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电力服务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我国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大力改革与深入发展,农电管理体系在国家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日渐彰显其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当下农电管理体系为了符合农电规范化服务的重要战略部署,所以必须尽快完善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电管理新体系。本文以农电管理体系当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展开的部署和策略为角度,浅谈农电管理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提升农村电力服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提升农村电力服务论文 篇1:

试论提升电力系统服务能力与新型农村集镇建设的关系

[摘 要] 文章从建设巩固电网、切实转变电力企业观念、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和加强农电队伍建设几个方面阐述了提升电力系统服务能力与新型农村集镇建设的关系,提出了电力系统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措施,以期为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供电企业;提升;电力水平;服务;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需要电力保障,农村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强化电网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进步需要电力支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需要更高的电力服务水平。因此,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供电企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供电企业自身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作为电力企业,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建设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电网,建立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电管理体制、农村电力服务体系,为农村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一、建设巩固电网

对农村电网进行彻底的改造,合理布置电源点和配电变台,降低损耗,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电力的保障。电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即从“三农”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解决薄弱环节,分类指导,扎实推进;要加强研究、争取政策,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主动向各级政府汇报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要长期奋斗、量力而行,即充分认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就是要进一步建设好、完善好农村电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出了一系列加快农村电力发展的决策和部署。特别是1998年以来进行的大规模农网建设与改造,对推动农村电力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二、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供电服务涉及千家万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还需要县镇级电力企业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搞好优质服务,单有硬件上的投入远远不够,还需要建立“和谐电力”、“客户服务”的理念,需要建立规范的农村电力营销管理制度,实施“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的管理,彻底治理“收费难、业扩报装难、报修难”三难问题。因此,县镇级电力企业要加强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建设,强化行风建设,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走访客户制、零时检修等制度。进一步健全营销管理、供电所管理、电工管理制度,实行供电所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办法,把营销与优质服务列入考核内容进行考核。要向社会聘请行风监督员,每年召开1~2次行风监督员和客户代表座谈会,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在各服务窗口均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箱。同时要在各基层供电所建立营业窗口,做到“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提倡“人人是窗口,事事在服务”的作风,始终将“人民电业为人民,全心全意为客户”的理念根植于农电管理中,使农电管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谐相融。电力供应对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在多方面。为农户提供安全、卫生的能源,可以进一步改善农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电力的综合利用,可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用电水平的提高,可带动洗衣机、电视机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切实转变电力企业观念

农电市场有三个明显的特性(1)垄断竞争性。它属于自然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性行业。"垄断性"体现在一区只能有一个供电企业并实行区域专营,独占市场,这一点也反映在我国的电力法中。"竞争性"反映在需方对商品或服务不满意时,有权选择其他能源消费方式。(2)投资主体多元化。(3)用电季节性强,供需波动幅度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电网的改造以及电力体制的不继改革,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力买方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客户对服务质量、供电质量、价格水平等问题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也将成为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县镇级供电企业不再是政府的职能管理部门,也不是政府的附属物,而是接受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管理监督下的企业,它具有法人资格,是国电公司的第三级法人,是市场运作的主体。电力企业的生存最终将取决于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市场影响度和占有率,不仅要求电力企业具有还本付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电力企业不再有行政立法权和执法权,而是作为市场运作的经营主体,它与客户的关系是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必须依法办事。因此,县镇级供电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不能再有那种管理粗放,市场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淡薄,依法治企观念不强,人员多、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直供直管县供电企业进行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改革,是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电力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和下一步进行改革的体制基础。因此,必须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加快改革步伐。

四、加强农电队伍建设

农电工是直接为农民、为农业、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最前沿战士。加强农电工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要加强农电工队伍建设。坚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用原则,优化农电队伍结构,规范劳动关系,维护队伍稳定。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全面实施人才战备,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培养学习型员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打造学习型团队,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和知识培训、技术竞赛和岗位练兵等活动,以岗位为平台,以农村供电服务实践为课堂,全面提高员工技能水平,使员工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创新奉献,主动为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

稳定农电工队伍。一要明确农村电工的用工性质,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与其建立正当的用工关系,维护农电工的合法权益。二要积极探索执行效益工资制度、科学调整计酬方式和工资模式,建立工资与奖金、福利直接挂钩,辅之以缜密、严格管理的考核制度,努力实现多劳多得。三要切实关心农电工生活,严格落实劳动保护、养老保险和各种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强化其归属意识,保持农电工队伍的稳定。

