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024-04-26

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精选10篇)

篇1: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试论“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子

由于英语高考加试听力,高中教师对听力教学越来越重视。然而,他们往往把听力课上成听力测试课,课堂教学分成三个步骤: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师生核对答案。学生经常是在答题的压力下上听力课。长此以往学生对听力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未能使听力课成为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拟根据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的输人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探讨。

二、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人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人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人,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根据这个假设,语言输人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人,只要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即可习得。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卜1”,“i”和“卜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语言输人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i+l”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人的语言材料,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人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输人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人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人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Krashen,1982)。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人中可理解的语言成队习得才会产企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

克拉申的“输人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虽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对我国的英语听力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学习者必须获得难易程度适中的语言输人;(2)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输人材料中的新语言形式;(3)学习者必须具有自信心而且

[1][2][3]

篇2: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课堂是教师展露智慧的舞台,更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与学生成绩好坏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教师课堂上所要传授的知识能够最大限度的被学生所接收,课堂教学就取得了成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可理解性输入,并且尽可能地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众多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目标。

一、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了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入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笔者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探讨“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输入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其中的“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略超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根据这个假设,语言输入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入的语言材料,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入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输入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入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Krashen,1982)。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才会成为他的习得。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所谓“情感过滤”是指学习者的一种心理过程。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言语输入;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学习者对言语输入的吸纳。这个情感过滤器可以控制言语输入的接受程度。“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运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是二语习得中的重要理论,它强调语言习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可理解性输入和低情感过滤。该理论对我国的课堂教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并能为现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下面笔者将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环节中如何具体运用这一理论,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性输入、降低学习者情感过滤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输入假设”的运用。克拉申认为,对初学者来说,即使有了合适的环境,接收的若是大量的不理解输入,他们听不懂,这就等于浪费时间,容易失去信心。所以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其中理想输入应具备的条件中有两条应引起特别的重视。

(1)可理解性( comprehensibility)。为了使输入易于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音清楚,速度正常;多用规范语言,少用俚语;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给学生提供难易适中的阅读材料。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于学习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心理学上,我们也常用“跳一跳,够得着”来形容我们给学生输入信息的难易度,太难太简单都不合适,这也就是输入假设中的“i+1”,可以理解的材料,并且有适当的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通过努力,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获取新的知识。

(2)既有趣又有关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教师在讲解时,输入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因为听得懂的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如果生词过多,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要使语言输入对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既有趣又与所学的新知识相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所以,教师无论在课堂的导入还是中间的扩展部分,都要慎重的选择所要运用的材料;我们甚至在备课中该思考,如果这样开始,或是这类材料,学生是否熟悉?与他们的生活是否相关联,这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也许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容易让课堂效果有所提升。

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输入的内容是可理解性的,并且要既有趣又相关联,同时,还要保证有一定的输入量,只有有了一定量的输入,才能真正有质的转化,才能真正的掌握该种语言知识。

2.“情感过滤假设”的应用。克拉申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指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是一个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以使可理解性输入顺利通过,也可以阻隔甚至完全阻止习得所必需的输入。它阐述了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好坏跟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兴趣和焦虑度有直接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情感过滤达到最低,教师应创新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应完善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减少情感焦虑。

(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之初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什么,让学生心里有个准备;也可以在预习作业中让学生去思考一些跟课文有关的内容,或者让他们了解不理解的部分是哪些。这样,在课堂上,学生能更快更好的去吸收所要了解和弄懂的一些知识,课堂学习的目标明确了,学习的劲头自然也大了。事实证明,若学习者学习动力很大,自信心很强,对学习持积极态度,那么,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小,获得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输入就少。 (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交际,只有尽可能地与别人多交流,才能不断地巩固和促进学习。所以,交流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而性格外向的学习者比起内向的学习者来说,他们更经常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所以他们语言的提升和掌握也更快;反之,不自信,性格内向的可能相对就学的慢些。

(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所以教师尽可能地要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消除焦虑情感。

焦虑的情感状态是很多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障碍之一。比如,在英语听力训练中,我们往往要去解答一些问题,而学习者此时会比较紧张,生怕错过了一些细节而不能正确回答。但事实是,他们越紧张,听懂的内容似乎越少。只有以放松的心态,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听者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有一次,在做完比较难的一道听力题后,他们的心情有点沉重。我见状马上鼓励他们,然后做一个简单的对话理解,其中有一个“What’s the time?”,然而学生听了几遍都没反应。而笔者提醒他们肯定能听懂,要放松精神状态,后来大多数同学都听出来了。

当然,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听,听不懂一些字、词、甚至不相关的句子也不要紧。听者可以根据上下文对一些内容进行推测,猜想,并根据以前的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这样的训练,听者会不知不觉中掌握更多的语言信息。

