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为了探究上下九骑楼街装饰元素在室内空间中运用的依据与方法。文章通过对广州骑楼街进行总体特征和共同之处的概括梳理,再对上下九街进行装饰元素、色彩元素和肌理元素的凝练总结。提取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装饰文化符号,并结合实例对其在室内设计中的融入与运用做出了分析与探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 篇1:

岭南建筑的发展与文化延续

摘要: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特艺术,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地域文化特征。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国际交流极其频繁的时代,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人们生活模式融汇?在建筑创新时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本土地域特色如何用现代技术手法演绎?是建筑师必须仔细思量的课题。

关键词:岭南建筑;发展历程;建筑文化延续

引言:岭南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在创作当中特别强调地域特色,发展了一系列气候适应性技术与建筑空间,顺应了岭南人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强调功能、技术的作用,力求功能合理与环境舒适,体现岭南地方文化与生活需求的有机结合,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当代响应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贯彻文化、生态、空间价值原则的大环境下,更应该延续历史文化,大力推广岭南建筑。

1.岭南建筑文化内涵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在南北和中西文化交汇的撞击之下,既保留了中原的古风遗韵,也给百越古族的禀赋注入了新的内涵。嶺南建筑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务实性、兼容性与创新性无不表达着岭南人在这片热土之上的生活追求以及商业文化下的思维变迁,为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的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2.岭南建筑发展历程及特点

岭南建筑是我国建筑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与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地理环境气候、人文传统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风格也在不停的发展与变化。

从岭南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岭南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南宋四次人口大迁徙,南北文化在此交汇。在宋元时期,百越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构筑形成岭南文化,建筑开始出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建筑强调装饰和细节,尤其是木石雕刻、装饰和彩画等民间文化。明清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更加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涌现出如陈家祠等一大批保存至今的岭南建筑的杰作。 直至清末民国时期,在岭南开始兴建西式建筑,比如广州石室的圣心大教堂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那时期开始出现高层建筑,坐落于广州的爱群大酒店,它在1937年建成,是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当时被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因此,清末民国时期在建筑发展上的突破,留下了一大批显示这一时期成就的建筑范例,为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岭南建筑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1)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讲究风水,突出亲水,注重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2)受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岭南建筑比较务实重利,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崇山峻岭之文化特色。(3)为了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朗明确,通透玲珑,用比较轻便淡素的造型元素,营造出极富特色的景观方面。(3)建筑防雨避暑,表现出来的外形风格与众不同。(4)从古至今,一切精华为我所用,善于吸取外来文化 ,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

3.岭南特色建筑

岭南建筑强调适应热带海洋气候、丘陵地形、造型轻巧、色调淡雅和与庭院结合的外观特色,并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岭南特色建筑主要有五种类型。

3.1古代宗教建筑:历史传承的文化建筑

在岭南大地上,星星点点的散布着历史沉淀下的各种寺庙和祠堂。在这里,可以找到佛教的六榕寺、光孝寺、庆云寺;也可以找到道教五仙观、三元宫;伊斯兰怀圣寺;天主教耶稣圣心堂、露德圣母以及陈家祠堂等。宗教文化的交汇在此显得极为璀璨,宗教建筑成为传承岭南文化的载体。

3.2商业骑楼建筑:蜚声中外的岭南特色建筑

骑楼的产生是鸦片战争后西洋建筑的传入与当地“五月天”天气融汇的结果。它适应了岭南天气多雨多变的气候特点,吸取了西洋建筑的特色之后,在岭南地区应运而生。楼房前半部分跨于人行道上,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的长廊为过往路人提供了一个休憩、避雨遮阳的空间,又称“灰空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骑楼街区的商业发展。当今可见的骑楼建筑如广州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步行街、中山孙文西步行街等。

骑楼是岭南城市商业街市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 是近代规划师、建筑师以及普通市民在城市规划及建筑法规的指导下共同的结果。骑楼以其浓厚的中西合璧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条理性、重复性、连续性, 和谐统一地形成了一条条艺术长廊而蜚声中外建筑界,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商业街的设计。

