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论文

2022-04-20

摘?要:“工学交替”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管理模式与之不相适应。要真正实现“工学交替”的学分制运行模式,必须对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就如何改革及创新“工学交替”下的学分制运行模式,体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理念,突出工学结合,并为此提供各种保障进行阐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论文 篇1: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的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研究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广泛应用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和施行下,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尤其教育信息化2.0的推行,为高职院校进行学分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将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融入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中。本文将针对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作出简要分析,首先介绍学分制产生背景,再阐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分制改革的价值意义,最后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几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策略上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高职院校  学分制  改革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正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实施,并积极鼓励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融入和应用,以期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数字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学分制的优势是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其在全日制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则主要是指学生从事本专业不限于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实践活动、竞赛、考证、科研和创新等活动而取得的,能反映学生能力的,有一定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以学分评价学生学习课程数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选择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所以,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学分制,并大力发展和推广实施。而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优质人才培养成为了高职院校施行学分制改革所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学分制产生背景

学分制最早是源自于选课制,是由德国柏林大学在1819年提出的,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引入了选课制且完善和改进了相关配套之后,于19世纪中后期由美国进行了学分制的建立和推广。

而中国引入学分制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是由蔡元培先生最早在北京大学提出并推行了“选课制”,这也是可以查证的我国最早推行的学分制记载,已经成为我国学分制诞生和应用的明确标志,而事实上学分制在国外的应用由来已久,且越发成熟,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美国家。

从国内角度来说,虽然是在21世纪之后开始在各大高校中推行学分制,但大部分是属于“学年学分制”。另外,在实际推行中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限制,且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多,这是符合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对学分制的应用优化能够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强调的要求:需要积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这就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学分制作为国内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键点。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学分制仍是属于学年学分制,即依据毕业最低要求进行学年和学分修读,笔者所将要讨论的学分制是属于完全学分制,其最大优势和特点就在于需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中心,其中选课制是有效完成修读学分过程的重要依据[1]。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当前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中,过于刚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学分制弹性并不匹配,而将计划作为主导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学分制中重视选择的运行机制也并不相容,且缺乏对信息化管理运行体系的建设与应用。

其次,课程建设与资源不匹配。完全学分制实施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核心要实施选课制。当前我国仍有不少高职院校生师比达不到18∶1的国家标准,维持教学正常的运转已经占用教师大部分精力,还要从事科研工作、班级管理等,教师已无精力和时间探索最新的课程建设,而依赖教育机构和各种社会资源来艺术化、演员化课程建设,师资不足的现实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课程资源的建设。而且对于信息化平台利用率相对较少,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

最后,计划管理与弹性管理的不匹配。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一般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统一进行学籍管理、课程安置、毕业审核与就业推荐等,各阶段管理任务单一。而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基础是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生源变化,取代班级统一课程安排的是一生一表式的自选服务,学生的修业年限也因“个性化”的弹性学习有所改变,导致学籍管理、学业评价、成绩管理等教学管理体系中包含各因素的变化。计划管理与弹性管理两者之间的不匹配,成为完全学分制实施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策略建议

(一)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优势

要积极借助教育信息化,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关键作用,如引入国家级、省级精品示范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例如到共享平台当中,将实体教学资源同样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并汇聚到数据库中,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资源之间的传递与共享。利用多渠道快速进行各类课程资源的完善,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和使用高质量教学资源,提高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利用率,从而面向全体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免费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知识[2]。

(二)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智慧课堂与高效学习平台

高职院校要加快教室与实验室等实训、教学场所相关教学设施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智能化课堂,并运用先进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建立智慧课堂与高效学习平台,更要能够融合物联网技术,扩大智慧课堂覆盖范围,打造智慧校园。教师也要高效利用智能教学设备,改变教学氛围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要围绕学分制为核心进行各专业实际需求的细化,实现标准细化与统一化,尤其要重视毕业总学分结构实际需求的細化与分析,并将其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联,由于毕业学分结构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选修课的比例设置对学生选课、高校师资任教课程有着导向性,所以,要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比例的搭配,这也极为有助于实现师资授课专业背景结构的最优化[3]。

(三)优化网络化空间机制,实现网络学习资源最大化开放

高职院校要将国家级、省级、市级网络平台资源在师生学习空间中进行共享,并实现行为数据的贯通,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课程学习行为数据和学分,并开设公共应用服务功能,结合学生各科学分为学生推荐优质的学习资源、习题、网络教学成果、图书资源、学业评分、个性化活动和综合素质评价,实现网络学习资源的最大化开放,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更高且具备更先进技术的网络化空间平台,为学生学分的获取开创新的途径[4]。