由此看来,知识或语言的习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i+1的可理解输入,二是低或弱的情感过滤作用,以便让输入转化为吸入。教师如果想要真正地使课堂变得有效甚至高效,我们不妨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三、“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1.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根据“输入假说”,课堂不仅要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可理解输入,还应具有一个低情感过滤的氛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各项课堂活动;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活动,注重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可理解性,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良好语境,供学生进行练习,以培养他们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要容忍学生的`错误,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苛求学生,不要缝错必纠,以免打断正在进行的语言活动,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学生若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学生接收知识时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这也跟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相一致:语言习得者的情感过滤强度决定语言输入的效果。情感过滤越小就越有利于语言的输入。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就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中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处处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尽可能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总之,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实践意义,并且给予我们教师很多的教学启示。英语知识的习得也好,其他知识的掌握也罢,它都使我们在课堂效果的提高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s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篇3: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近年来, 西方国家研究人员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成就, 提出了各种理论和先进的理念,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就是影响较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由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五大部分组成。情感过滤假说论及情感因素和二语习得过程之间的关系。在语言教学中, 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情感与认知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者相辅相成。根据克拉申的观点, 情感过滤程度不同, 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语言输入、语言习得机制的阻碍程度也不同, 从而表现为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外语学习中语言学习者必须接受语言输入, 但是当他们感到厌倦、愤怒、挫败、紧张、压抑时, 无法得到充足的语言输入, 必然导致语言学习的失败。情感过滤网就是关系二语习得的各种因素, 包括学习的动机、自信心、焦虑等。情感过滤网控制了语言的输入, 较强的情感过滤减少了进入大脑的语言输入量, 较弱的情感过滤促使大脑处理更多的语言输入。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 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就必须减少情感过滤, 使学习者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以保证充足有效的可理解输入。

影响听力教学的情感因素

在情感过滤假说中, 克拉申认为动机、自信心、焦虑是产生情感屏障的主要原因。他认为, 动机明确、自信心强、低焦虑的学习者情感屏障就低, 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输入的材料;而那些动机不强, 缺乏自信心, 焦虑程度高的学生, 情感屏障就高, 他们所获得的输入也就很难被消化和吸收。由此可见, 动机、自信心、焦虑是影响听力教学的情感因素的主要方面。

1.动机

动机包括对某种活动有明显的目的和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而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注重学习行为本身, 即为了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也就是说, 行为的出现是自愿的结果;外在动机强调把行为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 即获得一定的外在奖赏, 如考试得高分, 或者为了避免批评或惩罚而努力学习。也就是说, 行为的发生是来自某种压力。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外在动机表现为通过各种听力考试, 如英语听力课程考试、等级考试等, 以及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和将来的事业发展。而内在动机则表现在听力学习本身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学习乐趣、满足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等。动机不同, 英语听力教学效果也就会有很大差异。

2.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 追求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的心理倾向, 是对自己的评价, 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看法的综合, 它常跟自尊、自重、自我联系在一起。一个人有没有自信心是他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具有自信心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敢于尝试, 不怕犯错误, 学习成功率相对较高。相反自信心不强的学习者, 生怕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陷”, 生怕影响自我形象, 因而本能地筑起心理屏障, 使其听力水平得不到提高。听力水平不高, 反过来又会一步影响其自信心, 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 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听力水平的提高与学习者是否有很强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关系。

3.焦虑

焦虑和放松是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一般认为焦虑是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 使得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家把焦虑反应看作是带有不愉快情绪色调的正常的适应行为, 把它描述为包含危险、威胁和需要作出特别努力但对此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预感。它与动机相结合, 影响外界的语言输入, 可能是最妨碍学习的一种情感因素, 与不安、失意、忧虑、自我怀疑等不良感觉有关。焦虑就其作用而言, 可分成两大类:促进型、妨碍型。前者激发学习者克服困难, 挑战新的学习任务, 努力克服焦虑感觉;而后者导致学习者用逃避学习任务的方式来应对焦虑。学习焦虑会阻碍学习者对知识的汲取, 影响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取得进步, 造成学习活动中的恶性循环, 延误学习时机, 从而严重妨碍学习者听力水平的提高。

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教师听力教学的启示

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起因, 而情感因素则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条件, 情感假说理论说明, 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效果, 就要努力创造一个低情绪过滤的氛围, 帮助学习者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增强自信心, 消除焦虑情绪。

1.帮助学习者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听力的积极性

动机与学习态度及学习目的有直接关系。如果说学习目的是学习要获得的结果, 动机则是达到目的的动因。在实际学习中,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但千差万别, 而且动机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习者树立良好的听力学习动机。首先, 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将结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结合起来, 保持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形式, 激发学习者学习听力的积极性。学习者个体生理、心理、年龄等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在听力课堂中, 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习者的特点, 设计个性化特色显明, 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形式, 满足不同的需要, 使学习者寓学于乐。

