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当前责任意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角度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效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德育视阈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探析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烽火连天的时代,也没有体验过物资匮乏的生活。在物质较丰裕、生活较安逸的和平环境中,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无意识中受到影响。他们甚至曾一度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没有责任心的一代”。因此,在问题浮出水面之时,有必要就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求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途径,以弥补德育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

要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意识。目前学界尚无明确界定,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不同阐释。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对自身所承担的(对他人、社会、国家等)职责、任务、使命的自觉意识,它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自觉和道德感情,反映了人们对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认知,自律性、实践性、社会性、文化性是本质特质。

审视学界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调查,学者们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有担当的,但是也要看到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趋于淡薄,存在淡漠、疏离社会责任的倾向。这一薄弱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个人理想,轻社会追求

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面对就业的强压,很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西南大学裴婷婷等对重庆八所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7.4%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努力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只有4.8%的大学生选择“为他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普遍认为理想太远、太空、太大,可望而不可及。他们更关心切身利益,关心自己的命运,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正确认识。

(二)重个人本位,轻社会利益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当代大学生,是思想解放的一代,他们身上凸显着个体性和独立性。在学生干部的竞选中,一部分大学生竞选的直接动机已不再是为同学、为集体服好务,而是为了给自己赢得一个“辉煌的经历”,以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增光添彩”。择业时,一部分大学生考虑更多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将社会的需要抛之脑后。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关心呈现出淡漠的倾向,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姿态。

(三)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

南华大学苏玲等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则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追求具体、实惠,注重自我实现。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国家观念和集体意识,并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他人的命运真正联系起来。由于理想与现实双重压力,他们将会越来越功利、自我。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之德育方面的理性追问

大学生已经到了全面承担人生责任的阶段,但他们身上缺少“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雄心。这一现状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任务的完成直接关系着其他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忽视德育,只会走偏方向。因此,反思德育在这一问题上所折射出来的不足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责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社会人文教育的弊病,高等教育的“应试教育”、“应赛教育”模式使得学校日益成为流水作业的工厂。近年来,责任教育越来越得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但这种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教师本身责任失范的行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责任教育也没有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正如程东峰老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已显示出巨大作用的责任,却没有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就像人们一刻也离不开水,却没有人特别看重水一样”。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为了拿学分,道德教化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逐渐被简单的政治教育所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二)高校德育背离教育规律

高校德育背离教育规律主要表现在:责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够科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内容“单一化”,缺乏层次性。学校教学生要“五爱”,却很少倡导大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方法偏重灌输,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大学责任教育在方法上还处于一种传统模式中,不能很好地将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德育工作者不重视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差异较大。

(三)高校德育与社会实践脱节

高校德育与社会实践不协调,这是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一方面,高校没有认清社会现实,认清道德主体的现实,做了很多无用功。另一方面,教育实践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导致高校德育同社会主流道德观不一致。由于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高校也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条件和桥梁,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社会责任意识。此外,一些形式主义使大学生本应承担的责任被束之高阁,以致高校德育与社会实践呈现出了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大学生很难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高校德育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高校德育的责任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评价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不完善,这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许多大学针对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最多只能让大学生意识到具备强烈责任感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实践的强化,责任感很快就会消失殆尽。目前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只能停留在活动的表面层次,而且高校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水平的考核和分析仅凭印象和表象笼统地评价学生,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与奖励基本不挂钩。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和严格的学生失责惩戒制度,德育的权威性逐渐丧失,德育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变得可有可无。

三、探索依靠德育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新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以德育为切入点,探索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面向生活,促进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容生活化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在德育内容上,应当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心感受为基点,从而促进社会责任意识内容的

生活化。德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一方面应该开设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发展、个人成才的愿望融化到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红色”展览馆,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使其精神受到洗礼。

(二)活化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理性自觉

我国高校德育的失误和失范,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德育工作者采用单一的理论灌输法,忽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中,高校德育应该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此外,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什么是责任。他们一旦深刻体会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别人的劳动和社会的发展,就会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因此,建立在理性和理解之上,并在参与过程中巩固和内化,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固化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拓宽路径,巩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形式化、单一化,路径太窄。一方面,高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开展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社会实践形式,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提供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巩固其社会责任意识。

(四)完善制度,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巩固其社会责任意识,必须与一定的制度约束和赏罚机制相结合。正如罗素所言:“在不具备刑法的情况下,我将去偷,但对监牢的恐惧使我保持了诚实。如果我乐意被赞扬,不喜欢被谴责,我邻人的道德情感就有着同刑法一样的效果。”在制度规范、赏罚机制下,受到褒奖的学生内心将会有很大的触动,有更大的愿望去继续承担责任。同时,高校德育应该重视在学校中建立严格的责任机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在这一机制的约束下,校园内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责任追究,进而有效地避免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无序状态。

参考文献:

[1]裴婷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苏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付洪,关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一些思考[J],思想道德教育,2008

[5]程东峰,《责任论》:关于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6]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6-10-15

[8]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73页

作者:陈芳媛 范伟艳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摘 要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当前责任意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角度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关键词 责任意识 教育 原因

Key words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education; cause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完善和改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机制建设,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给责任意识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1 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对责任意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现代教育理念一改传统教育的做法,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在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下,很多高校对责任意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在专业设置中更多考虑的是市场的需求,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成长培养的需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于责任意识教育认识程度不够。教师要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在培养学生智能的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信仰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有些教师还呼吁要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运用何种途径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1.2 责任意识教育方式单一

高校责任意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方面,但目前我国高校的状况是,责任意识教育仅仅表现为一种倡导,其效果并不明显。具体表现是,以传统的理论传授方作为主导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在这种理论传授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对知识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真正融入到课堂中,不能产生共鸣,这样就很难对责任意识教育产生兴趣。

社会责任意识需要依赖于社会实践活动,人是社会的产物,责任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实践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在实际运行中,受到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压缩,出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

1.3 责任意识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

当前,在我国高校,承担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者数量在逐年增长,但速度远远低于招生数量的增长。作为学生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在于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包括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工作内容较为繁杂,使其花费大量精力,很难有精力对于学生责任意识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师的考核指标也转变为可量化的教科研成果。很多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题的申报、文章的撰写、职称的评定上,而忽视了作为教师本身应该负有的教书育人的责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

1.4 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些年,高校大学生道德问题和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和思考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完备的管理体制来保障其实施。目前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还难以保障责任意识教育职责的顺利履行,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容易出现责任推托现象。在高校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责任托付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忽视了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从高校教育的评价制度来看,责任意识教育的评价体系尚处于建设阶段,还没有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一些学校只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道德指数的标准。依赖于单纯的考试方式,不能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效果。因而,在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的条件下,难以保证责任意识教育顺利开展。

1.5 社会教育力量未充分发挥作用

如前所述,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促进责任意识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家长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素质对其子女的道德品行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过于溺爱,替子女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既包括家庭责任,又包括社会责任,导致了子女没有形成感恩意识和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不能协同配合,家长不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和在校期间的具体表现。此外,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强大,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供了很多正面的教育素材。当前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没有依赖大众传媒的力量,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资源很难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处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其责任意识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高校教育理念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理念和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接受教育的情况有关。

2.1 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引导和教育才能体现出效果。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因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效果由其整个在校期间的教育状况决定,而并非仅仅指高校的教育效果。

(1)教育缺少连续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如果中间缺少某个环节,就会造成教育的缺失,学生在人格的塑造上就会显现出某些问题。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应贯彻始终,然而在中学阶段,学校多以升学率为衡量指标,而忽视了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2)教育方法较单一。当前高校习惯将责任意识教育寓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对于在教学之外的责任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很欠缺。这种单一的责任意识教育方法势必会影响到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此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方式通常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常常会感到枯燥无味,也难以在学生中产生共鸣。

(3)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高校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责任意识教育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目前除高校思政课教师外,学生辅导员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师资。但长期以来,高校学生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辅导员队伍稳定性较差,很多辅导员只是把目前的工作作为跳板,期待着能够转入教师岗位,同时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较为繁杂,因而投入到学生品德教育中的精力很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

(4)校园文化建设程度不高。校园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其建设程度的高低也关系到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当前,许多高校很重视校园建筑、设施等硬环境,引进了高科技的仪器和设备,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培养和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的软环境,软环境建设的缺失将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2.2 家庭教育理念的误区

尽管走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已经不再以家庭作为其生活的重心,但父母的道德品行仍然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父母的教育理念对其责任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社会竞争愈发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很多父母认为子女今后的工作选择要比学习本身以及道德品行的培养等方面重要得多,因而在无意间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逐渐忽视了责任意识的养成。同时,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对父母依赖程度较高,父母也已习惯了承担本应由子女承担的责任,使得子女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难以自觉形成责任行为。

2.3 大学生自身原因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家中没有兄弟姐妹,不习惯在生活上照顾别人,习惯了任何事情都依赖父母,做事角度多从自身出发,缺乏独立能力,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建立社会责任的基础。缺乏对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解使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角色的转换,因而责任意识教育面临很大挑战。同时,大学生参与社会社会实践的意愿也不高,这是责任意识教育面临的另一挑战。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养成,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并逐渐发展和最终稳固的个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意识,一些同学从来不参与社会实践,造成责任意识教育成为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的一套学说。

2.4 社会环境的因素

市场经济发展了经济学中的利益最大化理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们更关注的是自身利益,容易形成功利主义倾向,想问题办事情会以对自身是否有利作为出发点。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人们追求的更多是做事的效率,而忽视了做事的方式,甚至有时因为追求物质诱惑而做出违背道德、触犯法律、放弃责任的事情。因而,责任意识教育任重而道远。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传媒迅速发展,追求经济利益也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大众传媒应该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供正面的素材,然而,一些媒体为了获得大众的关注,在报道中会故意夸大事实真相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如果大众传媒不能发挥正面的教育作用,就容易引发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歪曲认识,可能会产生责任意识淡薄或错误的责任体验,影响到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

本文为2014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GH1443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施一满,刘新庚.转型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缺失原因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5).

