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15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关键在于从严治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篇1:

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的要求,或者说是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的——它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的要求,或者说是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的——它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共同责任

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我们党就把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作为各级干部的基本素质,并且放在了全局性工作的突出位置,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让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上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班子的共同责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拓宽工作领域,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和实践中。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干部综合能力是考良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基石,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或是中坚力量。提高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重点是要大力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做到“七个进一步”和“四个双重”。进一步激发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组图,进一步提高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重视使用和重点培养既懂经济又懂社会事务管理、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重视使用和重点培养既勇于开拓创新又善于处理各种矛盾的干部。重视使用和重点培养善于开展群众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干部。重视使用和重点培养既有行政管理经验又善于依法办事的干部,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努力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乏手段之——思想政治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具有预防社会纠纷的职能作用,又能帮助公民提高法律素质,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任何事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特色现代的鲜明特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反映公民的意见和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社会主义同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一重大的理論创新,是我们直面发展问题的选择,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会以不同形式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多样性、超前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方式方法不断多元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渗透到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章中关于和谐社会有这样的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其中提到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都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民平气静地拿出思路和方法。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各级党组织必须担负起教育人民的战略,在化解人与人、职工与领导的纠纷和矛盾时,要特别注重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核心,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统领,在全社会倡导“爱國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人民调解不仅仅是化解矛盾,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每个领导干部的责任和使命,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作者:程全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篇2: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关键在于从严治党。全党组织体系的基础在基层,它是党在社会中的核心、是党在社会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落实的前沿阵地,具有举足轻重、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是基层党组织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所肩负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提高认识,努力使基层组织建设更加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为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层组织工作

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6.12.0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于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的重大的战略部署。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来全面提升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水平,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巩固党执政的基础,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当前急需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面认识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职责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组织体系是基础

作为党组织体系当中最前沿的基层党组织,担负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基本的使命,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更要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和目标变为现实。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是保障

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一线党员,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行使党的权利,践行党的宗旨,努力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最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大党员是表率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千千万万共产党员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广大党员的行动和了解,是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应。基层组织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就可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上看,要求基层党组织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组织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科学有序合理的引导和引领。要坚定不移高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成就的科学总结和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强调,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强有力的基石。

第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性质上看,要求基层党的组织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担负起更加繁重复杂的统一认识、凝聚共识、整合资源的任务。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对世界的独创性贡献,它以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和世界影响力,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合理性和优越性。

第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关系上看,要求基层党组织具备更强的履职能力,尤其是要具备更强的统筹协调、矛盾化解、维护稳定、融入群众、发扬民主、增进团结等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每位党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保障。

第四,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上看,要求基层党组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做到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用科学的知识哺育人,用严细管理规范人,用先进的机制激励人,用艰苦的工作锤炼人,用高度的民主尊重人,用模范的行为感染人,用温暖的情怀关心人,用健康的活动陶冶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并将其作为基本原则,贯穿到社会主義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使其成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深刻认识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随机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当前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存在多个方面与当前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服务群众意识不强,干部能力素质不高。二是部分干部存在腐败现象,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三是社会整合能力较为缺乏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四是组织协调本领较低化解社会矛盾的本领不强,班子不团结、威信有所降低。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

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素质偏低、致富能力缺乏,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一些村级党组织工作缺少创新,好的办法不多,习惯于被动的听上面的指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少数地区甚至出现村干部之间相互拆台,搞小团伙,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等一系列危害社会和谐的行为。

(二)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滞后

一些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干部选拔任用的职能在逐步弱化,特别是一些重组、改制和破产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的现象。比如,部分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党组织涣散,党员作用弱化,甚至个别党员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更谈不上维护稳定。企业党组织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尚在磨合之中,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充分融和,相互促进还做的不够好;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健全。一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存在排斥心理,即使设立了党组织,组织生活、党员管理、民主评议等基本的制度却落实不到位。长此以往,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就难以引领企业的和谐发展,也难以为构建我们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供服务和保障。

