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服务站发展规划

2022-08-25

第一篇:三农服务站发展规划

实施商标战略服务“三农”发展

大冶市工商局陈柏家

近几年来,大冶市工商局充分发挥商标监督管理职能,围绕发展农副产品商标,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不断强化涉农商标宣传、引导和保护三项服务,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和谐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市已拥有涉农商标150件,已申报待批涉农商标10件,涉农商标中,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2件,黄石市知名商标5件。农字号商标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涉农商标宣传服务,努力增强全社会的商标意识

商标是品牌的载体,是广告诉求的对象,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标志。宣传、普及商标法律知识,增强全社会的商标意识是当前商标监管工作的重要任务,提高农副产品商标发展战略实施主体的商标意识,是做好农副产品商标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针对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者商标意识淡薄,对注册、使用商标及其价值作用认识不足,一些知名农副产品企业对实施商标战略认识不够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一

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等商标法律法规,宣传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全社会的商标意识。二是组织农民、企业负责人举办商标知识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我市讲授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等商标知识和法规,指导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如何申办注册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三是商标管理人员送法下乡,深入田边地头,与农民广交朋友,宣讲商标法律知识,为农产品商标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农产品商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我们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全市农副产品商标发展情况,经常深入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的乡镇,向当地政府领导宣讲注册商标的价值与作用,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产品商标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如拥有黄金湖水产养殖基地的还地桥镇,由镇政府对农产品商标注册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涉农商标发展的措施,近年来,该镇已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达15件之多。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全市上下逐步增强了“商标兴农、商标富农”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涉农商标,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小城镇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涉农商标引导服务,大力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在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的工作中,我们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按照“摸清底数、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积极扶持引导涉农商标发展,大力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一是摸清底数,认真制定涉农商标发展工作目标。近年来,我们以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整顿活动为契机,组织专班深入各乡镇调研,摸清农副产品底数,制定农副产品注册商标申办工作目标,要求各单位在整治行动中做到“两摸清、两制定”,即“摸清当地的商标注册数量,摸清当地的商标侵权情况;制定当地的商标注册计划,制定当地的商标保护方案”。各基层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当地农副产品进行商标注册,从而使全市农副产品商标注册申请数量大幅上升。与此同时,我局将农产品商标发展纳入目标考核,制定了农产品注册的三年规划,力争在三年之内,使全市名优土特产品都有注册商标,通过实施商标战略,提高我市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一批农产品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我市商标战略的实施。在注册商标申办过程中,我们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在市场上有一定销路,生产规模不大的农产品,主要是引导农户和个体业主注册商品商标,实行品牌经营,以品牌促销路,上规模。近年来,我市已先后申办了保安湖腌鱼、嘎子黄土

窖鱼、黄金湖风干鱼、换绦二仙鱼面、湛月牌大米、虬川牌大米、劲牌桔片爽、灵溪豆豉、金谷牛千张皮、毛铺金柯辣椒等20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字号商标。对具有辐射作用的、有传统的地方特色和独特品质、生产较集中或产销量较大的农产品,积极引导其申请证明商标。如我市还地桥镇的“黄金湖水产”、保安镇的“保安湖王蟹”等两个,证明商标都在积极申办之中。对产销量较大、品质一般、分散经营的农产品,则引导注册集体商标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由企业法人注册商品商标,许可农户使用。如大冶陈贵镇添寿蔬菜苗木有限公司已申请注册“添寿”牌蔬菜,他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带动周边460户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已建立大棚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年可生产销售蔬菜1800吨,实现销售收入760万元,创利税50万元,农户人均年收入8300元。

三是重点扶持,在农副产品中积极培育知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为打造品牌农业,以品牌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我们在农副产品中积极培育知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引导企业积极参加争创名牌商标活动。在第四届湖北省著名商标认定活动中,我市有5件商标被认定为著名商标,其中涉农商标2件;在2004黄石市知名商标认定活动,我市有10件商标被认定为知名商标,其中涉农商标有5件。这些拥有名牌商标的企业利用品牌优势,实现品牌扩张,为发展农村经