作者:刘军

提升农村电力服务论文 篇2:

农电管理体系的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大力改革与深入发展,农电管理体系在国家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日渐彰显其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当下农电管理体系为了符合农电规范化服务的重要战略部署,所以必须尽快完善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电管理新体系。本文以农电管理体系当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展开的部署和策略为角度,浅谈农电管理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电;管理:体系

前言:

农村电力事业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发展和协调改革的过程,从农电管理体系的统筹构建、到人员的配备与培训、到资金各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还进行逐步的完善。虽然农电管理体系是一个职能部门的建立,但是由于其特殊性以及行业对其的特殊要求,农电管理体系需要将自身的服务管理做到更广泛、更细致化,从而才能够更好的服务对社会和群众。

一、我国农电管理体系的发展概括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电力系统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的扩大,这使得我国农电系统也迎来了一次机遇与挑战,我国农电系统在经历了不断的完善和改革其管理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传统的农电管理体系只针对其管辖区域的用电单位的抄表、收费以及对农电配电的各类设施进行保养和维护等工作,但成本核算这类工作农电管理体系并不包含在内。传统的农电管理体系自有其短点和弊端,所以近年来随着政符各项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农电管理体系也在逐渐的改革和发展,进而实现乡级管理和县级管理的重大转变。

二、农电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电管理体系规范化服务认识不够

虽然这些年农电管理体系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但在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例如农电管理体规范化服各的认识不够,对于农电用户的客户体验不够重视,对于农电用户对用户诉求的认识还不够重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农电管理体系对于农村电力服务以及管理理念的缺乏。另外,农电管理体系还存在服务定位不到位、人员配备不合理以及体系管理措施不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农村电业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了诸多阻碍,对农村的经济建设以及未来发展都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

(二)农电管理体系服务人员服务意识薄弱

农电管理体系存在的另外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弱、对规范化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甚至还有很多地方的农村电力服务人员是处于半工半农的状态。农村电力服务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如着装不统一、电力维护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没有穿戴绝缘工装、窗口服务态度不好、缺乏文明用语等情况。而农电管理体系也没有对服务人员形成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和培训,更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及方案。有些农村电力服务人员甚至存在不顾职业道德偏见农村电力用户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严重的损害了农村电业系统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积极、正面形象,同时还阻硬了农村电力事业的更好发展和自我提升。

(三)农电管理体系缺乏管理理念

农电管理体系缺乏管理理念,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部分企业极度的缺乏农村电力服务和管理的理念。要知道,农村电力系统是提升国家电业部门竞争能力的最根本条件,同时农村电力系统的规范化对于提升国家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和形象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知道,农村用电用户的一个不可估量的巨大数字,而这个数字甚至要比城市用电用户的还要多,而电业部门对农村用电用户的忽视很容易丢失这个巨大的用户市场。并且,如果不重视农村用电,那么对将来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都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最终也会形成整个电业部门的管理水平缺失。

三、农电管理体系的改善措施

(一)制定农电管理体系的规范化服务指导

针对农村电力系统的规范化服务管理问题,首先需要提升农电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和水平,这一点对于提升农电系统的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另外,对于农村电力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和规范化服务等问题,应该根据两者的差异化来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以达到改善农村电力系统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难点和重点,还需要将农村电力系统的规范化构建与国家整个电力系统的关系相协调、相匹配,从而促使农村电力事业与国家颁布的电力行业的方针政策一同打造和谐、完善、规范化的电力系统。而针对这一点农村电力系统的领导层也应当有所作为,应当将农村电力系统的规范化服务做为当下农村电力发展的首要完成目标,对农电的重视即是对国家电力行业的重视,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电管理体系服务人员的服务培训

加强管理与服务培训是提升农村电力系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根据农村电力系统服务人员的自身特性,农电管理体系可以从行为、语言、着装以及对电力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从而达到提右农村电力服力人员服务意识的目的。另外,农电管理体系还可以针对农村电力服务人员的不足和缺陷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如协议约束、法律约束、方针约束以及制度约束等来约束农村电力服务人员的行为,从而改進农村电力系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现象,改善农村电力系统给农电用户留下的不良印象。

