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2024-04-19

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精选9篇)

篇1: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始建于1900年,为世界百强名校,著名的六所“红砖大学”之一。英国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创始成员,M5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际大学组织 “Universitas 21”创始成员。2015/16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世界76位,英国11位,2016TIMES大学排名位居世界119位,英国17位,USNews排名位居世界122位,英国13位,2014英国研究卓越框架(REF)位居第15位。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说,1900年,维多利亚女王授予伯明翰大学皇家特许状,伯明翰大学成为全英第一所红砖大学。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约瑟夫·张伯伦钟塔目前为世界最高独立式钟塔,为纪念学校的创始人约瑟夫·张伯伦而立。音乐学院由爱德华·艾尔加创立,并为学院第一任教授,其珍贵手稿现藏于学校。大学拥有拉普华兹地质博物馆(Lapworth Museum of Geology)与芭伯艺术馆(Barber Institute of Fine Art)。其中,芭伯艺术馆为全英最优博物馆之一,藏有梵高、毕加索、莫奈等众多人士的名品。学校主图书馆藏有世界最古老的《古兰经》残稿。伯明翰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年收入达五亿多英镑,曾参与建立名校华威大学,学校的研究方向涉及众多领域并获得了杰出的科研成果,为研究导向型大学。

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内维尔·张伯伦和罗伯特·安东尼·艾登,诺贝尔奖得主质谱仪的发明者弗朗西斯·阿斯顿,以及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等都是伯明翰大学的杰出校友。目前从伯明翰大学已经走出8位诺贝尔奖得主,3名英国首相。

学校历史与发展

女王学院时期

伯明翰大学的建立与伯明翰的医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1767年冬至1768年,伯明翰首位外科医生John Tomlinson在伯明翰联盟济

贫院医务所进行了医学教学,这是英国首次在伦敦与苏格兰以外的地方进行医学教育。

1779年,伯明翰联盟济贫院医务所发展为综合医院,临床教育开展。

1825年12月,William Sands Cox开始在此医院进行教学,并开始推动建立医学院。

1828年,伯明翰药理与外科医学院建立,此时的医学院教会背景浓厚,严格遵守教会规条。

1836年,更名为皇家伯明翰药理与外科医学院。

1843年,维多利亚女王授予女王医院称号,正式确认了其地位。至此,济贫院医务所发展成为了全英第一所地方性教学医院。同年,皇家伯明翰药理与外科医学院更名为女王学院。

梅森理学院时期

1870年,伯明翰的实业家与慈善家,以生产钥匙圈、笔、笔芯、电镀致富的Jo

siah Mason 爵士,开始起草梅森理学院的创立契约。

1875年,创立梅森理学院。此教育机构在日后成为了伯明翰大学的核心。

1880年10月1日,由 Jethro Cossins 所设计的教学楼在伯明翰埃德蒙街建立,并由著名博物学家、教育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致辞演讲,在演讲中,他认为梅森理学院的建立是科学事业的成功。出于对进化论的坚定支持,他大力支持梅森理学院对神学的抨击观点。

1882年,梅森理学院由梅森学校转入了化学系、植物学系、生理学系,之后又转入物理系、比较解剖学,使学院影响力得到增强。

梅森大学学院时期

1892年,在约瑟夫·张伯伦的努力下,女王学院与梅森理学院合并,并进一步发展。

1896年,梅森理学院的发展达到了大学等级的学院。

1897年,梅森理学院收到法令许可成为大学。

1898年1月1日,梅森大学学院成立,约瑟夫·张伯伦任院长。

伯明翰大学时期

1900年3月24日,维多利亚女王授予了皇家特许状,政府接收到伯明翰大学法案,于同年5月31日,皇家特许状生效。

卡索普家族于同年7月捐出伯恩布鲁克区25英亩(约10公顷)的土地,查尔斯霍克洛夫爵士提供赞助基金,钢铁富豪暨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捐款£50,000兴建核心建筑群,校园参考了康奈尔大学的校园规划设计,至此,诞生了英国第一所红砖大学。

约瑟夫·张伯伦和萨·欧里佛·洛兹共同完成了梅森大学学院到伯明翰大学的转变,也被认为是伯明翰大学的创始人,约瑟夫·张伯伦为伯明翰大学首任校监,萨·欧里佛·洛兹为首任校长。

1901年,Sir William Ashley建立了英国第一所商学院(伯明翰商学院前身),并于1902年担任学院的院长和第一教授。

由于伯明翰大学是由当地实业家创建,并且伯明翰市拥有占英国大比例的商业财富,创建一所商业学院成为了当时工商业的迫切需求,因而皇家特许状内还包括了建立一所商业学院。

1905年,爱德华·艾尔加(Edward Elgar)成为伯明翰大学音乐学院的Peyton Professor,格兰维尔·班托克并在之后成功接任了爱德华·艾尔加的职位,并使伯明翰大学音乐学院成为了英国高等教育中著名的音乐摇篮,在英国2008年的RAE评估中,音乐专业名列全英第二位。

