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2024-04-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兴趣(精选6篇)

篇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词句训练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阐述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实践阅读兴趣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因此,革新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势在必行,在改革的大背景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抓住课文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点,进行教学预设是调动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鼓励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也是如此。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一)教会学生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二)抓住课文内容与学生阅读兴趣的相关点

1、预设悬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置阅读悬念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读物的期待与向往,对读物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结局的关注,对故事人物的命运的关切。从而产生对读物的强烈阅读愿望和期盼。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本着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在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检查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设疑激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设置阅读悬念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读物的阅读期待,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

2、预设表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本剧的感悟品味,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角色扮演充分表现出来,让文本在愉悦的实践活动中悄无声息地进入学生的心里,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景。通过表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班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实践证明,表演同学们搭起一个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创造生命的精彩,品尝成功的喜悦的舞台,为群体阅读兴趣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3、预设争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这一过程正为预设争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了可能。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文时,课前预习时我放手让学生提出与教师、与教材不同的观点质疑。我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同学们非常认真地阅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也体会到了作者呼吁人们增强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而且谈起环境保护,同学们都有亲身感受。那么,你们在读课文时有没有与作者不同的想法?有没有你想到而作者没有想到的地方?”一个学生回答:“既然矿产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就会越来越少。那么,有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不是照样会越来越少吗?我认为课文对这句话阐述得不够清楚明白。”还有的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我的家乡环境的破坏就是因为过度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的。我觉得,课文应从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造成森林、生物、大气等再生资源破坏来说明环境保护的意义„„”在展开争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会受教材的限制,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预设争论,悄然点燃阅读之火。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原动力其兴趣才有持久性。

(三)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

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四)总结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词句训练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老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比如: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由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老师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顿遭瓢泼冰雨……针对这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

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4、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

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5、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第二,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老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第三,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第四,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例如: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6、尽量提倡课内海量阅读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海量阅读”,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可以到达一个新的境界。我们可以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第二阶段: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第三阶段:四、五、六年级则“海量阅读经典”。

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为此,我们开一个可以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这本小册子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

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这是我结合入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孩子们喜欢,我也因此一举两得。

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我们把二、三年级归为中年级段,这一年段的特点是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有了一年级的基础,语文课本学生们来说很简单。从二年级开始,只消半个月时间就能读完整本语文书。我的教学方法也很简单:一是略读教材,如《小英雄雨来》《猎人海力布》等,学生自己默读一遍就行了;二是精读的文章也不去条分缕析,只要求有感情朗读,学生诵读的文章越多,朗诵、理解能力越高。到三年级时,不经过预习,只要默读一遍,或听一遍录音,学生就能有感情朗读。

篇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一、营造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 建图书角, 解决学生无书读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其斯提出:学习促进者往往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上。初中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阅历, 对图书的内容有了更广泛的要求, 但有的学校图书很少, 仅有的那些书也不受学生的欢迎, 当然无法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出现了学生无书读的问题。因此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学生无书读的问题。我们要利用现有的资源, 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籍。我带领全班同学建立图书角,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拿出来, 供大家阅读。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课外书。我将这些书做好登记, 集中起来, 供全班学生借阅。

2. 办班报, 激励学生阅读。

我发动全班学生办班报, 将其分为多个专栏, 将学生按兴趣进行分组, 各组负责一个专栏, 一周出一期, 发给全班学生进行阅读。报纸上的内容都是经过各小组精心挑选而定稿的, 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 这样学生可以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处在一个书的世界里, 书气十足, 自然会激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角色体验, 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所谓角色体验, 就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获得独特体验,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置身于文中的角色, 从而体会角色所处的环境, 用角色的心来感受, 用角色的眼睛来观察, 用角色的耳朵来倾听, 从而将静态的文本内容动态地展现出来, 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二课时, 让学生扮演父亲、同学、杰克的角色来复述课文并进行表演, 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利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将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进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到遇到困难时, 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走一步, 再走一走”, 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三、组织丰富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 可以有效激起学生阅读的需求, 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培根说过:“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 而且可以使人精明。”读完一篇文章, 我们总会有所感触。我们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可以是对文章写作特点及技巧的评论, 也可以摘抄文中的名人事迹、名言警句、精彩语句;可以是一句话, 也可以是一段话、一篇小文章。学生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素养, 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 另一方面学生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提高阅读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继续阅读的动力。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巩固阅读成果。我们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 如歇后语大赛、猜谜大赛、诗词赏析及各类比赛。这样可以将阅读所得的知识用到各种活动中, 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 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这样会使学生会以更加强烈的学习热情来进行阅读。

