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社会的社会责任

2023-02-05

第一篇:企业对社会的社会责任

对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思考_对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商业 企业 宣传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的发展,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加剧。如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家商业银行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加强社会宣传入手.对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意义、思想、主要内容、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内部公认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内部水平,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外部公众形象,而后一种功能的实现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文化的社会宣传。

一、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意义(一)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是商业银行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的重要举措在银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不同银行在产品开发、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一家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很容易被模仿,但其文化却很难被克隆。从这种意义上讲,当今银行问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此,商业银行大力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是商业银行增强员工凝聚力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内部员工的思想异常活跃,不同的价值取向相互交锋,新旧观念激烈碰撞。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的社会宣传,能够推动内部各种观点的和谐统一,增强员工对银行的归属感,将员工的自我追求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银行能够逐步培养和树立资本约束、审慎经营、价值创造、开放进取等新型的经营理念和精神,使诚信、创新、责任、合规等既有新时期银行特色,又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三)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是商业银行提升公众形象的客观需要形象就是地位,形象就是知名度,形象就是竞争力,直接影响客户的第一印象和合作意愿。加强企业文化的社会宣传,有利于规范企业文化的运作方式,改善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强化服务质量,塑造企业品牌,增强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进一步扩大银行的社会影响。

二、商业加强企业宣传的思想、主要内容(一)指导思想商业银行在推行社会宣传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以“诚信永恒、稳健致远”的经营理念,以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准确把握商业银行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认真分析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和现状,坚持全员参与、强化、突出重点、分层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向社会宣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为全面推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二)主要内容1.企业使命:提供更优方案,持续创造共同价值。具体而言,股东是银行的者和委托人,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后盾,只有股东满意并持续地支持,才能保证银行健康稳健的发展。客户是银行价值创造的源泉,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只有为客户提供更优的金融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省时、省力、省心、增值的金融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员工是金融服务的承载者和服务价值的创造者,优秀的员工赢得优质客户,优秀的员工支撑着银行的事业。社会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要树立“企业公民”意识,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银行与社会的共同繁荣。持续创造共同价值,充分反映了银行对责任、利益、诚信的态度,是建设和谐银行的清晰表达。2.核心价值观:责任立业,创新超越。首先,责任是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一个人对一种信仰、一项事业忠诚度的具体体现。忠诚银行的事业,是每位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每位银行人都要以自觉履行职责为已任。其次,作为企业。银行应将回报股东、服务客户、培养员工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各个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再次,创新是银行事业发展的灵魂,是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要把创新作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以观念创新创造机遇,以机制创新激发活力,以管理创新提高效率,以产品创新增加效益,并通过不断创新实现超越历史、超越传统、超越对手、超越自我,使银行事业强盛,基业常青。3.经营理念:诚信永恒,稳健致远。首先,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和道义,更是一种责任和准则。要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坦诚相待,竭诚服务,对客户负责、对股东责、对社会负责,以诚实守信赢得市场,赢得客户。其次,稳健是银行长期以来秉承的经营原则。也是各级经营者对银行长远发展的责任。