济,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如我市还地桥镇嘎子水货有限公司生产的“嘎子黄土窖鱼”,以其色质鲜嫩、香甜可口、不咸不淡无腥味等特点,去年在大连举办的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一炮打响、夺得金奖,今年“五一”期间,该产品又在第二届中国武汉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荣登金榜。目前,该产品已进入中商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各大超市,并远销国内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及俄罗斯、蒙古等国。又如,大冶市灵溪腌制品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小型生产腌制豆豉的手工作坊式企业,在我局的指导下,2002年公司注册了“灵溪牌”商标,生产灵溪牌豆豉、桔片、辣椒等系列产品,年产值5000万元,年利税达500余万元。其产品多次被评为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和黄石市十佳满意产品。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带动当地3000户农户从事种植业,促进了我市订单农业的发展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三、强化涉农商标保护服务,切实维护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我市一些知名产品的市场声誉,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和“傍名牌”现象的打击力度,我局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强化对涉农商标专用权的保

护。一是与企业联手开展打假行动。我们与劲牌有限公司等有关涉农企业建立了“打假服务热线”,由企业提供制假售假线索,我局负责组织查处。近年来,我局公平交易执法人员多次配合劲牌有限公司奔赴全国20多个省、市协助打假,查处侵犯“劲牌”商标专用权案件10余起,其中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起。二是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去年以来,我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打假保名牌”和商标专用权专项执法行动,对侵犯农副产品商标专用权,掺杂使假,以假充真等不法行为,坚决进行打击,捣毁制假窝点6个,没收假冒“金柯”、“湛月”等知名商标标识36万套,查处商标侵权案件20余起。三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一方面,我们通过完善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及时发现农副产品知名商标侵权案件,促进商标维权进农村、进村组、进田头,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查处。另一方面,结合日常市场巡查工作,严管辖区商标印制企业,把牢农产品商标标识、包装装潢印制点,建立完善农副产品知名商标保护档案,不定期地对商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建立检查记录台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有效地维护了农副产品知名商标的良好声誉。

第二篇:服务三农发展 建设美好家园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是由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研讨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两个制度”。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全国人大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组会场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

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

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农民欢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必须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特别是对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形式更要慎重。因为经济发展是有波动的,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就业是不稳定的,只要承包地还在,即便农民失业回乡,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落实。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建设美好的家园。

第三篇:围绕项目抓党建 服务三农促发展

近年来,在莫旗委、政府的领导下,莫旗农牧业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强旗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自治区、市、旗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出了一条“通过项目建设强化支部,支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促进了全旗的农村经济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一、通过项目建设,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多年来,莫旗农牧业局立足实际,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路,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多方渠道积极争取项目,通过以项目促生产,以项目促发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业生产形势。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屡创新高,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3年至2010年我旗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

7、200

8、2010年三度获得先进县标兵称号。为进一步确立我旗粮食生产大县的地位,按照呼伦贝尔市委提出的推进“五区建设”中农业抓项目示范区的要求,莫旗积极申请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和资金,

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大批重点惠农项目的实施,例如高产创建项目、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游牧民安居工程项目、节水灌溉项目、良种补贴、农业保险、农技服务项目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取得长足发展,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取得到很大提高,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项目建设,使党的阳光政策深入民心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莫旗农牧业系统所承担的农牧业项目是系统的民生工程,例如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为群众解决了住房改善问题,获得了群众的赞誉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粮食增产和农业保险项目,进一步增加和保障了农民的收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使农民看到了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增强了发展农业的信心;畜牧业养殖小区等建设项目,为农民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树立了群众干事业的决心;农技服务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同时,也为农民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念,把专家派到农民身边,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众关系,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建示范村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在农村经济和村级各项

事业的建设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村民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党员作用发挥好,在示范村实施示范项目,既保证了项目的有效落实,又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2011年落实在我旗党建示范村、百村示范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项目10个,累计投入资金 3970.01万元。经过项目建设,一方面带动了示范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村支部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拉进了村民与村党组织的距离,凝聚了民心,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力和向心力。使项目建设在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既实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联系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形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三农”工作双赢的良好格局。

四、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快速崛起的动力。

我系统在抓紧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事业的同时,把抓党建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一起,把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先进作用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抓手,以项目促党建,党建促项目发展。通过项目的争取和建设,为百村示范村发展提供了发展载体,村党支部的基层党建工作通过项目实施有力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民心得到凝聚,党的领导得到加强。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引导到建项目、促发展上来,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农村基层党支部通过项目建设“抓党建、抓班子、带队伍、

抓工作、促团结”,进一步通过项目这个抓手,有力推进基层农村党建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党总支发动党员配合旗机关干部挨户走访,传达相关法律政策以及相关的规定,收集村民意见建议,通过走访化解了之前部分村民对改变生产方式的不满和疑虑,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把群众的思想和智慧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

