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学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对策

2022-09-10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的重要发展意识,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课程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科学教学中, 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是学校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是一种问题意识

创新从本原而言, 起源于问题意识, 也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的,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组织, 其中一个十分重要要求就是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而且教师要给予不断的表扬和鼓励, 这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照镜子”这一课时, 教学设计是发现镜子的成像特点其中两面直立镜子成90度角的像有几个, 有的学生由于90度角的空间把握不准, 从而得不到一个准确数字, 有的说5个像, 有的说4个像, 当然也有说3个像的。虽然这不是老师期望得到的答案, 但也要对学生的看法给予肯定, 鼓励学生观察要仔细, 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两面直立镜子在什么位置看到3个像, 那个位置就是90度, 又为什么会看到4个、5个像呢?让学生将镜子摆成60度角和30度角再观察, 学生顺着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发现: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 其中出现的影响就越多, 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 由此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动手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强化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在小学自然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动的特点, 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 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总识不断强化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教学, 以动手为重要的途径, 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 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如教学《小电珠亮了》一课, 学生在认识了电池、小电珠和导线等材料后,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 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电珠组装起来, 使小电珠发光, 从而把学生玩电池、导线和小电珠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电路的组装的意识形成与强化中。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 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 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 随着一个个小电珠的发光, 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的脸上。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然需要创新情境的创设

创新教学情境, 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活动之中, 为发掘学生潜在的智能而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情感技能, 注意自身恰当的情感体现和态度倾向, 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对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为学生对科学知识内容的探求提供心理上的动力保证, 从而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而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事实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参与观察、实验、思考、研讨等学习活动, 力求做到在课堂上“流汗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四、在小学多方面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 而且也应包括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的感受, 包括他们从中领略到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妙处。创新意识从广义上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 首创新的制作方法”的心智活动。新的小学科学大纲主张要用生动具体的知识来武装儿童的头脑, 就是指学生需要有亲身的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感受, 学科教学必须开展多方面的科技活动, 如科技制作、科技访谈、社区调查、小论文写作、科技馆参观等, 这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方面的科技活动一方面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去读书, 去学会搜集资料, 去对科技活动所需要的科技知识进行网上的查阅, 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学会收集资料, 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归类整理资料,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 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极具创造性。小学自然学科需要从培养教育学生的角度, 加强想象力的培养, 这一方面是因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条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更是创新意识与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作为科学学科的教学, 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 采取各种手段, 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 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 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手工制作活动, 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教育, 组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节”和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班团队活动, 围绕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能源、生态文明建设、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专题深入开展科普教育, 普遍开设“科学家 (或科技专家) 讲座”, 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立“少年科学院”, 重视想象力培养。

六、提高教师的科学精神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的科学精神更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活动, 并在科学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极为重要素质要求。科学精神表现为无私无畏、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表现为注重观察、实验、崇尚严谨、力求精确的求是精神;表现为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表现为合理的怀疑精神等等。教师树立科学精神, 有利于培养敬业精神, 有利于教师身体力行, 形成高度的教学责任心。研究表明:科学学科教师的科学精神素质的培养在于能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 (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 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 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 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的创新 (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 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 就象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全盘托出, 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 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 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 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 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 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教学氛围的创新和教学反馈的创新。

上一篇:武定县土壤养分状况测试分析及配方施肥建议下一篇:自来水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