村委会组成人员作好日常事务, 完成本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好村级财务公开, 政务清白;协调民事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 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生态经济,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对村干部的考核:主要考核干部是否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勤政务实, 财务是否公开;村民是否遵纪守法, 社会是否稳定;山体是否得到绿化, 溪河是否得到净化, 居民庭院是否美化;生态经济是否形成;农产品是否优质;农民收入是否提高;村民是否满意。

3.3 乡镇领导干部“三农”发展的培训与考核

将乡 (镇) 领导干部分批次, 派送到相关大学强化学习山区生态发展相关知识;将具有创新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推荐到领导岗位;辖区内生态建设、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经济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3.4 国家“三农”资金投入的管理

国家对“三农”发展资金投入, 建议配以“扶大扶强”政策, 更要重视扶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项目管理和实施项目的专业技术负责人员, 采取权与责对等管理, 实行责任追究;国家投入龙头企业项目资金, 建议总额不能超出该项目总效益值;推行总投入与总产出、总效益与总投入的国家资金审计管理机制, 严防国家资金被套取。

4 耕地撂荒对策与土地高效利用

4.1 耕地撂荒的实质原因

自1980年国家推行土地承包政策以来, 农村粮食开始大量剩余, 30多年粮食价格与价值长期背离。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相对于发达的工商业而言, 农业比较效益极低, 农业生产受到价值规律的强力作用, 加之国家劳动保护法1993年出台并实施, 劳动力能够有效转移, 农民轻农现象突出, 近年出现有部分耕地撂荒。

4.2 耕地撂荒对策

承包耕地与荒山是国家对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但对土地承包有权就应有责。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推行承包权利与承包责任对等管理, 即有承包权利就有承包责任和义务, 就要服从生态建设的统一规划, 如不履行承包责任, 就要放弃土地经营权。发展生态农业, 用高品质提高农产品价格谋求发展;建议国家将种粮补贴改为产粮贴, 增加生态农业、庭园经济和农民储粮的补贴。

4.3 土地高效利用

五县区域内有耕地24.67万hm2, 宜林荒地31.47万hm2。 (1) 种满口粮耕地17.87万hm2 (年末总人口计) , 确保区域内粮食自给; (2) 用2~3 a发展特色 (粮、油、菜、果) 种植业6.8万hm2, 满足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3) 用4~5 a发展竹类景观林10万hm2; (4) 用4~6 a发展干 (水) 果、药材经济林11.33万hm2; (5) 用6~8 a发展楠木、崖柏等常绿景观乔木林10万hm2。

5 发展目标与展望

实现五统一:发展生态农业与食品自给相统一, 生态工程建设与自然景观协调相统一, 发展生态经济与农民增收协调相统一, 发展花果式庭园经济与生态文明乡镇建设相统一, “三农”发展项目系统实施与科学管理相统一。

遵循四大原则: (1)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食品自给与优质长久安全的原则; (2)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立足本土特色的原则; (3) 资源利用坚持在保护前提下科学开发的原则; (4) “三农”发展项目满足投入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总目标:五县山体混交林四季常绿, 森林覆盖率上升到76.8%;溪河洁净无漂浮物, 鱼类成群水见底;生态农业结构形成, 农产品绿色原汁原味, 实现高品质高效益, 能满足旅游业发展需求;居民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果 (花) 类齐全, 春天百花盛开, 夏秋硕果累累, 区域内旅游业综合产值达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8%的速度可持续增长。

摘要:根据调查资料, 结合近年相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提出渝东北山区 (城口、云阳、奉节、巫山、巫溪五县) “三农”发展的建议。建议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经济, 富裕“三农”;发展常绿景观林覆盖整个山区, 营造经济林和庭园景观装扮民居村落, 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支撑农村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乡镇;以创新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为振兴农村的第一生产力, 建设美丽乡村, 谋求“三农”可持续发展;推行土地承包权利与承包义务对等管理, 增加友好型农业和农民储粮补贴, 改种粮补贴为产粮补贴, 立足区域内粮食长久自给, 生产高品质农产品, 提供优质服务, 获取高效益, 富裕农民;生态建设纳入统筹规划, 使国家生态功能保障与“三农”发展协调统一, 顺应渝东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关键词:渝东北山区,“三农”,可持续发展,建议

上一篇:分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一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