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控税管理思考论文

2022-07-03

【摘要】2016年全面“营改增”后,行政事业后勤单位从营业税纳税人变为增值税纳税人,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行政事业后勤单位如何应对税改带来的挑战便是当务之急。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应对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税控税管理思考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税控税管理思考论文 篇1:

“营改增”背景下促进地方财税持续增长的对策研究

摘要:全面推行增值税制度不仅是促进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点,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新基点。文章以“营改增”作为研究背景,重点分析了当前如何在减税的趋势下增加地方财税收入的新途径。

关键词:营改增 增长机制 联合治税 产业结构

“营改增”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减税效应看,“营改增”试点自推出之日起就被视为落实结构性减税的主要举措。因此,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是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完成“降成本”任务的重要措施。本文立足“营改增”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以镇江市为例,从一系列有关数据统计入手,综合分析“营改增”后对镇江市宏观经济、地方税收、地方财政收入、相关行业的各种影响,提出要更新发展理念,制定可行性应对措施。

一、镇江市“营改增”的推进情况

“营改增”改革自2012年启动以来,试点地区从上海市由点扩面再至全国。江苏省作为第二轮试点地区,自2012年10月全面启动“营改增”改革。截至2015年底,全市“营改增”试点已累计减税16.48亿元,其中:试点行业减税5.03亿元,下游行业增加抵扣减税11.46亿元,平均减负面达到95.16%。

由于前期“营改增”行业在营业税收入占比不大(以2011年“营改增”之前“3+7”行业占营业税比重为10%),此次即将“营改增”的四大行业营业税,才是镇江市营业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全市营业税收入规模约为122.2亿元,其中金融业税收11.3亿元(省属收入),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生活性服务业税收分别为37.7亿元、52.9亿元和20.1亿元,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税收已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口径营业税总量的82%、增量的近60%,是近年来镇江市财税增收的重要支撑。据税务部门统计,目前营业税纳税户近4万户,剔除非正常纳税户后,移交国税的一般纳税人约6 000至7 000户、小規模纳税人超过28 000户,是前期营改增纳税人的近10倍。对比周边城市,四大行业在镇江市税收占比高、影响范围广,全面“营改增”后对镇江市财税增收格局、税收组织征管将带来重大影响。

二、全面“营改增”对镇江市财政收入的影响

全面“营改增”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营改增”行业本身整体税负下降带来的直接减税效应;另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由于抵扣项目增加带来的减税、企业税负下降带来的附征税费减少等关联减税效应。

(一)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直接影响

假定2016年四大行业增值税含税营业额与2015年营业税计税收入基本相当,测算“营改增”对四大行业税收影响。

1.建筑业。改革后建筑业一般纳税人从缴纳3%的营业税改为11%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低于500万元的)则使用3%的增值税征收率。由于钢筋、水泥等建筑成本可作为进项抵扣,改革将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目前建筑业普遍采取层层分包的经营方式,不同类型企业进项税抵扣项目存在较大差异性。“营改增”过渡方案中考虑建筑行业现状,明确一般纳税人在“清包工”“甲供工程”、建筑工程老项目(4月30号之前开工项目)等特殊情况下可选择3%的简易征收税率。鉴于镇江市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多为中小企业,多数会选择或按照3%的增值税征收率纳税,税负变化不大。2015年全市建筑业营业税为37.7亿元,“营改增”后预计建筑业平均税负略有下降,减收税收收入0.3亿元。原建筑业纳税人缴纳营业税时按照项目属地申报纳税,依据“营改增”过渡方案中“跨区域提供建筑服务的,在建筑服务发生地预缴税款,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的政策规定,税收应全部在镇江市缴纳,相应减少镇江市税收收入0.3亿元。

2.房地产业。改革后房地产业一般纳税人从缴纳5%的营业税改为11%的增值税;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可选择简易计税方法,使用5%的增值税征收率。从出台的过渡政策看,小规模纳税人销售不动产(如二手房交易等)增值税政策基本平移现行营业税政策;一般纳税人在销售2016年4月30日前不动产同样可使用5%的增值税征收率,税负变化不大。对于房地产业影响最大的是5月1日之后开工的房地产项目销售,允许抵扣受让土地时向政府部门支付的土地价款。目前,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前期工程费用、融资费用以及日常管理、销售等间接费用。土地出让金普遍占到成本的30%至40%,可在销售额中直接抵扣;工程费用等建安成本按11%进项抵扣;管理销售等间接费用属于服务业按6%进项抵扣。预计镇江市房地产税负将出现明显下降,税负率下降为4.05%,较改革前下降1个百分点。按此测算,2015年全市房地产业营业税为52.89亿元,“营改增”后预计镇江市将减少税收收入14.8亿元(计算同建筑安装业:52.89-(52.89/0.05)/1.11×4.05%=14.8)。

3.金融业。改革后金融业由原来5%的营业税率改为6%的增值税率。作为产业链的最上游,金融服务主要是经营金融保险业务,如贷款、直接收费、保险服务和金融商品转让等。“营改增”后金融业整体税负增加1%,如考虑到新增不动产等抵扣因素,金融业税负可实现只减不增。同时,过渡方案中还明确如金额机构小额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都列入免征增值税范围;存款利息、保险赔付等属于不征收增值税项目。初步测算,“营改增”对金融业税负整体变化不大。2015年全市金融业营业税为11.34亿元,属于省级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几无影响。

