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服务电力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

摘要:基础教育的空间均衡发展是促进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教育公平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市新区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城市基础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日益凸显。在学区固定和鼓励就近入学的政策背景下,“名校效应”驱使城市人口过度择校,造成部分地区“人满为患”、资源紧缺,而另一些地区人口稀少、教育资源大量闲置的发展窘境。此外,教育空间作为城市功能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影响深远,其与居住、交通等功能空间失配错位严重干扰了城市居民的有序生活,成为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之一。如何实现大城市基础教育的空间均衡发展成为当前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学科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交通可达性作为教育空间均衡的唯一测度指标。交通可达性水平仅仅是反映了学校布局与学生居住地的空间区位关系,论文研究认为,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基础教育在供需、区位以及质量三方面保持相对均衡的状态。从概念内涵出发,论文首先构建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明确我国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划分类型和格局演变特征,探究其约束机制和宏观调控路径。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以全国副省级及特大型城市——长春市为研究案例,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进行多维度多尺度的研究,建立回归模型探究其深层形成机制,并基于POI、手机信令等多源大数据进行微观尺度人口模拟,准确识别治理靶区,提出精细化的空间均衡发展策略。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完善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内涵,强调空间均衡性的多尺度效应,建立了空间均衡性评价与影响机制分析框架,推动教育地理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并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论;另一方面通过多尺度的空间均衡性分析,把握城市基础教育在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调整和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问题与理论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在分析空间均衡性研究背景基础上,确定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形成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章界定基础概念,并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行述评总结。第三章为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该章明确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内涵及研究方法,总结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格局演变特征与空间尺度效应,归纳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的约束性因素与影响机制,提出了我国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的调控路径,是论文理论贡献的集中体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第四章为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从整体上分析了长春市中小学以及优质中小学的集聚与扩散特征,并通过配比适宜度的计算客观评价长春市中小学校等级分布的空间合理性。第五章为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评价。依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基于城市实时交通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多维多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市区、城市分区、街道尺度分析了基础教育空间供需均衡性、空间区位均衡性和质量均衡性的格局演变特征;引入阈值偏离度量化空间失衡范围与程度,通过三要素对比分析识别限制性要素的空间异质性,确定不同尺度区域空间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最终对三要素综合分析,通过系统聚类和分组分析划分出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不同类型。第六章是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形成机制研究。在定性定量分析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基础上,选取指标构建回归模型,从统计学上验证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影响因子。第七章为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的调控策略。基于Voronoi模型、线密度分析和障碍度分析,明确当前空间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鉴于街道办事处边界是城市基础教育学区划分的重要依据,基于POI、手机信令和电力消耗数据模拟街道尺度的常住人口分布,以此构建空间均衡治理指数,识别重点治理单元,提出精细化的空间均衡发展策略。第三部分:结论与讨论部分,即第八章内容。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梳理文章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特定地域单元内学校容量与学区就学人口数量保持供需均衡、学校布局与学生居住地实现区位均衡、学校资源配置质量均衡。空间均衡性评价及内在机制探究均需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2)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具有尺度依赖性,宏观尺度下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良好,但随着研究尺度的下沉,空间非均衡性的矛盾逐渐显现。(3)在城市内部,空间均衡性的异质性突出,主要表现为中心市区和郊区的空间对比上。在基础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外力作用下,宏观尺度下基础教育的空间均衡依赖于内部均衡(周边均衡)——近程均衡(远程均衡)——全域均衡的传导扩散机制。空间均衡性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一个发展周期内,特定地域单元内的空间均衡性一般要经历低位不均衡/低位均衡——高位不均衡——高位均衡三种发展状态。(4)长春市空间供需均衡性在市区尺度表现良好,但在城市分区尺度和街道尺度并不乐观;全市空间区位均衡性提高明显;质量均衡性区域分异显著,整体进步缓慢。空间均衡性三要素的对比分析表明,城市核心区主要表现为空间供需限制,居民就学供需矛盾突出;核心区外的老城区逐渐摆脱了空间供需限制和空间区位限制,以质量限制或无限制为主;城市外围开发区多处于空间供需限制或空间区位限制阶段。综合三要素的系统聚类和分组分析结果证明,全市空间均衡性异质性突出,对精细化空间均衡发展调控提出较高的要求。(5)空间均衡发展理念、教育自身发展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房地产开发和交通设施条件是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行政机制、内生机制和互动机制是空间均衡性的内在形成机制。(6)叠加人口分布和空间均衡性指标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证明,长春市小学的空间均衡治理靶区数量少,集中分布在城市核心区,初中的空间均衡治理指数高得分地区数量多,集中在城市西北部和南部。新建扩建、撤并整合、保留现址等布局调整策略,构建质量均衡单元以及关注弱势地区与学校是综合提高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有效调控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格局演变;形成机制;调控策略;长春市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目的

一、研究问题与切入点

二、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

二、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评价体系

三、基于问卷调研和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基础教育

二、空间均衡

三、教育均衡发展

四、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

第二节 基础理论综述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资源配置理论

三、邻里单位理论

四、公共设施区位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梳理

三、研究述评与启示

第三章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内涵

一、空间均衡性的概念

二、空间均衡性的内容

三、空间均衡性的特点

四、空间均衡性的类型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研究的方法论

一、教育学视角下的方法探究

二、地理学视角下的方法探究

三、论文方法论体系

第三节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格局演变

一、空间异质性格局特征

二、空间均衡性的传导机制

三、空间均衡性的演变规律

第四节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约束机制与发展路径

一、约束性因素

二、影响机制

三、路径选择

第四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二、研究区典型代表性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长春市基础教育的格局演变

一、长春市基础教育概况

二、基础教育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第三节 长春市优质基础教育的格局演变

一、优质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二、优质基础教育的集散与扩展方向

三、等级比例适宜度

第五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评价

第一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评价体系

一、空间均衡性评价目的

二、空间均衡性评价要素

三、空间均衡性评价方法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单要素分析

一、空间供需均衡性分析

二、空间区位均衡性分析

三、质量均衡性分析

第三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限制性要素分析

一、空间失衡范围与程度

二、限制性要素分析

三、多尺度下的限制性要素识别

第四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综合分析

一、市区尺度下的空间均衡性

二、城市分区尺度下的系统聚类

三、街道尺度下的空间聚类

第六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影响因素

一、空间均衡发展理念

二、教育自身发展特征

三、人口统计学特征

四、房地产开发

五、交通设施条件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形成机制

一、指标选取

二、结果分析

第七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调控分析

第一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中心市区“名校”过饱和

二、郊区学校资源利用率低

三、郊区学校可达性差

四、资源配置校际分异严重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治理靶区识别

一、街道尺度人口模拟

二、空间均衡治理靶区

第三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调控策略

一、学校布局调整与优化

二、构建质量均衡单元

三、关注弱势地区和学校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论文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金融危机消费文化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