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26

革命是分阶段的,改革也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篇1:

论新阶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采取措施,正确认识新阶层,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新阶层;基本特征;和谐社会;重要力量;措施

李雅兴(1966—),女,湖南隆回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湘潭41110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新的社会阶层,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阶层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新阶层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他们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他们主要来源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复转军人,其实质是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中游离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特殊阶层;(2)他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其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动还会继续下去;(3)他们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下,一般都能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发财致富了,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富有者;(5)他们多数人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思想解放,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善于经营,有一技之长,是冲破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后出现的一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6)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有剥削他人、偷税漏税的行为,有“唯钱是图”的弊病,有一部分人意志薄弱,缺乏共产主义理想。

二、新阶层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1.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

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经济繁荣和发展的社会。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新的社会阶层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生产过程,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已超过50%。在一些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占GDP的比重高达70%以上。不仅如此,还为国家增加了税收。2004年1-9月,全社会税收收入的增长率为26.2%,非公有制经济缴纳的税收增长率为31.1%,高于全社会近5个百分点。[1]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从而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激活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党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新的社会阶层一开始建立企业时,就把生产要素投入到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中去。他们坚持“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了我优,别人优了我新,别人新了我转”。这种自发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做法,激发了公有制企业当事人的警觉,激活了公有制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证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轴上的两个车轮,共同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一派繁荣景象,既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又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多元价值取向和多样角色选择,使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扩大了就业门路,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目前,我国城镇登记注册的下岗失业人员已经达到1250万人,德尔菲?穴Delphi?雪调查的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7%,处于失业警戒线上,农村富余劳动力为1.5亿人左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并在相对减少,全国每年实际增加的就业岗位只有500-600万个左右。新的社会阶层或者自主择业,或者以自己创办企业招工的方式,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待业人员和公有制部门的富余人员。据统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65%,2004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超过600万人,共吸纳下岗失业人员263.34万名,占全年再就业人数的51.6%,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正逐步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主渠道。同时,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以中小企业居多,但“小企业、大就业”,同等规模的投资,小企业吸纳就业是大企业的5倍左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户数的99%,在工业总产值中约占60%,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占80%以上,[2]从未来发展看,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新阶层人士创办的企业,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人口的就业压力,从而为建立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做出了贡献。

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

市场经济使社会群体、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方面差距拉大。如何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新阶层中的不少人,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近十多年来,在各级党委统战部和工商联的引导、推动下,我国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中已有16000多名的新阶层人士踊跃参与了以自觉自愿、互利互惠为原则和开发式扶贫为特点的“光彩事业计划”,累计实施光彩扶贫开发项目11800多个,投资总额813亿元;他们捐赠资金96亿元,兴办公益事业10000多项,兴办光彩学校1000余所;培训人员271万人,安排就业311万人,帮助农村538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3]同时,他们在光彩事业中还正确地处理了先富与后富、市场与道德、效率与公平、输血与造血、“送鱼”与“授渔”、救穷与治愚、扶贫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充分调动新阶层积极性的措施

新的社会阶层,是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他们作为一股政治力量纳入现行政治体制之中,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迅速发展生产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认为,调动新阶层的积极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走出理论误区

如前所述,新的社会阶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有不少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甚至存在“恐私、仇富”等诸多偏见,认为新阶层是一个新生的资产阶级,有的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依然存在歧视性政策等等。如不走出这些误区,新阶层人士无法得到公正的待遇,也就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是一个“新生的资产阶级”。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既没有形成任何一种能代表其利益政治要求的全国性统一的政治组织,更没有联合起来形成一支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他们同旧社会的“资本家”、“剥削阶级”,无论是阶级构成或政治态度,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员,是在解放以后出生的,是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培养下成长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员,既是资本、资产的所有者,又是经营管理者;既要从事企业的管理、科技开发等复杂劳动,又要从事一些具体的体力劳动。私营经济虽然具有剥削,但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这种职能只会加强,不会削弱。[4]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他们爱国、敬业、守法,已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在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逐渐富起来的同时,以多种形式回报祖国和人民,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在社会上起了一种良好的示范效应。所以,他们理所当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各级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在土地征用、银行信贷、人才引进、信息的获取、户籍管理和评比先进、劳模以及表彰、宣传典型的社会舆论氛围等方面要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以实际行动消除对他们的偏见,把他们作为新的统战对象。