4.生活服务业。改革后生活性服务业由原来的5%的营业税税率改为6%的增值税税率。生活服务业涉及住宿餐饮、商贸旅游、家政服务、教育医疗、体育娱乐等日常生活领域。镇江市生活服务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餐饮、酒店、娱乐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较大,均属于小规模纳税人,按照3%的征收率简易纳税,税负低于营业税税负。过渡方案中还将保育和教育服务、养老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个人销售自建自用住房、学生勤工俭学等数十个项目列入免征增值税范畴。同时,生活服务业的需求者,多为普通消费者,一般不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开具普通发票为主,相应进项抵扣额较少。2015年全市生活服务业营业税为20.1亿元,“营改增”后平均税负下降至3%,预计将减少税收收入超过8亿元。但存在部分规模较大的住宿、餐饮企业因取得进项抵扣不足造成税负上升的可能。

(二)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关联影响

1.抵扣范围扩大降低全行业税负。“营改增”实施办法中规定“新增不动产可纳入抵扣范围”,抵扣期为两年,覆盖至全行业,将有效助推企业通过外购、租入、自建等方式新增不动产,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无论是制造业等原增值税纳税人,还是“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均可受益,企业税负将进一步下降。按建筑、房地产业税率11%测算,企业投资1亿元购置不动产,将增加近1 000万元进项税抵扣。若企业投资量大、留抵充足,缴纳增值税税款将大幅度下降。仅按2015年全市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1 288亿元测算,如5%投资购入不动产,在同一生产销售条件下,全市增值税(地方留成)因进项抵扣增加将减收1.6亿元。

2.主体税种减收带来附征税费收入下降。现有营业税的附征税主要是税收基数7%的城维税、3%的教育费附加、1%的地方教育费附加,均为地方财政收入。“营改增”以后,由于增值税进项税抵扣使得附加税费基数变小。按照即将“营改增”四个行业减收23.1亿元测算,预计将导致城维税等相应附加税费减收超过2.5亿元。此外,省政府明确从2016年起暂停征收防洪保安资金。按镇江市2015年收入实绩测算,还将减收镇江市地方财政收入4 000万元。

3.改革对地方一次性增收因素存在挤出效应。“十二五”期间,镇江市城市建设加快步伐,投入大量资金推动旧城改造、征地拆迁以及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各地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政府投资主体承担建设任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产生的营业税成为地方营业税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近两年受经济下行影响,制造业企业税收贡献度下滑,各地均加大对政府投融资平台陈欠税收清缴力度,带来的一次性增收贡献占比越来越高,增量基本来自于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税收。但随着城市规模拆迁结束、重大基建项目相继完工,特别是“营改增”后平台购置不动产、缴纳土地出让金均可纳入抵扣范围,今后来自平台税收贡献将大幅下降,预计全市政府平台入库税收将减收超过10亿元。

全面“营改增”后地方主体税种消失,中央必将对增值税分成比例、地方主體税种等进行重新划分。从省财政了解,目前可预测的改革设想共有两种:一是对增值税分成比例进行调整,将中央与地方共享比例由3∶1调整为1∶1。二是将增值税分为国内增值税、“营改增”增值税,其中国内增值税保持3﹕1分成比例,“营改增”增值税继续作为地方财政收入。此外,两套方案均提出将原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中央税转为共享税或地方税。消费税(征收主要是烟酒、成品油、汽车等)改革预计在2016年到位,主要是对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征收环节进行调整与扩围。镇江市消费税规模较小(2015年全市4.3亿元,扬州、泰州为19.2亿、17.8亿元),且城区人口总量小、消费外流突出,增收空间不大,而周边地区受益显著(如泰州中海油气、扬州仪征大众、宿迁苏酒集团、徐州卷烟、盐城悦达起亚等企业消费税规模较大)。车辆购置税(征收对象为购置规定车辆的单位和个人)税基相对稳定,但近年汽车销售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税收增量来源不足,2015年镇江市车辆购置税仅8亿元、规模不大,对财税增收贡献有限。

目前,中央财政体制调整政策尚未明确,假定中央暂不调整增值税分成比例、营改增增值税收入仍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以2015年全市增值税、营业税收入规模测算,2016年全市增值税因抵扣增加减收1.6亿元,四大行业“营改增”减收23.1亿元(建筑业减收0.3亿元、房地产减收14.8亿元、生活服务业减收8亿元),来自于政府平台的税收减收10亿元,附征税费减收2.5亿元。综合测算分析,“营改增”后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较2015年减收超过30亿元(-1.6-23.1-10-2.5=-37.2),将全部冲抵当年税收收入增长,收入增幅首次出现负增长,形势极其严峻。如考虑中央下划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因素,镇江市收入总量极有可能因两项税收规模较小、得益较少,在全省位次垫底。

三、镇江市应对全面“营改增”的对策建议

全面“营改增”对推动镇江市产业分工细化、促进二三产融合发展、涵养地方财源税源均具有重要作用,将为未来财政收入的长远稳定增长奠定基础。但短期内对财政收入的减收冲击,必须积极应对,主动谋划,避免因改革实施导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收“大起大落”。