2.帮助学习者增强自信心, 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强烈的自信心是完成听力学习的必要条件, 然而由于听力课本身的一些特点, 有些学习者对学习英语听力缺乏足够的信心。究其原因, 是学习者自身的挫败感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学习者的挫败感主要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合理设计和处理学习者错误方式不当造成的。教师安排过难的听力材料和提出过高的要求, 学习者接收不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无法体会学习的成功的快乐。为了使学习者增强自信心, 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 在选取听力材料时, 要注意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水平, 选取能让大部分学习者都能接受的听力材料, 同时选取一些相对容易的材料, 让听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习者也能听懂, 并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另一方面, 对学习者听不懂的地方, 不要过多地责备学习者, 要和学习者一起研究听不懂的原因, 并想方设法帮助学习者听懂。这样, 学习者就有一种成就感。只有这样, 学习者才能拥有成功的体验, 享受到听力学习的乐趣, 从而为学习英语听力树立自信心。

3.创造低焦虑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听力

适度的焦虑感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发挥, 甚至能够将人的水平激发到超常发挥状态。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将焦虑对外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区分为“促进型焦虑”和“妨碍型焦虑”两种。促进型焦虑又称“正焦虑”, 妨碍型焦虑又称“负焦虑”。“正焦虑”可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促进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而“负焦虑’, 只会阻碍学习者进步。促进型焦虑促使学习者在遇到新的学习任务时, 能够勇敢地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而妨碍型焦虑则相反, 它促使学习者逃避学习中的任务和挑战, 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任务。

结束语

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是影响听力教学的重要情感因素, 教师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抓住每一次机会, 努力培育学习者积极的情感素质,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英语听力的自信心, 给他们营造一个低焦虑的学习环境, 从而为学习者提高听力水平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81.

[2]Amold J.Brown H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1999.

[3]Stern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1983.

[4]Dulay H C.Burt M K.Krashen S D Language Two, 1994.

[5]秦晓晴, 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01) .

[6]胡鸿雁, 段红萍, 蒋果君.自信心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2 (04) .

[7]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4.

篇4: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情感能力;阅读教学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一般把情感看成非智力因素。其实操作情感也是一种智力。多元智能理论就认为人类的智力至少有七种: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肢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个人内省智力。人际智力与个人内省智力合称人格智能。人格智能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密切相关。一个人能把握自己内心的情感并能自我调谐,才能认识他人的情绪、动机、愿望,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卢家楣认为情感智力是一种能力,具有能力的一般属性,即“使人能成功地完成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有属性,即“以情感为操作对象”。他从操作和对象两个维度的结合上来确定情感智力的成分。

如果我们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种情感能力,会发现:第一,从操作维度上分析,阅读教学涉及的心理活动包括理解、体验、调控;第二,从对象的维度上分析,阅读教学中可被操作的情感对象包括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包括作者的情感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而操作文本的情感有其独特性:①必须通过文本语言这个中介;②作者的情感及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是存在于文本中的情感,是不能被调控的。

那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哪些情感能力会产生较大影响呢?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理解情感的能力

对阅读教学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教师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即教师自我意识的能力。教师的自我意识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自我意识的能力,审视自我的解读过程。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一般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解读在性质功能上有所不同。一般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解读只是为了自己心灵的敞开,为了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他无须去审视自己的解读过程是用了怎样的方式方法走进文本之中的。而教师要让学生走进教材去,就不能不对自我解读教材文本的情感过程作出一定的审视,也就是对文本引起我们感觉、记忆、想象、体味、发现等多种心理活动展开的过程,进行自我确认。对自我解读教材文本过程审视与反顾,有利于教学设计时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与步骤让学生走进教材去探究发现、体验感悟。因为教师可以把这个自我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转化为学生解读教材文本的一个路径。

二、体验情感的能力(移情能力)

(一)体验学生情感的能力

教师体验学生情感的能力可以用来确定文本解读的深度。文本解读是有层次的,至少有三个层次:一是文本的表层意义,二是文本的情感意义,三是文本的理性意义。不同学段的学生理解文本的层次是不同的。教师要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文本能体验到什么程度。

(二)体验文本情感的能力

脱离文本,缺乏情感投入,只会概念化、政治化地理解文本,是造成文本误读的原因。例如解读《诗经·氓》,有的教师就将其解读为表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试问《诗经·氓》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现实吗?这首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这时候封建礼教当未形成。如此解读,不也太荒唐了。这个问题主要是体验文本情感的能力即移情能力低所致。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就是要运用移情能力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如解读《诗经·氓》有人这样说:“读诗,很重要的一点是还原当时的背景,设身处地想作者之所想,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诗意。