三、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实施策略(一)对重点客户实行“人户合一”的目标宣传制(二)对优良客户和有潜质的客户,实行“维护+开发”的差异化宣传制优良客户和有潜质的客户是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对银行进一步扩大份额,提高经营业绩意义重大。对这类客户进行企业宣传,要本着“加强关系维护,抓好深度开发”的原则,推行高层定期会晤制、客户经理定期访客制,主动向对方宣传银行的。要将企业文化宣传和产品服务推介相结合,积极筹备建立客户关系系统,加强对客户的动态管理,对不同市场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以价值回报率为标准,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为手段,分别制定深度开发目标和措施,明确企业文化宣传的责任,拓展和延伸客户价值。同时要高度关注一般客户中具有潜在价值、规模相对较大客户的发展趋势,通过差异化服务,及时跟进与之相配套的低风险或有资产产品、高附加值的负债类产品以及中间业务产品等。要以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为前提,以宣传银行企业文化为手段,赢得客户的信任,增进银企间的相互了解,为双方的下一步合作打下基础。(三)对中小企业客户和普通个人客户,实行“产品+文化”的捆绑宣传制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普通个人客户,在银行各类客户中,数量最多,存款和中间业务份额最大,舆论效应的覆盖面也最广。这类客户对银行产品需求的比较相似,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代理、网络结算及传统存、贷、结算业务等大众化服务产品,因此在宣传企业文化时,可根据客户的共性,实行“产品+文化”的捆绑宣传制。要将宣传企业文化和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主动适应家庭金产多元化趋势,及时研究客户的金融需求,按照品种增加、性能提升、功能增强的要求,进一步约简规则、规范文本、简化程序、整合包装,提高业务效率,提升客户价值。(四)对非银行客户的大众,实行“制式”的大众宣传制除了银行的现有客户之外,其它的社会大众也是银行实施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的对象。这类群体虽然目前没有和银行发生业务上的往来,但却构成了银行未来的客户开发对象,这类群体对银行的评价。对银行文化的认同,是商业银行树立良好市场形象的社会基础。对这类的社会大众,可以实行“制式”统一的大众宣传制,通过赞助各类公益事业、主办各种群众活动、举行有奖知识竞猜等等,使他们对商业银行有所了解,对银行文化有所认同,对银行的业务优势有所熟悉,为最终发展成为银行的客户奠定基础。

第二篇:经济法论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学思考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学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历史发展的阐述,探讨了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根据和法学依据,并就如何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经纪人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业务。这些利益既包括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社会弱者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又包括自然人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人的权益和利益。狭义上的社会责任包括含有社会利益内容的法定责任和含有社会利益内容的道德责任。法定的社会责任是指由法律、行政法规明文规定的企业应承担相应的对社会的责任。如果企业违反法定的社会责任,则应当承担相应地法律后果。道德的社会责任是指虽然没有法律的直接规定,但道德伦理要求企业承担的对社会的责任。由于法律规定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道德的社会责任便成为法定的社会责任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据

(一)我国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议

对于我国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理论界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是否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首先,企业的社会责任本身是一个假命题,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过于模糊、抽象,且义务对象无法加以确定,欠缺操作性;其次,如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则其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应成本将以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让消费者承担,最终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淘汰出局;再次,过度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全否定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体,把公司完全看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让企业来办社会,把过多的社会职能交由企业来完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削减经营者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另一种观点则持肯定态度。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企业的营利性,而是认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顾及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是这种盈利性能更好地为整个社会服务;企业管理者应树立公司责任观,不仅要通过一定的法律机制促使公司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而且管理者应当自觉践行这种责任。

(二)我国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依据

在新的《公司法》第五条中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的,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我国法律首次将“社会责任”列入法律,这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确立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对劳动者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对企业债权人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以及非法行为的监控责任。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与监督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法治的进一步健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以及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企业会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对此,我们认为,仅靠企业自身觉悟的提高来履行其社会责任,这是理想主义者的观点。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企业主动积极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如捐助失学儿童、为重病人、投身公益事业。但我们认为,企业的这些行为并不能掩盖企业的经济价值取向至高无上这一根本属性。企业做出的看似承担社会责任的利他行为,实质上是公司在分析了成本与收益后所做的利己行为。最为明显的例子是烟草巨头飞利普莫里斯公司1999年拿出7500万美元用于慈善捐助,随即该公司又耗资1亿美元展开秘籍的广告攻势,唯恐自己的善行不为人知。而企业采取提高员工工资,为员工缴纳“五金”、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让员工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等举措,是为了形成对员工的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是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增加收益,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为了利他,或者出于道德的考虑。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熟练程度、健康等的总称,代表人的能力和素质。其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同时他又是资本的,是未

来收入的源泉。企业经营者意识到经济越发展人力资本在创造和积累企业财富中的作用越大。因此,希望通过企业自身的觉悟来主动履行其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只寄希望于企业的道德自觉,还必须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约束,实行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法规监管制度。

