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植物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瑤族民间药浴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华瑶族自治县药浴植物丰富,药浴配伍独具当地特色。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传统利用的药浴植物进行了调查,共收集整理了152种药浴植物,隶属于70科125属,记录了其瑶名、学名、入药部位以及功能主治等,并调查记录了部分常用药浴与产后药浴植物配伍。

第一篇:植物学论文范文

民族植物学研究新进展

民族植物学以传统植物学知识和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人类如何认知植物,如何利用植物,如何保护和管理植物及其环境,如何将传统植物学知识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植物如何影响人类的经济、语言、文化等。

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植物学家哈什伯杰(J.W.Harshberger)教授1896年创立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以来,至今已有123年。1966年,中国著名植物学家李惠林教授在就任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讲席教授的就职演讲上,首次使用了“民族植物学”一词。1982年裴盛基研究员发表了中国第一篇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开创了中国民族植物学,促进了其在亚洲的发展。

民族植物学以传统植物学知识和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對象,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人类如何认知植物,如何利用植物(包括经济利用、药物利用、日常生计利用、文化利用等),如何保护和管理植物及其环境,如何将传统植物学知识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植物如何影响人类的经济、语言、文化等。

民族植物学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描述阶段,即调查、记录并整理民间如何认识和利用植物的知识,采用编目形式进行描述,用图形表达,记录声音图像,整理数据、建立信息库;解释阶段,即识别民族植物学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评价;应用阶段,将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民族植物学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植物学、人类学、药物学、语言学、生态学、经济学等。民族植物学还有许多相关学科,如民族生物学、民族药物学、民族生态学、民族动物学、经济植物学等,涉及人与自然之间许多方面的关系。

民族植物学在植物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17年召开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发布的《植物科学深圳宣言》中,第6个优先领域就是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内容,明确“对于与植物和自然相关的乡土风情和历史传统,我们要加以评估、记载和保护”。具体内容是:有关自然的传统知识和乡土风情文化正在消失,其速度甚至超过了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这些知识一旦消失,其涵盖的许多对自然的独特见解也将一去不复返。植物科学工作者必须和拥有这些知识的人携手合作,全面理解并共同致力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化多样性,连同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对维护未来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跨文化、跨知识体系的合作,制定快速周密的计划并加以实施。

发达国家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研究团队在致力于民族植物学研究,例如世界三大著名植物园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团队。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Royal Botanic Gardens,Kew)拥有以西蒙兹(M.Simmonds)、内斯比特(M.Nesbitt)等为代表的团队,他们主要在非洲和曾经的一些英国殖民地国家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邱园收藏着10万余件经济植物藏品,包括饮食、药物、器皿、纸张、衣物、染料、漆器、编织物、文化器具等植物制成的物品和植物原料,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对植物的广泛利用,至今仍保持着每年收集2000件经济植物藏品的状态。

美国密苏里植物园(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是世界著名植物园之一,也是美国最古老的植物园。国际知名植物学家雷文(P.Raven)早年与合作者在墨西哥的恰帕斯高原讲泽尔塔尔(Tzeltal)-玛雅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与人类学家一起研究当地人对植物的命名、利用,以及传统知识。在他担任密苏里植物园主任的40年里,支持萨里克(Jan Salick)、布斯曼(R.Bussmann)、艾泼奎斯特(W.Applequist)和哈特(R.Hart)等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还与中国科学家一起开展中国西南山地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纽约植物园(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也是世界著名植物园之一,以皮特斯(C.Peters),白立克(M.Balick)、帕多琪(C.Padoch)和范德贝鲁克(Ina Vanderbroek)等为代表的科学家都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他们主要在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太平洋岛屿,以及中南美洲,研究当地人对植物的利用,取得了瞩目的成果。纽约植物园经济植物学研究所组建了由民族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和林学家组成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在热带地区开展研究。例如,他们研究秘鲁北部亚马孙地区的原生果树,包括果树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与管理、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法,以及该地区水果的贸易情况等。基于民族植物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可以评估所选果树的经济潜力,促进可持续管理和遗传资源的保护。

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主流方向目前仍由欧美国家引导。纽约植物园、密苏里植物园等在以民族植物学方法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上做了大量工作,这些研究都非常经典,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英国肯特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的团队对资源植物与社区发展,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意大利烹饪大学、波兰热舒夫大学等的团队在食用植物方面有很好的成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则有民族药用植物研究的领军团队,尤其是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团队在东南亚开展了一系列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工作,对民族药用植物的发展和当地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英国伯明翰大学等主要致力于对农家品种(也称老品种或地方品种)、不被重视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保护,推动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粮食安全、食物主权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这些工作对传统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意义重大。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植物学发展迅猛,其中,金砖国家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民族植物学在印度越来越普及,许多高等院校都有民族植物学团队或开设有民族植物学专业印度还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农民权利法》,除对列人保护名录的植物物种或属以外,还对符合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标准(DUS标准)的“农户品种”(farmers' variety)予以保护。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制度,为保护那些民间传承下来的、当地特有的农作物品种,以及防止这些种质资源流失提供了法律依据。

南美洲国家则注重民族植物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巴西民族植物学研究揭示了巴西药用植物传统名称和医学名称之间的关系;在玻利维亚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将“自由列举”“半结构式访谈”等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应用于定量研究时,有可能对调查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南非主要研究民族药用植物,特别是对草药和兽药的研究,他们也渐渐开始利用组学、药理学等手段深入研究这些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并将其开发应用和加以保护。

发展中国家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拥有多彩的文化多样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喜马拉雅至热带东南亚地区、西非至中非热带地区,是全球生物文化多样性最为集中的三大区域,这里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也备受关注。例如,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家所在的亚马孙河流域,每年有数以百计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传统知识。

中国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多达3.4万种。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已达5000年,且从未间断;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诗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重要典籍,都记载着中华民族与植物的关系。中国也是世界上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少数民族多达55个,且有不同的支系,拥有77个特有语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但全国的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7个自治县和其他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区域却占国土面积的64.2%。各民族传统利用的植物就有2万种之多,其中药用植物达11 146种。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医药卫生、文化和宗教都离不开植物,自古以来就与植物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在生物、文化多样性如此丰富多彩的国家里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1987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学研究室是我国民族植物学的第一个研究机构。1990年在昆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民族生物学大会,标志着我国民族植物学研究开始发展。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开始设立民族植物学实验室,为全国各民族源源不断地培养民族植物学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013年6月,中国植物学会民族植物学分会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正式成立,这在中国民族植物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截至2018年,全国性民族植物学会议已成功举办9届。

