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语文新课程贯穿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它的颁布,为我国的教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实施,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新课程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立足于人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初中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同样应该体现智、能、情的价值取向。对初中生的要求,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情感、灵性的启迪,使语文的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充分体现。

1.增进学生的智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陶冶情操、丰富感情、锻炼意志、健全人格,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为此提供了方便。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民族共同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养成尊重祖国语言、文学,并在运用中逐步达到完美,规范的目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语言潜能,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方式,为其营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促使其在课堂与课外的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亲身参与提高语言的表达,写作能力,提高智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与探索精神,并促使其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独立判断的智能。

2.培养学生的能力。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的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心理习惯等丰富而多彩。汉语还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形象性、表意丰富性的特征。因此,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应通过对文章的诵读与感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阅读后能吸取有用信息,剔除无用、有害信息的能力,合作,整合阅读中能博采众长的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遵循汉语教学规律,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3.丰富学生的感情。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学息息相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与文化品味,充分发挥语文课培养学生健康情感、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功能。诱发与培养人的灵性是阅读教学的明显特点。灵性是人在对语言文字感悟方面所具有的潜在素质,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与创造力相通。因此,启迪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灵性的启迪,将诱发、培养学生的灵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灵性,以实现语文教育在培养,丰富人的感情方面的特殊作用。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进行策划与选择的过程。深入研究阅读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1.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的,对新知识的摄入实际上也是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将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上,书本里的各类语文知识点的分析上,语文教师大多强调课文的背景、分析、评价与结论,学生大体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位置。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活情趣与人文魅力。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尽管初中学生阅历有限,但绝大多数语文所叙述或描绘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揭示的也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事理。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当作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

2.以学生的阅读感悟与生活体验为基础,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不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就不同,所领会的作品的含义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阅读教学方法不应回避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理解差异。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理念上的明显进步。要使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在实践上也与之同步发展,就必须营造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开放性的教学氛围,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课堂提问设计要有民主,开放意识,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以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涵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浙江历来为“人文之渊藪”,目前又在建设文化大省,课程资源特别丰富,开发利用的条件也特别优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资源的地位认识不足,作用发挥不够。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补充。两者的和谐统

一、有机结合非常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到课内的印证和转化。促成课内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有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理论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能有效体现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新理念。

4.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基调,提倡并实行个性化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其形成一种自主的、和谐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人格。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应从预设封闭走向生成整合,促成语文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由课堂向生活、由语文向人文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人格发展整合起来。语文阅读教学应从静态理解走向动态感悟。语感是语文能力的独特体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相机点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领悟、体察阅读内容,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应从统一求同走向多元创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大力营造浓郁的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比较、联想,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维发散,系统组合,使之跳出复制性思维的框架,充分释放多向探索的潜在激情,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优化其语言思维品质,发展其独立自主、求新求异,张扬学生言语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言语主体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其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阐释既为语文教师留下了自由驰骋的空间,有利于语文教师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也对语文教师特别是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并首次提出了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新课标还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作了阐释,对课外阅读作出了要求。而这些要求与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相去甚远。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语文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2.更新知识,及时调整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较之旧教材,新教材的最大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这些变化无疑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给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留下了空间。然而与此同时,也给教师更新知识,调整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涉猎更多的作品,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及时汲取最新知识,最新成果。从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广博而专深的学识。

3.培养品质,以自己的个性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教师的个性就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而教师的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的形成,绝非信手拈来,一蹴而就的易事。教师的个性能影响并带动学生的个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能优游自如地将学生引领到作品面前,和学生一起感受和领悟语言之美,情境之妙,使学生对语文课有期盼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见。语文教师需要着意培养自己的人格,让学生期待感知与思考,期待获得惊喜,期待语文教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美不胜收,能给人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而欲达此目的,语文教师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个性,不断“充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索,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在维护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殚精竭虑发展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

4.刻苦钻研,革新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思维教育、人格教育的任务。朱自清先生曾说:“语文学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语文新课标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的五彩缤纷,自然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大纲要求阅读教学重视感受、体验、咀嚼、涵泳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感受、领悟、吸收、消化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适应现代观念下的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力求教学方法求真,务实,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二篇: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析(范文模版)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析

