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网服务电力论文

2022-04-20

摘要:农村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保证电力供应的关键环节,是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是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农村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电网服务电力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电网服务电力论文 篇1:

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摘 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一个涉及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对农民这个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主体的研究。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质量和供给方式必须符合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否则会导致供给的低效甚至负效应。为此,必须探讨影响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因素,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地方政府应着重在公共服务的回应体制、评价体制、监管体制、激励与约束机制、责任纠错机制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适应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管理创新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一个涉及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必须从公共财政体系创新、各级政府职责分工体制创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创新、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创新、农民自我供给模式“一事一议”重新定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法律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质量和供给方式必须符合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否则会导致供给的低效甚至负效应。

一、影响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因素

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增加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也对农村公共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农民最关心、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根据夏锋(2008)对29个省份230个村的千户农民入户调查显示,首先,民生类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提高收入)和生产类基本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道路、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另外,从调查数据看,农民对文化娱乐、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也表现出较强的需求度。其次,从农民对各级政府出台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满意度分析来看,农民对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出台和具体落实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惠农政策满意度较高。但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从中央到地方,农民对各级政府的满意度逐级下降。对各级政府出台的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纯收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非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有相当比例农民认为甚至收入有下降趋势。[1]

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收入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影响。收入水平高低影响了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数量与结构。收入能改变约束条件;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政府的公共支出规模会增加(瓦格纳法则);收入水平的提高,会诱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新需求。

2.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会影响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财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同样的钱,购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发生变化,将影响到农民对消费的选择性。

3.消费者的需求表达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影响。消费者是理性有限的;需求表达机制的“梗阻”对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影响,典型表现就是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基层民主建设对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也有影响。[2]

二、农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特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决定了农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其不同的特点。

1.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既对民生类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有较高需求,也对生产类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出较高期望。同时对公共安全、环境卫生和文化娱乐需求也日益增强。

2.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我国农村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其需求也有较大差异。从问卷调查情况看,中西部地区农民需求远远超过东部地区。在畜牧防疫检疫、计划生育、农村饮用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方面,西部地区分别占了该项需求的46.2%、45.2%、43.3%和41.9%;在农产品供需信息需求方面来看,西部地区农民仍是最高的,占38.2%,而东部地区需求比重31.5%,略高于中部地区需求比重30.3%。其他9项根据需求程度由西部向中部和东部依次递减的是农业技术指导、劳务输出和就业信息、文化体育活动、乡村道路建设、电力及通讯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治、农村信贷、社会救济和优抚、最低生活保障。[3]这些表明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严重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从对福建省部分地区的调查也反映出农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我们对省内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4个县(市)的6个乡镇分别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441份。其中对于农民最希望政府做的事情列了17个选项,包括提供农用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金支持、及时收购农产品、提供生产和市场信息,提供农业科技支持、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农村“两委”建设、兴修水利、发展教育、修建道路改善交通、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条件、修建电网,降低电费、整顿农资市场秩序、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生态环境,创办农民学校与其他。

3.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层次性。从农民对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来看,48.6%的农民认为对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加强建设等是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相当多的受访者认为,乡镇政府应加强社会治安、发展文化、提供农业技术信息、保障民主权益和经济利益等公共服务。从农民对村委会提供的公共服务要求来看,依次是种植和养殖技术45.4%、提供信息45%、维护社会秩序34.8%、协作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34.7%、帮助农民建立经济合作组织24.2%、组织农民生产合作22.7%。同时认为合作医疗、养老扶贫、水利建设、道路设施等公共服务仅靠基层政府难以提供,需要发挥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作用。[4]

4.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满足程度的非均衡性。在基础教育方面,农民子女过去所面临的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随着投入的增加,认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占23773位农民的80%;在卫生医疗方面,随着新农合的推广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有90%的农民对当前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在文化生活方面,60.2%的农民认为农村文化活动“枯燥贫乏”;对“参与度”、“形式”、“设施”及“组织管理”的评价也很低。在农村科技服务方面,有40%以上的农民表示不满意,这显示出当前教育、卫生服务水平有很大提高?熏而文化、科技服务等方面均相对滞后。

5.农民的主体性逐步提高。当前农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也要求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要求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何精华等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表明,有28.33%的农户认为,政府经常询问并认真考虑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有27.08%的农户认为,政府很少询问、而且也不听取我们意见和建议,32.29%的农户认为政府从来未询问过,12.50%的农户说不清,说明农民对公共服务项目的决策参与度较低,影响了农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三、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建设