五、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是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建工作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如何围绕旗委和政府工作的中心和大局,促进农村经济较快发展,项目建设工作必须服务这个中心和大局,自觉把党建工作放到这个中心和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切实找准位臵和工作着力点,使党建工作体现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来。我旗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开展“支部+协会”,支部带头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模式,使党建与经济工作有机的结合,赋予了党建更新、更实际的内涵。支部带头人成为农村经济各类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掌门人,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协会和合作社。农民相信党、相信组织,加入协会使他们尝到了甜头,也吃了定心丸。基层党组织因势利导,加大了“四培双争”的力度,即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标兵、把党员致富标兵培养成支部班子成员、把支部班子成员培养成协会和合作社领头人;积极开展“党员致

富标兵争当支部带头人、有经济实力的支部带头人争当协会的掌门人”活动,以此吸引更多的能人加盟协会和合作社,增加协会和合作社的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协会和合作社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这将强有力地促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维护了村民的利益和农村的稳定,兼顾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农牧业系统党建工作的相互促进。

农牧业系统党委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总结

XX联社关于“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的总结

为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推动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县联社在全辖信用社开展了“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上半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了我县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总体情况

(一)信贷投入方面。上半年,全县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万元,增幅XX%。其中涉农贷款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万元,增幅XX%,高于各项贷款增幅,中小企业贷款余额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万元,增幅XX%,高于各项贷款增幅。同时全县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及增量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的XX%,XX%,余额及增量市场份额均稳居全县首位。

(二)支付结算方面。上半年,全县信用社发行百福卡XX张,总量达到XX张,人均持卡量达到XX张/人,较年初新增XX张/人;新增自动存取款机(ATM)XX台,总量达到XX台,人均XX台/万人,较年初新增XX台/万人;新增刷卡终端机(POS)XX台,总量达到XX台,人均XX台/万人,较年初新增XX台/万人;县域刷卡消费交易量XX万元,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

(三)信用建设方面。截止6月末,全县信用社累计建立农户信用档案39012份,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档案XX份,建立农村企业信用档案XX份,覆盖率达到XX%。

(四)货币流通方面。上半年,县联社组织辖内反假币宣传XX次,覆盖全县10个乡镇网点,4个城区网点,2个城郊网点,宣传覆盖面达到100%。同时,联社积极做好现金投放回笼,共上缴残损币XX万元,投放新币XX万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围绕“三农”发展,重点抓好落实。为切实贯彻落实人行南昌中支关于“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的工作要求,我县联社成立了“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形成联社“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司其职,全面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并且结合辖内实际制定了《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并将每项具体工作分解到各对口科室,由对口科室负责抓好落实,明确工作责任,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部署到位、措施保障到位,真正把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围绕农业自身特点,重点支持农业生产。一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性特点,完善贷款操作流程,为农民搭建贷款“绿色通道”。2011年,全县春耕生产总需求1900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2000万元,需要信用社支持16900万元,其他来源100万元。春耕生产中需要贷款的农户19254户,占总农户的34.7%,截止6月末,我县联社累计支持春耕资金7200万元,其中粮种3800万元,农机具400万元,化肥800万元,农膜200万元,牲畜400万元,其它生产资料1600万元。根据稳健货币政策,我县联社控制信贷投放节奏,对于目前未能满足的春耕信贷资金需求,积极争取规模,腾出空间,确保农业资金供应到位。二是根据农业生产的脆弱性特点,迅速采取行动,确保受灾农户正常生产生活秩序。6月上旬大范围连续降雨,造成全县8个乡镇,28529公倾耕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9000万元,我县联社及时了解农户受灾情况,并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程序,对受灾农户优先办理贷款,帮助农户渡过难关。

(三)围绕稳定农民增收,重点支持农村青年创业。2008年以来,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村劳动力过剩,对我县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根据省联社工作指导意见,我县联社围绕稳定农民增收,大力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培育了一批创业青年,同时激发了农村青年

创业热情。至2011年6月末,我县联社累计发放青年创业贷款248户 ,金额1289 万元,贷款余额815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创业贷款工作开展扎实有效,措施得力,社会反响良好。

(四)围绕“合作共赢”,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以来,我县联社开办了“联保+担保基金”模式的XX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联保贷款,为养殖经营大户又好又快发展搭建了融资平台,实现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社农双赢。截至2011年6月末,累计向6户水产养殖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120万元,有效支持了地方养殖大户的资金需求。