3.3西关大屋:艺术经典浓缩的民居建筑

北有北京四合院,南有广州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清末时期岭南的传统民居,是岭南建筑的精华代表作。它既在建筑艺术方面继承了历史的传统风韵,同时也汲取了西方建筑工艺之精华。

西关大屋轻巧通透,一般为左右对称,基本采用三间两廊的平面布局,位于正中心位置是主要的正厅,沿中轴线由前到后的功能用房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头厅、二厅、二房,不设洗手间,且开窗较少,对外较为封闭,但对内十分通透,厅和厅(房)主要通过天井来区分,又用廊道进行连接。总体布局细致而规整,符台岭南人的性格特点。

西关大屋的特色构件为:(1)门口“三件头”——矮脚吊扇门、趟栊、大门扇,(2)青云巷,(3)满洲窗。每一样构件的做工和处理都是非常的精美,既有民族传统的韵味,又有西方的借鉴,兼容并蓄,简直是岭南传统民居艺术的一个经典浓缩。

3.4洋楼:典雅的西式建筑

岭南地区毗邻港澳台,海上交通十分便利,国际商业贸易来往密切,自古经济就比较发达,且华侨众多。所有这一切都给西方、南洋等建筑文化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不少岭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开平等地出现了西方、南洋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即“洋楼”。西式洋楼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洋房别墅,一类则是中西结合的洋楼。

在广州东山营建的传统西式洋房前后多有庭园,柱式门廊建筑,门上方设三角山墙式的屋顶,起雨罩作用,一堵围墙和铁闸将大屋与周围隔绝。外部不但似欧洲的乡间别墅,连室内的装修也是欧式的,地面铺的是百多年前欧建筑物时兴的水泥花瓷砖,广州虽然属南方亚热带气候,房子仍然安装了欧式的壁橱。而后期部分华侨则在此基础上做了改变,屋面采用中国传统的青瓦屋顶,室内则摆放酸枝彩椅等,这些细节的更替更让洋楼显得格外气派。

開平市的碉楼是华侨在家乡营造的,具有明显防御功能,这些建筑有许多传统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无不体现其防匪、防盗的特性,开平碉楼现存共1833座,每座碉楼风格各有差异,但有许多共同点,即铁门铁窗,门窗窄小共同点,墙体较厚,材料坚固,易守难攻,人们通过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进行了望和控制,墙体四周设有枪眼,古时的碉楼一般配备枪械和铜钟等防卫装备,这是中西结合洋楼的一个典型。

3.5当代建筑:百花齐放的现代建筑

置身于文化建筑之中,感受岭南大地三千多年积淀的浓重气息。展望今朝,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尤其是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岭南大地生机勃勃,世界各地的建筑文化在此相融贯通,百花齐放,佘畯南、莫伯治、何镜堂等本地大师对岭南建筑重新进行发掘创新,引领潮流。西塔、省博、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大剧院、新白云机场、广州新电视塔等一批现代建筑来诠释现代岭南之美。新时期下的岭南建筑,都在以高科技演绎着智能化、生态化、技术化的篇章,整个岭南大地尤其是珠三角都市群浑身散发出一股高贵、时尚的现代化气息。

4.传承与发展

岭南建筑文化遗产非常丰厚,但今天我们在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时,有一些传统岭南建筑的消失十分令人可惜。对于传统建筑带给每座城市乃至每个人的回忆,又岂止是一个建筑而已,无论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对于建筑师的我们来说,这种保护的责任都是沉甸甸的!

在新城区开发时,一定要合理规划,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尽量保护好具有特色传统的建筑。在设计和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就采取一些传统的建筑符号来延续传统的岭南建筑文化,而应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特点,在通风遮阳、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等方面下功夫,合理利用高科技技术、新结构、新设备和新材料等现代化手段,来促进建筑艺术处理的灵活性,继承好岭南建筑注重生态的特点。