强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公民(农民)和企业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必须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当前地方政府还应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一)公共服务回应体制创新

回应体制,主要包括回应谁的需求、谁来回应需求、接受或发现需求的渠道、如何回应、效果反馈、再回应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的回应体制是政府适应社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基本要求。政府必须了解公民(农民)、企业及社会需要什么,要求政府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有效提供这种服务,并进而对这种需求作出有效回应。[5]

1.推进公共服务观念的转变,健全公共服务承诺制。政府要由恩赐者的角色转到服务提供者和需求回应者的角色上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施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对提高政府公信力有重要意义的农村公共服务承诺制。

2.以公众为服务导向,注重公民参与。确保在政府服务过程的各方面均有规范化的公民参与途径,同时必须疏通政府与公众对话的渠道,了解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一是要完善公民参政议政的途径,扩大农民参政议政的比例,提高其参与公共政策选择的主动性和参政水平。二是建立以有线电视为主、通讯网络为辅的覆盖县乡的服务信息网络,为每个村委会配置电脑,及时传达党和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精神,公共服务信息,收集和反馈公众意见。三是设立主要领导接待日,加强领导与基层群众的直接沟通,正确处理农民上访等问题。第四是定期对辖区公共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准确把握群众的期望和要求?熏根据现实可能性和问题紧迫性有步骤地解决农民需求。[6]

3.完善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尽管有不同的名称,但其内涵是指政府有效整合职能,在一个集中的办公地点为公民(农民)提供全程式高效、快捷、公开、透明服务的一种行政服务形式,旨在建构一个回应力更强、效率更高、服务更到位的政府。对地方行政服务中心近十年的自我发展的绩效分析来看,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政务公开为纽带,建立了省市县乡和职能部门相结合的纵横体系,将行政服务中心作为集中公开办事的重要平台,并赋予其集中审批、集中服务和集中受理投诉的职能。二是以提高效能为目标,打造政府行政审批职能集中运行的综合平台。三是以整合程序为突破口,探索转型时期政府管理机制创新的实现路径。四是以优质服务为归宿,提供了规范部门行为、建设服务政府的成功经验。五是以电子网络为手段,奠定了构建互联互通、高效快捷的电子政府的基础。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指导滞后,思路不够明晰;服务功能不全,职能不够明确;法律支撑不力,体制不够顺畅;部门利益驱动,行为不够规范;保障措施不硬,配合不够协调。并提出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要加强理论研究,明确发展思路;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体制保障;突出程序郑和,严格流程监管;监督权力运行,加强规范管理;推进电子政务,深化政务公开等。[7]

(二)公共服务评价体制创新

主要包括评价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客体、明确的评价目标、成熟的评价技术和方法。许多国家的改革实践表明,公共服务评价体制的创新,实行绩效管理,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当加强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探讨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8]以公民满意度为根本标准,建立民主的服务绩效考评体制。一是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并将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列入政府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成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规范和再造政府服务流程,建立“全员、全程、公平、即时”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公民导向、过程控制、即时纠错、持续改进”来确保民众得到最满意服务。三是应建立多重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制,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是重视基层政府直接服务对象农民的参与。四是应推动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公共服务监管体制创新

从监管的内容来看,公共服务可分为经济监管和社会监管;从监管规制的对象来看,公共服务可包括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要做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加强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强化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尤为重要。一是依法界定和规范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以及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二是适应开放社会和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从封闭性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使公民能有效监督政府行为。三是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为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结合起来,同时保证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9]如设立投诉中心,开展行风评议,万人评机关等多种制度,解决信息反馈不及时,处置滞后等问题。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决策主体活动、参与力量、财政投入等整个过程的活动都应该进行全程的监督,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四)公共服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

要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必须赋予农村公共服务实体足够的动力。要解决好激励机制创新问题,除了上下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财力保障外,一是还应赋予农村公共服务实体更大的管理自主权,允许它们扩大服务范围,对某些特定的服务可收取一定的费用。二是要赋予农村公共服务实体的管理者和职工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为了激励员工创收,公共服务单位可将员工的报酬与可观测的业务绩效指标挂钩。三是除了物质方面的有效激励外,精神方面的激励也十分重要。如由中国农业部科教司下达的“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专项项目设立了“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向在丰收计划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奖励。根据实地调研,该奖励政策对稳定农村科技推广队伍,鼓舞县乡两极科技工作者的士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农村公共服务工作者为农民服务的公众共同价值观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这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思想是一致的。