(四)完善信息化服务系统,确保高职院校新学分制的实施

学分制的实施,对于学生学习课程和成绩累积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强大的信息服务系统应是集教师管理、学工管理、教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的强大信息系统,在实现全校数据共享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反馈功能,形成学生学习轨迹数据分析图,绘制学生综合素质分析图,实现学业预警功能,保障学生怀才毕业,高质量就业[5]。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的财政与信息技术平台等支持,逐步推动校际间局域网的开发和建设,保证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信息通道的通畅,打造相应的学分认定机制,对同类院校优势学科进行学分互相认定,可以从全市乃至全省甚至全国范围逐渐形成联盟机制,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学科培育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其信息甄别、加工等相关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且也极为有利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快速了解,使学生就业前景更加开阔[6]。

四、结束语

结合上述文章内容所述,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也在持续进步,职业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会面临新的变化与要求。高职院校要正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要能够结合先进信息技术,遵循教育信息化标准要求,结合当前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并重点围绕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进行创新改革,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与开发共享,打造個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教学空间和平台,培养更多掌握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倪石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174-175.

[2]张燕.基于完全学分制的高职院校教学运行改革研究[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9(10):23,52.

[3]杨洋.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20,191(19):121-122.

[4]赵清艳,李微波.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39-240.

[5]朱帅玲,张宝磊.高职高专院校实施拓展学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教育界,2019,19(23):126-128.

[6]王燕.“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3):42-44.

作者简介:

冯振华(1981年-),男,汉族,河南许昌人,工程硕士, 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汽车维修、机电、机械工程。

周军晖(1988年-),男,汉族,河南许昌人, 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从事金属材料、机械制图理论教学。

作者:冯振华 周军晖

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论文 篇2:

基于“工学交替”的高职教育学分制运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工学交替”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管理模式与之不相适应。要真正实现“工学交替”的学分制运行模式,必须对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就如何改革及创新“工学交替”下的学分制运行模式,体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理念,突出工学结合,并为此提供各种保障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学交替”;学分制;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近年来,政府重视支持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联系,鼓励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紧紧依托行业,主动争取行业部门的支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设施,建立教学工厂,加强与企业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的合作。

基于“工学交替”的学分制运行模式的改革方案,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依据“工学交替”高职教育学分制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考核形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推行“工学交替”学分制模式的实践中,使学校、企业实现双赢,促进共同和谐发展。

一、“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目前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组建后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中专校的“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随着学院的发展而进一步提升。为此,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为广大教师们灌输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使他们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转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课堂不再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的方式采用项目化或任务式教学,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或项目导向法,把涉及的每一个工作任务或项目融入整个工作中,使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去学习、去理解。课程改革要突出学习过程及工作过程,要体现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法,教学设计中把实训地点与课堂相结合。

二、建立适合“工学交替”学分制运行模式的相关制度

1.建立成绩、学籍管理的相关制度

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分管理要求,根据工学交替的特征及各类课程的性质,建立新的课程考核方案,在成绩中体现并加重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成绩比例。把学生为了成绩而学习的观念,改变成为了能力而学习。让学生学习中不再依靠死记硬背,转而加强自己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参加的学习折算成学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管理。

2.设计学分置换,鼓励学生综合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增强高职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并获得特长学分的机会,制定专业特长学分相关文件。专业特长学分项目包括:获得各类国家级等级考试证书、参加省市级以上竞赛及获奖、参展和发表作品、考取职业(岗位)证书、申请专利、成果转化都可以取得学分,在需要的时候,允许根据规定替代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学分,或作为任意选修课程的学分。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拓展“工学交替”平台

根据目前的国情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完全通过自力更生,也不能完全指望地方财政拨款,应该依照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来筹措资金。如争取通过中央财政拨款、省级财政拨款、学院自筹经费等多种途径来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除此之外,学院还应想办法积极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等合作,逐渐加强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可由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及资源,企业提供建设资金、设备和技术,以企业管理为主组织实训。这样不仅增加了校内实训基地的比例,加强和推进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力度,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强化实训改革与管理

1.实训项目改革

根据专业教学与企业工作的特点,制定开设专业的“工学交替”实施方案及实训计划,确定实训目的、实训任务和实训地点。为了更好地规范及保证学院、学生及企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工学交替”顶岗实训协议书,使之成为学院顺利开展“工学交替”的可靠依据。

2.实训指导管理

学校指派落实“工学交替”实训指导教师,并明确其职责。他们不仅要负责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还需要与实训企业一起加强对学生的实训管理和业务技能指导,解决好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工作及生活问题。实训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同学校其他教师考核要求一致,同时,为了保证和加强教学质量,加大教务处和督导处对实训授课进行不定期督查的力度。