三、调控情感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文体多样,内容广泛,文质兼美,不仅蕴含深刻的逻辑思维,更蕴含着鲜明丰富的形象和情感。教材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传达给学生,而情感调控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活动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容易受到情绪、情感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还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的情绪、情感活化起来,能否达到一种积极与文本对话的状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情感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必须通过情感的引发和制约来实现。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缺失的问题特别严重,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概念化解读,二是随意解读,三是平面解读。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情感能力或许是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

[2]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心理科学,2005.28(5)

篇5: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墨子尚同说的专制性特征解析--兼及尚同说对韩非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针对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但是,墨子认识到仅仅靠“兼爱”“非攻”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奏效的,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承认和服从的政治权威,不能建立一种新的稳定的政治秩序,要想实现社会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墨子提出了“尚同”说,即“一同天下之义”,以最高统治者的是非为根本标准,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意思行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对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的权威要无条件地服从.墨子的“尚同说”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特征.“尚同”学说,从古代中国统一的`意义上讲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要求制止战争、以达统一的愿望,但是,其学说自身的矛盾性,使他的“尚同”思想抹上了比较浓重的专制主义色彩,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韩非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继承了墨子的尚同说,建构了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思想.

作 者:高建立 GAO Jian-li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刊 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BIMONTHLY) 年,卷(期):2005 32(1) 分类号:B2 关键词:墨子   尚同说   韩非子   专制主义  

篇6:试论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功能论文

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一方面要求音乐要美妙动听,另一方面还要求音乐能够引起听者在心灵层面上的共鸣。这样来看,对于演奏者来说,无论是在技艺上还是个人音乐素养上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音乐教学的教师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一、钢琴教学与音乐情感的关系

钢琴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迅速的找准音键,并对钢琴的音色和音量做好把握,而且对于学生的协调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肢体上的(手指、手臂、脚部)和脑部的,还要求着和内心情感上同步与配合。其实,单纯的学会弹奏完成一首钢琴曲并不难,但是要是想演绎好一首曲子,则需要学生在钢琴教学活动中能够把上述几个方面协调统一好,这样才能够做到流畅的演奏,并能够很好的演奏出乐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引起听众们的共鸣。

可见,钢琴演奏作为艺术教学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的乐理知识水平、演奏技能以及音乐情感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当演奏者将自身的音乐情感通过钢琴这种乐器充分的演绎出来,有效的将音乐情感融合到钢琴的演奏中,才能说明演奏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来看,钢琴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深入挖掘演奏者心灵层面的丰富情感,充分调动演奏者的情绪,使得他们的音乐情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钢琴的演奏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技巧,进而更好的表达乐曲所要演绎的内容和情感。

二、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功能

(一)调节功能

情感的调节作用,就是说人们在演奏钢琴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调节自己的情感,或是增强,或是降低。据研究显示,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人们的情绪处于中等强度时,这种情绪对于人们所从事智力活动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而当情绪强度过大或过低时,则对人们所从事的智力活动有阻碍影响。另外,愉悦的心境起到的也是推动的作用,而不良情绪则会对人们从事的智力活动起到负面的`影响。实际上,钢琴教学就属于智力活动,人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如果情绪正处于中等强度,将有利于钢琴教学活动的发展。所以,从事钢琴教学活动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帮助学生进行情绪调节。当发现学生情绪强度过大或是过低时,教师应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努力在课堂上营造出欢愉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便能够更好的掌握与消化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演奏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

(二)动力功能

个人的情感作为钢琴演奏的重要推动力,在其演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动力作用。情感的动力功能能够有效的提升演奏者的表现力,对于演奏者的具体演奏行为也具有明显的影响效果。情感的动力作用一方面能够提高演奏者主动学习与练习的积极性,因为音乐不仅能够传递给学生大量的情感素材,而且还能够把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灵层面,进而激发起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动力功能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个人情感的融入能够为演奏具体行为的表现力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作为钢琴教学活动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度,鼓励学生多加观看演奏会等现场表演活动,深入领会表演者所要表现的情感体验,进而为具体的演奏表现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提升演奏技巧,来作为情感动力的有效支撑。钢琴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在基础指法、节奏感和演奏方式上的指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有扎实了演奏技巧的基础,学生才能灵活的运用相应的演奏能力更好的表达情感,并通过情感的动力作用,最终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