我国各民族都具有本民族显著的地域和民族特征,民族植物学就是根植于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各民族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并为之提供科学依据,以期实现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对生物文化多样性进行保护。我国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从云南的西双版纳起步,现已扩展至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机构和人员都大幅度增加,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自然保护机构都纷纷投入到民族植物学的工作当中。

从最近5年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看,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群体最集中的区域是云南昆明、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湖南怀化。昆明的群体包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北京的群体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民族植物学论文的数量,则以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最为突出。

现代民族植物学

现代民族植物学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当地人群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手段包括分子生物学、组学、信息科学、网络技术、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现代分离技术、波谱技术、药理学等,它们可以帮助调查和整理传统植物学知识、分离和鉴定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植物遗传多样性、评价植物功能基因、预测植物经济价值、建立植物资源利用模型等;它们不仅能对传统植物学知识进行科学验证和深度评价,也能为其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储备。现代民族植物学是建立在经典民族植物学的工作基础上的,第一步仍是调查、记录、整理传统的植物学知识,但是它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科学验证和深入评价,发展民族植物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而且能更快捷有效地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抢救更多传统植物学知识,有利于保护和持续利用植物资源和生物文化多样性。

特殊生境地区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在特殊生境地区开展研究也是当前民族植物学的发展方向。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区、高加索山地、安第斯山脉;极地环境,如北极地区、巴塔哥尼亚地区;沙漠,如撒哈拉沙漠、索諾拉沙漠;海洋与岛屿,如地中海、所罗门群岛、印度洋。研究居住在这些特殊生境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利用当地植物,并用科学的手段研究这些植物的特殊性,进而保护这些特殊生境地区的传统知识。

多学科交又融合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另一很重要的发展趋势。包括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如组学技术就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已广泛应用于民族植物学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民族植物学的国际重大合作计划民族植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组织和国际学术刊物的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Science and Policy for People and Nature,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 PBES)将土著和地方性知识作为一个重要议题;里山行动计划(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IPSI)主要是促进各国在自然环境保护和恢复方面的合作,其中有很多民族植物学的内容。国际学术团体组织,如国际民族生物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thnobiology)、国际民族药物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thnopharmacology)、经济植物学会(Society for Economic Botany)、美国生药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Pharmacognosy)等组织的大会中,都有很多议题是围绕民族植物学展开的。一些国际学术期刊,如《民族生物学和民族医学杂志》(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民族药物学杂志》(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经济植物学》(Economic Botany)等,都大量刊登有关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文章。

展望

民族植物学研究近年来更加规范,学术界达成了一些共识,如传统知识的产权问题(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问题(access to genetic resources and benefit-sharing,ABS),事先知情同意原则(prior informed consent,PIC)等。

近期发表的一些民族植物学论文,说明民族植物学研究可以解决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例如,通过民族植物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利用传统植物学知识可以应对饥荒问题,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利用植物的方式是由当地文化决定的;不同族群之间通婚,导致种质资源的交换,由此形成了非洲木薯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总体来说,虽然美国学者提出“民族植物学的根在中国”,但我国民族植物学的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整体水平低于欧美国家,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积极参与、不断创新,将我国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推向更高水平。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生物多样性公约》《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和《名古屋议定书》等公约和法则,符合学科伦理规范,确保民族植物学快速而有序地发展。放眼未来,民族植物学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包括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中国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应加强在西部地区、广大山区和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大力开展重要战略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地区团结与繁荣发展。植物文化和传统植物学知识还可以应用于植物园、园林、生态文明建设等许多领域。

[1]裴盛基,淮虎银.民族植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Crane P R,葛颂,洪德元,等.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植物科学携手社会大众,共建绿色永续发展的地球.科学通报,2017,62(33):3798-3799.

[3]龙春林.现代民族植物学引论.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3,35(4):438-442.

[4]Zambrana N Y P,Bussmann R W,Hart R E,et al.To list or not to list?The value and detriment of freelisting in ethnobotanical studies.Nature Plants,2018,4:201-204.

[5]Pardo-de-Santayana M,Macia M.The benefit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Nature,2015,518:487-488.

[6]Deletre M,McKey D B,Hodkinson T R.Marriage exchanges,seed exchanges,and the dynamics of manioc diversity.PNAS,2011,108(45):18249-18254.

關键词:民族植物学传统植物学知识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遗传资源

作者:李官华 龙春林

第二篇:湖南江华瑶族药浴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摘 要: 瑤族民间药浴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华瑶族自治县药浴植物丰富,药浴配伍独具当地特色。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传统利用的药浴植物进行了调查,共收集整理了152种药浴植物,隶属于70科125属,记录了其瑶名、学名、入药部位以及功能主治等,并调查记录了部分常用药浴与产后药浴植物配伍。结果表明:(1)江华瑶族药浴植物中草本植物占明显优势,且多为全草入药,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妇科病以及皮肤病等,常用的药浴植物多为祛风除湿的“风药”。(2)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珍贵药浴植物种群规模因过度采挖和生境破坏而减小。(3)对比了广西、云南、湖南等地瑶族药浴植物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相关性和原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瑶族药浴面临诸多方面的威胁,其内部科学性仍有待探究,需进一步加强综合研究与合作,为其保护、传承和发扬提供保障。

关键词: 瑶族, 药浴植物, 湖南江华, 民族植物学

文献标识码: A

Ethnobotanical study on plants for medicinal bath among the Yao ethnic group in Jianghua, Hunan

FANG Qiong1,2, HU Renchuan3, CHENG Zhuo1,2, LUO Binsheng1,2,

JIANG Xia1,2, LONG Chunlin1,2*

( 1.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Ethnomedicin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3.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Standards, Guangxi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Nanning 530022, China )