3.工作管理

主要交给企业负责,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与企业之间联系,同时还让企业了解了学生,并为以后录用提供参考。因有严格的厂纪厂规,又与经济利益挂钩,还与未来录用就业有关,因而学生基本能够遵守。

五、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学交替”能使学生能力提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发展后劲。所以,我们在强调工对学作用的同时,更要保证学,加强对学的管理。因为对学生来说,不管哪种教育模式,学的性质不能变。只有这样,“工学交替”才能真正实现工作、学习两不误。

技术人员在熟悉器械设备性能的同时,更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相关领域的新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一定外语基础和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要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同时,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六、“工学交替”学分制模式尚需探讨的问题

1.因地制宜,开展改革

“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种尝试性实践,因而应该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从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出发,推进深层次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

2.提高工作积极性

通过不断完善评价制度和相关的机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把改革的思想和观念深入到全院所有的教职员工。正确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并以此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总之,实施“工学交替”的学分制运行模式,要求做到四方面的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参加企业工作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只要我们做到、做好了这些工作,一定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范育军,黄广茂,蔡厚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郭占苗.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陈素敏,赵悦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5).

作者:毛乐琦曾祥麒

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论文 篇3:

刍议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

[摘 要] 伴随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受教育者主体的广泛性愈发突出,其终身学习需求也愈发强烈。值此形势,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立足于社会需求与实际发展问题,进一步深化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构建合理的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提升学历继续教育的育人成效。在阐述高职院校实施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三点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改革工作的现存问题,本着推动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工作再迈新阶之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四点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意义;现状;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 陆 秋(1985—),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学分制是社会发展变革的产物,以学生所取得的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并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培养创新性、综合性人才为最终目的。在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既往所获成绩基础上,再行推动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1],实乃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之举。

一、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之重大意义

(一)实施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之所需

一方面,科技发展趋势对人之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才需求也更为多样,传统而又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难满足社会用人需要与学生学习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得以应运而生,学分制改革则为学历继续教育增添了灵活性,更好地滿足了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知识更新速率也对人之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需求,人们的知识需求更加旺盛,知识更新速率也因而得以提升。学分制改革的推行恰好为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以及有着不同学习需求的人员提供了更好获取知识以应对瞬息万变之社会的可能。

(二)实施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之所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尤其突出。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让学生“上好学”已经取代让人们“有学上”而成为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更加注重办学成果,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2]。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摒弃传统教学管理方式,推动学历继续教育创新式发展。一方面,传统的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差异性明显的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而学分制所要求建立的科学管理模式中人文性与灵活性更加突出,能更方便地控制和调整教学管理过程;另一方面,在国家快速发展的形势之下,推动学历继续教育创新式发展,提升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成果业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必须积极调整既往教学模式,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是满足学生个体学习之所需

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生整体呈现以下几点特征:(1)知识背景不相一致。其中既有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应届高考落榜生,也有从未接受过正规中等教育的学生,更不乏毕业多年、所学文化知识几近忘光的社会从业人员。(2)学习进度快慢不一。碍于知识背景的不同,不同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进度也难以一致。(3)学习目标相对明确。多数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工作需要来选择专业与课程,学习目的明确且针对性较强。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生构成复杂,对多样化学习内容及个性化学习选择的需求更为强烈。而从实际的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过程来看,其大多是在传统教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化学习特点与差异化学习需求。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则不然,其突出的灵活性与人性化特征能够更好地迎合学生个体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二、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之实施现状

(一)对相关政策法规重视程度不充分,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推进难

一方面,虽然国家已于政策法规层面为高职院校实施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但高职院校却普遍未能给予相关政策法规以充分重视。无论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教育部印发文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3],均已为高职院校推行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给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与任务。然而,从高职院校改革实施现状来看,其大多仍在沿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甚至部分院校至今尚未启动相关改革工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工作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在改革体系未搭建、制度规定不完善、教学设备不充分、改革进度慢等方面,导致学分制改革工作贯彻落实得不彻底。

(二)校际发展不均衡,校内缺乏制度保障

学分的互认与转换以学历继续教育学分体系为基础,学分体系搭建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分制改革成功与否[4]。然而,从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实施现状来看,无论是校际还是校内层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发展问题。一方面,校际发展不均衡导致学分制改革工作遭遇瓶颈。(1)各类学历继续教育机构在学分制改革方面进程不一。学分制是学生学分互认与转换的基础与前提,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或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目前尚未实施学分制,以致学生学分的互认与转换工作无法落实,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工作成效甚微。(2)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实际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操作层面缺乏相应的指导性规则。统一、细致而又不失灵活性的指导性规则的缺失,导致各类机构无法实施具体的学分互认与转换工作。另一方面,校内学分制改革工作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从根本上说,相应制度的确立之于高职院校内部学分制改革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工作是自上而下有序推行与落实的,因此,必须先有制度这一“顶层设计”,然后再以此指导具体的操作流程。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制订具体的规程细则以打通各个工作环节,从而导致自身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工作难以推进。

