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建筑文化论文

2022-04-17

〔关键词〕幼儿教育;民族地区;特色教育;语言表达能力;交往技能;民族文化〔〔 阿克塞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哈萨克族建筑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哈萨克族建筑文化论文 篇1:

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

摘 要:新疆哈萨克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智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特殊的文化脉络、地域特征、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等,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设计资源。文章主要针对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进行研究,从新疆哈萨克族独有的建筑与图案元素入手,结合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下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为后期实现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下公共艺术的创新思考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据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突出的社会性、公共性,承载着美化社会与教化民众的责任。许多艺术创作者和设计师通过公共艺术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展现、传播或呼唤人们内心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通过地域文化背景下特殊的语境来展现不同民族的生活特点、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特征。本文主要在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下研究其公共艺术,探索塑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公共艺术形式,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新疆哈萨克族建筑及图案特色

(一)新疆哈萨克族建筑

在新疆的不同区域,由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建筑造型以及建筑的施工工艺上也会存在很大的区别。对于新疆的哈萨克族来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哈萨克族建筑上也会有很多的变化和差异性,其中最重要的建筑表现之一就是毛毡房。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载体,同时还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载体,是受到当地经济以及人类生活的不同需要的影响进而产生的特殊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以及建筑技术伴随着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生活方式的更新而日新月异。受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哈萨克族毛毡房建筑表现上,继承了哈萨克族悠久的历史文脉以及民族特点。《中国文化小百科》上所列哈萨克族毛毡房建筑建筑类型有18种之多,其中包括了依塔尔哈、行宫、卓拉麦等等。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文化的进步,毛毡房的建筑材料使用、造型内容、装饰艺术都会得到很大的完善,促使哈萨克族毛毡房建筑得到发展。

(二)新疆哈萨克族图案特色

哈萨克族特色的图案种类繁多,从造型上进行划分,这些图案当中最常见的为几何形式纹饰图案、角纹饰图案、花草纹饰图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蝶翅纹样图案、水滴图案、星光图案以及复合图案等等,这些图案的特点大多都是采用曲线的形式,展现出极强的优美、柔和的艺术风格。

二、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下公共艺术现状

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其核心内容表现主要为公共性,在构建中强调交往、沟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责任感。公共艺术的延伸并不是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予以实现,例如建筑形态、雕塑、装置艺术以及景观小品等等。新疆哈萨克民族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背景,在地域性公共艺术的创作思维表现上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在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之下,公共艺术的作品表现当中,宗教文化题材的运用较多,有的融合了圆雕和浮雕两类艺术创作技法,整体表现朴素动人,而且极具鲜明性和公共性。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而且同样展现出对社会历史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是对人们生活以及生存方式的关注,是在特定区域当中,展现出具有特殊性的空间环境,凸显地方性的人文风貌。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下,公共艺术作品大多以宗教文化为主题进行表现,并且在新疆的各个地区都有所体现。在现当代的艺术发展中,许多传统的艺术表现与现代的理念相融合,成为了更具时代性的重要表现内容,在建筑领域中,特别以新疆哈萨克族的毛毡房最为突出。史料表明,最早的哈萨克族毛毡房整个建筑平面布局大多以长方形和圆形为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毛毡房从毡房的造型、材料以及装饰艺术上都获得了丰富,进而不断发展和延续。

三、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下公共艺术的创新思考

(一)传统题材与现代表现的融合

随着现代化艺术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也促使公共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也使得公共艺术的不同领域以全新的视觉形式呈现在众人的视野当中。在数字化信息的快速发展中,影像的表现、网络技术的呈现、交互形式的内容等等,促使人类对艺术的思考以及人文信息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都产生很大的变化。公共艺术在形式表现上的创新,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主要是依赖于虚拟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以及交互技术,并且运用数字媒体这一手段,让整个公共艺术以全新的形式和理念介入到后期的表现之上。

现如今,新疆哈萨克族的公共艺术创作在与现代化科技有效的融合上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而且这种创新性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重要阶段。对于公共艺术的创作者来说,在针对新疆哈萨克族公共艺术的创新中,必须要与时俱进,更好地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融合,但是,在融合和表现上,则需要重点考虑将传统的元素(例如纹样图案、地域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等因素)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灯光、影像、音频、网络技术等等)相融合,促使新疆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能够在发展过程当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新型材料的运用

伴随着新疆各个地区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完善,市民在日常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不断提升。公共艺术在发展上的创新与改革就变得非常重要。而在创作过程当中,运用现代化新型材料进行创新和创造,能够进一步凸显公共文化的地域性特点以及视觉艺术魅力,不断丰富新疆哈萨克族的文化内涵,对表现出地域性、民族性的公共艺术文化具有重要的帮助。但是,就目前新疆哈萨克族的公共艺术表现来看,依旧缺少新型材料的运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的题材拓展,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故而当地民众还未能看到现代新型材料以及创作工艺上的随机性和可塑性所带来的独特风景。