2.提高新阶层人士的政治地位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中的成员,都已开始寻求反映自身愿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渠道和参与公众事务的舞台。这就要求我们从政治上关心和爱护他们,调动他们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要突出民主平等意识。对新阶层的思想引导要通过统一战线工作,要突出强调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和自我教育的方式进行。二是吸收其中的先进分子入党。要吸收一批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非公有制代表人士中的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利用自身的思想政治优势,把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先进道德观移植到非公有制企业中来,全面提升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三是要尽可能拓宽参政议政的渠道。新阶层要求表达和参与政治的愿望已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有17.4%的私营企业主是各级人大代表,35.1%的私营企业主是各级政协委员,[5]有相当多的人次入选各级工商联领导机构和领导班子。这充分说明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社会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同。然而,这个比例还不协调,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情况,调整政治参与政策,使政治参与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更加协调。在人大、政协方面,要适当增加和提高新阶层代表和委员的名额比例,注意引导和吸收他们参政议政,高度重视疏通他们表达自己利益要求的渠道,同时,还要坚决禁止变相以财产规模确定政治参与资格甚至贿选的现象。此外,从适应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之成为有利于反映、协调、维护和引导新阶层利益的新的组织形式,从而把各种新阶层的政治要求纳入到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框架和制度中来。

[参考文献]

[1]黄孟复.“和谐经济政策”亟待理论突破[N].中华工商时报,2005-01-31.[2]孙蚌珠,曾毅红.明确政府职能缓解就业压力[N].四川经济日报,2005-05-23.[3]张龙之.非公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N].文汇报,2005-03-08.[4]董生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理直气壮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3).[5]白继英.统一战线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责任编辑:刘清荣】

作者:李雅兴

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篇2:

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

革命是分阶段的,改革也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非常重要。

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是非常重要的

人民论坛记者:即将迎来新中国60年华诞,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资深专家,您能不能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所走的路是怎样的?

陆学艺:社会建设是一直在进行着的,但这个词是个新词,以前不叫社会建设,叫社会发展,但这个事情没有断过。最早把我国的建设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是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来的。那时的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是汪洋大海,农民占9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未来作构想,勾勒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规划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时,还常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为架构。1982年,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时,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从此以后的五年计划,都冠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三位一体进行布局,但在讲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要达到“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里加进了“社会更加和谐”一项。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国家总体上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这种转型对于经济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社会结构变化与之相协调;经济高速发展,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与之相配合;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要求社会安定有序。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新概念后,专门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决定,十七大则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个事实本身既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客观实际,也反映了我们对这种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有了新的概括,有了突破性的新的认识。

人民论坛记者:在现阶段的中国,为什么提出来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陆学艺: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是显著的,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党的十七大为此专门做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决策,这一决策非常正确,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要求,有利于调整社会结构,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但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欠账较多,同客观需求差距较大,要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所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战略目标,后者是重要手段,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来实现。革命是分阶段的,改革也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非常重要。

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扩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民论坛记者:社会建设都包括哪些方面?

陆学艺: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社会建设的内涵很广,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实体建设,诸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二是制度建设,诸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

人民论坛记者:用社会结构变迁来理解社会发展,其衡量的标准和评价尺度如何把握?