(三)加强农电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

农村电力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不仅仅只影响了农村电力系统,其对国家整个电力行业都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产生了很多负作用,而农村电力系统规范化服务的理念也不是某一个农电部门的事,而是所有农电部门都应当引以为戒的事情。农村电力系统作为一个与农村用电用户直接对接的服务部门,所展现出来的态度和理念是代表了整个农电系统或者国家电力系统的,其具有带头和示范作用的,所以加强农电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就显得非常生要。而加强农村电力系统的管理理念只是在思想在对电力服务人员进行教育,而加强农村电力系统的制度的建设则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电力系统。农村电力系统的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带动农村电力系统规范化服务的有效保证,从农村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电力系统的特殊性来考量,制定科学高效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提升农村电力系统的各项服务,对农村电力系统的服务人员实行奖罚制度,先进工作者接受奖励对消极怠工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对于那些存在重大问题或者违规问题的人员进行淘汰处理。另外,也可以将城市电力系统的投诉监督制度引入农村电力系统,以便于更好的对农村电力服务人员进行规范和监督,从而达到切实改善和增进农村电力系统管理理念的最终目标。

总结:

以上本文关于我国农村电力系统当下存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虽然关于农村电力管理体系的管理没有成功的案例可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是凭借国家和政府对于农村电力发展的大力扶持和重视,相信通过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农村电力系统各层服务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农村电力系统与各部门的沟通,我国农村电力系统是可以稳定的、快速的跟上我国当下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和目标。另外世界各国的农电管理体系都是我国农村电力系统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很好的植入到我国农村电力系统当中去,提升我国农村电力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菲林.农电管理体系的发展研究[J].低碳世界,2017(28):120-121.

[2]李堂,韩江涛,张珊珊.浅议农电管理体系的发展[J].电子制作,2013(22):69.

[3]朱其敏.农电管理体系的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16-17.

(作者单位: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昌都供电公司)

作者:陈平

提升农村电力服务论文 篇3:

市场化政策工具视阈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探析

摘 要: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战略的影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持续性的供给不足一直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掣肘。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来提供,这种单一体制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种类单一及结构失衡等问题。运用民营化、用者付费和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政策工具可有效破解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难题,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市场化; 政策工具

Market-Oriented Policy Tool Concep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novation

ZHANG Ji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Key words: public services; market; policy tools

一、市场化政策工具概述

(一)市场化政策工具内涵界定

政策工具(Policy Instruments),或称为政府工具(tools of government)、治理工具(tools of government)。“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用社会化的工具和市场化理论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对政府再造。B盖伊彼得斯曾在《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书中提到:人们普遍认为提高政府效率的最佳方法是用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机制代替传统的官僚体制。通过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改善管理绩效,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市场化模式已成为许多国家和政府最受欢迎的概念。[1]陈振明在《当代西方政府治理与改革中常用的市场化工具》一文中提到:当代西方各国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中广泛运用工商管理技术(市场化工具)及市场机制。具有明显市场化特征(如金钱诱因、利润、私有产权、价格、自由化等)的方式和方法,都可称为市场化政策工具。

(二)市场化政策工具的主要种类

关于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学者们有各自不同的分类,当代各国政府治理与改革中常用的市场化工具比较多,主要用来市政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常见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 民营化:原先直接由政府拥有和控制的职能交给私方企业承包或出售给私方。

2. 用者付费:政府对某类公共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支付这种费用。

3. 合同外包:政府确定某公共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数量标准,对外承包给非营利性机构或私营企业,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的公共服务品。

4. 特许经营:公共部门授予私人企业管理和经营某种公共服务或公用事业的权利,通过特许的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并承担相应风险。

5. 凭单制:公共部门对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团体或个人发放的优惠券。接受凭单者在特定的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中“消费”他们手中的凭单,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种凭单。

6. 产权交易:政府通过产权的拍卖,在没有市场的公共服务领域建立起市场,通过一定数量的可转移的产权和资源而建立的通过价格机制起作用的市场。[2]

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分析

公共服务,是各国政府和公共行政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加强城乡的公共实施建设,为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公众合作为基礎,强调公民的权利和政府的服务性。农村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农村地区为满足农村、农业发展或农民生活、生产所共同需要而提供具有一定非排他性的社会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服务的供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战略的影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持续性的供给不足一直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困境。[3]

(一)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

1.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整体不足。当前中国约有70多万个行政村和300多万个自然村,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研究:如果把这些村落数量作为基数计算,要按照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一定标准满足农村安全饮水、道路、沼气、通信、用电、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扣除已建成的投资项目,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至4900元,全国共需要4万亿元,这无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分别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和70%。而城市、农村的卫生资源却分别占80%和20%。[4]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整体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问题仍突出。