(三)感染功能

感染力,指的是演奏者通过乐曲把自身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传达给听众,进而引起与听众共鸣的一种效力。在通常情况下,情感的感染力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指的是感情的移入。就是说,我们的感官(如听觉、视觉)当接收到其他人的情绪时,会改变自身的情绪状态。在具体的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一般都要通过感情移入的方式,把乐曲原本所要表达的情感移入到自身情感中,并深入体会作曲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进而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演奏。第二种指的是以情动人。就是说,钢琴的演奏者要通过演奏乐曲来表达自身的音乐情感,并引领听众领会,带动听众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最终引起共鸣。作为钢琴演奏的教师,要通过授课的方式将这种感染力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们了解到情感的感染功能,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进而提高钢琴演奏的整体水平。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更多的设置感染力的体验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所传递的情感,最终能够深入的体会到演奏者所具有的感染力。另外,还可以通过情绪模仿等方式开展相应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对于感染力的认识与运用。值得一提的是,感染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钢琴演奏的教师,一定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充分发挥好音乐情感的感染力功能,进而培养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兴趣与爱好。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得同学们能够真正的理解到乐曲对于情感的渲染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与精神。

(四)信号功能

信号功能,就是指在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可以通过演奏的形式传递给听众。通常来说,可以通过演奏者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传递,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信号功能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先天性。对于一些最基本的情感表达方式,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传播情感的信号具有先天性的特点。第二,共性。通过调查显示,人们的几种基本表情有着一定的共性,并且这些基本表情又是个人内心情感信息表达的主要方式,所以情感的信号表达具有共性的特征。第三,习惯性。随着人们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个人在情感表达上会融入自身的生活特点,最终形成具有个人独特性的信息表达方式。第四,可控性。这种可控性,指的就是通过个人主观意愿的控制,人们能够自主的把握自己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利用情感的信号功能,能够切实的提高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作为钢琴演奏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的信息功能,引导学生运用表情和肢体动作合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在潜移默化中利用好情感的信号功能,通过自身使用表情传递给学生要表达的信息,让学生们接受这种信息传递的模式,并巧妙的运用到钢琴的演奏中。

三、结语

篇7: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体育艺术生 (以下简称体艺生) 的性格特点与其专业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情感丰富, 个性较强, 思想活跃, 富有创造性, 想象力丰富, 考虑问题主体意识强, 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体艺生的大学英语基础差, 底子薄。长期重专业轻文化, 缺乏系统全面的英语学习, 基础知识不牢固, 体艺生在英语学习上属于“弱势群体”。此外, 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体艺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通过期末考试拿到相应的学分, 或者是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拿到学位证, 而不是希望通过进行系统的英语学习来更好的与人沟通, 提高文化素养。再者,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无计划或无法坚持导致学习无序。学习主动性不强, 课前不预习, 听讲走神抓不住重心, 不会作笔记, 练习题难不想做。

二、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

语言学教授Stephen D 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第二语言习得 (简称二语习得) 理论有深远的影响力。其中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习得才会发生。二语习得的过程受很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如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自信心、焦虑感等。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 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 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受输入的多少。二语习得最大的回报是内部所得的动机, 如果学习者动机强烈, 有自信心, 而且焦虑感较少, 就容易获得较多的语言输入, 学习效果就更好。反之, 则会影响习得的产生。情感过滤假说解释了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想学习语言, 除了可理解性输入材料等其他因素之外, 更需要学习者从心理上接受语言学习, 也就是说, 要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水平。

三、情感因素对体育艺术生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Krashen提出:“情感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情感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兴趣, 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1981) 。情感教育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 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积极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而消极情感会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也就是说, 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观的学习情绪, 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树立起自信心。结合体艺生的个性特征和英语学习现状,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作用, 采取策略帮助学生, 提高英语水平。

1. 了解学生, 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师首先应理解体艺生对专业的热爱, 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 尊重学生自尊心, 增强学生自信心, 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人本主义教育学家Rogers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进步、优点要及时表扬;对不足之处, 尽量做到不呵斥、不急躁, 多给予鼓励和引导, 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 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艺生性格活泼, 表现欲强。要求学生以模仿, 走秀等方式参与课堂, 互相学习, 不仅能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同时也帮助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3.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的最根本因素。Gardner和Lambert (1972) 将动机分成综合性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有时也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前者指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有浓厚兴趣, 通过英语学习, 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等, 是发自内心想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而后者是为达到某种目的, 满足某些实际需要, 如通过考试, 拿到奖学金等, 所以英语学习只是工具而已。研究表明, 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毅力。对体艺生来说, 学好英语的内部动机很明显。我国体育艺术事业发展迅速, 国际间的艺术交流合作频繁。体艺生学好英语, 不仅有助于专业学习, 而且为日后的出国学习交流, 参加国际赛事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4. 降低学习焦虑。

焦虑是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 往往是由于个人因达不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某种困难而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折造成的。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看, 焦虑分为“促进性与妨碍性焦虑”或者“正焦虑与负焦虑”。前者可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促进学习者进步, 而后者往往会妨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都采取了分级教学。分级教学把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降低了学生焦虑感。

体育艺术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教师要充分考虑其专业的特殊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发挥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改善其英语学习现状, 有计划有目标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振平, 陈建生.艺术院校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对策.中国轻工教育, 2005.03.

[2]王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的研究.教柏职业, 第12期, 总第688期.