陆学艺: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两个结构要协调,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怎么样,社会怎么样,以前往往从经济结构来说,比如经济发展得怎么样,人均GDP多少?一二三产业多少?比例怎么样?由此大致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其实,这些同样也可以从社会阶层结构来判断,比如这个国家、地区的上层阶层、社会中产阶层、社会底层的比例如何,工人阶层、农民阶层有多少,通过对他们状况的分析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国情。一般来说,社会中产阶层占到40%以上。这个社会才能称为现代化社会。

总体分析,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离工业化国家应有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差距还很大,存在着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这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问题的结构性根源。对此,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政策,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社会结构。

人民论坛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如何在一個阶层化的社会中保持社会稳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陆学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已经从一个基本封闭的社会转变为基本开放的社会,社会流动渠道多元化,社会流动频率加快,亿万群众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向上流动的愿望。这说明整个国家正在形成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以“后致型”规则为主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也正在形成。但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户籍、就业、人事等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革,还在限制着社会流动的顺畅进行,致使该扩大的阶层(如中产阶层)大不起来,该缩小的阶层(如农业劳动者阶层)小不下去,阻止了社会结构的正向演化。所以,通过改革和创新,构建社会流动新体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我们的分析看,现在中国的职业正在趋高级化,整个社会在发展,社会是在往上走,这样群众就有了希望,这个社会就充满活力、充满朝气。

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还是洋葱头型的,扩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基础。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形成了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这个国家也就实现了现代化,经济社会事业就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拿中国传统语言讲,这个社会才能够长治久安。

社会建设主要力量还得靠政府,仅仅靠民间力量是不行的

人民论坛记者:社会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与民众。您认为社会组织建设在社会建设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陆学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指出:“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是指社会民间组织、社团组织。这类社会组织在工业化国家比较发达,发挥着社会公益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的功能,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因为各种原因,我国现在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还比较少,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这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不利的。但现在的社会建设主要力量还得靠政府,仅仅靠民间力量是不行的。—个国家要形成一个合理、有活力的社会阶层结构,不仅要靠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带动,靠“无形的手”的推动使之自然地演变和成长,还要靠国家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社会政策,也就是还要靠“有形的手”加以调控和引导。

人民论坛记者:目前,中国还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比如中国农民阶层呈现明显的弱势化趋势。这一局部弱势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陆学艺:我一直在研究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社会结构问题,不搞城市化、不改变社会结构是解决不了的。2007年的GDP中,第一产业创造价值占11.3%,当年的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40.8%;同年我們的城市化率是44.9%,55.1%的人去分这11.3%的财富,农民怎么能不穷、怎么能不苦呢?所以三农问题的根本是结构问题,而这个结构就是由现行的户口体制、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造成的。我说过,户口问题是“紧箍咒”。有人说户口没问题,农民有了钱不是照样进城买房?那为什么有些中小城市把户口放开了让农民进城他都不进呢?因为现在相关的配套政策是荒唐的,比如农民转户口要交宅基地、承包地,而现在法律上规定承包地是物权,那是农民的财产,农民把地交了,上了户口但没有社保,就完全没有生活保障了,真成了无产者,他怎么进来?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打开城门解决户口问题,让农民进城来,这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和消融也需要一个过程。

陆学艺精彩观点摘要

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是不可扭转的历史大趋势

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不可扭转的历史大趋势。我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阶层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阶层关系融洽,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户口问题是“紧箍咒”,要把这个“紧箍咒”去掉

我认为户口问题是“紧箍咒”,要把这个“紧箍咒”去掉。像上海目前在改革户籍制度,但是更改户口的条件都是选拔人才的条件,这实质上是在拉大差距。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

我是个地道的乡下人,我的这些经历,促使我对农村问题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我认为,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没有乡村的和谐,就没有城乡的和谐,就没有中国的和谐。

作者:陆学艺

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篇3:

“多元均衡阶层结构”的建构分析

[摘要]市场化改革和社會急剧转型,使得改革之前的“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演化为目前的多元阶层结构,阶层已成为考察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变量。然而,在社会剧烈分化所衍生的多元阶层结构中,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及半失业人员阶层明显处于社会下层和底层的位置;他们是改革代价的承担者,与整个社会是断裂的。这正是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十大阶层;弱势群体;多元均衡阶层结构