(一)完善地方现有税种的税收增长机制

1.加强自然人税收征管。(1)加快自然人税收征管立法进程。明确自然人纳税人的税收义务、法律责任,明确对自然人进行税收强制和行政处罚的依据、措施、程序以及具体可行的手段工具。(2)构建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建立自然人纳税人申报、征收、催缴和强制执行等一系列有效机制。建立终身唯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通过纳税识别号追踪收入来源,掌握纳税人的收支情况。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和扩充自然人数据库,强化对自然人的税收风险管理。(3)优化征管机构设置。根据自然人特点,探索配套税收管理模式,地税部门成立与地方政府紧密切合的、属地化程度较高的税源管理机构,借助基层区(乡镇)、街道、社区等地方政府部门,协同做好自然人税收的协税护税工作。(4)强化高收入个人所得税管理。加强电力、电信、金融、保险、证券、石油、烟草、航空、中介机构等传统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税征管,建立纳税人金融与税收信息共享制度,对企业与自然人在经济活动中达到一定金额的对外支付,由金融机构定期传递给税务机关,及时纳入税收监管。(5)实现股权交易数据的增值应用。以大数据治税工程为抓手,采集和整合境内外股权交易数据,突破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管理瓶颈,加强对资本利得等“消极所得”的征管,有效促进纳税遵从和管理增效。

2.促进财产性税收稳定增长。(1)完善房地产交易税收一体化管理。利用“营改增”和不动产登记“双试点”的时机,以契税纳税申报为切入口,坚持“先税后证”原则,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征管资源,优化纳税服务,做到各税种有效衔接、各环节闭合管理,进一步提升房地产交易税收征管质量,打造优质服务品牌。(2)加强房土两税管理。推广“以地控税”系统,全面比对国土地籍信息与地税税源信息,包括产权人、纳税人及其占地类别、面积等,识别风险疑点,推送风险任务,对应缴未缴的税款及时组织申报入库,并同步完善税源数据库,推进税源数据与土地占用情况紧密相关和同步更新,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实现“地理信息可查可比、影像地图实时展现”目标。在土地信息比对一致的基础上,按照“由地到房、房地一体”的工作思路,以不动产登记“两证合一”为契机,开展房产税税源核查,提高登记准确率,尤其要探索对自然人商业房产、土地税收管理的办法。(3)贯通交易环节与保有环节税收链条。实行房地产交易税种联动管理制度,将不动产交易信息作为“房土两税”税源登记的补充线索,注重税源信息的动态维护,实现对征税对象(尤其是自然人房产)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对税源的精确化管理。

3.推进国地税深度合作。(1)抓好税款委托代征,将临商经营的所有地方税收和个体工商户税收委托国税代征,减少税收流失。(2)全面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联合办税,一窗办理国地税事项,在纳税人开票缴纳国税同时一并申报地方各税。(3)切实加强信息共享,依托国地税合作平台,国税部门定期将纳税人自开发票和增值税纳税信息传递地税,地税部门据以开展风险比对,加强地方税收征管。

4.加大欠税清理力度。(1)准确登记欠税数据。利用江苏国地税“金税三期”系统上线的契机,开展欠税(包括往年陈欠和当年新欠)数据核对,准确掌握欠税规模和基数,做到税企一致,建立分户分税种分期的电子欠税台账,将所有欠费数据纳入系统管理,防止机外运转。(2)加快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将纳税人涉税信息作为国家基础信用制度的重要内容,将纳税信用情况与其信贷、评级和各类评先优惠结合起来,使得诚信纳税人能得到更多的便利和实惠,而失信、欠税纳税人在融资、出入境等方面处处受限。(3)强化欠费清理措施。提高企业破产清算税务机关的参与度,行使税收优先执行权,维护国家税收安全;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督促企业对大宗商品、货物和不动产等交易情况履行报告义务,对企业情况有所好转、恢复纳税能力的及时进行清欠。

5.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借助地方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地方税税源信息管理平台,汇集并关联应用企业及自然人的房地产交易、股权转让等资产交易信息,不动产登记、资金账户、车船登记等财产性信息,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等虚拟经济数据,将蕴含在其他部门及平台的税源信息及早转化为现实的税收收入,同时也为下一步房地产税的开征做好基础数据储备。一方面,向上建议提高地方税收保障立法层次,借鉴江西等地的做法,以地方条例的形式明确考核评价办法,增强部门协作机制的刚性,对有关部门未按规定提供涉税信息并造成税收流失的行为进行问责。另一方面,提请政府对成员单位的奖励政策要兑现到位,确保税务机关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涉税信息,保持数据交换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加大地方税征管保障力度。

6.“联手”共进,建立健全个体税收社会化管理机制。长期以来,个体工商户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高,零散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跑、冒、滴、漏问题一直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一个难点。建议将个体税源社会化管理任务逐级逐项分解到各部门、街道,使社会综合治税由务虚的软管理方法,变成务实的硬管理模式,从过去的地税部门“单兵作战”变为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作战”,凝聚个体税收征管的合力;建立各经济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税源信息交流制度、涉税信息举报制度等内容的长效配合机制,规范涉税信息的采集内容和传递程序;建立公开公示的制度,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在平台上予以公开,各部门都能通过平台查询工作情况,获取相关数据,从而促进各部门能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认真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众创业,引导个体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