在岭南建筑的继承发展的时候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设计时,应注意开敞通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便建筑的被动降温,在建筑小区和城市道路两侧适当设置骑楼或形成中庭等。(2)结合地方气候特点,崇尚自然,向往明媚阳光、新鲜空气及自然景物,注重建筑的布局、朝向和绿化处理。(3)在岭南地区,建筑必须充分满足防热、防潮和防雨的要求,应避免西晒,宜设遮阳构件,或采取水平和垂直绿化等遮阳措施。(4) 在继承时不能因循守旧,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将其精华巧妙融进现代岭南建筑文化,要不断创新,采用新技术来演绎新的现代岭南建筑。

5.结语

岭南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务实创新。现代岭南建筑是极具地域性特征的现代建筑,创新是岭南建筑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愿岭南建筑能根据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等特点,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凸显其独特的地域和文化特征,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建筑师的一种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先逵.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现代化转型及发展趋势[J].北京:建筑学报,2006(08)

[2]王成宇.浅议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的建筑文化[J].太原:山西建筑,2009(06)

[3]刘妹 岭南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中较少运用的原因分析 2006(03)

作者:廖浩深

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 篇2:

广州骑楼街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融入一以上下九街为例

摘要:为了探究上下九骑楼街装饰元素在室内空间中运用的依据与方法。文章通过对广州骑楼街进行总体特征和共同之处的概括梳理,再对上下九街进行装饰元素、色彩元素和肌理元素的凝练总结。提取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装饰文化符号,并结合实例对其在室内设计中的融入与运用做出了分析与探讨。可以为城市地域特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为设计师提供设计灵感和依据,更能彰显骑楼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传统骑楼的历史文脉。

关键词:骑楼街装饰元素上下九街历史文脉文化符号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广州骑楼建筑产生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风格独特、地域特征明显。其装饰元素也具有一定的地域风格特色和传承历史文脉的时代价值。将骑楼街装饰元素活化运用到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传承岭南建筑文化的同时,为融合地域特色的室内空间设计作出进一步的尝试,下面将从骑楼街概述、元素提取、元素融合运用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一、广州骑楼街概述

(一)骑楼街分布

广州骑楼街主要包括骑楼风貌街、西关骑楼街区和东关骑楼街区三大片区,地域分布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上呈西部多、东部少的特点,并且主要分布在中西文化交流较多的老城区。荔湾区的人民路、上下九街、恩宁路、第十甫路,越秀区的文明路、文德路、北京路,海珠区的同福路、南华路等都有分布。在街道走向上呈东西方向的居多,南北朝向更易于采光通风。珠江以北地区骑楼街多于南部地区,并且由于建设的时间不同,在建筑饰面上沿东西走向呈递变形态。西关片区的上下九街主要以仿巴洛克风格为主,中部的人民南路呈多种折中主义风格,而东部的北京路主要以仿哥特式风格为主。

(二)骑楼街来源与历史沿革

广州骑楼街巷始建于二十世纪初期,来源于东南亚地区外廊式建筑和岭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结合西洋建筑立面和岭南竹筒屋民居的平面布局,同时糅合了岭南地区的环境气候、生活习惯、文化审美等方面,是一种由西方传入、又经本土演化而来的一种中西合璧的岭南特色建筑。券柱式外廊建筑与岭南建筑文化碰撞接觸,在互动中选择性融合与借鉴外来建筑文化,由此中国建筑史上又多了一种建筑瑰宝。[1]广州骑楼建筑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初建期、蓬勃发展期、全盛期、停滞期、衰退期五个阶段。[2]二十世纪末期,广州骑楼街相继开展了修复与改造工程。

(三)骑楼街特点

1.建筑形式:骑楼街是近代岭南中西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岭南气候湿热、多雨、多台风,所以其建筑形态表现为街道两侧建筑底层具有连续的柱廊,空间形态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的有顶廓道空间。[3]骑楼建筑是岭南传统竹筒屋建筑的一种变体与发展,为了扩大房屋的对外空间,竹筒屋的屋顶由坡顶演变为平顶。[4]骑楼建筑的框架经历了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个阶段的变化。骑楼建筑风格有中国传统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等。骑楼的建筑形式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广州地区的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同时也凝练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城市架构,反映出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地域人文的发展脉络。