Key words: Yao ethnic group, medicinal bath plants, Jianghua of Hunan, ethnobotany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上迁徙时“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江华县志编委会,2005)。2010年全球瑶族共有378万人,中国境内285万,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区的湘、桂、粤、贵、云、赣6省(区)的130多个县(中国瑶族博物馆,2014)。瑶族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李如海和李彤,2017)。

瑶族居住在雨量充沛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加之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因而易患各种风湿性疾病、坐骨神经痛、皮肤病等疾病(唐生斌和胡传贵,2000;刘育衡等,2001)。季风气候区极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区内植物多样性丰富。瑶族同胞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积累形成了一套适应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瑶医药体系。瑶医治病的三大疗法为穿筋走脉、启官透窍、解毒排毒(覃迅云和李彤,2001),其中解毒排毒为治病的根本方法,所谓“万恶毒为首,百病虚为根”。瑶医排毒的主要方法为药浴(李金洲等,2018)。瑶族药浴,又称“庞桶药浴”,是一套与草木性质相关,集防病、治病、健身于一体而独具特色的养生方式(李如海和李彤,2017)。“若要长生不老,天天洗个药水澡”的瑶族民谣,就是对药浴普遍性、重要性的生动写照。此外,瑶族药浴无固定配方,常取3~7种药用性质相近的药浴植物配伍以增强药效,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刘育衡等,2001)。

目前,对瑶族药浴的研究涵盖植物化学成分、临床治疗应用、文化保护和市场产品开发等方面。运用药用植物学手段对药浴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探究了药浴的药理作用,阐述了民间传统用法的科学性(Li et al., 2006;李苏梅,2008;徐怀春和代秋红,2010)。瑶族药浴的日化产品如沐浴露、泡腾片、面膜等的开发研究,为药浴植物的现代化产品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徐炳彬等,2016)。临床研究发现,药浴对产妇产后身痛(李苏梅,2008;许桂贤,2014),风湿病、骨关节痛、受寒身痛(李拥军等,2014;刘莉,2019),慢性疲劳综合征(李民杰和李海强,2019)等有显著改善作用。云南金平、广西金秀、贵州从江等地已经通过对瑶浴药包的加工,并根据现代市场需求、利用现代物流渠道,把药浴产品推向了全国市场(李金洲等,2018)。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药浴植物资源不断减少;随着现代医疗系统的普及,瑶族群众洗药浴的次数大量减少;缺乏书写文字,口口相传的传统医药知识也随着老人的离世而消亡(曹明等,2012;林春蕊等,2016;Jin et al., 2018);资源生产性开发、重开发而轻保护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邓书保,2013;赵富定,2014;李金洲等,2018);对于不同地域的药浴植物组成、来源和配伍少有研究。江华瑶族自治县作为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县,具有丰富的瑶族文化和悠久的瑶族药浴使用传统,是药浴植物不可或缺的研究地点。

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对江华瑶族药浴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旨在:(1)记录和整理江华瑶族村社日渐消亡的传统药浴植物学知识;(2)对药浴植物溯源,为新药和保健产品开发提供参考;(3)对江华药浴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估,为生物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提供依据。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概况

1.1 研究地区

江华瑶族自治县隶属于湖南省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处于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交界处,地理位置为110°25′—112°10′ E、24°38′—25°15′ N,海拔227~1 703 m(江华县志编委会,2005)。全县总面积3 248 km2,年平均气温18~18.5 ℃,属低纬度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水系发达、动植物资源丰富(Jin et al., 2018; Luo et al., 2018)。县内民族以瑶族为主,同时还有壮族、汉族、苗族等十余个民族,2013年全县人口总数为51万,其中瑶族人口34万,占总人口的66.7%(Jin et al., 2018)。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我国13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盘王起源、千家峒传说的所在地,在瑶族文化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神州瑶都”(李如海和李彤,2017)。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研究 野外考察前,对地方志、地图、植物志、药物志及瑶族的民俗风物志、口碑、民间传说、故事等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如《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中国植物志》《瑶族简史》《中国瑶族风土志》《湖南瑶族医药研究》《神奇独特的瑶医瑶药》《中国现代瑶药》等。通过查阅、整理、研究和分析这些文献,对江华瑶族的迁徙历史、风俗习惯、社会文化现状、卫生教育水平、民间传统医药的发展概况形成初步的了解,掌握了江华瑶族药浴植物前期研究的基本状况。

1.2.2 民族植物学野外考察 采用民族植物学野外考察(field investigation)的基本方法,对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小圩镇、水口镇(文明社区、幸福社区)、沱江镇(政府小区、解放路菜市场、沱江大市场)、两岔河乡、湘江乡(桐冲口、上竹瓦、麻江源、樟木口)等村寨和社区的关键人物(草医、采药人、有经验的摊贩、知识丰富的老人、当地出生的干部或知识分子)进行访谈。此外,在2018—2019年端午期间,对当地民间群众自发形成的传统端午药市进行市场调查,访谈售药摊贩及买药人员,记录药浴植物相关信息。采访的最基本方法是“5W+1H法”(王洁如和龙春林,1995),即使用什么植物(What)、(为)谁采集或使用(Who/Whom)、何时采集或使用(When)、在哪里采集(Where)、为什么使用该种(Why)和采集多少、怎么用(How or How much/How many)等。重点记录被调查者使用的药浴植物种类、名称、用法、使用部位和功效等信息,采集凭证标本(王雨华和王趁,2017)。

1.2.3 植物学鉴定和民族植物学编目 通过《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湖南植物志》以及电子在线资源(如: http://www.iplant.cn/foc/, http://www.cfh.ac.cn/, https://www.gbif.org/,http://www.nsii.org.cn/2017/home.php, http://www.theplantlist.org/, http://ppbc.iplant.cn/, http://www.plant.csdb.cn/herb)等对凭证标本及其照片进行鉴定和分析,结合调查数据完成药浴植物编目,在此基础上进行药浴植物资源的研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对民族植物学野外考察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室内整理和分析,获得药浴植物民族植物学编目(表1)。民族植物学调查共记录到江华瑶族药浴植物152种,隶属于70科125属。其中,蕨类植物有7科8属11种,裸子植物有2科2属2种,被子植物有61科115属139种。被子植物物种数为总数的91.45%,占绝对优势。