(二)架构“营改增”四大行业联合治税机制

中央新一轮财政体制政策明确,以2014年为基数核定中央返还和地方上缴基数,若地方不能完成基数,中央将相应扣减返还地方财力。镇江市能否完成中央核定基数,“营改增”四大行业税收是征管关键。为避免四大行业税收出现大幅度波动,建议逐步建立有效管用的联合治税机制。通过加快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将各项社会管理(服务)与税务机关征收管理(服务)融合,完善第三方数据共享机制,确保税务机关及时、准确获取涉税信息,及时加强地方税收征管;通过建立地方财产性税源信息管理平台,深化利用房产、土地、车船、价格评估等涉税信息;通过加强地税与社保部门的协同,夯实自然人数据库建设,将个人所得税明细建档与社保参保缴费、企业所得税工资列支相关联,做到税费同征同管,互相促进。按行业分具体建议如下:

1.建筑安装业。原营业税征管模式下,地方通过以票控税、以款控税等措施加强建筑安装业税收监管,能够有效防止地方税源流失。“营改增”后由于主体税种与征管方式变化,原有管控模式难以维系。建议:(1)加强项目属地管理。国税总局规定“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的,应在建筑服务发生地预缴税款,向机构所在地申报纳税”。为防止各辖市区相互“吸税”“引税”,特别是镇江市重点工程税收流失外地,建议市国税局联合财政、住建、交通以及市属各政府投融资平台建立起“市区建筑安装业项目数据库”,将市区范围内重点建安项目、道路与交通工程等项目纳入管理范畴,参照之前地税征管模式,明确项目所在属地、税收缴库预算级次,在项目所在地对项目纳税实行属地管理。(2)继续推行委托代征管理。原营业税征管模式下,委托代征管理能够较好地加强税收管控、避免税源流失。建议国税部门延续原有运作模式,给予市建筑工程管理处代开一般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资格(目前仅具备代开个人增值税普通发票资格),允许其对市区建筑安装业项目税收进行统一代征、代扣、代缴。建议给予交通局项目指挥部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资格,允许其代征代缴列举为市直属税源的国家级、省市级重点交通工程与道路建设项目税收(如连淮扬镇铁路项目、312国道项目、丁卯快速路改造项目等)。如不能给予上述单位相应的代开增值税资格,建议市国税部门派出机构入驻上述单位,对项目税收实行“定点征收、集中征缴”,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全额保障。市财政将提请市政府专题研究“政府投资项目与市属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纳税管理”,建议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明确参与本市建筑安装业务的外地企业必须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保障所有税收在镇江市本地缴纳。(3)规范市属投资融平台纳税管理。市属各投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着大量政府工程项目的代建任务,代建安置房、市政工程等項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税收,建议由各平台公司统一开票,并确定税收缴库的预算级次,避免税收零散化、碎片化。镇江市财政局将会同国税部门共同制定“市区建筑安装业属地管理办法”“市区重点工程税收委托代征管理办法”两项文件,以联合发文形式尽快在市区范围内下发执行。

2.房地产业。房地产业“营改增”改革不仅涉及房地产企业,更关系面广量大的普通群众。建议:(1)加强房地产业中重点税源监控。国税与财政、住建、国土、招投标等部门搭建协调合作机制,建立从项目立项到完工交付(或房产预售)的全程监控体系。市财政将协调相关部门按月将房地产企业土地储备、新上项目开工进度、房屋预售或销售情况等涉税数据提供国税部门,及时采集并传递涉税信息,帮助国税掌握房地产新增税源。(2)国税总局明确“销售不动产和其他个人出租不动产增值税的申报缴税流程均维持现状,仍在地税局办理”。建议个人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征管继续维持原有征管模式,按属地管理,由国税委托地税代征。财政将会同地税、住建等部门,借助原有综合治税力量,通过“先税后证”、街道代征等手段加强二手房交易、房屋租赁等经济行为纳税监控。

3.生活服务业。生活服务业涉及大量小规模纳税人。建议继续发挥好原有的个体零散税征管力量,由国地税部门联合建立委托代征机制。在委托代征机制中,进一步明确各辖区政府工作职责,搭建起社会化征管网络,由各地财税部门共同建立并管理个体零散税收委托代征点,将征管网络延伸到各乡镇、街道。各代征点经费来源国地税税务代征手续费,不足部分由各级财政补助。在抓好主体税种征管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委托代征方式,加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各类附征税与基金非税的征管征缴,加大考核激励力度。建议市国税部门每年定额、定量明确各地征管任务,将经费安排与任务完成相挂钩,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单位或地区给予奖励。市财政将会同国地税部门依据《关于个体零散税收委托代征管理的实施意见》(镇国税发[2016]54号),制定代征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明确评价标准、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各个体零散税收委托代征点抓征管促增收的积极性、主动性。

4.金融业。金融业税收属于省级收入,不在地方收入范畴(略)。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展增税渠道