2. 供给方式单一性和供给缺位。长期以来,政府是广大农村的公共服务与物品的唯一供给主体,“七站八所”等乡镇一级的事业单位都由政府主办和主管,人员列入了国家编制。服务色彩淡薄,管理性质很浓。现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陷主要体现在供给方式单一和供给缺位上。(1)供给方式单一化。一是政府对公共服务包办垄断,供给效率不高。市场因素在公共服务品生产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如与农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饮用水、电力、交通、能源等方面几乎都是由政府垄断供给。二是现行的公共服务品供给制度缺乏明确的制度激励机制和产权界限,自愿供给主体、非政府组织等的供给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了供给方式单一化。(2)供给缺位。在现行的供给制度下,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农村公共服务品供给的责任一层层下放,导致了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从而造成供给方式扭曲。一方面表现为政府通过摊派、集资等手段将公共服务品成本变相地转嫁给农民。另一方面还表现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数量的下降。[5]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1.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现阶段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依然很牢固,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是农民在进城就业、医疗保险、上学等方面仍有严格限制,同时在公共服务品供给上政府也采取了城乡有别的二元供给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城市的公共服务基本由政府生产和供给,所需资金也主要是由财政预算来安排。而农村公共服務主要是由农村基层(乡镇或集体)来负责提供,成本费用又落到了广大农民身上。我国在1994年实行分税改革后,广大农村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弱化,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其公共服务经费主要源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税收,但在广大的贫困地区税源很窄,财政困难突显。

2. 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有多种:私人供给、政府供给、政府与私人共同供给。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是私人和政府的混合供给,这种供给体制虽然考虑了公共服务的全局性、政策性因素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地域性特征,可以成为比较有效的供给方式。但由于我国农村乡镇财力不足、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较少顾及到农民本身存在的文化特质、需求信息等。政府既是融资、规划和安排生产者,又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政府担负着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的双重角色[6]。

3. 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工具运用不足。党中央在近几年出台了很多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切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法律和政策。但是,由于部分基层领导对法律和政策宣传不准确、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这就影响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据调查,许多农民并不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涵。由于我国对市场化政策工具的理论研究不成熟,其运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不多,加之宣传推广运用不足,所以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合同外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许经营、农村基层医疗民营化及民营化的办学形式等并不了解。这些都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化政策工具形成了极大的障碍。

三、市场化政策工具成功运用的分析及启示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特征和运行条件

1. 特征。(1)提供公共服务的形式多样化。政府通过授权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公共服务,可以采用特许经营、合同外包、民营化等方式,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将更加全面有效。(2)市场竞争被成功地引入到公共服务中。由于公共服务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化发展,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必定存在着竞争,顾客们的满意程度对于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来说显得更加重要。(3)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使得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2. 运行条件。经济的市场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我国农村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私人经济部门力量的壮大,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私人经济部门、农村公共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农民个体之间正在逐步形成分工合作并相对独立的新型治理结构。我国政府的农村治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市场化政策工具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各项条件也日趋成熟。市场化的模式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一定的相关条件,可以概括为:规范化的政府职能、成熟完善的市场机制、民主化的决策、完善的法律制度、成熟的技术支持[7]。

(二)市场化政策工具成功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案例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治理绩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化政策工具主要在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中运用比较广泛,而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运用较少。随着近些年市场化运行条件的不断成熟,市场化政策工具也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逐步得到了运用,创新了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1. 新农村建设中培训、教育等文化建设方面。2001年以来,浙江长兴县、湖北监利县等地成功实行凭单制,推行“义务教育卡”的助学模式,把政府投入义务教育的经费,从直接拨付给老师和学校改为发放到个人,让学生自主凭卡择校消费。江苏省宿豫县龙门学校面向农民、立足农村的民营化办学形式拓宽了教育事业的融资渠道,优化了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

2. 农村卫生、医疗服务、环保方面。2002年7月,陕西眉县常兴中心卫生院实行承包经营后,一改之前年年亏损的状况,且扭亏为盈,成功开拓了农村基层医疗民营化的道路。2010年,湖南省将推行城镇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并下发《湖南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坚持“谁污染税付费”的原则,将用者付费成功运用于农村环保建设中,这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式。