2.1 江华瑶族药浴植物的多样性分析

从药浴植物科的统计表明,含1种的有37科,含2种的有18科,含1~2种的科占总科数的78.57%,优势科依次为豆科(Fabaceae,13种)、唇形科(Lamiaceae,10种)、菊科(Asteraceae,8种)、苋科(Amaranthaceae,6种)、五加科(Araliaceae,6种)、茜草科(Rubiaceae,5种)、报春花科 (Primulaceae,5种)、樟科(Lauraceae,4种)、姜科(Zingiberaceae,4种);从属的统计表明,含1种的有106属,占总属数的85.22%,含2种的有14属,优势属依次为牛膝属(Achyranthes,5种)、紫金牛属(Ardisia,5种)、葛属(Pueraria,3种)、忍冬属(Lonicera,3种)。由此可见,江华瑶族药浴植物种类在各科、属中呈相对分散的分布, 体现了药浴植物组成类群的多样性, 反映了瑶医药丰富多样的内涵。

从药浴植物的生活型看,草本植物为78种,占总种数的51.32%,木本植物为74种(灌木31种,木质藤本27种,乔木16种),占总种数的48.68%。江华瑶族药浴植物在不同生活型均占有一定的比例,草本植物是乔木灌木总和的1.66倍,具有明显优势。这与瑶医喜就近采药、即采即用的习惯也有较大关系(曹明等,2012)。而且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相对乔木、灌木和藤本之类更多、分布更广,草本药材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更易于获取和处理(林春蕊等,2010;Megersa et al., 2013;Luo et al., 2018)。

2.2 江华瑶族药浴植物的药用部位

根据调查到的药市出售的药浴植物,结合当地用药方法,按药用部位的不同可将药浴植物分为8类(图1),药用部位的多样化也反映了药浴植物的丰富多样。其中全草(全株)类、根(根茎)类、茎(藤茎)类占绝大多数,分别占总数的53.95%、23.03%和19.08%。全草(全株)类药浴植物占总数的50%以上,符合民间传统用药经验。瑶族同胞常说,“百草都是药,只要会配”,就是对瑶医用药多为草本且常用鲜品的总结(刘育衡,2002;戴斌, 2009;Luo et al., 2018)。

2.3 江华瑶族药浴植物的药用功效

江华瑶族药浴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通过调查记录,结合民间用药经验,对药浴植物按功能与主治进行分类统计(图2)。其中祛风除湿药和舒筋活络药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42.11%和27.63%,其余所占比例较大的依次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温中补益药、行气散寒药等,其他功效包括用于杀菌消炎、清肝明目、补肝益肾、补血补虚等,对身体有保健作用。这与已有文献研究结果一致(徐怀春和代秋红,2010;蓝毓营,2014;李金洲等,2018)。瑶族认为端午时节毒虫、瘴气、邪气等开始盛行并侵染人体,疾病多发,草木从此时开始具有较佳药用效果,因此瑶民药浴在端午期间达到高潮。这与中医认为春季多湿气,气温转暖,百病丛生的看法相一致。瑶族药浴对春季发病率高的风湿、皮肤病、流行病等起到了预防和治疗作用(刘育衡等,2001)。

从药浴植物的提及频率来看,多半是以补气补血的“风药”为主,其次是具破散作用的“打药”(林春蕊等,2016),这与药浴植物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治疗跌打损伤、风濕性关节炎等功效一致。提及较多的植物有半边风[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箭杆风[山姜(Alpinia japonica)]、大黄风[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断骨风(砂仁)、接骨风[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九节风[九节茶(Sarcandra glabra)]、大松筋[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等常“见”“风”打兼用药,这些药浴植物资源量较大,在野外易于获得。此外,血藤(Bauhinia championii)、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黑老虎[冷饭团(Kadsura coccinea)]、满山香[滇白珠(Gaultheria leucocarpa var. yunnanensis)]、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等也被频繁提及,这些药浴植物药用效果好,也因此被大量采集而导致其野生储备量逐渐减少(Luo et al., 2018;林春蕊等,2019)。

2.4 江华瑶族常见药浴植物配伍

瑶医药系统中有104味“老班药”(5虎、9牛、18钻、72风),且所有的瑶药均可分为“风”药和“打”药(林春蕊等,2016)。补气补血的为“风”药,有破散作用的为“打”药(刘育衡,2002)。不同配伍药性不同,所谓“见风就打,见酒就补”。若“风”“打”搭配使用,则会产生更好的疗效(李如海和李彤,2017),一般认为,瑶族药浴无固定配方,常取3~7种药草即可(刘育衡等,2001)。

2.4.1 江华瑶族普通药浴植物配伍 江华瑶族普通药浴主要有以下配伍:(1)半边风(半枫荷)、箭杆风(山姜)、接骨风(接骨草)、大松筋、鞋底风[黑风藤(Fissistigma polyanthum)]、冷骨风(Nuphar pumila)、散骨风(砂仁)、杜仲(Eucommia ulmoides)、大黄风(使君子);(2)箭杆风(山姜)、鞋底风(黑风藤)、半边风(半枫荷)、杜仲、艾(Astermisia argyi)、九牛藤(Urceola huaitingii)、九节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3)白面风[羊耳菊(Duhaldea cappa)]、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大接骨风[黑叶小驳骨(Justicia ventricosa )]、五爪风[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iorum)]、接骨风(接骨草)、大蝴蝶风(Flemingia prostrata);(4)白面风(羊耳菊)、枫香树、大接骨风(黑叶小驳骨)、五爪风(南艾蒿)、大蝴蝶风(洋参/野棕/套马桩);(5)见风消[山鸡椒(Lindera angustifoli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蚂蚱子[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6)金银花、松[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皂角(Gleditsia sinensis)、樟(Cinnamomum camphora)、千里光、枫香树、水菖蒲(Acorus calamus)、艾、白面风(羊耳菊);(7)老鹰风(钩藤)、鞋底风(黑风藤)、箭杆风(山姜)、大松筋、半边风(半枫荷)、瑶婆风(滇白珠)、九节风(草珊瑚)、鸭脚风[大果油麻藤(Mucuna macrocarpa)];(8)鞋底风(黑风藤)、箭杆风(山姜)、艾、朵朵艾[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蜂蜜;(9)红痧药[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鱼腥草[蕺菜(Houttuynia cordata)]、豆角风(Glechoma longituba)、半边风(半枫荷)、接骨风(接骨草)、狗舌风[瓜馥木(Fissistigma oldhamii)]、冷骨风(萍蓬草);(10)樟、大松筋、鞋底风(黑风藤)、艾、杜仲、砂仁、钩藤、路路通(枫香树)、九里光、石菖蒲、钻骨风(黑老虎)、瑶婆风(满山香、滇白珠);(11)箭杆风(山姜)、钻骨风(黑老虎)、钩藤、九节风(草珊瑚)、松筋草、瑶婆风(满山香、滇白珠)、鞋底风(黑风藤)。