[文献标识码]A

法国社会学家将20世纪世界社会转型的特点概括为体制、社会及文化上的断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转型所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断裂,而这种断裂的集中表现就是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党在十六后四中全会提出: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提升执政能力一个重要目标,它表明新一后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正在不断深化。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国内有学者认为,评判它的基本标准必然包含下面这个标准——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如果仅仅是社会强势阶层从改革发展中获益,资源不断向少数人集中,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

一、建构和谐社会的原因——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状况的梳理与思考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分化与流动的逐渐增强,我国出现了一个多元阶层结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市民社会发育的不成熟,社会剧烈分化的结果是衍生一个力量失衡的社会阶层结构。

2002年,由中国社科院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详尽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变动状况,它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作为分类标准,做出了十大阶层的划分,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并界定了五种社会地位: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中底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中中层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高级技工、农业经营大户),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网

这十大阶层拥有资源的类型、数量严重不对等,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拥有经济资源,专业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及半失业人员阶层——基本上没有三种资源。

综上所述,在十大阶层、五种社会地位的“层级结构”中,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及半失业人员阶层明显处于社会中下层和底层的位置。他们基本上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成为目前中国多元阶层结构中的“弱势群体”改革开放之初的受益者,却沦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一个由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失业者所构成的底层社会正在形成。但这些改革代价的承担者“与整个社会是断裂的,其自身是相对封闭的,最终成为一种特殊现象——贫困群体化。

二、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一个相对多元相对均衡的阶层结构

著名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演进的方向与一个社会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过程和结果相关。如果说制度是游戏规则,那么利益集团是玩家”。

从静态上看,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阶层,一般会在利益博弈中获得较高的利益回报,并以自身的比较优势,决定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从动态上着,利益资源占有的非均衡性,强势社会阶层与弱势社会阶层对改革成本和收益分摊的非均衡性,会不断地加剧阶层分化,激化阶层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执政党如何有效地运用自身掌控的公共权力,有效地对社会各阶层利益进行协调与整合,就成为执政党继续推进改革、巩固执政地位的一个重大课题。日

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提到全党面前。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基本命题,它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剥削和压迫,以及它导致人的异化和社会的断裂,所以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首先在于社会和谐,在于维护社会的平等、公正和正义,在于确保康德所倡导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有效消除人的异化和社会的断裂。

一些学者认为,所谓“和谐”是多样化基础上的协调和均衡,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就是各种矛盾和冲突处于协调的、有序地、均衡的状态中的社会。但是,本文以阶层作为基本分析变量,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各阶层在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即社会地位相对均衡,对社会合作所产生的组织、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分享也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从而呈现出一个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国家的主要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安排就必须保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各阶层所共享,而不仅仅是社会强势阶层从改革发展中获益,各种主要资源不断向少数人集中,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其价值导向应该是公平和正义,其社会结构之基础应该是一个相对多元相对均衡的阶层结构。同时,应该强调,“社会公正”不仅仅表现为各阶层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表现为各阶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公平、机会的公平以及整个社会规则和机制的公平,是一个公平发展的体系。

三、对在实践层面构建—个“多元均衡阶层结构”的几点想法

客观上,由于社会主义市场活动的不完善,社会剧烈分化的结果是出现一个力量失衡的社会阶层结构,其中,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及半失业人员阶层明显处于社会下层和底层的位置。他们基本上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成为目前中国多元阶层结构中的“弱势群体”,并成为学者眼中的边缘群体或边缘阶层。”怀少学者甚至断言,他们的弱势地位是我们社会出现马克思所批判的“人的异化和社会的断裂”的表征之一,这已引起全社会

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社会学者陆学艺认为;现阶段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核心是要建构一个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从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出发,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的创新要遵循稳定、合作、共享、协调和保护弱者的原则。那么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均衡的多元阶层结构呢?