2.立面造型:骑楼建筑的立面是由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构成。楼顶包含山花和女儿墙,这种屋顶上的装饰结构散发出一种蓬勃朝气的动感,对街巷轮廓线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楼身包含各种套窗、阳台与墙面装饰,由于骑楼建筑开间小、进深大的平面布局,为了增强采光和通风,临街的窗户较大,有联扇、双窗、三窗等形式。[5]阳台多运用各式铸铁栏杆,墙面装饰运用浮雕图案,在多种西式纹样中融入具有岭南特色的卷草纹、吉祥纹、果实图案等,总体上广州骑楼街偏重于折中主义风格,不同的立面构图与建筑元素结合,散发出不同的地域魅力。骑楼建筑形制和立面上的装饰部件都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体现出广府地区面对外来建筑文化的全方位开放。

3.兼容性:广州骑楼街在空间布局、设计施工、装饰元素上体现出一定的兼容性特点。在空间布局上,骑楼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采用了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竹筒屋的形式特点,并在其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演化发展,在立面设计上采用了大量的西洋建筑风格,如仿巴洛克式、仿哥特式、折中主义风格等,这种中西结合的空间布局是岭南独有的地域特色。在设计施工上,采用了由洋人进行建筑设计和国人开展建筑施工的结合。在装饰元素上,装饰内容和题材兼容了中西方的特色,如西式柱头、山花样式和中式满洲窗、灰塑浮雕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域建筑风格。

4.街道空间:上下九街区以上下九街为核心与主线,骑楼建筑沿两侧分布,总体呈线状布局,属于双边式骑楼街。该双边围合方式更能提升街巷的商业和生活氛围。芦原义信提出,建筑外墙凸出的无秩序、非结构化的临时附加物成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上下九街建筑外墙凸出的商铺招牌和广告牌构成了街巷一道靓丽的风景轮廓线。建筑为外廊内屋、上店下宅的形式,多开间一般位于街道的转角处,多是规模较大的商铺,其底层连廊空间可以分散人流,商业氛围更加浓厚。[6]骑楼底层的柱廊空间是骑楼内部与室外环境的一个过渡、缓冲的区域,可以在其中行走、购物、休憩、闲谈,同时也可以产生框景的艺术效果。[7]廊道连续绵长,整体感强且高度统一。同时,廊道的通透与楼身的实体形成虚实对比,柱廊与壁柱形成一种带有连续性、节奏感的美学意蕴。

二、上下九骑楼街元素提取

(一)上下九骑楼街装饰元素提取

近代广州地区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同时民国政府一些鼓励华侨归国的政策,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华侨纷纷回国投资建筑产业,将西方的建筑装饰元素和建筑理念带到华侨聚集的地区,1910年到1930年是华侨建筑建设的高潮时期。上下九骑楼街的装饰元素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技艺手法,使得骑楼界面视觉效果丰富,各种装饰元素精彩纷呈。山花是一种具有标识性的象征装饰,上下九骑楼街多运用几何形山花,在来源于古希腊神庙建筑入口标识基础上又进行了简洁化的发展。该街巷的窗户主要是以广府地区的满洲窗为原型,融入西方的装饰元素和装饰形态,窗框多用木质材料,窗洞多用色彩各异的毛玻璃,这种组合形成了近百种不同的窗户样式。窗的上部区域多运用卷草纹元素,下部则多运用几何、植物形纹样,两侧多有各种风格的壁柱,共同构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窗部区域。上下九骑楼楼身处多有各种浮雕,包括砖雕、灰塑等多种技艺手法。该街巷的灰塑浮雕一般以人物、动物、卷草、几何纹样图案来进行塑造,在其中加入了水泥材料来提高抗拉、抗风化的能力。栏杆则以钢筋混凝土、铁艺、木制为主要材料,多运用矩形、圆形、曲线、宝瓶柱为设计元素。上下九街骑楼装饰元素反映了以中西装饰元素融合与简洁化表达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如图l、2、3。