1939年,由罗伯·阿特金森设计的芭伯艺术馆(Barber Institute of Fine Art)开幕。

1956年,英国最早的核子科学反应堆物理硕士课程在伯明翰大学开课,同年,全世界第一座商业化的核能发电厂在英国坎布里亚郡的考尔德大楼开始营运。

1957年,休·卡森爵士和内维尔·康德受伯明翰大学委托,在1900年原本的校地进行校园总体规划,将校园规划进一步扩大。

1960年代,伯明翰大学开始了扩张时期,开始兴建为数众多的建筑群,并扩展校园的版图。

1961年,大学中心(University Centre)建成。

1962年,员工之家(Staff House)建成。

1963年,伯明翰大学协助罗德希亚大学(现津巴布韦大学)联合成立医学院。两校至今仍有密且往来,并且有交换学生课程。

1965年,阿叙利大楼(Ashley Building)建成。

1969年,缪尔黑德塔(Muirhead Tower)建成,以纪念本校首位哲学教授。

1984年6月13日,皇家天文学家法兰西斯·格拉汉-史密斯爵士揭幕伯明翰大学天文台。

近期情况与未来规划

2009年,缪尔黑德塔(Muirhead Tower)修缮完毕。

2011年8月9日,伯明翰大学宣布1亿7,500万英镑的总预算,重新进行校园规划,工期到2017年结束。主图书馆将会拆除,并且在主图书馆西侧建立新馆,因此从北门(North Gate)到钟塔之间的中轴线将会恢复为创校初期的样貌。同时新建体育中心,包含伯明翰市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泳池。

2011年,小南门(Grange Road Gate)外新建一条联外道路,道路与伯恩(Bourn Brook)小溪之间的狭长型土地由维多利亚宿舍集团建造了宿舍“维多利亚大楼第三期”(Victoria Hall Phase 3)。此外,谷地住宿区(The Vale Village)的张伯伦塔(Chamberlain Tower)在这段期间拆除并新建住宿大楼。

2013年,布拉莫音乐厅(Bramall Music Building)落成,坐落于阿斯顿伟伯大楼(Aston Webb Building)建筑群中,是该建筑群当中最后一栋完成的建筑物,实现了1909年创校校长约瑟夫·张伯伦的校园规划愿景。共有450个座位,作为教学与表演场地,同时也是音乐系馆。

篇2: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是在1952年全国最早设置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基础上成立的。桥梁工程系设有“桥梁与隧道工程”和“风工程”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00余人,其中博士生100余人,全日制硕士生200多人。

桥梁系师资力量雄厚,全系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0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25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27人。他们中有多人是有国际声誉的著名专家、学者,如已故的李国豪院士,我国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现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等职的项海帆院士以及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的范立础院士等。

桥梁工程系拥有世界一流的抗风实验室,试验室,近年来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大跨度的桥梁的抗风和抗震研究及风洞试验。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数十项。

篇3: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关键词: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历史回顾,发展

河南大学是河南省首批试办高水平运动员的高等学校, 1982年, 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建队, 1986年, 《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 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 (1986—2000年) 的颁布实施, 河南大学高水平女子篮球队于1987年正式成立。河南大学女篮经历了4个历史发展阶段, 通过分析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4个阶段的经验和不足, 为提升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竞技实力提供对策。

1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历史回顾

从成立河南大学高水平女子篮球队至今, 根据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的比赛成绩, 把球队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1.1初创发展阶段 (1987—1996)

在这个阶段, 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发展过程中比较好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成绩较为突出和运动员的就业形势好两个方面。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 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分别获得了第3届第7名、第4届第4名及第5届第3名的好成绩。同时运动员的就业形势比较好, 基本上是进入到司法、教育部门进行工作, 这和当时的工作分配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不足的方面就是学校的训练环境差、物质保障少、招生规模小、运动员学习的专业有限河南大学可以取得较为突出的比赛成绩。

1.2上升辉煌阶段 (1997—2000)

在这个阶段, 其他高校也陆续成立了高水平女子篮球队, 给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带来了竞争压力。然而正是由于队伍数量的增加, 河南大学高水平女子篮球队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了更多的实战经验, 相对就提高了球队的竞争力。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的总体实力有所提升, 在诸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作风硬朗的河南大学女篮连年蝉联CUBA河南赛区冠军的巨大荣誉。

1.3瓶颈阶段 (2001—2009)

在这个阶段, 由于球队内外部原因加之诸多其他因素, 河南大学女篮逐渐退出了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强队的队伍中。从这个时间段的比赛成绩来看, 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阶段, 尤其是在2003—2009年的7年间, 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的成绩起伏较大, 没进入过全国前4名,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 河南大学开始逐渐退出强队的行列。

1.4稳步发展阶段 (2010—至今)

2010年以来, 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的球队成绩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整体是稳定发展。同时学校所提供的运动员经费从最初的没有到后来的50万提高到70万, 而且还有了医疗保障。球队的管理主要还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办班、同一专业的模式为主, 同时球队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有利的促进了球队的健康发展。2010年以前 (包括2010年) 都是河南省统一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考试, 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2011年以后开始完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来进行。专项由河南大学进行自主招生, 文化课要求必须达到高考二本线的65%, 提高了对运动员的文化要求, 但专项要求有所降低。

2河南大学高水平女子篮球队未来发展对策

随着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发展, 教育体制不断地深化, 河南大学高水平篮球队也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以后球队的发展, 该文结合以上4个阶段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一问题, 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

2.1领导加强重视, 完善球队管理

河南大学校领导和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层应该在目前的集中管理, 统一办班、统一专业的管理模式基础上, 继续完善相关制度, 明确我国在普通高校开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为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比赛成绩。学校领导应该对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有更多的关心和投入, 促使女子篮球队的更大发展。

2.2扩大人才引进途径, 增加篮球人才储备

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 给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的生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招生的好坏是运动队生存的根本, 要取得优异的成绩, 就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平台, 增加篮球人才的储备量。目前河南大学女子篮球人才的引入途径比较局限, 需要进一步扩大招生途径, 增加篮球人才的储备。进一步扩大招生的规模, 高水平招生运动员的考试改革放宽了运动员文化课的要求, 然而即使是这样, 仍旧还有一批篮球专项成绩十分突出的运动员因为高考分数的限制不能进入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因此, 针对一些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急需的篮球队员, 可以在文化课方面再做出巨大的让步, 有利于更多的竞技人才进入河南大学高校, 为河南大学的篮球运动供应了更多的新鲜血液, 使河南大学女子篮球人才的培养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2.3扩大经费投入, 加强球队的物质保障工作