1、从立法上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摒弃传统的公司理念,确认盈利最大化的商事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非商事目标为公司的二元化目的。《公司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应当增加公司和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概括性规定,尤其是应明确使用“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以此来指导其它法律法规中分别规定的中小企业实体性社会责任。

2、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主体地位,合理设计和构建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具体制度。

3.经济法律法规中规范企业外部行为的相关法律制度,应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要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强调其原则性和一般性。

4.加强我国工会组织的权力。应在《工会法》中或者在其实施条例中,增加相应的条款以提高工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5.在《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提高对劳动者的保护标准,降低企业用工的随意性。

6.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责任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办法中加强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违法成本,提高消费者针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违法问题的诉讼积极性。

7.推进社会慈善立法,为企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提供完善的法律机制。

8.推动民间团体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立法的进程。在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立法中,可以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

9.应加快我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立法步伐,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过于分散、凌乱的状况。

10.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1.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在于落实。

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则是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多边道德风险问题。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不仅与这些企业经营者道德和法律素质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机制不健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法律的角度看,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具体规定,创设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基础的利益均衡制度。我们认为,通过建构一个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法为核心,经济法为主干,其它社会法相配合的,综合的、全面的、有实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定能逐步改观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推进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

参考文献:

1、陈伟 公司劳动纠纷的社会经济学分析——从公司“社会责任”的角度考察【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6

2、王志平 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M】中国经济走势(J)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

33、李昌麒 经济法学【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

24、刘俊海 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第三篇:分析论述企业社会责任感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因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有毒食品伤人致残、致死报道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也从未停止过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斗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始终无法根治此类问题。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污染婴儿乳制品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对包括乳制品行业在内的整个农产品、食品行业的食品质量安全信任危机。暴露出了我国农产品、食品行业生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而近日,在2006年2月市定期监督检验暴露出严重产品质量问题的10家灯饰生产企业,被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这10家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山市古镇火柴天堂灯饰厂生产的吊灯在标记、结构、外部接线和内部接线、防触电保护等项目不合格;中山市古镇康利达灯饰厂、中山市古镇汇东灯饰厂和中山市古镇顺源灯饰电器厂生产的吸顶灯在标记、外部接线和内部接线、防触电保护、耐久性试验和热试验、耐热、耐火和耐电痕等项目不合格

食品的安全问题今年来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与身心,在人们为了健康而享用食物的同时却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而电子产品的质量问题,更加犹如在人们身边安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在人们享受着高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之时,也承受着炸弹随时可能会引燃的危机之中。当前食品和电子产品质量问题愈发严峻,而这一问题与企业社会责任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近年来社会学家一直在研究和谐社会的问题,专家们也一直在呼吁,只有让贫富之间的差距缩小才能保持社会平衡发展。但是实际上,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必然会有贫富差距,只要有官在的地方,就免不了出现贪污受贿等各种行为,再有了商,则随之出现了诈骗、逃税、漏税等黑暗。一个成熟的企业除了具备一定的实力以外,他的对外形象也要深入民心,除了拥有一定财力以外还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离不开政府与人民的支持,从至今以来许多的产品质量事件来看,企业明显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是竞争对手恶意打击以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存在一定的漏洞。

聚科照明是一个成立不久的企业,但在业界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了,除了他本身的雄厚实力外,还有他本身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责任感是至关重要的,是对企业负责任,对人民安全负责任,消费者购买了企业的产品,本着对企业本身的信任,所以在质量方面一定马虎不得,一定要把消费者摆在首位,聚科在中山古镇的旗舰店里首设“光效体验中心”免费为消费者以及同行检测灯具。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检测服务比较多见,但是为同行提供服务的还是比较少,聚科同时对外打出的口号是“欢迎同行来公司参观、指导”。