[4] 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手段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5] 程东峰.责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作者:毛锐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刍议学生党建工作在高职航海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航海院校中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不强的原因及主要表现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关键词: 高职 航海教育 学生党建

航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我国的航运经济发展中发挥先导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在提高军事地位及海上国防安全水平、促进我国就业水平及拉动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动了航运经济的快速发展,航运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航海教育的快速发展。

1.目前高职航海院校中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不强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随着航运经济快速发展,航运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航海教育规模快速扩大。许多原有航海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大批未曾开设航海教育的院校增设了航海类专业教育,同时还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航海院校。大规模发展的高职航海教育导致了师资力量的不足、生源素质的下降,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就业竞争加剧,同时又面临学生专业技能考试要求,致使很多高职航海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侧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把一些专业技能过硬、思想政治意识较为薄弱的高职航海毕业生送入了航运市场,给航运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过强。随着“90后”学生进入高校,面对“90后”学生如何开展教育工作成为了各高校学生工作中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部分“90后”学生由于成长经历所限在某种程度上缺少集体观念,做任何事情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或者几乎不去为他人考虑。例如,在寝室公共卫生打扫的过程中,除当天负责值日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会注重公共卫生保护外,其他成员根本不关注废弃物品的处理,随意丢弃垃圾。

(2)缺少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具备责任意识及奉献精神是航运业对于从业者的基本要求。随着大量独生子女进入高校,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越来越淡薄。很多学生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事情该不该由自己来做、做了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而几乎从不考虑这件事做了之后会给大家带来什么、社会会收益什么,往往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做,没用的事情坚决不做。例如,在学生干部竞争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先考虑做了学生干部,能为组织发展奠定基础,能为奖学金评定增加筹码,能为就业积累优势,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做了学生干部后要为其他同学做什么事情、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利益。

(3)心理承受力下降。面对外界各种条件变化,船舶驾驶员应能随机应变、处事不惊是作为一名合格驾驶员的基本素质。现在学生从小缺少独自面对挫折的机会,以致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很多学生在面临考试时都会出现冒冷汗、心慌、胸闷,个别严重者需要借助医疗手段才能缓解身体状况;甚至少部分同学在面对教师批评时,会表现出强烈心理反差,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2.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是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群体,是未来的社会精英。走向社会以后,多数人将是社会各群体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对青年学生而言,申请加入党组织的过程,就是一次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一次思想得到升华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把他们发展到党内来,增强他们的政治思想素养,就能壮大我们党的队伍,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把握学生渴望进步的心理,适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及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并及时将条件成熟的优秀学生吸收到党组织,营造一种人人崇尚先进、人人学习先进和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学生党员能充分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对周围的同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起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这样通过抓学生党建工作就可以带动整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开展。

3.学生党建工作在高职航海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航海远洋运输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有其特殊的服务对象、专业技术要求和道德规范,具有危险性、单调性、流动性、涉外性、技术性和国防性等突出特点,只有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及艰苦奋斗的品质才能胜任海上工作的要求。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有效抓手,其主要教育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主旋律教育,同时结合航海院校实施的日常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

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海上工作从业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服从意识和团队精神、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中最根本的是思想政治素质,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人才素质的高低。和谐思想是推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前提保证,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学生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有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激发学生为航海事业发展奋斗拼搏;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及提高其个人素质与修养。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工作的开展能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再次,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前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高职航海类院校中,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扩大,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乘机侵入,航海类大学生因今后工作性质的原因,更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变得越发突出,任务也更为艰巨。

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俗话说:“世上三行苦,行船打铁磨豆腐。”虽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船舶装备越来越先进,但是现代海员的实际工作、生活环境还是比较特殊和艰苦的。这就要求船上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因此,航海类院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学生党建工作可以通过平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参观航海模拟器及航海历史博物馆、航海科技馆等多项活动,让学生了解航海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发和提高他们的专业兴趣,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投身海运、投身国防的自豪感、荣誉感,为他们今后走上特种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肩负着党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将来。”是一个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要赢得青年,就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培养青年,把优秀的青年凝聚到党的队伍中来,让他们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顾南宁.当前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剖析及对策.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谢正宇.论如何做好大学生基层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今日南国,2009.8.

[3]郝咏梅.构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辽宁工学院学报,2009.3.

作者:丁振国 杨 勇

上一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我国物流与经济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