(五)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对我县江西农旺实业有限公司、XX天鹅湖精制米厂、江西御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持续投入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累计支持贷款1350万元,贷款余额达335万元,确保了企业资金需求,推进了农业产业化,有效地促进大农业的经济升温和农信社的增效。

(六)围绕“民生金融”,落实贴息政策。我县联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返乡青年,积极满足下岗和贫困学子等社会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充分体现了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联社于2010年9月份联合县人民银行、县团委等部门举办青年创业洽谈会,会上主动对接创业青年,现场签约100户,签约金额达295万元,扶持了大批青年创业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至2011年6月末累计发放下岗再就业贷款6664万元,贷款余额达到2691万元;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306万元,贷款余额达到211万元;累计发放青年创业贷款1289万元,贷款余额达到815万元。

(七)围绕产品创新,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

1、推广惠民业务,拓展农贷产品。我县联社牢固树立创新理念,把积极推进产品创新作为改进支农服务的切入点。2010年,推出百福惠民卡业务,对评级授信的农户,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的循环授信方式,同时,农户可以持卡在自助取款机上取款,无需在柜台办理贷款,大大简化了程序,提高了办贷效率。迄今为止,累计授信百福惠民卡421户,金额7482万元,实际用信1405万元。

2、做优小额信贷,助推经济发展。小额农贷一直是信用社服务农村经济的主打产品,具有额度小、审批快、担保灵活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为充分发挥好小额农贷助农作用,我县联社坚持从信用等级的基础工作抓起,对未评级的农户按照评级授信程序做好调查建档、评级发证,真正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组、不漏一户。目前,全县信用社已对辖内55488户农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经济档案的农户有39012户,评定信用乡镇8个,信用村29个,小额农贷贷款余额达到19727万元

3、推出特色业务,满足金融需求。根据XX域经济发展特点,适时推出信用共同体贷款,满足石材加工、羽绒加工等产业的特殊需求,并对贷款的发放、保证金的管理、贷后检查都设计了一整套详细方案,指导基层信用社开展信用共同体贷款。至2011年6月末累计发放信用共同体贷款6210万元,贷款余额达到3450万元,较年初净增1632万元。组建羽绒加工信用共同体20户,石材加工信用共同体3户。

4、完善担保方式,解决融资难题。2008年以来,我县联社创新开展了林权抵押、股权质押、收费权质押等产品,截止2011年6月末,林权抵押贷款426万元,股权质押贷款1403万元,收费权质押贷款44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我县联社通过创新担保方式,继续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对于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探索用于贷款担保,包括生产设备、水域使用权、经营租赁权等抵(质)押贷款。

(七)围绕服务改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硬件设施,进一步合理配置网点,确保农村区域网点覆盖面达到100%,同时对现有网点进行升级改造,优化服务环境。至2011年6月末,累计改造网点7个,占网点总数的43.75%;自助取款机达到9台,平均

每个乡镇0.9台;农村区域布放POS机具171台,总量达到333台,平均每个乡镇33.3台。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软环境,全面推进文明规范服务导入工作,进一步规范员工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目前已对全县145名在职员工分两期进行了专业的文明规范服务培训,培训面达到100%,员工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三、存在的困难

(一)信贷支农力度有限。

今年以来,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锁定资金后,信用社可投放的信贷资金减少,削弱了信贷支农力度。至2011年6月末,XX联社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较年初上调3个百分点,锁定资金3750万元,根据春耕调查及二季度受灾情况,目前信贷需求6500万元受宏观调控影响未能及时满足。

(二)金融产品创新难

虽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广大乡镇、村组中不断推广和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便农贷款,但其投放总量在贷款总量中占的比例小。农户及涉农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现象仍较普遍,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贷款方式。一是信用社自身无专业机构研究金融产品的创新,二是农户、涉农企业无有效抵押物,能提供抵押的城镇房屋、农村宅基地等抵押登记手续繁琐、成本高。

(三)金融服务不尽完美。根据文明规范服务导入后续督导工作,大部分信用社在服务方式上不尽完美,督导结果显示,全县信用社有XX人次服务不规范,累计扣分XX分,经济处罚XX元。主要表现在文明用语、业务流程及制度执行等方面不规范,这表明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努力腾出信贷规模,积极满足三农金融需求。2011年我社受困于规模受限,受制于农村信用社短时间难以改变的增盈方式,要争取到更大的经营效益,当前唯有进一步扩大有效信贷投放规模,提升增盈能力。因此,首先要积极清收不良贷款。既要严格控制新增不良产生,抓好每个月份到期贷款的按期回收工作,还要深挖老欠不良的清收潜力,努力为信贷规模腾出规模。其次要认真核销损失贷款。损失贷款采取“内销外化”的方式,即对内核销,对外继续保持清收压力,减少损失贷款占据的信贷规模;最后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借助当前我县新城区开发的大好时机,加强与政府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利用土地资源置换我社不良贷款。