1.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应该重新定位。笔者主张修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社会的长期高速增长支付了两大成本,一是各种资源的过度损耗,二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尤其是后者,近年,在新闻媒体的聚焦灯下,许多社会不公正和社会矛盾集中地爆发出来,最明显的是不断出现的群体性腐败和群体性事件。新一代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矛盾的压力下所作的一种正确的发展路径选择。所以关于效率和公平,今天已不应是孰为优先、孰为兼顾的问题了,应该是两者并重、相互兼容、统筹发展,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财富总量的不断增加,其重心应逐渐转向公平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之一,唯有如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让人民信服,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2.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是“组织化参与的”政治,组织化的社会阶层可以通过多种制度化的渠道达到有效参与和影响政治决策。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及半失业人员阶层,由于他们基本上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及文化资源,是多元阶层结构中的“弱势群体”。所以,他们基本缺乏通过现有制度化渠道实现有效参与和影响政治决策的现实可能性,以至于他们成为社会中“沉默的陀螺”。因此,笔者主张:处于弱势地位的阶层该有自己的准政党组织。拥有进行利益博弈的组织手段。可以改造现有农会和工会,使它们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有正式领导机构的,有固定经费来源的,接受我们党直接领导等特征的准政党组织。这样的准政党组织,可以保证弱势群体有效的’政治参与”,有效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制定相对公平的政策,在多元阶层之间的“利益博弈”中不至于被强势群体所吞噬。

3.“三农”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够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目标。首先,不断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四个方面;第一,用在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增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上;第二,主要增加在进行生态建设,特别是像森林、水利等方面;第三,主要增加在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卫生和对于青年农民的培训方面;第四,主要增加在农业农村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的扶贫工作方面。

其次、改革征地制度,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农民的权益,其中特别是用于经营性的土地,应该提高它的补偿标准,政府要加强对重要农产品的调控,农产品价格(特别是农药、化肥、种子和农业机械)应该让它回到合理的水平;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贷款的力度。

再次,促进农业劳动者增收的关键问题是,土地产权归属的界定,对农村土地产权归属的准确界定有助于解决三个难题,土地流转、征用地补偿、调动农业劳动者的激励机制,笔者主张:产权中的所有权归国家,但转让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在制度设计上则应灵活处理。

4,给予农民工真正国民待遇;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进城务工就业是近年来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首先,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简化农民进城务工手续,国务院去年在最短的时间里出台了废止收容遣返制度的政策。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方面也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但应出台相关法律,提供制度化渠道。同时,要确保农民工工资的下限政策的切实贯彻。

其次,城市发展规划和各种公共服务规划,应当将外来人口的管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解决在多数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仍然要比城镇户口孩子入学多交“借读费”(或称义务教育补充基金)的问题;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必须解决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问题。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努力在全国建立相对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不同所有制结构劳动的工人都应以全额纳入社会保险,这包括:国有企业,联营、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卢。在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要积极尝试和推进在农村建立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有效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一环。

6.给予城乡无业、失业及半失业人员阶层特殊的补助政策,这是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内在诉求之一:最大限度地增加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因为,造成这一阶层状况最差的因素很多,现行社会主要结构和制度安排是重要因素之一,让“穷人活的有尊严”,是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最基本关照,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计仍然是不够的。

目前,我国社会收入分配悬殊,总的来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化改革,即由于人们的社会出身和自然察赋差异导致市插竞争中的效率差异和收入差别,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二是通过不正当竞争、走私、欺诈、偷税滑税等非法子段谋取暴利;三是寻租,即政府工作人员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创租——护租——抽租,这样一种程序化的方式来谋求公共权力资本化。权力寻租给中国社会带采了巨大损失,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权力寻租使公共权力出现异化的迹象。针对上述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笔者主张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来消除由不公平因素所导致的收入的不平等。如完善税收制度设计,保障个人合法权利。这是因为保护财产权是现代民主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应逐渐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因为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向穷人征税是违背税收伦理原则的做法;应健全开征遗产税和高档消费晶的消费税等相关法律,并在实施中有效贯彻。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他反复强调:“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彻底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考虑到我国已出现一个严重失去均衡的社会阶层结构。笔者认为,今天我们应以公平和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导向,以建构一个相对多元相对均衡的阶层结构作为社会结构基础来建构符合绝大多数人民期望和支持的和谐社会。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罗 洪

上一篇: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论文