经济是税源的基础,有源必有税,源多税必大。只有做大做强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才能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缓解财政压力。以全面“营改增”为契机,推动镇江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大力培育镇江新兴制造业产业及现代服务产业,从根本上壮大税源,持续有效保持镇江财税增长。在致力于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规模的基础上,着力带动相关行业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如文化会展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总量与构成上做优地方税收。采取政府引导,以产权为纽带和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在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把经济与税源、经济与税收、经济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协调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除考虑引进项目数量和引资额外,还要注重所引进项目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在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推进非房地产发展,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

从未来长期来看,“营改增”在完善税制、减轻企业税负、消除重复征税、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和三次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效应,又是涵养税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为未来的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基础。镇江市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旅游城市。“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成为新的契机,将引领助推镇江市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快和推进。一是将助力制造业走向高端。“营改增”直接受益的虽然是服务业,但对制造业产生的“溢出效益”十分显著。一方面,购买研发机器设备等允许抵扣,研发机构税收成本降低;研发业务可抵税,下游企业更乐于购进服务获得专业研发资源,呈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营改增”将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外包、主辅分离,从“橄榄型”转变为“哑铃型”,专注于核心业务,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从而推动全市经济整体的转型升级。二是增强出口竞争力。“营改增”对国际运输服务、研发和设计出口服务实行零税率,将服务贸易出口纳入出口退税范围,使服务贸易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与国际税制的接轨,将进一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三是将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营改增”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优化经营模式、加快设备更新、提升议价能力,将大大增强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财政收入随工业经济的波动性,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性。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营改增在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有利于民生改善。

综上所述,针对全面推开“营改增”带来的大规模减税,除上述几点对策外,未来在短期内应通过适度增加赤字的方式缓解财政收支压力。从中长期看,则应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比重”的要求,重点推进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直接税改革,以实现税制结构的优化。此外,更应结合下一步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和税制改革进展,审慎评估过渡期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的政策效应,抓紧研究长期稳定的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分享比例。

参考文献:

[1]楼继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高培勇.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宜与“营改增”扩围同步推进[N].中国财经报,2013-12-10.

[3]朱为群,曾军平.税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原则和思路[J].税务研究,2013,(10).

[4]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镇江市“十三五”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S].2016.

[5]国家税务总局课题组.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优化中国中长期税制结构[J].财政研究,2009,(5).

[6]刘晓红.中国地方税体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8.

[7]镇江市地税局.营改增后促进地方税收收入的对策及建议[S].2016.

[8]胡晓敏.我国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南昌大学,2008.

[9]高寒,李學峰.“营改增”对酒店业的影响及建议[J].商业会计,2017,(4).

[10]镇江市财政局.关于我市全面实施“营改增”的情况汇报[S].2016.

作者简介:

李雷,男,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实务、税收实务。

作者:李雷

地税控税管理思考论文 篇2:

以“营改增”为契机提高财务价值创造能力与水平

【摘要】2016年全面“营改增”后,行政事业后勤单位从营业税纳税人变为增值税纳税人,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行政事业后勤单位如何应对税改带来的挑战便是当务之急。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营改增 财务管理 价值创造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大战略举措,是2016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社会投资、促进大众创业、为企业减负的重要措施。行政事业后勤管理单位乘着此次改革的东风,利用好税收红利,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便能带来税收减负。而财务管理部门作为推动者,在税改应对过程中,要积极行动、有所作为,结合增值税的管理特点,重新审视财务管理流程,扬长补短,推动财务管理方式的变革,提高财务价值创造水平。

一、营业税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后勤管理单位所经营的业务多为服务业,在“营改增”的改革进程中属于最后一波,且在改革前为纯地税户,可谓是营业税的老纳税人。多年来,后勤管理部门基于营业税的管理思维进行预算编制、资金管理、财务核算、报表编制、财务分析和税务管理;会计要素中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基于营业税价内税的特点来确认、计量和列报的。

在营业税模式下,后勤管理单位对应税收入采取扁平化管理。各业务部门开展经济活动,收取应税收入,并按照不同税率缴纳营业税,各负其责,各自负担税负,收支和利润划分清晰,充分调动了各部门开源节流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依法纳税和节税的意识。

二、“营改增”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在营业税管理模式下,各部门养成了创收和纳税的良好意识。而在增值税的新管理模式下,要根据增值税“价外税”的特点变革财务管理模式,主动调整适应新税制。

一是根据增值税特点,单位预算编制实行价税分离管理,改变目前以含营业税金额统筹考虑的管理思路,编制经营收入预算时剔除含税部分,真实反映单位创收。

二是开展经济业务充分考虑增值税影响。签订合同时,要按照含税收入制定价格,避免因为增值税的因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是注重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国家通过金税系统对增值税进行严格管理,目前正在全国推广的金税三期工程实现了“全国联网、发票及时认证抵扣”,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实时监控,并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违法行为处以刑事重罪。后勤管理单位在开具增值税发票时要做到“三流一致”,防范风险。

四是为充分分析税改对后勤管理单位生产经营的影响,有效监督和反映增值税管理情况,财务管理需要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更加注重对资产、成本费用各组成项目的细分管理。

