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阐述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分析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在教育政策保障、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质量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课程共享的策略,从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农村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的 构成特点及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农村小学教育中留守儿童较多,决定了农村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具有其独特的构成特点:更具有感召力的师德素养、更加耐心的沟通能力、更强的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更强的结合实践进行创新的能力、更加突出学生主体的管理能力、更加细致的爱心素养。提升农村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为组织系统培训、自觉总结反思、重视相互交流、提升角色认知。

关键词:农村班主任;核心素养;构成特点;提升路径

核心素养主要指个体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并使自身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农村小学班主任的核心素养,也就是成为一名合格农村小学班主任必备的关键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当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主任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可以给城乡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一个参照体系。由于城乡小学在教育環境尤其是学生成长状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农村小学班主任与城市小学班主任的核心素养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明显差异。

一、农村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构成特点

(一)更具有感召力的师德素养

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构成,首要的就是良好的师德。[1]面对农村小学生的各种行为问题,班主任要善于用良好的师德形象去感化和引导。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必须以自身良好的师德素养给小学生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加之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较差,从而更需要班主任通过自身师德素养及由此生发的教师形象去引导学生,而不是单纯依靠制度管理,甚至是班主任本人的强力管控。

(二)更加耐心的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班主任的核心能力。这是由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决定的,沟通能力是班主任综合素质的核心体现。[2]面对内向的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师生沟通和家校沟通,就需要比城市小学班主任更大的耐心。班主任要用更大耐心化解留守儿童内心筑起的藩篱,通过耐心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耐心沟通是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手段,耐心沟通素养是农村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构成的重要特征。

(三)更强的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学习能力成为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3]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使农村小学班主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相对落后,交通不发达,班主任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为了解决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相对复杂的问题,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既不能缺失正式培训,也不能对其形成过多的依赖,而要更加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即他们需要具备较强的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以此来弥补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带来的不足。

(四)更强的结合实践进行创新的能力

21世纪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班主任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方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一定需要高科技的支撑,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城市小学相比,虽然农村小学办学条件落后,但是农村小学班主任不能因此放弃立德树人的职责,反而要更加善于发现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拓针对农村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风格。善于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是农村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构成的重要特点之一,农村小学可利用的班级管理资源相对较少,在有限的资源里进行创新,这对农村小学班主任是一个挑战,也给他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更加突出学生主体的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农村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该明确这一点,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突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4]与班主任独断专行相比,学生更愿意接受属于他们自己的规则,越是难管的学生这一点越发显得重要。面对比城市小学更难管的学生,农村小学班主任在掌控大局的基础上,将选择权、管理权适当放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爱,让每一个人都愿意成为班级的主人,显然这样能使班级管理更加有效。

(六)更加细致的爱心素养

关爱学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标准,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给班主任工作赋予灵魂,因此,“爱心”素养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修行。[5]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占比较大,亲情感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相对缺位,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落差,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使学生打开心扉,融入班集体,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这就要求农村小学班主任具有更加细致的爱心素养。一方面,农村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当更善于突出情感性。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数性格内向,班主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帮助学生解开心结。为了满足学生对亲情感的需要,农村小学班主任有时候既要充当“教师”的角色,又要兼顾“父母”的角色。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当有更多的宽容性。在隔代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比较集中,班主任要注意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理解学生存在的错误。宽容并不等于纵容,更不是放纵学生犯错,而是要善于把控住宽容的度量,做到严慈相济。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一)组织系统培训

小学班主任的职前培训和校本培训是提高其能力素质的主要途径。[6]在对农村小学班主任进行系统培训时能够帮助其理解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意义,明确培养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框架,有助于提升其核心素养。农村小学中小型规模学校占比较高,其中的教师规模相对较小,仅靠校内班主任之间的相互交流,显然难以达到有效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必须为农村小学班主任组织系统的培训。这种培训不仅要专门针对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特点举办更新教育理念的专题讲座,更要结合参培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实际或工作案例,开展贴近实战的深度案例教学。既实现经验的交流,又验证和运用培训所学的教育理论,切实帮助农村小学班主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在培训结束后,还应当通过在线平台构建培训后的学培之间、学员之间的反馈渠道,以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交流提高。