河南大学女子篮球运动队的体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 没有自筹和赞助的经费, 主要依靠学校的经费划拨。针对于此, 河南大学要加大对女子篮球队的资金投入的同时, 更要积极吸收社会赞助, 尤其是一些企业的广告、商品品牌的赞助活动, 通过广告宣传的形式为其服务, 从而获得其资金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可以允许有条件的运动员可以在经过学校允许的情况之下挂企业的名字参加比赛。

2.4加快教练员队伍建设, 提高教练员专业水平

河南大学应尽快加大教练员队伍建设, 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 提高教练员专业水平, 改变教练有教师担任的局面, 尽快实现教练员专职化, 公开向全社会招聘高水平的篮球教练员来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任教。把该校的教练员送到高水平职业篮球队进行训练工作的学习, 积极提高该校教练员的任教水平, 推动教练员队伍建设有效开展。

2.5完善激励制度, 提高训练和比赛的热情与强度

篮球运动训练是“在教练员的指导和运动员的参与下,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的教育过程”。运动员比赛热情的好坏和比赛场次的多少, 关系到整个篮球队的发展。近年来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平均每年只有20场左右的比赛, 不利女子篮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提高。

2.6组织运动员培训、促进运动员一专多能

要千方百计的去促进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队员一专多能。一方面, 河南大学应该要求或组织运动员参加一些培训, 如, 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 促进运动员一专多能, 更好地去适应以后的工作。另一方面, 运动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早开始未雨绸缪, 为自己毕业后的发展规划全新的人生蓝图。

3结语

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在经历过初创阶段、辉煌阶段、瓶颈阶段以及稳定阶段, 目前的成绩趋于平稳, 但是仍旧处在中流水平, 达不到一流强队的水准。一方面是其他高校女子篮球队的强势崛起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存在着管理体制、招生政策、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物质保障不足、教练员队伍建设及训练方法不系统等问题。今后应从领导更加重视、创新管理体制、改进招生制度、加大物质投入、提高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妥善解决球员学训矛盾等方面助手, 助推河南大学女子篮球队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段飞星.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管理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0) :77-81.

[2]王森森.论我国高校篮球竞赛的发展现状及方向[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8) :26.

篇4: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关键词] 大学排名 世界各国 规范发展

一、大学排名的发展回顾

自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美国大学排名以来,美国已有几十个机构发布了形形色色的美国大学排名。世界各国也开始对本国的大学排名,《泰晤士报》于1986年发布了英国大学排名,《明镜》周刊于1989年发布了德国大学排名,《麦克林》杂志自1991年起开始进行加拿大大学排名,《钻石周刊》自1993年起开始发布日本大学排名。此后,这些国家中又有多家机构相继发布各类排名。

近几年来,意大利、瑞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斯洛伐克、哈萨克斯坦、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巴西、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尼日利亚、突尼斯等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国家也开始出现对本国大学进行排名的现象。

我国大学排名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目前影响较大的排名主要有:网大的“中国大学排名”、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和“中国研究生院排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和“中国大学科研竞争力评价”、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的“中国大学排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一级学科评估”。

大学排名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国家都有大学排名存在。从排名的目的来看,大多数排名以帮助学生择校为目的,也有一些排名是为了给大学、政府提供可比信息;从排名的方法来看,选择若干能够反映大学办学实力、办学效益的指标,并赋予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从排名的发布者来看,既有媒体、公司,又有政府机构、中介组织,也有大学、独立研究院所等学术机构;从排名的类型来看,主要有大学整体排名和按学科、专业及院系进行排名两大类。

二、大学排名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大学之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相继出现了若干个国际性的大学排名。香港《亚洲周刊》1997~2000年间连续发布了亚洲地区的大学排名。瑞士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于2001年在其网站上发表了全球500余个学术机构的单指标(论文数量或平均影响力)排名。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其网站上用英文发布了世界首家多指标的全球性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500强,并在2004、2005、2006和2007年进行了更新。

2004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开始发布世界大学排名200强。2004年,西班牙科学资讯与文献中心的网络研究实验室(Cybermetrics Lab)发布了以校园网信息量为主要指标的全球大学网络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2006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等分别在国内中文媒体上发布了《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和《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

除了对大学的排名外,近几年来还出现了若干个对院系或学科进行的全球性排名,包括全球100强商学院、200强经济学系、200强政治学系等。当然,还有已经存在多年的MBA培训项目全球排名。

此外,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学排名已经扩展到德语区的瑞士和奥地利,并正在进一步扩大范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澳大利亚墨尔本研究所等大学排名机构也在考虑将它们的排名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三、大学排名的社会反响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其日益增长的市场化导向,使得学生、家长、雇主、研究机构、政府对大学的声誉、质量、投资回报率等越来越感兴趣。大学排名通过对大学间可比信息的加工处理,以直观的结果显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了解大学的需求。因此大学排名得到了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大学排名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且也受到大学自身的重视。一项由经合组织和国际大学协会联合发起的全球大学校长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发现,大学的管理者经常使用大学排名,70%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排在国内前10%,71%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排在世界前25%。(注:Hazelkorn,E. Are league tables and rankings influencing higher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IAU Horizons,Vol 13,2007(4))

但是,大学排名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批评和质疑。经常遇到的问题包括:排名的动机是否正当?排名的指标体系设计是否合理?排名所用的数据是否可靠?排名结果是否得到了正确的解读?等等。来自学术界的深入思考还有:大学的一些重要特质是否能在排名中被反映出来?声誉调查和民意测验是否存在方法上的缺陷?排名结果是否可信?排名是否会导致大学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大学失去特色?等等。