对于新疆哈萨克族的公共艺术创作而言,其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这些在很大程度之上促使整个公共艺术的材料表现更加丰富。如果能够在后期的公共艺术创作上融入更为新型的材料,并在发展过程当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创作理念,就能够展现出极具现代性的文化语境。而且还能够通过设计者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促使新疆哈萨克族的公共艺术与时俱进,对新疆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传承和延续。

四、结语

新疆哈萨克族公共艺术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是继承和发扬新疆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民族文化内容融入到公共艺术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共艺术的可识别性,使其成为一个民族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载体。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设计者对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语境下公共艺术的创作需要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科学手段以及技术内容,不断革新,并借鉴一些国内外成功的创作经验,更有效地将这些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的理念融入其中,为新疆哈萨克族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突破传统的枷锁。

参考文献:

[1]刘萍,王志炜.哈萨克族毡绣艺术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J].山西档案,2017(4).

[2]许晋,乔希.哈萨克族服饰谚语的文化特色[J].语文学刊,2017(5).

[3]贾艳,闫飞.论新疆哈萨克族毡房的人居文化观[J].学术论坛,2014(9).

[4]王丽丽.哈萨克族毡房建筑的起源及发展[J].大众文艺,2014(20).

[5]木尔扎别克·阿不力卡斯,吴和敏.哈萨克族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几何元素[J].图学学报,2015(1).

[6]余洪,丁博文,赵越.合肥地铁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

[7]江哲丰.城市公共艺术思潮在当代中国的启蒙、演变与展望[J].艺术百家,2015(4).

作者单位:

伊犁师范大学

作者:代芸菀

哈萨克族建筑文化论文 篇2:

开展特色教育 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民族地区;特色教育;语言表达能力;交往技能;民族文化

阿克塞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了促进当地幼儿发展,近年来,我园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了具有时代特点、符合课程目标、适合幼儿学习,既能展示哈萨克民族精神,又能突出哈萨克民族特点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以母语教学为主,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我们选择了经典的哈萨克族神话故事、儿歌、民谣等作为教学内容,并将听、说、表演相结合,这有力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时,我们首先帮助幼儿掌握故事的大概内容,从中领悟故事精华,然后引导幼儿进行表演,使幼儿进入角色,进入故事情境。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初步的交往技能,而且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光靠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家庭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大力加强家园合作,从而促进了幼儿的发展。每周我们会向家长汇报幼儿所学内容,以便家长在家里指导幼儿,并要求家长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给幼儿教点有关本民族的儿歌、故事等。

二是服饰文化教育。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我们把哈萨克族服饰的种类、图案、色彩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让幼儿感受哈萨克族的服饰美,培养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三是饮食文化教育。我们以哈萨克族特色小吃和土特产为载体,利用我园食堂在制作民族食品(保尔萨克、抓饭)的机会,让幼儿亲临现场观看制作过程,并通过品尝对其品种、营养价值获得不同程度的认知,了解蕴涵其中的科学道理。

四是民族艺术、体育竞技教育。我们还把哈萨克族歌舞和体育竞技活动纳入教学内容,以对幼儿实施美育和健康教育。如,把哈萨克民族酷爱的传统竞技活动改编成“我是勇敢的小骑手”、“叼羊”、“姑娘追”、“猜手指”、 “抓骨节”等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这样,充分发挥了哈萨克族民族艺术和体育竞技活动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是传统手工艺、建筑文化教育。我们通过让幼儿感受哈萨克族传统手工艺品和建筑的精美和实用,及其图案、色彩的丰富性与多变性,培养幼儿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态度与能力。

六是民俗风情教育。我们通过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的民俗风情和参与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使其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民族文化与当地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学会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亲近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作者:库拉西汉

哈萨克族建筑文化论文 篇3:

丝路深处的琼库什台


道路上闲聊的村人

河水冲撞到石头上,发出激越的声响。沿着库尔代河向东南方向走,就是历史上贯通南北疆的重要通道之一——乌孙古道。乌孙古道北衔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是贯通天山南北的咽喉,是历史上众多游牧民族争夺的宝地,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之一。琼库什台就是这一条古道上的北入口。

“琼库什台是什么意思?”我问曾在琼库什台村当过村支部书记、走遍这里的山水的特列吾哈布力。他仰着苍黑的脸庞,想了一会儿,说:“意思是巨大的鸟的山谷。”他接着张开双臂比划,“这里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鸟。”根据特克斯县文物局资料显示,琼库什台,蒙古语意为“大桦树沟”,哈萨克语意为“有很多老鹰的大台子”。