(二)自觉总结反思

没有反思的教育管理经验只是经验的积累,而具有反思的教育管理,可以提升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7]为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农村小学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管理问题时要注意总结反思,养成及时总结反思的习惯。农村小学生中弱势群体较多,问题比较集中,班主任每天都要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挑战,不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则难以胜任。此外,农村小学较差的办学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班主任专业成长,因而自我反思也就成为补强其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进行反思的目的就是为能够找出自身的失误,及时总结经验,深化自身的内在知识。坚持不定期写教育反思笔记,把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生成的经验和获得的启示记录下来,并且作出适当的评价,是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教育反思的有效途径。坚持常态化的教育反思,久而久之写教育反思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此时,农村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的发展一定能产生聚沙成塔的效果。

(三)重视相互交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AI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已经使教育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班主任只有坚持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坚持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是提升农村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农村小学资源的相对短缺,班主任想要得到更好提升,则不仅要善于通过参加培训进行正式的学习,也要善于在班级管理的教育实践中与同校及外校的教师开展交流。有好的教育类书籍,要积极共享,阅览者在阅读的同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多听课,学习他人经验,弥补自身的教学短板。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积极帮扶资历尚浅的班主任,帮助其建立起正确的工作认知,毕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赖于班主任对于工作的热爱。新班主任在遇到工作上的困惑时,要主动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请教,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理念,为增强实践中的学习素养奠定理论基础。这种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的非正式交流,如果建立在拥有合理参照系的前提下,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参加过正式培训的农村班主任则应在合理参照系的建立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实现正式培训与非正式交流的有机结合,提升促进农村班主任核心素养发展的合力。

(四)提升角色认知

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班主任应对自身角色定位进行重新思考,提升班主任的角色认知和实践能力。農村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为培养班主任良好的个人形象,班主任必须明确个人的角色定位;为确保农村小学班主任更具感召力师德素养的培养,班主任必须提升自身对于角色的认知力。农村小学班主任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融入班级生活,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思想状态,明确学生对于班主任的期待值,以此为激励的目标,提升个人涵养,建立起与学生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又增添一条有力保障。在教师资源严重缺乏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可能会面临身兼数职的情况,为保障班级正常发展,班主任必须明确自身与普通任课教师的区别。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应将班级的发展作为第一主体的信念,为实现育人目的,兼修多方面的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辅助技能。农村小学班主任要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增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邹玉兴.浅谈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培养与提高[J].科学咨询,2017(17):96.

[2]王小倩.沟通能力:班主任的核心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78-80.

[3]肖满云.浅议班主任的素养[M].成才之路,2010(7):21-22.

[4]黄卫平.谈谈班主任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102-103.

[5]孙虎.爱心:班主任的核心素养[J].甘肃教育,2018(6):29.

[6]欧庆镇.小学班主任的核心能力素养及提升路径研究[J].考试周刊,2019(52):190.

[7]沈国华.班主任也需要在反思中成长[M].青海教育,2014(9):18.

[8]姚家辉.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下一代,2018(52):100-10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湖南省农村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K18BJC031)研究成果;湖南省高校双一流课程“小学班级管理”教研成果

(作者周勇,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作者张雅姿,长沙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0届毕业生;作者刘珊工作单位:湖南省南县教学研究室)

作者:周勇 张雅姿 刘珊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分析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在教育政策保障、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质量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课程共享的策略,从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农村小学 教育质量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议的词汇,其意指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无效供给,并增加优质供给,建立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平衡。

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结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广大农民群众对优质小学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地把孩子送到城镇小学上学,导致农村小学“小班小校”与城镇小学“大班大校”并存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很有必要在供给侧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改善教育资源供给,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改革”一词来自经济学领域,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从供给侧入手推行的改革,它属于“供给管理”的范畴。在目前众多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是针对教育政策、师资、经费、课程等供给侧,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