四、大学排名的规范发展

无论人们是否认同大学排名,它们都真实、长期地存在着,并且快速发展着。大学排名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就不再是大学排名应不应该存在,而是应当如何引导、促进大学排名健康发展。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美国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等单位发起组织了大学排名的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排名研究,探讨有关大学排名本身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所、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机构的倡导下,2004年在美国华盛顿成立了“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International Ranking Expert Group),召开了第一届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国际会议。专家组的成员包括排名机构代表、政策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学者等。

为了促进大学排名的规范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所、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机构起草了《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并于2006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二届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会议上讨论通过。(注:Bollag,B. International group endorses principles for ranking of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6.6.1)《柏林原则》旨在为各国、各地区和全球性排名的制作和发布提供指南,促进大学排名的不断完善。《柏林原则》共有十六条,涉及排名的目的、指标设计与权重分配、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结果公布等方面。

2007年,第三届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会议将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届时将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和科技政策研究专家、大学排名研究人员、大学排名机构代表、大学校长和高层管理人员、国际组织和政府的官员等100余名代表参会。目前,大学排名的国际组织正在策划成立过程中。该组织在为大学排名提供交流平台的同时,将通过组织自律的方式规范大学排名活动,引导用户正确使用排名,使排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大学排名的合理使用

大学排名的使用者众多。学生和家长可以使用排名来缩小备选就读学校的范围,雇主可以用排名作为员工招聘的参考。在政府层面,尤其是对那些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国家,排名可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为政府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提供参考。对大学而言,排名可以成为发现竞争对手、寻找合作伙伴、制定赶超目标的工具,也是大学向投资者和公众说明自身工作成绩的证据之一。

大学排名从宏观上提供了高校间可比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信息。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排名指标体系中会有不同的名次,因此,要根据排名的目的和指标体系来认识大学排名的结果,理性地把大学排名作为大学评价的参考依据之一,任何过度渲染乃至滥用排名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作者单位:林晓青,教育部办公厅;程莹、刘念才,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篇5: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今天是正式开展活动的第二天。按照计划,我和邵启鹏、陈淑婷两位同学一起到舜王城小学和小朋友们度过一个美好的上午,另外一个队伍的同学则到何庄小学深入了解那边的孩子们。

抵达舜王城小学校时,孩子们和几个老师一起在校门口等待着我们,看到我们的到来,孩子们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羞涩,小一点的孩子飞快的跑向我们,女孩们带着微笑好奇的打量着我们,老师们热情的欢迎我们。我们被领到二楼五年级二班的一个教室,教室有好几盏灯,但是没有一个风扇,热气把我的眼镜熏的模糊,汗水浸透了衣裳。很难想象平时老师们在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下给孩子们上课的状况。

我们做完自我介绍后,孩子们纷纷从书包里掏出语数英课本。我了解到我们这十个孩子来自从二年级到六年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活泼的两个双胞胎男生和同样充满活力的其它两个男生,还有文静好学的两个高年级女生,以及其它四个充满好奇心的三四年级的小女孩。他们的唯一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配合我们的授课工作,回答问题积极性比我此前见过的任何孩子都高,他们不害羞,偶尔还会主动像我们提问,甚至和我们开玩笑。对此我感到非常轻松与开心。

我决定不给他们讲授课本的内容,于是今天第一次课我教了他们《国家》这首歌以及这首歌的手语舞。在教唱前,我对他们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提问,如国旗、国歌、国徽、以及国家山河等相关问题,并为他们展示了相关的图片。在互动中,我发现他们的知识面比我想象的要广许多。其中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个双胞胎小朋友,闫文博和闫文贤,他们全程都表现的热情非常高涨,对我所展示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对一切提问都充满着表现力,一股乐观积极的情绪深深的影响着我,让我在这个汗流满面的上午也充满着欢乐与欣慰。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六年级的女生,相比起其它低年级孩子的热情活泼,她显得乖巧文静,但我从她的眼中读出了落寞与无聊。也许是因为这节课准备的内容不适合她,也许是六年级小女生特有的小情绪,但我觉得,既然来这里帮助他们,就不能让他们毫无收获的离开。我选择课间和她进行了短暂的交谈,对她的课业进行了简单的辅导,也许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关注,感受到我们的真心,第二节课她明显敞开了心扉,主动和我交谈,上课给予回应,露出了前半段时间看不到的笑脸。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主席这句诗在某个瞬间冲进我的心里。下乡支教,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门,是一项长期工作,但时不待我,我们这次实践活动只能在这边开展四天工作,意味着只有四个上午和小朋友们进行短暂相处。但改变即在朝夕间,希望用剩下的三个上午,能更多的走进他们的内心,给他们传递新的知识,带给他们新的体验。

篇6: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2017考研择校:历史悠久的王牌院校简介和院校发展概况——湖南大学

一、院校简介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校长赵跃宇教授。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秀成果二等奖3项。学校还组建了科技园有限公司,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3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区、市)和4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篇7:大学职能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拓展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拓展

现代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大学适应外部社会变化的必然选择.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三大职能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的.社会职能分别拓展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知识技术创新、提供创造性服务等职能.大学还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而衍生出更多的职能.