当车辆从特克斯县城走过一道又一道的盘山路,穿行过绵延不绝的山谷台地,绕过松柏苍翠的松林,又行驶了90公里山路后,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到了。
打馕

撵毛线的老人

欲要穿行古道的牧群

站在村南的一处高于村子的山包上向下看,对于这个山间村庄名字的解释,无疑都是可信的。山脚下的村庄,房屋沿着河沟向东西两侧延展开,中间一溜房屋又沿山谷向北面伸出——果然是一只张开双翅的大鸟。而村庄里,高大的桦树已在深秋里落尽了叶子,只把光秃秃的树干戳向天空。只是没有看见盘旋的苍鹰,但依照苍鹰多飞身于高山雪岭这一生活经验也大可相信,村子上空是常有苍鹰起落的,因为南北一壁就是巍峨覆雪的高山,凛然透着寒意。

村南桥头一座石头上刻着大字: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琼库什台。
收拾转场家当的牧人

秋意正浓,村庄安静到能听到从乌孙古道上飘来的阵阵马蹄声。

古道驿站

村子的南面有一条河,叫库尔代河。河水冲撞到石头上,发出激越的声响。沿着河道向东南方向走,就是历史上贯通南北疆的重要通道之一——乌孙古道。乌孙古道北衔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是贯通天山南北的咽喉,是历史上众多游牧民族争夺的宝地,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之一。琼库什台就是这一条古道上的北入口。

关于这条古道,最为有力的佐证是发现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座汉代碑刻。碑刻立于东汉永寿四年,即公元158年,位于拜城县黑英山乡卡拉塔格山麓的博孜克日格沟口。这里曾是汉代以来龟兹北通乌孙的一处孔道。汉朝在此隘口修建亭障,而此名为“刘平国治关亭诵”的碑刻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物。它记述了东汉西域都护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领“秦人”(即汉人)孟伯山、狄虎贫、赵当卑等六人在此凿岩筑亭,稽查旅行,并于东面修筑乌垒关城等事迹。

关于这条古道还有一段佳话,与古道沿途的旖旎风光一样,被传为美谈。

故事的主人公是远嫁乌孙的汉家公主解忧公主的长女,名叫弟史。弟史仪容端庄,举止优雅,从小跟母亲学习诗书礼仪和音乐,擅弹琵琶。
村子里的木屋

公元前71年,解忧派弟史率擅长乐器的艺人经乌孙古道,前往长安学艺。沿途经过龟兹。因交换通关文牒,年轻的龟兹王绛宾得知内心倾慕已久的弟史公主即将到来,就亲率大队人马在拜城黑英山为弟史一行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晚上,还特设宴款待。宴会开始,他有意邀请龟兹的乐师演奏了独具龟兹风韵的各种乐舞,以示爱意。弟史听后极为赞赏。绛宾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乐师,他演奏了一首自己创作的乌孙曲,优雅自如、风流尽显。随后,他相邀弟史弹奏一曲琵琶。弟史欣然应允。琵琶如行云流水,缭绕四周。宴会上掌声雷动,赞誉不绝。一时二人各自倾心,两情相悦。

绛宾随之在弟史逗留龟兹期间快马加鞭遣使乌孙求亲。解忧公主应允了这门亲事,并上书汉宣帝请求应诏。随后二人成婚,琴瑟和鸣。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绛宾和弟史二人又一同赴长安,学习汉乐。归来后,绛宾即“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如今,这条古道仍有人流过往穿梭。五湖四海的人们因为它的险绝、壮美和厚重的历史前来琼库什台,穿越乌孙古道。

木屋人家

当年,从乌孙古道上穿行而来的还有一队人马。19世纪,生活于现今哈萨克斯坦的阿勒班部落的一个细小分支因为不甘于忍受沙俄的压迫,在首领霍杰开和叶森开勒德的带领下,离开原牧地,沿乌孙古道迁往伊犁。当他们到达琼库什台时,所看到的是一个生长着高大桦树、沟南有着终年不绝的河流、四周环绕着茂盛草场的沟谷。这是一处理想的定居之地,于是,他们安顿下来。初在此生活的只有100多人。而今,经过200多年发展,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哈萨克族村庄,有430户人家,2 000多人口。

村庄外貌极有特点。一座座木头房屋沿河道、沟谷散落,没有生硬的围墙,每一户人家都自然地与草木、山水为邻。

单看这一座座木头房屋,也与别处不同。房子多是由整根原木,或者将原木从中间一分为二,通过掏、榫、拱等各种工艺搭建而成,两木相接之处再用羊毛和上泥巴进行勾缝,糊好。 哈萨克族人是不砍伐树木的,终年不绝的库尔代河总是能为村子里的人们带来风倒木,仅这些木材就已经够村里的人们盖房使用了。