(一)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

在我国,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优质资源长期以来集中在城市,农村小学在硬件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其子女也随之到城镇小学上学,导致农村小学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学生人数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到经费的投入、教师编制的配备等,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造成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每况愈下。2017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仍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因此,从影响教育质量的源头抓起,进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才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老百姓比较关心的教育领域,他们的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为“上好学”,期望下一代从小就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换言之,新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教育公平新的内涵,其不仅仅局限于接受教育权利的均等,更应关注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公平,只有众多的农村孩子不用“背井离乡”也能享受优质教育,才意味着实现了新的教育公平。因此,新时代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进行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新时代的教育公平。

(三)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并把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作为“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的第一项内容来抓,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这意味着,只有当农村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发展,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为孩子进城镇小学而外出谋生的现象,农民才会安心地在农村发展农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二、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家庭教育缺失、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低下,然而,从教育供给侧来看,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教育政策保障、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供给四个方面。

(一)教育政策保障不足

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政策在总体上表现为城市倾向和精英教育倾向。如在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由于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应该因地制宜,有所不同。”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把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分步骤实施义务教育。这一梯度式发展的教育政策为国家快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也为如今的教育不均衡埋下了伏笔。直到2002年,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才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以扶持、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然而,由于农村小学教育长期“积贫积弱”,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二)教育经费相对短缺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于多个渠道,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征收教育附加费、向学生收取(学)杂费三个方面,在农村小学教育领域,其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由乡镇政府、农民承担,然而,农村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一些学校连破旧的校舍都无法维修。直到2001年以后,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承担教育经费的主要责任从乡镇改为县级政府,“从2006年开始,将2001年确立的‘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进一步调整为‘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新机制”,[1]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极度短缺的問题得到了缓解。然而,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小学。

(三)优秀教师严重缺乏

优质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受农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利、教师社会地位偏低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诸如乡村教师缺乏、音体美等小学科师资不足、男性教师占比低、特教师资短缺等,亟待通过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来系统解决”。[2]与此同时,农村小学留不住优秀教师已经成为常态,教师流动呈现“自下而上”的单向流动趋势,许多农村教师都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小学。正如教育学者熊丙奇所指出的那样:“整个教师的流动,从村里到镇上,从镇上到城区,从普通城区到省会城市、发达地区。这是一个不符合教育公平的流动,优秀教师不断流动向上走,就会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小学优秀教师严重缺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受到办学条件落后、教育经费不足以及教师结构性缺编等因素的影响,偏远的农村教学点缺乏师资,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比较严重,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然,这几年广西实施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旨在为农村小学培养“语数英通吃,图音体全扛”的全科教师,然而,抛开每名师范生都是各科均衡发展的学生这一假设不说,他们在短短的三至四年时间里,要把小学的所有课程全部学会学精,显然有些难度。况且,这些全科教师到了农村小学即使能够开设“图音体”等课程,但受教学设备、场地、教师水平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

三、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策略

缺乏有效供给带来的教育需求矛盾,使得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颇为紧迫,要用改革促进教育供给结构优化,实现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农村小学教育供给侧改革。

(一)加大教育扶持力度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文件,如《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然而,在现有的教育政策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2016年出台的《关于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的通知》指出了乡村教师在工作满30年后,可以获得由教育部和人社部共同颁发的乡村教师从教30年荣誉证书。该政策可以进一步完善,如规定持有该荣誉证书的教师在乘车(船/飞机)、参观景点等方面享有优惠等,使教师在获得精神奖励的同时获得一些物质回报,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此外,各省(区)政府还可以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薄改计划、课改计划、寄宿制小学建设、营养午餐计划、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特岗教师计划等政策层面,继续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扶持力度,并进一步明确县级政府、乡镇政府、村委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时需履行的职责,真正从政策供给层面为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从财政部和教育部在2007年印发的《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到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等文件来看,国家越来越重视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这些文件还需要自治区、市、县、乡镇各级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细则,确保落到实处,真正把教育经费进一步向农村教育倾斜。