篇8: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因素 英语教学 借鉴

一、Krashen的 “情感过滤假说” 理论概述

“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最早是由 Dulay和Burt 于1977年提出,旨在揭示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理论家S.D.Krashen 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二语习得机制的五大假说:习得-学得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自然顺序假说。

二语习得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此外,Krashen 认为学生的情感因素也对二语习得产生一定的影响。Krashen把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比作一个过滤器(Filter)。所有语言输入都必须经过这个“过滤器”才有可能被学生摄入(Intake),只有未被滤掉的信息输入才能被学习者习得。情感过滤作用越弱,二语习得效果越好。这一理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中过分关注学生的认知体系而忽略其情感因素的教育方法。同时,这一理论强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研究,降低情感过滤,达到提高二语习得效果的目的。

二、影响二语习得的情感因素

情感(Emotion)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期望值和需求的态度体验。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等。

1.动机(Motivation)。动机是指由特定内在需要引起的、推动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意念或愿望。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个体的主观需要,而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客观诱因。语言学家Jeremy Harmer(1993)将动机(Motivation)定义为“鼓励某人实现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个体希望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观意志,如对外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达到学习目的后的成就感。外部动机是客观诱因在学习者身上作用的结果,如别人的赞美和鼓励。

2.焦虑(Anxiety)。焦虑 (Anxiety) 是人们由于不能达到特定目标而产生的挫败感和焦躁不安的情感体验。焦虑程度越低,二语习得效果越好。但适当焦虑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努力程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大型考试或学习活动前,学习者通常会感到焦虑和紧张。这种焦虑情绪可以使学习者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即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弱学习者毫无压力,则会不思进取、自由懒散。这种焦虑即妨碍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

3.自信心(Self-confidence)。自信心 (Self-confidence)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主观判断。自信心较强者对自身能力和潜力具有积极的主观判断,从而能迎难而上,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力。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学习效果通常成正比。

三、Krashen的 “情感过滤假说”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可见,学习动机、焦虑和自信心等情感因素会影响二语习得的结果。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降低情感过滤程度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每一位外语教师应当加以重视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只有明确学习动机,学生才有可能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作出针对性的努力。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习内容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激发学生的外部动力,教师应多给予学生一些肯定性评价,并多创造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2.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尽管适当焦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大部分学生存在高度焦虑问题,对顺利开展学习活动造成了阻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焦虑状态,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降低其焦虑程度,提高语言摄入。此外,教师在应对学生焦虑的问题上应把握好“度”,使学生既不因过度焦虑而抑制学习热情,也不因无焦虑感而安于现状。

3.创造机会使学生体会成功感,增强学生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在外语学习中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重要内在动力。教师应多创造机会,使学生切身体会成功感和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则会转变成学生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而在学习实践中勇攀高峰、不断进步。例如,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学生的自信心也会伴随自身认知能力的进步而逐步提高。

四、结语

Krashen的 “情感过滤假说” 阐释了多种情感因素(学习动机、焦虑和自信心等)对外语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影响。这一理论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而不是一味强调其认知能力的培养。为了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提高语言输入效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内在情感状态和态度体验,以确保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此外,教师应该创造一个低过滤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其学习效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91.

[2]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

篇9: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 (Krashen) 提出“情感过滤假说”理论, 分析了情感因素对学习者二语习得水平的重要影响。克拉申的理论虽然是对二语习得的研究, 但对英语听力教学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在分析克拉申理论的基础之上, 认为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认识,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状况, 帮助学习者调整自己的情感, 使其达到最有利于英语听力学习的状态, 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最初是由杜雷 (Dulay) 和波特 (Burt) 提出的, 目的在于解释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过程的影响。他们将“情感过滤”定义为:“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 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克拉申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认为, 有大量适合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习者可以学好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 才有可能变成情感摄入。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语言摄入起着过滤作用, 克拉申称之为“情感过滤假说”。他把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视作一个过滤器, 对语言摄入进行过滤。低情感过滤使较多的语言输入自由通过。高情感过滤将语言输入部分或全部地挡在门外。“情感过滤假说”中所指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自信心及焦虑程度三者, 学习者动机不足, 缺乏自信心及极度的焦虑会阻碍语言摄入, 影响语言学习和习得。相反, 低焦虑感、高动机、高自信会加速语言习得。