还要解决好约束机制创新问题。过去的改革将农村公共服务实体推向了市场,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其创收和剩余索取的动机,是比较容易形成的。但约束机制的缺位,无论是市场约束还是政府约束都显得非常薄弱。市场约束薄弱主要表现在:公众的选择权利受限,信息不对称,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等。政府约束薄弱主要表现在:政企不分,政府辖下的公共服务实体既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又作为相关政策制定者,这样造成了监督机制的缺失。激励机制只有与约束机制对等起来,才能真正带来农村公共服务效果的改善。在约束机制匮乏的情况下,有必要将“问责制”引入到农村公共服务中来。[10]

(五)公共服务责任(纠错)机制创新

谁来发现问题和责任、如何发现问题和责任、如何落实责任、如何追究责任、纠错补偿等环节。农民?穴公民?雪可根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种类和质量,向有关政府部门投诉,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是要强化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模式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消失,政府负责任的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在市场化、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的管理监督责任,不能借故推卸。[11]二是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追究政府行政机关和官员在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三是加强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救济制度,主要是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以及国家信访制度。

参考文献:

[1]夏锋.千户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现状的看法[J].农业经济问题,2008,(5).

[2]匡远配.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研究——以农技推广为例[D].中国知网,2006,(6):37.

[3][4]吴孔凡.健全完善需求导向型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J].社会主义研究,2008,(3).

[6]李晓园.提高县域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要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2008,(3).

[7]艾医卫、颜道成.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绩、问题和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1).

[5][8][9][11]贾凌民、吕旭宁.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6,(2).

[10]建军.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36).

作者:周青

农村电网服务电力论文 篇2:

农村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

摘要:农村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保证电力供应的关键环节,是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是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农村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引言

为了提高我国农村地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电力部门必须立足于农村配电网建设的实际状况,重视农村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从规划入手,保证农配电布局的合理性;并基于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管理,保证材料、系统建设的合格性,增强农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再借助辅助设备筑起配电网工程安全运营的防线,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农村区域生产生活的需求。

1在农村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分析

1.1高压输电线控制的要点

在农村地区基础电路施工中,高压输电线直接关系到整个配电网络的质量。一般来说,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对电网的需要,施工人员会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而高压线路的施工最重要的就是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是整个工程的关键,所以选择合适的钢筋混凝土便是基础,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在施工期间,施工人员要对现场进行实地勘察,调研高压线周围延时情况,以便找准差异做好施工工作。

1.2杆塔工程与架线工作的要点

农村配电网电力工程还需做好杆塔工程施工工作和架线工程工作。首先,在勘察工作中,按照输电线的受力特点将线路、杆塔分为耐脏型杆塔和直线性杆塔,不同的杆塔具有不一样的线路施工特点,稍有不慎便会影响维修次数,影响供电的可靠性。如此,在杆塔工程中,必须合理选择其结构和模式,考虑到农村地域运输地域通常为丘陵、平地,应该选择适宜的杆塔类型。其次,架线工程包括附件安装及连接的尺度观测,通常来说,其分工包括张力展放和拖地展放,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线托,此种方法不需要借助专用设备,简单易操作,但其劳动效率低,并且容易出现严重的磨损状况,还会影响电力系统其他设备的状况,如会影响杆塔的受力和位移。

2在农村配电网电力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过去的农村配电网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对整个电力网的网络结构进行详细的规划,从而导致其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设计和施工线路的布局不够合理,建设设施匹配不够完善,由此给后期的电路运行带来了诸多问题,使电路长期属于故障状态,同时也给农村地域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农村配电网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进而使其经常发生停电或其他故障。例如,农村地域的高架线是用来输送电的,然而高架线极易受到农村地域恶劣天气的影响,进而导致其出现坍塌和损坏,这无疑对农村地域电力供电带来了阻碍。

3在农村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

3.1设计部门结合区域状况制订施工方案

首先,农村配电网有关单位在设计图纸时,需要对“配电网”的结构进行改造,缓解结构错综复杂、供应不足的现状;同时,考虑到“供电”的需求,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变更问题,以保证工程设计效果。一般而言,农村地区负荷密度不是很大,需要保证电压的正常供应,还要延长供电的半径,以保证农村配电网改造工程的质量。最后,要保证农村配电网分压、分区的平衡,即务必采取控制技术及全网无功优化技术,以此为基础,对电网的无功电源进行优化,以此保证农村配电网建设的经济效应。