同时,在目前教育经费实行“校财局管”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改革农村教育经费分配与管理的方式。一方面,为避免目前由于农村小学(村小、教学点)办学经费的审核条件苛刻、批复时间过长而造成日常教学工作运转困难的问题,应由县级财政部门把通过预算审核的教育经费直接划拨到每所村小、教学点,确保每所村小、教学点能有独立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的预算审核、网络监管等途径,杜绝铺张浪费、私自占用等行为,确保教育经费真正用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

(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強、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拓展教师补充渠道、提高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这无疑对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真正关心的居住环境、个人发展、下一代教育等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的要求,明确相应的内容,并逐条落实,从提升农村小学教师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入手,逐渐形成“地理位置越偏、从教时间越长,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并改善农村小学教师居住条件,把农村小学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使其“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农村”,下一代教育的问题也得以解决,使其真正无后顾之忧,从而达到农村小学也能留住优秀教师的目的。

(四)实现优质课程共享

由于存在师资力量短缺、办学条件落后等因素,农村小学无法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现象将继续存在,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为众多且学生人数少的教学点配齐所有学科的教师也不太现实。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慕课”“名师课堂”等引入校园,同时,在县域内建立“城乡同步课堂”“中心校—教学点一体课堂”,真正实现优质课程共享。

具体而言,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辖区内所有小学分成A、B、C三类,逐级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根据教学需要,从A类学校挑选一些优质课程,通过网络向B、C类学校输送,又从B类学校挑选一些优质课程,通过网络向C类学校输送。同时,在C类学校之间建立联盟合作关系,根据各校师资力量的互补性,在联盟合作学校之间实现优质课程的共享,着力打造“小而优”“小而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从而达到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力涛.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变化与效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9(4)

[2]宋萑.构建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新三驾马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专项课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ZJY1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伍辉燕(1980— ),广西全州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责编 秦越霞)

作者:伍辉燕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国内中小学家庭作业质量提升研究综述

摘要 国内中小学家庭作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家庭作业的质量提升。本文从家庭作业设计的“质”和“量”、家长参与、资源帮助等方面对国内中小学家庭作业质量提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现有研究来看,研究方法还不够多元,研究视角还不够广阔。如何优化家庭作业设计以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亟待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家庭作业  中小学  家长参与  家庭作业制度

一、家庭作业的概念

Cooper(1989)认为,家庭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并让其在课堂之外完成的任务。[1]国内《教育大辞典》上的定义为:“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2]

家庭作业的布置者通常为教师,执行者为学生,地点为学校以外,家庭作业被看成是连接课堂和课外的一个纽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尺子或镜子。传统的家庭作业概念尚需进一步完善,首先,家庭作业的布置者和执行者不再单一地限于教师和学生,有的是由师生共同设计,有的是学生与家长或学生与学生一起完成;其次,家庭作业完成的地点也不再仅仅限于家庭或者校外,比如有的学生选择在社区、辅导机构等地方或晚自习时间和课堂上自习的时间完成作业;另外,家庭作业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家庭作业不仅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项工具,其作用不再禁锢于智育,而是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家庭作业的“量”

1.家庭作业量的调查研究

杨富有的调查结果显示:50%的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平均每天在2-3小时,35%的学生平均每天3-4小时。[3]赵惠发现学困生的平均每天用于家庭作业的时间高达165分钟。[4]吴小贻的调查表明: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分别有5.3%、9.9%、15.8%学生认为家庭作业过多。[5]刘利华、裴新宁对上海、浙江、宁夏、深圳、济南的6到10年级的科学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7年级的家庭作业每天分别仅为4.4和7.3分钟,8、9、10年级却分别为24.9、39.0、44.3分钟。[6]

对家庭作业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作业量存在普遍偏多的现象,但不同地区、不同科目间存在差异;国内尚需要更大范围的调查,如更多城市及农村的调查、特殊学生群体的调查;另外衡量家庭作业量的指标过于单一,主要靠学生每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来作为参考标准,而忽视了家庭作业难度等其它指标。