一个成熟的企业必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同行决不打价格战,做到互惠互利;对经销商、消费者做到公平、公开,不以次充好,以优质的产品提供给经销商及消费者。聚科照明总经理周建华说:“产品质量好比是企业的命脉,如果质量抓不好的话,企业就没有生存能力了,像霸王、圣元都是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企业,像这次发生的质量事件,我认为是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总的来说,企业还是要以人为本,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第四篇: 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企业社会工作是指将专业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工作场所,关注工作环境中员工的人性和社会的需求,通过设计和执行适当的干预措施,以确保健康的个人和工作环境的实现。其起源于欧美,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社会工作最早发展起来的实务领域之一。本文试图梳理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以期对我国有所启示与借鉴。

摘要:从19世纪开始至今,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经历了发起和衰落、再次出现与发展,以及近年来的新变化等阶段。分析每个阶段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和相关的论题,将在四个方面对中国有所启示和借鉴。一是企业社会工作在应对劳动问题上有优势,我国应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二是政府应加强与完善劳动立法,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三是以工会为依托,推进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四是加强企业社工专业教育,提升实务工作者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 福利秘书 员工协助方案

作者简介:王晓慧(1979- ),女,汉族,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张婷旖,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

企业社会工作是指将专业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工作场所,关注工作环境中员工的人性和社会的需求,通过设计和执行适当的干预措施,以确保健康的个人和工作环境的实现。[1]其起源于欧美,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社会工作最早发展起来的实务领域之一。本文试图梳理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以期对我国有所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起源

企业社会工作在早期被称为工业社会工作(Industrial Social Work),第一位工业社会工作者出现在1875年。匹兹堡的海因兹公司设立福利秘书一职,由阿姬·杜恩(Aggie Dunn)女士为公司的年轻女性员工提供服务。自此之后的约半个世纪里,工业社会工作经历了发展和衰落的阶段。

研究者波普尔(Popple)追溯了从1875年至1930年间,社会工作在商业和工厂中的发展历史,并识别其衰落的原因。他认为,福利秘书的出现与当时美国工商业领域内的福利运动密不可分。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规模扩大,劳动力构成发生改变,女性、移民更多地被雇佣。与此同时,劳工装病、破坏机器、流动的比率也增高了,更多的工人加入了工会。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资本家开始想办法满足工人的需要,为工人提供一系列福利项目,比如在企业内部建立非营利的餐厅、商店、公寓、诊所,为女工们提供健康有益的娱乐项目。[2]这些福利项目需要雇员来执行,福利秘书职业应运而生。1900年之后,福利秘书人数开始增长,据美国劳工统计局1919年的调查显示,美国的431个大公司中,有141个雇佣了至少一个全职的福利秘书,154个与外部机构签订了社会工作服务合约。[2]

从事福利秘书工作的多为女性,她们通常具有教师或护士的背景,一些人有在慈善组织工作的经历。为雇员提供服务时,她们经常使用个案工作方法,解决工人的个人问题,如给予个人正确着装的建议;当工人遭受主管不公待遇时,介入调节;疏导工人的情绪等。也会使用小组工作方法,在工人中开展教育性的、娱乐性的、社会化的、性格塑造的小组活动。她们的工作还包括一些行政职责,比如管理所有雇员福利;培训、雇佣和解雇雇员;分配工作、定工资薪酬水平等。[2]

百货商店、纺织厂是福利秘书们主要的雇主,她们主要为女性雇员服务,后来扩展至移民及整个工作群体。虽然福利秘书给予工人不少帮助,但她们实质上是企业主管理工人的工具,所以工人不信任福利秘书,劳工组织也对她们的工作有强烈的指责。随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福利运动衰退,加之工会的反对,福利秘书被人事经理取代了。当时这个领域社会工作的教育更偏向于讲授商业管理类的课程。1920年一系列社会工作研究都提到了工商业里的社会工作,都认为它属于商业管理。[3]