三、情感因素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也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听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对声音进行识别、理解、加工连接、记忆、储存等处理, 使声音转换为具有特定意义的信息。语言输入形式是以声音表现出来, 听者无法控制内容的难度、速度, 更没有阅读的“回视”机会。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情感因素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在听力理解中, 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听的动机和愿望, 才会在听的过程中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 运用认知策略获取信息, 参与交际活动, 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愿望, 学生就会被动地对待学习, 产生抵触情绪, 不可能获取信息。同时, 学生有无自信心对听力理解至关重要。有自信心的学生能肯定自己的语言能力, 克服困难, 不怕犯错, 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自信心不足就会对学习产生畏惧情绪, 影响听力水平发挥。如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到紧张忧虑, 心理处于抑制状态, 思维迟钝, 就会听不懂输入内容, 产生焦虑情绪。学习者的焦虑感强, 学习动机不足, 缺乏自信心, 对语言输入会产生很强的过滤作用, 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潜力, 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调动。因此, 情感因素对听力教学非常重要。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听力技能和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 情感因素对英语听力教学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我们不仅要重视认知因素, 还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减少消极情绪对输入的过滤作用, 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

1. 注重情感教育, 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家罗斯杰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 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情激情, 以情传情。教师要用自己炽热的情感之火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以大方而充满活力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去触动学生, 以高尚的人格、师德去折服学生。教师要把激励带进课堂, 善于使用微笑教学, 让课堂充满民主、宽容的心理气氛, 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我在英语教学中用各种激励语言来激励学生, 如:“Have a try. (试试吧!) ”“You can make it (你行的!) ”“Take it easy.Don’t worry. (慢慢来, 不急。) ”等。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予以肯定, 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听力基础差的学生真诚帮助, 不冷嘲热讽, 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给予表扬和鼓励。即使是必要的纠错, 也讲究教学艺术, 让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 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 改进课堂教学, 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的情感释放和情绪表达。在英语听力教学中, 要降低情感过滤作用, 有效办法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听懂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英语教学, 在收听材料前, 应指导学生利用背景知识来激活大脑里已经存储的相关信息, 给学生列出关键词, 提示难点, 介绍风俗习惯、背景知识, 要求学生浏览材料的标题及练习, 预测收听内容。在听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笔记, 记录重要信息, 培养学生听关键词, 获取材料信息和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学生听不懂和不能理解的地方, 要耐心指导, 避免学生烦躁焦虑。同时, 要加强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组织学生复述、总结和讨论多听内容, 使学生加强记忆, 增强知识的存储, 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 促进英语学习。

3. 合理选择听力材料,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英语听力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增强教学趣味性和真实性,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合理选择听力材料。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 听力材料的选择要难易适中。如果听力材料太难, 学生听不懂, 失去兴趣和信心;材料太容易, 不利于提高听力水平。听力材料中的语法和单词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经学过的。语速不能太快, 也不能太慢。同时, 听力材料要多样化。在声音上要选择讲该语言的不同国家、地区及不同文化层次、性别和年龄的人的录音;题材上要选择日常交际材料, 包括反映政治、经济和科普等方面的会话、讲座及时事报道和电视剧录音等。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让学生大量接触丰富的语言, 在理解语言材料的同时, 形成对语言形式的印象与记忆, 从而激发学生听音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

4. 设计英语听力练习, 提升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听力理解是人的心理语言内部活动, 具有不可观察性。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各种练习, 来验证学生的理解水平。设计听力练习要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加强对学生听力的策略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讲解听力策略, 把听力策略渗透到练习中, 针对某一策略训练设计相应的练习形式, 让学生掌握听的策略, 并运用策略进行语言交际。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基本的两种信息处理。 (1) 听者先对语言符号做出区别反映, 以语音、词语为先导, 然后进行语义、语法处理, 对输入材料逐步理解。 (2) 听者运用储藏于大脑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听力材料进行预期, 并进行验证, 否定和修改自己的预期, 最后理解和诠释总体意义, 提升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五、结语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不仅如此, 而且要充分认识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的调节功能及推动作用,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分析学生的情感状态, 为英语听力教学提供和谐宽松的环境, 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联健, 杨烈祥.二语习得中的吸收假设[J].外语教学, 2006, (3) .

[2]郭虹.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 2003, (21) .

[3]郭印.外语教学中的动机与焦虑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 2003.

[4]贾琳.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5]孟春国.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的解构与重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3) .

[6]裴英玉.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林业科技情报, 2005, (4) .

[7]王雪梅.论性格倾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 2000, (4) .

篇10:试论情感过滤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情感过滤假说;情感因素;语言输入;语言习得

近年来,外语教师和语言学习的学者对如何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做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从斯金纳(Skinner)的行为主义到乔姆斯基(Chomsky)的认知论再到克拉申(Krashen)的习得论。其中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所倡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外语学习理论之一。克拉申的习得理论由五大假说构成:1.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2.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3.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4.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5.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本文着重阐述了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并联系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讨论情感因素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针对这些影响,探讨改善高职英语教学、促进课堂有效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途径。