3.2规范开工,提高系统建设的质量

首先,在建设农村配电网时,需由工程承包商企业提前做好把关、审查工作,着重规范施工团队的工作机制,完善配电工程有关的审查内容。其次,在施工前期,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硬件、软件的审查力度,从施工组织的设置、安全防控、工程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审查。同时,在开工过程中也要对施工队伍的质量进行把控,以严格监控避免无资质施工团队有机可乘,避免因施工团队不专业导致后期管理失控的局面。还需要对施工技术、材料进行管理,这是农村电务网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主体。因而,项目建设部门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原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并着重检查入场施工的材料,以确保其质量、参数达到设计要求,以降低配电工程的故障发生概率。

3.3调节电网负荷,做好管理工作

目前,农村配电网存在时常改造的状况,究其根本在于负荷承载与实际状况不符合。由此在对配网工程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电力负荷的真实情况,以做好全面调节的工作。此项工作的关键点在于对“电压”的线路进行调整,具体涵盖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对电压的主变接头进行调整,以此改变电压的调节功能:若区域电压负荷不高,可以适当降低电压;若处于高峰用电时机就要增加电压,以此降低对电路效电路线路的损耗。其次,在安装配电变压器时,要对其容量和安装位置进行优化,以此减少电压器不合理、不科学带来的空载时间较长问题。最重要的是在选择变压器的过程中,必须从根本上保证配电变压器的负荷率。除此之外,在农村配电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还需要把控搞好安全管控工作。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强化农村配电网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特别是从领导入手,发挥其引导作用,让其引发各级人员履行职责。二是,要筑牢安全生产的三道防线。即农村配电网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应该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方面的培训,以增强其安全意识,着眼于权益全年的安全目标,夯实其安全基础,强化学习,提高其认知,筑起第一道防線。理清农村配电网工程的工作流程,落实各环节,使保障工作使安全生产的牢线得以筑起;要层层包保,筑牢安全生产责任防线,这样才能以三道防线保证农村配电网建设的长治久安。三是,做好各项检查工作,针对农村地区的雷区、暴雨区、行洪区等做好线路、杆塔等设备的清查工作,采取基础加固、加装拉线等措施,确保设备在特殊天气的安全运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由于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农村客户对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配电网管理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管理者应基于农村供电环境复杂、负荷分散、偶然因素多的现状,解决损耗大、可靠性低、电能质量差等问题,为农村构建一个电网可靠、通信完整、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配电网,以实现优质服务、节能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经海涛.探析农网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管理[J].大众标准化,2020,(21):18-19.

[2]张佳龙,李佳林.探析农网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8,(29):131.

作者:吴希亮

农村电网服务电力论文 篇3:

在县域电网构建和谐电力设施保护区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松阳电网电力设施保护区与相邻物之间突出问题及矛盾的现状分析,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危害。本文介绍了松阳县供电局近几年所开展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通过创新政策处理机制,开展个性化优质服务及电力村庄共建,强化隐患排除消除安全隐患,有效的减少了电网的建设、运行中与相邻物之间的矛盾。同时,本文介绍了在构建和谐地方关系、电力宣传、法律维权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和成效。

【關键词】电力设施;相邻物;和谐关系;探索

近年来,随着松阳县域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松阳全面推进“两区”建设,实现城乡发展由整体协调向全面融合、社会发展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由人均GDP3000美元阶段向6000美元阶段的三大跨越,松阳的经济总量将实现“三个翻番”,松阳的城乡基本建设全面铺开。在松阳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旧村改造、城市新区开发、乡镇道路拓宽、绿化植树、三线搭挂等等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造成了电力设施与其相邻建筑之间相邻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益突出。出于电力线路安全运行规程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电力线路附近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需要,我们着手开展对电力线路与临近物之间如何“友好相邻”的对策研究,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目的是通过关于电力设施与其相邻建筑之间相邻权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尽可能减少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的违章建筑、违章植树现象,防止相邻权侵害,构建和谐的电力设施相邻关系,尽最大可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权利及人身、财产安全。