以上药浴植物均为端午药市普通配伍,其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保健补身、去除邪气等。其中,鸭脚风(大果油麻藤)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脚无力时药浴以增强腿脚力量,效果显著;凉伞风[朱砂根(Ardisia crenata)]用于脑部及身体麻木;大黄风(使君子)的功效为排污。劳动后淋雨受寒,也要进行药浴,可起到温中散寒、舒筋活络及恢复体力、预防风湿的作用(Li et al., 2006;李苏梅,2008)。治疗风寒的药浴植物配伍为凉伞风(朱砂根)、景烈白兰[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半边风(半枫荷),若感冒可以结合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的根状茎、老茶叶、葱(Allium fistulosum)的鳞茎和盐,水煎服,如果条件不够,也可以直接用谷雨茶加盐水冲泡饮用,如果有高燒,则需要加入水杨柳[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2.4.2 江华瑶族产妇药浴植物配伍 瑶族民间妇女进行产后药浴,3天就可以下地劳作,得益于一种特殊的药浴 “产后三泡”,又称“三天出工”(洪宗国,2011)。“产后三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妇及新生儿的免疫力,预防各种感染,促进产妇子宫复旧,去腐生肌,生血补血,催乳生乳等(李苏梅,2008)。第一泡去除异味,去秽气;第二泡缩阴,收腹,修复受损产道; 第三泡可以迅速恢复体力,提高免疫(洪宗国,2011)。在江华,瑶族产妇和新生儿的药浴有特定的时间和植物配伍。新生儿通常进行的药浴为落地澡、开光澡、三朝澡、百日澡、周岁(对岁)澡。产妇则在产后第3天、第15天、第30天进行药浴,并食用公鸡。瑶族药浴通常根据不同用途配伍不同的药浴植物,由于产后药浴的对象和目的特殊,药浴植物的配伍也不同。江华瑶族产妇药浴植物的主要配伍如下。(1)“风药”(单数,洗澡或熬药喝):主药为半边风(半枫荷)、鸭脚风(大果油麻藤)、狗舌风(瓜馥木)、痘边风[牯岭勾儿茶(Berchemia kulingensis)]、大黄风(使君子)、凉伞风(朱砂根)、麻骨风(Gnetum parvifolium)、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金银花、水杨柳(柳叶白前)、生姜苗;辅药为鸡爪风(南艾蒿),其他物种依情况和需要添加。(2)“痧药”(双数,先熬药喝再洗药浴):红毛将军[红砂药或一根草(Ardisia mamillata)]、箭杆风(山姜)、鸭脚风(大果油麻藤)、半边风(半枫荷)、大黄风(使君子)、鸡爪风(南艾蒿)、景烈白兰(乐昌含笑)、姜苗。(3)“暖药”:药引为鸡蛋,主药(加鸡蛋水煎服)为半边风(半枫荷)、箭杆风(山姜)、凉伞风(朱砂根)、大黄风(使君子)、狗舌风(瓜馥木),以上主药加雪花皮[破凉伞(Serissa japonica)]熬水洗药浴,并在屋门上挂艾辟邪。

以上三种药浴配伍均有各自的目的又相辅相成。“风药”的功效为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健机强体,可主要作用于关节炎、大脑疾病、无名肿毒,瘫痪等。因“风药”组成基本无毒或微毒,用量按一定讲究即可,多少一点也不会有过大危害。痧药的作用为健身强体,预防重大疾病,瑶族民间谚语:“大病从痧起”,用痧药进行药浴可以预防和治疗重大疾病。暖药药浴的目的则为排尽产后异物、活血通经、温中补益、补虚、祛风除湿、防止产后大脑疼痛等后遗症。其中,大黄风(使君子)的功效为内部排污,排尽产后淤血等,先排污后补虚;狗舌风(瓜馥木)主要用于讲话明朗清晰;加入痘边风(牯岭勾儿茶)的目的是预防水痘天花。“风药”麻骨风加入少量即可。

3 讨论与建议

3.1 药浴植物的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受瑶医药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的影响,瑶医对病症和药物的理解因派系和年龄而不同。加之每个人对药物的认识和用药经验的差异,以及普遍的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导致药浴植物来源存在混乱的现象。瑶医的传承有“只传同姓长孙”“传内不传外”等严格限制(刘育衡,2002;李如海和李彤,2017),随着老瑶医的辞世、年轻人不愿学习瑶医药,导致掌握草药知识的人越来越少(Luo et al., 2018; 林春蕊等,2019)。与此同时,《国家执业医师法》对行医者“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规定,给未受过正规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民间瑶医带来了挑战,很多经验丰富的传统瑶医不得不放弃行医或者改行(尹萧等,2016)。此外,药浴植物标准名称和配伍的缺乏,市场需求的有增无减,引起不太懂药的老百姓更多地采集和出售鲜药,致使民间自发形成的药材买卖市场(如端午药市)中的药浴植物鱼龙混杂。如治疗风湿效果显著的半枫荷因过度采集致使野生资源量逐年减少(林春蕊等,2016),市场上常用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枫香树等外形相近的物种冒充。此外,药浴植物的配伍也参差不齐,从3、4种到15、16种不等,缺乏标准导致百姓在采购时具有随机性和盲目性,造成了药用植物很大的浪费。同时,由于卖药者认识的物种有限,集中大量采集几种药浴植物,导致部分物种种群规模迅速缩小。直接砍掉茎干、连根拔起等掠夺性采集方式,对生长发育缓慢、更新迭代慢的物种是一种破坏性伤害,不仅不利于种群的发展,还破坏了生境,对当地植物群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急需加强对端午药市等药浴植物来源与买卖的管理和引导以规避过度采集、资源浪费等现象;加强药浴植物名称的统一,配伍标准的制定,对药用价值高、药用效果好的药浴植物进行人工栽培以减少对野生药用植物的依赖;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当地居民意识;加强药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增强瑶族药浴的科学性、合理性配伍。