四、运用激励机制, 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

学生的内心深处希望得到肯定。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运用激励机制,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因而他们对文中的人、事、物的看法与感受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学生阅读过程与结果的评价不搞一刀切, 不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标准,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评价、有效教学。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感受, 为他们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阅读要充分, 指导要具体, 评价多样化。评价的方式有许多种, 可以教师读、学生评, 可以学生读、教师评, 也可以学生读、学生评, 自己读、自己评。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 要选好时机, 给予具体的指导, 使学生虚心接受。评价的语言不要简单地使用“很好”之类的语言, 要具体, 富于变化,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具体的阅读内容进行有效评价,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与勇气, 学生才能以更大的学习激情参与到今后的阅读中来。

篇4: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兴趣培养

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文本总是存在广泛的“空白”空间,每个读者都有着自己的“阅读情景”。因而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这就存在着个体的主观差异。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其实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来进行,尽可能丰富学生们的阅读面,这是根据个性培养阅读,同时也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来培养学生个性和学习兴趣的双全方法。那么,如何有效进行丰富阅读的培养,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广泛的阅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广泛的阅读平台。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教学往往是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教学,这样其实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固定化,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阅读面上非常狭窄,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阅读兴趣,如让同学们排演一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的话剧,让同学们认真阅读原文,根据原文来进行排演。这样使学生们在话剧表演中体会阅读的情景快乐,体会文字所带来的艺术表演。并能让有兴趣的同学们了解更多莎翁的作品,说不定下一个戏剧大师就在他们之中。感受文字的力量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更多自身体验来得到的,所有的生活点滴都可以在阅读中找到共鸣,那就是读者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们找到的认识感受甚至是人生的方向。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阅读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說、敢为,促使学生找到他们自身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并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自身素质。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们积极阅读,想读书、爱读书。只有在这样充满热情、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丰富阅读的兴趣才能得到培养。

二、善于抓住学生兴趣,有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阅读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而一部《时间简史》就蕴含了绚丽多彩的宇宙黑洞、相对运动等有趣的物理世界,是一部探索不完的奥秘读本。也有老庄讲道德经,说“善上若水”的哲语,孔孟之道的入世之发,还有夏洛克·福尔摩斯带着他的好搭档华生一起解密破案。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文字,它记录了世间所有美好的一切并让他们保存下来,让后人世代传承这样的美。阅读就是一场又一场心灵的旅行,是最好的与已故的伟大的人们进行交谈的方式。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要广泛涉猎,了解学生兴趣,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有效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从兴趣开始,给他们介绍相关的阅读文本,引起兴趣从而扩展他们的阅读书籍。

2.抓住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语言幽默或是欣赏艺术价值高的文章提供给学生们阅读,从语言的艺术感来吸引学生阅读。

三、做到“丰富有界”,切实提高丰富阅读的效果

篇5: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人大胆的预设:“将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的人。”而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的当务之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

一、精彩导入,让学生“悦”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们对新课的导入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先声夺人的气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很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这是《斑羚飞渡》一文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吗?

生:喜欢!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动物故事。故事发生在西藏。一天,一位猎人发现在不远的草坡上有一只肥硕的藏羚羊,奇怪的是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忽然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眼里流出。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然保持着跪卧的姿势,脸上的泪痕清晰可见。当他剖开藏羚羊的腹部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羚羊。(摘自美文《高原精灵》)。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体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生命啊!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让我们看到了动物的高贵灵魂。相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将会再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一幕吧!这个故事导入创设了情境,学生被老师动情的语调、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了。学生在听的过程对动物世界中的母爱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也产生了疑问:难道动物之间的感情真的有如此令人感动的举动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调动了起来,很快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带着兴趣和好奇,快速默读课文,去搜索那动物世界里感人肺腑,惊天动地的那一幕。有了兴趣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

二、让语文走进生活,让学生“愿”读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而教材是用于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媒介或只是载体。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作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这一载体,也是课程教学观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后,我并没有因为教材教完而结束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在一个晴朗的清晨,我会指着天空问:“天空中那丝丝缕缕的白云,叫什么云?”学生会自信地说:“卷积云。”在一个沉闷的午后,我也会指着天空让学生观察那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乌云问:“这是什么云?”学生会从容地说:“积雨云。”有一天清晨,我兴奋的指着出现在西边的彩虹说:“同学们,看西边天空的彩虹。”孩子们饶有兴趣的欣赏着。我问他们今天会是什么天气呀?……又如在教学《童趣》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回想是否也有过像作者沈复一样的童趣,并让学生写在作文本上。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在作文本上呈现了自己小时候那天真烂漫的一幕幕。可见教材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再现。让教材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是让它找到生命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爱”读