二、企业社会工作者的再次出现与发展

福利秘书一度销声匿迹之后,美国的企业社会工作在二战期间再次出现,为期较短。社会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数量,进入到企业中。不同分支的军事服务雇佣了专业受训的社会工作者,处理军事人员与工作有关的许多问题。[4]最广为人知的是全国海员工会和联合海员服务的联合项目。伯莎·卡彭·雷诺兹(Bertha Capen Reynolds)是其中特别有名的社工,她及同事们提供的服务,成功地得到了海员和家属认可。1945年战争结束,企业社会工作又再次衰退。

美国的企业社会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随着员工协助方案(EAP)在企业的推进,大量的企业社会工作者开始进入工作场所。[5]EAP为雇员及其家庭提供咨询,处理包括情感、婚姻和行为—医疗问题。[1]据美国国家事务局统计,全国的EAP项目在1950年代不到100个,到1987年,则有10000个。另一个评估显示,在1986年,有12000个咨询项目服务于超过三分之一的普通劳动者。[6] 企业社会工作者大规模的出现与三个因素有关。首先,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与工作场所有关的法律,《职业安全健康法》《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就业年龄歧视法案》和《民权法案》的第七章以及《职业康复法案》的第五章对雇主和工会提出了新要求。[7]这些制度影响了雇主对待雇员的方式,是企业社会工作出现的必要条件。其次,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巨变,女性、少数族群、残疾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已婚有孩子的妇女在其中的增长率很高。据统计,1960年或两个特定的问题,比如酗酒或药物滥用。第二女性劳动力的参与率是37.8%,1977年则攀升至48.4%。男性的参与率则从1960年的84.0%降到了1977年的78.3%。同期已婚有小孩妇女的参与率增加了一倍多。[8]女性传统角色发生了变化,冲击了原有的家庭安排,家庭生活压力增长,离婚率上升,小孩需要照顾的问题凸显了出来。再次,工人不再只有经济方面的需求,他们希望被平等对待,既有经济方面的需求,还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不仅企业主雇佣企业社会工作者,工会在新形势下,也改变了以往的立场,开始雇佣企业社会工作者。有研究者认为,从1960年到1970年,工会提供的社会服务受两个宏观发展的影响,一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日益增长,构成了服务增长的需求基础;二是福利国家的成熟。[9] 社会工作在工作场所运用时,所遇到的问题比其他的领域更复杂,因为企业组织的稳定和盈利的重要性超过对服务对象需要的关注,企业社会工作者常遭遇价值观上的困境。20世纪70、80年代,企业社会工作快速推进的时候,在研究和实务领域,存在着对其诸多的思考。在一篇题为“企业社会工作有未来吗?”的文章中,一位名为弗莱明(C W Fleming)的企业社会工作者分析自己的工作,认为在企业内社工专业的边界不清晰,专业技能水平低,可替代性强,培养企业社工的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其断言,“除非社工能发展出工厂能使用并且能积极推销的产品,否则企业社会工作没有前途。”[10] 研究者奥兹沃(Ozawa)认为,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如劳动力构成的变化、泰勒制下的劳动异化、劳工不断提高的预期等紧迫性问题。管理者和工会在寻找能应对以上问题的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是有机会的,通过提供服务,产生工人、管理者、工会希望的结果。奥兹沃提出了工作场所社会服务的四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处理一个或两个特定的问题,比如酗酒或药物滥用。第二阶段是推进更为全面的项目,因为多种问题是互相关联的。管理方或工会将会意识到酗酒或药物滥用只是更大的、潜藏问题的症状。第三阶段是组织化的介入,服务提供者可能参与同管理方和工会的协商,协商关于重组工作和工人关系的问题。第四阶段,模糊管理方和雇员之间的界限,强调双方有共同的利益。这四个阶段从低级到高级,对提供服务工作者的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也会改变。在低阶段,主要要求微观介入技术,工业心理学是必要的知识基础。当到高阶段时,要求宏观能力,包括仲裁、协商、教育、咨询的功能。要求工作者具有理解大型组织的知识基础,对其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影响它们的政治、经济力量都要了解。[8]奥兹沃四阶段模型的提出,既可以视为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展望,也可以视为对当时企业社会工作实践的批评。当时推行的EAP项目依然是在微观层面的介入,忽视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工作环境因素。古金斯(Googins)和戈弗雷(Godfrey)指出,从企业社会工作发源以来,一直都是临床取向,重视解决个人问题,但如果它想对工作的性质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就必须关注组织制度的改变。[1] 现实为企业社会工作的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相较于实务方面的进展,教育相对滞后。梅登(Maiden)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没有站在为工作场所提供社会服务的前线,对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没有组织化的响应,直到1979年,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和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CSWE)才共同发起的一个项目,代表了推进企业社会工作的教育和实务的职业承诺。1982年,全国社工协会才组织了全国企业社会工作特别小组。[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大学才提供专业企业社会工作第一学位授予程序。建立企业社会工作专业的有哥伦比亚大学、亨特学院、伊利诺斯大学、马里兰大学、锡拉丘兹大学、南加州大学。还有其他约15个大学提供雇员援助的特定课程,以及提供企业社会工作的选修课程。企业社会工作方向的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实习,要求九个月内每周有三天的实习,同时要接受有资质的企业社工的督导。[3]企业社会工作从业者要求取得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提供授予MSW-MBA的联合学位教育。[11]