3.2 与恭城、金平、蓝山瑶族药浴植物对比

在瑶族地区,庞桶药浴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具有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药浴植物非常丰富(曹明等,2012)。与江华瑶族自治县不同的是,恭城端午药市上的药茶植物比药浴植物更为畅销。恭城瑶民喜爱饮食打油茶,端午节前后晒干草药待平常有如头痛发热、浑身无力、肚疼腹胀、腰酸背痛、手足麻木等症状时,就用开水冲泡出药味后饮用,在瑶山认为可“治百病”(林春蕊等,2016)。此外,庞桶药浴在恭城已有商业运作投入市场开发,惠及大众(滕红丽等,2010;李金洲等,2018)。

在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红头瑶药浴植物资源丰富(Li et al., 2006),共59科93属110种,以毛茛科(Ranuncular,10种)最多,其次是茜草科(Rubiaceae,7种)、马鞭草科(Verbanaceae,5种)和天南星科(Araceae,5种)(李苏梅,2008)。江华瑶族152种(125属70科)药浴植物中,优势科依次为豆科(Fabaceae,13种)、唇形科(Lamiaceae,10种)、菊科(Asteraceae,8种)、苋科(Amaranthaceae,6种)、五加科(Araliaceae,6种)、茜草科(Rubiaceae,5种)和報春花科 (Primulaceae,5种),这体现了两地的差异性。在湖南蓝山,端午药市药用植物中有94种用于药浴,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治疗皮肤疾病和风寒感冒等,与江华端午药市相似性指数为0.36(林春蕊等,2019)。与江华相似,广西恭城、云南金平、湖南蓝山瑶族妇女产后第3天就进行药浴以驱寒、消炎和预防妇科病(Li et al., 2006;曹明等,2012;林春蕊等,2019)。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瑶族因为迁徙而分散在不同地区(瑶族简史编写组,1992;刘育衡,2002;李如海和李彤,2017),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民族结合各自生活经验在各自的生态环境中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江华瑶族端午药市11种普通药浴配伍以“风药”为主,常见的药浴配伍植物为箭杆风(山姜)、鞋底风(黑风藤)、瑶婆风(滇白珠)、鸭脚风(大果油麻藤)、接骨风(接骨草)、九节风(草珊瑚)、钻骨风(黑老虎)、五爪风(南艾蒿)、半边风(半枫荷)、老鹰风(钩藤)等,各“风药”相互协同作用,达到治疗和预防风湿性疾病的目的。体现了瑶医药为长期居住劳作在湿润多雨山林的瑶族同胞发展形成的适应对策,重视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温中散寒等功效,也反映了瑶医104种“老班药”中以“风药”为主的特点。与此相比,产妇的药浴植物配伍则在“风药”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痧药”和“暖药”,更注重产后排污、气力恢复、补血补虚等,并且需要根据用药目的和配伍结合水煎服内用与药浴外用,水煎服与药浴讲究的先后顺序与植物配伍的数量有关。普通药浴植物配伍与产妇药浴植物配伍之间的差异显著,其中具体的内涵有待探究,特别是产妇药浴植物配伍种类、数量与水煎服先后顺序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3.3 药浴植物的市场化发展对策

随着科学研究的开展,药浴植物的药用功效进一步被验证。药浴产品也随着企业的开发投向市场,符合大众对传统养身保健产品的需求。然而,目前这些产品加工粗糙,规模较小,不利于药浴植物的推广和市场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对瑶族药浴的管理保护和开发机制体系。政府要加大对药浴原材料基地建设的投入,完善市场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动瑶族药浴的发展,提高瑶族人民的传承保护发展意识;企业、科学家加大对瑶族药浴配方的深入研究,还必须参考药物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副作用、毒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龙春林,2013),制作出安全、有效、标准、稳定、便利的瑶族药浴日化产品(徐炳彬等,2016),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的传承与发扬。

4 結论

瑶族药浴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多样性、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应结合民间自发性和端午药市,开展药浴植物本底调查,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对药浴疗效好、潜在价值高的药浴植物,应用现代科学手法进行研究,对药浴配伍的科学内涵进行探究。并结合现代物流和销售技术开发、发展和推广新产品,推动其利用、保护与创新发展。同时推动瑶医药和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保护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生计的提高提供资源。

致谢 湖南瑶医药学会李如海副会长,瑶医李光生、李珍清等分享药用植物知识,盘尚仁、颜云霞、郑兴胜、郑珍等在野外调查中分享信息、采集标本,以及所有在民间走访和市场调查中提供帮助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居民,在此一并致以真诚感谢。

参考文献:

CAO M, CAO XY, CAO LM, et al., 2012. Ethnobotanical survey of medicinal plants at periodic markets of Autonomous County of Gongcheng Yao in Guangxi [J]. Plant Divers Resour, 34(1): 93-100. [曹明, 曹小燕, 曹利民, 等, 2012. 广西恭城瑶族集市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34(1): 93-100.]