(二)上下九骑楼街色彩元素提取

上下九街骑楼建筑整体以灰白色、米黄色为基调,融入米白色、青灰色、砖红色等色彩,散发出古朴沉稳、古旧的味道。除了建筑墙面,在装饰构件上具有丰富的色彩。深色木质窗框搭配五颜六色的玻璃,为整个骑楼建筑增添一抹亮色。在中式风格的骑楼建筑中,多运用红色的柱体和墙身、绿瓦屋顶、色彩丰富的彩塑和雕刻细致的灰塑,极具地域特色与广府风情。彩塑多运用高饱和度、多种色彩搭配而成,搭配以白色为主的壁柱,体现出中西合璧的视觉冲击效果。除此之外,色彩丰富的广告牌、灯箱、橱窗等外部构件丰富了街巷的色彩种类,散发出繁华的商业气息以及带有市井味道的生活气息。

(三)上下九骑楼街材质肌理元素提取

上下九骑楼街的建筑材料一方面受广州地区的各种相关建筑章程制约,另一方面在材料上中西结合,采用了一些新型材料。骑楼建筑上的灰塑装饰经过加工之后在防水、韧性、黏性、塑性方面有较好的性能。灰塑由稻草和石灰混合成的草筋、纸和石灰制成的纸筋、石灰制成,加入彩色颜料即成彩塑,在上下九街运用广泛。在广府地区传统的满洲窗基础上简化演变而来的窗户,采用了木窗框和套色玻璃。同时,多个建筑采用了红砖的材料,可适用于砖混结构,这种广州地区盛产的红砖造价低、对人工和设备的要求也相对低一些。除了红砖,青砖和灰砂砖也有多处运用。相关建筑章程对骑楼的楼身、墙脚、窗户、檐口等部位的材料和做法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墙脚需采用石砖、灰三合土或者士敏三合土,檐墙高不超过十一尺半时墙壁厚度以单隅砖为限。上下九街还采用了水刷石、水磨石和灰浆这几种新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砖、石和灰塑,其质地坚硬且耐磨系数高。

三、上下九骑楼街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融入

(一)化繁为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碰撞

骑楼装饰元素丰富且特征明显,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一定的简化提炼,将复杂的装饰文化元素进行简洁化、符号化、现代化的表达,同时保留具有地域风格特征的基本形态。[8]将提取的装饰元素保留地域文化特点,使其具备良好的视觉效果与设计延展性,并且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1.单个元素的符号化表达:对骑楼街装饰元素进行符号化提取,在注重装饰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适度运用,打造一个特征鲜明、简洁美观的展示效果。可以简化后在形态和色彩上采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进行符号化的表达,突出元素的主要特征,达到设计意念的充分表达和传统元素的重新演绎。可以利用符号化提取将山花元素简化后运用在灯具、抱枕、杯具等软装配饰上,唤醒人们的审美趣味,感受到一种文化归属感。满洲窗在木质窗框与套色玻璃结合的基础上造型多变,其轮廓和窗框的分割纹样可提供一定的设计灵感,可用于门洞造型、艺术装置的设计。在喜茶广州LAB门店中,甜品区与实验室之间的门洞造型采用了骑楼满洲窗的一种轮廓纹样,以极简的形态将广府传统的满洲窗与现代化的造型语言结合在一起,并用深色装饰线条来点缀整个墙面,使传统造型具有了时尚感与现代感(如图4)。

2.多个元素的简洁化表达:除了单个元素的提炼转化,不同元素也可以搭配提取,通过分别提炼其纹样、材质肌理、色彩,形成疏密有致、内容丰富的搭配形式。多个元素之间的组合表达,有利于空间地域特色的营造,可以从设计中感受到老广州的生活状态,体味到特有的市俗风味与文化印记。骑楼建筑中的山花元素多运用几何形态,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肌理材质,比如石材、木材、金属等材质,结合冷色系或暖色系,利用几何拼贴的方式去营造室内空间的层次感与现代化的简洁视觉效果,适用于墙面装饰、地面铺装等大面积造型上。该设计中铺设的地砖和墙面用的手工砖是利用几何拼贴的方式结合水刷石和木材去体现骑楼装饰元素,充满一种秩序美与规则美(如图5)。