2.家庭作业过量的影响

适量的家庭作业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定量的家庭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独立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7]但家庭作业量的多少并不意味着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付出了相应的努力,应通过选择家庭作业布置方式和家庭作业内容来提高家庭作业质量,增加学生的家庭作业兴趣和完成量,改善学习效果。[8]并非家庭作业越多越好,有学者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绩和对家庭作业的态度与家庭作业的时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过量布置家庭作业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活动时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健康的发展,影响家长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使学生产生如欺骗等不良品性,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可能对学生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影响睡眠、视力下降,引起颈椎病等。[8]有效的家庭作业必定是适量的家庭作业,这种适量应当注重两点:第一,家庭作业量要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其成长的功能,第二,家庭作业量的上限是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家庭作业的“质”

家庭作业的“质”直接关系到家庭作业的有效性,优质的家庭作业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学者研究就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庭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评价呈正相关。[9]“质”不够高的家庭作业特点主要表现为:设计封闭且单调,主要以静态文本为主,扩展型和创新型的作业较少,缺乏多样性、选择性和层次性;设计的主要目的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了复习和巩固书本知识;布置较为专制,学生缺乏主动性;布置作业往往是“一刀切”,忽略学生间的差异。家庭作业优劣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比如学习的动机、态度、情绪和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作业要想发挥最大功效,除了要在“量”上做功课,更要在“质”上下功夫。

1.家庭作业类型及设计理念

赵天等把家庭作业按操作方式分为阅读作业、口头和书面作业、实际活动作业。[10]霍启红、康红芹提出了针对不同目的家庭作业,包括改善亲子之间关系的“亲情作业”、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日记作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仰俯(仰卧起坐、俯卧撑)作业”和“病历”作业(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布置的、旨在通过心理病历的形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作作业”和“创新作业”。[11]贺静雷针对科学家庭作业提出了开放性的家庭作业类型,包括观察型、试验型、制作型、探究型、调查型、阅读型、写作型。[12]王增云提出了设置操作型作业、欣赏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合作型作业、创新型作业以及亲情作业。[13]邵建胜根据难易程度将家庭作业分为必做的、选做的、挑战的。[14]

以上研究虽然对家庭作业类型没有给出系统科学的划分,但是有利于我们拓宽家庭作业的范围,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供教育者去打破传统的文本式家庭作业的思维,教育者便可以举一反三地去探索到更多家庭作业的类型。未来需要对家庭作业类型进行归类的同时,还要让家庭作业融不同学科和不同的教学目的为一体,比如设置的作业既可以包含语文知识,也可以包含美术知识,既能达到智育目的,又能实现德育等其他功能。

家庭作业设计要具有知识性、生活性、开放性、趣味性、实践性,郑明江指出家庭作业的设计应涉及读、写、做、玩、讲、听、看、问、用各个方面。伏增录认为家庭作业的设计应遵守四个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个性化原则、作业趣味性原则、作业开放性原则。姚利民强调设计有效的家庭作业应当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教师、学生和家长树立家庭作业意识及认识家庭作业的价值、清楚家庭作业的目的;其次要教师制定相应的家庭作业的规范;另外还提出了家庭作业可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加大难度、加大扩展型和创新型家庭作业的比重。

总之,家庭作业类型的设计要多元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特别在家庭作业难度上要因学生而异,家庭作业要更多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与实践“接壤”,既要辅助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符合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

2.家庭作业评价

家庭作业评价是家庭作业质量的“检查器”,它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生的知与惑、对与错,让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有助于学生及时认识知识的不足与欠缺,调整自己学习的方向,增强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自信心等。

(1)家庭作业评价的类型

田云兰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提出了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面批,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当面批改作业并给予鼓励,二是自改,即学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业。[15]张春美提出了当面批改、利用黑板批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批改、互相批改、自己批改等多种批改方式。[16]

(2)家庭作业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家庭作业评价存在重结果或只看结果的问题,导致评价标准单一,家庭作业的评价重心应该由结果转向过程。评价时不仅要重视终结性评价,还要将其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家庭作业评价需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因人而异;反馈要及时,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评价时除了给出等级、分数,还应适当加上建设性、鼓励性的评语,另外,要对家庭作业进行讲评。家庭作业评价要多元,综合考虑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并注意评语的针对性、指导性、激励性和人文性。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既要让评价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又要注重以学生为本。