作 者:魏京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刊 名:教育探索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EXPLOR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C64 关键词:大学职能   演进   拓展  

篇8: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从大学的贡献看学术水平评价的实质

大学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它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却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对于大学的学术水平的评价通常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基于模型量化的方法, 制订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一所大学办学的各项数量指标;另一种是严格摈弃工具理性评价的方法, 强调对大学内涵的评价, 认为大学办学水平应该体现在学界的“清议”中, 不赞成基于数目字的排名。

两种大学的评价方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争议, 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以排名为结果的大学评价都是基于当世价值的, 人们对大学的期望却是超越时代的, 因此对于两种大学谁更好这样的问题, 人们更关心的是一所大学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什么贡献, 这也是大学的最终使命。

从这个角度来看, 大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创造, 二是超越时空局限的文明传承。从办学实际来看, 大学也正是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手段来实现这两项使命的。

二从诺贝尔奖历史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大学学术水平提升中的关系

从诺贝尔奖发展历史可以看到, 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 而这种成就与大学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密不可分。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奖, 迄今获得者已超过850 (1) 位 (人次, 包括组织获奖) , 几乎全部接受过大学教育, 而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 特别是除和平奖以外的其他五类获奖者, 都有过在大学工作的经历 (2) 。回顾这一历程主要有两个特点:

1. 大学科研对人类进步最核心的贡献在于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要远远超过它在一个特定时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本身。从历年诺贝尔奖获奖数据分析, 也可以看出大学科研与教学的密切关系。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前十所大学中 (见表1) , 有351人次获得过诺贝尔奖, 几乎占到获奖总数的一半, 而有335人次在获奖前或获奖时在这十所大学工作, 这些大学培养的毕业生获奖者和雇员获奖者人数相当。更进一步地统计可以发现, 毕业生获奖最多的十所大学中, 有七所同时也是研究人员获奖最多的大学 (见表2) 。

2. 大学的学术水平主要由科技创新水平体现

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始终是评价大学综合实力的最重要指标, 当我们评价一所大学是否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 一个重要标志是它必然在若干领域站在科学理论的最前沿。从历年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经济学得奖情况来看, 以获奖当时学者工作的大学来统计, 获奖数量排名前十的大学无一例外都是公认的顶尖大学 (见表3) 。我们并不是要单纯地从诺贝尔奖数量来衡量一所大学的水平, 但必须看到, 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所大学没有相当的基础, 没有达到诺贝尔奖那样档次或水平的成果 (虽不一定获奖) ,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是难以称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三对国内大学提升学术水平的启示

1. 建立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参与创新的激励保障机制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来看, 能够同时出色完成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学者, 大约只占一所大学全体教员的20%, 这部分学者在各个大学都是承担科研项目的主力, 如何完善人才聘任和评价制度, 引导这类学者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是完善人才机制的核心。

2. 要抓好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

在研究人员获诺贝尔奖排名前十的大学里, 可以发现, 获奖后去这些学校任职的学者仅28人, 占他们本校雇员得奖人数的7.5% (见表2) , 可见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师来说, 流动性是很低的, 国内大学要吸收优质的教师资源, 取得后发优势, 还是要关注国际上处于职业发展初中期阶段的潜在大师。

3. 进一步建立完善学术为本的评价机制

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实际来看, 对于学术水平评价有一条重要的标准是“同行评议”, 即由学术本身来评价学术。目前, 国内大学在学术评价方面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少, 但还是要进一步推进学术评价体制改革, 真正将学术权力回归学术本身。

参考文献

[1]李立国、黄海军.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我国距离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多远[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1) :36~44

[2]刘念才、刘少雪.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与建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48~51

[3]朱贺玲.从洪堡到伯顿·克拉克:高校科研观的坚持与扩展[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4) :107~110

[4]许良、张家智.哲学传统与科学创新——来自诺贝尔奖百年的思考与启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13~17

[5]李艳霞.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关注诺贝尔奖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 (6) :65~69

[6]王荣德.诺贝尔科学奖中的“人才链”及其启示[J].科学学研究, 2000 (2) :70~76

篇9:台湾社区大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述评

摘要:台湾社区大学发展经历了孕育期、试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其办学理念为:拓展公共领域,发展民脉;重塑生活形态,引领社会价值;培养民众的批判思考能力,促成其内在反省;解放知识,重构经验知识;结合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提升台湾整体文化。作为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另类高等教育机构,其办学定位为:由地方政府主办、公办民营和县市政府资助的平民大众的高等教育。其课程设置具有以现代公民养成教育为主,着重通识性能力培育和公共议题探讨的特色。但台湾社区大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政治化、市场化、体制化、精英化和依赖化五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8)02-0001-07

台湾高等教育普及面虽然很广,但还是有许多人没有机会上大学。这些人主要是因为当年家境贫寒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继续深造,如今已经人到中年的职场男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如果没有知识或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很容易被淘汰。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也需要一个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机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台湾民间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台湾社区大学获得台湾当局支持,应运而生。社区大学是台湾成人高等教育中扎根于社区的非正规系统学习机制,学员彼此间、学员与社区大学本身均具有伙伴关系,共同学习以凝聚社区意识、开拓民众的公共领域、发展民众的批判思考能力等。约言之,社区大学属于平民大众的高等教育场域,兼具普遍性公民大学与区域性社区大学的双重性质,也兼具正式大学的高等教育内涵与非正式教育的学习需求。本文就台湾社区大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理念、定位、法规、经费与课程等方面作点探讨。

一、台湾社区大学的发展状况

在21世纪前后之交的台湾,面对一个价值混乱失序的旧社会,如何推动终身学习,建立成人学习的新模式,以培育现代公民,形成公民社会,重建一种新的文化,实为当务之急。台湾社区大学得以奇迹般地创建与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民间主动推动社区大学的筹设,图为台湾成年大众开辟一片终身学习的天地;另一方面,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也顺应民意,支持社区大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学习动机强烈的社区民众;另外还受到了美国、英国等先进国家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发展的启发。欧美各先进国家为了使社会中的成人得以充实新知、发展潜能、提升技术,引导社会中的成人获得高新层次的发展,进而使其在行为态度上产生改变,设置合宜的举措推动有系统、有组织的成人学习活动,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或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及民众高等学校(Volkshochschule)等应运而生。台湾社区大学系沿袭美国等先进国家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的概念发展而来,其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

1.孕育期(1994年~1998年6月)