(二)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根据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经济特点,依照相关法律,进一步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积极规范和完善涉农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探索用于贷款担保。

(三)加强督导落实,继续推进规范服务。一方面由专业培训公司对文明规范服务导入后续工作进行定期督导,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各网点规范服务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并通报督导结果,规范员工的服务方式。另一方面联社要将规范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形成日常工作机制,全面规范员工服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第五篇: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为“三农”服务意识

赤峰农牧学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的实现,关键在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般时间需要全社会加大力度解决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除了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做了强有力政策保障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问题,即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能够有效转移的劳动力,能否培养出扎根农村并能带动一方致富的领路人,能否使广大的农牧民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并创造出最大农牧业效益,能够使现代的农牧业技术迅速转化为农牧民增产增收的动力。农业职业教育在解决农业发展“人”的问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直接肩负着为“三农”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由于各种原因,自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并轨后,农业职业教育面临招生、就业等压力,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也为农业职业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切实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是农业职业教育职能发挥的关键。

赤峰农牧学校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为赤峰地区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三万多名农业科技推广及管理人才。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新的挑战,赤峰农牧学校以务实的态度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抓住机遇,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招生就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

1 丰硕的成果,2003年进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行列,同年,成为农业职业院校“能力建设计划”试点学校,2005年被评为赤峰市名学校,获农学会“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2006年我校畜牧兽医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精品专业,2010年成为首批全国示范建设学校。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校生规模达到4600人,每年培训1.8万人次。成为中高职联办、校企联合办学、蒙汉双语教学、学历与培训并举的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

一、强化以人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各项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把学做人与学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学校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应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1.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

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人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核心目标。赤峰农牧学校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上,都充分体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先生有一句著名的用人名言:“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也是现代企业用人的一项基本原则。农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就业岗位相对条件是艰苦的,因而做人教育需更加重视,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做人教育从新入学第一天开始到学生毕业离校,应是常抓不懈的让。让每个学生随时随地都感受到学做人,做好人的重要。做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法律法

2 规、价值观念、责任意识、文明礼貌、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爱岗敬业、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为达到教育目标,学校需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每个教职工都应成为做好人的楷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学上应增加相关课程,在每门课上都要渗透职业道德要求,有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在学生日常客观上注重对学生操行的培养,树正气,树典型,建章立制。做人教育不是 强制教育,要细雨润无声,要“富教于乐,以乐促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做好人所带来的愉悦; 做好人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切实的实践,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懂得一言一行都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赤峰农牧学校每年有一千多名学生毕业, 从就业单位反馈的评价中,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德的素质给予很高的评价,学生、学校都在做人教育中受益匪浅。

2.让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一技之长。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德才并重的实用型人才,学有一技之长是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联合国教利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赤峰农牧学校在近几年学校建设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上,在师资、实训基地、实训实验室建设上下大力气,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实训、实验条件,突出实训,实验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首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请在专业技术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技工、技师到学校

3 指导、授课)送出去(送教师到高校、企业第一线学习)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理论与实际操作都过硬的教师队伍;其次突出教学与岗位零距离关系,把学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体现在教学上,增强学生实际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尽可能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田间牧场参观学习;再次,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正确处理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的关系,确定每门专业课的核心能力点,把能力本位观应用于教学。近几年学校把模块教学模式与能力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机结合,开发了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赤峰农牧学校各专业实训大纲》,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最后,对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突出了实际操作能力在学生学业成绩的比重。通过多种措施,学生能学有一技之长。赤峰农牧学校毕业生职业资格鉴定合格率一直在98%以上。

3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不仅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让学生学有一技之长,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以至于在其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不仅要使学生有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其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总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高素养,懂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赤峰农牧学校在二00三年提出了学生毕业前要达到“四能、四会”( 四能:能说、能写、能干、能表现;四会:会外语、会计算机、会普通话、会公关),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展多种有目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 4.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

