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2022-12-20

自我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观念的输入着手, 在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内化。针对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问题涌现, 对学生自我意识加强教育的必要性, 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从小要培养的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尊与知耻意识

自尊, 是对自我人性和自我人格的尊重。人是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 因此人性中存在着“食、色”之类的自然属性, 人人都有满足自己生存、温饱、发展的权力, 任何人都不得剥夺这个权力, 这是人性自尊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人性中有着动物所没有的社会属性, 人有自由意志而使自己的行为成为有目的的行为, 人有理性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必然的规律, 人有道德而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所以人能超越动物那种原始、盲目、野蛮、粗鄙的本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对人性中社会属性的领悟、把握、珍爱和高扬, 是人性自尊的更重要的方面。正因为如此, 自尊意识的培养要以知耻为起点, 耻于与动物等同。自尊意识首先是一种价值意识, 天地之间人为贵, 人是万物的主宰和尺度, 只有人才是目的, 而其他事物都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人之所以爱动物, 是因为动物有着某种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 而并非意味着动物性可以与人性等同。动物只能是动物, 它们不可能有目的意识, 只能永远当自然的奴隶;不可能有人伦意识, 不懂得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 不懂得爱情和友情, 不懂得责任和义务;不可能有规范意识, 不懂得道德为何物, 不懂法纪和秩序之必要。人的自尊, 既体现在对生存和发展权力的维护上, 更体现在对人格的维护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上。

人首先是一个人, 然后才是不同国度、不同年龄的人。长期以来多讲人的阶级性, 少讲乃至不讲共同的人性;多讲人的自然本能, 少讲乃至不讲人的社会本能;多讲向外的追求, 少讲乃至不讲向内的感悟, 以至于弄不清楚人到底是什么, 于是人的自尊、人性的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也就变得模糊不清,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关于人性的启蒙教育, 这是培养自尊意识的起点。

2 自爱与爱人意识

自爱, 是对自我生命、自我价值、自我尊严的关切和爱护。自爱首先要爱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自爱要关注自己生命的价值, 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生, 树立高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 让生命的火花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自爱要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 用理性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正确面对各种引诱和压力,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意义。自爱决不是只爱自己而不爱他人, 更不是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自爱的基础是爱心, 没有爱心既不能自爱也不能爱人。孤立的一个不可能有爱心, 爱心产生于社会实践之中, 只有在社会实践之中才能认识生命的意义, 只有在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中才能形成爱的情感和意识。因此两者不可分离, 一个不能真爱自己的人不能真爱他人, 一个不爱他人的人也不能真爱自己。

孔子说“仁者爱人”, 认为一个仁者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爱人”, 自我也是人, “爱人”理应包括人我两个方面同。孟子把仁爱当作人的基本特征, “仁, 人心也”;把有无仁爱之心作为人禽之别的界线, “仁也者, 人也。合而言之, 道也”。儒家认为爱心的形成以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兄弟之爱为开端, 然后扩展延伸到社会乃至宇宙中去, 形成各种各样的爱。而把家庭与社会联结起来的中介是忠恕之道, 即“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认为通过将心比心、推已及人的途径, 可以把自爱转化为普遍性的“爱人”。作为一种爱心的启蒙教育, 儒家的“仁学”是一种可供参考的理论。不过儒家的爱是一种“差等之爱”, 对于地位高贵者和身份低贱者的爱是不平等的, 对于卑贱者主要不是讲“爱”, 而是讲“惠”和“恩赐”。这种等级观念的影响至今还存在着, 集中体现在中国人对社会竞争结果的认识上, 常常以竞争中的强弱成败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贱, 得胜者出人头地、高人几等, 失败者低头服小、矮人三分。因此, 平等意识的培养要从学生时代抓起, 以逐步形成一种把人品人格的高低者看得比身份地位的高低更重要的社会风气。

3 自强与创新意识

自强, 就是自己努力向上向前。《易·乾》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学记》说:“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宋史·董槐传》说:“外有敌国, 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 人畏我, 我不畏人。”自强既是指个人的努力进取, 也指国家的自力图强。要树立自强意识, 首先要树立自主自力的观念。人的成长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强大, 虽然离不开外部的条件, 但决定的因素在自身, 内在的能动力量永远是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必须把基点放在自主自力上。“积刚以固其德, 而不懈于动。”认为刚健自强的品格不是天生的, 要在不断运动取取中才能积累生成。清代学者颜元批判宋代理学家们静坐不动, “徒事口笔”, 以至使得精神萎缩, 人才凋零, 国势日弱。他认为“动”是生命强健和国家强盛的根本, “一身动则一身强, 一家动则一家强, 一国动则一国强, 天下动则天下强”。坐而论道、固步自封、观望等待等都是自弱、自衰、自废的行为, 只能招致国破家亡的结局。要树立自强意识, 还必须培养刚毅不屈的精神品德。人生中定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 甚至身遭逆境而危机重重, 只有具备刚毅不屈品格的人, 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而达到人生理想的彼岸。刚毅不屈是一种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是一种不懈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志士仁人, 无杀身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繁衍生息在东方这一块特殊的地域中, 特殊的地理环境, 养成了师法自然、与时俱进、自立自强、务实创新等民族精神。其文化是完全独创的, 自主创新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品格。中国文化是连续不断的, 与时俱进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近代以来, 为了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 大量吸收西方文化, 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时代性转变。这一转变赖以实现的内在动力, 依然是与时俱进、自主创新的民族精神。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 为了增强综合国力, 更要注意提高全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创新, 就失去了自力自强的基础, 就会成为强国的附庸。

因此, 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教育, 应该是学校、教育部门及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从小学教育开始直到大学教育, 一同协力不能放松的教育重点。

摘要:自我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观念的输入着手, 在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内化。其教育包括:自尊与知耻意识、自爱与爱人意识、自强与创新意识。“自我意识”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加强教育。

关键词:自尊与知耻意识,自爱与爱人意识,自强与创新意识

上一篇:探讨培养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措施下一篇:大数据思维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