3. 农村、道路、水利桥梁修建等方面。2004年9月开工建设的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修山镇资江水电站就是以BOT(建设—经营—转让,即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建设的。水电站的经营权、管理权、投资权、财产权在协议期限内均属项目公司所有,经营期限为50年,期满各权限归政府所有,打破了电力长期由政府垄断供给的局面。湖北汉川市(县级市)在农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以合同外包的形式广泛向社会公开招标。三年来,经多方筹资修筑和改造城镇主次干道达82条。这种特许经营、合同外包的方式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不足的困难。

4. 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方面。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于2008年10月13日挂牌成立,它成为全国首个农村产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为全市农村产权交易提供了配套设施、场所以及交易信息发布、咨询、投融资等服务。它的成立为产权交易这种市场化政策工具的成功运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三)市场化政策工具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意义

1. 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竞争的市场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管理效率并且使生产成本降低。市场化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意味着公平且多元化竞争体系的形成。它能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如市场化政策工具中的民营化,实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流向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2. 拓宽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融资渠道。据各项资料显示,一些理论上本应由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提供的纯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却慢慢被下放到各乡镇一级或者村委会一级。在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了“上出政策、下出资金”的局面,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市场化政策工具的成功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

3. 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政府管理的各项工作增加,原来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开始不适应这种变化。在现有的体制下,政府机构比较臃肿,办事效率低下,且占用了较大的公共财政权。而新生的公共管理方法则恰恰是针对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产生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市场竞争运行机制,各级政府针对新形势下恰当运用市场化政策工具对新农村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创新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促使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基层政府应坚持以市场为取向,通过政策激励等方式,按照“民营、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个人、企业投资并管理参与新农村建设。此外,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村积极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如大力推广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联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新的融资机制,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筹资渠道主要有“春苗行动”、“春雷行动”、“母婴医疗卫生安康行动”、“希望工程”等。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使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的活动中去。

(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明确产权关系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充分发挥私营部门、政府、第三部门和个人的参与性,必须要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律监管体系,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目前,我国已经具有实施和运用市场化政策工具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和文件,如《拍卖法》、《招标投标法》等,为市场化的治理工具提供了一定保障,但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仍有许多空白。对于投资公共服务品的企业和私人,只有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投资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和法规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服务创新体系的建设。因此,只有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才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解决企业家贷款难的问题,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一些乡镇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融资渠道的阻碍,故使乡镇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投资家乡的建设范围受到了局限。作为政府,首先应改革并创新农村的金融体制,从而提高农村信贷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其次,积极拓展符合农村发展特点的信用担保业务, 加快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建设。最后,提高各金融机构向农业发放贷款的比例,扩大农户联保贷款额度和小额信用贷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切实解决好农户、企业家们贷款难的问题。

(四)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的科学决策机制和需求表达机制

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由于财政资金严重不足和受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政府不能在短期内或同时完成所有的公共服务的供给,只能有选择性地提供部分关系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由此而产生了公共服务提供的顺序问题。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是农民,但一直以来农民缺少对公共服务品需求的渠道和表达方式,缺少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品需求的民主表达机制,充分反映农民对公共服务品的偏好,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五)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参与机制

以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西方制度分析学派曾提出了“多中心理论”,这意味着在竞争合作的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而存在,签订各种合约从事合作性活动。“多中心理论”为实现“多中心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民间力量和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也表明:建立一种社会协同、互助的、竞争的、整体推进、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多元体系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从理论上来看,多元化的主体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私营组织、农村社区组织、农民个人等,但在实践中还应根据公共服务的不同类型来确定恰当的供给方式。

从我国当前的市场化政策工具运用实践来看,已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同时应注意的是,在市场化进程中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公共服务公平性与服务性的本质。如当今社会反响较强烈的教育、医疗产业化就产生了资源分布不均衡,市场泛化等问题。因此,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如何提高民主化决策程度、完善市场机制与法律体系以防范权利寻租、如何完善供给机制和监督机制等问题是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前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将市场化政策工具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中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尤其是针对落后地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资金匮乏等实际情况而提出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投资的理念是新的探索。总之,市场化政策工具应成为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治理模式[M].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4.

[2]陈振明.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与治理中常用的社会化工具[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5,(2).

[3]郭金喜,鲁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0,(5).

[4]城市经济信息编辑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序幕[EB/OL].城市联合信息网,(2006-06-12)[2010-05-25].http://www.city-net.cn/detail.php?id=2854).

[5]陳世伟.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参与机制构建研究[J].求实,2010,(1).

[6]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7]程国祥,韩艺.国际新公共管理浪潮与行政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任山庆校对:叶慧娟]

作者:张杰

上一篇:公司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下一篇:超高层建筑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