二、解决的对策

事实上,每个教师都会在其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总结,找出各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以下只是就作者的几点经验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1、依托教材,扩大学生阅读面。

针对学生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方向缺乏甄别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如在学习《论语八则》后,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扩大学生阅读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关于《论语》的其他文章,或者是《老子》、《庄子》的相关文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内容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当然,前提是教师要规划好时间,对这样富有人文精神的课文,教师完全可以以“阅读理解”为教学核心,其他方面的教学,可以放到其他课时中。二是教师通过课堂,调动学生对本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怀着兴趣的前提下,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如可以以“孔子弟子三千,但最让他欣赏的是谁?”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也就随之增长了。

2、发挥学生想像力,实现学生个体思想的转变。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在文章后面,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明确的解答,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思考,不能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么一句话进行猜测、阐述,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犯的错误。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全文,立足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当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学生自己进行发挥。但是,教师必须要设置条件,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解读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测中,贯穿一定的个人思想。如有学生喜欢幻想,把时空进行转换,让孔乙己到现代社会,然后思考竞争激烈的中考压力下,孔乙己是否能“中榜”。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也是应该肯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中的“科举”与当前的“高考”作了对比,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个人阅读理解能力的升华。

三、结束语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

第三篇: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

【摘 要】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谓深度阅读,就是要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通过精读细品、圈点批注、深度对话、主问题设计和拓展性阅读,在阅读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度阅读;深思;深悟;深识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文本阅读的应试化、文本解读的肤浅化、主题理解的单一化等倾向大行其道。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阅读、技术层面的解读,无法达成阅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迷失了阅读的真正意义。

阅读是有不同层次的,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高中阅读教学应当在深层阅读的研究上下功夫。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要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在阅读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1],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

一、深思:圈点批注,激发阅读自觉

笔者认为,深度阅读必先深思,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文本做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而是调动知识积淀和情感体验、亲历阅读感悟的过程,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完成对文本意义创造性建构的过程。

深思要以精读细品为基础,对每一篇课文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让学生潜心会文,披文以入情,力求含英咀华,达到文我合一。精读细品是阅读获益的根本所在,研读的仓促草率只会导致阅读的低效甚至无效。

圈点批注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自觉形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所谓„注‟,就是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对文中关键处、疑惑处标示或解释等;所谓„批‟就是于文中奇妙处、动情处进行评点,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抒写主观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2]。

阅读时对文章中的衔接词、过渡句、有意义、能上升到一定高度的词句、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语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作批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体味,既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理解蕴涵的意思。譬如,预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的学生在标题的“最后”两字上进行了圈点。还有名很喜欢古典小说的学生,在预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中的“初嫁”进行圈点,并加批注提出质疑: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之久。苏轼是对历史无知,还是故意出错?如果故意为之,那又为何?又如,《老王》一文中:“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不少学生预习时对“愧怍”一词进行了圈点批注。是啊,杨绛先生对老王是照顾有加,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篇尾何以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些批注,既有对词语本身的探讨,更有对人物遭遇和社会环境的深层探秘。这种质疑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批注式阅读是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性阅读为指归的,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身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去解读。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原生态阅读,重视学生对课文的初始印象和原始理解,允许学生对作品“误读”,尤其要鼓励学生“读出问题”。发现问题是阅读者对文本的一种深度把握,是研读到一定深度时的智力与心理的必然反应。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的同时,对文本产生疑问和进一步探究的冲动,由“思”而抵达深悟。

二、深悟:深度对话,升华阅读体验

当今阅读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义务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笔者认为,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对话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应该是深度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这种对话是在上述四大主体之间展开的,阅读的意义也是通过这种网状关系来实现的。