课文是作者的情感结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化,同时也是对普通话声、韵、调和音变的综合运用、综合检验的一种形式。(《普通话训练与测试》)。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特点,多读书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需要,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课堂上朗读是教师的朗读与学生的朗读相结合,教师要有高水平的朗读,学生才能信服你,才能以你的榜样,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懂得据文定情,因文传情,针对不同的文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音调、语速朗读,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速来感染学生。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我的范读,去感受那激情澎湃,气势恢弘的场面;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边轻声读边勾画边感悟;再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小手纷纷举起跃跃欲试,忘情读,在读的过程中他们沉醉其中仿佛来到了现场听到了隆隆的鼓声,看到的气势宏伟场面。如《散步》一课,我配以悠扬的音乐,用柔和、低转的音调,舒缓的语速进行朗读,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去感受那敬老爱幼,其乐融融的一家。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喜”读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文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那么,我们老师该做些什么呢?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教学了《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童话》;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邓稼先》后,我向学生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我也追星”,我结合本单元学习的人物特点,让学生说说你心目中最崇拜的人物。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心中的偶像,有的崇拜毛泽东,有的崇拜鲁迅,有的崇拜邓稼先……并说出了崇拜的理由,我顺势说:“想了解你们崇拜的人物还需要读他们相关的作品。如:《毛泽东诗选》,《鲁迅全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五、尊重学生,让学生“乐”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问: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吗?学生纷纷表达观点,其中一个平时腼腆的男孩让我的印象最深刻,他说:“我认为韩麦尔先生不能大声说话,万一被普鲁士士兵听到了那是要枪毙的……。”是呀,学生看多了关于抗日战争、国共战争的影片,他们能理解韩麦尔先生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要保存力量和敌人做斗争。瞬间,仿佛这位学生的一席话把我们全班同学带到了那战争的年代,使得文章的主题再次升华。

篇6:浅谈初中语文兴趣教学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首先要老师热爱语文,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语文的魅力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语文不仅实用,而且美丽。如果仅仅让学生把语文当成升学的必修课,为考试而学,势必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要经常给学生传授些关于语言、文章强大功能的知识和典故,让学生喜以语文为工具。这样,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就会自然而然的运用和思考语言问题。比如,教学生在日常口语中采用修辞手法,让语言风趣幽默,或者分析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一些语言,这样,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对语文的热情。

二、其次要依托课文让学生体会语言之美

语言的魅力,潜藏在课文中,教师只有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挖掘,才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如果老师一味灌输,平铺直述,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失败。

发现课文独特之美,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味道。任何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教案上的理解只是一种,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现文章中常人没有发现的美,或者独树一帜的理解,这样,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语文教学开放灵活。

文章的意味是潜藏在字里行间,只有认真品读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才会发现独特的认识,这样,学生的语文理解和分析就会得到锻炼,同时,学生探究语文的兴趣就会更浓。

广泛阅读名家名篇,让学生感受经典之美。课本中的课文具有典型性,但不一定是经典。只有让学生广泛接触经典,发现最美,才能迅速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感受文学的神奇魅力。一是老师经常选些经典文章给学生点评;二是给学生指定书目,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三是开展课书活动,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读的美文,与同学交流分享。

三、创新思维,采取丰富多彩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必须灵活多样,随时创新,才会让学生不至于审美疲劳。语文教师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上那几十篇文章,如果自己不努力创新,必然会千篇一律,年年搬抄,老师上课上得死,学生更没有学习热情。

变讲课为导课。语文老师上课如果一味的讲解,势必落入灌输的窠臼。教师一定要有导演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开导学生自己演出,老师只作纠正和点评。

变分解为审美。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课文分析变成了肢解课文,把一整篇文章分割得四分五裂,让学生又在认识句段篇,又在领会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样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与其这样,不如从整体上让学生审美,其余的基础训练,一篇文章一个重点,不必篇篇文章一个套路。

变应试为运用。如果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凡事围绕考试转,必然会物极必反。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也越来越注重知识的运用。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这样,学生才会切实提高写作阅读能力,也才能在考试中获高分。

上一篇:船检1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2016世界环境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