一、松阳电网电力设施保护区与邻近物之间的现状分析

(一)空间使用权造成的矛盾

近年来松阳电网不断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占有的空间不断增多。松阳电网初步建成了以220千伏为主电源点,以110千伏为主网架,35千伏电网完善,电网接线较为先进,网架基本合理,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坚强电网。近五年来,松阳电网建设项目总投资约为6.85亿元,电网规模翻一番,新建220千伏松阳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延庆输变电工程,完成35千伏叶村、新兴、赤寿输变电工程建设,新增和改造35千伏、10千伏线路造总长度为438.6千米,完成了7个电气化乡(镇)、96个电气化村的建设,为实现松阳经济加速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松阳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新区建设、植树面积不断增多,而部分老百姓对电力法认识不足,在电力线路通道内植树、建房、堆沙等违法行为,成为威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1.电力线路通道的归属权不清引起的矛盾。尽管《电力设施保护条列》对电力设施保护区的做了法律界定,但老百姓认为在电力建设时,购买的只有杆基部分,而线路之下的通道并未购买。没有得到老百姓认可的归属权,仅凭电力法对电力设施保护区所做的规定,难以界定通道的归属权,在通道清理时存在争议。

2.电网规模日益扩大的矛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电网也必须随之扩大,但是在两者都扩大的过程中,空间的使用引发矛盾。农民因通道两侧土地难以开发,无法出让,制约本区域经济发展等理由不允许线路通过,或索要高额赔偿,致使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受阻的现象屡屡发生,且有受阻程度越来越严重,受阻区域越来越广的趋势,影响电网发展。

(二)法律、政策执行造成的矛盾

《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与政企分开后的电力体制不相适应。一是有关电力实施保护的各方责任不明,范围不清。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后政府管理机构的调整,究竟应当由哪个部门行使电力设施保护的行政执法权不明确,造成行政执法主体缺位。二是法律责任制度与处理程序不完善。对于侵害电力设施的行为,只有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行政附带民事责任,并没有单独民事责任的规定。三是缺少权利冲突与争议处理机制的规定。从现行规定来看,缺少必要的权利冲突与争议处理机制。四是一些法律规定较为模糊,操作困难。比如对于什么是构筑物没有明确的界定。采取“适当措施”的方式、“一般”不得跨越房屋、“必要的”架空线路的区界上设置标志等概念不明确,在具体操作时经常引起争议。

二、电力设施保护区与相邻物之间矛盾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当前城乡规划与电力规划衔接不够紧密。电网的设计规划是控制电力设施保护区与相邻物之间矛盾的源头,是避免两者间矛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际情况中,部分城乡规划电力部门未届入,造成了电力安全隐患,在电网建设时,也容易发生工程受阻。

(二)违章建筑不能及时发现。目前电力系统采用定期巡视,一般每月一次,特殊巡视、故障巡视、夜巡、诊断巡视等方式,以上方式均具有实时性差、劳动强度大、不能及时发现现场缺陷的缺点,在保证正常巡视外,无法对线路安全隐患进行实时管控。

(三)对《电力法》的宣传不能深入人心。群众对输电线路电力设施保护认识不足由于广大农民群众对输电线路通道违章行为给用户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认识不够,电力设施的产权和维护都是电力部门的事,群众安全 意识淡薄。

(四)电力执法难,违法行为难以遏制。《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与政企分开后的电力体制不相适应,存在着电力行政执法体制始终没有理顺、电力行政执法主体事实上缺位、无法形成一支有力的电力行政执法队伍等问题。

三、电力设施保护区与相邻建筑物之间关系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通则》及《物权法》的立法精神,在所有人或使用人在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时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应当运用法律调节彼此间的矛盾,使他们有权从邻方得到必要的便益,并防止来自相邻方的危险和危害。同时,所有人或使用人对各自所有权的行使也应有所节制,不能损害相邻方的合法权益。

根据不动产用益物权的法律特性,电力线路作为供电企业的不动产,与周边不动产形成了相邻关系。电力线路走廊内的宅基地所有权人在建筑房屋、土地所有权人在种植农林作物或在线路下方堆放物品时,应充分考虑到电力线路相邻权,不得违法建筑、种植和堆放,否则,电力企业有权要求其消除隐患。

四、松阳县供电局的探索和实践及成效

(一)创新政策处理机制,建立沟通桥梁

提高政策处理能力,强化电力企业与相邻物所有者的对话,能最大化的消除矛盾。为此我们提高政策处理能力,创新政策处理机制,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促进供电局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同推进政策处理工作。