五是为有效监控增值税风险和充分享受税改政策红利,需要后勤管理单位加快业财一体化建设步伐,运用“大数据”管理手段提升后勤管理单位增值税管理水平。

三、“营改增”后行政事业后勤管理单位税负变化

笔者所在单位的业务主要为不动产经营租赁和物业管理,不动产属于老项目,适用增值税5%简易征收政策;物业管理属于其他现代服务业,适用6%增值税一般计税方式。

(一)简易计税业务“营改增”运行情况

2016年5~12月,不动产租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 166万元,较税改前3 324万元下降4.76%;累计缴纳增值税158万元,与未税改缴纳营业税166万元相比,下降4.76%;增值税税负5%,与未税改营业税税负5%相比持平。

收入和缴纳增值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务院给予的“营改增”简易计税过渡政策,减轻了对行政事业后勤管理单位不动产租赁业务的冲击,拉长了政策的影响期;增值税是价外税、营业税是价内税,“营改增”后从不动产租赁收入中剔除了158万元的销项税款,收入和税款与营业税下确认的数额相比自然下降。但是,笔者分析:当不动产租赁业务“营改增”过渡政策取消时,行政事业后勤管理单位“营改增”形势会变得很严峻,如果应对不当,收入和利润会下降、税负会上升、现金流将收紧。

(二)一般计税业务“营改增”运行情况

2016年5~12月,物业管理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9万元,较税改前3.1万元下降5.66%;累计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0.17万元,抵扣进项税额0.06万元,缴纳增值税0.11万元,与未税改缴纳营业税0.15万元相比,下降26.7%;增值税税负3.89%,与未税改营业税税负5%相比,下降1.11个百分点。

税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后勤管理单位上下积极应对,提高了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了对增值税进项发票的取得和抵扣,在税率较原来增加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税基较营业税降低0.17万元,并抵扣进项税款0.06万元。由此可以看出:“营改增”后,加强行政事业后勤管理单位增值税进项发票的管理是提升税务管理、防范税收风险、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

四、增值税模式下提高财务价值创造能力的新举措

增值税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外税、实行层层抵扣和“以票管税”。结合“营改增”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为促进行政事业后勤管理单位发展,增加价值创造,财务管理要抢抓“营改增”机遇,提高财务价值创造能力与水平。

(一)以清晰的税务管理责任体系规范税收管理

“营改增”后,后勤管理单位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税务管理责任体系,将税务管理制度融入到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从而有效降低增值税税收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以标准化为手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后勤管理单位要根据增值税的管理要求,重新梳理内部财务管理流程,修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财务核算、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税务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财务监督制度,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确保财务数据的可靠、信息的准确。

(三)以信息化为依托促进业财一体化

针对税改带来的新挑战和增值税价外税的特点,后勤管理单位要以“互联网+财务”为手段,做好财务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进税务信息系统的升级,探索以财务共享中心为代表的业财一体化方案,以信息化为技术载体,在降低财务工作量的同时,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与反馈灵敏性。

(四)以税务管理为抓手提高税收筹划水平

为防控增值税管理风险,有效降低税收负担,单位层面要上收税收管理权,裁短税务管理链条,注重对各创收部门的管控,加大进项发票的取票力度;同时,充分运用国家对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做好税收筹划。

(五)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增强财务价值创造能力

根据增值税管理的要求,准确评估财务队伍梯度建设情况,提出税务团队建设方案;加强财务和税务领军人才的输送和培养,践行一岗双责,坚持职业操守;创新学习方式,灵活开展论文征集、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调动財务队伍持续学习创新的良好氛围,增强财务队伍的价值创造能力。

总之,只要行政事业后勤服务单位根据国家税改工作的整体安排,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把握税改机遇,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发展质量,实现财务管理价值创造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伟.事业单位纳税问题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6(01).

[2]徐剑煜.事业单位纳税筹划意识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16).

[3]何晓棉,赵静.事业单位纳税管理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9).

[4]张彦洁.事业单位营改增对税负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1).

[5]李一琨.论“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09).

作者:黄晖雁

地税控税管理思考论文 篇3:

基于“金税三期”的新个税风险管理研究

关键词:“金税三期” 风险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 个人所得税

2019年,“金税三期”正式上线,将原国税、地税两套税收体系实施并库,实现了原国税系统和原地税系统两个数据库的融合,同时对征管流程和岗责体系进行梳理和配置,实现岗位设置、工作流程以及参数配置等统一。由此,以运用大数据著称的“金税三期”,实现了覆盖税务总局、国税、地税各级机关以及与其他政府部门的网络互联,逐步建成基于互联网的纳税服务平台。对纳税人而言,“金三并库”后,将大大缩短办税时间,提升办税体验,极大提升各企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金税三期”体系内的新个人所得税管理的意义