作为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应善于利用深度对话,将课堂引入到各个行为主体共同探究文本内涵、建构崭新的文本意义的轨道上来。要善于把握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关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度,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主问题”意识。“主问题”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过于琐碎、过于肤浅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核心问题。“主问题”是深度对话的一个节点,一堂课有一两个就足够了。其关键点是要找准文本最佳切入点,给定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对课文而言,统摄全局,最有价值,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内心求通而未得,可以引发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问题设计得巧妙,且有深度和张力,就能在阅读教学中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在教学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时,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他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通过学生的主体体验、课堂深度对话,学生作出了如下几种解读:A.感激之泪,B.自责之泪,C.悔恨之泪,D.开心之泪……“主问题”设计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文本有更为深入的情感体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所突破。

《老王》一文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是大家公认的作品文眼,“愧怍”是全句乃至全文的关键词,以此作为切入点,设计好相关的一个话题,就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力。

有学生认为,老王是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直着脚,给作者送香油鸡蛋,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的“我”却毫无感觉,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所以“愧怍”。还有学生说,“我”关注老王太少,连他去世都不知晓,心中自然感到“愧怍”。

在对话中我提醒学生,这件事情发生的前后,文中多处细节值得我们细加玩味、体悟。此前,杨绛与老王的交流皆是拉家常式的,诸如“说着闲话”“闲聊”和“问”等,这使老王觉得杨绛从心里把他当作朋友、“亲戚”。可是此时,杨绛反而少了“闲话”“闲聊”,有的只是“吃惊”的神情、“强笑”的表情和多余的“解释”。尤其是当杨绛谢了他的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说:“我不是要钱。”那么老王要的是什么?或者说老王渴望得到什么?

至此,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对于“没什么亲人”的老王来说,其实早把杨绛一家看作胜似亲人的“亲人”,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是自然之举,送后不收钱也属情理之中。他多么希望杨绛也能把他当作真正的朋友(“心中的亲戚”),而不是普通的朋友(车夫和顾客)。这愧怍之意,源于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源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自我解剖、自我反省。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建构。在不误读的前提下,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自己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在深度对话中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可以“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只有建立在深度体验基础之上的多元解读,才可能持久,才能感知文本的厚重,才能体现思维与精神的深度。

三、深识:拓展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作拓展延伸。拓展可以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也可以是课外,就其类型而言,或补充性拓展,或迁移性拓展,或比较性拓展等。就其目标指向而言,或单纯的丰富积累,或重在迁移,或“语文感悟”,或“人文感悟”等。

研究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是行之有效的拓展方法。就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感悟。

如,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到底该如何理解?在学生读过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之《苏东坡突围》和《苏东坡传》后,我又介绍了几篇文章,要求学生作深度阐释。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有用世之志。但苏轼早年也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影响,入仕后,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折,佛、道思想的影响逐渐加深,故而在同一首诗里,既有人生如梦的感叹又有超脱旷达的抒情,这不足为怪。这种“深识鉴奥”是以拓展阅读背景为前提的。

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随着视角的转换,通过“内引”和“外联”,可引导学生把一个独立的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进行拓展延伸,可以就作品的意蕴进行多维和深度的解读。

如《雷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如果有真爱,那么当知道鲁的真实身份时,为什么是“严厉”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如果没有真爱,为何又要保持以前家居的状况?经过阅读原著以及一些名家的点评性文章等,学生基本达成共识:周的真爱,是对当年漂亮的梅姑娘的真情流露,而一旦侍萍对他的名誉、地位构成威胁时,所谓爱便不攻自破了。这种叶公好龙式的爱,反映了周朴园的极端虚伪、冷酷,虚伪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欺骗了。学生没有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而是设身处地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拓展性阅读程度愈深,阅读感悟就愈多,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越活,阅读的发现价值就越高。

文本中经常有一些令人费解和困扰的细节,“如果把它们放在文化背景中去透视,就会一目了然,得到正确的解释,有助于开掘文本深层的思想、文化、美学的底蕴”[4]。反之,就只能看到文本的表层现象,无法触摸到文本深层的脉搏和灵魂。

【参考文献】

[1]张金.阅读教学改革应切实抓好“五个转变”[J].语文教学之友,2001(12).

[2]刘荃.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09(10).

[3]菅利霞.多重对话策略的认识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语文学刊,2012(06).

[4]刘方.文本解读“四重奏”漫谈[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09).