(二)复古配色,灰调与骑楼的美学演绎

1.配色的直接运用:骑楼色彩在室内空间的融入,经典的配色可以直接运用,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过渡要自然协调。上下九骑楼街整体色调以冷灰和暖灰结合为主,搭配一些丰富的色彩进行点缀,整个街道空间市井商业气息浓厚。将骑楼街色彩融入室内空间,以灰调为主色调,使用在大面积色块上,在家具、灯具、装饰配件上运用一些与主色调相近的亮色进行调和,可营造出一种广府老街巷复古怀旧又不失现代感的空间氛围。骑楼经典的色彩是结合多种因素历史沉淀的结果,是对和谐、适用性色彩审美不懈追求的体现。在对经典配色直接运用时,要注意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注重对整体环境的把握。

2.配色的创新运用:不同配色也可以创新运用,丰富其色彩的明度、纯度与色相,针对不同空间的主题、风格、氛围倾向,调节色彩搭配、色相变化、饱和度,主次协调,进一步烘托空间氛围。宁静氛围的空间可以以低饱和度的柔和冷灰色调为主,调和蓝灰色,打造悠远宁静的视觉感受;热烈温暖氛围的空间可以在暖灰色调为主的基础上将其中小部分色彩的亮度增强,再加入一点冷灰起到点缀,平衡的作用,营造明亮惬意的空间效果。喜茶广州LAB店中大面积运用偏灰色调的木色和纯净的白色,烘托出自然休闲的空间意境,给人以舒适宁静的心理感受。在大量运用木色的基础上,墙面、地面、灯具等采用不同色度的木色,加强色彩的层次感和递进性。再运用灰色和极少的黑色进行小区域的调和,打造了一个主次分明,色彩协调的复古感茶饮空间。

(三)解构重组,传统美学的活化新生

骑楼装饰元素的解构重组,意在提取装饰元素的内在秩序和逻辑,解构看似是将其原有结构打散,却又与传统元素保留内在深层次的联结。通过元素逻辑的再表达,完成元素形式活化新生这一过程,在当前的城市节奏中使人耳目一新却又可以品味到骑楼文化的印迹。

1.重叠、连续手法:元素重组形式多样,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大小的变换、方向的改变等可以打造多种不同的效果。采用重叠、连续的手法进行重组,在一定的秩序之内又有装饰细节的不同与光感的变化,散发出细致、规则的美感。喜茶LAB店中楼梯空间侧边的装饰带则是将骑楼建筑中平面型的山花和圆形的风洞进行解构,按一定的秩序进行连续排列重组,模拟出图案规则的灰塑形态,配合白色墙面,老广州风情在简洁的表达中舒展散发(如图6)。

2夸张、象征手法:装饰元素也可以采用夸张、象征的手法,将元素的一个具体细节夸张化,突出骑楼街巷的特征,使其具有鲜明性、地域性。在原本装饰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形式上的一定改进与变化,将创新性、趣味性融入元素的解构重组中,打造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喜茶广州LAB店的层高过高,运用解构、夸张的手法设计了异形折叠状的楼梯,使整个空间简约又充满趣味性,视觉冲击效果强烈。在楼梯天井一端,HELLO广州的主题装置是利用骑楼临街面灯箱的解构重组,打造出一个造型精致复古、顾客体验丰富有趣的老式户外式广告牌,完成了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地域特色的表达(如图7)。

3.位移、替换手法:将装饰元素打散重组,采用位移的方式赋予传统装饰元素新的生命活力,增加元素的视觉丰富度与想象力。替换是在保留原有元素特征的基础上将其他装饰元素的特点放到另一个装饰元素上面,是一种较为直观、简单的運用方式。位移与替换手法相结合,增强了整个室内空间的形式感。骑楼街中的灰塑装饰元素,在解构重组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中一部分替换为一种现代材质肌理或装饰元素,丰富装饰变化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