Chinese Museum of Yao Community, 2014. The pop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Yao communities [EB/OL].http://www.gdyzbwg.cn/bwg/lsywhysls/lz1473096J9G66BDE8CA66J8G6I.

htm.-10-12. [中国瑶族博物馆, 2014. 瑶族人口及分布 [EB/OL].http://www.gdyzbwg.cn/bwg/lsywhysls/lz1473096J9G66BDE8CA66J8G6I.htm.]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Brief History of the Yao Nationality, 2008. Brief History of the Yao Nationality [M]. Beijing: Ethnic Publishing House. [瑶族简史编写组, 2008. 瑶族简史 [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Flora of China, 1959-2004.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Vol.2-Vol.80)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1959-2004. 中国植物志(第2卷—第80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Flora of Hunan, 2000-2010. Flora of Hunan(Vol.1-Vol.3) [M]. Changsha: 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湖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2000-2010. 湖南植物志(第1卷~第3卷)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DAI B, 2009. Modern Yao medicine of China [M]. Nanning: Gu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戴斌, 2009. 中国现代瑶药 [M].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DENG SB, 2013. A study on medicated bath culture protection of Yao Communities [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邓书保, 2013. 瑶族药浴文化保护研究 [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Editorial Committee of County Annals of Jianghua Yao Autonomous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2005. County Annals of Jianghua Yao Autonomous County [M]. Beijing: Ethnic Publishing House.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2005. 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 [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HONG ZG, 2011. The 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function of Yao medicinal baths [J]. J South-Central Univ Natl (Nat Sci Ed), 30(1): 39-41. [洪宗国, 2011. 瑶医药浴的治疗与保健作用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1): 39-41.]

JIN B, LIU YJ, XIE JX, et al., 2018. Ethnobotanical survey of plant species for herbal tea in a Yao Autonomous County (Jianghua, China): Results of a 2-year study of traditional medicinal markets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J]. J Ethnobiol Ethnomed, 14(58): 1-21.]

LAN YY, 2014. Application of Pangtong medicine bath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Yao medicine [J]. Guangxi J Trad Chin Med, 37(1): 44-45. [蓝毓营, 2014. 庞桶药浴在瑶医防治疾病中的运用 [J]. 广西中医药, 37(1): 44-45.]

LI JZ, CHEN Y, XIE Z, et al., 2018. Research progress of Yao bath [J]. Asia-Pac Trad Med, 14(7): 23-25. [李金洲, 陈勇, 谢臻, 等, 2018. 瑶浴的研究进展 [J]. 亚太传统医药, 14(7): 23-25.]

LI MJ, LI HQ, 2019.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Yao medicine Pangtong medicated bath o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J]. Med Pharm Chin Minor, 25(5): 23-25. [李民杰, 李海强, 2019. 瑶药庞桶药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 [J]. 中国民族医药, 25(5): 23-25.]

LI RH, LI T, 2017. Magic and unique Yao medicine [M]. Changch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李如海, 李彤, 2017. 神奇獨特的瑶医药 [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LI SM, 2008. Ethno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n herbs for medicinal baths among the red-headed Yao Communities of Jinping, Yunnan, SW China [D]. Kunming: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李苏梅, 2008. 云南金平红头瑶药浴植物的民族药物学研究 [D]. 昆明: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I SM, LONG CL, LIU FY, et al., 2006. Herbs for medicinal baths among the traditional Yao communities of China [J]. J Ethnopharmacol, 108(1): 59-67.

LI YJ, GUO YR, YIN ZG, 2014.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rheumatism by Yao Nationality medicated bath [J]. West Trad Chin Med, 27(11): 67-68. [李拥军, 郭玉荣, 尹智功, 2014. 瑶族药浴防治风湿病 [J]. 西部中医药, 27(11): 67-68.]

LIN CR, LU ZC, LIU J, et al., 2016.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lant on medicinal market du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Gongcheng Yao Autonomous County of Guangxi [J]. Mod Chin Med, 18(6): 730-736. [林春蕊, 陆昭岑, 刘静, 等, 2016. 广西恭城瑶族端午药市的药用植物调查研究 [J]. 中国现代中药, 18(6): 730-736.]

LIN CR, LU ZC, XU WB, et al., 2019. Investigation on Yao herbal medicinal market during Dragon-Boat Festival in Lanshan, Hunan [J]. Guihaia, 40(9): 1221-1241. [林春蕊, 陆昭岑, 许为斌, 等, 2019. 湖南蓝山县端午药市的瑶药调查 [J]. 广西植物, 40(9): 1221-1241.]

LIU L, 2019. Clinical effect evaluation of Yao medicine wind-dampness bath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刘莉, 2019. 瑶医风湿药浴方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D]. 南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LIU YH, 2002. Yao medicine research in Hunan [M]. Changsha: 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刘育衡, 2002. 湖南瑶族医药研究 [M]. 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

LIU YH, DING F, ZHU RC, 2001. “Pangtong medicinal bath” and bath plants of Yao nationality [J]. Med Pharm Chin Minor, (3): 19-20. [刘育衡, 丁锋, 朱如彩, 2001. 瑶族“庞桶药浴”及浴波植物 [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3): 19-20.]

LONG CL, 2013. Modern ethnobotany: An introduction [J]. Plant Divers Resour, 35(4): 438-442. [龙春林, 2013. 现代民族植物学引论 [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35(4): 438-442.]

LUO BS, LIU YJ, LIU B, et al., 2018. Yao herbal medicinal market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Jianghua County, China [J]. J Ethnobiol Ethnomed, 14(61): 1-25.

MEGERSA M, ASFAW Z, KELBESSA E, et al., 2013. An ethnobotanical study of medicinal plants in Wayu Tuka District, east Welega zone of Oromia regional state, West Ethiopia [J] J Ethnobiol Ethnomed, 9(1): 68.

PU CJ, GUO Z, MAO SF, 1992. Local customs and conditions of Yao Nationality in China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蒲朝军, 过竹, 毛殊凡, 1992. 中国瑶族风土志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QIN XY, LI T, 2001. Yao medicine of China [M]. Beijing: Ethnic Publishing House: 119-121. [覃迅云, 李彤, 2001. 中國瑶医学 [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19-121.]

TANG SB, HU CG, 2000. Investigation and sorting of Yao folk medicine bath prescriptions [J]. Med Pharm Chin Minor, (3): 26. [唐生斌, 胡传贵, 2000. 瑶族民间药浴方药调查整理 [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3): 26.]

TENG HL, MEI ZN, GUO LC, 2010. Application study on the Pang Tong medicinal bath therapy of Yao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ic disease [J]. Lishizhen Med Mat Med Res, 21(3): 704-705. [滕红丽, 梅之南, 郭力城, 2010. 瑶医特色庞桶药浴疗法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 21(3): 704-705.]

WANG JR, LONG CL, 1995. Ethnobotanical study of traditional edible plants of Jinuo Nationality [J]. Act Bot Yunnan, (2): 161-168. [王洁如, 龙春林, 1995. 基诺族传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J]. 云南植物研究, (2): 161-168.]