第四篇: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策略探析论文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最多的知识,发展阅读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可以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给学生把教材内容讲解透彻,就可以提高阅读水平,不注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很死板,学习效率也很低,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阅读水平就在兴趣中得到提高。比如:阅读《大海睡了》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听过大海睡觉吗,大海如何睡觉呢”,学生肯定会感到诧异,产生“大海还会睡觉”的疑问,这个问题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想往下阅读这篇文章找到答案,体会“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的情境。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什么、如何学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决定自己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缺乏互动性,学习效率也很低,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主角,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阅读水平就在主动学习中得到提高。比如:阅读《小河与青草》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小河和小草互相帮助,小河才能更清澈、小草才能更碧绿,学生意识到同学之间也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三、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认为课堂气氛属于外在的环境因素,对学习影响不大,内在因素才是关键的,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不能管好自己,这样的课堂缺乏快乐性,学习效率也很低,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以阅读为乐,阅读水平就在快乐中得到了提高。比如:阅读《世界多美呀》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美丽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争前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的说美丽的世界中心想事成,有的学生说美丽的世界中有各种好玩的玩具,还有的學生说美丽的世界中有很多好吃的……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教师再问“那大家知道小鸡眼中的美丽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从而在活跃的氛围中开始本篇文章的阅读,从而体会小鸡看到“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的美丽世界之后的欣喜之情。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板书的形式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写起板书来很费力,学生看起板书来也很枯燥,这样的课堂缺乏现代性,学习效率极低,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多媒体中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让阅读的现代性更强,学生也可以对多媒体中展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阅读水平就在现代学习中得到提高。比如:《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乌鸦喝水的过程,“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乌鸦开动脑筋喝到水的过程,并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事情也要勤于动脑筋。

以上内容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水平的策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不要因为自身水平的不足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改正自己的策略;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找到更多可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秋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南北桥。2016(10)

[2]冉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海燕》的写作探析大全

《海燕》的写作探析

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深得列宁的喜爱和推崇,也被历年来的文人学者所钟爱。《海燕》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文章的结尾富有深意: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作为预言家的海燕的振臂高呼,更是作者吧海燕作为一种象征物而寄予了它开创美好的未来。

除此之外,还在于作者描写了海燕的活动的背景。海燕生活在苍茫的大海上,与乌云、狂风、巨浪、雷声和闪电相伴。它没有一个安逸的休憩场所,没有一片宁静的 港湾,甚至连一块落脚之地也没有。然而,面对大自然的一切灾难,海燕却像一个勇敢的战士,真的猛士一样搏击长空,与狂风、巨浪搏斗,敢于与风云雷电相争。 这种像战士一样的勇敢地高傲地飞翔的英姿,真的猛士一样的像箭一般地直冲云霄热情似火的高大的形象,是一种何等的坚不可摧的力量啊!

相比之下,呻吟的海鸥,吓坏了的海鸭和蠢笨的企鹅,它们把自己那“胆怯和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这里作者用后者来衬托前者,流露了作者对海燕的战斗精神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批判了海鸥、海鸭和企鹅们的畏缩不前,明哲保身的个人主义哲学。对比和衬托尽管只是一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然而在文艺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这种对比和衬托的描写方法,寄予自己的爱憎倾向。而高尔基的《海燕》正是采用了上 述的方法,加上象征手法的灵活运用,塑造了一个具有战士一样美的海燕形象。作者说:“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里 作者把海燕飞翔的恶劣的气候和极坏的环境作底色,或者说用恶劣的环境来衬托海燕的顽强的战斗精神,胜利的预言家的无所畏惧的高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 灭的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之美!

散文诗《海燕》正是通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段来谋篇,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拟人化的详细的描写,沙皇时期的各种黑暗势力,各种腐朽的制度,各种丑恶的现象 均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而面对这一切,海燕高傲地像一个精灵一样地叫喊着——它代表了一种社会的进步力量,正是这样一群工人阶级或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像 海燕一样具有顽强战斗精神的人,在与一切黑暗势力、腐朽制度的战斗中,海燕获得了永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上一篇:初中物理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中物理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