台湾设立社区大学的构想,源自1994年台湾大学数学系黄武雄教授的倡议。从教育改革逐步演进到重建社会,是民间团体教育改革运动的基本理念,推动设立社区大学以活化社区、解放社会力、培育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成为教育改革运动新的着力点。1998年3月,民间关心教育改革的人士组成了“社区大学筹备委员会”,即“社团法人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的前身,并致力于在台湾各地推动社区大学的设立。1998年6月首先获得台北市与新竹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2.试办期(1998年7月~1999年9月)

台北市教育局为应民间教育改革人士设置社区大学之殷殷需求,于1998年7月开始推动成立社区大学。以委托研究的方式,委托财团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制定“台北市设置社区大学规划研究暨试办计划”,并于1998年9月28日在台北市立木栅国民中学实地试办文山社区大学,为期一年,文山社区大学得到市民热烈的回响,且成为全台湾瞩目的焦点。其学员入学并无学历、行业限制,学员年龄从18岁到84岁不等,职业遍及社会各个层面。教师也不论其是否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资格,只需具备专业能力即可。

3.成熟期(1999年10月~现在)

台北市教育局最初仅规划于1999年9月在台北市南、北两区各设置一所社区大学——文山社区大学及士林社区大学。但为响应民意之强烈要求,于2000年再规划增设南港社区大学及万华社区大学,以达东、西、南、北四区均衡设置这一规划目标。但设置数量仍不能满足民众的学习需求,故台北市教育局又于2001年8月再增设大同社区大学及信义社区大学,达到了在台北市每两个行政区设置一所社区大学的目标。到2002年,台北市已设有6所社区大学,然而仍不能满足市民就近读社区大学的要求。台北市教育局顺应民意,采取小幅度增加经费、降低委办经费及钟点费、调高学费的财务规划策略,最终于2003年增设至12所社区大学,完成了在每一行政区设置一所社区大学的任务。

除台北之外,1999年之后台湾当局各地方政府均对筹办社区大学表示高度的支持。台湾终身学习法明文规定,社区大学的主管机关为县市政府,社区大学由县市政府自行办理或委托办理。台湾社区大学在台湾当局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之下,设置数量及学习人数不断增加。至2005年,台湾全岛陆续成立了81所社区大学(含11所原住民部落大学),并深入偏远山区、离岛、原住民部落(见表1),其中北部有社区大学35所,中部有24所,南部有12所,东部有9所,金门有1所。社区大学每期上课人数已有十余万人。社区大学的蓬勃发展,除显示出社区民众对终身学习的殷切需求外,亦说明社区大学在成人教育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台湾社区大学的办学理念

黄武雄教授长期投入民间教育改革运动,他认为台湾社会的乱象主要源自台湾社会未有深耕文化的创造,就整个台湾社会而言,需要发起一个“重建台湾社会”的运动,如此台湾才可能迈向真正的民主并达成市民社会的理想。因此,1994年黄武雄教授提出“社区大学”这一概念。他认为,建立一个属于平民大众的学习园地,进而建构公民社会,是社区大学的理想。基于此,黄武雄教授对社区大学作了以下的宣示:第一,社区大学不会对平民大众学习的可能性预设成见,阻断其学习的机会。第二,社区大学永远敞开大门,没有任何门坎限制。第三,社区大学的学员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辅助者。第四,社区大学属于社区居民,社区组织与民间社团是社区大学的主导力量。第五,社区公共事务乃至台湾社会问题,都是社区大学的课程内容。总而言之,社区大学因其“取私为公”、“去私存公”的“非营利”特质,已成为公民参与社区服务的良好途径及起点,并有助于建构公民社会

的公共意识与社群意识。社区大学的办学理念可概括为如下五点:开展公共领域,发展民脉;重塑生活形态,引领社会价值观;培养社区学员批判思考能力,进行社会内在反省;解放知识,重构经验知识;结合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提升台湾整体文化。

1.拓展公共领域,发展民脉

从教育改革到社会重建是民间教改运动的基本理念。推动设立社区大学,以活化社区、解放社会力、培育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能力,则是教育改革新的着力点。社区大学重视社团活动课程,以发展公民参与公共领域的知能。学员可以得到较扎实的自我发展机会,深化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另外,学员藉由社团活动,可为台湾社会的公共事务注入丰沛的人力资源;在公共领域内发展紧密的人际网络,促发民间力量的组织与形成。

2.重塑生活形态,引领社会价值观

台湾社会金钱取向的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使人失去生活的自主性。因此必须引导大众重新思考其生活态度,进而使其掌握生活整体,改变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建立一个文化生活形态社会,接受艺术熏陶,开阔人生境界;重视家庭生活,养成营造家园的动手习惯;并重视生态环境,以保留主义替代扩张主义对环境的剥削。生活艺能课程的师资主要来自各专业领域的实务工作者,一般学院教授反而是少数,许多不具高学位的艺术工作者、民间艺师乃至于水电师傅,皆可到社区大学开课,此举有助于淡化阶级界限、消弭学历界限,使得社区大学的学习内涵更丰富并能与社会紧密结合,也为民间专业人士与社会大众交流提供了一个场所。

3.培养批判思考能力,进行社会内在反省

社区大学侧重现代公民的养成,因此在教育大众时,以开阔其知识视野和培养其批判思考能力为主。学术课程的陶冶,使学员能以较宽广且较深刻的观点去看世界,不至于使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流于狭窄与表象进而宏观深入地检视自己与他人(人文科学)、与社会(社会科学)、与自然(自然科学)的关系,提升学员思考问题的层次及观看问题的层面。

