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肿瘤67例诊治体会

2022-09-12

现对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及长海医院在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7例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人男40例, 女27例, 14~73岁平均年龄 (42.3±4.4) 岁,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34例, 其中血管瘤25例, 错构瘤5例, 血管淋巴管瘤3例, 炎性假瘤1例。原发性恶性肿瘤21例, 其中淋巴瘤10例, 血管肉瘤6例,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 平滑肌肉瘤1例, 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恶性神经鞘瘤1例。脾转移性肿瘤12例, 其中来源于结肠癌4例, 胃癌3例, 卵巢癌2例, 胰腺癌1例, 另1例原发灶不明, 病理学类型均为腺癌或囊腺癌。

1.2 临床表现

34例良性肿瘤中17例无任何临床症状, 因体检或其它疾病查B超或CT检出, 9例首发症状为左上腹疼痛、不适, 3例为左上腹肿块, 2例为腹胀, 2例为乏力、消瘦, 1例乏力伴发热。21例原发性恶性肿瘤中, 7例首发症状为腹部包块, 5例为左上腹疼痛、不适, 3例为体检发现, 3例出现发热、消瘦、盗汗, 2例出现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及粒细胞减少, 1例出现贫血。12例脾脏转移癌中, 6例首发症状为左上腹疼痛、不适, 5例为查B或CT检出, 1例为腹部包块。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67例均行超声检查, 其中90例诊断脾占位性病变, 准确率为91.8%, 4例诊断为左上腹占位性病变, 2例脾囊肿诊断为脾肾之间囊性占位性病变, 1例诊断为胰尾肿瘤侵及脾脏, 1例因肿瘤破裂仅发现脾周液性暗区, 1例诊断为胰尾部囊性占位。87例行CT检查, 83例提示脾脏占位性病变, 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5.4%, 2例诊断为胰尾肿瘤侵及脾脏, 2例诊断为左上腹占位性病变。3例行MRI检查, 均诊断为脾占位性病变, 定位诊断准确率达100%。22例血管瘤和3例错构瘤通过增强CT术前确诊, 31例脾囊肿均经超声、CT或MRI检查而术前确诊, 7例脾脏转移瘤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术前初步明确诊断, 其余均不能明确病变性质。

1.4 治疗方法

良性65例, 其中7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和1例脾错构瘤行脾部分切除术, 8例脾囊肿行腹腔镜下囊肿开窗引流术, 4例脾囊肿3例脾血管瘤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 其余均行全脾切除术。原发性恶性肿瘤21例, 其中4例行脾胰体尾联合切除, 3例行脾肝转移瘤联合切除, 其余均行脾切除或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加用化疗12例, 加用放疗5例。脾脏转移瘤12例, 行脾切除或联合脏器切除术, 术后加用化疗7例, 加用放疗4例。

2 结果和预后

脾良性肿瘤65例除7例失访外预后均良好。21例原发性恶性肿瘤中, 2例失访, 在随访到的19例病人中, 存活5年以上者3例, 存活3年5例, 7例在手术后1年内死亡。脾脏转移癌12例, 其中存活2年以上者1例, 存活1年4例, 1例未发现原发灶, 术后失访, 其余均在手术后1年内死亡。

3 讨论

脾肿瘤临床少见, 患病率低于1‰[1]。脾脏肿瘤的概念和分类无统一标准, 目前大多分为良性肿瘤、原发性恶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 其中良性肿瘤包括除脓肿和结核外的各类囊肿[1]。有学者不把脾囊肿归入脾良性肿瘤, 1985年Morgentem等对脾肿瘤进行分类, 认为脾囊肿治疗与脾良性肿瘤基本相同, 临床分类可归属脾良性肿瘤的一种, 多数学者认同这一观点[2]。脾良性肿瘤中以脾囊肿多见, 本组资料中, 脾囊肿占良性肿瘤的47.7% (31/65) , 其次为血管瘤、错构瘤、血管淋巴管瘤。原发性脾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最为常见[2,3], 本组资料中, 恶性淋巴瘤占原发性脾恶性肿瘤的47.7% (31/65) , 与文献报道相似[4], 其次为血管肉瘤、淋巴管内皮肉瘤、纤维肉瘤。脾脏转移性肿瘤是指起源于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 不包括起源于造血系统者, 脾脏转移性肿瘤发生率较淋巴结、肺、肝等脏器为低, 可能是由于癌细胞侵入脾脏的机会较少及脾脏对癌转移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能力的缘故。脾脏转移瘤的原发灶可以是全身各个器官的恶性肿瘤, 血行转移而以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等较为多见, 淋巴途经则以腹腔内脏器多见, 临近脏器肿瘤如胰腺癌侵犯脾脏亦属转移途径之一。