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教职员工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身上都寄托着一个家庭对未来的希望。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校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学校各项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校就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大到学校宏观管理,小到学生衣食住行,都要体现出学校及教职工对学生的关爱。人有高低胖瘦之分,人的尊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让学生都得到充分尊重。赤峰农牧学校二00三年提出构建和谐校园的规划,并制订了具有人性化的具体要求。二00八年开始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全校范围开展“明理务实、厉学乐业”教育,使各项工作有人、有责、有始、有终、有效。在教学环节上,师生互相尊重实现了师生知识,技能的良性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管理上,提倡相互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关爱别人,同时也随时体验别人的关爱。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就是为学生家长的负责,就是为社会的负责。

二、加强专业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灵魂。农业职业学校近几年涉农专业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各种困难,如招生难,就业难等。解决困难,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是与市场需求接轨,强化专业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依据“三农”发展需要灵活办涉农专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农村、农民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农业已逐步淡出农村历史舞台,机

5 械化、高科技种植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农业、农村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彻底改变。因此,农业职业学校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专业建设,灵活办涉农专业。赤峰是以丘陵山区为主农牧结合的农牧业区,农区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并有大面积田地适宜种植中草药,牧区由以自然放养向圈养过渡,根据这一地区特点,赤峰农牧学校组织专家对学校涉农专业进行了科学论证,开发了中药种植、生物制药、良种繁育等新专业,对老专业畜牧兽医进行了科学改造,并开发了动物检验检疫专业、饲料生产与加工专业,使传统专业充满新的活力。

2.依据劳动力转移需求办专业

赤峰农牧学校专业建设在广泛市场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区劳动力转移需要,坚持长短结合,普成结合办职教,长指对社会需求量大,技术要求相对高的人才适当延长学制,如电子信息专业、园艺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短是指对社会需求量大,技术要求相对低的人才进行针对性短期培训,如经济人短期培训、畜牧圈养技术培训;普指普通中等职业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短是指开展成人教育培训,与旗县区、乡镇,配合进行成人教育,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培训一批可有效转移的劳动力。从2000年至今,赤峰农牧学校普通职业教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八千人,成人教育及短期培训一万多人,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以短补长,以长带短,以普为重,普成结合,也使学校招生、就业有了新的突破,学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多种途径为“三农”服务

农职学校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农职学校为“三农”服

6 务方式要广开渠道,实行多层次,立体服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发挥其示范作用。赤峰农牧学校在普通中专教育,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实现为“三农”服务,实实在在为农牧民服务,不仅为农牧民办了实事,同时提高了学校声誉,带动了学校招生,培养和提高了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

1.教师定期下乡技术指导

赤峰农牧学校采取主动下乡与乡镇聘请等方式, 每年有近百人次深入田间地头,牧场林地,一方面解决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为教学收集第一手资料。赤峰市喀喇沁旗中药种植基地一直是学校技术服务对象,从土壤构成测定到施肥、育苗到收获,都有学校老师的全程参与,牧区育种改良、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学校教师都参与其中。多年来,赤峰地区农牧业发展依托赤峰农牧学校得到了技术支持,学校依托农牧业发展得到了状大。在赤峰地区赤峰农牧学校被称为“农牧业黄浦军校” 、“农牧业硅谷”。

2、开展科技扶贫

赤峰农牧学校2002年组建科技大蓬车,每年多次巡回在乡镇,切实为农牧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同时有重点开展科技扶贫,每几年针对一个乡镇(苏木),以科技带动农牧民致富,即有人力支持,又有资金扶助,每年都有专人在扶贫点做为校乡联系人及技术服务员。

3、发挥示范作用

赤峰农牧学校有耕地600亩,并建有实习猪厂、鸡厂、奶牛场,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完成学生教学任务,一方面发挥其科

7 技示范作用。新的品种、新的技术在学校的土地上、场所里试验推广,成功后组织农牧民参观,以实际效益带动农牧民走科技致富道路,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赚,使校办产业发挥了示范作用。

4.利用媒体进行科技咨询,科技普及

学校与赤峰广播电台合作,每周都有一次科技咨询、科技讲座,在农牧民中引起广泛关注。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有针对性编写科技小册子、小读本、宣传单,在全市农牧区免费发放,使科技服务进入千家万户。

5.多种形式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业职业教育的前景是美好的,因为其扎根在广阔的土地上。赤峰农牧学校的快速发展,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意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展,在服务“三农”中壮大,在服务中实现与“三农”共命运。我们相信,赤峰农牧学校越办越兴旺。

上一篇:三年级班主工作计划下一篇: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