4.解放知识,重构经验知识

我们知道,传统学校里所教的知识,是套装知识。套装知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相对于静态的套装知识,经验知识是动态的,经验知识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不断与经验起共鸣或冲突而发生的知识。台湾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解构套装知识,使它与经验知识相互融合。在社区大学,不同先天条件、不同经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学员可通过共读-思辨-讨论-实践的密集互动,相互教育、相互启蒙。

5.结合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提升台湾整体文化

教育改革侧重于提高人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改革则强调人的价值观及道德秩序的重建。不论教育改革或社会改革,问题的焦点都在于人与世界的互动过程。社区大学的理念便从这互动过程着眼,希望藉由社团性、学术性、生活性三大类的课程设计,破除知识机会与结构的精英化与套装化,让台湾公民可以亲近高等教育,进而提升台湾公民整体的文化素质。

三、社区大学的办学定位

当上大学成为台湾公民普遍性的需求时,往昔以学术型精英教育为主的传统大学,势必无法适应一般平民大众的需要,因此大学必须多元化。社区大学的创立,旨在创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大学形态,而不是复制翻版一个传统大学。比如:通识性能力的培育为传统大学所忽略,然而现代社会除了需要技术性的专业人才外,更需要的是具有通识性能力的人才。不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事理分析、理性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均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技术能力可以在职训练,或在其他职训机构、补习机构获得,社区大学则以通识性能力培育为其基本目标。社区大学的学员是以步入社会的成人为主,传统大学知识分类架构下的象牙塔式的学习,并不适合具有丰富社会生活经验的成人。因此,社区大学引导学员从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学习;从公共性的、现实性的、经验性的问题出发,发展出抽象性的概念掌握能力,进而掌握知识的整体。

社区大学作为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另类高等教育机构,其办学定位为:(1)平民大众的高等教育/以成人为主的新大学形态。社区大学相当于一般四年制大学,满足公民读完大学的需求,为其提供了另一条取得大学文凭的途径,以间接打破文凭主义。(2)县市政府层级办理并资助高等教育。地方政府办理社区大学,象征着高等教育权力的下放,使地方政府得以因地制宜地办特色大学。(3)由地方政府主办,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目前社区大学在各地均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由县市政府提供场地(国中、高中或社教馆等)与经费,委托民间非营利组织经营。(4)学校形态有两种:一是以社区资源共享原则节省开办成本,除了设立在中学的共享校舍外,亦可以将校舍设在社教机构或图书馆的同栋大楼,达到资源共享。二是独立的行政组织,社区大学为一独立自主的机构。这种独立自主不仅表现在课程教学及师资等软件上,物质及场地设备也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所谓独立性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避免过度市场化。

另外,依据四一○教育改造联盟(1996)在《民间教育改造蓝图——朝向社会正义的结构性变革》中所提出的新学制与理想的教育制度,社区大学被纳人多元弹性学制(见图1)。台湾地区教育部(1998)在《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中亦指出,在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中,社区大学的发展是较为欠缺的一环,未来宜鼓励办理社区学院或社区大学。由此可知,社区大学不同于传统的一般大学,而在现有大学以及众多的社会教育形态下,台湾社区大学要成为高等教育中多元弹性学制(研究型、教学型、科技型、远距型和社区型等)的一环,并发展出社区/地方的特色。

四、社区大学的法规与经费

在风起云涌的社区大学运动中,面临的最大考验和挑战不仅在于各地方县市政府能否提供资源,更重要的是它以“大学”的名目出现,会不会受到现行相关教育法令规范的限制?如果有,又当如何突破框架?依现行大学法及学位授予法之规定,设立大学有校地、经费等形式要件,学位的授予更是必须经过严格的入学、认证等程序。结合民间力量,强调自由申请入学的社区大学,显然难以被认可。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所谓“社区大学”以民间之力,结合落实高教权于地方,依地方自治精神及授权,地方应有自主筹设的空间。因此,社区大学应该只问地方社区有无需要,办学是否有成效,而不受现有大学的框架限制,并应通过立法加以落实。为了使社区学院及社区大学法制化,台湾地区教育部曾订定“社区学院设置条例”,希望能通过法制化,落实《终身学习法》。

2002年6月26日公布施行的《终身学习法》,是台湾社区大学的唯一法源依据。该法第三条第五款规定:社区大学指在正规教育体制外,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自行或委托办理,提供社区居民

终身学习活动之教育机构。第九条规定: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为推展终身学习,提供国民生活知能及人文素养,培育现代社会公民,得依规定设置社区大学或委托办理之;其设置、组织、师资、课程、招生及其他相关事项,由各级政府自定之。第十六条规定:台湾当局主管机关为激励公民参与终身学习意愿,对非正规教育之学习活动,应建立学习成就认证制度,并作为入学采认或升迁考核之参据。前项学习成就认证制度之建立,应包括课程之认可、学习成就之采认、学分之有效期间、入学采认之条件及其他有关事项;其办法,由台湾当局主管机关定之。第二十条规定:各级政府应宽列预算,以推动终身学习活动。为均衡区域终身学习之发展,台湾当局主管机关对特殊需求之区域及对象,应优先予以经费补助。

依据《终身学习法》,台湾社区大学的经费除台湾当局给予支持外,还要通过其他途径筹集。现在的经费主要来自学费的收入,大概占65%;其次是台湾当局的经费补助,包括地方政府与台湾地区教育部的经费,大概占25%;剩下的10%经费来源变动较大,有来自向其他政府机构申请的项目经费,有来自于基金会的经费支持,有来自社会人士的捐献,有些则靠举办活动的经费盈余,但总的来说经费都相当拮据。社区大学可以通过募款方式筹募办学基金,政府对捐款给社区大学的企业团体或个人,给予减免税捐的优惠奖励。而在“使用者付费”原则下,民众在参与各项终身学习活动时,已有必须自行缴交学费的共识,因此,亦养成了在日常开支中预留终身学习经费的习惯。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以2003年度为例,社区大学营运经费主要来源为向学员收取的学杂费,占68%;其次为台北市教育局提供之经费,占19%;再者为台湾地区教育部的补助及奖励经费,占5%;最后是其他政府部门的补助款,占6%。详细情况见图2。