这些木屋也彰显了哈萨克人的智慧——此处偏僻,修盖房屋的材料很难运送过来,因此,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大山深处为自己修盖了终年可居的家。这些木榫结构的房屋,既抗震,又保暖,具有很好的科学研究价值。原始的木质结构通风透气,雨水淋过之后,天晴即干。所以,这些木房子虽然房顶上长草,但只要不遭连天阴雨,屋面板就不烂。这又是哈萨克族人先辈所流传下来的建筑智慧。如今,村子里还能看到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木屋子。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些木屋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住于毡房。而琼库什台的木屋——这种固定的、保暖的住房形式表明哈萨克族流动性居住方式向永久性居住方式的演变。

这个村落所处的位置——位于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代驿道之口;具有200多年的历史——表明一个哈萨克部落迁徙于此的衍生发展;伫立着一幢幢别致的木屋——印刻着原始建筑文化痕迹,彰显着哈萨克族的智慧;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民俗风情——打馕、擀毡子、做马奶……正是由于这些因素,2010年,琼库什台被评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全疆目前有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而琼库什台是唯一一个反映哈萨克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村庄。
打羊毛

擀毛毡

小村风情

说到村子浓郁的哈萨克族风情,这边就闻到了阿斯勒古丽家馕坑子里飘出的香味。面是由牛奶和成,馕也是由木柴烤成,所以,香味就更加浓郁悠远。这一顿馕打出来,就够吃一个星期了。

这边在打馕,那边托乎塔尔家也不停歇地忙碌着。小村安静,连牛羊、牧犬都是安静的。正是上午的好时光。乌云退去,阳光如水般的从树木间投洒下来。因此,水流声、人声就格外清晰,像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让人恍惚。

托乎塔尔家正在擀毡子。毛毡是哈萨克族家庭里的重要用具,铺在炕上、贴在墙上,既暖和又美观。特列吾哈布力说,每年的五月份和十月份是剪大羊毛的时间,大羊毛剪好就用来做毡子、毛线和被褥。

擀毛毡是一项至少需要三四个哈萨克族女性协力完成的活计。先要洗羊毛,然后将洗晒好的羊毛打散至松软,继而就可以做毛毡了。谁家要打羊毛、做毛毡,总是提前告诉周边邻居,便今天你家、明天我家的忙碌开了。

“村子里的哈萨克族女性都是从15岁开始就学习擀毛毡、做各项活计了。” 特列吾哈布力说,“虽然现在机器普及,但村子里的人还多是自己来做毛毡,毕竟又省钱又结实耐用。”
绣毡子

村子里的另外一项颇为有趣的传统活计是做马奶子。一般做马奶子的季节是6月份至9月底。每年三、四月份,是小马驹诞生的季节。6月份牧人迁至夏牧场后就开始做马奶子,一直做到牧群迁往秋冬牧场之前。“不挤马奶的时间,就是要让马好好吃吃草,休息休息,好好过冬。”特列吾哈布力说。做马奶子时,男主人早上10点钟就把小马驹绑好,拉到母马面前,嘶叫两声。母马就会认为,啊,我的娃娃要吃奶呢。于是女主人就赶紧开始挤奶。“不这样,母马可不给挤奶。”特列吾哈布力笑道。每隔一个小时就挤一次奶,一天挤七八次。挤好的马奶放进皮桶。五匹马以下的人家用一只羊皮桶就好,但五匹马以上的人家就得放进牛皮桶里。每挤回来一次,就用木杵在皮桶里搅拌一番,然后系好封存。待第二天早上,就能喝到甘洌醇香的马奶子了。

小村的传统风情给来村子旅游的人们别样的感受。从2010年以后,村子里的旅游业就逐渐兴盛起来。每年的5月份到9月份,村子里就会迎来四方来客。如今,村子里已经有23家牧家乐了。“我们专门组织了培训,每家人自己都是大师傅,不用出去雇人。”特列吾哈布力说,“现在,我们的牧家乐在网上也能订,可以订房间,连羊娃子也可以订,客人说‘给我们宰个羊娃子’,我们就宰好,用木头烤,有原始的香味。”

特列吾哈布力还特别自豪一点。在2010年以前,村子被人们戏称为“塔西巴扎”“马斯巴扎”和“喀西巴扎”。意思即为,白天时是石头堆积的地方,傍晚时是醉鬼们聚集的地方,而到了夜里,是各个醉鬼们左摇右晃回家的地方。

“现在,村子里的人都有了事干,也不爱喝酒啦。”特列吾哈布力笑,这些被戏谑的名称也就留在了历史里。

晚上,暮色笼罩了村庄。在温暖的木屋里传出了冬不拉的歌声。一曲《故乡》婉转缭绕,迎来宾客的轻轻相和。

作者:李剑

上一篇:全面质量管理探究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