“金税三期”个人所得税扣缴系统能够获得更多税源信息,其中的身份验证功能可以准确落实纳税人的真实身份和所得情况,避免纳税人收入的“张冠李戴”,并且能够对纳税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1]。“金税三期”系统可以对工资、薪金所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纳税疑点:避免进行零申报、小额申报、虚构纳税人、报销个人费用等违规行为;避免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与企业所得税工资薪金支出、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年金缴费基数、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不匹配;避免企业登记员工人数、社保缴费人数、住房公积金缴费人数与实际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人数不匹配;避免企业职工福利费、股份支付、管理费用等财务指标与个人所得税扣缴情况不匹配;避免同一纳税人一年内多次适用年终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政策;避免同一人在异地有不同的收入来源,由于税务系统无法跨城市数据管理使用,以致申报数据都难以确定的问题。同时,扣缴系统可以监控企业的个人股东发生股权转让行为。若企业未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7号)的规定履行相关报告义务,股权受让方未按规定履行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系统会进行相关提醒并进行处理[2]。“金税三期”简化了纳税人的办理程序,减少纳税人的过程负担,增强了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它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和自动监管功能,可以及时发现纳税人潜在的涉税风险。本文选择以科研事业单位的纳税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个人所得税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提高公职人员廉政风险防控意识,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科研单位新个税管理存在的风险

(一)科研单位纳税筹划意识薄弱

科研单位的纳税筹划范畴主要指科研人员的固定薪酬收入和绩效奖金收入。目前科研单位为了简化计算处理,经常将工资薪金收入和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混为一体进行报税,导致科研人员多缴个人所得税。科研人员的工资薪酬收入和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应统筹安排以达到最优纳税方案。整个纳税筹划过程具有较大的会计专业性和复杂性,如果科研单位财务人员为了减少纳税筹划产生的工作量而将工资薪金收入和绩效奖金收入一体化报税,便会导致科研人员个人所得的损失。

(二)虚报个人所得的风险

目前,科研单位因受工资总额等方面限制,存在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为收入较高的科研人员分摊收入而达到少缴或不缴个人所得税目的的现象。尤其是在新个税实施之后,针对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提出了更为灵活的方式。被冒用的人群大部分为高校学生与退休人员,项目负责人为学生和退休人员以现金形式发放课题劳务费,通过他们的身份信息虚报个税,不但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同时也给被冒用者带来一定麻烦。新个税的相关规定明确了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为综合所得,按照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3]。因此一旦个人信息被盗用,将会导致纳税人年度综合所得提升,影响年终个人所得税缴纳。尤其是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工薪收入与科研项目相关,一般数额较高,为减少纳税金额,容易出现冒用他人身份虚报个税的问题,给新个税管理带来一定风险。

(三)虚列工资薪金支出,少缴企业所得税的风险

工资薪金支出是科研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支出,根据规定,单位实际向职工发放的工资薪金支出可以在当年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扣除,而工资作为职工个人所得,单位也需要履行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义务。在通常情况下,职工工资额涉及的个税与企业所得税计税基数应大致相符。非法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不仅会导致个人少缴所得税,科研单位通过虚列人员、编制虚假工资表的方式从而虚增工资薪金支出以达到增加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目的,势必导致科研单位极大的涉税风险。

(四)分拆个人所得,少缴个人所得税的风险

在科研单位尤其是差额事业单位中,科研人员的工资水平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并且绩效奖金成为重要薪酬来源。科研人员在获得较大金额的绩效奖金时可能存在分拆奖金收入、少缴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例如通过阴阳工资、发票报销、发放差旅费、交通补助等形式降低奖金收入,从而降低个人所得基数。分拆个人所得的行为还将导致科研单位整體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不实。

三、“金税三期”下加强科研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建议

(一)提升“金税三期”系统应用效率,强化科研经费管理

为了能够切实保证具有创造性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推动创新发展,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使财政资金主要应用于科研技术服务的平台上,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势必要改变科技经费使用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转变管理的思路和方式,建立起统一的科技信息系统和科技报告制度,做到科研立项、科研经费配置、科技项目验收和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科技资源使用的透明度。“金税三期”系统的应用,集合大数据评估与云计算功能,具备着极其强大的系统监管功能。例如,企业申报的会计票据和税额均在本系统的瞬时动态监管中。对于企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成本、利润、银行账户和应纳税额全部做到实时监控。“金税三期”系统的应用对于促进科研单位科技经费使用和监督,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科研事业单位在重视科技资源逐步向科技资本转变的同时,应加强科研机构财务制度、资产管理、项目审计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设置科研费用支出窗口,专门设立科研窗口,由专人负责办理与科研相关的财务工作,给科研工作者明确的财务导向,建立起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适时启动在线报销模式,提供快捷的经费报销方式。根据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指导科研人员办理个税减免,财务部门负责为相关科研人员做好相关财务和税收政策的宣贯、备案并办理税收减免,助力科研人员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更好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效、准确、便利的服务,有利于科研工作者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二)加大技术支持,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科研部门要切实加强防火墙的保护力度,保障相关数据输入输出的安全,加大重要数据备份工作,保留原始数据[5]。同时加大反病毒技术和安全扫描技术的研发,提高数据安全。也要加大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例如加大社交网络匿名保护技术、数据追溯技术以及身份认证技术。加大公开信息、匿名信息的关联性保护,加大识别、记录数据传播轨迹。提高区域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发挥区域链技术的透明安全性,切实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消除大众顾虑,切实保证各方权益。同时提高用户安全意识,提高网络环境安全尤为迫切。在进行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时,企业不仅要考虑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实效性等客观因素,也要考虑用户操作、安全意识等主观因素。提高用户信息安全意识,及时清除网页浏览信息,避免在网页上留存个人信息,提高安全意识,不点击不明链接,切实提高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6]。