台湾社区大学在开办初期,由地方政府采取“公办民营”方式,补助经费给民间非营利团体办理。顾忠华指出:《政府采购法》施行后,各县市政府采用公共工程招标模式办理社区大学,但这种方式又出现若干后遗症。例如,公开招标过程中,有些获得社会认同的非营利组织,因为某些制式化格式不符合标准,而被取消承办资格,造成具有使命与公信力的团体被排拒门外的情形。因此,“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准备搜集充分信息,研究比较不同兴办方式的利弊得失,以避免积非成是。但不管如何办,社区大学的经费都要通过政府补助(经费编入预算,补助社区大学之经营)、学员缴交学分费(低收入户减免)以及企业团体或个人募款方式筹措,最终要达到能够自给自足,并建立制度化的长远目标。

五、社区大学的课程规划与学制

台湾社区大学课程具有三大特色:其一,以现代公民养成教育为主,而非学术精英教育;其二,着重通识性能力培育,而非职业技能训练;其三,着重公共议题探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结。社区大学的学制与课程规划,现在基本依据黄武雄教授的构想,分为三大类:

(1)学术课程:目的在提升学员的学术涵养,培养其反省及批判思考能力,并以此为思考基础,进行社会的内在反省,重建新的世界观。学术课程可分成三大学术领域,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哲学、艺术、宗教等内容;社会科学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教育、心理学等内容;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内容。学术课程所记载的知识,是人类在文明创造活动中长期累积的经验。不论是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学习者都要把自己的原有经验与书本知识相互碰撞、相互印证、相互冲突,才有真实的知识产生。因此,通过学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扩展民众的知识广度,培养其思考分析、理性判断的能力。

(2)社团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的民主素养,增进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社区大学最大的特色便在于将社团课程视为正式课程,学员通过参与公共事务,面对当前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关怀及人文关怀。所以,社区大学的社团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员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忱及能力为主,由学员自己组织,聘教师为社团顾问,以便咨询及指导,从而引发人的社会关怀,在关心、参与、学习中凝聚社区意识,迈向公民社会。社区大学的社团活动课程有:生态环保社、社区新闻社、地方文史社、残障关怀社、河川保护社等等。

(3)生活艺能课程:目的在提升学员的生活质量、扩展生活形态。社区大学的生活艺能课程必须提供成人必备的生活常识和知识性课程,以健全社区公民私人领域的生活,改变生活价值观,提升公民的生活质量,并提供社会参与的必要技术性能力。社区大学的生活艺能课程有:摄影与生活、营养与烹调、水电修护、景观设计、婴幼儿保健实务等。

另外,社区大学还有不计学分的潜在课程:其一,公共论坛。时间是每星期六下午2:00~5:00。内容有:①校内外人士专题演讲;②公共议题开放式讨论;③教学问题研讨与授课检讨;④校务会议与各种委员会开会。其二,文化夜市。时间是每天晚上8:10~8:40,由全校讲师及学员自由演短剧、弹唱、跳舞、发表言论等。

二年制社区大学结业修课学分包括:学术课程(人文8学分、自然8学分、社会8学分)24学分,社团活动20学分,生活艺能20学分,共修习64学分。四年制社区大学毕业修课学分包括学术课程(人文16学分、自然16学分、社会16学分)48学分,社团活动40学分,生活艺能40学分,共修习128学分。社区大学目前还不是正规的大学,台湾当局还不承认其学历。三大类课程的修习学分按要求达到64学分或128学分,学员便可以申请毕业,并会拿到结业或者毕业证书,但没有学位。

六、社区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区大学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政治化。应让政治的归政治,让教育的归教育,维持社区大学办学的公正性,与社区民意相结合,以社区民众的需求为导向,不必刻意强调县市长关爱的眼神,就不会遭逢每一次县市长换届时的忐忑不安。其二,市场化。当前社区大学的经营,出现了实用生活艺能方面的课程班班人数爆满;而公民素质养成与社区参与方面的课程则乏人问津的现象。考虑经费的情况,有些社区大学的经营者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起补习班学员的抗议。其三,体制化。各社区大学希望获得法定地位,最大的原因是希望能合法的颁授学位。这些是社区大学向体制化靠拢的征兆,也是社区大学经营者的意向,更是广大社区大学学员的心声。其四,精英化。社区大学的理想是全民教育,即让所有的社区民众皆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在入学资格上采取十八岁以上的年龄限制,除此之外,只要是想学习的人,都可以到社区大学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但是此一理想,若无相关配合措施,根本无法实行。社区大学的主事者认为自己是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或是回流教育机构,从不认同自己应当是社区终身学习机构,使得社区大学的课程设计偏向大学程度,社区大学的师资聘请偏向大学教师,并且以此来自我标榜社区大学等同于一般大学,将所有社区民众的学习需求以及社区意识的培养和社区所需人才的培养责任置诸脑后。其五,依赖化。经费上的难以自足,是社区大学无法永续发展的最大危机。社区大学自诩为非营利组织,希望台湾当局能够以培养第三部门的理念来支持社区大学,因此对于各县市政府以及台湾地区教育部的经费支持寄以厚望。但是如果将金钱来源全部寄希望在各县市政府或台湾地区教育部,社区大学根本见不到明天。社区大学虽然是非营利组织,却不代表就是一个寄生组织,它应该通过它自己的经营体系,来维持本身的正常运作;它也应该植根于社区,从社区服务中来找寻或挖掘生命的活水源头。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竞赛 文档下一篇:《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