(三)缺乏学分认定与转换实施细则,学分制改革成效不大

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实施需要涉及多个具体问题,比如哪种学分符合认定标准,如何对合乎认定标准的学分进行认定,如何进行学分转换,以及学分转换需要遵循哪些规则等。这就意味着须有明确的实施细则为高职院校实施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以确保工作推进顺利、工作成效突出。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非但未制定明确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且学分互认与转换的范围与具体操作流程也模糊不清,改革工作收效甚微[5]。

三、高职院校学历繼续教育学分制改革之提升路径

(一)构建一体化学历继续教育学分体系,修订原有教学计划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学分体系,统筹安排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工作。具体而言,构建一体化学分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改革院校招生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学生自主选课制度;优化专业课程模块;制订学分认定与转换实施标准细则;建立学业监控与预警机制;完善评估与考核机制等。该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职院校全过程、多方位地进行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管理与操作,从而保证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须进一步修订原有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推动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原有教学计划,使其能与学分制改革工作相适应[6]。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既需要制订明确的学分制实施细则,也需要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做出实质性变革,不断优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置,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最大限度地体现学分制的优越性。

(二)制订完善的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推动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应坚持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并积极满足学生差异化与个性化突出的学习与发展需求,稳步重塑各专业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全面分析各类知识需求,如职业岗位知识需求、能力体系知识需求以及个体发展知识需求等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7];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要在充分分析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个性差异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为学生群体提供更为多样的课程选择方案。

(三)实现校际、校内多部门/专业联动,丰富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课程资源

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与渠道,课程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到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方面亦不例外。从此意义上讲,高职院校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同样需要注重开发与丰富课程资源。当前,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本课程资源、产教融合校企资源、权威教学资源库课程资源以及线上课程资源等[8]。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线上课程资源。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高职院校带来了越发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这一事实也从侧面传递出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工作之重点所在:不断开发与丰富线下课程资源。具体来说,这一工作需要打通以下两个关键环节:(1)实施校际、校内多部门/专业联动,以实现课程资源同步与共享;(2)确立课程标准,以在保证课程资源丰富性的同时,为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9]。

(四)建立与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为更好地推动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高职院校应制订与改革工作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具体学分认定转换规则。作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工作的细则,该规则具体包括学分制总原则、学历继续教育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规则以及具体实施流程三个方面[ 10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须以两方面内容作为推动改革工作的有力抓手:(1)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学分制改革实施细则,以确保其能够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成效;(2)制订具备可操作性的工作管理规则、管理办法以及管理流程,以为相应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明晰的执行依据,确保二者得以有序开展[9]。此外,高职院校在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过程中还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学分制灵活性特征突出。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方法不再适用,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必须既能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又可兼顾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也对教学条件及设置等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2)学分制改革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学分制改革打破了由来已久的年级与专业限制,学生在获得高度选课自由的同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分散状态,因此,高职院校亟须变革传统的学历继续教育学生管理体系。(3)高职院校须对原有运行机制进行重新设计。在学分制改革的形势下,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差异性明显,选课自由度大增,这一切都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周全考虑具体改革举措的可操作性,以保证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在全民学习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既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必然之举,也是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诚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高职院校始终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如文中所指对相关政策法规重视不足、改革工作贯彻落实不彻底、校际发展不平衡、校内保障制度未确立、缺乏学分互认与转换实施细则、改革工作成效低等。但相信,高职院校只要立足于问题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逐步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学历继续教育学分体系,制订完善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际联动与校内多部门/专业联动,不断丰富学分制课程资源,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即可突破学分制改革瓶颈,推动高职学历继续教育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华影,王法新,刘远霞,等.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课程学分认定及转换规则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6(9):48-52+80.

[2]王法新,包华影,刘远霞,等.关于北京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功能定位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7(7):48-53+80.

[3]赵琼.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9(3):77-82.

[4]马国刚,李红燕,孙姚同,等.教育改革新常态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18-24.

[5]郑许冰.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选课制存在的问题及對策思考——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20(6):152-153.

[6]曹洋.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综合改革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1):45-49.

[7]徐高虹,周珑.地方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8(8):76-78+94.

[8]王海军,辛杨,王蒙,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制改革实践研究——以齐齐哈尔医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为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5):71-73.

[9]丘敏,林徐润,杨帆.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研究及路径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2):24-27.

[10]赵清艳,李微波.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39-240.

On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U Qiu

(College of Extended Education, Nanj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credit system reform;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promotion path

作者:陆秋

上一篇:法学教学与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建筑和城市设计特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