四、影响家庭作业质量的外因

1.家长参与

教师、学生、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家庭作业不应该囿于教师与学生参与的“二维空间”,应当注入家长参与的力量。李云、桑青松、凌晨发现家长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家长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性别小学生的家长在“家校沟通”、“作业行为督促”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家长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家长,母亲受教育水平与“作业行为督促”呈显著负相关。[17]家长参与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更好地完成家庭作业,但是家长要让孩子尽量独立地完成家庭作业,家长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监督者和引导者,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情感支持。

2.资源帮助

很多学生完不成家庭作业除了因为家庭作业量过大、难度不适宜等因素之外,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家庭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缺乏资源帮助,特别是扩展型作业和创新型作业以及那些需要课外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和实践活动之类的作业。我国学者更多的关注图书馆对家庭作业的帮助。任宝贵认为家庭作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家庭共同解决,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要以县(区)为单位构建家庭作业帮助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图书馆、社区等建立家庭作业帮助中心。[18]

史拓提倡在我国开展家庭作业辅导服务以支持学校教育,并建议建立图书馆馆际联盟以提供更好的到馆辅导和专业人员网上辅导等服务,与其它机构(如学校、社区、盈利性教育机构、志愿者协会)和个人(如志愿者)开展一些合作来支持学生完成家庭作业。[19]周蕾提出了在少年图书馆开展家庭作业辅导的构想,认为开展家庭作业辅导有几个方向:一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辅导,主要提供在线咨询等服务;二是建立家庭作业辅导的长效机制,提供更多的家庭作业服务类型和内容;三是保证相对稳定的辅导人员队伍。[20]

五、不足与展望

家庭作业看似教育中的小问题,其实直接关系到学生发展,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涉足,国内目前对家庭作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其一,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上看,研究者大多为一线教师,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是学生,对教师及家长的关注甚少,对特殊群体关注更少;其二,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研究者的经验总结和一些主观看法及思辨的成果,实证研究偏少,调查研究范围较小、数据过少,还有待编制优质的家庭作业问卷;其三,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存在一些研究盲点,比如可以从不同文化背景或家庭资本的视角研究家庭作业。

另外,我们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家庭作业研究的优秀经验,尤其是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更多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为本土化研究提供更多参考。相信家庭作业的研究将使家庭作业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

参考文献

[1] Cooper Harris.Synthesis of Researchon Homework.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47(3):85-91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 杨富有.小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9(2).

[4] 赵惠.学困生家胜乍业市置肋困值与出路——基于上海市某中学的实证调查[J].现代教育论丛,2008(11).

[5] 吴小贻.中小学校课外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报告[J].池州师专学报,2001,15(3).

[6] 刘利华,裴新宁.科学教师对待家庭作业的行为现状之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8(5).

[7] 黄小莲.家庭作业问题研究[J].教育与管理,2002(5).

[8] 宋立华.中小学家庭作业“过量布置”解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4).

[9] 李金波.中小学生家庭作业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教育心理,1998(2).

[10] 赵天,宋人鳌,赵乃贤,王鸿斌.简明教育辞典[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11] 霍启红,康红芹.素质教育下的家庭作业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0(4).

[12] 贺静雷.挖掘科学教材潜质,设计开发性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13] 王增云.新课程背景下家庭作业的问题和改进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2(1).

[14] 邵健胜.新课程背景下的家庭作业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8(14).

[15] 田云兰.谈小学生的家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J].教学与管理,2003(23).

[16] 张春美.关于家庭作业的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1994(3).

[17] 李云,桑青松,凌晨.家长参与小学生家庭作业行为方式的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14(5).

[18] 任宝贵.美国家庭作业帮助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4).

[19] 史拓.公共图书馆家庭作业辅导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8(8).

[20] 周蕾.少儿图书馆开展家庭作业辅导的初步探索——以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J].公共图书馆,2014(1).

[作者:杨润东(1990-),男,贵州纳雍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杨润东

上一篇:成人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党组织领导力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