脾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多无特异性。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从根本上改善了脾脏肿瘤的诊断水平, 使得脾脏肿瘤的检出率大为提高。B超作为一种简便、无创、价廉的有效的检查手段, 是目前公认的脾脏肿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本组B超定位诊断准确率高达91.8%, 而且通过B超进行普查还可发现无症状的脾脏肿瘤, 但是, B超由于肠气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了解邻近的胃肠或胰腺有无受累, 其准确性又嫌不足。CT是目前诊断脾脏肿瘤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 能比较准确提供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能发现约1cm的肿瘤, 本组CT定位诊断准确率高达95.4%。MRI对脾脏肿瘤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 临床应用尚不多。影像学检查, 对多数脾脏肿瘤定性诊断困难, 确诊有赖于手术探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4]。

以往认为脾脏的肿瘤一经发现须行全脾切除术, 但自从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的发现[5], 以及促吞噬肽的发现[6,7], 脾脏的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于部分肯定为良性的脾脏肿瘤, 可考虑行节段或部分脾切除术, 本组12例良性脾脏肿瘤行脾部分切除术, 均愈后良好, 笔者提倡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对脾脏良性肿瘤行脾部分切除术, 但脾部分切除术较全脾切除术操作要复杂, 也存在着较大风险, 目前尚不能推广。对于确定为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者, 应行根治性脾切除术, 积极地清扫区域淋巴结, 必要时可同时行远侧胰腺切除术, 可能给长期存活带来希望, 本组有3例存活5 年以上。但由于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现时多较晚, 故预后不佳, 有文献报告全脾切除术后辅以放疗与化疗等综合治疗, 可提高5年生存率。脾脏转移性肿瘤若原发灶已根治切除, 又无肿瘤复发及其他脏器转移的证据, 则可行全脾切除术, 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但脾脏转移瘤的病人多有其他脏器的亚临床转移, 一般愈后极差, 本组12例脾脏转移瘤患者, 多数在术后1年内死亡, 仅1例存活2年以上。

总之,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方法, 脾良性肿瘤主张行脾部分切除术, 脾恶性肿瘤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摘要:脾脏肿瘤不论是原发还是继发临床上均少见, 国内外文献多为案例报告, 缺乏大宗病例的报道。

关键词:良性,恶性,部分切除

参考文献

[1] Morgentem L, Rosenberg J, Geller GA.Tumors of the spleen[J].World J Surg, 1985, 9:168~169.

[2] Elsayes KM, Narra VR, Mukundan G, et al.MR imaging of the spleen:spectrum of abnormalities[J].Radiographics, 2005, 25 (4) :967~982.

[3] Abbott RM, Levy AD, Aguilera NS, et al.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AFIP:primary vascular neoplasms of the spleen: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 2004, 24 (4) :1137~1163.

[4] Singh A, Thapar V, Prabhu R, et al.Isolated splenic lymphoma:an elusive preoperative diagnosis[J].Indian J Gastroenterol, 2000, 19 (4) :184~186.

[5] Chen LW, Chien RN, Yen CL, et a1.Splenic tumor: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J].IntJ Pract, 2004, 58 (10) :924~927.

[6] Trevisuni F, Castelli E, foschi FG, et al.Impaired tuftsin activity in cirrhosis:relationship with splenic func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J].2002, 50 (5) :707~712.

[7] Zoli g, Corazza GR, D Amato G, et al.Splenic autotransplantation after splenectomy:tuftsin activity corrclates with residual splenic function[J].Br J Surg, 1994, 81 (5) :716~718.

上一篇:跟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28例临床体会下一篇:高低强迫倾向个体信息加工灵活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