(四)意象提取,骑楼记忆的文脉传承

骑楼街巷的意象承载着广府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休闲哲学,体现着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和客观现实的写意。对骑楼街装饰元素意象进行提取,凝练设计之美、自然之美,将街巷意象与室内空间相结合,与骑楼文化发生深层联结,挖掘骑楼装饰元素焕新的可能性,传承历史文脉。上下九骑楼街紧凑排布的商铺、各式的户外广告牌,街边林立的各式广式茶点铺与酒楼,质朴自然的街巷色彩等各种街巷意象,构成西关地区独有的记忆文脉。在室内设计中,结合空间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主题,对街巷意象进行挖掘与提取,结合现代的审美表达,与情感相融,加深空间的文化底蕴,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喜茶广州LAB店位于商场与90年代建成的老广街巷之间,带有市井气息的休闲生活方式与快节奏状态在这里相融,所以整个空间设计强调舒适惬意、自然休闲的氛围,给人以轻松愉悦的空间体验。与好友相约饮茶,体味“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雅致闲情。双层落地玻璃幕墙使得光照充足、温暖惬意。家具的造型来源于骑楼街巷中材质肌理的意象提取,木饰面、金属构件、纯色软包靠背等一系列家具细节体现出老街怀旧感、肌理美感的意象化表达(如图8)。

结语

广府文化和西洋文化对广州骑楼街装饰元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具备兼容性、开放性、多元性和直观性,风格大胆创新,主动接受西方不同的风格。文章从骑楼街的发展来源、过程、特征进行了梳理,揭示了蕴含的审美表达和文化特征。并从局部装饰研究街巷整体,提取其元素特征融入室内设计,为相关设计提供依据与灵感,继承和发扬了地域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舶来老街巷调查研究”(17BG132)。

参考文献

[1]蔡易秀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J].设计,2017,(23):156-157

[2]董旭广州现代骑楼街道的运川研究[D].福建:华侨人学,2020:11-12

[3]彭长歆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M].上海:同济人学出版社,2012:12-13

[4]唐孝祥建筑美学十五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272

[5]鲁群霞刘平凡黄涛岭南传统窗户及其地域特征影响因素解析[J]设计,2018,(03):16-17

[6]王霖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7: 31-32

[7]陈志宏闽南近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64

[8]史乃丹李朝晖传统建筑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设计,2019,32 (01):110-111

作者:邢程 刘伟

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 篇3:

刍议广东地区的近代岭南建筑

摘 要 广东地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震央,在西方建筑的传入、岭南建筑的西化以及西式近代岭南建筑体系的初步建立过程中,区域内的建筑西化主导了近代岭南建筑发展方向,并呈现出一些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鲜明特征。在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中,近代岭南建筑形成传统建筑工匠和职业建筑师的两个层次建筑活动,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复兴建筑、西方建筑和中西合璧建筑四类建筑风格。

关键词 岭南建筑 西方建筑 近代化 建筑风格

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方建筑就开始传入岭南地区,这使得岭南建筑的西化比中国其他地区起步时间都要早。作为当时重要的对外开放地区,广东是近代中西方建筑文化碰撞与交流最早、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并于20世纪20-30年代最终建立起职业建筑师以商业为纽带的近代建筑生产关系和富有地域性、时代性的近代建筑体系。纵观广东地区的近代岭南建筑,其发展过程呈现为两个层次和四类建筑风格的脉络特征。

1 两个层次

1.1 传统建筑工匠的建筑活动

从近代营建的骑楼到西关大屋,再到开平碉楼、梅州围垅屋、潮汕侨乡建筑,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建筑工匠的杰作,极少有职业建筑师的参与,这些建筑部分地融合外来建筑要素,呈现出富有地域特征的多样化建筑风格。但是整体上依然从属于岭南传统建筑体系,这是由传统建筑工匠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建筑动机决定的,并不因外来建筑形式符号使用数量的多寡和规模的大小而改变。其中,外来建筑形式符号主要体现在建筑装饰上,丰富了岭南传统建筑的形式要素,却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建筑文化结构。这反映出当时开放、灵活的社会心态,是岭南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同时也具有一定猎奇性和盲目性,传统建筑工匠对岭南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再发展与职业建筑师的深层次设计文化追求有着本质差异。另外,鸦片战争前,传统建筑工匠在西式建筑的建造中也充当了土木工程师的角色,从广州传统的十三行商馆区的“中构番楼”最先接触到西方建筑技术,到19世纪末的沙面建筑,第一代岭南土木工程师才从传统建筑工匠主导的传统建筑业中分离出来。