(三)社区党组织影响力和带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流动人口大量涌现,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流动党员不断增多,党员管理难度逐渐加大,迫切需要社区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但由于社区基层党组织条块分割突出、基础建设滞后、班子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影响了社区党员力量的有效聚合和社区资源的有效配置,一定程度也影响了整个社区的和谐稳定。

(四)机关党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生机活力不足

个别领导不重视机关党建工作,“口”到“心”不到,“位”在“责”不在;一些党员干部履职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力;缺乏创新载体,活动内容单调,与形势需要不相适应;体制机制不完善,运行方式陈旧,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关系;个别部门对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不高,甚至有的把老弱病残和接近离退休人员放到党务工作岗位上。

四、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不断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加强班子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领导干部,优化班子结构。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服务、具有现代化领导能力、团结有力的领导集体。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和适用管用的要求,要建立起相对比较健全完善的领导班子锻炼机制,努力提高班子的整体执政能力和水平。按照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要求,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集中考核与随机检查相结合、上级考核与群众测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完善全面、客观、准确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机制,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系统化、科学化和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组织建设,扩大工作覆盖面

随着各类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社会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党员构成和分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努力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目标,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影响力。根據当前社会多元化的特点,按照“哪里有党员,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拓宽基层党组织设置领域,特别是解决党组织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覆盖率不高的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多种方式加大基层党组织组建力度,消除基层党建工作“空白点”和“盲区”。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把制度建设贯穿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学习教育机制,根据党员的文化、年龄、职业等自身条件,分层制定学习标准,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制度化轨道,确保广大党员长期、有效地接受教育。建立完善党员行为规范机制,切实督促党员履行义务,保障党员对党内事物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制度,约束党员行为,防止党员“乱作为”。按照发展党员的“坚持標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进一步完善党员发展工作。

(四)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

要禁止文山会海,切实改进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评优、达标活动,减轻基层的有关负担和没必要的繁琐细节;健全基层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创新和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和载体,实施班子建设、素质提升、人才强基、阵地建设、教育网络等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整体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有效完善参与“三重一大”等重大问题决策的途径;以强化服务意识为重点,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三联五解活动等形式,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使基层党的组织能够更好地能发挥推动发展、调动积极因素、服务人民群众、凝聚大众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且艰巨光荣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各级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共同投身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努力构建一个各方面和各阶层群众都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

[责任编辑:秦超]

作者:王一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篇3:

浅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认识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来,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面临的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形势困难、反腐败任务艰巨、价值观差异增加、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所以,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和谐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认识

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来,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面临的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形势困难、反腐败任务艰巨、价值观差异增加、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所以,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和谐发展的路子。

我们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但它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和伟大的历史过程。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篇大文章。

从现实的针对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的发展理论做出贡献。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会,而这一切美好社会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的调整。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和谐的社会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之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理性精神。理性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法律应当成为理性的最权威的载体。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尤其重要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因为社会主义民主不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应当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把握这一理论应着重抓住哪些要点呢?

一是要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明确的总体要求,这就是“民主法治、公正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谐相处”。

强调民主法治,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病重和保障人权。这就要求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善于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力戒独断专行、以权谋私、背离群众是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切实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强调公平正义,就是要树立浩然正气,端正党风党纪,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鼓励公而忘私,见义勇为,真正做到纪律严明,赏罚分明,有错必纠,惩戒有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保障和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在教育、劳动、就业、分配、医疗、卫生、社保等方面的权利。

强调诚信友爱,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首先教育,提倡重承诺、践誓言、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与人为善,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社会风气。

强调充满活力,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建立和完善各个领域全面协调的激励机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勇于创新、善于创造、锐意进取、竞相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宿舍智力的源泉充分涌流,使社会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强调安定有序,就是要清除危害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得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严厉打击破坏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切实治理扰乱社会秩序的违规行为。要全社会加强法制教育,形成遵纪守法清廉的正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正风,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妥善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努力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全面发展的局面。

二是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当属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断,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之所以能达成广泛的共识,就在于它所提示的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所体现的内在要求。“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实现”所表述的都是运动过程,都是内在要求,都有明确目标。

三是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理论延伸,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时提出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显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没有和谐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一思想在决定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强调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要求坚持以为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袁野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健美操教学论文下一篇:职专数学中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