一、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的概念最早由杜莱(Heidi C. Dulay)和博特(Marina K. Burt)提出,克拉申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了“情感过滤假说”。此假设主要陈述了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进程的紧密关系。他的研究认为,一系列不确定的、变化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这些情感因素被归结为三类:1.动机;2.自信;3.焦虑。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自信且焦虑程度低的学习者通常可以顺畅地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于是也就产生了语言习得。相反,那些态度不佳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往往是寻求的语言输入较少,而且他们有着高而且强烈的情感过滤——即使他们理解了信息,这样的语言输入也无法抵达大脑中负责语言习得的那部分,即语言习得机制,结果就很难产生语言习得。简言之,情感因素在从输入到语言习得装置的传输过程中起到妨碍或者促进的作用。克拉申还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接受可理解语言的输入是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二、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

1.动机(motivation)

英语学习的动机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推动力(Dulay et al.1982)。Lambert和Gardner等心理语言学家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的研究认为,外语学习者具有两种基本类型的动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结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工具型动机是指为了继续学业、阅读专业材料、进行翻译或出国移民等等原因而进行外语的学习;而拥有结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外语是因为对外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生活。相较于前者,此类动机可以对外语的学习起到更加有效和持久的积极作用。但现阶段,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多数在校学生抱有的仍是工具型动机。巨大的考试、升学、就业压力强迫他们走进英语教学的课堂,他们并不对英语文化有太多兴趣,也并不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知识。如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有好感,对其结构和表达方式有好奇,对英语文化有向往,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感受到发现、探索新鲜事物的乐趣,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结合型动机,使得学生拥有良好、强烈的学习动机,有益于他们接受语言输入并顺利转化为习得。

2.自信(confidence)

教学时“教”和“学”这两个行为的有机统一,以及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评价。自信心足、自我印象好的人往往能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做得更好。因为他们可以肯定自己的语言能力,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大胆地运用语言,不怕犯错、不怕失败。这样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多了很多,输入转化为习得的效率也高了很多。反之,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对英语的学习极度缺乏自信,他们不敢张嘴说、不敢动笔写、不敢动脑用。他们怕出错,也就形成了“不会说—不敢说—不会说”的恶性循环。更因此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输入转化为习得的效率也低了许多。

3.焦虑(anxiety)

焦虑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紧张、忧虑、害怕、怀疑等情绪。产生焦虑感的原因有很多,课堂环境的不恰当、人员安排的杂乱或者教师行为的差错都可能引起学生的焦虑。比如,如果课堂上有过多听课的人或者这些人有过多挑剔教学的语言和行为,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就会增加。另外,学习的竞争性也使得学习者有焦虑感,怕自己考试不好,怕自己考不上好的学校,怕自己比不过别人等等。这些焦虑都会阻碍学生对语言输入的汲取,更会影响他们将语言输入升华为语言习得。如何消除或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情感过滤假说”影响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克拉申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指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是一个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以使可理解性输入顺利通过,也可以阻隔甚至完全阻止习得所必需的输入。情感过滤越低,语言学习者所获得的输入量就越大。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提供理解的语言输入,更应该是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处在低情感过滤的状态。

针对当今高职教学“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基础”的教学原则,英语课堂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对第二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对创造低情感过滤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这一切?

首先,创造舒适放松的课堂环境是良好教学条件的一部分,也是优秀英语教师应该做到的。如今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丰富,贴近生活,且多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在此基础上,教学工作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室概念,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室转变为聊天室、表演室、娱乐室等等。也可改变刻板的教室布置,比如讲到“shopping”有关的话题时,可由学生拿来各自的物品将教室装饰成商店的模样;又比如讲到“food”的时候,可将教室变为餐馆,引入情境教学的概念,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单词、短语以及句子,学会用英语作为日常语言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从被动转为主动的学习。在玩中学的方式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焦虑与不安,易于树立他们的信心,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良好的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student-centered),而不是以教师为主的,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使用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活跃起来。教师的语言是引导、启发式的,而不是命令和说教。教师还需要尽量多地开展鼓励教学,而避免批评和教训,因为正面的回馈(positive feedback)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得他们敢于使用语言。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应保持适当,太近会让学生觉得压抑和焦虑,太远则会让学生感受不到关心和关注。

最后,英语课堂的教学应是多元化的,不局限于教科书,运用电影、广播、歌曲等多媒体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至于感觉枯燥、无味。多渠道地了解到英语文化社会的不同和魅力就使得学生产生更多的结合型动机,学习动机的转变就解决了情感过滤的第一类问题。

综上所述,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向我们呈现了情感因素是如何作用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其中包括三大类情感因素——动机、自信和焦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类情感因素的特点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可以更有效率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舒适、愉快的学习环境,减少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最大限度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兴趣,并且使他们乐于、敢于并勇于使用英语,最终使得语言输入转变为习得,使学生有能力在社会背景里运用英语,更使得高职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1.

[2]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

上一篇:王 笑?检 讨 书下一篇:公司总经理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