1.主要的做法。松阳县供电局根据年度计划,确定政策处理工作任务,以及所涉主要乡镇范围;通过县政府政策处理协调督查工作组适时组织所涉乡镇、村召开政策处理协调会,明确工作任务;县政府政策处理协调督查工作组定期进行督查,并将政策处理工作成效纳入县效能考核。

2.取得的成效。通过创新政策处理工作机制,政策处理工作大为改善,各乡镇也确立了专门的政策处理分管领导,供电局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更加顺畅,政策处理工作中一些难点、重点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新农村共建”双向互助,共促和谐

松阳县供电局详细制订了“电力·社区(乡村)”新农村共建计划。通过电力社区经理在乡村办公场所驻点服务方式,主动上门提供“用电咨询”、“家庭优化用电方案”等十项贴心服务,形成乡村、电力、居民三位一体的电力服务新平台。

(三)强化线路隐患排查,规避法律风险

松阳县供电局通过法律咨询和研究,在发现隐患时调整了隐患通知书的送交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加送隐患提醒书,同时加大挂警示牌力度,积极应用新产品,强化对人口密集区和电力导线上的挂警示牌,规避法律责任。

五、构建电力设施保护区与相邻物和谐关系的经验和体会

(一)强化电力规划与城乡规划衔接,控制矛盾源头

1.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机制,成立由政府部门挂帅的各级小组,站在全局的高度,努力把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步推进。

2.要进一步重视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线路踏勘后,工程单位(建设、施工)要先与政府进行沟通,由地方政府出面召集沿线乡、镇、规划等部门征集意见,如有大的问题,可以在建设前得到协调和改进,并按设计要求对线路走廊进行控制。涉及测量时要充分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尽量避免政策处理难点。

(二)建立与地方和谐关系,寻求政府协助

自觉尊重地方党委、政府,构建和谐地方关系,寻求政府协助,通过地方政府出面协调来解决问题。强化地域化管理,提升供电所所长素质,通过开拓创新,不断克服新矛盾、协调新关系、解决新问题,构建和地方的和谐关系。

(三)善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1.确权划界,开启电力设施绿色通道。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用一种既符合法律、政策规定,又得到农户认可的表现形式来确认。可以论证对电力线路保护区进行确权认证。由政府牵头对电力线路内的保护区进行法律确认,取得相关政府部门颁发的确权认证书,为最终解决线路通道安全提供了有效法律依据。

2.转换依法途径,寻求合法权益

供电部门对危及线路通道安全的行為,无执法权,只能申请政府部门、土地管理部门、电力主管部门、法院等部门采取罚款、强制拆除等措施以消除危险。因此,当前应做好与上述部门的联系沟通,最大限度地争取理解和支持,为供电安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还可以考虑通过侵权法律关系,借助法院直接解决。供电企业对供电安全享有安全利益,其他任何侵犯供电安全的行为,均构成侵权。

(四)积极开展宣传,增强电力设施保护意识

1.强化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宣传工作不能漫无目的,要有针对性,近两年来开展了电力设施保护“四走进”活动,针对了施工企业、村庄、学校等对象,在安全用电,防电力设施盗窃、施工破坏的宣传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要深化这种宣传机制。2.利用电力设施警示牌宣传,加快导线上警示挂牌的推广。电力设施警示牌是最直接的宣传模式,同时在警示区段发生意外时可以规避法律风险。3.借助政府的普法活动宣传。在政府组织的普法行动中,供电企业应当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甚至可以以赞助的方式,增加电力法所占的内容,加强对电力法的普及和宣传,使电力法深入人心。

(五)完善线路运行管理基础工作

1.提高线路运行维护效率,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做好通道特殊区域的划分,输电线路通道特殊区段非指设计时的特殊区段,而是指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改变而形成的特殊区段。二是建立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在群众举报奖励机制中,可以开展群众护线员工作模式,探索长效机制。2.应用新科技、新技术,强化线路运行监测。在重点输电线路家装实时巡检系统,实现线路重点区段24等实现时时监控线路运行情况的目的,24小时无缝管控,从而防止线路设备被盗,监视违章建房等行为。推行线路巡检GPS卫星定位巡视,开展输电线路压茬拍照等方式,保证线路巡视到位,工作到位。

作者:陈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