三、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新变化

EAP项目是企业社会工作者进入就业场所的主要模式,到20世纪末期,中等规模或大公司三分之二的雇员被EAP项目覆盖。[12]EAP模型所涵盖的服务内容日渐增多,从最初关注个人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到物质滥用、残疾、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离职的服务,也包括对员工和管理者提供预防性骚扰、艾滋病等的培训。其他的非EAP项目,如工会会员援助项目、行为健康保健管理、公司社会责任等亦有所发展。

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全球化与美国福利政策的重大转变,要求企业社会工作者突破传统地提供服务的方式,面向新出现的就业人群,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制造业向国外的转移降低了美国国内低端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在经济结构上,信息服务业取代了制造业,从事兼职或临时性工作的新工人阶层产生。[13]最大的挑战来自福利政策的改变,以往的福利接受者必须要进入劳动力市场。

克林顿政府1996年颁布《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协调法案》,被普遍称为“从福利到工作”。法律以TANF(贫困家庭临时救助)取代了已实行60多年的AFDC(对有子女家庭补助计划)。AFDC没有时间限制,政府试图通过TANF的实施,促使贫困家庭在两年内就业。所以TANF制度使得以往不用工作的福利接受者(多为单亲家庭的育龄妇女)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他(她)们缺少基本的职业技能,许多人是第一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找到的工作层次较低,工作难以维持,在精神上有巨大的焦虑和压力。艾弗森(Iversen)认为,近三十年来的企业社会工作关注的是已经被雇佣的工人,在政策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新的服务对象出现。企业社工们应该系统性地运用此前在工作场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经验,将之运用在从福利到工作的环境中。企业社工要重构经验,同时在多个系统层次上扮演多面向的角色。[13]梅登(Maiden)提出,把EAP变为个案管理模式,优先供给TANF制度下的前福利接受者,长期(1-2年)提供,两周联系他(她)们一次,做好预防酒瘾、药物滥用复发的工作。从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视角,在个体和组织层面介入。因为服务对象女性居多,此个案管理模式要使用性别敏感评估。[3] 新形势的转变对企业社会工作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莫尔-巴拉卡(Mor-Barak)等认为,企业社会工作者、工作程序与社工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分离的。当EAP在个人和组织层面介入时,企业社工具有多样性的角色,实践要求整合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领域之一。企业社会工作要同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伦理保持一致,在教学中,一定要有社会议题。他们以南加州大学的硕士课程为例,介绍企业社会工作的教育课程要教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总体的价值观、权利和责任,重视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在企业社会工作领域运用的机会,让学生理解此领域与多样化的领域的相似与相异。[14]

四、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内地企业社会工作21世纪初刚起步,在深圳、上海、苏州等地已进行一些实践。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中国有如下启示与借鉴。