WANG YH, WANG C, 2017. Common research methods of ethnobotany [M]. Hangzhou: 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王雨华, 王趁, 2017. 民族植物学常用研究方法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XU BB, KONG LJ, LIAO B, et al., 2016. Research progress of Yao medicated bath related daily chemical products [J]. Guangdong Chem Indust, 43(11): 112-113. [徐炳彬, 孔令娟, 廖斌, 等, 2016. 瑶族药浴日化产品研究综述 [J]. 广东化工, 43(11): 112-113.]

XU GX, 2014. Case study of application of Yao medicine bath in postpartum body pain [J]. Chin J Ethnomed Ethnopharm, 23(11): 3. [许桂贤, 2014. 瑶医药浴在产妇产后身痛100例中的应用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3(11): 3.]

XU HC, DAI QH, 201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prescription of a ‘Yao medicine bath’ [J]. Chin J Ethnomed Ethnopharm, 19(19): 1-2. [徐怀春, 代秋红, 2010. 一个“瑶族药浴”方子的初步研究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19(19): 1-2.]

YIN X, LIU YP, TANG CM, et al., 2016.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o medicine in Jianghua County [J]. Pioneer Sci Technol Monthly, 29(18): 11-13. [尹萧, 刘艳萍, 唐晨美, 等, 2016. 江华县瑶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J]. 科技创业月刊, 29(18): 11-13.]

ZHAO FD, 2014. Advice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edicate bath in the Yao Nationality [D].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赵富定, 2014. 贵州黔东南瑶族药浴传承保护及对策研究 [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周翠鸣)

作者:方琼 胡仁传 程卓 罗斌圣 江霞 龙春林

第三篇:《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

【摘要】以对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实践应用研究为例,从野外实习计划的制定、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实习路线的考察与选择、实习动员、实习活动过程、整理标本等几个方面充分阐述了野外实习工作的全过程,通过野外实习活动,提高中药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价值。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 野外实习 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2016ZCY219。

我校中药专业学生在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中一直开设野外实习教学环节,通过野外实习,使中药专业学生得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能力的锻炼,做到教学相长,在培养学生的认识药用植物能力,中药鉴定的能力,对于同科近缘植物的分析和比较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年的野外探索和实践,我校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实施方案。

一、实习计划的制定

根据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实习前应先做好实习基地的考察工作,合理制定实习计划。

实习计划中应明确实习目的、实习地点和时间,阐述实习内容、日程安排和具体分工,提出实习要求、实习纪律、实习作业等。通化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道地药材如桔梗、北苍术、孩儿参、细辛、地榆、东北铁线莲、棉团铁线莲、朝鲜接骨木、东北天南星、异叶天南星、黄檗、野葛、藜芦、苦枥白蜡树、远志、桑、柴胡、防风、白鲜、大三叶升麻、黄花蒿、滨蒿、白薇、白屈菜、蒲公英、车前、夏枯草、细辛、东北百合、地榆、粗茎鳞毛蕨、蝙蝠葛、穿龙薯蓣、北五味子等的采集工作。

实习分组时注意男女学生的合理搭配,应让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实习小组组长,每小组以3-4人为最佳。

二、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药用植物采集并且制作标本和鉴定是野外实习的重点,实习前将所用的文献资料和工具发放至各实习小组,由组长负责管理实习资料和工具的准备。文献资料包括《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通化植物志》、《长白山植物志》等,实习工具有铁镐、铁铲、枝剪、标本筒、标本夹、吸水纸、标签、标签、记号笔、白纸、固定液等,以及保健箱、GPS手持定位仪、地图、照相机等物质。此外,個人用品在实习前也必须配带齐全、充足。[1]

三、实习路线的考察与选择

实习路线的制定不宜把采集线路制定得过长,否则将导致往返时间过长,师生疲惫不堪,甚至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会因体力不支而掉队。在路线选择上既要考察路线的安全性,其沿线的自然环境条件又要体现出植物分布的特点(垂直分布、水平分布、物种的多样性,药用植物的代表性种类)。[2]总之避免漫无目的,盲目采集的情况。我校药用植物学教研室的三位教师在不惧野外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经多年对通化市周边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考察,确定了以罗通山、五女峰、金厂岭为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

四、实习动员

聘请植物分类专家给师生作学术专题报告,讲解通化市山区自然环境资源药用植物分布及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

实习前出发前召开一次学生动员大会,首先介绍实习基地的路线和实习的有关常识。从思想上统一认识野外实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重点科属药用植物形态特征的基本理论和识别植物的基本技能。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制定安全措施,并向学生说明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注意事项。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野外实习,让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的生态分布特征,教育学生应科学地采集植物标本,不多采、不滥采,可持续性采集,不随意丢垃圾。同时,要求学生应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

五、实习活动过程

根据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有序地开展野外实习教学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植物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采集能力和标本制作能力。主要通过观察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还有一些道地药材药用部位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

六、整理标本

在野外采集到的药用植物,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学生将已经压制好的标本及时分类整理,同科植物摆放在一个标本筒内,以便学生结合标本比较同科近缘植物的差异和共同之处,锻炼其分析和比较能力。[3]

野外实习临近结束时,各实习小组根据所采集的药用植物标本编制物种名录。名录依据按照科、种等分类单位编制。每种植物依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记载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药用部位、中药名称及主要功效等编写。植物物种名录的编制,有利于加深学生明确每种植物在分类中的归属地位,把握其分类学特征,整体了解通化地区的药用植物分布情况。编制的名录还为以后在同一地点实习的师生提供了实习参考资料。[3]

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实习是中药学具有的独特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通过野外实习,学生不仅能获取更多的药用植物学专业知识,而且能掌握植物种属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全方位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对于培养合格、满足市场需求的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华伟.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改探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海峡药学,2015,27(6):267-268.

[2]骆航.浅谈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开展及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8:176-177.

[3]谢小龙.辅以多种方法增强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效果[J].药学教育,2012,28(1):49-51.

作者:曹继清 赵晶 郝春泓 宋吉良 齐春怡 张吉文

上一篇:实验诊断论文范文下一篇:银行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