1.2 职业建筑师的建筑活动

在近代岭南建筑西化的过程中,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是第一批非职业的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师,建筑活动范围限于澳门和广州的外国人聚集区,建筑类型主要有教会、商行和洋人住宅建筑,例如圣保罗学院教堂前壁是澳门唯一残存至今的17世纪初期天主教教会建筑,其设计者是传教士卡鲁洛·斯皮诺拉神父。鸦片战争后,大批的西方职业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师进入岭南地区从事建筑活动,建筑活动范围扩大到香港、汕头、惠州、江门等地区,建筑类型涉及政府、学校和医疗等建筑,代表人物有丹备(William Danby)、帕内尔(Arthur William Purnell)、伯捷(Charles Souders Paget)、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等。在20世纪初,美国职业建筑师墨菲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专业考察,并率先提出“中国古典复兴”式设计。岭南地区的华人土木工程师和职业建筑师相继出现后,全面进入各种城市建筑领域,逐渐成为近代岭南建筑的主导者,代表人物有林护、林秉伦、黎巨川、谭胜、杨锡宗、林克明、陈荣枝等。虽然这一群体的建筑活动时间较为短暂,只有十多年时间,对农村建筑涉猎较少,但是发展了以复兴传统建筑文化为主要诉求的主动式探索民族新建筑的社会思潮,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更显得难能可贵,在岭南建筑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2 四类建筑风格

2.1 中国传统建筑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岭南建筑风格,20世纪以前,中国传统建筑主导着岭南地区建筑的话语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消失趋势。保存至今的典型中国传统建筑有广州的陈家祠(原称陈氏书院)、梅州的张弼士故居和潮州的己略黄公祠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岭南传统建筑是1894年竣工的广州陈家祠,该祠规模宏大,集岭南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

2.2 中国传统复兴建筑

中国传统复兴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要元素,力图在近代建筑中复兴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新民族建筑设计风格,对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建筑师推动此建筑风格的形成,其中,美国建筑师墨菲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中国近代建筑先驱人物吕彦直在1918-1921年担任他的助手,其设计理念和手法深受墨菲影响,而林克明、杨锡宗等建筑师的作品也深受影响。这类建筑在广州有许多,建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最初的30余年间,例如吕彦直设计的中山纪念堂、林克明设计的市府合署、黄玉瑜设计的岭南大学女生宿舍等。

2.3 西方建筑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各种风格的正统西方建筑系统传入广东地区,加速了近代岭南建筑西化的进程,提升了岭南地区建筑工程技术水平,还影响了岭南建筑的审美取向。这类建筑可细分为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新折衷主义式、券廊式和新装饰主义式等,其代表建筑分别有广州石室圣心教堂、粤海关大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广东省财政厅大楼、沙面大街48号大楼和广东省银行汕头支行大楼。

2.4 中西合璧建筑

从早期十三行商馆区的中构番楼到岭南学堂部分建筑、广州骑楼和开平碉楼等侨乡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体现了近代岭南建筑西化的发展趋势。自16世纪到1945年以来,中西合璧建筑最为最丰富多样,是岭南民间建筑的重要建筑风格类型。其代表建筑有梅州的万秋楼、潮汕的陈慈黉旧居和开平立园等。

3 结语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输入,到20世纪30年代,广东地区的岭南建筑初步建立近代建筑生产关系,形成近代岭南建筑体系,突破了岭南传统建筑体系的局限性,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发展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多层次,民间阶层和精英阶层对外来建筑文化的接受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二是建筑风格多样,体现了岭南社会的开放兼容性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 彭长歆著.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J].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2003-06-30.

[3] 陆元鼎.岭南新建筑的特征及其地域风格的创造[J].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2008-02-01.

[4] 殷文清.浅析岭南建筑的发展[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3).

作者:谭长亮

上一篇: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论文下一篇:天翼战略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