(一)企业社会工作在应对劳动问题上有优势,我国应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美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劳动问题丛生,现实需求使社会工作得以应用在企业界。企业社会工作有专业价值观、知识与技巧,它在美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争议和困难始终伴随,但依然是应对劳动问题,为员工服务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够整合资源,预防、解决问题,发展员工的能力,也为企业组织的效率提升、人性化工作环境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当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10年,中国就业总数为7.61亿人。[15]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中国的劳动力构成发生了巨变。201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已超2.6亿人。[16]社会转型期,企业职工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基本权益受损、维权机制不健全、工资薪酬待遇低、精神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压力大,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在农民工群体那里,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在美国工业化早期出现的问题也出现在我国,虽然两国国情不同,但在劳动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企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是当前亟待发展的领域,我国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校要重视这个领域,促进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

(二)政府应加强与完善劳动立法,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企业社会工作最初在美国的出现,由企业管理者的个人行为推动。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发展,则与国家力量的介入密不可分。联邦政府一系列在劳动领域的立法带来了劳动力的变革,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不再割裂,工作场所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立法赋予了劳动者福利权利,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中国政府近年来致力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1994年《劳动法》的颁布奠定了我国劳动立法的基础,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被认为是中国就业保护的标志性法律,此后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最低工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虽然立法成绩显著,但距建立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17]现行法律没有彻底扭转资强劳弱的格局,劳动者的权利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基于此,中国内地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欠缺制度的支持。以广受学者关注的珠三角的实践为例,该地区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主要源于两大力量:一是政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项目购买”试点,推动了社会工作民间组织实施企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二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促使草根民间组织或者企业推行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从珠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第一条显然更加重要并起到主导作用。[18]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企业社会工作虽有所发展,但并没有大规模出现,劳动立法不完善、执行不力是企业社会工作者面对复杂的劳动问题,倍感无力的重要原因。企业社会工作回应劳动问题,应有国家力量的介入,对劳动者形成制度保护。社会工作是福利制度上的一环,制度不完善,只靠社会工作者的推进,力量非常弱小,可持续性不强。

(三)以工会为依托,推进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美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中,工会最初持反对态度,后来工会意识到工人除了经济需求,还有心理和社会需求,就开始接纳企业社工,或吸收社工进入工会体系,或与社工机构建立联系,为工会会员提供服务。中国工会与美国工会体制不同,但既为工会,其基础都是工人,工会如要得到工人的认同,必须要维护职工权益,为职工服务。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工会一直具有传递国家福利给职工、为职工提供服务的传统,基层企业工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提供福利与保障的工作被视为中国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19]转型时期,工会工作的理念、工作方式必须转变,工会要切实关注工人的利益。福利同样是一种权利,维护职工的福利也是工会维权的表现。在加强福利服务上,工会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实现向服务型工会的转变,尊重并帮助工人实现主体性,深远意义更在于构建新型劳动关系,为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发挥作用。社会工作受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和制度的影响,我们在发展企业社会工作时,既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又要重视本土的制度资源、文化背景、实务经验。中国工会具有独特的地位和较完备的组织体系,是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可以依托的主渠道。

(四)加强企业社工专业教育,提升实务工作者的能力

美国的一些高校为企业社工的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企业社工面对的问题更具复杂性,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社会工作是强调实务的专业,企业社工更应具有实务能力。我国高校社工教育发展迅速,在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领域推进较快,企业社会工作教育还很薄弱。建议有志于发展企业社工的院校,开发出合适的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的教师专业团队。鼓励专业教师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进入工作场所,积累实务经验,增进理论与实务的融合。在加强国际交流的同时,探索本土的经验,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企业社工人才。

参考文献:

[1]GOOGINS B,GODFREY J.The evolution of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J].Social Work,1985(9/10):396-402. [2]POPPLE P R.Social work practice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1875-1930[J].Social Service Review,1981,55(2):257-269. [3]MAIDEN R PAUL.The 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J].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2001,17(1/2):119-161. [4]POPPLE P R,LEIGHNINGER L.Social Work,Social Welfare and American Society[M].5th ed.Boston:MA.Allyn & Bacon,2002:n/a. [5]TANNER R M.Social work:the profession of choice for EAPs[J].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1991,6(3):71-83. [6]RAMANTHAN C S.EAP’s response to personal stress and productivity:Implications for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J].Social Work,1992,37(3):234-239. [7]KURZMAN P A,AKABAS S H.Industial social work as an arena for practice[J].Social Work,1981(1):52-60. [8]OZAWA M N.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s in industry:why and how?[J].Social Work,1980(11):464-470. [9]MARTIN J G T.Social services and women’s work[J].Social Service Review,1985(3):62-74. [10]FLEMING C W.Does social work have a future in industry?[J].Social Work,1979(5):183-185. [11]AKABAS S H,AKABAS S A.Social services at the workplace:New resource for management[J].Management Review,1982(5):15-20. [12]ROOT L S.Social work and the workplace[M]//M REISH,E GAMBRILL.Social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Thousand oaks,CA:Pine Forge,1997:134-142. [13]IVERSEN R R.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J].Social Work,1998,43(6):551-566. [14]MOR BARAK,MICHAL E.A model curriculum for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J].Social Work Education,1993,29(1):63-77. [15]蔡昉.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88. [16]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R/OL].[2014-10-26].http:///gzdt/2013-05/27/content_2411923.htm. [17]关怀.改革开放30年劳动立法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杂志,2009(2):10-13. [18]李晓凤.企业社会工作“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运作路径初探——以深圳某工业型社区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介入为例[J].社会工作,2012(2):13-16,44.

第五篇:中小企业拖欠工资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关于中小企业拖欠工资问题有关情况的汇报

市维稳办:

《关于报送当前房市问题和中小企业拖欠工资问题有关材料的通知》收悉,根据要求,结合我局职能,现将我市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我市各地上报情况统计,今年以来,我市中小企业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老板弃厂逃匿等引起的不稳定因素案件共13起,其中涉及拖欠工资5起,涉及劳动者168人,涉及工资及经济补偿金额60.59万。建筑领域发生拖欠工人工资案件2起,涉及劳动者88人,涉及工资金额295万。

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吸纳了社会上大多数就业人员,是就业的主阵地。其拖欠工资问题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首先,拖欠工资问题直接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恶化了劳资关系。在中小企业打工的劳动者多数是农民工,他们挣的是辛辛苦苦的血汗钱,他们靠这些工资收入来养活家庭、改善生活。一旦工资被老板拖欠,他们的生活将受到较大影响。拖欠工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对社会的满意 —1—

度、幸福感。其次,拖欠工资问题容易引发农民工“过激行为”和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由于新闻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受“只有闹大了才能引起媒体关注、政府重视”观念的影响下,在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情况下,受害者总希望把事情闹大,或者采取惊人举动或者拉集众人到政府上访。可能会出现有些劳动者跑到高层建筑顶端威胁要跳楼、要自杀等“过激行为”的讨薪方式,也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原因分析

关于拖欠工资问题,不排除有些老板有恶意欠薪之嫌,但就今年以来的形势看,拖欠工资问题的发生有其客观原因。一是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等成本增加,二是受到欧债、美债危机的影响,再加上越南、印度等区域企业以低价加入订单的抢夺,小企业还面临订单大幅萎缩的“夹击”。利润下滑已经成为今年小企业最难迈过的一道坎。加上贷款门槛高、融资难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欠薪事件难以避免。

三、对策建议

解决中小企业欠薪问题要坚持重在预防、重在治本的原则。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是要认真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降低小企业税费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比如可以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等等,并降低各种费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二

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和服务,为中小企业的开发新产品、技术创新、科研等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环保、发展潜力大、提供就业机会多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开拓创新转型升级。三是加大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力度,及时处理好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已发生欠薪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协助企业做好清欠工作,防止欠薪扩大。

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联系人:卢健秋,电话及传真:3372752)

上一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下一篇: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