2018年12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官方个税申报手机应用系统——“个人所得税”APP软件正式上线。方便所有个人所得税申报的纳税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完成税务申报义务。个税APP不仅能够方便及时的申报纳税,也是检查个人身份信息是否被他人、他单位冒用的工具。在新个税制度下,个人所得税APP综合所得年度汇算会自动预填纳税人自行申报与支付方的扣缴申报,纳税人需对预填数据进行确认或补充填写,如发现个税申报记录与实际不符,可发起异议申诉。同时“金税三期”税收预警系统向扣缴方发出“涉税风险提示”,经核实如为虚列支出成本扣缴方应做删除处理。同时,如为扣缴方真实支出,纳税人出于纳税意识淡薄,仅仅想少缴税而进行非善意的异议申诉,同样会被税务机关记入纳税人个人信用评级。因此,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双方均需诚信纳税。

(三)精确预算项目经费,预防科研腐败

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常见经费违规和不合理使用问题,包括虚构人员名单,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列支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变相列支或直接列支项目成员的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科研绩效费等违规违纪行为。科研单位应根据项目实施目标精确预算与项目相关的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特别是劳务费、咨询费及间接经费中人员绩效的预算金额,应与完成项目目标的实际需求相匹配,避免劳务费咨询费预算金额虚高,并通过银行转账的发放形式落实,杜绝现金支付。在合理进行预算控制的同时,适时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价、财务审计和结题验收。要建立科研分类评价体系,注重科研人员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评估,将研究进展与所得挂钩,建议建立科研诚信制度包括污点记录,提高不依法纳税的违法成本,最大程度地规避科研项目经费与研究人员灰色收入的密切關联。科研经费使用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监督和科学管理作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资源配置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避免一些重大科研计划、科研项目成为腐败的重灾区。针对以上情况,在科研立项时应该做到全程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多关口把关。目前,结合“金税三期”大数据系统的强大功能,相关税务部门已经开始对税务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基于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应采取精准核算归集和汇总各科目对科研项目、资金来源性质等信息,准确进行信息分析和账务处理,切实保证科研项目含税支出个税扣缴核算的规范准确,提高核算效率。对于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规范和改进管理来加以解决。“金税三期”系统的上线,使税务稽查全面迈进大数据税务稽查新时期,在严格的个税报征系统监控下,冒领劳务费和专家费的情况也无处遁形,从技术层面为科研腐败设置了牢固的盾牌。真实合规的成本是项目经费预算与决算的重要依据,也是对经费实施监管的基础,为了更进一步开展好科研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工作,减少财政资金的流失,科研单位项目研发的各个阶段都应对项目经费实行精确预算,从源头避免经费违规的情况,有助于科研人员合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并顺利通过各类资金检查、审计和科研项目验收。

(四)完善代缴代扣制度,避免个人原因逃税漏税发生

科研项目含税支出个税扣缴,需要在科研项目支出含税劳务费时,科研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应当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的发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发放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编制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时,应将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编列在内。在办理代缴代扣过程中,“金税三期”系统的识别功能,可以有效避免因个人原因出现逃税漏税的情况。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代缴代扣制度,首先,科研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持续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规章制度的培训力度,提高法人单位的财务和科技人员管理水平。促进科研单位从上至下提高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的理念,提高员工纳税意识,认识到征缴个人所得税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除了培训技术操作外,还要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提高税法观念,促进相关工作人员代缴代扣业务水平和政策水平的提升。切实保障科研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工作的稳步实施。在制定代缴代扣制度时,要学习优秀企业制度,并且结合自身单位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单位发展的制度[7]。在此过程中,也要加大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高代缴代扣相关工作的效率,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切实保证单位个人信息安全性,建立完善的个人所得税代缴代扣管理系统。

四、结束语

税务风险管理和防范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贯穿于科研单位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合理的纳税能够提高科研机构纳税能力,避免税务风险;不合法的纳税方式不仅给科研单位带来纳税风险,还会影响科研单位正常工作开展。所以科研单位要转变思维,提高纳税意识。科研单位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应切实加强规范操作,提高依法纳税意识与能力。目前,在“金税三期”制度实施过程中,科研机构要切实加大税改研究,提高新个税风险管理,切实保证我国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卫刚,王坤.“走出去”企业税务指南:政策解读、税务筹划、风险管理[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7(11):2-3.

[2]朱青.企业税务筹划:原理与方法( 第二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漆彤.“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税法思考[J].税务研究,2015(2):1-2.

[4]董春诗,同玉洁.论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J].流通经济,2016(11):1-3.

[5]沈亚娟.工资薪金和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多纬度计算[J].财务与会计,2016(12):2-3.

[6]宋建英.进一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的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8(11):12-14.

[7]韩慧.探讨个人所得税改革内容及对于工薪阶层的影响[J].纳税, 2019(5):2-3.

作者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作者:徐雪娇

上一篇:投资控制工程设计论文下一篇:校外实训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